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水植物对淡水养殖池塘底泥重金属Cu污染的修复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刘梅 原居林 +2 位作者 倪蒙 张雷鸣 顾志敏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3-89,共7页
为了解沉水植物对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Cu的修复效果,采用室内盆栽实验方法,以苦草( Vallisneria natans )、轮叶黑藻( Hydrilla verticillata )和伊乐藻( Elodea nuttallii )三种沉水植物在底泥Cu浓度分别为28.34 mg/kg (背景值)和112.... 为了解沉水植物对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Cu的修复效果,采用室内盆栽实验方法,以苦草( Vallisneria natans )、轮叶黑藻( Hydrilla verticillata )和伊乐藻( Elodea nuttallii )三种沉水植物在底泥Cu浓度分别为28.34 mg/kg (背景值)和112.42 mg/kg (处理组)培养120 d,通过定期采集根际土壤和收割根茎叶部位测定各相关指标,研究了沉水植物对淡水养殖塘底泥重金属Cu污染的修复效果。结果显示:( 1)这3种沉水植物对Cu胁迫均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不同植物对Cu的富集差异很大,富集能力顺序依次为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且差异显著;( 2)试验结束时,Cu处理组中三种沉水植物对底泥Cu去除率依次为55.72%、48.62%和39.27%,对照组底泥中去除率分别为19.90%、21.88%和16.23%;( 3)通过进一步分析三种沉水植物SOD和POD活性及根际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变化情况,表明苦草对重金属Cu胁迫具有更高的耐受适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养殖塘底泥 CU污染 SOD POD 脱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养殖池塘及其外河水中TOC·COD及PV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赵汉取 王俊 +3 位作者 沈学能 施沁璇 盛鹏程 徐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4期133-135,137,共4页
根据《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规范》(SC/T9102.3-2007),于2014年6-8月对湖州市43家水产养殖场的池塘水及其周边水体中TOC、COD及PV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了外河水及池塘水中PV与TOC、COD与TOC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池塘水中TOC、COD和P... 根据《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规范》(SC/T9102.3-2007),于2014年6-8月对湖州市43家水产养殖场的池塘水及其周边水体中TOC、COD及PV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了外河水及池塘水中PV与TOC、COD与TOC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池塘水中TOC、COD和PV的含量均高于其外河水,说明水产养殖自身存在较高的有机物污染。相关性分析表明,外河水中PV与TOC、COD与TOC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896和0.848(P〈0.01);池塘水中PV与TOC、COD与TOC相关性良好,但较外河水有所下降,相关系数分别为0.635和0.775(P〈0.01)。水产养殖水体中较高浓度的悬浮物、亚硝酸盐和氯离子等共存离子对不同有机物指标间的相关性影响较大,仅用单一测定参数预测水体中有机物污染情况局限性较大。因此,在分析养殖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状况时,应根据不同水体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适用于该水体有机物测定的参数或者将多种参数结合起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C COD PV 养殖池塘 外河 湖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养殖池塘中水体碳氮比对养殖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施沁璇 王俊 +4 位作者 盛鹏程 罗毅志 吴琦芳 黄小红 叶雪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186-189,共4页
2015年对浙北地区温室中华鳖、外塘中华鳖、加州鲈、乌鳢、翘嘴红鲌5个淡水养殖品种在1个养殖周期内的养殖水及周边外河水中碳、氮含量进行调查测定,分析不同养殖品种及周边外河水体中的碳氮比(简称C/N)水平。结果显示,各养殖品种养殖... 2015年对浙北地区温室中华鳖、外塘中华鳖、加州鲈、乌鳢、翘嘴红鲌5个淡水养殖品种在1个养殖周期内的养殖水及周边外河水中碳、氮含量进行调查测定,分析不同养殖品种及周边外河水体中的碳氮比(简称C/N)水平。结果显示,各养殖品种养殖水体中总有机碳(简称TOC)含量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总氮(简称TN)含量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减少,在8月达到最大值;而水体中C/N则随养殖时间先减小后增加,且在8月达到最小值;比较养殖水体和周边外河水中的C/N,结果显示,温室中华鳖养殖池水中C/N最低为0.65;翘嘴红鲌养殖池水中最高为5.59,各养殖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但作为养殖水源的周边各外河水间无显著性差异。此外,相关性分析显示,高C/N的养殖水体水质显著优于(P<0.05)低C/N的养殖水体水质,说明养殖后期适当添加额外碳源,提高养殖水体C/N,可能是改善养殖环境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养殖 养殖品种 碳氮比 养殖环境 总有机碳(TOC)含量 总氮(TN)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衣芽孢杆菌制剂在淡水养殖池塘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罗毅志 沈学能 +1 位作者 周冬仁 施伟达 《科学养鱼》 2019年第1期18-19,共2页
