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0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9~2010年农业部绳索网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统计与分析
1
作者 刘根鸿 柴秀芳 +2 位作者 石建高 汤振明 刘永利 《现代渔业信息》 2011年第9期22-23,共2页
本文主要统计了2009~2010年农业部绳索网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全国渔具及渔具材料产品检测的现状及检测产品介绍。
关键词 渔具材料 产品 检测 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海洋工程对洋山岛周围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5
2
作者 罗民波 陆健健 +3 位作者 沈新强 王云龙 徐兆礼 朱江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7-102,共6页
杭州湾海域是多种鱼、虾、蟹类繁殖、肥育及仔幼鱼生长场所,又为世界著名的舟山渔场所在海域,生态系统极具脆弱性和复杂性。近年来,一系列海洋工程在杭州湾启动并投入运营。底栖动物直接或间接与杭州湾生态系统大多数理化过程有关,是杭... 杭州湾海域是多种鱼、虾、蟹类繁殖、肥育及仔幼鱼生长场所,又为世界著名的舟山渔场所在海域,生态系统极具脆弱性和复杂性。近年来,一系列海洋工程在杭州湾启动并投入运营。底栖动物直接或间接与杭州湾生态系统大多数理化过程有关,是杭州湾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01年的本底调查和2003—2005年4个年度的2月(冬季)、5月(春季)和8月(夏季)对杭州湾附近水域(N30°32′~30°50′、E121°53′~122°17′)20个取样站3个航次的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研究,结合洋山深水港工程建设,结果表明,2003—2005年底内动物共出现31种,底内动物生物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优势种季节、年度的更替现象明显,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呈现从2003年到2005年逐渐降低的趋势,单纯度(C)上升,丰富度下降,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2003—2005年度H′值均小于1,底泥的污染较为严重。底上动物共出现77种,生物量从2001—2005年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03年生物量为2001年的2.71倍,2005年生物量为2001年的0.69倍,大桥区、港区和航道区三个区的4个年度平均生物量,以港区的生物量为最高,航道区次之,大桥区的最低;底上动物出现优势种(优势度Y≥0.02)16种,优势种的年际演替现象明显;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呈现从2001年到2005年总体下降的趋势,单纯度(C)上升,工程对底栖环境的干扰导致底上动物的栖息地破碎化,群落结构稳定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工程 大型底栖动物 生态分布 杭州湾洋山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浮游植物的热效应 被引量:17
3
作者 廖一波 陈全震 +3 位作者 曾江宁 高爱根 刘晶晶 江志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203-4212,共10页
采用热效应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冬、夏两季温度对象山港海洋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密度的影响,同时在冬季开展了温度对海水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研究。温度对浮游植物种类数和细胞密度的影响显著,影响程度与季节、增温幅度和实验时间有关... 采用热效应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冬、夏两季温度对象山港海洋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密度的影响,同时在冬季开展了温度对海水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研究。温度对浮游植物种类数和细胞密度的影响显著,影响程度与季节、增温幅度和实验时间有关。当夏季(自然水温为28℃)实验温度超过36℃,冬季(自然水温为12℃)实验温度超过34℃时,浮游植物种类数和细胞密度均急剧减少。温度对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影响显著,随着实验温度的升高,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温度呈峰值关系。夏季实验当温度升高至30℃时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最高,实验至第7天时的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为40.56 cells/dm3;冬季实验当温度升高至24℃时的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最高,实验至第7天时的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为625.8 cells/dm3。温度对冬季实验海水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显著,并且冬季海水叶绿素浓度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81,p<0.01)。实验结合自然海区海水温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人们普遍关注的热(核)电厂建设与海洋生态效应的问题,为冬、夏两季温排水对受纳海域的增温对浮游植物的热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细胞密度 叶绿素 热效应 象山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黄宁宇 夏连军 +4 位作者 么宗利 周凯 高露姣 来琦芳 施兆鸿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208-212,248,共6页
