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适应农业新需求,构建我国肥料领域创新体系——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报告 被引量:19
1
作者 赵玉芬 赵秉强 +1 位作者 侯翠红 许秀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61-568,共8页
通过本项目组的调研,总结出在农业新形势下,我国肥料产品、技术和政策体系仍存在以下问题:肥料产品与农业需求不匹配;技术集成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求;肥料经营体制不利于科学产品和技术落地;技术服务供应能力和需求不匹配;管理政策... 通过本项目组的调研,总结出在农业新形势下,我国肥料产品、技术和政策体系仍存在以下问题:肥料产品与农业需求不匹配;技术集成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求;肥料经营体制不利于科学产品和技术落地;技术服务供应能力和需求不匹配;管理政策制约。解决的思路:通过肥料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有机替代、精准施肥、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法规,系统构建我国肥料领域创新体系。具体建议:构建以农业需求为导向的国家化肥产品新体系,促进农业高产、土壤培肥、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协调发展;加强有机肥资源高效利用,推动化肥有机替代减量;加强施肥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加强肥料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加强国家绿色肥料体系建设;建议国家设立肥料重大科技专项,为上述建议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需求 建议 肥料创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36
2
作者 张水勤 袁亮 +3 位作者 林治安 李燕婷 胡树文 赵秉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65-1076,共12页
【目的】腐植酸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证实,腐植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本文从腐植酸刺激植物根系生长、调控土壤与肥料养分转化及肥料利用率和影响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方面,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施用腐植酸促进植物生... 【目的】腐植酸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证实,腐植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本文从腐植酸刺激植物根系生长、调控土壤与肥料养分转化及肥料利用率和影响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方面,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施用腐植酸促进植物生长的途径,阐述了腐植酸对植物生长促进作用的机理,旨在梳理腐植酸促进植物生长机理的研究现状,为腐植酸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主要进展】1)腐植酸能够对植物产生类似生物刺激素的效应。它能够提高植物根系H+-ATP酶等的活性、刺激植物根伸长和侧根生长点的增加,从而增加根系活力及植物根系与土壤养分的接触面积,增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2)逆境胁迫下,腐植酸能够通过调节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并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缓解甚至消除逆境胁迫对植物的伤害,从而促进植物生长;3)腐植酸能够通过与氮素、磷素和钾素发生结合效应,与磷酸盐产生竞争效应和对钾离子的吸附作用固持与活化土壤与肥料中的养分,提高土壤肥料有效性和缓释性能,提高肥料利用率,从而促进植物生长;4)腐植酸还能够影响土壤中与养分转化相关的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数量,在活化养分的同时,保蓄养分,降低养分的损失,为植物生长保障持久的养分供应;5)腐植酸对植物生长的促进效应受腐植酸结构特征、添加量和供试植物种类等因素的影响。【建议与展望】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和研究技术的差异,人们对腐植酸促进植物生长机理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腐植酸的基本特征、影响腐植酸作用的主控因子、土壤–植物系统中腐植酸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途径和腐植酸对土壤功能性微生物等的影响都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 植物生长 根系 抗逆性 养分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复混肥优化化肥养分利用的效应与机理研究 Ⅱ.有机物料与磷肥复混对玉米产量及肥料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杜伟 赵秉强 +2 位作者 林治安 袁亮 李燕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25-831,共7页
