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芝麻茎点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9种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测定 被引量:6
1
作者 倪云霞 王飞 +3 位作者 刘玉霞 刘新涛 赵辉 刘红彦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76,共5页
为了有效防治芝麻茎点枯病,对芝麻茎点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测定了9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采用常规鉴定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致病菌株为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na(Maubl.)Ashby]。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 为了有效防治芝麻茎点枯病,对芝麻茎点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测定了9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采用常规鉴定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致病菌株为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na(Maubl.)Ashby]。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合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PSA,碳源为蔗糖,氮源为胰蛋白胨;适合菌丝生长的p H值为5.02-6.22;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30℃,致死温度为59℃;12 h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该菌株的室内毒力,结果显示,9种杀菌剂对芝麻茎点枯病菌菌丝的抑制效果有很大的差异,12.5%烯唑醇WP、50%多菌灵WP、40%氟硅唑EC的抑菌效果较好,相应的EC50值分别为0.06、0.18、0.21μg/m L;抑菌效果最差的是70%恶霉灵SP,EC50值为33.61μ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茎点枯病 菜豆壳球孢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 室内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孢囊线虫病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洁 杨丽荣 +3 位作者 夏明聪 孙润红 武超 薛保国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4,共7页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生产上亟需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从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4个方面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相关防治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并探讨了小麦孢囊线虫病综合治理的发展趋势,以...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生产上亟需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从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4个方面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相关防治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并探讨了小麦孢囊线虫病综合治理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孢囊线虫病 发生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胞杆菌YB-05与申嗪霉素复配防治小麦茎基腐病 被引量:28
3
作者 张洁 汤蒙蒙 +5 位作者 夏明聪 林琪童 孙润红 杨艳艳 杨丽荣 李洪连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66-872,共7页
由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生产上亟需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控方法。本研究利用枯草芽胞杆菌YB-05与申嗪霉素复配,并评价该复配制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当申嗪霉素... 由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生产上亟需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控方法。本研究利用枯草芽胞杆菌YB-05与申嗪霉素复配,并评价该复配制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当申嗪霉素浓度低于500μg/m L时,对YB-05的菌落生长无显著影响;室内盆栽及田间试验表明枯草芽胞杆菌YB-05菌液和1%申嗪霉素悬浮剂按照19:1(vt/vt)复配生物制剂20m L/kg拌种处理发病最轻,均超过了高剂量的单剂处理(枯草芽胞杆菌YB-0530m L/kg拌种处理和1%申嗪霉素2 mL/kg拌种处理)和4.8%适麦丹水悬浮剂2 mL/kg拌种处理,并且具有一定的促生和增产作用。其中,复配制剂室内防治效果为69.8%,在两次的田间调查中防治效果分别为57.8%和45.7%。由此可见,枯草芽胞杆菌与申嗪霉素复配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刀菌 枯草芽胞杆菌 申嗪霉素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胞杆菌YB-05对小麦抗病性相关防御酶系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17
4
