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四五”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谢峰 张敏 陈新军 《水产科技情报》 2021年第3期161-165,共5页
为响应国家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远洋渔业的目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远洋渔业科技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了“十四五”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重大任务,提出在“十四五”期间,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应通过... 为响应国家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远洋渔业的目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远洋渔业科技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了“十四五”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重大任务,提出在“十四五”期间,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应通过产学研用联盟进行协同创新,重点在远洋渔业资源分布和渔场形成机制的基础研究、远洋渔业捕捞与加工的关键技术及装备体系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的远洋渔业资源评估前沿问题研究、现代化远洋渔业专业渔船的标准化体系等若干关键技术和基础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为增强对远洋渔业资源的认知能力、开发能力、利用能力、掌控能力提供支撑,增强科技贡献率,向远洋渔业强省(市)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洋渔业 “十四五” 上海市 科技发展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捕捞努力量的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业入渔预测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洋洋 陈新军 +3 位作者 郭立新 王冉 肖卫平 徐良琦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2-45,共14页
中西太平洋是全球主要的鲣鱼(Katsuwonus pelamis)围网作业渔场,渔场极易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但渔场分布在众多岛国的管辖海域,如何科学指导企业准确入渔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1995—2012年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捕捞生产统计数据,选... 中西太平洋是全球主要的鲣鱼(Katsuwonus pelamis)围网作业渔场,渔场极易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但渔场分布在众多岛国的管辖海域,如何科学指导企业准确入渔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1995—2012年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捕捞生产统计数据,选取产量最高的22个海区(5°×5°),结合Nio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SSTA)和作业海域表温(SST),研究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时,以各海区捕捞努力量(作业次数)所占的百分比为入渔指标,建立基于环境因子的入渔决策模型。研究认为,中西太平洋鲣鱼捕捞努力量在纬度方向上主要分布于5°S^5°N,其累计捕捞努力量占所有作业海区的87.4%,其中以130°~140°E经度范围为最高,其捕捞努力量占22个海区的45.08%。入渔指标与Nio3.4区的SSTA、作业海域SST均符合正态模型(P<0.01),Nio3.4区的SSTA最适值为0.25℃,作业海域SST最适值在29.5℃左右。对预测和实际排名前十的海域进行统计发现,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研究认为,所建立的入渔预测模型可有效指导企业的渔业生产,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鲣鱼 捕捞努力量 空间分布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鲣鱼渔业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陈洋洋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34-43,共10页
为研究中西太平洋鲣鱼渔业的科学研究现状,以"skipjack"和"pacific"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对相关的文献记录进行统计,并对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综述。结果共查到到相关文献104篇,其中多是... 为研究中西太平洋鲣鱼渔业的科学研究现状,以"skipjack"和"pacific"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对相关的文献记录进行统计,并对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综述。结果共查到到相关文献104篇,其中多是对鲣鱼的生物学现状研究,主要围绕其年龄生长、性腺成熟和摄食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也有一定量的论文对鲣鱼渔场的渔情预报研究,围绕渔场与极端气候变化关系、渔场与不同层次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开展分析;同时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也开展了鲣鱼的资源评估工作,积累了多年的资料,对中西太平洋的鲣鱼资源有了基本的了解。