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机模型在鳞翅目害虫对转Bt基因作物抗性治理中的应用
1
作者 高丽娜 封洪强 王运兵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16,共6页
种植转Bt基因作物对保护作物免受害虫危害十分有效,但在整个生长季节转Bt基因作物持续表达Bt毒素,迫使害虫在高选择压下加速对转基因作物的抗性进化。计算机模型在靶标害虫抗性进化的预测与抗性治理策略的评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综述... 种植转Bt基因作物对保护作物免受害虫危害十分有效,但在整个生长季节转Bt基因作物持续表达Bt毒素,迫使害虫在高选择压下加速对转基因作物的抗性进化。计算机模型在靶标害虫抗性进化的预测与抗性治理策略的评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综述了计算机模型在鳞翅目害虫对转Bt基因作物抗性治理中的应用,并对今后抗性治理策略研究中计算机模型模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作物 BT毒素 害虫抗性进化 计算机模拟模型 抗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害虫自动识别与监测技术 被引量:30
2
作者 封洪强 姚青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7-133,198,共8页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植物保护领域,推动农业害虫的监测走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我们综述了农业害虫自动识别与监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特点与优势。这些技术均需要特定的设备...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植物保护领域,推动农业害虫的监测走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我们综述了农业害虫自动识别与监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特点与优势。这些技术均需要特定的设备获取农业害虫及其生境的信息,提取昆虫信息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进行昆虫种类的识别与计数,达到害虫监测的目的。图像识别技术适合于自动识别与监测栖息于作物表面的害虫,昆虫雷达(厘达或激光雷达)技术特别适合于自动识别与监测高空中飞行的害虫,而声音识别技术在自动识别与监测隐蔽害虫方面具有优势。最近发展起来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害虫识别方法避免了传统的手工设计特征方法,提高了害虫识别的鲁棒性,展示了一旦建立完整的昆虫信息库就可以实现害虫自动识别与监测的可能;这给昆虫学家提出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即鉴定和正确标识机器学习所需的大量的昆虫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害虫 监测技术 图像识别 声音识别 昆虫雷达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茎点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9种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测定 被引量:5
3
作者 倪云霞 王飞 +3 位作者 刘玉霞 刘新涛 赵辉 刘红彦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76,共5页
为了有效防治芝麻茎点枯病,对芝麻茎点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测定了9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采用常规鉴定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致病菌株为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na(Maubl.)Ashby]。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 为了有效防治芝麻茎点枯病,对芝麻茎点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测定了9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采用常规鉴定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致病菌株为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na(Maubl.)Ashby]。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合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PSA,碳源为蔗糖,氮源为胰蛋白胨;适合菌丝生长的p H值为5.02-6.22;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30℃,致死温度为59℃;12 h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该菌株的室内毒力,结果显示,9种杀菌剂对芝麻茎点枯病菌菌丝的抑制效果有很大的差异,12.5%烯唑醇WP、50%多菌灵WP、40%氟硅唑EC的抑菌效果较好,相应的EC50值分别为0.06、0.18、0.21μg/m L;抑菌效果最差的是70%恶霉灵SP,EC50值为33.61μ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茎点枯病 菜豆壳球孢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 室内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孢囊线虫病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洁 杨丽荣 +3 位作者 夏明聪 孙润红 武超 薛保国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4,共7页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生产上亟需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从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4个方面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相关防治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并探讨了小麦孢囊线虫病综合治理的发展趋势,以...