作者 孙润红 徐俊蕾 +5 位作者 杨丽荣 张洁 夏明聪 武超 薛保国 吴坤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9-104,共6页
本文研究了生防菌枯草芽胞杆菌YB-05和病原菌小麦全蚀病菌GGT007对小麦体内防御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诱导小麦抗病性机理。以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5种防御酶作... 本文研究了生防菌枯草芽胞杆菌YB-05和病原菌小麦全蚀病菌GGT007对小麦体内防御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诱导小麦抗病性机理。以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5种防御酶作为小麦抗病性反应指标,于不同时段测定各防御酶活性;以PD培养基为对照,测定生防菌YB-05及小麦全蚀病菌GGT007对小麦叶片和根部抗性相关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经生防菌与病原菌混合处理、病原菌处理、生防菌处理后,叶片和根部与植物防御抗病相关的PPO、POD、SOD、PAL、CAT防御酶活性均比对照组高,其中生防菌与病原菌混合处理后抗性相关酶活最高,叶片中PAL、POD、SOD、PPO、CAT酶活峰值达到46.705、16 829.274、104.687、97.44和1 259.565U/g,为对照组的1.74、2.44、2.27、2.40和2.42倍。根部PAL、POD、SOD、PPO、CAT酶活峰值达到131.536、56 424.79、1 977.04、22.564和206.241U/g,为对照组的1.65、1.52、2.57、2.07、1.74倍。表明枯草芽胞杆菌YB-05和小麦全蚀病菌GGT007均能诱导小麦叶片和根部的防御酶活性增强,两者共同处理后小麦叶片和根部5种防御酶活性高于单独处理,说明枯草芽胞杆菌YB-05和小麦全蚀病菌GGT007共同诱导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防菌YB-05 小麦全蚀病菌GGT007 防御酶系 诱导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生防芽孢杆菌的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赵辉 鲁传涛 +3 位作者 刘红彦 刘玉霞 倪云霞 王鹏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5-79,共5页
从芝麻连作田中分离筛选到1株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B10-26,为明确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及其分类地位,采用纸碟法及含毒介质法测定了其对部分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并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分子鉴定方法对菌株B10-26的... 从芝麻连作田中分离筛选到1株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B10-26,为明确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及其分类地位,采用纸碟法及含毒介质法测定了其对部分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并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分子鉴定方法对菌株B10-26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确定。结果表明,生防菌B10-26菌体和活性物质对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na)、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和芝麻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sesami)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菌株B10-26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只能将其鉴定到芽孢杆菌属;对菌株B10-26的ITS序列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B10-26的ITS序列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的ITS序列位于同一簇群,同源性达100%。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ITS序列分析鉴定指标,将B10-26菌株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解淀粉芽孢杆菌 鉴定 抑菌活性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种子带菌检测及药剂消毒处理效果 被引量:12
6
作者 赵辉 倪云霞 +2 位作者 鲁晓阳 刘红彦 王鹏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6-209,共4页
采用吸水纸检测法对我国6个芝麻主产区的13个广泛栽培的芝麻品种进行了带菌检测,并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芝麻种子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芝麻种子外部携带的真菌主要类群包括镰孢属(Fusarium spp.)、棒孢属(Corynespora spp.)、长蠕孢属(Hel... 采用吸水纸检测法对我国6个芝麻主产区的13个广泛栽培的芝麻品种进行了带菌检测,并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芝麻种子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芝麻种子外部携带的真菌主要类群包括镰孢属(Fusarium spp.)、棒孢属(Corynespora spp.)、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 spp.)、壳球孢属(Macrophomina 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和青霉属(Penicillium spp.),其中引起芝麻茎点枯病的壳球孢属分离频率和带菌率最高。种子内部携带的真菌类群主要包括镰孢属、棒孢属、壳球孢属和曲霉属等,引起芝麻叶枯病的棒孢属真菌分离频率和带菌率最高。供试的5种杀菌剂对芝麻种子均有一定的消毒效果,其中50%扑海因和80%多菌灵处理对芝麻种子消毒效果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种子带菌 消毒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茎点枯病菌诱导后芝麻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及其基因表达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刘莉铭 刘红彦 +2 位作者 田保明 赵辉 王俊美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3-98,共6页
