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1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渔业统计数据的南海区渔业资源可捕量评估 被引量:37
1
作者 张魁 廖宝超 +4 位作者 许友伟 张俊 孙铭帅 邱永松 陈作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5-33,共9页
科学确定海洋渔业可捕量是开展捕捞限额管理的前提和关键。南海区渔业资源种类繁多,无明显大宗经济鱼种,且产量统计不够完善,使得可捕量的量化评估较为困难。根据渔业产量统计数据,利用一种简化的产量模型对南海区渔业资源总可捕量以及1... 科学确定海洋渔业可捕量是开展捕捞限额管理的前提和关键。南海区渔业资源种类繁多,无明显大宗经济鱼种,且产量统计不够完善,使得可捕量的量化评估较为困难。根据渔业产量统计数据,利用一种简化的产量模型对南海区渔业资源总可捕量以及11个重要经济类群的可捕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南海区渔业资源最大可持续产量为308.6万t,总可捕量为246.9万~277.8万t。从11个重要经济类群的评估结果来看,这些类群在20世纪90年代后均遭受过不同程度的过度捕捞。目前状态较好,未处于过度捕捞状态的有蓝圆鲹和竹荚鱼、沙丁鱼类、马面鲀类、鲷类、鳓类和鲐类等6个恢复力较高的类群;而其他5个恢复力较低的类群,尤其是海鳗类和石斑鱼类,目前处于过度捕捞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渔业资源 可捕量 产量模型 过度捕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珠江口沿岸张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晏磊 谭永光 +5 位作者 杨吝 连喜平 杨炳忠 张鹏 陈森 李杰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5期52-57,共6页
根据2014年11月南海珠江口沿岸张网渔业的海上调查资料,应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张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调查中共捕获渔获种类46种,其中鱼类38种,虾类5种,蟹类2种,虾蛄类1种;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作为鱼种... 根据2014年11月南海珠江口沿岸张网渔业的海上调查资料,应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张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调查中共捕获渔获种类46种,其中鱼类38种,虾类5种,蟹类2种,虾蛄类1种;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作为鱼种优势度的度量指标,IRI大于1 000的定为优势种,有4种,即康氏小公鱼(Anchoviella commersonii)、风鲚(Coilia mystus)、直额鲟(Charybdis truncate)和近缘新对虾(Metapenaeus affinis),占总渔获量的14.8%;ABC曲线显示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高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根据ABC曲线计算的W统计值为-0.179,表明南海珠江口沿岸张网渔业资源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Warwick 1986),小型鱼类或者大型渔获的幼体占绝对优势。渔获物中幼鱼比例很高,对经济幼鱼资源的损害较严重,建议放大网囊网目尺寸,加强张网渔业管理,开展生态型渔具渔法研究,实现近岸渔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沿岸 张网 渔获组成 ABC曲线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南部主要经济种类渔业资源声学评估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立 李渊 +3 位作者 林龙山 姚壮 晏磊 张鹏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77-587,共11页
2012年9~10月(秋季)和2013年3~4月(春季),利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结合灯光罩网对南海中南部(5°00'N^16°00'N)渔业资源进行了声学调查与评估。通过分析渔业声学数据,并结合渔业资源采样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鸢乌贼... 2012年9~10月(秋季)和2013年3~4月(春季),利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结合灯光罩网对南海中南部(5°00'N^16°00'N)渔业资源进行了声学调查与评估。通过分析渔业声学数据,并结合渔业资源采样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鲭科(鲣Katsuwonus pelamis、圆舵鲣Auxis rochei、扁舵鲣Auxis thazard)、鲹科(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颌圆鲹Decapterus lajang和无斑圆鲹Decapterus kurroides等)和金枪鱼属(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等4类大宗经济鱼类的资源尾数和生物量做了初步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秋季调查海域上述4类经济种类的资源尾数依次为3.67×10^(10)、2.28×10~9、8.78×10~9、0.80×10~9 ind,合计为4.86×10^(10) ind;生物量依次为2.07×10~6、8.62×10~5、1.78×10~5、2.70×10~5t,合计为3.38×10~6t。2013年春季的资源尾数依次为2.98×10^(10)、1.39×10~9、4.40×10~9、0.65×10~9 ind,合计为3.62×10^(10) ind;生物量依次为2.44×10~6、2.68×10~5、2.44×10~5、1.88×10~5t,合计为3.14×10~6t。秋季渔业资源密度较高的海域位于10°00'N^16°00'N、110°00'E^118°00'E;春季渔业资源密度较高的海域位于8°00'N^9°00'N、110°00'E^118°00'E和10°00'N^16°00'N、110°00'E^118°00'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生物量 声学评估 渔业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初步研究 被引量:44