研究了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在设施养殖中生长的影响。分别设置5个养殖密度(80、160、240、320和400ind/m3)和5个温度(18℃、22℃、26℃、30℃和自然水温),经过30d的养殖试验发现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在设施养殖中... 研究了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在设施养殖中生长的影响。分别设置5个养殖密度(80、160、240、320和400ind/m3)和5个温度(18℃、22℃、26℃、30℃和自然水温),经过30d的养殖试验发现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在设施养殖中的摄食和生长都有显著影响。日增重、特定增长率、生长效率、摄食效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净增重240和160ind/m3两密度组最高;随着温度的升高,日增重、特定增长率、生长效率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6℃组生长最快,摄食效率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特定生长率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SGR=2.4328-0.0041SD(r2=0.9948);养殖温度和特定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二次曲线相关,其回归方程式为:SGR=-0.0049T2+0.2669T-1.7871(r2=0.9645),当水温为27.2℃,瓦氏黄颡鱼幼鱼的特定增长率为最大1.847,表明瓦氏黄颡鱼幼鱼最适生长水温应在26~29℃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幼鱼 密度 温度 设施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浅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严利平 李建生 +2 位作者 凌建忠 林龙山 李圣法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4期303-307,共5页
根据2002~2004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主要捕捞鱼种的生物学资料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对东海区近3 a季节间的资源密度、渔业生物学性状以及历年来的渔获群落结构组成、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动态比较,分析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 根据2002~2004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主要捕捞鱼种的生物学资料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对东海区近3 a季节间的资源密度、渔业生物学性状以及历年来的渔获群落结构组成、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动态比较,分析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结果表明:虽然近几年东海区海洋渔业捕捞产量维持在历史高水平,但主要是依赖于超高的捕捞力量、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使群体资源得到暂时的养护等措施。主要经济鱼种的亲鱼量年间变化不大且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渔获物小型化、利用资源主体以当龄鱼为主、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下降等过度捕捞现象十分明显,资源基础相当脆弱,渔业资源衰退之势仍在加剧。秋季调查资源密度的年间波动取决于补充量水平,其水平的高低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资源评价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浚物海洋倾倒对海洋生物的毒害效应 被引量:10
6
作者 蔡萌 沈盎绿 +1 位作者 徐兆礼 陈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0期519-523,共5页
通过浙江某港口底泥疏浚物的水相和固相分别对不同鱼类、甲壳类、贝类的毒性实验,进而评价疏浚物海洋倾倒对海洋生物影响程度。结果显示,疏浚物水相对黑鲷(Sparus macrocephaius),鲻鱼(Mugil cephalus L.)和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 通过浙江某港口底泥疏浚物的水相和固相分别对不同鱼类、甲壳类、贝类的毒性实验,进而评价疏浚物海洋倾倒对海洋生物影响程度。结果显示,疏浚物水相对黑鲷(Sparus macrocephaius),鲻鱼(Mugil cephalus L.)和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 Ii)有不同的致死率,黑鲷和鲻鱼的96 h死亡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糠虾的96 h死亡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其中耐污力由强到弱为鲻鱼>黑鲷>长额刺糠虾;疏浚物固相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10 d致死率与对照组差异也不显著,泥蚶的耐污力大于缢蛏。由此可知,浙江某港口底泥疏浚物海洋倾倒会对海洋生物产生一定的毒害效应,其中疏浚物对鱼虾类的影响较大,对贝类的影响较小,表明疏浚物的影响程度因种类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物 海洋生物 毒害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中反硝化细菌的分离及去除硝酸盐氮的模拟试验 被引量:7
7
作者 全为民 沈新强 +2 位作者 甘居利 沈晓盛 陈亚瞿 《海洋渔业》 CSCD 2005年第3期232-235,共4页