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和实时荧光PCR分析茎点枯病菌诱导下芝麻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和基因表达,以探讨POD在芝麻抗茎点枯病过程中的作用。酶活变化分析表明,在芝麻茎点枯病菌诱导下抗病品种豫芝11POD活性比感病品种冀9014升高快,感病... 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和实时荧光PCR分析茎点枯病菌诱导下芝麻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和基因表达,以探讨POD在芝麻抗茎点枯病过程中的作用。酶活变化分析表明,在芝麻茎点枯病菌诱导下抗病品种豫芝11POD活性比感病品种冀9014升高快,感病品种在病原菌诱导36h后,POD活性才明显上升且高于抗病品种。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在芝麻茎点枯病菌诱导后,抗病品种豫芝11中POD基因的表达从开始就有上调表达趋势,而感病品种冀9014在24h后才上调表达,且表达量前者高出后者5倍多。在芝麻茎点枯病菌诱导下,POD活性和基因的表达在芝麻抗病品种豫芝11和感病品种冀9014中有明显差异,可以推测,酶的活性变化、基因上调表达时间及表达量上的差异与芝麻的抗病反应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茎点枯病菌 过氧化物酶 酶活 表达模式 抗病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种质资源的茎点枯病抗性鉴定及评价 被引量:6
8
作者 赵辉 苗红梅 +3 位作者 高洪涛 倪云霞 魏利斌 刘红彦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2-87,共6页
2010年和2011年对129份芝麻种质资源(包括10份国外资源)进行了茎点枯病抗性鉴定及评价。结果表明,未发现免疫类型,高抗品种和高感品种所占比例低,感病品种占比例较大。2a鉴定抗性表现均在中抗以上的种质资源6份,分别为ZZM0565、ZZM0570... 2010年和2011年对129份芝麻种质资源(包括10份国外资源)进行了茎点枯病抗性鉴定及评价。结果表明,未发现免疫类型,高抗品种和高感品种所占比例低,感病品种占比例较大。2a鉴定抗性表现均在中抗以上的种质资源6份,分别为ZZM0565、ZZM0570、项城大籽白、新蔡选抗、河南商水农家种和KKU3;表现高感的种质资源5份,分别为ZZM1080、ZZM1102、ZZM0146、ZZM4177和ZZM2388。江淮一年两熟夏芝麻区的抗源材料最多,其次为华北一年一熟春芝麻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种质资源 茎点枯病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豆壳球孢侵染芝麻过程中内参基因的筛选 被引量:3
9
作者 赵辉 张春艳 +5 位作者 文艺 刘玉霞 刘新涛 倪云霞 王飞 刘红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3-398,419,共7页
为选择适合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na)侵染芝麻过程中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的内参基因,11个基因作为候选内参基因。经过PCR扩增效率筛选,β-肌动蛋白(ACTB)、泛素连接酶(UBC)、α-微管蛋白(TUBA)、γ-微管蛋白(TUBC)、3-磷酸... 为选择适合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na)侵染芝麻过程中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的内参基因,11个基因作为候选内参基因。经过PCR扩增效率筛选,β-肌动蛋白(ACTB)、泛素连接酶(UBC)、α-微管蛋白(TUBA)、γ-微管蛋白(TUBC)、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GAPDH)、核糖体蛋白S5(RPS5-a,RPS5-b)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8个基因符合要求,可用于稳定度筛选。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这8个候选基因在菜豆壳球孢侵染芝麻8h、16h、24h和32h的表达情况。经Ge Norm软件分析,ACTB、GAPDH和RPS5-b等3个基因表达较稳定。经过最适内参基因数目分析,在菜豆壳球孢侵染芝麻过程中基因定量表达分析时,选择ACTB、GAPDH和RPS5-b的多基因组合作为内参,能够更准确地校正定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茎点枯病菌 QRT-PCR 内参基因 芝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全剂双苯恶唑酸对水稻精恶唑禾草灵药害的解毒效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润红 徐俊蕾 +5 位作者 杨丽荣 张洁 夏明聪 武超 薛保国 吴坤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7-72,共6页