浙江省北部的杭嘉湖平原是我国淡水鱼养殖主要产区之一。高密度集约化精养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单位面积水产品产量,对于解决我国居民水产蛋白质的供给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种养殖模式由于养殖密度高、投饵量大,养殖水体积累了较多的残余饵... 浙江省北部的杭嘉湖平原是我国淡水鱼养殖主要产区之一。高密度集约化精养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单位面积水产品产量,对于解决我国居民水产蛋白质的供给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种养殖模式由于养殖密度高、投饵量大,养殖水体积累了较多的残余饵料、代谢废物,必然造成养殖水体的水质发生恶化,容易导致病害微生物滋生,引起养殖的水生动物发生病害;一旦发生病害,为减轻渔业损失,各种不规范用药行为常有发生,导致水产品中存在兽药残留问题,给水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另外,池塘换水也给周边水域环境带来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养殖 养殖池塘 芽孢杆菌制剂 水产品产量 应用 地衣 养殖水体 杭嘉湖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个淡水养殖品种养殖水体TOC评价及其差异性研究
5
作者 吴琦芳 郝贵杰 +2 位作者 盛鹏程 周聃 罗毅志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期199-200,207,共3页
针对5个不同的淡水养殖品种翘嘴红鮊(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黄颡鱼(Pelteobagrus eupogon)、乌鳢(Ophicephalus argus)和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进行定期养殖水体监测,分析养殖期间不同... 针对5个不同的淡水养殖品种翘嘴红鮊(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黄颡鱼(Pelteobagrus eupogon)、乌鳢(Ophicephalus argus)和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进行定期养殖水体监测,分析养殖期间不同品种养殖水体TOC的变化和有机物的污染情况。结果表明,TOC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品种养殖水体之间TOC值存在一定差异,翘嘴红鲌-中华鳖、黄颡鱼-青虾、黄颡鱼-中华鳖、乌鳢-中华鳖,两两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养殖水体TOC变化差异显著(P<0.05);而翘嘴红鲌-黄颡鱼、翘嘴红鲌-青虾、翘嘴红鲌-乌鳢、黄颡鱼-乌鳢、青虾-乌鳢、青虾-中华鳖,两两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表明,不同生活习性的养殖品种对水环境TOC值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通常以肉食性、摄食量大的品种对水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C 淡水养殖 变化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精子超低温冷冻研究
6
作者 程顺 孙一博 +6 位作者 迟美丽 蒋文枰 刘士力 郑建波 朱超 陆颖 李飞 《科学养鱼》 2025年第5期78-79,共2页
翘嘴鲌俗称白鱼,是我国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鱼,三角鲂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品种,但由于它们长期未进行品种改良,经济性状已发生退化。而太湖鲂鲌则是翘嘴鲌与三角鲂的种间远缘杂交后形成的国家新品种,生长速度快,饲料蛋白质需求量低,经... 翘嘴鲌俗称白鱼,是我国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鱼,三角鲂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品种,但由于它们长期未进行品种改良,经济性状已发生退化。而太湖鲂鲌则是翘嘴鲌与三角鲂的种间远缘杂交后形成的国家新品种,生长速度快,饲料蛋白质需求量低,经济价值高。开展这3个品种精子超低温冷冻研究,对重要经济鱼与新品种种质资源的保存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子 翘嘴鲌 超低温冷冻 太湖鲂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E素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活性及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蔡雪 黄雷 +6 位作者 郑阿钦 褚宽 林华利 杨艳杰 原居林 宋大伟 姚嘉赟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为探究大蒜E素(ALE)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抑菌动态生长曲线,评价ALE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作用;基于电镜观察及胞外β-D-半乳糖苷酶、蛋白质含量测定,分析ALE对副溶血弧菌细... 为探究大蒜E素(ALE)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抑菌动态生长曲线,评价ALE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作用;基于电镜观察及胞外β-D-半乳糖苷酶、蛋白质含量测定,分析ALE对副溶血弧菌细胞结构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ALE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利用RNA-Seq技术分析ALE对副溶血弧菌转录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ALE对副溶血弧菌的MIC为7.8μg/mL,MBC为31.2μg/mL。与对照组相比,MIC浓度ALE组副溶血弧菌胞外β-D-半乳糖苷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细胞壁膜消融、内容物流失,生物被膜形成量显著减少(P<0.05)。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4MIC浓度的ALE组副溶血弧菌中显著下调基因145个,主要富集在MAPK信号转导、鞭毛组装、生物膜形成等通路;ALE组副溶血弧菌中显著上调基因133个,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代谢、降解等通路;RNA-Seq结果与RT-qPCR验证试验结果一致。研究表明,ALE对副溶血弧菌抑菌作用强,可能通过破坏细菌菌体结构,抑制其生物被膜形成,以及调控鞭毛、生物膜等基因表达,从而发挥抑菌、减毒作用。研究结果为探明ALE抑制副溶血弧菌的作用及机理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菌 大蒜素 抗菌药物 抑菌机制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殖模式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形体指标和肌肉营养成分影响研究 被引量:39
