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适应农业新需求,构建我国肥料领域创新体系——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报告 被引量:19
1
作者 赵玉芬 赵秉强 +1 位作者 侯翠红 许秀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61-568,共8页
通过本项目组的调研,总结出在农业新形势下,我国肥料产品、技术和政策体系仍存在以下问题:肥料产品与农业需求不匹配;技术集成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求;肥料经营体制不利于科学产品和技术落地;技术服务供应能力和需求不匹配;管理政策... 通过本项目组的调研,总结出在农业新形势下,我国肥料产品、技术和政策体系仍存在以下问题:肥料产品与农业需求不匹配;技术集成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求;肥料经营体制不利于科学产品和技术落地;技术服务供应能力和需求不匹配;管理政策制约。解决的思路:通过肥料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有机替代、精准施肥、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法规,系统构建我国肥料领域创新体系。具体建议:构建以农业需求为导向的国家化肥产品新体系,促进农业高产、土壤培肥、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协调发展;加强有机肥资源高效利用,推动化肥有机替代减量;加强施肥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加强肥料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加强国家绿色肥料体系建设;建议国家设立肥料重大科技专项,为上述建议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需求 建议 肥料创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36
2
作者 张水勤 袁亮 +3 位作者 林治安 李燕婷 胡树文 赵秉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65-1076,共12页
【目的】腐植酸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证实,腐植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本文从腐植酸刺激植物根系生长、调控土壤与肥料养分转化及肥料利用率和影响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方面,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施用腐植酸促进植物生... 【目的】腐植酸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证实,腐植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本文从腐植酸刺激植物根系生长、调控土壤与肥料养分转化及肥料利用率和影响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方面,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施用腐植酸促进植物生长的途径,阐述了腐植酸对植物生长促进作用的机理,旨在梳理腐植酸促进植物生长机理的研究现状,为腐植酸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主要进展】1)腐植酸能够对植物产生类似生物刺激素的效应。它能够提高植物根系H+-ATP酶等的活性、刺激植物根伸长和侧根生长点的增加,从而增加根系活力及植物根系与土壤养分的接触面积,增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2)逆境胁迫下,腐植酸能够通过调节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并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缓解甚至消除逆境胁迫对植物的伤害,从而促进植物生长;3)腐植酸能够通过与氮素、磷素和钾素发生结合效应,与磷酸盐产生竞争效应和对钾离子的吸附作用固持与活化土壤与肥料中的养分,提高土壤肥料有效性和缓释性能,提高肥料利用率,从而促进植物生长;4)腐植酸还能够影响土壤中与养分转化相关的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数量,在活化养分的同时,保蓄养分,降低养分的损失,为植物生长保障持久的养分供应;5)腐植酸对植物生长的促进效应受腐植酸结构特征、添加量和供试植物种类等因素的影响。【建议与展望】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和研究技术的差异,人们对腐植酸促进植物生长机理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腐植酸的基本特征、影响腐植酸作用的主控因子、土壤–植物系统中腐植酸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途径和腐植酸对土壤功能性微生物等的影响都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 植物生长 根系 抗逆性 养分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eenSeeker的冬小麦NDVI分析与产量估算 被引量:39
3
作者 王磊 白由路 +2 位作者 卢艳丽 王贺 杨俐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47-753,共7页
以2007—2009年连续2个冬小麦生长季的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利用GreenSeeker获取冠层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分别对不同氮营养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变化、冠层NDVI值随施氮量和生育期的动态变化,以及NDVI与产量的相关性定量分析,建立基... 以2007—2009年连续2个冬小麦生长季的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利用GreenSeeker获取冠层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分别对不同氮营养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变化、冠层NDVI值随施氮量和生育期的动态变化,以及NDVI与产量的相关性定量分析,建立基于NDVI的冬小麦产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冬小麦的产量变化随施氮量的增加呈抛物线趋势变化;冠层NDVI在返青期前随施氮量增加基本不变,返青期至灌浆初期随施氮量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整个生育期冠层NDVI呈现"低–高–低"变化趋势。冬小麦整个生育期不同施氮水平下的NDVI值与产量的相关性均为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随生育期逐渐增强,在灌浆末期达到最大。利用NDVI建立的冬小麦产量估算模型,以灌浆初期(P=0.005)和灌浆末期(P<0.001)的模型达到极显著水平。经验证,灌浆初期的冬小麦产量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回归关系达到了显著水平(P=0.0129),灌浆末期则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02)。因此,利用灌浆初期和灌浆末期的NDVI值可以预测冬小麦产量,尤以灌浆末期预测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产量 冠层NDVI 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生物炭配施氮肥对潮土土壤碳氮含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3
4
作者 宋大利 习向银 +5 位作者 黄绍敏 张水清 袁秀梅 黄伏森 刘阳 王秀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9-379,共11页
【目的】探讨玉米秸秆生物炭配施氮肥对华北潮土区土壤理化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阐明土壤和植株对生物炭和氮肥施用的响应,旨在为该区域秸秆资源高效利用、培肥土壤及作物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为研究... 【目的】探讨玉米秸秆生物炭配施氮肥对华北潮土区土壤理化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阐明土壤和植株对生物炭和氮肥施用的响应,旨在为该区域秸秆资源高效利用、培肥土壤及作物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为研究对象,研究玉米秸秆生物炭(缺氧条件下450℃热裂解1小时获得)配施氮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秸秆生物炭施用量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秸秆生物炭用量设0、7.5和22.5 t/hm^2 3个水平(以BC0、BC7.5、BC22.5表示);氮肥用量设0、150、225和300 kg/hm^2 4个水平(以N0、N150、N225、N300表示)。小麦在2014年10月9日播种,次年6月8日收获;玉米在2015年6月10日播种,当年9月28日收获。在作物成熟期进行产量测定,并采集0—20 cm土壤样品以及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可溶性有机碳(DOC)、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的测定。【结果】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碳氮及作物产量有极显著影响。生物炭用量增加,土壤SOC、TN、DOC、NO3–-N含量以及土壤SOC/TN比值均显著增加,较BC0最大增加幅度分别为165.0%、74.1%、39.1%、75.1%和44.0%。MBC、MBN含量和作物产量均以BC7.5处理达最大值,较BC0最大增加幅度分别为49.2%、57.6%和46.1%,BC22.5较BC7.5处理平均降低12.1%、7.3%和9.7%;施用生物炭降低NH4+-N含量,BC7.5和BC22.5处理较BC0分别下降18.4%和23.7%。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SOC、DOC、NH4+-N、MBC、MBN含量均先增后减,在施氮水平为150 kg/hm^2时,其含量均达最大值,较N0最大增加幅度分别为29.7%、22.9%、44.8%、79.4%和115.3%。所有施氮的处理作物产量较N0均显著增加,而三个施氮处理间其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维持作物产量不降低的情况下,短期内N150BC7.5处理对提升土壤肥力的效果最佳,是较为理想的施肥方式,但其有效机制及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炭 氮肥用量 潮土 土壤理化性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