今后应着重开展加工―捕捞―销售一条龙式的产业方式来发展鲣鱼渔业,通过分析鲣鱼可能的洄游路线确保合理利用该资源;利用更加高精度的数据进行渔场预报分析,进一步完善不同方法 CPUE标准化方式,以更好地评估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中西太平洋 生物学 渔场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阿根廷滑柔鱼渔业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娜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127-134,共8页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是我国鱿钓渔船的重要捕捞对象,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文献检索到的98篇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业生物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未来...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是我国鱿钓渔船的重要捕捞对象,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文献检索到的98篇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业生物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4年以来,阿根廷滑柔鱼渔业生物学研究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较多的关注,其中以阿根廷和英国最多;在研究内容方面,渔场形成及其环境因子关系等研究已较为成熟,各国学者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年龄、种群结构和洄游分布以及资源评估和管理已取得重要成果,但仍存在差异。为此,建议应加强各沿海国家和地区以及远洋国家对阿根廷滑柔鱼资源合作调查与科学研究,掌握不同群体的生活史过程及其数量变动机制,开发符合其生活史特点的资源评估模型,为阿根廷滑柔鱼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 西南大西洋 阿根廷滑柔鱼 渔业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澳洲鲐渔业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畅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91-99,共9页
【目的】为系统掌握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的基础生物学以及资源利用现状,并为后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西北太平洋澳洲鲐的种群结构、洄游、年龄与生长、繁殖摄食等生物学研究进展做了初步的总结和归纳。【结果】根据... 【目的】为系统掌握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的基础生物学以及资源利用现状,并为后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西北太平洋澳洲鲐的种群结构、洄游、年龄与生长、繁殖摄食等生物学研究进展做了初步的总结和归纳。【结果】根据外部形态和遗传分析等研究结果,澳洲鲐可分为3个地理群系,即太平洋群系、东海群系和南海群系。不同海域澳洲鲐都有明显的洄游路径,受海流影响显著,但南海群系洄游模式尚不清楚。澳洲鲐为连续产卵类型,不同群体的初次性成熟有差异,其繁殖策略需要加强研究,特别是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耳石微结构估算认为,西北太平洋海域澳洲鲐最大年龄为6龄,各群系间的生长有差异;水温对产卵场影响较大,渔场分布受到黑潮等海流影响明显。资源量的评估及其管理策略分析仍没有有效开展,仅仅局限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结论】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澳洲鲐资源,需加强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合作,系统地开展西北太平洋海域澳洲鲐资源的调查和生物学研究,选择适合澳洲鲐生活史特征的资源评估模型,为该种类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澳洲鲐 生物学 种群结构 洄游 年龄与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日本鲭渔业生物学和渔业海洋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武胜男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91-100,共10页
【目的】加深了解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的渔业生物学和渔业海洋学,为后期的研究以及对其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西北太平洋日本鲭的群体划分、年龄与生长、摄食生态、繁殖习性和洄游等生物学研究进展、资源开发利... 【目的】加深了解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的渔业生物学和渔业海洋学,为后期的研究以及对其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西北太平洋日本鲭的群体划分、年龄与生长、摄食生态、繁殖习性和洄游等生物学研究进展、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其管理制度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大多数学者采用地理分布和形态差异为基础对日本鲭进行群体鉴别,利用遗传信息鉴别的研究较少。日本鲭太平洋群体寿命约为7、8龄,对马暖流群体约为6龄,不同群体生长存在差异。不同年龄的成熟比例受成长变化的影响,各群体有不同的洄游路径。海洋环境和气候对日本鲭的资源变动和渔场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渔场变迁受黑潮影响显著。日本评估的对马暖流群体的资源量被严重低估,其管理方案不符合我国国情。【结论】为可持续开发和合理利用日本鲭资源,需要加强对日本鲭分子遗传学的分析,研究"黑潮大弯曲"对日本鲭渔场具体的影响机制,充分考虑海洋环境因子和气候变化对产卵群体和渔场的影响以及结合国情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鲭 渔业生物学 海洋环境因子 气候变化 渔业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足类角质颚稳定同位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必林 林静远 +2 位作者 方舟 金岳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2-248,共7页
