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根细胞壁及其组分差异对植物吸附、转运Zn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陈世宝 孙聪 +2 位作者 魏威 林蕾 王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70-1676,共7页
采用水培实验,研究了不同植物根细胞壁组分差异对Zn吸收、转运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50mg/LZn处理下,不同植物对Zn的吸收、转运系数顺序为:小白菜≈芥菜≈生菜>青椒>西红柿>水稻,而在20mg/LZn处理下,生菜茎叶中Zn的转运... 采用水培实验,研究了不同植物根细胞壁组分差异对Zn吸收、转运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50mg/LZn处理下,不同植物对Zn的吸收、转运系数顺序为:小白菜≈芥菜≈生菜>青椒>西红柿>水稻,而在20mg/LZn处理下,生菜茎叶中Zn的转运系数则大于芥菜,这可能与低浓度条件下Zn对生菜产生的低剂量刺激效应有关;利用植物活体根细胞解吸法对不同植物活体根系细胞壁中的Zn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的根细胞壁在去除了果胶成分后,根细胞壁中Zn的含量显著增加,其中水稻根细胞壁增加最大,达到53.7%,增加最小的是青椒(21.1%),而去除半纤维素后则显著降低了不同植物根细胞壁中Zn的含量,尤其是水稻根细胞壁最明显;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不同处理后的细胞壁对Zn的吸附是个快速反应过程,在吸附30min内所有处理均达到最大吸附量的91%以上,去除果胶显著增加不同细胞壁对Zn的吸附量,而进一步去除半纤维素后,不同细胞壁对Zn的最大吸附量显著下降.以上结果表明,半纤维素含量的增加明显提高了不同植物根束缚Zn的能力而降低向地上部的运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细胞壁 转移系数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红壤钾素在有机无机复合体中的分布 被引量:5
2
作者 岳龙凯 蔡泽江 +6 位作者 徐明岗 王伯仁 黄庆海 李冬初 柳开楼 李建军 张会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51-1562,共12页
【目的】土壤中的有机无机复合体是承载土壤养分的重要结构单元,土壤钾素含量的变化反映在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中。本研究选用始于1990年(祁阳)和1986年(进贤)的旱地红壤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交换性钾、非交换性... 【目的】土壤中的有机无机复合体是承载土壤养分的重要结构单元,土壤钾素含量的变化反映在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中。本研究选用始于1990年(祁阳)和1986年(进贤)的旱地红壤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全钾在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中分布的影响。【方法】祁阳和进贤试验点均选择不施肥(CK)化学氮、磷肥配施(NP)、NP基础上施用化学钾肥(NPK)及NPK基础上配施有机肥(NPKM)四个处理,采集0-2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通过Stokes定律计算各粒级复合体沉降速率,采用虹吸管法分离出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采用1.0 mol/L中性醋酸铵浸提土壤交换性钾,1.0 mol/L沸硝酸浸提土壤非交换性钾,氢氧化钠710℃提取土壤全钾钾离子浓度采用火焰光度计测定。【结果】两试验点土壤96.4%-98.9%的交换性钾、87.9%-96.7%的非交换性钾和95.1%-96.7%的全钾存在0-50μm粒级复合体中,尤其〈2μm粒级复合体是三种形态钾素的主要贮存库76.3%-92.3%的交换性钾、45.8%-73.7%的非交换性钾和49.4%-70.6%的全钾集中在该粒级。两试验点NP处理与CK相比,〈2μm粒级复合体中非交换性钾含量降低5.4-8.3 mg/kg.降低幅度为8.2%-16.3%。施钾肥主要改变〈2 m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进贤NPK与NP处理相比分别增加36.7和9.5 mg/kg,增加幅度分别为64.5%和15.7%;而NPKM处理则较NP处理分别增加147.4和91.2 mg/kg增幅分别为258.9%和151.1%。祁阳NPK与NP处理相比,〈2μm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分别增加52.9和20.3 mg/kg增加幅度分别为104.9%和47.6%;NPKM与NP处理相比分别增加219.5和41.3 mg/kg增幅分别为435.9%和96.9%。长期施肥对两试验点各粒级复合体中全钾含量的影响不大。〈2、2-10及10-50μm粒级复合体三种形态钾素含量较高,是供给植物生长的主要钾源,其中〈2μm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含量与产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2μm粒级复合体是土壤钾素的主要贮存库。在长期不施钾肥条件下土壤〈2μm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降低,施钾有利于该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积累。旱地红壤〈2、2-10及10-50μm粒级复合体钾素含量高且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植物钾素主要供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 有机无机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分和底物对黄河三角洲区土壤有机碳分解与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3