本研究采用团粒法工艺,利用味精厂玉米淀粉制糖形成的糖渣(A)作为有机原料,与磷酸一铵复混制成有机无机复混磷肥,运用土柱栽培试验研究等磷(设置低、中、高3个施磷水平)投入条件下不同有机无机比例的有机无机复混磷肥对玉米产量和磷素... 本研究采用团粒法工艺,利用味精厂玉米淀粉制糖形成的糖渣(A)作为有机原料,与磷酸一铵复混制成有机无机复混磷肥,运用土柱栽培试验研究等磷(设置低、中、高3个施磷水平)投入条件下不同有机无机比例的有机无机复混磷肥对玉米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中、高磷水平下有机无机复混磷肥单株玉米籽粒产量平均比化肥磷处理分别提高19.14%、11.29%和37.83%,且有机无机复混磷肥处理比对应的有机物料处理的增产幅度大于化肥磷处理比对应的不施磷肥CK处理的增产幅度,有机物料与化学磷肥复混,明显提高了化学磷肥的增产效果。2)无论是施用化学磷肥还是有机无机复混磷肥,玉米植株的含磷量大都在一定程度上低于不施磷肥的CK处理,可能是施用磷肥大幅度增产引起的"稀释效应"所致;但施用磷肥处理的植株吸磷量却明显高于不施磷肥的CK处理。3)有机物料与化学磷肥复混具有优化化肥养分利用和提高化学磷肥利用率的效果。低磷、中磷和高磷水平下,有机无机复混磷肥处理玉米植株吸磷量比化肥磷(P)处理分别提高12.58%、2.82%和33.42%;低磷、中磷和高磷水平下,有机无机复混磷肥处理化肥磷素表观利用率分别平均比化肥磷处理提高了16.59、1.21和16.04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复混肥 新型肥料 磷肥利用率 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尿素对玉米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被引量:37
4
作者 张水勤 袁亮 +5 位作者 李伟 林治安 李燕婷 胡树文 赵秉强 李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07-1214,共8页
【目的】研究腐植酸尿素对玉米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以期为传统尿素产品的提质增效及新型腐植酸尿素肥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作物,以自制的腐植酸尿素为供试肥料,运用15N同位... 【目的】研究腐植酸尿素对玉米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以期为传统尿素产品的提质增效及新型腐植酸尿素肥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作物,以自制的腐植酸尿素为供试肥料,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展土柱栽培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普通尿素(U)和腐植酸尿素(HAU)3个处理,所有肥料均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土柱0—30 cm土层。玉米成熟后,采集植株地上部样品进行考种,同时,分别测定玉米叶片、茎秆、苞叶、穗轴、籽粒的干物质量、氮素含量和^(15)N丰度;分别采集0—15 cm、15—30 cm、30—50 cm、50—70 cm、70—9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其氮素含量和15N丰度。【结果】各处理玉米植株地上部及各器官(苞叶除外)干物质量由低到高为CK<U<HAU,而玉米各器官的干物质量占该植株地上部干物质总量的比例在不同处理下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与U处理相比,HAU处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平均提高13.8%,籽粒产量提高14.2%;玉米籽粒产量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玉米穗粒数差异显著(P<0.05),而百粒重却无显著差异。同时,HAU处理玉米对氮素和肥料氮的吸收量分别比U处理高0.989 g和0.072 g,提高了氮肥利用率4.8个百分点;各处理氮素和肥料氮在各器官的分配均表现为苞叶、穗轴<茎秆<叶片<籽粒,籽粒总氮和肥料氮的吸收量分别占整个植株地上部总吸收量的65.7%~74.2%和58.6%~60.5%;从氮素来源分析,各器官所吸收的肥料氮仅占该器官氮素总吸收量的13.3%~30.9%。另外,不同施氮处理对土壤中肥料氮的总残留量影响不显著,但HAU处理肥料氮在施肥层(0—15 cm)的残留量显著高于U处理(P<0.05)。HAU处理肥料氮的损失率为34.9%,低于U处理5.1个百分点。【结论】供试条件下,施用腐植酸尿素能够增加玉米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促进玉米对肥料氮的吸收,减少肥料氮向下层土壤的淋溶,有利于土壤残留氮的进一步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尿素 玉米 产量 15^N标记技术 肥料氮去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对SPAD值用于不同品种夏玉米氮肥管理的研究 被引量:41
5
作者 赵士诚 何萍 +3 位作者 仇少君 徐新朋 串丽敏 邢素丽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91-1098,共8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不同玉米品种及关键生育期间的SPAD值差异和基于相对SPAD阈值的氮肥管理对氮肥用量、子粒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玉米各关键生育期的SPAD值开始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不同玉米品种及关键生育期间的SPAD值差异和基于相对SPAD阈值的氮肥管理对氮肥用量、子粒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玉米各关键生育期的SPAD值开始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施氮量超过N 210 kg/hm2后不再显著增加;郑单958和冀农一号大喇叭口期的相对SPAD值与产量的关系符合线性加平台模型,其平台相对SPAD值分别为0.976和0.981;两玉米品种和不同生育期间的绝对SPAD值差异显著,利用相对SPAD值可消除品种和生育期间的SPAD值差异。玉米关键生育期追肥量和总施氮量均随预设相对SPAD阈值的增加而增加,基于相对SPAD阈值的氮肥管理能在保持高产的同时较农民习惯施肥显著降低氮肥用量、田间氮素表观损失和收获后土壤无机氮残留、提高氮肥利用率;本试验条件下,保持玉米高产高效的适宜相对SPAD阈值为0.95~0.98,此阈值管理下,郑单958和冀农一号的产量较农民习惯施肥没有降低,而氮肥用量降低了42%,氮肥回收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分别增加了18.6、20.0个百分点和6.0、6.5 k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相对SPAD值 氮肥管理 营养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玉米氮素吸收和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潘晓丽 林治安 +2 位作者 袁亮 温延臣 赵秉强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3,共6页