角质颚作为头足类重要硬组织之一,结构稳定、耐腐蚀、易获取,蕴含着大量的生物与生态学信息,在头足类的年龄鉴定、生长估算、种群划分、摄食生态评估、洄游路线推测以及栖息环境重建等方面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过去,角质颚的研究... 角质颚作为头足类重要硬组织之一,结构稳定、耐腐蚀、易获取,蕴含着大量的生物与生态学信息,在头足类的年龄鉴定、生长估算、种群划分、摄食生态评估、洄游路线推测以及栖息环境重建等方面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过去,角质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与微结构的分析与应用领域。近年来,随着地球微化学手段的不断创新与进步,角质颚的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海洋生物与生态学家的重视。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成果,重点对碳氮稳定同位素在头足类摄食生态评估、栖息环境重建和洄游路线推测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解读头足类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生物与生态信息,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角质颚 栖息环境 摄食生态 洄游 头足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集鱼装置禁渔期措施对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船队捕捞努力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何珊 王学昉 +2 位作者 戴黎斌 戴小杰 许柳雄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2-107,共6页
为探究人工集鱼装置(Fishing Aggregation Devices,FADs)禁渔期措施对中国大陆金枪鱼Thunnus thynnus围网船队捕捞努力量特征的影响,通过收集2012—2015年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船队在中西太平洋的渔捞日志数据,分别对中国船队在禁渔期和... 为探究人工集鱼装置(Fishing Aggregation Devices,FADs)禁渔期措施对中国大陆金枪鱼Thunnus thynnus围网船队捕捞努力量特征的影响,通过收集2012—2015年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船队在中西太平洋的渔捞日志数据,分别对中国船队在禁渔期和非禁渔期的捕捞努力量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12和2013年禁渔期和非禁渔期的平均投网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2014和2015年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禁渔期的作业时间利用率始终小于非禁渔期,但在研究期间两者差距逐渐减小;除2015年外,2012—2014年禁渔期的平均投网次数一直小于非禁渔期;禁渔期对自由鱼群的平均投网次数始终大于非禁渔期,且2015年差异最大。研究表明,中国船队可能正在通过主动调整捕捞努力量的投放策略以逐步适应FADs禁渔期措施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金枪鱼围网渔业 人工集鱼装置 养护管理措施 捕捞努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秋季杜氏枪乌贼角质颚形态和生长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方舟 金岳 +1 位作者 胡飞飞 陈新军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26,共10页
为了研究杜氏枪乌贼(Uroteuthis duvaucelii)角质颚形态和生长特征,根据2015年9—10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采集的样本,通过测定样本胴长(L_M)、体质量(M)和角质颚的形态值,建立胴长与体质量以及角质颚形态参数与胴长的关系,并利用方差分析法... 为了研究杜氏枪乌贼(Uroteuthis duvaucelii)角质颚形态和生长特征,根据2015年9—10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采集的样本,通过测定样本胴长(L_M)、体质量(M)和角质颚的形态值,建立胴长与体质量以及角质颚形态参数与胴长的关系,并利用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个体和性成熟度间杜氏枪乌贼角质颚形态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性别未成熟个体间胴长存在显著差异(P<0.01),雌性不同成熟度个体间体质量存在显著差异(P<0.01),胴长和体质量关系符合幂函数,未成熟和性成熟个体的生长系数b分别为2.22~2.25和1.75;性成熟与未成熟个体间角质颚形态值存在显著差异(P<0.01),不同性别未成熟个体间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选取的6个角质颚形态参数值与胴长的关系均符合线性生长模型;通过方差分析,认为不同胴长组之间,雌性杜氏枪乌贼角质颚形态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合性成熟度分析,发现角质颚形态参数同时受到胴长与性成熟度间交互作用的影响(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枪乌贼 角质颚 胴长组 性成熟度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鲣渔场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方舟 陈洋洋 +1 位作者 陈新军 郭立新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9-159,共11页