为了解安全剂双苯恶唑酸缓解除草剂精恶唑禾草灵对水稻药害的效果,通过温室水培和盆栽法研究双苯恶唑酸对水稻精恶唑禾草灵药害的解毒效果,并对其解毒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水稻萌发期,粳稻和籼稻在0.25、0.5、1μg/m L精恶唑禾... 为了解安全剂双苯恶唑酸缓解除草剂精恶唑禾草灵对水稻药害的效果,通过温室水培和盆栽法研究双苯恶唑酸对水稻精恶唑禾草灵药害的解毒效果,并对其解毒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水稻萌发期,粳稻和籼稻在0.25、0.5、1μg/m L精恶唑禾草灵处理下,解毒效果最好的安全剂添加比例分别为1∶1、1∶5、1∶5,粳稻株高、胚根长的抑制率比精恶唑禾草灵单独使用分别降低18.07、37.50,26.56、34.94,41.30、37.50个百分点,籼稻株高、胚根长的抑制率分别降低23.31、42.33,27.22、34.91,46.76、31.14个百分点;水稻两至三叶期,粳稻和籼稻在25、100μg/m L精恶唑禾草灵处理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活性最高的安全剂添加比例均为1∶1,此时粳稻的GST活性和ACCase活性比精恶唑禾草灵单独使用分别增加42.21%和65.63%、46.72%和140.43%,籼稻的GST活性和ACCase活性比精恶唑禾草灵单独使用分别增加52.18%和105.71%、55.55%和169.52%。安全剂双苯恶唑酸提高了精恶唑禾草灵处理后水稻幼苗中GST、ACCase活性,减轻了精恶唑禾草灵对水稻的伤害,为水稻生产中通过添加双苯恶唑酸降低精恶唑禾草灵对水稻的药害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苯恶唑酸 精恶唑禾草灵 粳稻 籼稻 解毒作用 谷胱甘肽-S-转移酶 乙酰辅酶A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胞杆菌YB-05对小麦全蚀病菌胞内酶活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润红 徐俊蕾 +5 位作者 杨丽荣 张洁 夏明聪 武超 薛保国 吴坤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6-162,共7页
小麦全蚀病菌是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前期研究表明枯草芽胞杆菌YB-05对小麦全蚀病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本试验拟通过研究该菌对小麦全蚀病菌相关酶系的诱导变化情况,解析其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抑制作用机理。本试验以小... 小麦全蚀病菌是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前期研究表明枯草芽胞杆菌YB-05对小麦全蚀病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本试验拟通过研究该菌对小麦全蚀病菌相关酶系的诱导变化情况,解析其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抑制作用机理。本试验以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acc.)Arx et Oliver var.tritici(Sacc.)Walker为靶标菌,加入终浓度为MIC50枯草芽胞杆菌YB-05发酵液,通过显微镜观察菌株YB-05发酵液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结构和形态的影响,通过酶活力测定检测菌株YB-05发酵液对小麦全蚀病菌胞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防御酶活的影响,同时检测菌株YB-05发酵液在离体/活体条件下对小麦全蚀病菌线粒体复合酶Ⅱ/Ⅲ活力的影响。小麦全蚀病菌经菌株YB-05发酵液处理后,显微镜观察到其菌丝变粗、断裂,顶端膨大,分枝增多;处理8 d后,胞内的PAL、POD、CAT、PPO和SOD活性比对照依次高24.52%、72.67%、81.81%、80.36%和112.48%;离体条件处理,线粒体复合酶Ⅱ和Ⅲ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而活体条件处理下差异显著,线粒体复合酶Ⅱ和Ⅲ分别比对照组分别降低43.95%和55.87%。菌株YB-05发酵液通过结合小麦全蚀病菌线粒体复合酶Ⅱ和Ⅲ的相关基因,从而影响该基因的表达,抑制小麦全蚀病菌线粒体复合酶Ⅱ和Ⅲ的活力,影响小麦全蚀病菌的呼吸,进而导致抑制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畸变,从而影响小麦全蚀病菌的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胞杆菌 发酵液 小麦全蚀病菌 防御酶活性 线粒体复合酶Ⅱ和Ⅲ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灰飞虱种群数量动态和空间结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强翔 林克剑 +4 位作者 任应党 侯茂林 鲁传涛 刘红彦 黄兴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38-1742,共5页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逐年加重。2009年至2010年系统调查了沿黄稻区灰飞虱种群的发生特点和数量动态规律,并用聚集度指标法和改进的Iwao回归分析法对稻田灰飞虱种群的...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逐年加重。2009年至2010年系统调查了沿黄稻区灰飞虱种群的发生特点和数量动态规律,并用聚集度指标法和改进的Iwao回归分析法对稻田灰飞虱种群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黄稻区灰飞虱越冬种群主要以少量3、4龄若虫进行越冬;第1代灰飞虱成虫在5月中旬开始从小麦田向水稻秧田迁飞,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进入第1个发生高峰期,迁入高峰时秧田虫量达483头/m2;灰飞虱种群的第2个发生高峰期出现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其间出现2个小峰值,虫量分别为156和143头/m2;第1代灰飞虱成虫在稻田中空间分布型的聚集性指标大于1,表明其呈现聚集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灰飞虱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模型为N=t2D2(0.23m+0.06),采用m*-m关系的种群序贯抽样Iwao模型为T(1,0)=25±12.9槡n。研究结果为田间灰飞虱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飞虱 种群数量动态 聚集度指标法 Iwao回归法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杀菌剂对甜瓜枯萎病菌的拮抗效果 被引量:3
13
作者 唐琳 赵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3-124,共2页
