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料油脂酚类化合物测定中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郎呼呼 张良晓 +3 位作者 李培武 李季 喻理 张奇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66-1170,共5页
该文主要综述了油料油脂酚类化合物测定中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包括液液萃取、超声波辅助萃取、微波辅助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固相萃取以及磁固相萃取等。比较了不同前处理技术的优缺点,并对油料油脂酚类化合物测定中样品前处理... 该文主要综述了油料油脂酚类化合物测定中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包括液液萃取、超声波辅助萃取、微波辅助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固相萃取以及磁固相萃取等。比较了不同前处理技术的优缺点,并对油料油脂酚类化合物测定中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油料 酚类化合物 前处理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白菜型油菜种质表型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陈碧云 许鲲 +3 位作者 高桂珍 闫贵欣 李俊 伍晓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32,共8页
以保存于油料作物中期库中的1 962份白菜型油菜种质为基础材料,按照地理位置、表型性状分组并按比例取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44份地方品种,对其13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山西省的冬油菜生育日数较长,来源于青海、内蒙古、... 以保存于油料作物中期库中的1 962份白菜型油菜种质为基础材料,按照地理位置、表型性状分组并按比例取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44份地方品种,对其13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山西省的冬油菜生育日数较长,来源于青海、内蒙古、甘肃等省的春油菜生育期较短;来源于四川省的半冬型油菜株高较高;来源于云南、四川省的半冬型油菜全株角果数较多;来源于西藏的材料千粒重较大。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我国白菜型油菜地方种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709,高于国外材料(1.250);就不同生态类型而言,半冬型油菜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为春油菜,冬油菜最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204时,244份白菜型油菜地方种质划分为四簇,每簇包含的种质数分别为117、38、34和55;簇I以半冬型油菜为主,簇II、III以春油菜为主,簇IV以冬油菜为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白菜型油菜分为春油菜、半冬型油菜与冬油菜三个明显的基因库,其结论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地方品种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模型的芝麻核心种质油脂和蛋白质含量变异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盼 张艳欣 +5 位作者 黎冬华 王林海 高媛 周瑢 张秀荣 魏鑫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2-729,共8页
本研究以290份芝麻核心种质为研究对象,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芝麻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近红外测定分析模型,采用该模型对4个环境分别种植收获的700份芝麻核心种质材料的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外部验证结果显示模... 本研究以290份芝麻核心种质为研究对象,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芝麻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近红外测定分析模型,采用该模型对4个环境分别种植收获的700份芝麻核心种质材料的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外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值和化学精测值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 2和0.975 6,说明所建立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近红外光谱技术可用于芝麻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快速检测;芝麻的含油量由北向南逐渐降低,蛋白质则是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均呈正态分布,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分别为4.92%和6.25%,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98和2.08;芝麻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与种皮颜色呈极显著负相关,随着种皮颜色变浅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筛选出含油量58%以上的种质15份,蛋白质含量24%以上的种质20份。本研究将为芝麻重要品质性状改良提供技术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核心种质 含油量 蛋白质含量 近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芝麻和白芝麻中氨基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黄晓荣 张良晓 +4 位作者 李培武 张秀荣 马飞 张文 张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3-127,共5页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黑芝麻和白芝麻的营养功能,比较黑芝麻和白芝麻中氨基酸组成的差异,从主产区收集不同品种黑芝麻与白芝麻样品各40份,采用盐酸水解,用日立L-8900型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黑芝麻和白芝麻中的氨基酸组成,检测波长为440nm...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黑芝麻和白芝麻的营养功能,比较黑芝麻和白芝麻中氨基酸组成的差异,从主产区收集不同品种黑芝麻与白芝麻样品各40份,采用盐酸水解,用日立L-8900型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黑芝麻和白芝麻中的氨基酸组成,检测波长为440nm和570nm。由测定结果可得,黑芝麻和白芝麻中均含有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其中精氨酸和谷氨酸含量较高,黑芝麻中二者含量分别为2.82%±0.26%、4.82%±0.51%,白芝麻中二者含量分别为2.86%±0.24%、4.81%±0.53%。通过T检验发现黑芝麻与白芝麻中蛋氨酸、赖氨酸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芝麻 白芝麻 氨基酸 精氨酸 谷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S诱变后甘蓝型油菜植株性状、种子粒重与含油量变异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陈碧云 吕培军 +2 位作者 张天瑶 许鲲 伍晓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5-712,共8页