中西太平洋海域是全球鲣(Katsuwonus pelamis)作业的主要渔场,该海域鲣渔场的时空分布规律,尤其是高产海域,是渔情预报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太平洋共同体秘书处提供的1995-2014年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捕捞生产统计数据,对各年各月的鲣产... 中西太平洋海域是全球鲣(Katsuwonus pelamis)作业的主要渔场,该海域鲣渔场的时空分布规律,尤其是高产海域,是渔情预报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太平洋共同体秘书处提供的1995-2014年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捕捞生产统计数据,对各年各月的鲣产量和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产量重心分析和聚类分析,找出渔场重心变化规律,同时选取高产的22个渔区(分辨率5°×5°),研究时间和空间因素对CPUE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鲣历年产量逐步上升,CPUE波动较大,而各月产量和CPUE差异较大,高产月份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历年产量重心分布不均,经度方向上分布差异较大,聚类分析可分为4类;各月产量重心变化呈现顺时针变化规律,从南到北,自西向东,再从北向南移动,聚类分析可分为3类;渔获量主要分布于5°S~5°N、120°~175°E,因此对该海域CPUE进行统计,以年份、月份和渔区为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极端气候年份与其它年份的CPUE有明显不同,月份间的变化与产量月间重心变化类似,上、下半年有着明显不同;不同空间下,经度间差异大于纬度间差异,135°~145°E为经度CPUE差异的分界线,而南北纬间的差异不明显。上述鲣的时空分布变化主要与ENSO现象引起的西太平洋暖池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太平洋岛国的相关入渔政策也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高产渔区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西太平洋鲣鱼渔场预报模型构建与比较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洋洋 陈新军 +2 位作者 郭立新 方舟 汪金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65-73,共9页
根据1998-2013年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生产统计数据以及海洋环境数据,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别以初值化后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Catch per unit of effort)和捕捞努力量(Fishing Effort)作为中心渔场的表征因子,并作为BP模型... 根据1998-2013年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生产统计数据以及海洋环境数据,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别以初值化后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Catch per unit of effort)和捕捞努力量(Fishing Effort)作为中心渔场的表征因子,并作为BP模型的输出因子,以时间因子、空间因子、海洋环境因子(包括海表温度SST、海面高度SSH、Nino3.4区海表指标及叶绿素浓度Chl-a)等作为输入因子,构建22个BP神经网络模型,以最小拟合残差作为判断标准,比较渔场预报模型优劣。实验结果,以捕捞努力量为输出因子的模型的最小拟合残差均小于以CPUE为输出因子的模型,表明捕捞努力量更适合作为表征中心渔场的因子;同时,拟合残差的平均值随着输入因子的增加而减少,表明本研究所选的时间、空间、海洋环境因子等对鲣鱼中心渔场预报均极为重要。其中,以月份、经度、纬度、SST、SSH、Nino3.4a、Chl-a为输入因子,以初值化后的捕捞努力量为输出因子,结构为7-5-1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报精度为最高,影响因子的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是经度、Chl-a、SST、纬度、NINO3.4a、SSH、月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鲣鱼 中心渔场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因子权重对东海鲐鱼栖息地模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易炜 郭爱 陈新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0-97,共8页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栖息在西太平洋沿岸的中上层鱼类,了解其栖息地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合理开发和管理该资源。本文根据2003—2011年7—9月中国东海鲐鱼的生产数据,采用正态分布函数分别构建海表面温度(sea surfa...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栖息在西太平洋沿岸的中上层鱼类,了解其栖息地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合理开发和管理该资源。本文根据2003—2011年7—9月中国东海鲐鱼的生产数据,采用正态分布函数分别构建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温梯度(gradient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GSST)和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与作业次数的适应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SI),基于不同权重的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weighted model,AWM)分别建立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用2012年7—9月生产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7、8、9月各月最佳HSI模型的SST、STG和SSH的权重分别为0.5、0.25、0.25,0.8、0.1、0.1和0、1.0、0,利用2012年7—9月生产数据与环境数据对各月份最佳权重HSI模型进行验证,在HSI>0.6的海域,7、8、9月各月作业次数比重和产量比重分别为85.87%和92.55%,76.74%和86.69%,51.83%和56.11%。