4
作者 陈丕茂 袁华荣 +6 位作者 贾晓平 秦传新 蔡文贵 余景 舒黎明 黎小国 周艳波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0-108,共9页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位于大亚湾西北部,2007年12月25日完成投礁9.51×104m3,礁区面积2.75 km2。分别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春季,采用拖网和刺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1次建礁前的本底调查和2次建礁后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礁区2次拖...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位于大亚湾西北部,2007年12月25日完成投礁9.51×104m3,礁区面积2.75 km2。分别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春季,采用拖网和刺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1次建礁前的本底调查和2次建礁后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礁区2次拖网跟踪调查的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2.13倍和2.50倍,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3.38倍和8.19倍,平均尾数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11.57倍和23.39倍。礁区2次刺网跟踪调查礁区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的2.29倍和3.14倍,平均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5.51倍和9.49倍,平均尾数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11.33倍和10.06倍。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人工鱼礁 资源密度 优势种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南沙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29
5
作者 袁梦 汤勇 +3 位作者 徐姗楠 陈作志 杨玉滔 江艳娥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25,共8页
根据2015年11月珠江口南沙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组成、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共出现渔业生物40种,以鱼类和甲壳类为主。其中,底层鱼类21种,中上层鱼类3种,甲壳... 根据2015年11月珠江口南沙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组成、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共出现渔业生物40种,以鱼类和甲壳类为主。其中,底层鱼类21种,中上层鱼类3种,甲壳类16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可用来度量物种的生态优势度,秋季优势种类有亨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ungerfordi)和锐齿(Charybdis acuta)2种(IRI≥1 000)。该区域内各站位质量渔获率为0.63~11.15 kg·h^(-1),平均为4.23 kg·h^(-1);尾数渔获率为84~885尾·h^(-1),平均为433尾·h^(-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07,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1.64,Peilou均匀度指数(J')为0.59。分析表明,该海域渔获物以小型经济甲壳动物和经济幼鱼为主,渔获个体偏小,总体上多样性空间差异不大。与该区域2002年同月份的调查数据相比,目前渔获物多样性下降明显,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秋季 珠江口南沙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张网渔业休渔前后的黄茅海河口渔业资源群落比较 被引量:16
6
作者 晏磊 谭永光 +3 位作者 杨炳忠 张鹏 李杰 杨吝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共8页
根据2015年休渔前后(春季和夏季)利用张网在黄茅海河口获得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应用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和生物量谱方法分析了其渔业资源群落状况。结果显示,调查共捕获渔获56种,其中鱼类47种,隶属于12目27科38属;甲壳类9种,隶属于2目5科... 根据2015年休渔前后(春季和夏季)利用张网在黄茅海河口获得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应用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和生物量谱方法分析了其渔业资源群落状况。结果显示,调查共捕获渔获56种,其中鱼类47种,隶属于12目27科38属;甲壳类9种,隶属于2目5科7属。