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模式与启示 被引量:11
1
作者 崔思远 肖体琼 +1 位作者 陈永生 曹光乔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共5页
日本在蔬菜机械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日本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都与中国极为相似,其机械化发展经验值得借鉴。本文通过大量调研,深入剖析了日本蔬菜机械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发展策略,并结合中国国情提炼出一些值... 日本在蔬菜机械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日本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都与中国极为相似,其机械化发展经验值得借鉴。本文通过大量调研,深入剖析了日本蔬菜机械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发展策略,并结合中国国情提炼出一些值得学习的经验,以期促进中国蔬菜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机械化 蔬菜生产 中国蔬菜 移栽机 农林水产省 蔬菜栽培 农机生产企业 农机农艺 蔬菜种类 机械化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崔思远 肖体琼 +1 位作者 陈永生 曹光乔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49-251,256,共4页
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刚刚起步,发展过程困难重重。为此,在大量问卷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蔬菜生产不同环节的机械化现状和不同地区蔬菜生产的特点,并对蔬菜生产复杂的农艺技术、种植规模、机械配套等制约蔬菜机械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刚刚起步,发展过程困难重重。为此,在大量问卷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蔬菜生产不同环节的机械化现状和不同地区蔬菜生产的特点,并对蔬菜生产复杂的农艺技术、种植规模、机械配套等制约蔬菜机械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机农艺融合度、适度扩大种植规模、加强政策的激励和引导等措施,以促进我国蔬菜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生产 现状 制约因素 发展建议 农业机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设施草莓机械化生产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崔思远 肖体琼 +1 位作者 陈永生 曹光乔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7,共3页
在江苏省设施草莓的生产中,大部分环节都依赖于人工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设施草莓生产中复杂的农艺技术,分散、传统的种植模式,机具不配套等制约了草莓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加快设施草莓机械化生产,需要从提高农机农艺融合度、适度... 在江苏省设施草莓的生产中,大部分环节都依赖于人工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设施草莓生产中复杂的农艺技术,分散、传统的种植模式,机具不配套等制约了草莓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加快设施草莓机械化生产,需要从提高农机农艺融合度、适度扩大种植规模、加强政策的激励和引导等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生产 机械化程度 生产现状 江苏省 设施 机械化生产 农艺技术 种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蔬菜生产机械化--以江苏省露地辣椒种植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崔思远 肖体琼 +1 位作者 陈永生 曹光乔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年第6期255-258,共4页
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机械化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蔬菜生产机械化为核心,以江苏省露地辣椒种植为实例,分析江苏省露地辣椒规模化种植的经济效益,进而论证规模化种植对机械化生产的影响。本文还分析影响我国土地规模化经... 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机械化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蔬菜生产机械化为核心,以江苏省露地辣椒种植为实例,分析江苏省露地辣椒规模化种植的经济效益,进而论证规模化种植对机械化生产的影响。本文还分析影响我国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几点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促进蔬菜标准和专业化生产、选择合理的经营模式、加强政策的引导作用等发展建议,以期促进土地规模化和蔬菜生产机械化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流转 蔬菜机械化生产 制约因素 经济效益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园变量喷雾技术研究现状与前景分析 被引量:65
5
作者 周良富 薛新宇 +5 位作者 周立新 张玲 丁素明 常春 张学进 陈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80-92,共13页