8
作者 原居林 刘梅 +3 位作者 倪蒙 宓国强 张超 顾志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76-1285,共10页
为了解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IPRA)与常规池塘养殖模式(UPA)鱼类生长及肌肉品质的差异,以大口黑鲈为试验对象,通过分析2种养殖模式大口黑鲈的生长指标、形体指标和肌肉的品质差异,科学评价IPRA养殖效果,以期为进一步优化该模式和研发专用... 为了解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IPRA)与常规池塘养殖模式(UPA)鱼类生长及肌肉品质的差异,以大口黑鲈为试验对象,通过分析2种养殖模式大口黑鲈的生长指标、形体指标和肌肉的品质差异,科学评价IPRA养殖效果,以期为进一步优化该模式和研发专用配合饲料配方提供参考。试验共设2个组,每组3个重复,从2017年9月5日开始至2017年12月4日结束。结果表明:IPRA养殖组相比UPA养殖组,大口黑鲈成活率显著提高(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IPRA养殖组大口黑鲈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低于UPA养殖组(P<0.05); IPRA养殖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UPA养殖组(P<0.05),但粗蛋白显著高于UPA养殖组(P<0.05);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显示,IPRA养殖组大口黑鲈必需氨基酸与氨基酸总量比值(EAA/TAA)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总量比值(EAA/NEAA)显著高于UPA养殖组(P<0.05),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略高于UPA养殖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氨基酸评价表明IPRA养殖组肌肉营养价值显著优于UPA养殖组(P<0.05);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IPRA养殖组饱和脂肪酸显著低于UPA组(P<0.05),但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UPA养殖组(P<0.05)。综上所述,IPRA养殖模式对于提高大口黑鲈成活率和营养品质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模式 大口黑鲈 生长性能 形体指标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池两坝”多级组合工艺对内陆池塘养殖尾水的处理 被引量:49
9
作者 刘梅 原居林 +2 位作者 倪蒙 练青平 郭爱环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7-106,共10页
针对内陆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分布及污染特点,采用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态池(简称“三池两坝”)多级组合处理工艺对池塘养殖尾水进行处理。考察组合工艺对低污染、中污染、高污染类型对应的3个示范点尾水主要污染物指标去除效果... 针对内陆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分布及污染特点,采用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态池(简称“三池两坝”)多级组合处理工艺对池塘养殖尾水进行处理。考察组合工艺对低污染、中污染、高污染类型对应的3个示范点尾水主要污染物指标去除效果及各单元的沿程去除情况,并对工程建设投资及运行费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示范点对TSS、CODMn、TN、TP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48.1%~60.7%、50.4%~60.7%、52.5%~59.2%、64.2%~71.5%和72.1%~80.5%,水质净化效果明显,均能稳定达到SC/T 9101—200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该组合工艺夏季处理效果最好,其次是春秋季,冬季该系统仍能正常稳定运行,保障出水水质达标;沉淀池对TSS去除效果最好,为21.3%,曝气池对CODMn和NH+4-N的去除贡献最大,为18.7%和28.7%,生态池对TN和TP的去除贡献最大,为16.3%和28.8%,过滤坝则对各水质指标均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为7.5%~11.8%;3个示范点养殖池塘尾水工程建设费用分别为1.370万、2.775万和1.304万元/hm^2,每年分摊到养殖池塘运行维护费用分别为0.325万、0.387万和0.400万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池两坝 内陆养殖池塘 养殖尾水 达标排放 循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41
10
作者 刘梅 宓国强 +1 位作者 郭建林 原居林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04-1717,共14页
为了综合评价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模式在黄颡鱼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选取IPA模式、常规池塘养殖(UPA)模式和野生环境(WE)下的黄颡鱼各50尾为研究对象,在养殖322 d后对其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差异进行比较。... 为了综合评价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模式在黄颡鱼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选取IPA模式、常规池塘养殖(UPA)模式和野生环境(WE)下的黄颡鱼各50尾为研究对象,在养殖322 d后对其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 IPA组黄颡鱼的成活率显著高于UPA组(P<0.05),但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略低于UPA组(P>0.05)。