休渔前(春季)渔获种类大于休渔后(夏季),春季优势种为凤鲚(Coilia mystus)、红狼牙■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和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夏季优势种为凤鲚、康氏小公鱼(Anchoviella commersonii)和红狼牙■虎鱼。春季渔业资源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相交,群落处于中度干扰状态;夏季其数量优势度曲线高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春夏两季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中生物量和丰度的相对关系统计量W分别为-0.015和-0.046。从渔业资源群落的生物量谱来看,春季标准化生物量谱线性回归的斜率大于-1,生物量随着个体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夏季其线性回归的斜率小于-1,生物量随着个体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少。捕捞能够影响生物量谱,生物量谱斜率下降反映了休渔在过度捕捞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建议加大管理力度,增加捕捞限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网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ABC曲线 生物量谱 黄茅海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南部陆架海域渔业资源声学评估 被引量:24
7
作者 张俊 陈国宝 +3 位作者 陈作志 于杰 范江涛 邱永松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0,共10页
基于2013年南沙海域渔业资源声学和底拖网调查资料,评估了南沙南部陆架区(4°N^6°N)春(3月~4月)、夏(6月~7月)、秋(9月~10月)、冬(11月~12月)4个季节主要渔获物的种类组成和资源量。结果表明,2013年春、夏、秋、冬季声学资源... 基于2013年南沙海域渔业资源声学和底拖网调查资料,评估了南沙南部陆架区(4°N^6°N)春(3月~4月)、夏(6月~7月)、秋(9月~10月)、冬(11月~12月)4个季节主要渔获物的种类组成和资源量。结果表明,2013年春、夏、秋、冬季声学资源评估种类分别为146、121、77、60种,所有评估种类资源量密度(均值±标准差)和资源量分别为(11.10±14.43)t·nmile-2和3.64×105t、(19.60±21.46)t·nmile-2和4.83×105t、(8.70±3.87)t·nmile-2和2.23×105t、(11.91±11.44)t·nmile-2和2.13×105t。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为各季节最重要的经济种类,其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比例均超过30%。分析了鱼类资源量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以及积分值随水深的变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评估 资源量密度 海里面积散射系数 南沙南部陆架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春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业渔获组成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晏磊 张鹏 +2 位作者 杨吝 杨炳忠 谭永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7-103,共7页
根据2011年春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业海上调查数据,对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获组成、主要鱼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是南海中南部灯光罩网的主捕鱼种,占绝对地位,优... 根据2011年春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业海上调查数据,对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获组成、主要鱼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是南海中南部灯光罩网的主捕鱼种,占绝对地位,优势胴长组为110~130 mm;其他主要鱼种有长体圆!(Decapterus macrosoma)、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es)、鲔(Euthynnus affinis)和鲣(Katsuwonus pelami)。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作为鱼种优势度的度量指标,得出灯光罩网渔获优势种只有鸢乌贼一种,IRI 值高达19418.013(IRI≥1000),重要种有2种,长体圆!和黄鳍金枪鱼,IRI 值分别为176.731和175.703(1000﹥ IRI≥100)。灯光罩网是南海捕捞中上层鱼类的主要作业方式之一,发展前景好,应合理开发,实现南海渔业的更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中南部 灯光罩网 渔获组成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部海域秋冬季中层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许友伟 江艳娥 +3 位作者 范江涛 孔啸兰 张魁 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56,共8页
