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ocket PC的海洋渔业调查数据采集 被引量:4
1
作者 李阳东 陈新军 +1 位作者 朱国平 韩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5-69,共5页
针对传统的主要依赖于纸质日志记录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所存在的数据质量差、难以保存、作业效率低等弊端,结合Pocket PC移动终端的优越性,提出利用Pocket PC平台记录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并分别就近海调查和远洋调查数据采集提出了... 针对传统的主要依赖于纸质日志记录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所存在的数据质量差、难以保存、作业效率低等弊端,结合Pocket PC移动终端的优越性,提出利用Pocket PC平台记录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并分别就近海调查和远洋调查数据采集提出了相应的基于Pocket PC平台的信息化数据采集解决方案。然后以大洋性鱿鱼资源调查为例,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基于Pocket PC的海洋渔业调查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实践检验,该系统可较好地完成大洋性鱿鱼资源调查的数据采集任务,同时也表明了基于Pocket PC的海洋渔业调查数据采集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讨论的数据采集解决方案和相关技术可为海洋渔业和海洋环境相关的调查数据采集提供信息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渔业调查 POCKET PC 移动数据采集 WINDOWS MOBI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M模型分析夏秋季南奥克尼群岛南极磷虾渔场时空分布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35
2
作者 朱国平 朱小艳 +4 位作者 徐怡瑛 夏辉 李莹春 徐鹏翔 许柳雄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6-273,共8页
基于中国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对2009—2010年渔季和2010—2011年渔季夏秋季南奥克尼群岛周边水域南极磷虾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表温和海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AM模型对单位捕捞努力量... 基于中国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对2009—2010年渔季和2010—2011年渔季夏秋季南奥克尼群岛周边水域南极磷虾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表温和海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AM模型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总偏差解释率为41.78%,其中贡献最大的为月份,贡献率为15.53%;奥克尼群岛水域CPUE分布模式有着明显的月份差异。1月份平均CPUE值最低,而4月份平均CPUE值最高,各月份平均CPUE存在显著性差异。渔场主要集中在60°12'—60°30'S,45°30'—47°30'W。南极磷虾作业渔场的适宜海水表温范围为0.1—1.8℃,最适表温范围为0.5—1.5℃。各海况等级间及不同渔船的平均CPUE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逐步GAM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影响CPUE的因子按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月份、渔船、经度、海表温度、纬度和海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南奥克尼群岛 GAM 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渔业调查的利文斯顿岛西南部2012年秋冬季南极大磷虾体长时空分布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国平 朱小艳 +2 位作者 孟涛 徐怡瑛 许柳雄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4-40,共7页
基于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体长数据,将研究区域划分成经纬度10'×10'小尺度单元,分析了利文斯顿岛西南部水域2012年秋冬季南极大磷虾体长分布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0个单元的平均体... 基于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体长数据,将研究区域划分成经纬度10'×10'小尺度单元,分析了利文斯顿岛西南部水域2012年秋冬季南极大磷虾体长分布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0个单元的平均体长范围为35.3~51.0 mm,其中最小体长为23.1 mm,最大体长为61.0 mm,各单元间体长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由秋末转至冬初,南极大磷虾平均体长及优势体长范围均呈逐渐减小趋势。14~16时和22~24时南极大磷虾个体较小,而4~6时、8~10时以及20~22时的南极大磷虾则以大个体为主。一半以上(72%)的样本分布于40~80 m水层。80 m以深水层,南极大磷虾个体均大于38 mm。随着海区水深的增加,南极大磷虾平均体长逐渐减小,且南极大磷虾体长组成在不同水深海区呈现不同的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大磷虾 体长分布 利文斯顿岛 小尺度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条件下南极磷虾的温度耐受性试验观察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莹春 朱国平 +3 位作者 孟涛 夏辉 徐鹏翔 许柳雄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04-206,共3页
