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气候和环境因子的近海鲐鱼资源评估 被引量:4
1
作者 张良成 郭爱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32-38,共7页
【目的】研究环境与气候因子对鲐鱼的生长、繁殖和补充的影响。【方法】根据我国东、黄海鲐鱼灯光围网渔业捕获量、捕捞努力量建立剩余产量模型,尝试用6月产卵场(127°30′E、29°30′N)的平均海表温(SST)、Nino 3.4区海表温度... 【目的】研究环境与气候因子对鲐鱼的生长、繁殖和补充的影响。【方法】根据我国东、黄海鲐鱼灯光围网渔业捕获量、捕捞努力量建立剩余产量模型,尝试用6月产卵场(127°30′E、29°30′N)的平均海表温(SST)、Nino 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Nino-SSTA)、太平洋中高纬年代际振荡(PDO)和南方涛动指数(SOI)4个因子对剩余产量模型进行优化,分析SST、Nino-SSTA、PDO和SOI对东、黄海鲐鱼资源量和最大可持续产量的影响。【结果】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PDO对CPUE残差无影响,对SST、Nino-SSTA和SOI有影响。选取相关性较高的SST、Nino-SSTA对模型进行优化,发现优化后的模型对鲐鱼渔获量的拟合效果比优化前显著增强。【结论】6月份产卵场SST、Nino 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对鲐鱼资源变化有明显的影响,建议在渔业管理中应根据各年环境因子的情况确定最大可持续产量,合理制定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剩余产量模型 海表面温度 Nino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 产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因子的东海马鲛鱼(Scomberomorus Niphonius)资源量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隋芯 汪金涛 陈新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6-146,共11页
东海马鲛鱼(Scomberomorus Niphonius)的种群动态易受海洋环境条件的影响,在其资源评估和管理中需要考虑海洋环境条件的作用。假设马鲛鱼产卵场最适海表温度10~19℃(Suitable SST,Tsui)范围会影响种群环境容纳量(K),因此分别使用产卵季... 东海马鲛鱼(Scomberomorus Niphonius)的种群动态易受海洋环境条件的影响,在其资源评估和管理中需要考虑海洋环境条件的作用。假设马鲛鱼产卵场最适海表温度10~19℃(Suitable SST,Tsui)范围会影响种群环境容纳量(K),因此分别使用产卵季3月最适表温范围比值(T_(sui-Mar))、4月最适表温范围比值(T_(sui-Apr))和3、4月份最适表温范围比值的平均值(T_(sui-Ave))作为剩余产量模型的环境因子,构建三种基于环境因子的剩余产量模型(environmentally dependent surplus production,EDSP),分别为T_(sui-Mar)-EDSP、T_(sui-Apr)-EDSP和T_(sui-Ave)-EDSP,利用贝叶斯估计模型参数,结果显示T_(sui-Mar)、T_(sui-Apr)、T_(sui-Ave)三个基于环境因子的EDSP模型偏差信息标准(deviance information criterion,DIC)值小于传统的剩余产量模型的DIC值,其中T_(sui-Ave)-EDSP模型DIC值最小,精度最高,估计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的范围为8.125×10^(6)~8.371×10^(6)t,资源量(biomass)范围是1.429×10^(6)~1.455×10^(6)t,从1994年到2015年,马鲛鱼的捕捞死亡率远低于目标死亡率(F_(tar))和MSY水平捕捞死亡率(F_(MSY)),种群资源量高于MSY水平资源量(B_(MSY))。东海马鲛鱼没有被过度捕捞或未发生过度捕捞,基于EDSP模型中的管理参考点更为保守,建议日后东海马鲛鱼的种群评估和管理应考虑产卵场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鲛鱼 剩余产量模型 产卵场环境因子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M模型分析夏秋季南奥克尼群岛南极磷虾渔场时空分布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35
3
作者 朱国平 朱小艳 +4 位作者 徐怡瑛 夏辉 李莹春 徐鹏翔 许柳雄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6-273,共8页
基于中国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对2009—2010年渔季和2010—2011年渔季夏秋季南奥克尼群岛周边水域南极磷虾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表温和海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AM模型对单位捕捞努力量... 基于中国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对2009—2010年渔季和2010—2011年渔季夏秋季南奥克尼群岛周边水域南极磷虾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表温和海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AM模型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总偏差解释率为41.78%,其中贡献最大的为月份,贡献率为15.53%;奥克尼群岛水域CPUE分布模式有着明显的月份差异。1月份平均CPUE值最低,而4月份平均CPUE值最高,各月份平均CPUE存在显著性差异。渔场主要集中在60°12'—60°30'S,45°30'—47°30'W。南极磷虾作业渔场的适宜海水表温范围为0.1—1.8℃,最适表温范围为0.5—1.5℃。各海况等级间及不同渔船的平均CPUE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逐步GAM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影响CPUE的因子按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月份、渔船、经度、海表温度、纬度和海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南奥克尼群岛 GAM 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评估 被引量:15