盆栽试验条件下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夏玉米氮肥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中(M)、低(L)肥力土壤的施肥比对应不施肥空白对照的增产效果要好于高肥力土壤(H)。等NPK用量情况下,高肥力土壤(H-NPK)玉米籽粒产量... 盆栽试验条件下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夏玉米氮肥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中(M)、低(L)肥力土壤的施肥比对应不施肥空白对照的增产效果要好于高肥力土壤(H)。等NPK用量情况下,高肥力土壤(H-NPK)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比低肥力(L-NPK)和中肥力(M-NPK)土壤高出23.07%和12.40%。M-NPK处理的玉米籽粒吸收的氮素占总吸氮量的比例最高,达到82.3%。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吸收的肥料氮与土壤氮比例接近1∶1;L-NPK和M-NPK处理的肥料氮贡献率显著高于H-NPK处理。L-NPK处理玉米的氮肥表观利用率较M-NPK和H-NPK处理分别高出约2个百分点,而同位素15N研究表明,高(H-NPK)、低(L-NPK)肥力土壤之间的氮肥利用率差异不显著,但均较中(M-NPK)肥力土壤高出6.78%和7.65%。L-NPK处理的氮素激发率最高,其次为M-NPK处理,但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且均较H-NPK处理显著高出37.30%和26.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15N示踪 氮素利用率 氮素分配 氮肥贡献率 激发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氮素矿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7
作者 李玲玲 李书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9-757,共9页
本文综述了有机肥氮素矿化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有机肥氮素矿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室内培养法和田间原位培养法。非淋洗通气培养法和原状土柱培养法虽不破坏土壤结构,但可能低估有机氮的矿化潜力;间歇淋洗通气培养法可模拟植物吸收不断... 本文综述了有机肥氮素矿化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有机肥氮素矿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室内培养法和田间原位培养法。非淋洗通气培养法和原状土柱培养法虽不破坏土壤结构,但可能低估有机氮的矿化潜力;间歇淋洗通气培养法可模拟植物吸收不断移除矿质氮,适合大批样品的快速测定,但可能高估有机氮的矿化潜力。田间原位培养法包括聚乙烯袋培养法、顶盖埋管培养法和离子交换树脂法。聚乙烯袋培养法目前使用最广泛,但具有不透水、破坏土壤结构、矿质氮损失等缺点,顶盖埋管培养法虽可透水且不易被损坏,但可引起矿化氮流失。离子交换树脂芯法在不破坏土壤原状的条件下进行培养,虽费时、费力,但对土壤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反应灵敏,并可消除矿质氮累积的影响。影响有机肥氮素矿化的因素主要包括有机肥特性、温度、水分、土壤质地、施肥等因素。关于畜禽粪便的种类、熟化程度、C/N比、碳氮化合物组成等影响有机肥的矿化量和矿化动力学特征的研究较多。用有效积温来表示有机肥的矿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更为合理。目前,关于水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干湿交替对有机氮矿化的影响;关于土壤质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研究粘粒含量与有机质矿化的关系;关于施肥的影响,则重点研究氮肥、钾肥对有机氮矿化和粘土矿物固定氮的影响。今后,研究重点应放在有机肥矿化与有机氮组分关系、与植物有效性关系,有机肥替代化肥当量和替代率以及室内研究结果如何应用到田间指导合理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有机氮矿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eenSeeker的冬小麦NDVI分析与产量估算 被引量:39
8
作者 王磊 白由路 +2 位作者 卢艳丽 王贺 杨俐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47-753,共7页
以2007—2009年连续2个冬小麦生长季的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利用GreenSeeker获取冠层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分别对不同氮营养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变化、冠层NDVI值随施氮量和生育期的动态变化,以及NDVI与产量的相关性定量分析,建立基... 以2007—2009年连续2个冬小麦生长季的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利用GreenSeeker获取冠层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分别对不同氮营养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变化、冠层NDVI值随施氮量和生育期的动态变化,以及NDVI与产量的相关性定量分析,建立基于NDVI的冬小麦产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冬小麦的产量变化随施氮量的增加呈抛物线趋势变化;冠层NDVI在返青期前随施氮量增加基本不变,返青期至灌浆初期随施氮量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整个生育期冠层NDVI呈现"低–高–低"变化趋势。冬小麦整个生育期不同施氮水平下的NDVI值与产量的相关性均为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随生育期逐渐增强,在灌浆末期达到最大。利用NDVI建立的冬小麦产量估算模型,以灌浆初期(P=0.005)和灌浆末期(P<0.001)的模型达到极显著水平。经验证,灌浆初期的冬小麦产量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回归关系达到了显著水平(P=0.0129),灌浆末期则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02)。因此,利用灌浆初期和灌浆末期的NDVI值可以预测冬小麦产量,尤以灌浆末期预测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产量 冠层NDVI 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0