为创建突变体库,丰富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资源,利用两种浓度的甲基磺酸乙酯(EM_S)溶液处理甘蓝型油菜双低品种浙油18的种子。经田间观察,M_2植株在苗期、花期有叶色、叶形、茎色、花瓣颜色、花瓣形状、花瓣数目、雄性不育和开花期明显变异... 为创建突变体库,丰富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资源,利用两种浓度的甲基磺酸乙酯(EM_S)溶液处理甘蓝型油菜双低品种浙油18的种子。经田间观察,M_2植株在苗期、花期有叶色、叶形、茎色、花瓣颜色、花瓣形状、花瓣数目、雄性不育和开花期明显变异株。测定M_3种子千粒重与含油量,获得28份大粒(最大千粒重为7.32g)、9份高油(最高含油量为52.80%)材料。0.3%EMS处理后,M_2植株中叶片、花器官、株型与茎秆性状的突变频率分别为1.282%、8.546%和0.977%;M_3种子千粒重和含油量均值均小于对照,但不显著。0.6%EMS处理后,M_2植株相应性状的突变频率更高,M_3种子千粒重和含油量均值都极显著小于对照(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甲基磺酸乙酯(EMS) 突变 千粒重 含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不同油菜品种产量与含油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陈碧云 许鲲 +1 位作者 高桂珍 伍晓明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2期83-89,共7页
耐密植品种适于直播,不仅能减少间苗所需的劳动力,而且能有效挖掘品种的增产潜力,并有利于机械化收获,因此,开展油菜资源的耐密性鉴定,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油菜品种产量与含油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280份油料作物中期库保存的核心甘... 耐密植品种适于直播,不仅能减少间苗所需的劳动力,而且能有效挖掘品种的增产潜力,并有利于机械化收获,因此,开展油菜资源的耐密性鉴定,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油菜品种产量与含油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280份油料作物中期库保存的核心甘蓝型油菜种质为材料开展油菜耐密植初步筛选,以获得的14份耐密性差异显著的初筛资源为材料进行耐密植精准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含油量、千粒质量、株高3个性状差异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所有品种一次有效分枝数、全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单株产量4个性状呈减少趋势(部分达显著水平);密度与产量及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显示,种植密度与全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单株产量呈负相关关系,除陕油093外的13个品种种植密度与千粒质量皆呈正相关关系,P4099、6H2420的种植密度与含油量呈显著正相关(P <0.05)。种植密度与产量的二次回归分析显示,中双9号、浙油6001为较耐密植的高产品种; 6H2434为最耐密植的低产品种;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油菜单株产量与产量组成3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4个不同种植密度下,全株角果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最大;低密度条件下,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大于千粒质量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在较高密度的种植条件下(45株/m2),千粒质量对单株产量的贡献达25.1%,明显大于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种植密度 产量 农艺性状 含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光合机构对干旱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8
7
作者 代碌碌 Muhammad Shahbaz Naeem +8 位作者 张春雷 刘哲辉 陈畅 胡超 赵运成 张利艳 刘丽欣 李俊 马霓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95-803,共9页
为探讨油菜光合机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研究了2个抗旱性不同的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在干旱胁迫下农艺性状、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体超微结构及Rubisco活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相对增长率、总干重、... 为探讨油菜光合机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研究了2个抗旱性不同的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在干旱胁迫下农艺性状、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体超微结构及Rubisco活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相对增长率、总干重、叶面积和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而根冠比增加;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降低,而气孔限制值增加;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PSⅡ实际光能转换效率、光化学淬灭和电子传递效率降低,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增加;两品种的叶绿体超微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且叶绿素含量和Rubisco活性降低,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加。敏感型品种秦优8号光合机构遭受干旱的破坏程度明显大于抗旱型品种Q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干旱胁迫 气体交换参数 叶绿素荧光 叶绿体超微结构 RUBISC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阱质谱测定脂质鉴别深海鱼油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鑫 刘霞 +1 位作者 李培武 王秀嫔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99-203,共5页
建立基于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脂质识别技术,用于鉴别合成乙酯型和天然甘油酯型深海鱼油。使用反相液相色谱,C18色谱柱,异丙醇和乙腈梯度洗脱分离脂质。使用离子阱质谱数据依赖型二级扫描获得脂质多级碎裂指纹信息。通过总离子流、... 建立基于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脂质识别技术,用于鉴别合成乙酯型和天然甘油酯型深海鱼油。使用反相液相色谱,C18色谱柱,异丙醇和乙腈梯度洗脱分离脂质。使用离子阱质谱数据依赖型二级扫描获得脂质多级碎裂指纹信息。通过总离子流、一级质谱、二级质谱离子树识别脂质指纹信息。识别获知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e hexaenoie acid,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在乙酯型深海鱼油中存在方式为CH_3CH_2ODHA和CH_3CH_2O-EPA,而在天然甘油酯型深海鱼油的存在方式为甘油三酯指纹信息。此方法能准确区分乙酯型深海鱼油和甘油酯型深海鱼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鱼油 快速鉴别 离子阱质谱 脂质 二十二碳六烯酸 二十碳五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