根据2014年对南海中部海域秋冬季2个航次中层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层渔业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中层渔业生物241种,其中鱼类196种、头足类21种、甲壳类24种,冬季的渔获种类高于秋季,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 根据2014年对南海中部海域秋冬季2个航次中层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层渔业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中层渔业生物241种,其中鱼类196种、头足类21种、甲壳类24种,冬季的渔获种类高于秋季,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略低于秋季。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结果表明,秋季IRI≥100的优势种群有25种,其中IRI≥500的优势种有5种,包括蝰鱼(Chauliodus sloani)、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条带眶灯鱼(Diaphus brachycephalus)、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和条带多光鱼(Diplophos taenia);冬季IRI≥100的优势种群有26种,其中IRI≥500的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典型刺虾(Oplphorus typus)、蝰鱼和太平洋帆乌贼(Histioteuthis pacifica)。秋冬季的IRI组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以个体数计算的中层渔业生物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冬季高于秋季,但优势度指数是冬季低于秋季。以生物量计算的多样性指标中,冬季中层渔业生物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季,而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低于秋季。利用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s,ABC)方法分析南海中部海域中层渔业生物群落的状况,结果显示,秋季中层渔业生物群落处于较大干扰状况,冬季群落处于中等干扰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层渔业生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指数 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 南海中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外海鲹科鱼类资源量及其分布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俊 张鹏 +4 位作者 陈作志 陈国宝 张魁 许友伟 孙铭帅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48,共11页
为查明南海外海鲹科鱼类的资源量及其分布,利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并结合灯光罩网采样方法,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对南海中南部(6°N^17°N)及2015年春季和秋季对南海北部外海(17°N^22°N)鲹科鱼类资源进行了调... 为查明南海外海鲹科鱼类的资源量及其分布,利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并结合灯光罩网采样方法,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对南海中南部(6°N^17°N)及2015年春季和秋季对南海北部外海(17°N^22°N)鲹科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与评估。在确定该方法的有效性基础上,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南海中南部鲹科鱼类资源量分别是4.13×105t和3.49×105t,两季调查中鲹科鱼类分布的高值区均是15°N断面;2015年春季南海北部外海鲹科鱼类资源量是2.03×105t,高值区位于18.50°N^19.50°N、113.00°E^116.00°E海域,而2015年秋季该海域其资源量仅0.59×105t。研究表明,南海外海鲹科鱼类种类组成存在明显季节变化;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和长体圆鲹(D.macrosoma)是最重要的经济鲹科种类;2012年秋季中南部鲹科鱼类资源量密度明显高于2015年秋季北部外海(P<0.01,t检验),但与2013年春季中南部无显著差异(P>0.05,t检验);2015年春季北部外海鲹科鱼类资源量密度与2013年春季中南部无显著差异(P>0.05,t检验),但明显大于2015年秋季(P<0.01,t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鲹科鱼类 灯光罩网 渔业资源 声学评估 南海外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北部尾明角灯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孔啸兰 江艳娥 +3 位作者 龚玉艳 陈作志 张俊 范江涛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7-124,共8页
根据2014年和2015年在南海中北部海域中层拖网采集的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样本,对其体长和体质量组成、性比、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尾明角灯鱼的体长为32-76 mm,优势体长组为45... 