4
作者 朱江峰 戴小杰 官文江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共8页
本研究运用年龄结构资源评估模型ASAP,利用最新的渔业数据和生物学研究成果,对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主要资源变量捕捞死亡系数(F)、产卵亲体生物量(SSB)和生物学参考点受亲体-补充量关系的陡度参数(h)的影响很大... 本研究运用年龄结构资源评估模型ASAP,利用最新的渔业数据和生物学研究成果,对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主要资源变量捕捞死亡系数(F)、产卵亲体生物量(SSB)和生物学参考点受亲体-补充量关系的陡度参数(h)的影响很大。假设陡度参数h=0.7、0.8、0.9时,最大持续产量(MSY)分别为25 268t、27 414t、51 924t,当前(2010年初)F与FMSY之比分别为2.85、2.32、1.11,当前渔获量与MSY之比分别为1.65、1.52、0.80。1984年以来,F总体处于上升趋势,SSB处于下降趋势。基本模型条件下(h=0.8),当前资源状况为"趋向于过度捕捞"(Overfishing),且已接近于"过度捕捞"(Overfished)。若h=0.7、h=0.9,当前资源状况分别为"捕捞过度"、"趋向于过度捕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资源评估 管理 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cket PC的海洋渔业调查数据采集 被引量:4
5
作者 李阳东 陈新军 +1 位作者 朱国平 韩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5-69,共5页
针对传统的主要依赖于纸质日志记录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所存在的数据质量差、难以保存、作业效率低等弊端,结合Pocket PC移动终端的优越性,提出利用Pocket PC平台记录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并分别就近海调查和远洋调查数据采集提出了... 针对传统的主要依赖于纸质日志记录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所存在的数据质量差、难以保存、作业效率低等弊端,结合Pocket PC移动终端的优越性,提出利用Pocket PC平台记录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并分别就近海调查和远洋调查数据采集提出了相应的基于Pocket PC平台的信息化数据采集解决方案。然后以大洋性鱿鱼资源调查为例,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基于Pocket PC的海洋渔业调查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实践检验,该系统可较好地完成大洋性鱿鱼资源调查的数据采集任务,同时也表明了基于Pocket PC的海洋渔业调查数据采集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讨论的数据采集解决方案和相关技术可为海洋渔业和海洋环境相关的调查数据采集提供信息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渔业调查 POCKET PC 移动数据采集 WINDOWS MOBI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阿根廷滑柔鱼渔业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娜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127-134,共8页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是我国鱿钓渔船的重要捕捞对象,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文献检索到的98篇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业生物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未来...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是我国鱿钓渔船的重要捕捞对象,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文献检索到的98篇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业生物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4年以来,阿根廷滑柔鱼渔业生物学研究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较多的关注,其中以阿根廷和英国最多;在研究内容方面,渔场形成及其环境因子关系等研究已较为成熟,各国学者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年龄、种群结构和洄游分布以及资源评估和管理已取得重要成果,但仍存在差异。为此,建议应加强各沿海国家和地区以及远洋国家对阿根廷滑柔鱼资源合作调查与科学研究,掌握不同群体的生活史过程及其数量变动机制,开发符合其生活史特点的资源评估模型,为阿根廷滑柔鱼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 西南大西洋 阿根廷滑柔鱼 渔业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渔业调查的利文斯顿岛西南部2012年秋冬季南极大磷虾体长时空分布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国平 朱小艳 +2 位作者 孟涛 徐怡瑛 许柳雄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4-40,共7页