2) IPA组和WE组黄颡鱼的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低于UPA组(P <0.05); IPA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WE组(P<0.05),而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 IPA组和UPA组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WE组(P<0.05); IPA组血清中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 IPA组血清中γ-谷氨酰基转移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WE组(P<0.05); IPA组血清中肌酐、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4) IPA组和WE组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但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 IPA组肌肉中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而显著低于WE组(P<0.05); IPA组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UPA组(P <0.05); 3组黄颡鱼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苯丙氨酸+酪氨酸,且IPA组和WE组的必需氨基酸指数显著高于UPA组(P<0.05); IPA组和WE组黄颡鱼肌肉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且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由此得出,IPA组黄颡鱼具有较高的成活率,较好的体形,其肌肉营养品质优于UPA组黄颡鱼,且健康状况也优于UPA组黄颡鱼,但仍差于WE组黄颡鱼。因此,应进一步优化IPA的环境条件(如流速因子、养殖密度等)以及人工配合饲料配方以迎合消费者对于黄颡鱼营养和味道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 常规池塘养殖 野生环境 黄颡鱼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肌肉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北地区养殖池塘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9
11
作者 赵汉取 韦肖杭 +5 位作者 王俊 张敏 施沁璇 姚伟忠 沈萍萍 崔雁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5-229,共5页
按照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于2012—2013年在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所属10个不同县(区、市)较大规模的养殖场进行随机采样,采用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原子荧光法测定了107个池塘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的质量比。结果表明,Zn的绝对质量比最... 按照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于2012—2013年在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所属10个不同县(区、市)较大规模的养殖场进行随机采样,采用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原子荧光法测定了107个池塘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的质量比。结果表明,Zn的绝对质量比最高,两地市分别为221.29 mg/kg和188.63 mg/kg。以全国土壤背景值为标准,两地市养殖池塘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情况相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Cu、Zn、Cd污染指数较高,Cr和As处于尚清洁水平,嘉兴市的Cu内梅罗指数达到9.14。两地市主要养殖池塘表层沉积物中Cd污染最严重,处于中等生态危害等级,其他6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较轻微,危害从强到弱为Cd、Hg、Pb、Cu、As、Zn、Cr。各县(区、市)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都处于轻微危害状态,以南湖区最高(115.84),海盐县最低(76.14)。鱼类养殖池塘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要大于虾、蟹、鳖类,主要是由于鱼类养殖池塘表层沉积物中Cd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较高;不同养殖品种间池塘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差异不明显(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学 生态风险评价 池塘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浙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下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肠道微生物群落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倩 郭建林 +5 位作者 王雨辰 姜建湖 孙丽慧 宓国强 陈建明 顾志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4-370,共7页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IPR)模式下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以传统池塘养殖作为对照组,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IPR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环境水体微...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IPR)模式下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以传统池塘养殖作为对照组,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IPR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环境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IPR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微生物群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门分类水平,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成为绝对优势菌,所占丰度为92.47%;对照组的优势菌由梭杆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组成,三者所占的丰度分别为34.45%、33.30%和21.30%。