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生产上亟需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从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4个方面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相关防治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并探讨了小麦孢囊线虫病综合治理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孢囊线虫病 发生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腥掷孢酵母17wy1的分离、鉴定及对小麦白粉病防效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俊美 李亚红 +4 位作者 徐飞 杨共强 冯超红 李好海 宋玉立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采用26S rDNA序列对分离自异常生长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上的菌株17wy1进行鉴定,明确其分类地位;通过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室内盆栽和田间小麦白粉病防治试验测定17wy1发酵液对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及对小麦白粉病的生防效果,并通... 采用26S rDNA序列对分离自异常生长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上的菌株17wy1进行鉴定,明确其分类地位;通过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室内盆栽和田间小麦白粉病防治试验测定17wy1发酵液对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及对小麦白粉病的生防效果,并通过定量PCR技术分析小麦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PR5、TaPAL的表达模式,解析17wy1的拮抗机制,为小麦白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菌株17wy1为腥掷孢酵母(Golubevia albescens),其发酵液(5×107个/mL)对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5.1%,对室内盆栽麦苗和田间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58.5%和69.8%;喷施酵母17wy1发酵液后,室内显症麦苗体内的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5被诱导显著上调表达。可见,酵母菌17wy1可抑制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对室内盆栽麦苗和田间小麦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是小麦白粉病的潜在生防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腥掷孢酵母 分类鉴定 诱导抗病性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16年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危害情况及特点 被引量:79
6
作者 徐飞 宋玉立 +4 位作者 周益林 张昊 王俊美 李亚红 韩自行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6-132,共7页
2013-2016年连续4年对河南省不同类型麦田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和危害情况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麦茎基腐病在河南省已经广泛分布,每年均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其中2013年病田率为45.8%,病田白穗率为0.4%~11%;2014年病田率为12.6%,病田白... 2013-2016年连续4年对河南省不同类型麦田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和危害情况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麦茎基腐病在河南省已经广泛分布,每年均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其中2013年病田率为45.8%,病田白穗率为0.4%~11%;2014年病田率为12.6%,病田白穗率为0.1%~3.7%;2015年病田率为32.5%,病田白穗率为0.1%~16.1%;2016年发生最重,病田率为65.1%,病田白穗率为0.1%~31.5%。调查还发现,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特点是北部和西部发生较重;小麦-玉米连作田发生较重,而小麦-水稻连作田块发生较轻;干旱的田块发生危害重。病害产量损失的初步测定结果表明,感病最严重的分蘖病茎高度减少55.8%,且不能结实;能结实病茎较健茎高度减少14.0%~18.0%,穗粒数减少22.7%~54.5%,穗粒重减少33.3%~90.5%,千粒重减少3.2%~73.2%;当病田白穗率为22%时,有效穗数减少33.3%,产量损失达51.6%。本文还针对目前国内对小麦茎基腐病研究薄弱的问题,提出了今后需要加强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河南省 发生特点 损失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杀菌剂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防效及对薯块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2
7
作者 张德胜 乔奇 +4 位作者 田雨婷 王爽 秦艳红 王永江 张振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21-224,共4页