基于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体长数据,将研究区域划分成经纬度10'×10'小尺度单元,分析了利文斯顿岛西南部水域2012年秋冬季南极大磷虾体长分布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0个单元的平均体... 基于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体长数据,将研究区域划分成经纬度10'×10'小尺度单元,分析了利文斯顿岛西南部水域2012年秋冬季南极大磷虾体长分布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0个单元的平均体长范围为35.3~51.0 mm,其中最小体长为23.1 mm,最大体长为61.0 mm,各单元间体长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由秋末转至冬初,南极大磷虾平均体长及优势体长范围均呈逐渐减小趋势。14~16时和22~24时南极大磷虾个体较小,而4~6时、8~10时以及20~22时的南极大磷虾则以大个体为主。一半以上(72%)的样本分布于40~80 m水层。80 m以深水层,南极大磷虾个体均大于38 mm。随着海区水深的增加,南极大磷虾平均体长逐渐减小,且南极大磷虾体长组成在不同水深海区呈现不同的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大磷虾 体长分布 利文斯顿岛 小尺度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青鲨渔业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伟文 田思泉 +1 位作者 戴小杰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0-550,共11页
大青鲨(Prionace glauca)广泛分布于南、北温带和热带的三大洋区,是延绳钓渔业和刺网渔业的主要兼捕对象,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捕捞强度的加大,大青鲨的资源出现衰退的现象。但由于基础数据的不确定... 大青鲨(Prionace glauca)广泛分布于南、北温带和热带的三大洋区,是延绳钓渔业和刺网渔业的主要兼捕对象,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捕捞强度的加大,大青鲨的资源出现衰退的现象。但由于基础数据的不确定性,大青鲨资源评估的结果并未能得到很好的应用。本文以文献计量统计分析为基础,对大青鲨渔业生物学的研究历程进行阐述,了解了不同时期大青鲨渔业生物学的研究重点。综合诸多文献资料,对大青鲨的年龄与生长、基础繁殖生物学、种群结构的鉴定、资源丰度指数和资源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和分析。最后根据上述的综合和分析结果,提出了今后相关研究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的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大青鲨的资源评估的可信度,提高对大青鲨资源现状的了解,以期为大青鲨的资源养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青鲨 渔业生物学 资源丰度指数 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渔场环境因子标准化西北太平洋柔鱼CPUE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雷林 汪金涛 +1 位作者 陈新军 陆化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4-141,共8页
本文利用1998-2016年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数据及其渔场(35°~45°N,140°~165°E)的海洋遥感环境数据,包括海表温度、海面高度异常和叶绿素浓度,采用基于渔场环境的方法标准化西北太平洋柔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 本文利用1998-2016年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数据及其渔场(35°~45°N,140°~165°E)的海洋遥感环境数据,包括海表温度、海面高度异常和叶绿素浓度,采用基于渔场环境的方法标准化西北太平洋柔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结果表明:柔鱼高频次作业的海表温度范围为10.2~22.2℃(96.05%),海面高度异常范围为-15.9~28.2 cm(97.91%),叶绿素浓度范围为0.0~1.0 mg/m^3(96.69%)。名义CPUE和基于环境因子的标准化CPUE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由于柔鱼作业方式高度集中,有效捕捞努力量远低于名义捕捞努力量,以及考虑环境因子影响效应,名义CPUE均低于标准化CPUE。在深入理解鱿钓渔业和其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基于渔场环境因子准化后的CPUE更具代表性,建议在以后的柔鱼资源评估与管理中使用基于渔场环境因子的标准化CP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UE标准化 柔鱼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太平洋延绳钓长鳍金枪鱼生物学组成及其与栖息环境关系 被引量:11
10
