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在牛蛙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董军 张思雨 +4 位作者 房迪 苏泽辉 舒锐 雷小婷 胡鲲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5,共10页
为研究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体内药代动力学及分布,明确恩诺沙星在牛蛙体内的最大残留限量及休药期。本实验进行牛蛙单次口灌10%恩诺沙星粉混悬液(20 mg/kg·bw),在0.5、1、2、4、8、12、24... 为研究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体内药代动力学及分布,明确恩诺沙星在牛蛙体内的最大残留限量及休药期。本实验进行牛蛙单次口灌10%恩诺沙星粉混悬液(20 mg/kg·bw),在0.5、1、2、4、8、12、24、48、96、192、336、480 h分组织取样检测实验。研究显示: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在牛蛙血液中的达峰时间(T_(max))相同为1 h,峰浓度(C_(max))分别为26.592μg/mL、2.256μg/mL;恩诺沙星在牛蛙肌肉、肝脏、肾脏、脑中的T_(max)均为8 h,C_(max)分别为10.21、13.84、17.52、3.95 mg/kg;环丙沙星在牛蛙肌肉、肝脏、肾脏的T_(max)分别为12、8、12 h,C_(max)分别为1.362、20.46、4.07 mg/kg,在脑中未检测出环丙沙星。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牛蛙体内吸收迅速,21.90%~40.35%恩诺沙星转化为环丙沙星,与鱼类和甲壳类生物相比,环丙沙星在牛蛙体内更易消除;恩诺沙星在牛蛙体内的最大残留限量MRL为108.22μg/kg;单剂量10%恩诺沙星粉(20 mg/kg bw)适用于治疗由于嗜水气单胞菌(MIC:0.1μg/mL)患病牛蛙;牛蛙在室温为25℃左右的饲养环境下,建议休药期不低于514.24 h(2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诺沙星 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 残留 休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盐、碱度下3品系尼罗罗非鱼幼鱼网箱养殖的生长比较 被引量:26
2
作者 赵丽慧 筴金华 +6 位作者 张艳红 任炳琛 王飞 梁从飞 庄青青 颜标 赵金良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共7页
以慢性驯化后的上海、山东、河北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为试验材料,比较它们在盐度组(0、15和20)、碳酸氢钠(NaHCO3)碱度组(1 g.L-1、2 g.L-1和3 g.L-1)以及盐碱混合组(15,1 g.L-1;15,2 g.L-1;15,3 g.L-1;20,1 g.L-... 以慢性驯化后的上海、山东、河北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为试验材料,比较它们在盐度组(0、15和20)、碳酸氢钠(NaHCO3)碱度组(1 g.L-1、2 g.L-1和3 g.L-1)以及盐碱混合组(15,1 g.L-1;15,2 g.L-1;15,3 g.L-1;20,1 g.L-1;20,2 g.L-1和20,3 g.L-1)条件下网箱养殖成活率和日均增重率差异。62d试验结果表明,上海、山东、河北品系尼罗罗非鱼幼鱼在不同盐度、碱度、盐碱混合处理组中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日均增重率的差异显著(P<0.05)。随着盐度、碱度增加,尼罗罗非鱼生长速度大体呈下降趋势;盐碱混合组生长速度较单盐、单碱组减慢。还发现不同品系尼罗罗非鱼在不同盐碱梯度下表现出不同的相对生长优势。研究结果为尼罗罗非鱼适宜养殖的盐碱范围确定、品系筛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幼鱼 成活率 日均增重率 盐碱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诺沙星控制草鱼维氏气单胞菌的用药方案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浩 权可艳 +2 位作者 徐丽娟 李梦影 吕利群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53,共6页
从四川成都一养殖场大规模发病死亡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病灶处分离一株病原菌CiAV01,结合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回归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感染草鱼致死率为100%,出现... 从四川成都一养殖场大规模发病死亡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病灶处分离一株病原菌CiAV01,结合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回归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感染草鱼致死率为100%,出现了局部出血、腹腔积水等症状。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研究了16种抗生素对分离菌株CiAV01的体外抑菌作用,在供试的抗生素中,恩诺沙星对该分离菌株CiAV01最为敏感。选择恩诺沙星对分离菌株进行体外药效学研究表明,恩诺沙星对分离菌株CiAV0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25μ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0.50μg/mL,MBC/MIC为2。结合其药物动力学参数和MIC、MBC、防突变浓度(MPC)、突变选择窗(MSW)和抗菌后效应(PAE)制定防突变给药方案为:剂量20 mg/kg、每日一次给药、连续给药3~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 恩诺沙星 防突变浓度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盐碱耐受性和生长比较 被引量:16