通过药液浸渍的方法比较了不同杀菌剂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调查了各处理甘薯的出苗情况和农药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储藏90d后,12.5%粉唑醇SC 80mg/kg、粉唑醇25mg/kg+甲基硫菌灵210mg/kg和粉唑醇25mg/kg+百菌清800mg/kg对黑斑... 通过药液浸渍的方法比较了不同杀菌剂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调查了各处理甘薯的出苗情况和农药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储藏90d后,12.5%粉唑醇SC 80mg/kg、粉唑醇25mg/kg+甲基硫菌灵210mg/kg和粉唑醇25mg/kg+百菌清800mg/kg对黑斑病的防效可达90%以上,各药剂处理对甘薯出苗没有不良影响。720g/L百菌清SC、70%噁霉灵WP、50%多菌灵WP和70%甲基硫菌灵WP在甘薯薯块中的残留量符合相关标准。而12.5%粉唑醇SC 20mg/kg和80mg/kg两处理在甘薯薯块中的残留量高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黑斑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出苗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及减少籽粒中DON毒素积累的效果 被引量:18
8
作者 徐飞 王俊美 +7 位作者 杨共强 宋玉立 赵凯 韩自行 李丽娟 刘露露 李亚红 张姣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4-219,共6页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减少小麦籽粒中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积累的效果,于大田人工接菌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试验,并于收获期测定了不同药剂处理的小麦籽粒中DON毒素含量。结果表明:两种处理方式...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减少小麦籽粒中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积累的效果,于大田人工接菌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试验,并于收获期测定了不同药剂处理的小麦籽粒中DON毒素含量。结果表明:两种处理方式下,50%多菌灵WP,30%多·酮SC,25%戊唑醇WP,25%氰烯菌酯SC和70%甲基硫菌灵WP处理中,除先喷药后接菌条件下25%戊唑醇WP在病粒率和籽粒中DON积累上没有显著防治效果,接菌后1d喷药条件下50%多菌灵WP、25%戊唑醇WP在病粒率上没有显著防治效果;30%多·酮SC在病粒率和籽粒中DON积累上没有显著防治效果外,各处理对小麦的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粒率和籽粒中DON积累都有显著的防治效果(P<0.05)。各处理的病穗率防效在42.4%~83.5%,病情指数防效在44.9%~88.2%,病粒率防效在34.7%~69.4%,籽粒中DON防效在48.0%~86.9%。上述几种杀菌剂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在先喷药后接菌条件下的防治效果均明显优于接菌后1d喷药的防治效果。两种处理方式下,30%己唑醇悬浮剂、25%嘧菌酯悬浮剂和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处理在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粒率和籽粒中DON积累与清水对照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氟磺草胺与2甲4氯异辛酯的联合作用及药效评价 被引量:16
9
作者 高新菊 王恒亮 +5 位作者 陈威 马毅辉 李清波 贾刚民 杨党伟 孙祥龙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7-81,共5页
为明确双氟磺草胺与2甲4氯异辛酯复配除草的联合作用类型及在小麦田应用的可行性,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双氟磺草胺与2甲4氯异辛酯对播娘蒿、荠菜的联合毒力,对当茬小麦的安全性及田间除草效果。结果表明,双氟磺草胺与2... 为明确双氟磺草胺与2甲4氯异辛酯复配除草的联合作用类型及在小麦田应用的可行性,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双氟磺草胺与2甲4氯异辛酯对播娘蒿、荠菜的联合毒力,对当茬小麦的安全性及田间除草效果。结果表明,双氟磺草胺与2甲4氯异辛酯混用对播娘蒿、荠菜的杀灭活性均为加成作用,二者配比在1∶105附近比较适宜。42.4%双氟磺草胺·2甲4氯异辛酯油悬浮剂(混配比例为1∶105)对当茬作物小麦的安全性较好,不同剂量处理区小麦产量与人工除草区均无显著差异。该药剂有效剂量480~640 g/hm2对小麦田阔叶杂草防除效果较好,施药后40 d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在90%以上。综合分析,双氟磺草胺与2甲4氯异辛酯复配效果显著,对小麦使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氟磺草胺 2甲4氯异辛酯 小麦 安全性 联合作用 阔叶杂草 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冬枣和葡萄上绿盲蝽种群的季节性发生规律 被引量:30
10
作者 金银利 封洪强 +4 位作者 张言芳 吕中伟 王琦 邱峰 侯有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9-153,共5页
4月初到7月底,调查了绿盲蝽在冬枣和葡萄树上的越冬部位,监测了其在葡萄树上的种群动态及寄主转移规律。结果表明绿盲蝽越冬卵在葡萄树和冬枣树的剪口、葡萄的冬芽以及冬枣树的翘皮等部位越冬,并发现绿盲蝽越冬卵的孵化不整齐还可能和... 4月初到7月底,调查了绿盲蝽在冬枣和葡萄树上的越冬部位,监测了其在葡萄树上的种群动态及寄主转移规律。结果表明绿盲蝽越冬卵在葡萄树和冬枣树的剪口、葡萄的冬芽以及冬枣树的翘皮等部位越冬,并发现绿盲蝽越冬卵的孵化不整齐还可能和葡萄冬芽发育的不整齐有关。调查结果还揭示了越冬后绿盲蝽在葡萄树上发生的种群动态及其在寄主植物之间的转移规律。本文讨论了这些发现与控制绿盲蝽为害的关系,提出4月初越冬卵孵化高峰期施药以及种植诱集植物(如胡萝卜)诱杀绿盲蝽成虫从而实现绿盲蝽区域性控制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越冬部位 种群动态 寄主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高温暴露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存活及生殖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国平 封洪强 +4 位作者 黄博 钟景 田彩红 邱峰 黄建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939-3945,共7页