本研究从长江口沉积物中筛选分离出了海洋反硝化细菌,模拟了该细菌对不同浓度水平硝酸盐氮的去除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出的海洋反硝化细菌能有效去除海水中硝酸盐氮,在硝酸盐氮初始浓度为1mg/L,1d内硝酸盐氮去除率就达到了70%;在100m... 本研究从长江口沉积物中筛选分离出了海洋反硝化细菌,模拟了该细菌对不同浓度水平硝酸盐氮的去除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出的海洋反硝化细菌能有效去除海水中硝酸盐氮,在硝酸盐氮初始浓度为1mg/L,1d内硝酸盐氮去除率就达到了70%;在100mg/L硝酸盐氮模拟试验中,约在一周内能将90%硝酸盐氮去除。试验证实反硝化细菌的生长与水体中硝酸盐氮浓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一旦生物修复过程完成,反硝化细菌就会大量死亡,水体重新恢复到清澈透明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细菌 生物修复 硝酸盐氮 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和杭州湾凤鲚胃含物与海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比较 被引量:18
8
作者 刘守海 徐兆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63-2271,共9页
2009年6月—8月期间在长江口及杭州湾水域收集了1355尾的凤鲚(Coilia mystus)标本,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同步采集了取样点附近的浮游动物,比较了凤鲚胃含物食谱与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对浮游动物主要种类而言,河口... 2009年6月—8月期间在长江口及杭州湾水域收集了1355尾的凤鲚(Coilia mystus)标本,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同步采集了取样点附近的浮游动物,比较了凤鲚胃含物食谱与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对浮游动物主要种类而言,河口性的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为703.25,占相对重要性指数总和百分比(%IRI)为39.65%,远远超过其它种类,包括任何一个桡足类优势种,因而是凤鲚食谱中的最重要的种类。凤鲚摄食的其它主要种类包括: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IRI=261.04),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IRI=107.53)、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IRI=27.27)。以上4种浮游动物%IRI合计为61.96%。在被摄食种类中占优势。因而是凤鲚饵料中最重要的优势种。胃含物和海域浮游动物之间的相似度值大致在0.363—0.365之间;而两者桡足类之间的相似度值在0.521—0.575之间。由此推测凤鲚对个体较小的桡足类采用过滤性摄食,对这些种类的选择性较低。而对个体较大的糠虾则是有选择性追逐摄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鲚 长江口 杭州湾 胃含物 饵料组成 浮游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污损生物藤壶的附着机理及防除 被引量:26
9
作者 史航 王鲁民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6期72-73,81,共3页
藤壶是东海区主要的污损生物之一。阐述了藤壶污损海上设施的危害,并从藤壶的生物结构、生活环境等方面分析了藤壶的粘附机理,以及影响藤壶附着的多种因素,并介绍了有关防止藤壶污损的环保型挂海试验效果。
关键词 藤壶 污损生物 附着机理 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海洋捕捞高能耗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14
10
作者 汤振明 张勋 +2 位作者 黄洪亮 陈晓雪 柴秀芳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4-25,共2页
海洋为人类提供了丰富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近年来我国的海洋经济总量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大,但面临着深层次的结构失衡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海洋经济中的高能耗产业占绝大部分,海洋捕捞就是其... 海洋为人类提供了丰富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近年来我国的海洋经济总量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大,但面临着深层次的结构失衡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海洋经济中的高能耗产业占绝大部分,海洋捕捞就是其中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捕捞 能耗 原因 海洋经济 国民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及近岸海域低氧环境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被引量:21
11
作者 顾孝连 徐兆礼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6-437,共12页