根据2014年和2015年在南海中北部海域中层拖网采集的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样本,对其体长和体质量组成、性比、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尾明角灯鱼的体长为32-76 mm,优势体长组为45-60 mm,占总数的86.9%,平均体长为(51.47±6.60)mm;体质量为0.3-4.3 g,优势体质量组为1.0-2.5 g,占总数的91.1%,平均体质量为(1.6±0.61)g;雌雄个体大小不存在显著差异(ANOVA,P&gt;0.05);生长参数b为2.581,表明尾明角灯鱼为异速生长;雌雄性比为1.39∶1,在不同月份、不同体长组中差异较大,10月和1月雌性比例远高于雄性;不同月份均有性成熟个体,性腺成熟度以Ⅰ期和Ⅱ期为主,性腺成熟比例最高为1月;初次性成熟体长为51.4 mm;摄食等级0-4级所占比例分别为10.8%、46%、33.9%、8.1%和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明角灯鱼 生物学特性 中层鱼类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沿岸自然保护区内大珠母贝资源现状初步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新星 陈作志 +2 位作者 黄梓荣 徐姗楠 陈涛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0-115,共6页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是国家Ⅱ级野生保护动物,为南海特有的珍珠贝种类,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利用潜水断面法,调查了海南岛儋州洋浦和临高白蝶贝保护区及雷州半岛西部保护区海域内大珠母贝的分布和资源密度。结...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是国家Ⅱ级野生保护动物,为南海特有的珍珠贝种类,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利用潜水断面法,调查了海南岛儋州洋浦和临高白蝶贝保护区及雷州半岛西部保护区海域内大珠母贝的分布和资源密度。结果表明,儋州临高海域大珠母贝出现频率为54.55%,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0—0.25g·m-1,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70.31 g·m-1。儋州洋浦海域,大珠母贝出现频率为15.38%,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0—0.10g·m-1,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22.55 g·m-1。雷州半岛西部海域大珠母贝站位中,大珠母贝出现频率为65.00%,多数站位栖息密度范围为0.1~0.2g·m-1,最大栖息密度为0.3g.m-1,最大生物量为390 g·m-1。当前大珠母贝年龄结构不合理,说明其资源结构已经遭到破坏,资源自身的恢复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自然保护区 资源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南部长钻光鱼渔业生物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俊 陈国宝 +4 位作者 江艳娥 龚玉艳 陈作志 邱永松 梁沛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2-67,共6页
根据2013年和2014年在南海中南部海域变水层拖网采集的长钻光鱼样品,对其体长和体质量组成、年龄和生长、性腺成熟度及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150m水层长钻光鱼体长范围为80~128mm,优势体长组为80~100mm,占82.... 根据2013年和2014年在南海中南部海域变水层拖网采集的长钻光鱼样品,对其体长和体质量组成、年龄和生长、性腺成熟度及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150m水层长钻光鱼体长范围为80~128mm,优势体长组为80~100mm,占82.4%,平均体质量为2.40g;200m水层长钻光鱼体长范围为43~195mm,优势体长组为80~140mm,占76.9%,平均体质量为4.47g;400m水层长钻光鱼体长范围为86~186mm,优势体长组不明显,平均体质量为9.64g。渔获个体平均体长由浅到深呈增加趋势,由南到北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均值分析t检验表明,150m、200m、400m水层长钻光鱼体长分布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长钻光鱼春季平均体长和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11mm和3.84g;秋季平均体长和平均体质量140mm和5.50g;冬季平均体长和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34mm和7.44g。其生长参数b值为3.0726,符合等速生长特征。有效鉴定的45个长钻光鱼耳石样品中1龄鱼35个,1+龄鱼10个;年龄最小为6个月,体长为128mm;年龄最大为16个月,体长为187mm。其性腺成熟度以Ⅰ期和Ⅱ期为主,春季性腺成熟度最高。其摄食等级以0级和1级为主,最高为3级,不同水层长钻光鱼的摄食等级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中层鱼类 长钻光鱼 渔业生物学 年龄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鸢乌贼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龚玉艳 詹凤娉 +4 位作者 杨玉滔 张鹏 孔啸兰 江艳娥 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0-87,共8页
根据2012年9月-10月南海灯光罩网调查所获得的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结合胃含物分析方法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其饵料组成、摄食强度、摄食习性与胴长的关系等。结果表明,鸢乌贼以头足类、鱼类(主要为灯笼鱼科)... 根据2012年9月-10月南海灯光罩网调查所获得的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结合胃含物分析方法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其饵料组成、摄食强度、摄食习性与胴长的关系等。结果表明,鸢乌贼以头足类、鱼类(主要为灯笼鱼科)和甲壳动物为主要摄食对象,同类相食现象明显。头足类和鱼类为鸢乌贼优势饵料生物类群,其中头足类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个数百分比(N%)、质量百分比(W%)和出现频率(F%)分别为54.38、28.73、58.39和75.60,而鱼类的%IRI、N%、W%和F%分别为41.39、42.54、36.17和63.69。鸢乌贼摄食等级主要以3、4级为主,胃饱满指数平均为3.11%,空胃率平均为2.89%。从各胴长组的N%和F%来看,鸢乌贼偏爱摄食个体相对较大的头足类和鱼类,尤其在高胴长组,头足类和鱼类的优势饵料地位更加明显。随着胴长的增加,鸢乌贼胃含物中小个体饵料类群的N%和F%普遍降低,而大个体饵料类群的N%和F%普遍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食物组成 摄食强度 摄食习性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海洋牧场低碳渔业生产效果评价 被引量:29