果园变量喷雾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提升果品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为明确果园变量喷雾技术与装备已处的研究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该文从果园变量喷雾技术中冠层结构探测与重构、施药... 果园变量喷雾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提升果品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为明确果园变量喷雾技术与装备已处的研究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该文从果园变量喷雾技术中冠层结构探测与重构、施药智能决策和变量喷雾执行系统3个主要环节,重点概述了冠层结构探测的主要技术手段及其优缺点,认为机器视觉技术、超声波传感技术、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探测技术及其相互之间的组合传感技术是未来最主要发展的冠层结构探测技术;综述了当前所采用的基于果园面积GA(ground area)模型、基于冠层高度的LWH(leaf wall height)模型、基于树体面积的LWA(leaf wall area)模型和基于冠层体积的TRV(tree row volum)模型,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这4种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分析了对靶开关决策、离散型决策和连续型决策模型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模糊算法的施药量智能连续决策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从果园变量喷雾机所采用的传感技术、决策模型和所取得的技术指标方面论述了当前世界最典型的装备现状,进一步分析了施药量调控系统、风量调控系统和喷雾位置调控系统的研究现状,提出了风量快速调控系统和喷雾位置快速响应系统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果园变量喷雾技术与装备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 农药 机械化 植保机械 果园喷雾机 变量喷雾 风送喷雾 LID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静电喷雾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分析 被引量:29
6
作者 周良富 张玲 +1 位作者 薛新宇 陈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11,共11页
农药静电喷雾技术可以提高农药在叶背面的沉积效率,减少农药飘移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为明确农药静电喷雾技术研究进展及产业现状和存在的瓶颈问题,该文从农药静电喷雾技术基础理论、机理研究分析、室内/室... 农药静电喷雾技术可以提高农药在叶背面的沉积效率,减少农药飘移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为明确农药静电喷雾技术研究进展及产业现状和存在的瓶颈问题,该文从农药静电喷雾技术基础理论、机理研究分析、室内/室外静电喷雾效果评价和静电喷雾装备产业现状进行系统分析。重点概述了雾滴荷电、荷电雾滴动力学、荷质比及其持留时间,总结荷电雾滴的主要受力、感应式充电的最佳荷电参数及荷质比的合理比较方法。介绍了静电喷雾中荷质比、电位、雾滴粒径、雾滴速度等测试方法,并提出加强(phase doppler particle analyzer,PDPA)测试技术和CFD仿真在静电喷雾技术研究中的应用建议。从荷电参数、环境参数、工作参数和靶标参数4个方面综述了荷电雾滴沉积的影响机理,认为静电喷雾沉积效率受荷电参数、环境参数、靶标参数和工作参数的影响,但其之间的影响机理仍不明晰,仍需进一步关注。大量静电喷雾室内/室外效果评价试验表明了荷电雾滴在静电力、气流曳力、重力的驱动下,有助于雾滴在叶片的沉积,但静电喷雾对雾滴飘移、穿透性能的影响还规律需进一步研究,而且静电喷雾装备的产业化水平还有待加强。最后从荷电效果、机理研究、作业规范3方面提出了研究建议,以期为农药静电喷雾技术及装备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喷雾 机械化 感应充电 荷质比 测试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流式在线混药装置汽蚀特性数值分析与试验 被引量:12
7
作者 周良富 周立新 +1 位作者 薛新宇 孔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0-65,共6页
为了解不同压力比下的汽蚀特性,该文采用试验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量不同出口压力下(0.25、0.4、0.5、0.6、0.7、0.8、0.9、1.0、1.1、1.2、1.3、1.35 M'Pa)的工作流体、吸入流体与混合流体的质量流量,得到压力比与混药比的特... 为了解不同压力比下的汽蚀特性,该文采用试验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量不同出口压力下(0.25、0.4、0.5、0.6、0.7、0.8、0.9、1.0、1.1、1.2、1.3、1.35 M'Pa)的工作流体、吸入流体与混合流体的质量流量,得到压力比与混药比的特性曲线;采用Mixture模型中的Zwart-Gerber-Belamri汽蚀模型,分析了不同出口压力下的内部静压分布和气相分布;对试验值与仿真值进行拟合分析,拟合优度R^2=0.9618,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压力比大于0.6时,混药性能较差,甚至会出现逆流。当压力比在0.4~0.6之间时,混药比与压力比负相关。当压力比小于0.4时,混药比与压力比无关,即达到汽蚀混药比:在工作压力为2.0 MPa,吸入口压力为0下,当出口压力为0.8:MPa(压力比为0.4)时,内部流体发生汽蚀,且出口压力越低,汽蚀现象越严重。该研究为提高装置混药比稳定性能,保障流式混药装置高效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农药 计算流体力学 数值分析 在线混药 射流 汽蚀 植保机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机插株行距促进水稻生长提高产量 被引量:22
8
作者 崔思远 曹光乔 +1 位作者 张文毅 朱晓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37-43,共7页