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了霉灵、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三唑酮、氟硅唑等5种农药对甜瓜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霉灵的抑菌效果最好,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为0.128 2 g/mL,霉灵对甜瓜枯萎病防治实际应用最小抑菌药物稀释浓度(MIC)为1.25 m... 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了霉灵、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三唑酮、氟硅唑等5种农药对甜瓜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霉灵的抑菌效果最好,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为0.128 2 g/mL,霉灵对甜瓜枯萎病防治实际应用最小抑菌药物稀释浓度(MIC)为1.25 mg/mL,实际药物稀释最小杀菌浓度(MBC)为1.43 mg/mL。建议使用霉灵防治甜瓜枯萎病的浓度为1.43 g/L(700倍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枯萎病 EC50 最小抑菌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相互嫁接技术研究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雨薇 郝俊杰 +6 位作者 贾新合 马奇祥 崔小伟 高俊山 李宾 郭利娟 王庆东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8-91,共4页
选用对棉花黄萎病表现不同抗性的棉花材料,应用相互嫁接的方法将抗病和感病棉花品种组合在一起构建嫁接系统,将其种植在连作多年的棉田,调查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自身嫁接苗与自根苗抗性差异不显著;相互嫁接植株抗/感(接穗/... 选用对棉花黄萎病表现不同抗性的棉花材料,应用相互嫁接的方法将抗病和感病棉花品种组合在一起构建嫁接系统,将其种植在连作多年的棉田,调查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自身嫁接苗与自根苗抗性差异不显著;相互嫁接植株抗/感(接穗/砧木,下同)和感/抗组合抗病效果明显强于感/感组合,但较抗/抗组合抗病性下降。研究认为,抗病材料无论作砧木还是接穗,均能抑制黄萎病的发生,说明抗病材料植株整体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抵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 相互嫁接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杀菌剂对茄子黄萎病菌的拮抗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琳 赵辉 秦磊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8-120,共3页
为生产上合理使用化学药剂防治茄子黄萎病,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了多菌灵、三唑酮、甲基托布津、恶霉灵和氟硅唑等5种农药对茄子黄萎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恶霉灵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和EC90分别为1.570 0g/mL和3.520 2g/mL;防治茄子黄... 为生产上合理使用化学药剂防治茄子黄萎病,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了多菌灵、三唑酮、甲基托布津、恶霉灵和氟硅唑等5种农药对茄子黄萎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恶霉灵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和EC90分别为1.570 0g/mL和3.520 2g/mL;防治茄子黄萎病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5mg/mL,最低杀菌浓度为1.43mg/mL。建议,生产上使用浓度为1.43g/L(700倍液)的恶霉灵防治茄子黄萎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子黄萎病 EC50 EC90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E-HPLC法快速测定山茱萸中的三唑磷残留
16
作者 陈伟 任应党 +2 位作者 冯耀景 刘红彦 毕淑娟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02-404,共3页
建立了SPE—HPLC法定量测定山茱萸中杀虫剂三唑磷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用乙酸乙酯提取,浓缩后用Cleanert—ODS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方法在0.40~4.00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5),仪器的最低检出限为7.7×10^-11... 建立了SPE—HPLC法定量测定山茱萸中杀虫剂三唑磷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用乙酸乙酯提取,浓缩后用Cleanert—ODS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方法在0.40~4.00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5),仪器的最低检出限为7.7×10^-11g,方法检出限为0.17ng/mL,基质加标回收率为87%~101%,相对标准偏差为2.9%-7.1%。检测结果表明40%三唑磷乳油600倍液喷雾处理在山茱萸果肉和叶片中的最终残留量为16.75~49.67mg/kg,均超出了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中国,稻谷,MRLs=0.05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茱萸 SPE HPLC 三唑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淀粉芽孢杆菌B10-26对芝麻的促生防病效果及其定殖能力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何碧珀 郝学政 +4 位作者 刘红彦 倪云霞 刘新涛 赵新贝 赵辉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8-83,共6页