研究表明,不同月份的环境因子对鲐鱼渔场分布的影响程度不同,本研究为更好地预测鲐鱼栖息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栖息地适应性指数 海洋环境因子 基于权重的算术平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环境因子的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丰度灰色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7
13
作者 方舟 陈洋洋 +1 位作者 陈新军 郭立新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0-67,共8页
鲣Katsuwonus pelamis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其中以中西太平洋资源量最为丰富。综合评价环境因子对鲣鱼资源量的影响,构建科学的资源预报模型可为我国可持续合理开发该鱼种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1998—2013年中西太平洋渔获... 鲣Katsuwonus pelamis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其中以中西太平洋资源量最为丰富。综合评价环境因子对鲣鱼资源量的影响,构建科学的资源预报模型可为我国可持续合理开发该鱼种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1998—2013年中西太平洋渔获量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为资源相对丰度指标,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鲣鱼资源相对丰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度,选取合适的环境因子,并基于不同环境因子构建不同的灰色预测模型对鲣鱼资源相对丰度进行预测,比较选择最优模型。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鲣鱼的产量逐年递增,而CPUE在年间有着较大的波动。灰色关联分析认为,海表面温度与CPUE的平均关联度最大,其次为Nino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其他的环境因子与CPUE的关联度较小。基于多环境因子的预测模型中,包含所有因子(海表面温度、海表面高度、叶绿素质量浓度a和Nino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的模型M1有着最佳的拟合效果,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6.475 2,相关系数为0.687 4;而基于单一环境因子的预测模型中,去除11月SST数据的模型S2有着最佳的拟合效果,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7.419 2,相关系数为0.791 0。相比多环境因子的预测模型,单一环境因子预测模型有着较高的稳定性,实际值与预测值直接相关性也较高,可以作为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相对丰度预报的最优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环境因子 灰色系统 资源相对丰度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全球海洋酸化研究状况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陈芃 陈新军 +1 位作者 陈长胜 胡飞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368-3381,共14页
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为目前备受人们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因此为了能够客观地揭示海洋酸化的研究态势,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Bibliometric analysis)的方法,以海洋酸化概念提出后(2004年以后)ISI Web of Science期刊引文数据库... 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为目前备受人们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因此为了能够客观地揭示海洋酸化的研究态势,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Bibliometric analysis)的方法,以海洋酸化概念提出后(2004年以后)ISI Web of Science期刊引文数据库中涉及到海洋酸化研究的所有文献为样本,对文献的增长趋势及期刊分布进行描述统计,并基于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及突变分析的方法探究海洋酸化的热点关注方向随时间的变动及研究前沿。描述统计表明:海洋酸化概念提出的这十多年来,涉及海洋酸化的研究文献数量呈现激增的态势,研究学科交叉明显,海洋酸化对珊瑚礁的影响是这十年来的重点研究领域。从基于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可以看到,在海洋酸化研究初期(2004—2009年),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尤其是珊瑚礁生物及浮游植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二是对海洋酸化现象的认识;中期(2010—2015年),研究内容与初期相似,研究重点往海洋生物上倾斜,同时有新的热点研究区域和研究方向的出现;近期(2016年以后),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影响的研究依旧占据着主流研究方向。对基于突变分析得到的当前(2018年2月)海洋酸化研究的热点关注的文献分析发现,当前海洋酸化的研究存在以下5个前沿方向:(1)在探究海洋酸化与生物的关系之时需结合多因子讨论;(2)探索生物在海洋酸化下的内在应对机制;(3)海洋酸化影响下的生物响应的综合评估及预测;(4)探索海洋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5)对海洋酸化概念的挑战——海洋酸化形成原因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酸化 气候变化 文献计量分析 共词分析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动物营养生态位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云凯 陈子昂 +1 位作者 贡艺 陈新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3-156,共14页