9
作者 赵士诚 曹彩云 +3 位作者 李科江 仇少君 周卫 何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41-1449,共9页
【目的】近年,华北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秸秆全量还田已逐步普及,但秸秆还田下土壤氮库组成的变化并不清楚。本文利用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32年)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研究选用河北省衡水旱作试... 【目的】近年,华北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秸秆全量还田已逐步普及,但秸秆还田下土壤氮库组成的变化并不清楚。本文利用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32年)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研究选用河北省衡水旱作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的不施肥(对照CK)和等量氮、磷肥用量下的0 kg/hm2(S0)、2250 kg/hm2(S1)、4500 kg/hm2(S2)和9000 kg/hm2(S3)秸秆还田处理。于2012年小麦收获后采集各处理0—20cm土样,利用新鲜土样测定微生物量氮、NH+4-N和NO-3-N;风干土壤用常规方法测定氮磷钾全养分、有机质和p H,用Bremner法测定有机氮(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氨基糖氮和酸解未知态氮),用Silver-Bremner法测定固定态铵。同时结合长期试验数据,分析长期秸秆还田下有机质和作物产量的变化。【结果】与试验开始前(1981年)相比,长期施用化肥处理的土壤全磷和有机质显著增加,全氮没有明显变化,而全钾出现降低趋势(-3.2%);秸秆用量的增加提高了全氮、全磷和有机质,降低了p H值,但对全钾没有影响。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和未知态氮为潮土有机氮的主要组分;与CK相比,长期施肥提高了土壤有机氮含量,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和氨基糖氮均随秸秆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不同施肥处理对酸解未知态氮和非酸解氮没有明显影响。长期化肥施用提高了微生物量氮和晶格固定态铵,秸秆用量的增加进一步提高了微生物量氮,但降低了固定碳铵。施肥没有明显影响NH+4-N含量,但长期施用化肥提高了NO-3-N含量,且高量秸秆还田对NO-3-N含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施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在施用化肥基础上增施秸秆进一步提高了小麦和玉米产量,且玉米产量随秸秆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高量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并没有显著影响。【结论】长期化肥(氮、磷肥)和秸秆结合施用提高了土壤肥力(主要为氮、磷),增加了土壤碳固持,但仅玉米秸秆还田导致了土壤钾消耗,增加钾肥投入维持土壤钾平衡是必要的。长期秸秆还田对酸解氨基酸态氮的贡献高于酸解氨态氮;高量秸秆还田提高了微生物量氮和NO-3-N含量,但降低了固定态铵含量。长期秸秆还田提高了作物产量,而为保证秸秆还田后茬的作物高产,与之配套的还田方法和田间管理是很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氮库 有机氮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要麦区小麦氮素吸收及其产量效应 被引量:39
10
作者 车升国 袁亮 +4 位作者 李燕婷 林治安 沈兵 胡树文 赵秉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7-295,共9页
【目的】掌握小麦氮素的吸收特征及区域差异性有利于指导小麦区域合理施肥,提高氮肥肥效,维持小麦增产稳产。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小麦氮素吸收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及其产量效应。【方法】收集了2000年以后我国小麦田间试验产量、籽粒和秸秆... 【目的】掌握小麦氮素的吸收特征及区域差异性有利于指导小麦区域合理施肥,提高氮肥肥效,维持小麦增产稳产。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小麦氮素吸收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及其产量效应。【方法】收集了2000年以后我国小麦田间试验产量、籽粒和秸秆氮含量的文献数据,统计分析了黄淮海冬麦区、西北冬春兼播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小麦产量、地上部氮吸收、籽粒氮含量、秸秆氮含量、100 kg籽粒需氮量的区域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小麦不同产量水平下100 kg籽粒需氮量、籽粒氮含量和秸秆氮含量。