15
作者 李纯厚 贾晓平 +5 位作者 齐占会 刘永 陈丕茂 徐姗楠 黄洪辉 秦传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346-2352,共7页
以基于人工鱼礁为构建主体的大亚湾海洋牧场为研究实例,以2007年4月和2009年5月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海洋牧场在资源养护和提高海域碳汇能力等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型海洋牧场建设提高了海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以... 以基于人工鱼礁为构建主体的大亚湾海洋牧场为研究实例,以2007年4月和2009年5月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海洋牧场在资源养护和提高海域碳汇能力等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型海洋牧场建设提高了海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以及渔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加,渔业资源优势种中的优质经济鱼类的数量增加。根据海域叶绿素浓度的提高进行计算,海洋牧场建设使海域碳汇增加了937.40kgC,相当于3.44tCO2。如果同时考虑通过渔业生物收获从海域中移出碳而增加的海域碳汇能力,则其起到的海域碳增汇能力将更高。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海洋牧场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渔业生产模式,有利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增殖,也是生物碳汇扩增的科学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海洋牧场 资源养护 低碳渔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新建钢质罩网渔船渔获组成及渔场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陈森 张鹏 +3 位作者 晏磊 李杰 杨炳忠 谭永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5-131,共7页
根据2012年8月-2014年6月"粤电渔42212"渔船的生产数据,分析了南海区大型钢质灯光罩网渔船的渔获组成和渔场渔期。结果显示,主要渔获种类为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鲹科(Carangidae)、鲭科(Scombrida)、枪乌贼(Lo... 根据2012年8月-2014年6月"粤电渔42212"渔船的生产数据,分析了南海区大型钢质灯光罩网渔船的渔获组成和渔场渔期。结果显示,主要渔获种类为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鲹科(Carangidae)、鲭科(Scombrida)、枪乌贼(Loliginidae)和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分别占总渔获产量的69.8%、12.6%、7.3%、3.9%和3.5%。作业渔场可分为近海陆架区和外海深水区,其中陆架区渔获种类相对较多,包括科、枪乌贼、带鱼、鲭科等;而深水区渔获以鸢乌贼为主,其他种类相对较少。近海陆架区作业月份为8月至翌年2月,每月作业1-20 d,平均作业10 d,渔获率为370.5-3 670.0 kg·d^-1,平均渔获率1 152.0 kg·d^-1。深水区作业集中在2月-6月,每月作业1-30 d,平均作业13 d,渔获率为1 000-10 190 kg·d^-1,平均渔获率4 071.3 kg·d^-1。相对于近海陆架区,灯光罩网渔业在外海深水区渔获效率更高、产量更大,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应大力发展大型钢质灯光罩网渔船,积极开发南海外海渔业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灯光罩网 渔获组成 渔场 渔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相对南海灯光罩网鸢乌贼渔获率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晏磊 张鹏 +4 位作者 杨吝 杨炳忠 陈森 李亚男 谭永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21,共6页
根据同一艘灯光罩网船2006年~2010年3月~5月在南海西中沙海域的生产数据,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AM)评价了月相对灯光罩网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渔获率的影响,并利用方差分析方法(ANOVA)比较了月光天(农历初八至二... 根据同一艘灯光罩网船2006年~2010年3月~5月在南海西中沙海域的生产数据,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AM)评价了月相对灯光罩网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渔获率的影响,并利用方差分析方法(ANOVA)比较了月光天(农历初八至二十二)和月黑天(农历初一至初七、二十三至三十)之间作业天数和鸢乌贼平均日产量的差异。结果显示,GAM模型中各年份月相对灯光罩网鸢乌贼渔获率的影响极为显著(P〈0.001);作业天数在月光天和月黑天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4〈0.05),在月黑天的作业天数明显高于月光天;平均日产量在月光天和月黑天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4〈0.05),在月黑天的平均日产量也明显高于月光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相 鸢乌贼 渔获率 南海 灯光罩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耳石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江艳娥 陈作志 +2 位作者 林昭进 邱永松 方展强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5-90,共6页