基于2010—2011年随大型拖网船"开顺轮"赴南极海域进行南极磷虾的探捕和商业性捕捞,对采集到的南极磷虾在人工条件的实验箱中进行活体暂养,并观察和记录存活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南极磷虾活体在人工条件下能存活,可以承受水温... 基于2010—2011年随大型拖网船"开顺轮"赴南极海域进行南极磷虾的探捕和商业性捕捞,对采集到的南极磷虾在人工条件的实验箱中进行活体暂养,并观察和记录存活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南极磷虾活体在人工条件下能存活,可以承受水温缓慢升高并不会马上死亡,水体水温5℃以下能保持正常生理功能,高于5℃后出现各种不适应现象,高于7℃后出现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人工暂养 水温 耐受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统计分析西印度洋黄鳍金枪鱼围网渔获量的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15
5
作者 杨晓明 戴小杰 朱国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4682-4690,共9页
西印度洋公海海域是世界上围网黄鳍金枪鱼渔业的主要作业海域之一,根据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1999—2004年的1°×1°的各月黄鳍金枪鱼围网渔获量统计数据,采用地统计方法探索该海域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相关... 西印度洋公海海域是世界上围网黄鳍金枪鱼渔业的主要作业海域之一,根据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1999—2004年的1°×1°的各月黄鳍金枪鱼围网渔获量统计数据,采用地统计方法探索该海域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相关生态动力过程。进行了如下分析:(1)利用GIS制图观察渔获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其空间格局的变异受到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共同影响,且前者明显强于后者。(2)采用地统计方法计算各月渔获量的空间异质性参数,并按照年际和季节情况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渔获量的地统计参数值和变异函数模型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差异;渔获量的空间相关距离(变程)平均在1000nm左右,冬季要小于夏季;渔获量的空间变异函数模型主要为相关距离较大且空间依赖性较弱的指数模型;渔获量的空间结构方差比例(平均为65.82%)远大于随机性方差比例(平均为34.18%);渔获量在1°×1°尺度下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3)对地统计参数值和渔获量的相关关系研究,并探讨季节变化下渔获量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与相关生态动力过程关系,发现各月渔获量随着空间总变异(基台值)增加而增加,两者存在强相关性;各月渔获量和南北和西北-东南向分维数值有一定相关性,意味着海洋动力过程在南北和西北—东南向过程越强,渔获量越低。西印度洋黄鳍金枪鱼围网渔获量的空间变异原因在于季风气候和ENSO循环过程引起的海洋流场、营养盐和温跃层等变化外在因素,以及围网捕捞方式和鱼类的行为方式的内在因素共同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围网 地统计分析 西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0—2011/2012年度夏秋季南奥克尼群岛水域南极磷虾捕捞群体年龄结构时空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朱国平 朱小艳 +4 位作者 李莹春 徐怡瑛 夏辉 徐鹏翔 许柳雄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6-315,共10页
利用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磷虾生物学数据,在将研究区域划分成60'×30'精细尺度单元的基础上,分析了南奥克尼群岛南极磷虾种群捕捞群体年龄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9/2010年度,南极磷虾体长范围为33.2—69... 利用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磷虾生物学数据,在将研究区域划分成60'×30'精细尺度单元的基础上,分析了南奥克尼群岛南极磷虾种群捕捞群体年龄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9/2010年度,南极磷虾体长范围为33.2—69.0 mm,平均体长为51.8 mm,优势体长组为52—60 mm(52.3%),另在44—48 mm有一个次峰区;2010/2011年度,体长范围为22.9—59.3 mm,平均体长为44.5 mm,优势体长组为42—50 mm(56.8%);2011/2012年度,体长范围为18.5—59.4 mm,平均体长为41.7 mm,优势体长组为36—46 mm(67.3%)。三个年度间南极磷虾体长频次分布呈显著性差异(p<0.001),且不具相似性(PSI=41.25—73.42)。2009/2010—2011/2012年度各旬别磷虾体长组可分成3个组,其中2011年2月上旬和2012年3月中旬可划分为一组,2010年1月下旬至2月中旬以及2011年2月中旬可归为一组,这几个体长组均呈双峰分布,其他的体长组划归为一组。1+和2+龄虾大多出现在离南奥克尼群岛最近的水域,而离南奥克尼群岛较远的单元中则多为4+龄以上的磷虾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南奥克尼群岛 捕捞群体 年龄结构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大西洋拉式南美南极鱼耳石外型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凤莹 朱国平 许柳雄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1,共5页
