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区又君
李加儿
艾丽
机构
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 与生命学院
佛山市南海 百容水产 良种有限公司
出处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27,共5页
基金
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A200901D0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基金(2007A014)
文摘
【目的】研究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ntus从初孵仔鱼到幼鱼这一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变化和组织结构特征.【方法】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0-35日龄的条石鲷各期仔、稚、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和结论】在水温24-27℃,盐度29-30,p H 7.4-8.2的条件下,初孵仔鱼(0日龄仔鱼)消化道仅是一条位于卵黄囊后的尚未分化的细管状结构,卵黄囊体积较大,H-E染色呈淡红色.随着条石鲷的生长发育,其消化系统也在逐渐成熟和完善,条石鲷消化系统的发育完善要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0-3日龄,消化道几乎未分化;第2个阶段为4-18日龄,消化系统初步发育成型,具备了基本的摄食、消化和吸收功能;第3阶段为19-35日龄,形成胃腺和幽门盲囊,消化系统发育完善,具备成鱼的结构。
关键词
条石鲷
早期发育阶段
消化系统
组织学
Keywords
Oplegnathus fasciatus
early life stage
digestive system
histology
分类号
S917.4
[农业科学—水产科学]
题名 企鹅珍珠贝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2
作者
郭奕惠
范嗣刚
黄桂菊
王婧璇
喻达辉
机构
农业部 南海 渔业资源 开发 与利用 重点 实验室 /中国 水产 科学研究院 南海 水产 研究所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 与生命学院
出处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5-198,共4页
基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48)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编号:200903028)
+5 种基金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编号:2011GB23260016)
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编号:A200901A10
A201101A01
A201101A03
A201201A08)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编号:2011TS04)
文摘
企鹅珍珠贝是我国培育附壳珍珠和游离珍珠的优良贝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目前,国内外对企鹅珍珠贝的研究多集中在繁育、人工育苗、成贝养殖、附壳珠核和游离珠培育等方面。笔者综述了企鹅珍珠贝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企鹅珍珠贝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企鹅珍珠贝
繁育
育苗
养殖
珍珠培育
分类号
S968.316.5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题名 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形态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永翠
李加儿
区又君
苏慧
机构
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 与生命学院
出处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12-1217,共6页
基金
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项目(A200901D01)
文摘
【目的】了解黄鳍鲷(Sparus latus)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学特征,为其发育生物学研究和鱼苗健康繁育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充实黄鳍鲷生物学研究文库。【方法】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进行观察。【结果】2日龄仔鱼消化道仅为一条未分化的管道;5日龄仔鱼消化道分化为食道、胃和肠道,食道黏膜上皮由立方状细胞组成,胃黏膜上皮由单层矮柱状细胞组成,二者均无黏膜褶皱,肠分化为小肠和直肠,小肠壁内部出现黏膜褶皱,直肠内壁无褶皱;7日龄仔鱼消化道进一步分化,各段管壁增厚,食道和胃内壁仍无黏膜褶皱,幽门盲囊开始分化,小肠黏膜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稚鱼消化道在质方面向幼鱼的基本型发育,食道、胃、幽门盲囊、肠道表现出固有的类型和数量,消化道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褶皱加深,杯状细胞增多。幼鱼消化道进一步发育完善,其组织结构与成鱼相似,由食道、胃、幽门盲囊、小肠和直肠组成;各部分管壁从内到外都分化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结论】黄鳍鲷消化道的胚后发育特征与其摄食方式及功能相适应,进一步证实无论鱼类处于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其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均与功能密切相关。
关键词
黄鳍鲷
仔鱼
稚鱼
幼鱼
消化道
形态组织学
Keywords
yellowfin black porgy (Sparus latus)
larva fish
juvenile fish
young fish
digestive tract
histomorphology
分类号
S917.4
[农业科学—水产科学]
题名 鲻胚后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与鳍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区又君
李加儿
谢菁
机构
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 与生命学院
出处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58-2064,共7页
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7B020708005,2012A020602016)
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项目(A201101D02,A201200E02)
文摘
【目的】确定鲻胚后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的形成时间及各鳍的变化特点,为优化其种苗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的光学显微镜技术对鲻胚后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的分布与鳍条的形成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和记录。【结果】鲻的体表色素发育需要依次经过6个阶段,初孵仔鱼就已经具有色素细胞,鱼体表面色素随着仔鱼发育进一步变化,至30日龄色素发育完全。在鲻的早期发育过程中,各鳍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臀鳍→第二背鳍→腹鳍→第一背鳍。鲻鳍的发育需要经过10个阶段,3日龄仔鱼便可观察到胸鳍芽,19日龄时尾鳍开始发育,21日龄时第二背鳍和臀鳍逐步发育,且臀鳍发育速度稍快于第二背鳍,腹鳍芽出现,26日龄时第一背鳍开始隆起,至38日龄鳍条发育完全。【结论】鲻胚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体表色素分布和鳍条发育与其形态发育及行为相适应,可作为早期发育的指示性标志。
关键词
鲻
胚后发育
体表色素
鳍
变化特征
Keywords
Mugil cephalus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
pigment of body surface
fin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
分类号
S965.9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题名 条石鲷早期仔鱼的形态发育观察
5
作者
区又君
李加儿
谢菁
何永亮
机构
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 与生命学院
出处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42-747,共6页
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6A020206002)
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项目(A200901D0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2007A014)
文摘
【目的】了解条石鲷早期生活阶段的发育特征,丰富其发育生物学基础资料库,也为判断种苗生产工艺的培育效果与适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常规采样方法和光学显微镜技术对条石鲷早期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并对其营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条石鲷在水温(27.8±1.05)℃、p H 8.15、盐度32‰的人工培育条件下,仔鱼卵黄囊在孵化2 d后消失,油球消失于孵化后第6 d,卵黄囊依照先卵黄、后油球的顺序被吸收,吸收速度呈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初孵仔鱼在孵化后1 d内生长迅速,之后生长速度减慢。仔鱼在孵出后48 h、卵黄囊消失时出现口裂,口径/全长比随时间变化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条石鲷仔鱼的营养源可归纳为内源性营养—混合性营养—外源性营养3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孵化后2、3~4和5 d。【结论】条石鲷早期仔鱼形态发育与其摄食习性的转变相互适应。
关键词
条石鲷
卵黄囊期
仔鱼
形态发育
营养源
Keywords
Oplegnathus fasciatus
yolk-sac stage
fish larvae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nutrition source
分类号
S965.9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