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是危害棉花害虫的两个优势种,为探明短时高温暴露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存活和生殖的影响,将在27℃饲养的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的卵和初孵若虫每天暴露在不同高温(30、33、36、40℃)4 h,以27℃恒温饲养的为对照,比较两种盲蝽... 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是危害棉花害虫的两个优势种,为探明短时高温暴露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存活和生殖的影响,将在27℃饲养的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的卵和初孵若虫每天暴露在不同高温(30、33、36、40℃)4 h,以27℃恒温饲养的为对照,比较两种盲蝽卵的孵化率、若虫存活率、成虫产卵量的变化以及两者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在27—4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绿盲蝽卵的孵化率先从27℃处理的84.25%上升至30℃处理的94.69%,而后开始下降,36℃处理的孵化率下降为76.84%,到40℃处理时降至44.30%;中黑盲蝽卵的孵化率则由27℃处理的79.27%上升至30℃处理的87.90%,后逐渐下降至40℃处理的60.24%。在极端高温40℃的处理中,中黑盲蝽卵的孵化率显著高于绿盲蝽卵的孵化率,表明中黑盲蝽卵较绿盲蝽卵更耐极端高温。在30—4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盲蝽若虫存活率降低,40℃处理后,绿盲蝽若虫存活率为零,中黑盲蝽若虫存活率为16.74%。同时,高温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的产卵量也存在显著影响。27℃处理下,绿盲蝽平均每头雌虫产卵量为64.78粒;30℃处理后,产卵量上升为70.03粒,后随处理温度升高产卵量开始下降,40℃时不能产卵;中黑盲蝽产卵量在27—36℃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平均每头雌虫产卵量为63—75粒,显著高于40℃处理的20.75粒。此外,短时高温暴露延长了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的若虫历期,降低了绿盲蝽和中黑盲蝽雌雄成虫寿命。结果表明,短时高温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卵的孵化率、若虫存活率、生殖及成虫寿命等均有不利影响,温度越高,影响越大。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在极端高温40℃处理下,中黑盲蝽耐热性明显高于绿盲蝽。两种盲蝽在极端高温条件下的耐热性不同,可能是导致它们在棉田内种群季节动态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中黑盲蝽 高温胁迫 存活 生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比较 被引量:20
12
作者 刘爱芝 韩松 +4 位作者 郭小奇 梁九进 杨春英 曹秀 鲁传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3-87,共5页
为了科学、有效地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2014—2015年对具代表性的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和呋虫胺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和噻虫嗪21 g/hm^2喷雾,药后1 d防治效果在80%以上;药后3~10 d防治效果超过95%... 为了科学、有效地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2014—2015年对具代表性的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和呋虫胺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和噻虫嗪21 g/hm^2喷雾,药后1 d防治效果在80%以上;药后3~10 d防治效果超过95%,与菊酯类农药高效氯氟氰菊酯7.5 g/hm^2、有机磷农药乐果202.5 g/hm^2效果相当;第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60~120 g/hm^2喷雾,药后1 d和药后3~10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7.68%~54.83%和62.74%~83.31%,显著低于高效氯氟氰菊酯、乐果以及吡虫啉和噻虫嗪的防治效果。建议在小麦生产中,根据麦蚜的发生程度和种群密度选择不同结构的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综合考虑防效、成本和用量,达到农药减量与确保防效并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烟碱类杀虫剂 吡虫啉 噻虫嗪 呋虫胺 小麦蚜虫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除草剂混配对麦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 被引量:15
13