3
作者 李玲 仇少君 +3 位作者 檀菲菲 杨红军 刘京涛 陆兆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6844-6852,共9页
土壤盐碱化能抑制微生物活性,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与转化。以黄河三角洲盐碱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设置3个NaCl盐分梯度(S1:0.1%;S2:0.5%;S3:0.9%),通过在土壤中添加不同底物(CK:不添加底物;N:添加氮;C:添加碳;C+N:添加碳... 土壤盐碱化能抑制微生物活性,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与转化。以黄河三角洲盐碱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设置3个NaCl盐分梯度(S1:0.1%;S2:0.5%;S3:0.9%),通过在土壤中添加不同底物(CK:不添加底物;N:添加氮;C:添加碳;C+N:添加碳+氮),研究该土壤释放CO2-C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土壤微生物呼吸商(qCO2)及溶解性有机碳(DOC)对盐分和底物的响应。结果表明:在45 d的培养期内,CK、N处理中S1盐分土壤释放CO2-C量最高,S2和S3明显低于S1,降低幅度分别为18.3%—23.7%和24.3%—39.8%。C、C+N处理中3个盐分土壤释放CO2-C量差异较小,特别是在C+N处理中,3个盐分土壤释放CO2-C差异不显著。4个底物处理中,SMBC均在S1和S2盐分中含量较高,S3盐分最低。与CK相比,N处理并不能提高SMBC含量,C、C+N处理可明显提高SMBC,但S1和S2盐分土壤提高的幅度(80.4%—80.5%、58.0%—58.7%)明显高于S3(68.9%、49.7%)。4个底物处理中,qCO2均在S1盐分土壤中最高,C、C+N处理可明显提高qCO2。CK、N处理中3个盐分土壤DOC差异不显著,C、C+N处理中S3盐分土壤DOC较高。说明在无碳源输入条件下,增加盐分含量能明显抑制土壤释放CO2量。添加碳源后,盐分含量对土壤释放CO2的影响变小。微生物对碳源和盐分胁迫的响应较快,添加碳源能明显提高微生物数量及其活性。但较高盐分(含盐量>0.5%)可明显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对外源碳的利用率,导致较高盐分SMBC及qCO2较低而DOC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分 底物 CO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呼吸商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剖面硝态氮非均匀分布条件下小麦根系生长和氮素吸收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高翔 陈磊 +3 位作者 云鹏 王盛锋 刘荣乐 汪洪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0-279,共10页
为探讨土壤硝态氮非均匀分布条件下小麦根系生长及氮素吸收特征,选用石麦15、衡观35、H10和L14等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进行土壤分层培养试验,模拟土壤剖面中上下层硝态氮空间分布差异,测定和分析了小麦根系长度、直径、分布等形态学特征... 为探讨土壤硝态氮非均匀分布条件下小麦根系生长及氮素吸收特征,选用石麦15、衡观35、H10和L14等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进行土壤分层培养试验,模拟土壤剖面中上下层硝态氮空间分布差异,测定和分析了小麦根系长度、直径、分布等形态学特征及植株氮素含量和累积量。结果表明,当土壤中硝态氮施用量上层较低、下层较高时,小麦植株根系总长和表面积在上下土层中分布比值降低,根系趋向下层土壤生长。上下层土壤中硝态氮施用量均较高时,上下层土壤中的根系总长和表面积比值较大,根系趋向上层土壤生长。土壤剖面不同层次中硝态氮供应非均匀条件下,小麦根系发育呈现明显的可塑性反应。小麦根系总长和表面积以及直径≤0.15mm的细根长(占整个根系的比重很大)与植株地上部氮含量和氮素积累量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土壤硝态氮非均匀分布 根系生长 氮素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液Ca、K浓度和pH对烟草Cd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雷丽萍 陈世宝 +3 位作者 孙聪 徐照丽 汪安云 柴家荣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2012年第4期79-84,共6页