作者 储宇航 戴小杰 +2 位作者 田思泉 高春霞 李伟文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0-139,共10页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经济价值高,是我国延绳钓渔业重要的目标鱼种。根据2013年9月~2014年1月和2014年4~8月我国金枪鱼观察员在南太平洋东部海域收集的长鳍金枪鱼样本和海洋环境数据,对其生物学组成和栖息环境进行了研究。结...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经济价值高,是我国延绳钓渔业重要的目标鱼种。根据2013年9月~2014年1月和2014年4~8月我国金枪鱼观察员在南太平洋东部海域收集的长鳍金枪鱼样本和海洋环境数据,对其生物学组成和栖息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叉长(FL,cm)与体质量(WW,kg)的关系为:WW=3×10-5×FL2.909 9(雌雄性,R2=0.915 3);体长(TL,cm)与叉长(FL,cm)关系为:TL=1.033 6FL+2.555(R2=0.961 4);叉长(FL,cm)与两背鳍间距(LD1D2,cm)的关系为:LD1D2=0.248 5FL+1.238 1(R2=0.815 1);利用各水层长鳍金枪鱼渔获率(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推测其主要的栖息水层为150~270 m,栖息水层温度范围16~22℃,盐度范围35.0~35.6,其中最高资源丰度主要分布在190~230 m的水层,对应的温度为18~20℃,盐度为35.2~35.4。研究结果可为掌握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栖息环境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南太平洋 个体组成 栖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海洋环境监测浮标站点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6
11
作者 潘邵媛 王学昉 +4 位作者 田思泉 童剑锋 高春霞 赵静 韩东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5-64,共10页
长江口是众多洄游性鱼类重要的栖息场所,其复杂的环境条件影响着该水域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海洋环境监测浮标能够对诸多环境要素进行长期、连续、实时和大范围的监测,是现代海洋环境自动观测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在长江口中... 长江口是众多洄游性鱼类重要的栖息场所,其复杂的环境条件影响着该水域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海洋环境监测浮标能够对诸多环境要素进行长期、连续、实时和大范围的监测,是现代海洋环境自动观测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水域组建合理有效的浮标监测网络,本研究基于海上实测调查数据,使用普通克里金法模拟了多种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分层随机采样设计中不同分层方案和站点数量变化对监测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1)盐度要素在层数为3的分层随机采样方法中采样精度更高,水温、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要素在层数为2的采样设计中采样效果更好;(2)站点数越多,相对误差越集中并趋向于0,并当站点数多于30时,采样估测准确性逐渐趋于稳定;(3)各季节中,秋季盐度要素中层数为2的采样准确性更高;与其他3季以及总体相对误差结果相比,冬季化学需氧量要素的采样效果比其他3个季节要差。在今后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水域组建环境监测浮标网络时,建议采用3层的分层随机采样作为盐度监测的分层标准,且站点数量要大于50个;使用2层的分层随机采样作为其他多种水文环境要素监测的分层标准,且站点数量要大于30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环境监测 分层随机采样 站点数量 采样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系统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言丰 陈新军 +1 位作者 陈芃 余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4-73,共10页
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是西南大西洋鱿钓渔业的主要作业鱼种,对资源丰度进行准确的预测可指导企业合理安排渔业生产。因此,本研究根据2000-2016年我国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的生产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渔获量(Catch per un... 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是西南大西洋鱿钓渔业的主要作业鱼种,对资源丰度进行准确的预测可指导企业合理安排渔业生产。因此,本研究根据2000-2016年我国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的生产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为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的指标,利用灰色绝对关联分析和灰色预测建模的方法(GM(0,N)),计算2001-2015年CPUE的时间序列值与产卵期(6-8月)产卵场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时间序列值的灰色绝对关联度,选取产卵场海域中灰色绝对关联度大于0.90的海区SST建立资源丰度预测模型,并用2016年实际CPUE进行验证。灰色绝对关联分析表明,6-8月,30°~40°S,45°~60°W海域内存在若干海区的SST与次年对数CPUE时间序列呈现较强的关联度,可作为预报因子。GM(0,N)模型结果表明,以6-8月产卵场SST作为环境因子建立的模型4能较好地拟合出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变动趋势,与2016年真实值相比,相对误差为7%,该模型可较好地作为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的预测模型。相反,包含6月和7月SST的模型1效果优于不包含6月SST的模型2或不包含7月SST的模型3,拟合得到的2016年的数据与真实值相比,相对误差分别为128%和289%,这说明6月和7月是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的主要产卵月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根廷滑柔鱼 西南大西洋 灰色绝对关联分析 灰色预测GM(0 N)模型 产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系统的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丰度预测 被引量:10