在养殖水环境中,两种养殖模式的微生物群落数均大于肠道样本,且二者优势菌不同;IPR水环境的优势菌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36.53%),其次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4.67%);对照组水体中的优势菌为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分别占细菌总数的38.99%和28.15%。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高于肠道样本,IPR养殖对象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低。本研究结果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应注意该模式下养殖对象的肠道健康,加强养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 肠道微生物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R)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养密度对IPRA养殖太湖鲂鲌生长、抗氧化酶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倩 孙丽慧 +4 位作者 姜建湖 陈建明 郭建林 高令梅 张海琪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9-487,共9页
为探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 Aquaculture,IPRA)太湖鲂鲌幼鱼的合理放养密度,以初始体重为(5.58±0.45)g的太湖鲂鲌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放养密度:0.5(SD1)、1.0(SD2)、1.5 kg/m^(3)(SD3),在养殖第90、第120、第15... 为探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 Aquaculture,IPRA)太湖鲂鲌幼鱼的合理放养密度,以初始体重为(5.58±0.45)g的太湖鲂鲌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放养密度:0.5(SD1)、1.0(SD2)、1.5 kg/m^(3)(SD3),在养殖第90、第120、第150、第180天采样,对其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抗氧化酶活力进行分析,实验结束后分析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生长结果表明:养殖120d,当放养密度超过1.0 kg/m^(3)时,太湖鲂鲌幼鱼的体重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降低(P<0.05),养殖150—180d,体重和SGR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血清抗氧化酶结果表明:养殖90d,太湖鲂鲌血清抗氧化酶的活力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而增加,SD3组显著高于SD1组(P<0.05)。养殖150—180d,血清抗氧化酶的活力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养殖180d,SD3组抗氧化酶的活力显著低于SD1组(P<0.05)。肝脏抗氧化酶结果表明:养殖150—180d,肝脏中抗氧化酶活力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升高,GSH-Px的活力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养殖前120d,丙二醛(MDA)的水平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有所降低,养殖180d,SD2和SD3组的MDA水平显著高于SD1组(P<0.05)。肠道微生物结果表明,在属水平,各密度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明显改变,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在SD3组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P<0.05)。综上,在试验条件下,当养殖时间小于120d,放养密度小于1.0 kg/m^(3)时,太湖鲂鲌幼鱼的生长和抗氧化能力未受显著影响,建议放养密度小于1.0 kg/m^(3);当养殖时间为150—180d,放养密度大于0.5 kg/m^(3)时,放养密度对太湖鲂鲌幼鱼的生长产生了抑制,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中条件致病菌显著增加、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建议放养密度小于0.5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 放养密度 生长 抗氧化酶 肠道微生物群落 太湖鲂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杭州湾围垦养殖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池塘水质特征及污染物排放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倪蒙 原居林 +3 位作者 储忝江 刘梅 孙翠萍 顾志敏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7-112,共6页
为探明浙江省环杭州湾围垦养殖区养殖水体污染状况,降低养殖风险,2016年7-10月对环杭州湾围垦养殖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池塘水质现状和主要污染情况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水质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法对凡纳... 为探明浙江省环杭州湾围垦养殖区养殖水体污染状况,降低养殖风险,2016年7-10月对环杭州湾围垦养殖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池塘水质现状和主要污染情况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水质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法对凡纳滨对虾池塘水质和主要污染物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水质分析结果显示,环杭州湾围垦养殖区凡纳滨对虾池塘水质均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其中TN、TP和COD为主要的超标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评价结果显示,环杭州湾围垦养殖区凡纳滨对虾池塘均为严重污染状态,其中,总磷为首要污染物。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结果显示,大部分池塘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都达到了60以上,均为中度-重度富营养化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水质 污染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养殖模式红螯螯虾肌肉营养及质构比较 被引量:11