4
作者 赵丽慧 筴金华 +3 位作者 张艳红 任炳琛 梁从飞 赵金良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6-32,共7页
为评估尼罗罗非鱼的耐盐碱性能,分别测定了上海、山东、河北3种品系尼罗罗非鱼鱼种96 h的半致死盐、碱度,并在不同盐碱混合浓度(S0A0、S10A0、S10A2、S10A4、S10A6)中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生长比较。单盐、单碱耐性研究表明,上海、山东、... 为评估尼罗罗非鱼的耐盐碱性能,分别测定了上海、山东、河北3种品系尼罗罗非鱼鱼种96 h的半致死盐、碱度,并在不同盐碱混合浓度(S0A0、S10A0、S10A2、S10A4、S10A6)中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生长比较。单盐、单碱耐性研究表明,上海、山东、河北3种品系尼罗罗非鱼鱼种的96 h半致死盐度分别为18.528 g/L、20.347 g/L、19.342 g/L,96 h半致死Na HCO3碱度为8.827g/L、8.540 g/L、8.542 g/L。盐碱混合条件下,盐度为10时,96 h半致死碱度分别为河北品系(4.377g/L)>上海品系(3.561 g/L)>山东品系(3.108 g/L),品系之间差异显著(P<0.05);盐度为15时,96 h半致死碱度分别为河北品系2.144 g/L,上海品系2.183 g/L,山东品系2.183 g/L,品系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高盐度下尼罗罗非鱼鱼种的碱度耐受性明显低于低盐度下的碱度耐受性。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日均增重率在S0A0、S10A0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盐碱浓度增加,盐碱S10A4和S10A6组中日均增重率呈下降趋势,河北品系表现出相对生长优势(P<0.05)。研究结果为尼罗罗非鱼适宜养殖的盐碱范围的确定、耐盐碱品系的筛选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盐碱处理 96h半致死浓度 日均增重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选育一代耐盐碱和生长性能评估 被引量:5
5
作者 梁从飞 筴金华 +5 位作者 张艳红 任炳琛 吴俊伟 王燕 王映 赵金良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9期115-119,共5页
以尼罗罗非鱼耐盐碱选育一代为材料,开展幼鱼慢性致死试验和鱼种不同盐碱环境(S0A0、S10A0、S10A2、S10A4、S10A6)中生长试验,评估选育一代的盐、碱耐受性能和生长性能。慢性致死试验结果表明,选育一代山东、上海、河北品系的半致死盐... 以尼罗罗非鱼耐盐碱选育一代为材料,开展幼鱼慢性致死试验和鱼种不同盐碱环境(S0A0、S10A0、S10A2、S10A4、S10A6)中生长试验,评估选育一代的盐、碱耐受性能和生长性能。慢性致死试验结果表明,选育一代山东、上海、河北品系的半致死盐度分别为53.95(±1.29)、53.36(±1.53)、56.25(±2.12)g/L,半致死碱度分别为19.18(±1.24)、18.73(±1.20)、20.05(±1.37)g/L。生长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选育一代的日增重率表现为下降趋势,S0A0组显著大于其他各组,S10A0、S10A2组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大于S10A4、S10A6组;除S10A6组中山东品系日增重率大于上海、河北品系外,各盐碱组中3个品系间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选育一代 盐碱处理 半致死浓度 日均增重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 COII基因序列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唐首杰 毕详 +1 位作者 张飞明 张友良 《水产科技情报》 2019年第2期61-68,共8页
为了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评估团头鲂不同选育群体的选育潜力,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_0)为对照组,采用线粒体DNA COII基因标记评估了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了它们的选育潜力。结果显示,在3个选育群体的7... 为了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评估团头鲂不同选育群体的选育潜力,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_0)为对照组,采用线粒体DNA COII基因标记评估了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了它们的选育潜力。结果显示,在3个选育群体的72条序列中,共确定了15种单倍型,群体间存在6种共享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的范围为0.731 9~0.818 8,核苷酸多样性(π)的范围为0.001 108~0.001 765,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的范围为0.649~1.034,群体内核苷酸序列间平均遗传距离的范围为0.000 930~0.001 432,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π、K)均高于F_0群体。