【结果】小麦产量、籽粒氮含量、秸秆氮含量、地上部吸氮总量和生产100 kg籽粒需氮量的波动范围大,变异性较高,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我国田间试验的小麦平均产量为6.18t/hm^2(n=5484,变异系数34.37%),其中以黄淮海冬麦区最高(7.06 t/hm2),西北冬春兼播麦区最低(4.71 t/hm2),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居中(5.60 t/hm^2);生产100 kg籽粒需氮量的全国平均为2.87 kg(n=5073,变异系数25.43%),其中以黄淮海冬麦区最高(2.98 kg),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北冬春兼播麦区偏低(分别为2.60 kg和2.84 kg);籽粒氮含量、秸秆氮含量、地上部吸氮总量全国平均分别为2.17%(n=3456)、0.55%(n=2460)、180.9 kg/hm^2(n=4962),变异系数分别为23.96%、38.18%、44.50%。籽粒氮含量、秸秆氮含量、地上部吸氮总量均以黄淮海麦区居高,分别为2.24%、0.56%、211.1 kg/hm^2,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北冬春兼播麦区偏低,分别为1.92%、0.5%、146.7 kg/hm2和2.14%、0.53%、138.0 kg/hm2。生产100 kg小麦籽粒需氮量、籽粒氮含量和秸秆氮含量随小麦产量水平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产量范围<4.5、4.5 6.5、6.5 8.5、8.5 10.5、>10.5 t/hm2,生产100 kg籽粒需氮量分别为2.79、2.80、2.91、3.03和3.05 kg,对应的籽粒氮含量分别为2.01%、2.11%、2.27%、2.26%和2.40%,秸秆氮含量分别为0.46%、0.53%、0.58%、0.61%和0.63%。【结论】温度、水分等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主栽品种及田间管理技术等差异,造成了小麦氮素吸收特性的区域间差异,因此小麦施肥应根据各区域的小麦产量、小麦氮素需求规律因地制宜地科学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产量 氮素吸收 需氮量 响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供应水平下小麦根系形态及根际过程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61
11
作者 陈磊 王盛锋 +1 位作者 刘荣乐 汪洪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4-331,共8页
以石麦15和衡观35两个品种小麦为试验材料,应用根袋栽培方式,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对小麦根系形态和根际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磷量P2O50.1 g/kg相比,高量供磷(P2O50.3 g/kg)条件下石麦15地上部生物量和磷累积量增加幅度大于衡观35;但... 以石麦15和衡观35两个品种小麦为试验材料,应用根袋栽培方式,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对小麦根系形态和根际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磷量P2O50.1 g/kg相比,高量供磷(P2O50.3 g/kg)条件下石麦15地上部生物量和磷累积量增加幅度大于衡观35;但不施磷处理衡观35地上部生物量降低幅度小于石麦15,磷含量和累积量高于石麦15,衡观35耐低磷能力较强。土壤供磷不足时,衡观35总根长中直径≤0.16 mm细根所占比例高于石麦15,根系平均直径较小;而高磷供应下,石麦15根系中直径≤0.16 mm细根长度较长,在总根长中所占比例较高。总根长和直径≤0.16 mm的细根长度与植株地上部磷累积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总根长越长尤其是细根越多,有利于促进植株对磷的吸收。与非根际土壤相比,高磷供应下根际土壤有机磷含量增加,微生物量磷含量降低;而供磷不足时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有机磷含量较低。与施磷量P2O5 0.1 g/kg相比,高量供磷下根际土壤pH值升高、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不施磷处理根际土壤pH值降低。本研究表明,供磷不足时,小麦根系形态和根际过程均发生适应性变化,而高量供磷条件下,小麦植株根系形态的改变因品种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系形态 根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翻压二月兰配施化肥对春玉米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7
12
作者 杨璐 曹卫东 +4 位作者 白金顺 熊静 高嵩涓 曾闹华 志水胜好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99-807,共9页
研究了华北地区种植翻压冬绿肥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L.)后,在当地习惯施肥基础上玉米减量施肥措施对春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设不施肥(F0)、习惯施肥(F100)、单施绿肥(F0+G)以及绿肥与不同比例的化肥配施(化... 研究了华北地区种植翻压冬绿肥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L.)后,在当地习惯施肥基础上玉米减量施肥措施对春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设不施肥(F0)、习惯施肥(F100)、单施绿肥(F0+G)以及绿肥与不同比例的化肥配施(化肥习惯用量的70%、85%、100%)(F70+G、F85+G、F100+G)6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用化肥和化肥绿肥配施均能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增加地上部总养分量和不同器官养分的累积量,改善养分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例。与F0比较,F100、F70+G、F100+G和F85+G处理的春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01.4、108.4、115.5和130.4 g/plant,增幅达120.9%、129.2%、137.6%和155.3%。翻压绿肥后,化肥减量15%的处理(F85+G)春玉米子粒产量增加29.0 g/plant、地上部吸氮量增加0.65 g/plant,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F100;绿肥配施100%的化肥和化肥减量30%的处理(F100+G、F70+G)玉米生物量、养分吸收量与习惯施肥(F100)无明显差异。翻压绿肥配施不同比例化肥的3个处理与F100相比玉米子粒养分累积量及分配比例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二月兰 玉米 化肥 配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要麦区小麦产量形成对磷素的需求 被引量:32