通过水培实验,利用逻辑斯蒂克分布模型研究了溶液中不同Ca、K浓度及pH条件下镉(Cd)对烟草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随着溶液pH的升高,Cd对烟草根伸长的10%抑制浓度(EC10)及半抑制浓度(EC50)逐渐增加,也即Cd的毒性逐渐降低,溶液的pH与烟草C... 通过水培实验,利用逻辑斯蒂克分布模型研究了溶液中不同Ca、K浓度及pH条件下镉(Cd)对烟草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随着溶液pH的升高,Cd对烟草根伸长的10%抑制浓度(EC10)及半抑制浓度(EC50)逐渐增加,也即Cd的毒性逐渐降低,溶液的pH与烟草Cd毒性EC10、EC50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溶液pH从4.52增加到8.10时,烟草根伸长的EC50增加了6.73倍。烟草Cd毒性EC10、EC50测定结果表明,当溶液Ca离子浓度<128.0 mg/L时,添加Ca离子浓度可以显著降低烟草Cd的毒性;与Ca不同,当溶液中K离子浓度<64.0 mg/L时,K离子浓度的增加并没有显著降低Cd的毒性,当溶液中K离子浓度>64.0 mg/L,溶液K离子浓度增加可以显著降低烟草Cd的毒性。在烟草Cd污染胁迫条件下,提高介质pH和增加介质中Ca、K离子的浓度是有效降低Cd毒性的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烟草对Cd吸收的敏感性分布及烟草中Cd的结合形态 被引量:10
6
作者 雷丽萍 刘彬 +2 位作者 陈世宝 李宁 郑涵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58-1864,共7页
采用水培试验,结合逻辑斯蒂克模型(Log-logistic)、Burr-Ⅲ概率函数模型,研究了16种不同烟草对Cd胁迫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物种敏感性分布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重金属形态连续分析法对不同Cd敏感性烟草根内Cd的结合形态进行了测定。结... 采用水培试验,结合逻辑斯蒂克模型(Log-logistic)、Burr-Ⅲ概率函数模型,研究了16种不同烟草对Cd胁迫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物种敏感性分布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重金属形态连续分析法对不同Cd敏感性烟草根内Cd的结合形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6种不同烟草对Cd胁迫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基于根伸长毒性的半抑制浓度(EC50)从18.76~60.77 mg·L-1,最大相差223.9%;不同品种烟草对Cd毒性的敏感性分布频次具有明显差异,其中Y85为Cd最敏感性品种,而K346为Cd耐性最强品种。对植株体内Cd形态分析结果表明,难溶性Cd的磷酸盐结合态[Cd(PO4)n]及蛋白质与果胶结合态(FNa Cl)Cd在耐Cd性品种(K326、K346)中的比例大于其在敏感性Cd品种(Y85、TN86)中的比例,说明以难溶性结合态将Cd束缚在根细胞中降低Cd在植株体内的迁移、转运可能是烟草对Cd胁迫产生耐性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CD 物种敏感性分布 转运系数 结合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诱导硝化测定的土壤中锌的毒性阈值、主控因子及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林蕾 刘继芳 +1 位作者 陈世宝 马义兵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7-663,共7页
选取我国有代表性的16种土壤,通过基质诱导硝化(SIN)的方法,研究了淋洗与未淋洗处理后,土壤中外源Zn对不同土壤潜在硝化速率(PNR)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淋洗处理土壤中Zn毒性的EC50(使PNR降低至对照一半土壤中Zn的浓度)值的范围为197~1... 选取我国有代表性的16种土壤,通过基质诱导硝化(SIN)的方法,研究了淋洗与未淋洗处理后,土壤中外源Zn对不同土壤潜在硝化速率(PNR)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淋洗处理土壤中Zn毒性的EC50(使PNR降低至对照一半土壤中Zn的浓度)值的范围为197~1874mg·kg-1,相差近9.51倍;总体而言,土壤pH、有机碳及粘粒含量的提高可以降低土壤中Zn的毒性。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土壤中Zn对潜在硝化速率抑制作用的主要因子依次为土壤pH、有机碳含量及粘粒含量;淋洗处理明显提高了土壤中外源Zn的毒性阈值浓度,在不同土壤中,淋洗因子(定义为淋洗后的土壤Zn毒性的EC50与非淋洗EC50的比值)范围为1.16~1.43;基于土壤主要性质的多元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利用土壤性状(pH、有机碳和粘粒含量)可以很好地预测土壤中Zn对硝化速率抑制的毒性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 潜在硝化速率 毒性阈值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