13
作者 朱文涛 陈新军 +1 位作者 汪金涛 秦传新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13-17,共5页
【目的】建立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丰度预报模型,为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2000—2013年西北太平洋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渔业数据及海洋环境数据,包括产卵场与索饵场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 【目的】建立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丰度预报模型,为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2000—2013年西北太平洋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渔业数据及海洋环境数据,包括产卵场与索饵场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太平洋年代气候震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厄尔尼诺指数(Trans-NinoIndex,TNI),建立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丰度灰色预报模型。【结果】比较建立的5种灰色系统模型的相对误差和相关系数,选择最优预报模型。最优模型结果表明,影响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丰度的环境因子重要性依次为TNI、PDO、产卵场SST、索饵场SST。【结论】基于产卵场SST、PDO、TNI的GM(1,4)模型,相关系数高达0.7598且平均相对误差为36.64%,可作为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丰度预报模型,能够预报其资源状况变动,建议使用该模型指导渔业企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灰色系统模型 资源丰度 秋刀鱼 灰色预报模型 平均相对误差 预测 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蟹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2
14
作者 丁朋朋 高春霞 +2 位作者 田思泉 杜晓雪 汤艾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52-662,共11页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蟹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对该海域进行了底拖网调查,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方法研究该海域蟹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蟹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对该海域进行了底拖网调查,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方法研究该海域蟹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渔获蟹类17种,隶属于4科6属,其中蟹类群落的优势种(IRI>100)为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银光梭子蟹(P.argentatus)、红星梭子蟹(P.sanguinolentus)、矛形梭子蟹(P.hastatoides)、锈斑蟳(C.feriatus)、长手隆背蟹(Carcinoplax longimanus),其中双斑蟳是绝对优势种(IRI>500);调查海域蟹类平均渔获质量为4.90 kg·h^-1,其中夏季(10.9 kg·h^-1)>春季(2.47 kg·h^-1)>冬季(1.26 kg·h^-1);蟹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0.00~1.2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00~1.25,均匀度指数(J′)为0.07~1.00,冬季D最高,春季的H′和J′最高;冗余分析RDA排序结果表明,底层温度、底层溶解氧和盐度(表层与底层)是影响蟹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蟹类 优势种 多样性 冗余分析 浙江南部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侯庆联 陈新军 汪金涛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3-109,共7页
通过了解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资源丰度年间变化规律,从而对阿根廷滑柔鱼的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管理打下基础。作者根据2012~2017年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评价等数理方法对西南大西洋资源... 通过了解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资源丰度年间变化规律,从而对阿根廷滑柔鱼的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管理打下基础。作者根据2012~2017年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评价等数理方法对西南大西洋资源渔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7年间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场重心主要在经度上分布于58°W^63°W海域,纬度主要集中在41°~44°S、47°~48°S两个区域,高平均网次产量(>10 t/网)的海域主要在57°W^67°W、41°S^42°S和57°W^67°W、44°S^50°S海域。