作者 苏旺苍 职倩倩 +5 位作者 吴仁海 薛飞 穆长安 姜军 秦亚芳 鲁传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6-110,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双氟磺草胺、唑草酮、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等9种除草剂及其混剂在小麦田防除播娘蒿、猪殃殃、荠菜3种阔叶杂草的效果,以期筛选出对河南省小麦田优势阔叶杂草防效较好的药剂组合。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小麦均比较安全,对...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双氟磺草胺、唑草酮、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等9种除草剂及其混剂在小麦田防除播娘蒿、猪殃殃、荠菜3种阔叶杂草的效果,以期筛选出对河南省小麦田优势阔叶杂草防效较好的药剂组合。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小麦均比较安全,对小麦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药后28 d,29%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WP 111.31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5%唑草酮WP 3.31 g/hm^2对播娘蒿和猪殃殃的防效最佳,其中对播娘蒿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达到100.00%,对猪殃殃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分别为68.42%、71.44%;50 g/L双氟磺草胺SC 7.50 g/hm^2+40%唑草酮WG 15.00 g/hm^2+200 g/L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EC 120.00 g/hm^2对荠菜的防效最佳,株防效为80.69%,鲜质量防效为85.92%。29%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WP 111.31 g/hm^2+5%唑草酮WP3.31 g/hm^2对总草的防效最佳,株防效为82.80%,鲜质量防效为89.49%;50 g/L双氟磺草胺SC7.50 g/hm^2+90%甲基碘磺隆钠盐TG 9.99 g/hm^2复配和200 g/L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EC 150.00 g/hm^2对总草的株防效分别为60.24%、47.31%,鲜质量防效分别为66.86%、53.92%,效果较差。总体来说,推荐使用29%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WP 111.31 g/hm^2+5%唑草酮WP 3.31 g/hm^2、50 g/L双氟磺草胺SC 7.50 g/hm^2+40%唑草酮WG 15.00 g/hm^2,不仅对小麦田播娘蒿、荠菜、猪殃殃均有较好的防效,而且对小麦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小麦田 阔叶草 播娘蒿 荠菜 猪殃殃 防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胞杆菌YB-05与申嗪霉素复配防治小麦茎基腐病 被引量:28
14
作者 张洁 汤蒙蒙 +5 位作者 夏明聪 林琪童 孙润红 杨艳艳 杨丽荣 李洪连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66-872,共7页
由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生产上亟需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控方法。本研究利用枯草芽胞杆菌YB-05与申嗪霉素复配,并评价该复配制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当申嗪霉素... 由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生产上亟需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控方法。本研究利用枯草芽胞杆菌YB-05与申嗪霉素复配,并评价该复配制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当申嗪霉素浓度低于500μg/m L时,对YB-05的菌落生长无显著影响;室内盆栽及田间试验表明枯草芽胞杆菌YB-05菌液和1%申嗪霉素悬浮剂按照19:1(vt/vt)复配生物制剂20m L/kg拌种处理发病最轻,均超过了高剂量的单剂处理(枯草芽胞杆菌YB-0530m L/kg拌种处理和1%申嗪霉素2 mL/kg拌种处理)和4.8%适麦丹水悬浮剂2 mL/kg拌种处理,并且具有一定的促生和增产作用。其中,复配制剂室内防治效果为69.8%,在两次的田间调查中防治效果分别为57.8%和45.7%。由此可见,枯草芽胞杆菌与申嗪霉素复配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刀菌 枯草芽胞杆菌 申嗪霉素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咪唑烟酸在土壤中的残留对后茬小麦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苏旺苍 孙兰兰 +4 位作者 张强 吴仁海 王恒亮 鲁传涛 张永超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26-1231,共6页
为探讨除草剂甲咪唑烟酸在土壤中的残留对后茬小麦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采用土壤添加法测定了在不同甲咪唑烟酸土壤残留浓度(0~1.2mg·kg^-1)下麦苗根系和地上部生长、叶片光合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甲咪唑烟... 为探讨除草剂甲咪唑烟酸在土壤中的残留对后茬小麦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采用土壤添加法测定了在不同甲咪唑烟酸土壤残留浓度(0~1.2mg·kg^-1)下麦苗根系和地上部生长、叶片光合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甲咪唑烟酸残留浓度的增加,麦苗的株高、单株鲜重和干重呈现降低的趋势,添加甲咪唑烟酸对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地上部,导致麦苗根冠比下降和生长不均衡。甲味唑烟酸处理均引起麦苗叶片叶绿素减少,暗呼吸速率上升。土壤中甲咪唑烟酸浓度较高时小麦光合速率显著受到抑制,1.2mg·kg^-1处理的抑制率最大,达38.39%,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非气孔因素限制导致的。以上结果说明,甲咪唑烟酸土壤残留会对后茬小麦产生严重的影响,生产中应注意控制甲咪唑烟酸使用剂量和安全间隔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咪唑烟酸 土壤残留 小麦 生物量 气体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和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22
16