水体溶解氧浓度低于2 mg/L时,通常称水体为低氧或缺氧(hypoxia)。目前,中国的长江口等许多河口及近岸海域的底层水体出现了季节性低氧区,这些低氧区对鱼类等水生动物及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这应引起政府及研究部门的关... 水体溶解氧浓度低于2 mg/L时,通常称水体为低氧或缺氧(hypoxia)。目前,中国的长江口等许多河口及近岸海域的底层水体出现了季节性低氧区,这些低氧区对鱼类等水生动物及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这应引起政府及研究部门的关注。本文综述了低氧区的成因,分析了低氧对水生动物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水生动物对低氧的分子响应研究进展,最后综述了低氧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我国未来的研究应注重低氧区海洋物理、海洋生物等基础数据的收集,同时,要加强低氧区对我国主要渔场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水生动物 海洋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海洋环境要素的渔场渔情分析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樊伟 周芳 沈建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7-72,共6页
关键词 卫星遥感技术 分析应用 海洋水色 环境要素 渔场 20世纪70年代 渔情分析 试验性研究 表层温度 节约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素防污涂料在海洋网箱网衣材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史航 王鲁民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2-325,共4页
以辣素作为海洋附着生物防污剂,研究了3种辣素防污涂料对海水养殖网衣材料的防污效果.试验于2003年4~10月进行,分别将网片涂上辣素防污涂料(5#)、辣素-聚四氟乙烯(PTFE)(4#)、辣素-硅酸盐防污涂料(8#),对照组网片无涂料(9#),吊挂在试... 以辣素作为海洋附着生物防污剂,研究了3种辣素防污涂料对海水养殖网衣材料的防污效果.试验于2003年4~10月进行,分别将网片涂上辣素防污涂料(5#)、辣素-聚四氟乙烯(PTFE)(4#)、辣素-硅酸盐防污涂料(8#),对照组网片无涂料(9#),吊挂在试验海区的生产网箱之间,网片吊挂深度为2~3 m,间距为1.5 m左右.试验中,每月吊挂一块新的无涂料网片,用于调查不同季节附着生物的种类和附着情况;每月测量1次海水的温度及透明度,并对网衣进行拍照、称重,计算被污损生物附着的网片占总面积的百分比.结果表明,涂有3种辣素防污涂料的网衣增重比无涂料的对照网衣的增重要小得多,说明防污涂料的防污效果都比较好,尤其是辣素-硅酸盐防污涂料(8#)的防污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污涂料 辣椒素 无毒 网衣材料 污损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海洋防附着涂层的制备及释放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史航 陈晓蕾 +2 位作者 石建高 刘永利 王鲁民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13,共4页
以吡啶硫酮钠(NaPT)作为海洋污损生物的防污剂,以聚二甲基硅氧烷树脂作为海洋防附着涂层的基料,进行了有关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海洋防附着涂层的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添加NaPT的PDMS防附着涂层的微观形貌并测得PDMS在加入NaPT后涂层... 以吡啶硫酮钠(NaPT)作为海洋污损生物的防污剂,以聚二甲基硅氧烷树脂作为海洋防附着涂层的基料,进行了有关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海洋防附着涂层的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添加NaPT的PDMS防附着涂层的微观形貌并测得PDMS在加入NaPT后涂层表面的静态水接触角未发生太大变化,得出结论NaPT在涂层表面未形成团聚而影响涂层的低表面能特性。采用标准曲线法,通过测定溶液的电导率,根据标准曲线,推算出NaPT的累积释放量,发现含NaPT的防附着涂层没有发生"暴释"的现象。采用GBT/5370—1985防污漆样板浅海浸泡试验方法。将防污网片浸泡在浅海中,逐月观察网片上海洋污损生物附着种类、附着量及繁殖程度,同时与空白网片作比较。观察到涂有防附着涂层的网片被附着面积比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防污性能相当优异;而且在涂有防污涂层的网片上,没有藤壶等大型污损生物的附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附着涂层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吡啶硫酮钠(NaP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公害海洋防污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史航 王鲁民 《海洋渔业》 CSCD 2003年第3期116-119,共4页
海洋中有2000多种污损生物,多数生活在海岸和海湾等近海海域.污损生物的幼虫和孢子能够漂浮游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附着定居下来,污损海上设施,例如船体、浮标、桥墩、码头、网箱及网具等.
关键词 海洋污染 污损生物 无公害防污技术 防污涂料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聚二甲基硅氧烷海洋防附着涂层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史航 陈晓蕾 +2 位作者 石建高 刘永利 王鲁民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4-45,82,共3页
以苯甲酸钠作为海洋污损生物的防污剂,以聚二甲基硅氧烷有机硅树脂作为海洋防附着涂料的基料,并对聚二甲基硅氧烷海洋防附着涂料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添加NaB的PDMS防附着涂层的微观形貌以及测得聚二甲基硅氧烷在加入苯甲酸钠... 以苯甲酸钠作为海洋污损生物的防污剂,以聚二甲基硅氧烷有机硅树脂作为海洋防附着涂料的基料,并对聚二甲基硅氧烷海洋防附着涂料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添加NaB的PDMS防附着涂层的微观形貌以及测得聚二甲基硅氧烷在加入苯甲酸钠后涂层表面的静态水接触角未发生太大变化,得出结论苯甲酸钠在涂层表面未形成团聚而影响涂层的低表面能特性。采用标准曲线法,通过测定溶液的电导率,根据标准曲线,推算出苯甲酸钠的累计释放量,发现含苯甲酸钠的防附着涂层没有发生"暴释"的现象。采用GB5370-85防污漆样板浅海浸泡试验方法。将防污网片浸泡在浅海中,逐月观察网片上海洋污损生物附着种类、附着量及繁殖程度,同时与空白网片作比较。观察到涂有防附着涂层的网片被附着面积比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的降低,防污性能相当优异;而且在涂有防污涂层的网片上,几乎没有藤壶等大型污损生物的附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附着 涂层 有机硅 苯甲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电池中重金属溶出特性及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4