13
作者 车升国 袁亮 +4 位作者 李燕婷 林治安 李燕青 赵秉强 沈兵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69-876,共8页
【目的】掌握小麦磷素的吸收特征及区域差异性有利于指导小麦合理施肥,提高磷肥肥效,维持小麦增产稳产。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小麦磷素吸收特征的区域差异性及对产量的响应。【方法】本文收集了2000年后我国黄淮海冬麦区、西北冬春兼播麦区... 【目的】掌握小麦磷素的吸收特征及区域差异性有利于指导小麦合理施肥,提高磷肥肥效,维持小麦增产稳产。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小麦磷素吸收特征的区域差异性及对产量的响应。【方法】本文收集了2000年后我国黄淮海冬麦区、西北冬春兼播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田间试验的文献数据,统计分析了小麦产量、地上部磷吸收、籽粒磷含量、秸秆磷含量、100 kg籽粒需磷量等参数的区域异质性,并计算了小麦不同产量水平下100 kg籽粒需磷量、籽粒磷含量和秸秆磷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我国田间试验的小麦平均产量为6.18 t/hm^2(n=5424),变异系数为33.1%;籽粒、秸秆磷含量全国平均分别为0.32%(n=1072)、0.08%(n=864),变异系数分别为34.3%、75.0%;地上部、籽粒和秸秆吸磷量全国平均分别为26.4 kg/hm^2(n=1370)、17.0 kg/hm^2(n=679)、5.4kg/hm^2(n=650),变异系数分别为58.6%、55.1%、94.8%。除籽粒磷含量外,小麦产量、地上部磷吸收量、籽粒磷吸收量、秸秆磷吸收量和秸秆磷含量均以黄淮海麦区最高,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次之,西北冬春麦区最低。生产100 kg籽粒需磷量全国平均为0.46 kg(n=1546),变异系数37.0%,其中以黄淮海冬麦区最高,为0.50 kg(n=813),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北冬春麦区分别为0.44 kg(n=195)和0.41 kg(n=538)。随小麦产量水平的提高,生产100 kg小麦籽粒需磷量呈增加趋势,<4.50 t/hm2、4.50 6.50 t/hm^2、6.50 8.50 t/hm2、>8.50 t/hm^2产量范围生产100 kg籽粒需磷量分别为0.41 kg、0.43 kg、0.50 kg、0.52 kg;籽粒磷含量基本维持一定水平,分别为0.32%、0.31%、0.31%、0.33%,秸秆磷含量呈增加趋势,分别为0.05%、0.07%、0.11%、0.12%。【结论】我国小麦产量、籽粒磷含量、秸秆磷含量、籽粒磷吸收量、秸秆磷吸收量、地上部吸磷总量和生产100 kg籽粒需磷量波动范围大,变异性较高,存在明显区域差异。黄淮海冬麦区吸磷量以及百公斤籽粒需磷量均高于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区,产量水平也最高。产量越高,百公斤籽粒需磷量也越高。因此,施肥中要依据区域的小麦产量及磷素需求规律因地制宜地指导区域小麦科学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产量 磷素吸收 需磷量 响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压二月兰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杨璐 曹卫东 +4 位作者 白金顺 曾闹华 高嵩涓 常单娜 志水胜好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3-189,共7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翻压二月兰作绿肥对玉米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试验设CK(不施肥)、不同翻压量绿肥(50%G、G)、单施全量化肥(F)和绿肥与化肥配施(G+F)5个处理。结果表明,绿肥有一定的养分供应能力,翻压绿肥后玉米生物量...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翻压二月兰作绿肥对玉米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试验设CK(不施肥)、不同翻压量绿肥(50%G、G)、单施全量化肥(F)和绿肥与化肥配施(G+F)5个处理。结果表明,绿肥有一定的养分供应能力,翻压绿肥后玉米生物量、籽粒产量、养分吸收量显著提高,并随绿肥翻压量增加而增加。单翻压绿肥能满足玉米拔节期以前的生长需求,50%G和G处理玉米在拔节期的生物量、氮磷钾吸收量均与F及G+F处理相似。绿肥化肥配施可进一步促进玉米养分吸收,提高玉米产量,G+F处理成熟期玉米整株氮、磷、钾吸收量比F处理分别增加了10.8%,28.1%,45.8%,籽粒产量提高了9.1%。绿肥有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及提高磷、钾养分吸收能力的效果,单施绿肥以及绿肥与化肥配施后,玉米根系生物量、根冠比提高,对磷钾的相对吸收量明显高于对氮的相对吸收量。仅翻压绿肥后种植玉米对土壤无机氮和速效磷有明显的耗竭,绿肥化肥配施后土壤无机氮、速效磷、速效钾显著提高,说明绿肥化肥配施可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月兰 绿肥 玉米 干物质积累 养分吸收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管理对秸秆还田下土壤氮素供应和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2
15