灰色关联度表明:6年间,以2015年滑柔鱼资源状况最好,其次是2014年,2012年最差,2013年、2016年和2017年处于中间水平。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的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变化趋势可用于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大西洋 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 作业渔场 时空分布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系统的太平洋褶柔鱼冬春生群资源丰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解明阳 陈新军 汪金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1-648,共8页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为温带大洋性头足类,其资源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潜在的重要经济种类之一。科学预测太平洋褶柔鱼资源丰度对其开发利用及保护有重要作用。利用2003-2015年太平洋褶柔鱼生产统计数据和其产卵场的...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为温带大洋性头足类,其资源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潜在的重要经济种类之一。科学预测太平洋褶柔鱼资源丰度对其开发利用及保护有重要作用。利用2003-2015年太平洋褶柔鱼生产统计数据和其产卵场的环境、气候因子,包括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指数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 index)、厄尔尼诺指数Nino3. 4距平、黑潮强弱指数KCA(Kuroshio current average)、平均海表面温度SST(average sea surface temperture)、平均叶绿素浓度Chl a(average Chlorophyll aconcentration),使用灰色关联分析和灰色预测建立GM(1,N)模型的方法分析产卵期内(1-3月)太平洋褶柔鱼冬春生群体资源丰度(CPUE)的产卵场环境指标和气候指标,并建立太平洋褶柔鱼冬春生群资源丰度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包含所有因子的模型A-1拟合的资源丰度与实际资源丰度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5. 61%,精度最高的模型为不含KCA和SST的模型C-8,相对误差为15. 07%,可预测太平洋褶柔鱼冬春生群资源丰度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资源丰度 灰色关联 GM(1 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围网鲣鱼CPUE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冯虎年 陆化杰 汪金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40,共8页
【目的】探究中西太平洋围网鲣鱼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2017―2021年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金汇58轮”中西太平洋鲣鱼(Katsuwonus pelamis)围网生产统计的数据及遥感获取的海表面温度、叶绿素a... 【目的】探究中西太平洋围网鲣鱼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2017―2021年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金汇58轮”中西太平洋鲣鱼(Katsuwonus pelamis)围网生产统计的数据及遥感获取的海表面温度、叶绿素a浓度和海表面高度等环境数据,应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对鲣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fishing effort,CPUE)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逐步回归分析CPUE与各因子的差异显著性,利用软件Arcgis10.7对标准化后鲣鱼CPUE进行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叠加分析。【结果】经度和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叶绿素a浓度和海表面高度)对鲣鱼CPUE均有显著影响(P<0.05),叶绿素a浓度和海表面温度表现为极显著影响(P<0.01),海表面温度对CPUE的影响最显著,其次为叶绿素a浓度、经度、海表面高度;2017―2021年,中西太平洋鲣鱼年均CPUE最大值(46.59 t/网)出现在2018和2020年,月均最大值(51.79 t/网)出现在2月,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5.0°S―5.0°N、165.0°E―180.0°E;鲣鱼平均CPUE较大值(>42.25 t/网)出现在5.5°―4.5°S,166.5°―168.5°E;1.5°―0.5°S,166.5°―173.5°E;1.5°―0.5°S,173.5°―169.5°W四点连成的海域内。【结论】鲣鱼渔场最适海表面温度为29.25~30.25℃,最适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0.138~0.171 mg/m3,最适海表面高度为65.00~75.6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中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雅萌 汪金涛 +1 位作者 陈新军 雷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89,共9页