作者 王恒亮 郭艳春 +6 位作者 穆长安 王全德 包来仓 马毅辉 陈威 侯维娜 高新菊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3-198,共6页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在大田条件下以‘开麦2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12种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11种杀菌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0%己唑醇悬浮剂76.5g/hm2、75%肟菌·戊唑醇水...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在大田条件下以‘开麦2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12种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11种杀菌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0%己唑醇悬浮剂76.5g/hm2、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68.75g/hm2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较好,拔节期病指防效(乳熟期枯白穗防效)分别为62.77%(56.21%)和60.58%(53.45%),小麦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27.65%和21.30%;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32g/hm2、25%氰烯菌酯悬浮剂750g/hm2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病指防效(病穗防效)分别为70.78%(56.57%)和68.84%(46.86%),小麦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25.44%和24.40%。综合分析,以上药剂可做田间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小麦纹枯病 小麦赤霉病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侵染时期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和籽粒中DON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徐飞 宋玉立 +6 位作者 王俊美 韩自行 赵凯 李丽娟 张姣姣 刘露露 李亚红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9-135,共7页
为明确不同侵染时期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和籽粒中DON的积累情况,在2015年和2016年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黄庄镇西虢村田间进行小麦(‘豫保1号’和‘周麦18’)不同生育期接种对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粒率和籽粒中DON毒素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 为明确不同侵染时期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和籽粒中DON的积累情况,在2015年和2016年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黄庄镇西虢村田间进行小麦(‘豫保1号’和‘周麦18’)不同生育期接种对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粒率和籽粒中DON毒素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菌在抽穗盛期(DAA=-6,Zadoks=55~57)至灌浆中期(DAA=14或15,Zadoks=75)都能侵染麦穗,但在始花期前3~4 d的齐穗期(DAA=-3或-4,Zadoks=59)至始花期后4 d的灌浆初期(DAA=4,Zadoks=71)处理的病穗率、病情指数和病粒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其中盛花末期(DAA=1,Zadoks=69)处理的侵染率最高,为小麦赤霉病菌侵染发病的关键生育期。此外,在套袋保湿2 d的条件下赤霉病菌在小麦始花期前6 d的抽穗盛期(DAA=-6,Zadoks=55~57)和始花期后10 d的乳熟期(DAA=10,Zadoks=73)也能有较高的侵染率。在籽粒中DON积累方面,‘豫保1号’所有处理的籽粒中DON含量与病穗率、病情指数和病粒率的趋势一致,都是盛花末期(DAA=1,Zadoks=69)处理的籽粒中DON含量最高(P<0.05),且间隔时间离盛花末期(Zadoks=69)越近籽粒中DON含量越高;而‘周麦18’齐穗期(DAA=-4,Zadoks=59)至灌浆中期(DAA=14,Zadoks=75)处理的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小麦赤霉病菌在始花期后14 d的灌浆中期侵染也能引起籽粒中DON的大量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侵染时期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与不合并:两个相似性聚类分析方法比较 被引量:17
18
作者 刘新涛 刘晓光 +3 位作者 申琪 张书杰 杨党伟 任应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480-3487,共8页