3个选育群体间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指数(F_(ST))的范围分别为0.001 249~0.001 450和0.012 34~0.124 50,A群体与C群体间成对F_(ST)值差异显著(P<0.05),F_0群体与A群体间成对F_(ST)值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选育潜力较大;同时,选育群体间(A群体与C群体间)、选育群体与奠基群体间(A群体与F_0群体间)均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表明不同方向上的累代人工选育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选育群体 遗传变异 线粒体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江段黄斑褶鮡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金洪宇 李雷 +4 位作者 金星 王念民 马清芝 尹家胜 马波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17,共8页
于2018年3月、7月,在雅鲁藏布江墨脱江段采集黄斑褶鮡(Pseudecheneis sulcatus)203尾,其中183尾可用脊椎骨作为鉴定材料对其进行年龄鉴别,并对其进行生长特征分析。通过对比发现,脊椎骨比微耳石更适合做为黄斑褶鮡的年龄鉴定材料。所采... 于2018年3月、7月,在雅鲁藏布江墨脱江段采集黄斑褶鮡(Pseudecheneis sulcatus)203尾,其中183尾可用脊椎骨作为鉴定材料对其进行年龄鉴别,并对其进行生长特征分析。通过对比发现,脊椎骨比微耳石更适合做为黄斑褶鮡的年龄鉴定材料。所采样本的年龄范围为1~9龄,其中2~5龄为优势群体,占样本总数的73.22%。雌、雄个体生长无显著性差异,样本体长分布范围为50.0~144.0 mm,平均体长为(99.1±18.67)mm,体重分布范围为3.8~65.6 g,平均体重为(26.0±14.7)g。脊椎骨半径与体长的直线关系式:L=62.88R+40.69(R2=0.89,n=183)。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W=3×10^-5L^2.9292(R2=0.96,n=183),通过对比Compertz GF、Logistic GF、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VBGF)三种生长方程的拟合效果,选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进行描述黄斑褶鮡生长特性,生长方程:Lt=189.56[1-e^-0.118[t+1.981]],Wt=155.45[1-e^-0.118[t+1.981]]2.9292;生长速度方程:dL/dt=22.37e^-0.118(t+1.981),dW/dt=53.57e^-0.118(t+1.981)(1-e^-0.118(t+1.981))1.9292;生长加速度方程:d^2L/dt^2=-2.639e^-0.118(t+1.981),d^2W/dt^2=6.34e^-0.118(t+1.981)(1-e^-0.118(t+1.981))0.9292(2.9292e^(-0.118(t+1.981)-1)。黄斑褶鮡体重生长拐点为7.1龄,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124.6 mm和45.5 g。黄斑褶鮡属小型,中速生长鱼类。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江段的黄斑褶鮡资源已遭到破坏,需加大力度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褶鮡(Pseudecheneis sulcatus) 年龄 生长 雅鲁藏布江 墨脱江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卤虫混养比例对生物絮凝系统凡纳滨对虾标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柳泽锋 杨名帆 +1 位作者 罗国芝 谭洪新 《水产科技情报》 2021年第6期307-313,共7页
在生物絮凝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中,分别以100%、50%、0%的比例投喂活的卤虫幼体(Artemia spp)和饲料(分别记为A组,AF组和F组),研究其对养殖过程中氮素转化途径及转化效率的影响。卤虫以湿质量计算,饲料以干质量计算。试验结果显示,A组亚... 在生物絮凝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中,分别以100%、50%、0%的比例投喂活的卤虫幼体(Artemia spp)和饲料(分别记为A组,AF组和F组),研究其对养殖过程中氮素转化途径及转化效率的影响。卤虫以湿质量计算,饲料以干质量计算。试验结果显示,A组亚硝酸盐浓度显著低于另外2组(P<0.05);各组氨氮浓度在养殖第7天时达到峰值,此后迅速降低并维持在1 mg/L以下,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组硝酸盐浓度均无积累,且略有下降;养殖30 d后,A组对虾存活率(35.67%)显著高于其余两组(均低于30%)(P<0.05);A组对虾终末平均体质量为(1.92±0.96)g,显著低于AF组的(2.99±1.85)g和F组的(3.25±1.23)g(P<0.05),原因可能是卤虫的营养成分相比配合饲料较为单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凝 卤虫 凡纳滨对虾 混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