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我国鱿钓船队重要捕捞对象,其资源分布的时空变化对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有重要影响。本文以2000−2015年7−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数据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作为应变量,以年份、月份、经... 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我国鱿钓船队重要捕捞对象,其资源分布的时空变化对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有重要影响。本文以2000−2015年7−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数据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作为应变量,以年份、月份、经度、纬度、海表面温度、海表盐度、海面高度、叶绿素a浓度作为自变量,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推测该段时间西北太平洋柔鱼丰度时空变化规律,并探究环境因子对柔鱼资源丰度的影响。通过比较,确定输入层为年份、月份、经度、纬度、海表面温度和海表盐度,隐含层神经元数量为8的模型均方误差最小,模型最优。结果表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年间波动明显,每年的7月、10月柔鱼资源丰度较低,且空间分布分散在整个作业渔场,8月、9月资源丰度较高,并集中在41.5°~43.5°N,155°~160°E局部区域。研究认为,海表面温度和海表盐度对柔鱼资源丰度时空变动有较大影响,在今后柔鱼资源评估与管理中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BP神经网络 时空变化 标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中上层海洋鱼类资源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9
作者 石永闯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小型中上层海洋鱼类是重要的渔业资源,目前其捕捞产量约占到全球海洋渔获量二分之一。小型中上层海洋鱼类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分布不均匀、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等生物学特点,近年来,一些小型中上层海洋鱼类渔获量出现下降趋势,为... 小型中上层海洋鱼类是重要的渔业资源,目前其捕捞产量约占到全球海洋渔获量二分之一。小型中上层海洋鱼类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分布不均匀、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等生物学特点,近年来,一些小型中上层海洋鱼类渔获量出现下降趋势,为保证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其进行准确的资源评估研究和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以文献计量统计分析为基础,对20多年来应用于小型中上层海洋鱼类资源评估的模型方法以及所需数据类型进行归纳与回顾,同时对模型中重要的参数估计、不确定性来源进行总结。分析认为,由于缺乏完整、准确的生物学信息导致无法对小型中上层海洋鱼类使用传统的资源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因此,其资源评估研究仍处在发展阶段。建议今后研究中应开展以下工作:1)努力提高现有模型的评估精度,尽可能考虑更多影响因素; 2)要进行长期系统的渔业资源独立调查; 3)充分利用体长等易获得数据,开发体长结构模型和基于生态系统的评估模型,降低模型选择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中上层鱼类 资源评估 渔业管理 可持续发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日本鲭渔业生物学和渔业海洋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0
作者 武胜男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91-100,共10页
【目的】加深了解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的渔业生物学和渔业海洋学,为后期的研究以及对其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西北太平洋日本鲭的群体划分、年龄与生长、摄食生态、繁殖习性和洄游等生物学研究进展、资源开发利... 【目的】加深了解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的渔业生物学和渔业海洋学,为后期的研究以及对其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西北太平洋日本鲭的群体划分、年龄与生长、摄食生态、繁殖习性和洄游等生物学研究进展、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其管理制度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大多数学者采用地理分布和形态差异为基础对日本鲭进行群体鉴别,利用遗传信息鉴别的研究较少。日本鲭太平洋群体寿命约为7、8龄,对马暖流群体约为6龄,不同群体生长存在差异。不同年龄的成熟比例受成长变化的影响,各群体有不同的洄游路径。海洋环境和气候对日本鲭的资源变动和渔场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渔场变迁受黑潮影响显著。日本评估的对马暖流群体的资源量被严重低估,其管理方案不符合我国国情。【结论】为可持续开发和合理利用日本鲭资源,需要加强对日本鲭分子遗传学的分析,研究"黑潮大弯曲"对日本鲭渔场具体的影响机制,充分考虑海洋环境因子和气候变化对产卵群体和渔场的影响以及结合国情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鲭 渔业生物学 海洋环境因子 气候变化 渔业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