15
作者 崔雁娜 郝贵杰 +5 位作者 林峰 周聃 盛鹏程 丁兰 徐胜南 张海琪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115-120,共6页
为了比较池塘和稻虾共生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及质构特性,分别采集3批样品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表明:2种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的粗蛋白、脂肪、水分、部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池塘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 为了比较池塘和稻虾共生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及质构特性,分别采集3批样品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表明:2种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的粗蛋白、脂肪、水分、部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池塘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中的含量均高于稻虾共生养殖模式;2种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质构无显著差异;品质评价显示,相对于池塘养殖模式,稻田养殖模式的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CS)、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EAAI)值均与标准蛋白组成更接近,2种养殖模式的致动脉粥样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AI)、血栓形成指数(thrombogenic index,TI)和多烯指数(polyene index,PI)值均无显著性差异;脂肪酸相关性分析显示,池塘养殖模式下的红螯螯虾肌肉中的棕榈酸、棕榈油酸、十七碳酸、硬脂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四碳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稻田养殖模式下的红螯螯虾肌肉中的十五碳酸、硬脂酸与肉豆蔻酸、二十碳一烯酸、二十二碳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与反式亚油酸呈显著正相关,花生四烯酸与二十四碳酸呈显著负相关。综合比较,池塘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更高,而稻虾共生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品质更好。该研究可为养殖户及相关研究人员进一步明晰不同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的产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螯螯虾 养殖模式 氨基酸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塘江桐庐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爱菊 刘金殿 +2 位作者 杨元杰 郭爱环 顾志敏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23-1331,共9页
2013年2月—2013年12月,对浙江钱塘江桐庐段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区的底栖动物按季度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6种,主要由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及节肢动物3大类组成,软体动物种类数占优势。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结果显示,河蚬(Corbicul... 2013年2月—2013年12月,对浙江钱塘江桐庐段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区的底栖动物按季度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6种,主要由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及节肢动物3大类组成,软体动物种类数占优势。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结果显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湖沼股蛤(Limnoperna lacustris)和齿吻沙蚕(Nephthys sp.)为主要优势种。底栖动物可归纳为4个摄食功能群——滤食收集者、牧食收集者、刮食者和捕食者,其中,滤食收集者的密度和生物量占绝对优势。底栖动物的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93.75±173.72)m^(-2)和(295.72±131.97)g·m^(-2)。方差分析显示,密度和生物量无显著性季节差异,但存在极显著的空间差异。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聚类分析表明,设置的6个断面4个季节均可分为A,B两个组群,A组群在春、夏、秋季均包含了断面Ⅰ、断面Ⅵ、断面Ⅴ和断面Ⅳ,B组群包含断面Ⅲ和断面Ⅱ,而冬季略有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渔业增殖放流区 桐庐段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3种生物填料对水质的净化作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倩 胡廷尖 +3 位作者 刘士力 辛建美 王雨辰 周志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3-245,共3页