基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西南大西洋阿根廷外公海海域采集的拉式南美南极鱼(Patagonotothen ramsayi)145对耳石样本,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拉式南美南极鱼耳石长(OL)和宽(OW)分别为4.50—7.99 mm和1.99—3.69 mm之间。耳... 基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西南大西洋阿根廷外公海海域采集的拉式南美南极鱼(Patagonotothen ramsayi)145对耳石样本,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拉式南美南极鱼耳石长(OL)和宽(OW)分别为4.50—7.99 mm和1.99—3.69 mm之间。耳石外型呈狭长有缺刻,基叶长,翼叶短,具明显的主间沟,后端闭合呈钝圆形,整体结构凸凹不平。左右矢耳石形态无显著性差异。耳石绝对尺寸随体长增加而增加,但相对尺寸减少,耳石的形态结构比例基本不变。耳石长、宽、面积(S)及周长(P)与体重呈对数关系,耳石背长(DL)和基叶长(RL)与体重(W)呈指数关系,耳石背宽(DW)与体重呈乘幂关系,而耳石翼叶长(ARL)与体重则呈线性关系。耳石宽、面积、背长、背宽、周长、翼叶长及基叶长与体长(L)拟合符合对数关系,仅耳石长与体长呈线性关系。本研究可为鱼类耳石形态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南美南极鱼渔业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大西洋 拉式南美南极鱼 耳石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南奥克尼群岛西部水域南极电灯鱼生物学 被引量:3
8
作者 朱国平 李凤莹 +3 位作者 冯春雷 吴强 徐鹏翔 许柳雄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6-351,共6页
根据2010年和2012年南半球夏季南极南奥克尼群岛西部水域开展的资源调查期间收集的数据,本研究对南极电灯鱼的基础生物学,包括体长(SL)、湿重(WW)、纯重(DW)、体长-体重关系、性成熟度和性腺指数及摄食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 根据2010年和2012年南半球夏季南极南奥克尼群岛西部水域开展的资源调查期间收集的数据,本研究对南极电灯鱼的基础生物学,包括体长(SL)、湿重(WW)、纯重(DW)、体长-体重关系、性成熟度和性腺指数及摄食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极电灯鱼体长范围为6.3—8.8 cm,平均体长为7.51 cm(7.48—7.54 cm)(95%置信区间);湿重范围为3.5—10.1 g,平均湿重为6.0 g(5.92—6.08 g);纯重范围为3.1—8.7 g,平均纯重为5.2 g(5.13—5.27 g);(2)湿重与纯重关系为DW=0.849 7 WW+0.162 3(R2=0.950 2),体长与纯重关系为SL=0.023 8DW2.6695;(3)调查期间,南极电灯鱼性成熟度处于Ⅰ—Ⅳ级,未发现有Ⅴ和Ⅵ级的个体出现;(4)摄食强度随体长的增加而有所加强,空胃与1级所占比例随体长增加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奥克尼群岛 南极电灯鱼 生物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桁拖网渔具分隔网片对蟹类的分隔效果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健 白伦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7-223,共7页
传统捕虾桁拖网渔具网目小、渔获对象繁杂、选择性能差。使用网片式分隔装置、实现渔具的选择性捕捞是缓解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2005年秋汛期间,在吕四渔场桁拖网渔业中开展了网目尺寸分别为60、75和90 mm分隔网片的海上生产试验,... 传统捕虾桁拖网渔具网目小、渔获对象繁杂、选择性能差。使用网片式分隔装置、实现渔具的选择性捕捞是缓解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2005年秋汛期间,在吕四渔场桁拖网渔业中开展了网目尺寸分别为60、75和90 mm分隔网片的海上生产试验,本文通过蟹类渔获为研究对象,分析分隔网片对其的分隔效果。试验结果显示,使用以个体接触分隔网片概率和网片对个体的留存率为基础的分隔效率模型,对蟹类甲宽分布数据的拟合发现,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分隔网片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的50%留存甲宽和留存率范围均有所增大;而上述2种蟹类个体接触不同网目尺寸分隔网片的概率则没有明显的一致性变化趋势。试验结果表明,蟹类在到达桁拖网网身部时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且具有一定的游泳高度,也反映出使用向下倾斜的分隔网片在结构和装配上是比较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桁拖网 分隔网片 三疣梭子蟹 细点圆趾蟹 分隔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鱼类耳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朱国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9-295,共7页
以目前国际主要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研究了南大洋南极鱼类耳石研究的现状与进展。结果显示,1980年以前,南极鱼类耳石研究相对较少,而此后该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南极鱼类耳石研究成果主要发表于南极研究领域主流期刊。... 以目前国际主要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研究了南大洋南极鱼类耳石研究的现状与进展。结果显示,1980年以前,南极鱼类耳石研究相对较少,而此后该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南极鱼类耳石研究成果主要发表于南极研究领域主流期刊。目前共有10目30科128种南极鱼类的耳石已被研究,研究最多的三个科为南极膝科(Nototheniidae,32种)、灯笼鱼科(Myctophidae,19种)和鳄冰鱼科(Channichthyidae,12种),但尚有部分南极鱼种耳石未被研究。南极鱼类耳石研究的范围基本上与其它鱼类类似,主要为年轮、微结构、外型及微化学等,有关耳石晶体结构及矿化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南极鱼类耳石研究仍局限在南极研究相对较为发达的几个国家,且国际合作相对较为缺乏。国际、单位及研究人员之间的成熟合作状况均相差11年左右,其中研究人员之间的成熟合作状况形成于1988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鱼类 耳石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