根据2012年9月~10月于南海中部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90尾,对其耳石形态特征及计量学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耳石样本具有明显的背区、侧区、吻区和翼区结构,背区小,侧区和翼区宽大,吻区长窄。南... 根据2012年9月~10月于南海中部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90尾,对其耳石形态特征及计量学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耳石样本具有明显的背区、侧区、吻区和翼区结构,背区小,侧区和翼区宽大,吻区长窄。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按照耳石形态的差异可分为3个不同的群体。耳石总长(total statolith length,TSL)、翼区长(wing width,WL)、最大宽(maximum width,MW)与胴长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P〈0.05),吻区长(rostrum length,RSL)、背侧区长(dorsolateral length,DLL)与胴长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P〈0.05)。随着胴长的增加,耳石绝对尺寸逐渐增大,相对尺寸逐渐减小,耳石的形态结构比例基本不变,即背侧区长、侧区长、吻区长、翼区长同耳石总长之比基本保持一致,分别为48.05%、60.05%、35.44%和67.59%,其中侧区长、翼区长与耳石总长的比值随胴长增大而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耳石 形态特征 南海中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格星虫的繁育、养殖及研究开发进展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俊伟 朱长波 +2 位作者 颉晓勇 郭永坚 陈素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4-98,共5页
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是中国重要的经济类底栖动物,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由于近年来过度捕获造成自然资源匮乏,亟待养殖技术和繁育技术的提高以满足食用和药用研究需求。关于方格星虫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繁殖发育、营养... 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是中国重要的经济类底栖动物,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由于近年来过度捕获造成自然资源匮乏,亟待养殖技术和繁育技术的提高以满足食用和药用研究需求。关于方格星虫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繁殖发育、营养和药用价值等方面。目前方格星虫的繁育技术已经初步成功,其养殖规模有望扩大,但是其生产方式和池塘养殖技术仍有待深入研究。文章综述了有关方格星虫分类、养殖生态、繁育、营养及其增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方格星虫养殖产业的发展与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格星虫 繁育 养殖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陆架区鱼类的种类组成与群落格局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雪辉 林昭进 +5 位作者 杜飞雁 邱永松 孙典荣 王跃中 梁新 黄硕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225-2235,共11页
根据2006—2007年在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调查共采获鱼类262种,隶属于20目102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166种;夏季和秋季次之,分别为161种和155种;春季最少,为... 根据2006—2007年在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调查共采获鱼类262种,隶属于20目102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166种;夏季和秋季次之,分别为161种和155种;春季最少,为135种。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架区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5个群落,分别为粤西沿岸群落(群落Ⅰ)、海南岛东南沿岸群落(群落Ⅱ)、海南岛东部深海群落(群落Ⅲ)、过渡群落(群落Ⅳ)和混合群落(群落Ⅴ)。ANOSIM检验表明,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R=0.847-0.939,P<0.001)。鱼类群落格局的变化与海流和水深关系密切,有较明显的沿水深梯度分布的规律。咸淡水鱼类在雷州半岛东部的冷涡区域,形成群落Ⅰ;南海暖流控制区域内的深海鱼类,形成群落Ⅲ;在南海暖流最为强劲的冬季,研究区域内大部分鱼类集结为混合性群落Ⅴ;琼东南沿岸的上升流区内形成群落Ⅱ;沿岸流强劲的夏、秋季,在沿岸流和上升流交汇处,形成过渡性群落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种类组成 群落格局 陆架区 南海西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