为了研究生物填料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应用,在室内构建罗氏沼虾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3种类型的生物填料对水质的净化作用。结果表明,3种生物填料(聚乙烯小球M_1、陶瓷环M_2、弹性毛刷M_3)构成的生物滤池对养殖水体总氮(TN)、总磷(TP)、... 为了研究生物填料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应用,在室内构建罗氏沼虾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3种类型的生物填料对水质的净化作用。结果表明,3种生物填料(聚乙烯小球M_1、陶瓷环M_2、弹性毛刷M_3)构成的生物滤池对养殖水体总氮(TN)、总磷(TP)、氨氮(NH_3-N)、亚硝态氮(NO_2-N)、化学需氧量(COD_(Mn))均有不同程度的去除效果,其中M_3对TN、TP、NH_3-N的平均清除率分别为17.81%、17.36%、18.04%,明显高于其他2种填料,M_2对NO_2-N的平均清除率为19.28%,明显高于M_1和M_3,3种填料对COD_(Mn)的平均清除率差异不明显。由结果可知,弹性毛刷填料对循环水养殖水质有较好的净化作用,是较为实用的生物填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系统 生物填料 生物膜 水质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饵料饲喂乌鳢最佳养殖容量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原居林 孙涛 +3 位作者 储忝江 杨元杰 刘梅 顾志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4-394,共11页
为进一步探索乌鳢池塘养殖最佳容量,设置3个养殖密度(15 000尾/hm^2、30 000尾/hm^2和45 000尾/hm^2),采用冰鲜鱼和配合饲料2种饵料饲喂乌鳢,通过比较分析56 d养殖后的生物学指标、生态学指标、品质指标、鱼类福利指标和经济效益的差异... 为进一步探索乌鳢池塘养殖最佳容量,设置3个养殖密度(15 000尾/hm^2、30 000尾/hm^2和45 000尾/hm^2),采用冰鲜鱼和配合饲料2种饵料饲喂乌鳢,通过比较分析56 d养殖后的生物学指标、生态学指标、品质指标、鱼类福利指标和经济效益的差异,提出池塘养殖乌鳢的最佳养殖容量。结果表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养殖水体中TN和TP显著增加(P<0.05),COD_(Mn)有所下降,且配合饲料投喂组水质状况要优于冰鲜鱼投喂组;不同放养密度乌鳢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冰鲜鱼投喂组乌鳢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饲料投喂组(P<0.05),各试验组乌鳢的肥满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养殖密度和投喂不同饲料对乌鳢肌肉综合性营养无显著性作用(P>0.05);不同试验组乌鳢肝脏的3种免疫相关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CP和AKP呈现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酶活下降的变化趋势;纯利润分析结果显示高密度冰鲜鱼组效益最高,且随着养殖密度增加利润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投入产出比分析结果显示低密度冰鲜鱼组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显示,乌鳢池塘最佳养殖容量为650 g/m^3(冰鲜鱼投喂)和545 g/m^3(饲料投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 养殖容量 池塘养殖 饵料 养殖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衣芽孢杆菌的生长及对养殖水体中残饵的降解特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杭小英 周冬仁 +3 位作者 罗毅志 施伟达 叶雪平 汤美锋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6-208,共3页
从自然养殖池塘中筛选获得了1株能有效抑制水产养殖常见致病菌的功能菌株DSY002-2011,经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通过人工模拟养殖水体中残饵浓度,研究地衣芽孢杆菌对饲料中蛋白质、淀粉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分离株DSY002-2011在水温28℃... 从自然养殖池塘中筛选获得了1株能有效抑制水产养殖常见致病菌的功能菌株DSY002-2011,经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通过人工模拟养殖水体中残饵浓度,研究地衣芽孢杆菌对饲料中蛋白质、淀粉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分离株DSY002-2011在水温28℃、pH值7的1%饲料培养液中培养24 h后,对饲料蛋白质、淀粉的降解率分别达到58.8%、62.9%,说明在养殖水体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对水体残余饵料的降解是非常有效的。地衣芽孢杆菌降解蛋白质、淀粉的合适条件为pH值6~7、盐度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降解 盐度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容纳量的区域性养殖容量评估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梅 原居林 +3 位作者 倪蒙 何海生 叶雪平 顾志敏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34,共8页
针对淡水养殖池塘养殖水体及周边水域水质日趋恶化的现状,为了保证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开展养殖容量相关方面的研究,将主要养殖品种面积和密度控制在最佳的范围内。以浙江南浔区为研究区域,通过调查该区域水环境现状和6种主要... 针对淡水养殖池塘养殖水体及周边水域水质日趋恶化的现状,为了保证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开展养殖容量相关方面的研究,将主要养殖品种面积和密度控制在最佳的范围内。以浙江南浔区为研究区域,通过调查该区域水环境现状和6种主要养殖模式养殖特点,计算了该区域水体总磷的环境容纳量,再根据单位养殖模式排污量初步评估了该区域主要养殖品种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1)南浔区水环境的磷为限制因子;(2)常规鱼、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和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单位产磷量分别为0.26、0.70、0.73、0.17、0.33和0.22 g/kg;(3)在II类水质前提下,常规鱼、大口黑鲈、乌鳢、翘嘴鲌、中华鳖、青鱼养殖塘可接受的最大磷负荷为7.38、5.79、2.36、1.82、1.51、2.52 t,其对应养殖容量分别为28 370、8 271、3 236、10 698、11 648、9 685 t;(4)养殖容量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磷滞留系数、换水系数和外河磷浓度敏感度系数分别为0.365、0.364和-0.271;区域养殖容量的合理评估可为生态渔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容量 环境容纳量 磷负荷 生态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