食物资源对海洋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海洋动物的营养生态位描述了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地位及功能,对分析种间关系和资源分配模式、了解群落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文在整理近30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归... 食物资源对海洋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海洋动物的营养生态位描述了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地位及功能,对分析种间关系和资源分配模式、了解群落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文在整理近30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了当前海洋动物营养生态位研究的主要方法(胃含物分析、整体组织稳定同位素分析、脂肪酸组成分析和特定化合物稳定同位素分析)及其应用领域,着重归纳总结了量化营养生态位宽度和重叠的生态模型,并分析了各营养生态位评估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同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我国海洋动物摄食生态学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动物 营养生态位 胃含物分析 稳定同位素 脂肪酸组成 氨基酸单体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阿根廷滑柔鱼CPUE标准化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娜 陈新军 王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1-68,共8页
CPUE的观测往往不是独立的,而是存在空间相关性的。但是,大多数的CPUE标准化方法通常都假设名义CPUE在空间上是相互独立的。为此,本研究以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为例,采用2000-2014年1-5月中国大陆鱿钓生产统计数据以及对应的海表温度... CPUE的观测往往不是独立的,而是存在空间相关性的。但是,大多数的CPUE标准化方法通常都假设名义CPUE在空间上是相互独立的。为此,本研究以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为例,采用2000-2014年1-5月中国大陆鱿钓生产统计数据以及对应的海表温度和叶绿素浓度数据,选择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为基础模型,将空间自相关加入到GLM中,比较标准GLM和4种加入空间自相关的空间GLM的CPUE标准化。根据最小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及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空间自相关的GLM的CPUE标准化结果优于标准GLM,其中指数模型的CPUE标准化结果最佳。同时,标准GLM与空间自相关的GLM相比,存在精确度过高估计的问题。因此,在CPUE标准化中,应充分考虑空间自相关这一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CPUE标准化 广义线性模型 阿根廷滑柔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人工集鱼装置禁渔期措施对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船队鲣产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珊 王学昉 +2 位作者 戴小杰 Kindong R 许柳雄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11-616,共6页
为研究中西太平洋人工集鱼装置禁渔期措施对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船队鲣Katsuwonus pelamis产量特征的影响,通过收集2012—2015年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船队在中西太平洋的渔捞日志数据,对漂流人工集鱼装置(FADs)禁渔期和非禁渔期鲣的产量特... 为研究中西太平洋人工集鱼装置禁渔期措施对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船队鲣Katsuwonus pelamis产量特征的影响,通过收集2012—2015年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船队在中西太平洋的渔捞日志数据,对漂流人工集鱼装置(FADs)禁渔期和非禁渔期鲣的产量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2012—2015年鲣产量占总渔获量的比例均超过80%,并没有发生明显波动;鲣渔获产量比例在2015年的非禁渔期出现明显的下降;2012年以后,鲣的平均单船产量和平均网次产量均明显下降,这可能与禁渔期的延长有关;K-S检验结果显示,2012—2015年,禁渔期与非禁渔期鲣的平均单船产量和平均网次产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禁渔期结束后第一个月鲣的平均单船产量和平均网次产量均达到或接近全年最高水平。研究表明,中西太平洋海域FADs禁渔期的实施和延长会对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船队捕捞鲣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业界需提高针对自由鱼群的捕捞效率,以适应日益严格的养护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金枪鱼围网 人工集鱼装置 产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SS3评估东太平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资源--复杂模型和简化模型的比较 被引量:11