为了确定解淀粉芽孢杆菌B10-26的生防效果与定殖能力,采用浸种法、灌根法、利福平标记法、PCR法等对其促生作用、防病效果、定殖能力、胞外酶活性、抗生素合成酶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10~8cfu/mL的B10-26发酵液对芝麻种子... 为了确定解淀粉芽孢杆菌B10-26的生防效果与定殖能力,采用浸种法、灌根法、利福平标记法、PCR法等对其促生作用、防病效果、定殖能力、胞外酶活性、抗生素合成酶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10~8cfu/mL的B10-26发酵液对芝麻种子的萌发率及芝麻幼苗的根长、株高和鲜、干质量都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幼苗干质量增加46. 51%; B10-26发酵液与菜豆壳球孢同时接种芝麻幼苗时,防治效果为37. 2%,而在B10-26发酵液灌根7 d后再接种菜豆壳球孢,防治效果达到61. 1%; B10-26菌株具有植株内部定殖能力,在芝麻植株根部定殖量最高,播种后12 d时达到6. 1×10~4cfu/g;胞外水解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B10-26菌株可以产生β-1,3-葡聚糖酶、蛋白酶、纤维素酶,不产几丁质酶;对B10-26菌株基因组中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发现,其具有脂肽类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fenB和srf AD以及聚酮类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baeB。综上,解淀粉芽孢杆菌B10-26具有良好的促生防病及定殖能力,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芝麻茎点枯病 促生 生物防治 定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株芝麻真菌病害生防菌的抑菌特征、促生评价及鉴定 被引量:5
18
作者 何碧珀 赵辉 +3 位作者 刘红彦 倪云霞 文艺 刘新涛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2-98,共7页
为获取高效、安全的芝麻病害生防资源,开展芝麻病害绿色防控,采用平板对峙法和含毒介质法测定从采集的412份土壤样品中筛选出的生防菌株SFB34和SFB109的抑菌特性,并对其进行促生评价和鉴定。结果表明,2个菌株对芝麻菜豆壳球孢、尖镰孢... 为获取高效、安全的芝麻病害生防资源,开展芝麻病害绿色防控,采用平板对峙法和含毒介质法测定从采集的412份土壤样品中筛选出的生防菌株SFB34和SFB109的抑菌特性,并对其进行促生评价和鉴定。结果表明,2个菌株对芝麻菜豆壳球孢、尖镰孢、索氏平脐蠕孢、多主棒孢、球黑孢5种常见的芝麻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菌株SFB34及其发酵液滤液的抑菌率介于47.13%~88.89%,菌株SFB109及其发酵液滤液的抑菌率介于38.84%~86.90%;利用灌根法测定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SFB34、SFB109菌株的5×10^8 cfu/mL菌悬液对芝麻幼苗的株高增长率分别为8.91%、8.57%,根长增长率分别为22.42%、13.16%,鲜质量增长率分别为28.02%、20.88%,干质量增长率分别为23.52%、11.76%;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分类鉴定结果表明,SFB34菌株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SFB109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本研究结果为将SFB34和SFB109作为芝麻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资源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生防菌 贝莱斯芽孢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 筛选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灰霉病生防细菌TD-7的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及其防治效果 被引量:18
19
作者 赵新贝 王娟 +2 位作者 上官妮妮 刘红彦 马青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6-239,共14页
通过平板稀释分离法,从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抑菌活性良好的细菌TD-7。通过形态特征和16S 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并对其发酵滤液抑菌机... 通过平板稀释分离法,从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抑菌活性良好的细菌TD-7。通过形态特征和16S 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并对其发酵滤液抑菌机理、最优发酵条件、最优发酵培养液组分及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菌株TD-7发酵滤液对番茄灰霉菌孢子的萌发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菌丝生长抑制率在95%以上。皿内酶分泌试验发现,该菌可分泌几丁质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未检测到β-1,3-葡聚糖酶活性。发酵滤液抑菌活性最强的条件为在250 mL三角瓶中,将种子液按3%的体积比接种到50~75 mL培养液中,初始pH 8.0,温度32~36℃,转速200 r/min,发酵5 d。通过正交优化,得到最佳发酵培养液配方为玉米粉3%、蛋白胨1.5%、KH_2PO_4 0.05%。经摇床发酵条件及发酵培养液组分优化,菌株TD-7发酵滤液抑菌活性提高了26.39%。该菌的发酵液对温室盆栽及田间大棚中的番茄灰霉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61%和87.70%。滤液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TD-7发酵滤液中活性物质具有较广的pH适应范围(pH4.0~9.0),在高温和紫外光照射下较稳定,有制成生物制剂应用于番茄灰霉病生物防治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葡萄孢 解淀粉芽胞杆菌 发酵条件优化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