作者 赵士诚 魏美艳 +1 位作者 仇少君 何萍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25,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和氮肥管理对小麦生育期土壤无机氮、微生物量碳、氮和小麦生长的影响,设置秸秆还田不施氮(CK)、农民习惯施氮FN5∶5(5∶5为氮肥基追比,下同)、推荐施氮SN3∶7、SN5∶5、SN7∶3和秸秆移走推荐施氮N5∶5处理。施...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和氮肥管理对小麦生育期土壤无机氮、微生物量碳、氮和小麦生长的影响,设置秸秆还田不施氮(CK)、农民习惯施氮FN5∶5(5∶5为氮肥基追比,下同)、推荐施氮SN3∶7、SN5∶5、SN7∶3和秸秆移走推荐施氮N5∶5处理。施氮显著提高苗期土壤无机氮含量,其与基肥氮量成正比且在拔节期显著降低,拔节后追肥提高了后期无机氮且其与追肥量成正比。小麦生育前期土壤微生物没有增加对无机氮的固持,而在拔节和抽穗期显著增加,此后逐步降低。秸秆还田较秸秆移走增加了无机氮固持,且生育中期固持量远高于前期。氮肥基追比过高导致小麦前期氮奢侈吸收和旺长且影响后期生长,氮肥3∶7基追施能满足小麦养分供求同步并实现高产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运筹 土壤无机氮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南稻田4种冬绿肥养分特性及对翻压前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被引量:27
16
作者 白金顺 曹卫东 +1 位作者 樊媛媛 高嵩涓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3-419,共7页
为充分利用苏南冬闲稻田发展适宜绿肥作物种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光叶苕子(Vicia villosa var.)、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和肥田萝卜(Raphanus sativus L.)4种绿肥作物的生长、营养特性,比... 为充分利用苏南冬闲稻田发展适宜绿肥作物种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光叶苕子(Vicia villosa var.)、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和肥田萝卜(Raphanus sativus L.)4种绿肥作物的生长、营养特性,比较分析了绿肥作物翻压前不同处理间耕层土壤无机氮含量与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绿肥作物翻压期,4种绿肥作物均达到较高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鲜重、干重分别为24.8~30.7 t/hm2和3.6~4.2 t/hm2,不同绿肥作物间无显著差异。4种绿肥作物的吸氮量为69.8~136.4 kg/hm2,毛叶苕子最高,肥田萝卜最低。吸磷量为7.1~11.3 kg/hm2,肥田萝卜最高,紫云英最低。吸钾量为117.6~151.3 kg/hm2,毛叶苕子最高,光叶苕子最低。与对照冬闲相比,种植绿肥作物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耕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平均降低38.9 kg/hm2),其中硝态氮含量下降明显,铵态氮含量均较对照土壤有增加趋势(平均提高6.5 kg/hm2),毛叶苕子和光叶苕子处理铵态氮含量增加显著。4种绿肥作物均适合苏南冬闲稻田种植,能潜在降低无机氮的损失风险和为后季水稻作物生长提供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闲稻田 绿肥作物 品种 养分特性 土壤无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运筹对两个晚稻品种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仇少君 赵士诚 +6 位作者 苗建国 徐新朋 孙刚 易琼 王淳 张文学 何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26-1335,共10页
本研究采用农民习惯施肥、实地氮素管理、实时氮素管理以及实时氮素管理基础上施用基肥,探讨了集约化农田不同氮素管理对水稻品种赣晚籼30(GWX)和博优141(BY)的产量及产量主要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不同氮素优... 本研究采用农民习惯施肥、实地氮素管理、实时氮素管理以及实时氮素管理基础上施用基肥,探讨了集约化农田不同氮素管理对水稻品种赣晚籼30(GWX)和博优141(BY)的产量及产量主要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不同氮素优化管理分别对水稻的产量、地上生物量、吸氮量、收获指数和氮收获指数以及穗数、每株实粒数没有显著影响。每个水稻品种的产量与生物量和吸氮量均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施用氮肥处理赣晚籼30平均产量为7.8 t/hm2,平均生物量为16.4 t/hm2,地上部平均吸氮量为N 175.6 kg/hm2,博优141的平均产量为8.9 t/hm2,生物量16.1 t/hm2,吸氮量N为150.6 kg/hm2。氮肥施用后,博优141的产量、收获指数、氮收获指数、每株总粒数、实粒数显著高于赣晚籼30(P<0.05),而博优141的吸氮量、结实率和千粒重都显著低于赣晚籼30(P<0.05)。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实时氮素管理节肥率最高,实地氮素管理节肥率最小;基肥施用具有稳产作用。总之,在当前集约化农田管理中,适量减少氮肥施用并不会影响水稻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素,但氮肥减施的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管理 产量 水稻地上部 水稻穗部参数 集约化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实地氮素管理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易琼 赵士诚 +3 位作者 张秀芝 杨利 熊桂云 何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77-785,共9页