18
作者 朱江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21,共10页
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是东太平洋最重要的商业性金枪鱼鱼种,其资源评估采用的是结构复杂的Stock Synthesis 3模型(SS3)。模型简化是提高资源评估效率的必要手段,但对大眼金枪鱼简化模型的效果尚未开展研究。本研究尝试从渔业数据... 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是东太平洋最重要的商业性金枪鱼鱼种,其资源评估采用的是结构复杂的Stock Synthesis 3模型(SS3)。模型简化是提高资源评估效率的必要手段,但对大眼金枪鱼简化模型的效果尚未开展研究。本研究尝试从渔业数据结构的角度,将SS3复杂模型的23个渔业简化为仅含围网和延绳钓2个渔业,从而比较简化模型的评估能力。结果显示,简化模型能较为准确地描述大眼金枪鱼补充量、亲体量、捕捞死亡系数等主要时间序列的历史动态变化,对传统生物学参考点FMSY的估计也较为准确,且受陡度和自然死亡系数的影响较小,但对其他参考点的估算误差较大。陡度参数对简化模型基于Kobe图判断资源状态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陡度较低时,简化模型能较为准确地判断资源状态。研究表明,权衡模型的评估能力和降低模型结构的复杂性,是大眼金枪鱼资源评估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任务之一。此外,对模型简化的效果评价,与采用的生物学参考点和资源状况判断标准的选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资源评估 STOCK SYNTHESIS 3模型 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因子的东、黄海日本鲐Pella-Tomlinson生物经济模型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易炜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49-55,共7页
【目的】建立基于环境因子的生物经济模型,研究环境因子对鲐鱼资源的影响。【方法】根据2006—2015年中国鲐鱼生产统计鱼产卵场和索饵场海洋表面温度(SST)、索饵场海洋表面温度梯度(GSST)和索饵场海表面高度(SSH)等数据,假设产卵场和索... 【目的】建立基于环境因子的生物经济模型,研究环境因子对鲐鱼资源的影响。【方法】根据2006—2015年中国鲐鱼生产统计鱼产卵场和索饵场海洋表面温度(SST)、索饵场海洋表面温度梯度(GSST)和索饵场海表面高度(SSH)等数据,假设产卵场和索饵场环境因子对东、黄海日本鲐剩余产量产生影响,基于剩余产量模型分析环境因子对东、黄海日本鲐资源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产卵场和索饵场关键因子共同影响内禀增长率r,产卵场关键因子影响环境容纳量K,进而影响剩余产量和资源量;2011、2012和2015年日本鲐遭受过度捕捞;每年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SY)、最大经济产量(MEY)和生物经济参考点(BE)及其对应的捕捞努力量fMSY、fMEY和fBE随着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在渔业管理中应考虑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鲐 Pella-Tomlinson模型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海洋环境监测浮标站点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6
20
作者 潘邵媛 王学昉 +4 位作者 田思泉 童剑锋 高春霞 赵静 韩东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5-64,共10页
长江口是众多洄游性鱼类重要的栖息场所,其复杂的环境条件影响着该水域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海洋环境监测浮标能够对诸多环境要素进行长期、连续、实时和大范围的监测,是现代海洋环境自动观测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在长江口中... 长江口是众多洄游性鱼类重要的栖息场所,其复杂的环境条件影响着该水域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海洋环境监测浮标能够对诸多环境要素进行长期、连续、实时和大范围的监测,是现代海洋环境自动观测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水域组建合理有效的浮标监测网络,本研究基于海上实测调查数据,使用普通克里金法模拟了多种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分层随机采样设计中不同分层方案和站点数量变化对监测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1)盐度要素在层数为3的分层随机采样方法中采样精度更高,水温、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要素在层数为2的采样设计中采样效果更好;(2)站点数越多,相对误差越集中并趋向于0,并当站点数多于30时,采样估测准确性逐渐趋于稳定;(3)各季节中,秋季盐度要素中层数为2的采样准确性更高;与其他3季以及总体相对误差结果相比,冬季化学需氧量要素的采样效果比其他3个季节要差。在今后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水域组建环境监测浮标网络时,建议采用3层的分层随机采样作为盐度监测的分层标准,且站点数量要大于50个;使用2层的分层随机采样作为其他多种水文环境要素监测的分层标准,且站点数量要大于30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环境监测 分层随机采样 站点数量 采样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