以山西省4638种昆虫在7个地理小区的分布、内蒙古7766种昆虫在14个地理小区的分布和中国16804属昆虫在67个生态区域的分布3组数据为样本,用传统的层层合并的相似性聚类分析法(SCA)和新的不需合并的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法(MSCA)进行运算分... 以山西省4638种昆虫在7个地理小区的分布、内蒙古7766种昆虫在14个地理小区的分布和中国16804属昆虫在67个生态区域的分布3组数据为样本,用传统的层层合并的相似性聚类分析法(SCA)和新的不需合并的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法(MSCA)进行运算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不合并法都能得到既符合统计学逻辑,又符合地理学、生物学逻辑的结果;合并法在参与小区较少时,还能够得到与不合并法类似的结果,随着参与小区的增多,聚类结构发生变化,以致聚类功能彻底丧失。无论两种聚类结果差异大小,其性质都迥然不同:不合并法的相似性系数是固有的、互相独立的、同时存在的,聚类结果是所有小区之间关系亲疏、距离远近的状态;合并法的每个相似性系数都是合并的依据或结果,前一个系数是后一个系数产生的条件,后一个系数是前一个系数消亡的结果,严格按照顺序,当最后一个系数产生时,前面所有系数和所有小区都已不复存在,聚类结果只是记录不断合并、不断消亡的过程。因此在肯定合并法历史价值的同时,认为申效诚等创建的多元相似性系数公式及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法摈弃合并降阶这一产生偏差和错误的根源,能够得出相对客观的聚类结果,是生物地理学研究领域有效的聚类分析工具,必将推动生物地理学定量研究迈入一个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 多元相似性系数 生物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唑醇不同防治时间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和籽粒中DON毒素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徐飞 宋玉立 +7 位作者 杨共强 王俊美 赵凯 韩自行 李丽娟 刘露露 李亚红 张姣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9-185,共7页
为明确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以及减少籽粒中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积累的关键时期,本研究于2015年和2016年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进行了小麦花期前后不同时间喷施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减少籽粒中DON毒素积累的效果评... 为明确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以及减少籽粒中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积累的关键时期,本研究于2015年和2016年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进行了小麦花期前后不同时间喷施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减少籽粒中DON毒素积累的效果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在2015年‘豫保1号'和2016年‘周麦18'上,齐穗期(Ⅰ-3,DAA=-1,Zadoks=59)、始花期(Ⅱ-1,DAA=0,Zadoks=61~64)、盛花末期(Ⅱ-2,DAA=1,Zadoks=69)、灌浆初期(Ⅲ-1,DAA=4,Zadoks=71)施药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粒率和籽粒中DON毒素积累都显著减少(P<0.05),以始花期或盛花末期施药防治效果最好;抽穗盛期(Ⅰ-1,DAA=-6,Zadoks=55)和齐穗期(Ⅰ、Ⅰ-2,DAA=-2、-4,Zadoks=59)施药在病穗率上都没有防治效果,而在病粒率上显著减少(P<0.05);乳熟期(Ⅲ-2,DAA=10,Zadoks=73)施药在病穗率、病情指数和籽粒中DON毒素积累都没有防治效果。此外,齐穗期(Ⅰ、Ⅰ-2,DAA=-2或-3、-4,Zadoks=59)防治效果不稳定。2015年‘豫保1号'不施农药对照的病穗率高(85%)的条件下,齐穗期(Ⅰ,DAA=-2,Zadoks=59)喷药能显著降低病粒率和籽粒中DON毒素积累,并显著提高产量(P<0.05),2016年‘豫保1号'不施农药对照的病穗率低(14.5%)的条件下齐穗期(Ⅰ,DAA=-3,Zadoks=59)喷药能显著降低病粒率(P<0.05),但在籽粒中DON毒素积累和产量上没有防治效果,2016年‘周麦18'上齐穗期(Ⅰ-2,DAA=-4,Zadoks=59)喷药能显著降低病情指数和病粒率,但在籽粒中DON毒素积累和产量上没有防治效果。药剂不同时期施用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受到年份和发病情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赤霉病 防治时期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胞杆菌YB-05对小麦抗病性相关防御酶系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17
20
作者 孙润红 徐俊蕾 +5 位作者 杨丽荣 张洁 夏明聪 武超 薛保国 吴坤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9-104,共6页
本文研究了生防菌枯草芽胞杆菌YB-05和病原菌小麦全蚀病菌GGT007对小麦体内防御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诱导小麦抗病性机理。以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5种防御酶作... 本文研究了生防菌枯草芽胞杆菌YB-05和病原菌小麦全蚀病菌GGT007对小麦体内防御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诱导小麦抗病性机理。以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5种防御酶作为小麦抗病性反应指标,于不同时段测定各防御酶活性;以PD培养基为对照,测定生防菌YB-05及小麦全蚀病菌GGT007对小麦叶片和根部抗性相关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经生防菌与病原菌混合处理、病原菌处理、生防菌处理后,叶片和根部与植物防御抗病相关的PPO、POD、SOD、PAL、CAT防御酶活性均比对照组高,其中生防菌与病原菌混合处理后抗性相关酶活最高,叶片中PAL、POD、SOD、PPO、CAT酶活峰值达到46.705、16 829.274、104.687、97.44和1 259.565U/g,为对照组的1.74、2.44、2.27、2.40和2.42倍。根部PAL、POD、SOD、PPO、CAT酶活峰值达到131.536、56 424.79、1 977.04、22.564和206.241U/g,为对照组的1.65、1.52、2.57、2.07、1.74倍。表明枯草芽胞杆菌YB-05和小麦全蚀病菌GGT007均能诱导小麦叶片和根部的防御酶活性增强,两者共同处理后小麦叶片和根部5种防御酶活性高于单独处理,说明枯草芽胞杆菌YB-05和小麦全蚀病菌GGT007共同诱导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防菌YB-05 小麦全蚀病菌GGT007 防御酶系 诱导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