以扬两优6号和培两优3076水稻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基于SPAD值的氮素管理对水稻氮素吸收、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PAD预设阈值的增加,氮肥用量增加,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也随之增加。实时氮素管理条件下,水稻扬两优... 以扬两优6号和培两优3076水稻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基于SPAD值的氮素管理对水稻氮素吸收、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PAD预设阈值的增加,氮肥用量增加,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也随之增加。实时氮素管理条件下,水稻扬两优6号和培两优3076均以SPAD值为41处理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该处理在籽粒产量不降低的同时节约了12.8%~33.3%的氮肥用量;而实地氮素管理条件下,水稻扬两优6号和培两优3076均以SPAD值为39~41处理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该处理在籽粒产量不降低的同时节约了23.1%的氮肥用量。鉴于实地氮素管理在田间易于操作,因此建议采用将39~41作为水稻关键生育期指导氮肥施用的SPAD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 实时实地氮素管理 SPAD阈值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GS介导的番茄转录因子SIDREB2基因的耐旱特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于国红 马雪峰 +2 位作者 徐娜 辛世超 程宪国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3-100,共8页
SlDREB2基因是利用rd29A基因启动子的DRE元件通过酵母单杂交技术从番茄幼苗(丽春)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的属于EREBP家族的一个转录因子基因。利用构建病毒VIGS载体,分别用含pBINTRB6、pTV00::SlDREB2-1和pTV00::SlDREB2-2重组载体的农杆菌... SlDREB2基因是利用rd29A基因启动子的DRE元件通过酵母单杂交技术从番茄幼苗(丽春)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的属于EREBP家族的一个转录因子基因。利用构建病毒VIGS载体,分别用含pBINTRB6、pTV00::SlDREB2-1和pTV00::SlDREB2-2重组载体的农杆菌GV3101菌液灌根与叶片注射法侵染番茄植株,转化7 d后进行病毒DNA检测与验证。测定了干旱胁迫下侵染成功的番茄植株与野生型株系的生理指标,并通过Real-time qPCR分析了VIGS介导的SlDREB2转录因子基因的表达特征。番茄植株干旱3周胁迫处理后测定结果表明,野生番茄中脯氨酸和可溶性糖水平要高于被VIGS病毒侵染的番茄植株,而丙二醛水平要低于被侵染植株,并且指标显示被pTV00::SlDREB2-2重组载体的农杆菌GV3101菌液侵染的番茄植株抗旱性明显降低;复水1周后,受VIGS浸染株系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而可溶性糖与脯氨酸累积却低于野生型。Real-time qPCR结果表明,经VIGS病毒侵染过的番茄植株在胁迫处理时期SlDREB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都明显低于野生型株系,表明番茄SlDREB2基因保守域末端459 bp的特异片段具有较显著的沉默效果,说明VIGS介导的SlDREB2基因的表达受干旱诱导,该基因可以作为抗旱型作物品种改良的有价值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GS 番茄 DREB 干旱胁迫 REAL-TIME q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作物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方法 被引量:109
20
作者 何萍 金继运 +1 位作者 Mirasol F.Pampolino Adrian M.Johnst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99-505,共7页
当前农民过量和不平衡施用化肥现象严重,导致肥料利用率降低,影响到农田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发展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养分管理和施肥方法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基于作物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新方法,该方法是以改进的SSNM(Site... 当前农民过量和不平衡施用化肥现象严重,导致肥料利用率降低,影响到农田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发展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养分管理和施肥方法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基于作物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新方法,该方法是以改进的SSNM(Site-specific Nutrient Management)和改进的QUEFTS(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Fertility of Tropical Soils)模型参数为指导的养分管理和推荐施肥为原则,同时考虑大、中微量元素的全面平衡,并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把复杂和综合的养分管理原则智能化形成可为当地技术推广人员掌握的Nutrient Expert推荐施肥专家系统。Nutrient Expert推荐施肥专家系统在用户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后就能给出基于作物栽培管理措施的推荐施肥套餐,包括作物种植密度、目标产量、推荐的养分用量及其可选用的物化的肥料用量,同时根据预知的作物生长季节推荐施肥的最佳时间和次数。通过跨区域田间多点验证试验证明,基于作物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方法是一种简单的易于掌握的作物增产增收、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反应 农学效率 NUTRIENT EXPERT 推荐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