为了比较不同行距插秧机的作业效果,以及机插秧不同株行距组合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江苏靖江、张家港和黄海农场3地进行了连续2 a田间定位试验。每个试验点设置行株距分别为:30 cm×11 cm、25 cm×14 cm、25 cm×11 c... 为了比较不同行距插秧机的作业效果,以及机插秧不同株行距组合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江苏靖江、张家港和黄海农场3地进行了连续2 a田间定位试验。每个试验点设置行株距分别为:30 cm×11 cm、25 cm×14 cm、25 cm×11 cm 3种株行距组合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在水稻漏插率方面,2012年30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最高,25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最低,2013年30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仍最高,25 cm×14 cm(行距×株距)处理最低。窄行距大株距有利于降低水稻漏插率,但在伤秧率、倒秧率方面和每穴平均株数方面,3个品种的不同处理之间均无统一规律;分蘖稳定后各试验点茎蘖数均为30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最高,25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最低,大株行距有利于促进水稻分蘖;产量方面各处理每公顷有效穗数30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25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不显著,最终各处理实际产量表现为25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较好,故插秧机行株距为25 cm×11 cm较适合于江苏省水稻机械化种植。该研究可为江苏省水稻插秧机机具选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农作物 生长 株行距 插秧效果 茎蘖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园喷雾机单双风机风道气流场仿真与试验 被引量:26
9
作者 丁天航 曹曙明 +3 位作者 薛新宇 丁素明 周良富 乔白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62-68,F0003,共8页
针对单风道果园喷雾机两侧气流场不对称、施药不均匀的现象,对自制双风道果园风送试验台气流场特性进行分析研究。该文采用CFD数值模拟和试验的方法对单双风道的气流场由内及外依次对比分析研究,以viscous-standard模型分析单双风道内... 针对单风道果园喷雾机两侧气流场不对称、施药不均匀的现象,对自制双风道果园风送试验台气流场特性进行分析研究。该文采用CFD数值模拟和试验的方法对单双风道的气流场由内及外依次对比分析研究,以viscous-standard模型分析单双风道内部气流场分布,对仿真值与试验值拟合分析,拟合优度R2=0.8274,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通过对两风道出风口及距出风口不同截面上的风速散点数据Golden software Voxler拟合处理和加权分析对比2种风道特性。结果显示:单风道内部流场右侧较强,双风道左右两侧基本一致;双风道在出风口处风速较单风道大,且两侧风速曲线走势基本相同;两侧距出风口0、1、2、3、4、5 m截面上外部气流场气流分布云图中,单风道气流场集中域有明显的偏移,两侧气流场强度差异大,双风道左右气流场基本对称;在对中性上,2 m截面上双风道左右两侧最大风速对其距中距离的加权平均数分别为-3.23、-1.33 mm,单风道为-24.99、-32.33 mm,且双风道距中偏移量随距离的变化趋势较单风道小。综合分析最终得到双风道气流场在两侧对称性和对中性上较单风道有明显的优势。该研究可为进一步优化风送喷雾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计算机仿真 喷雾 风送 双风道 气流场 对称性 果园喷雾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田土壤碳氮固存的影响 被引量:23
10
作者 崔思远 朱新开 +3 位作者 张莀茜 曹光乔 陈新华 沈有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5-121,共7页
为明确连续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碳氮固存的影响,该文于扬州大学试验场展开研究。田间试验布置于2010年,设置秸秆不还田(NR),秸秆还田1a(SR1),秸秆还田2a(SR2),秸秆还田3a(SR3),秸秆还田4a(SR4),秸秆还田5a(SR5),秸秆还田6a(SR6),秸秆还田... 为明确连续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碳氮固存的影响,该文于扬州大学试验场展开研究。田间试验布置于2010年,设置秸秆不还田(NR),秸秆还田1a(SR1),秸秆还田2a(SR2),秸秆还田3a(SR3),秸秆还田4a(SR4),秸秆还田5a(SR5),秸秆还田6a(SR6),秸秆还田7a(SR7),秸秆还田8a(SR8)9个处理。于2018年小麦收获后取样,测定分析了土壤容重、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计算碳氮比、层化率、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等质量法)。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各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逐渐提高,但增幅逐渐减小。0~5 cm土层土壤碳氮比在短期内(≤3 a)随着秸秆还田年限增加而显著提高,但是对其他土层和年限的无显著影响。随着秸秆还田年限增加,表层0~5 cm与其他层次有机碳和碳氮比层化率先增长后下降,全氮层化率则先下降后上升。秸秆还田处理0~20 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分别较NR提高6.23%~27.85%和6.04%~25.66%,各土层碳氮储量均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而提高,但是当还田年限>6a其增幅明显降低。综上所述,秸秆还田具有良好的碳氮固存效应,但是当秸秆还田年限>6a,土壤碳氮固存量的增幅明显降低,可适当减少还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碳氮比 层化率 有机碳储量 全氮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