17
作者 沈新强 沈盎绿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1期63-68,共6页
针对渔用废电池被大量丢弃在海洋中的现象,分别开展了废电池中主要重金属离子溶出特性试验和废电池浸出液对不同海洋生物急性毒性效应的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在盐度为20的40L海水中自然浸泡状态下(45节电池),松下一号锌锰废电池溶出液中... 针对渔用废电池被大量丢弃在海洋中的现象,分别开展了废电池中主要重金属离子溶出特性试验和废电池浸出液对不同海洋生物急性毒性效应的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在盐度为20的40L海水中自然浸泡状态下(45节电池),松下一号锌锰废电池溶出液中铅、镉、汞溶出浓度不断增加,但溶出速率较慢.单节电池在第60d,铅、镉和汞溶出总量分别为2.08μg、0.52μg和0.60μg,溶出率分别为0.004%、0.018%和1.263%;第210d铅、镉和汞溶出总量分别为28.76μg、6.38μg和1.02μg,溶出率分别为0.057%、0.224%和2.147%.一节废电池中铅、镉和汞总量在1L海水中全部溶出后浓度分别可达到50445μg·L-1、2850μg·L-1和47.5μg·L-1,分别是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的1009倍、570倍和95倍.废电池浸出液对不同受试生物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当废电池浸出液混合浓度中铅、镉和汞浓度分别为3.39μg·L-1、0.64μg·L-1和0.76μg·L-1时(45节电池40L海水浸泡60d),对黑鲷、脊尾白虾和缢蛏的96h半致死浓度值分别为溶出液混合浓度的5.13%、4.87%和6.71%,废电池浸出液中各重金属离子对海洋生物毒性具有非常强的协同作用.在鱼、虾、贝三类受试生物中,贝类对废电池溶出液毒性的耐受能力最强,鱼类次之,虾类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电池 重金属 溶出特性 海洋生物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小型鱼类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江胜锋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2006年第4期336-341,共6页
海洋小型鱼类对整个渔业资源变动起到指示作用,而且对经济鱼种资源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着重论述了海洋小型鱼类的研究现状,其中包括海洋小型鱼类分布与环境关系、渔业生物学、资源数量评估的研究,并论述其将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海洋 小型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浮游动物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6
19
作者 徐兆礼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A02期16-23,共8页
介绍了本世纪以来海洋浮游动物学科新的进展.这些进展首先表现在对夏季南黄海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生活策略和生殖策略的研究,已经初步搞清该种的度夏机制;对东海浮游动物研究,采用统计和生态分析手段进行各门类的详细分析,充... 介绍了本世纪以来海洋浮游动物学科新的进展.这些进展首先表现在对夏季南黄海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生活策略和生殖策略的研究,已经初步搞清该种的度夏机制;对东海浮游动物研究,采用统计和生态分析手段进行各门类的详细分析,充分提取了东海浮游动物资料所包含的信息,已经形成了东海浮游动物生态学相对完整的认识体系;渤海、南海和长江口等区域浮游动物生态研究也有一定的进展;对浮游动物在东海近海赤潮形成中作用、浮游动物种群遗传生化方面研究有明显突破.对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功能和生态特征系统研究这两个方面未来将继续成为这一学科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研究进展 研究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物毒素——一类重要的新药研究先导化合物 被引量:5
20
作者 缪宇平 《海洋渔业》 CSCD 2004年第2期140-146,共7页
海洋生物毒素是一类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毒理特性的活性物质,主要作用于Na^+、K^+、Ca^(2+)等离子通道,有些海洋生物毒素对心血管系统有高特异性,或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病毒活性,是寻找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病毒药物的重要先导... 海洋生物毒素是一类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毒理特性的活性物质,主要作用于Na^+、K^+、Ca^(2+)等离子通道,有些海洋生物毒素对心血管系统有高特异性,或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病毒活性,是寻找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病毒药物的重要先导化合物,也可直接开发为天然药物。研究海洋生物毒素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毒素 药物 膝沟藻毒素 胍胺类毒素 聚醚类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