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退耕方式对生态健康的影响——以武川县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慧 潘志华 +5 位作者 周蒙蒙 张璐阳 安萍莉 潘学标 妥德宝 赵沛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5-179,192,共6页
以北方农牧交错带武川县为例,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其影响下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选择天然草地、退耕还灌地(柠条地)、退耕还草地(苜蓿地)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土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论和评价方法,选用... 以北方农牧交错带武川县为例,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其影响下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选择天然草地、退耕还灌地(柠条地)、退耕还草地(苜蓿地)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土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论和评价方法,选用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等指标,从生态系统的活力、组织力和恢复力三方面,对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具有最高的活力和组织力;两种退耕方式对生态系统活力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别;退耕还灌较退耕还草地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退耕还草比退耕还灌消耗更多的土壤水分;两种退耕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不显著。从水分涵养的角度看,当前退耕还灌较退耕还草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退耕方式 生态系统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种期对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沈姣姣 王靖 +3 位作者 潘学标 冯利平 赵沛义 陈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7-144,共8页
为了研究不同播种期对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牧交错带马铃薯适期播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分析了超早播(4月28日)、早播(5月8日)、中播(5月18日)、晚播(5月28日)和超... 为了研究不同播种期对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牧交错带马铃薯适期播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分析了超早播(4月28日)、早播(5月8日)、中播(5月18日)、晚播(5月28日)和超晚播(6月8日)五个播期下马铃薯生育期、形态指标、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播种期对马铃薯生育期、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影响显著。随播期推迟,马铃薯生育期缩短,播期每推迟10 d,生育期平均缩短6 d,而生殖生长期在总生长期中的比例增加,超早播和超晚播处理下分别为45%和59%。超早播和早播马铃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显著低于其余播期,不同播期处理薯块鲜重增长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播期间马铃薯总产量、大薯产量和大薯率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中播、晚播和超晚播产量差异不显著,平均达21 593 kg/hm2,超早播和早播产量平均为15 181 kg/hm2。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随播期推迟增加,超早播为45.2 kg/(hm2.mm),超晚播为86.3 kg/(hm2.mm)。建议农牧交错带马铃薯适宜播种期安排在5月中下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期 生育期 产量构成 水分利用效率 马铃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春小麦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董智强 潘志华 +2 位作者 安萍莉 潘学标 赵沛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65-271,共7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与农业生产的响应特征,对促进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代表性站点——武川县为例,基于1960—2009年气象观测数据和1992—2...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与农业生产的响应特征,对促进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代表性站点——武川县为例,基于1960—2009年气象观测数据和1992—2010年春小麦农业气象观测数据,研究了气候变化与春小麦生育期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武川县1960—2009年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43℃,春季稳定通过0℃的初日每10年提前0.98 d,当地满足春小麦播种温度的日期有提前的趋势,秋季稳定通过0℃的终日每10年推迟0.24 d,生长季具有延长趋势;1992—2010年作物生长季(4—8月)0~10 cm、10~20 cm土壤相对湿度有明显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下降18%和13%;播种期与0~10 cm和10~20 cm土壤相对湿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表现为土壤相对湿度每降低1%,播种期分别推迟0.2 d和0.3 d;各生育期与播种期一样,受温度与水分综合作用的影响,不同生育期与二者之间关系不同,各生育期之间持续日数与二者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得出,春小麦生育期的变化是各气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水分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具有较大影响,直接影响着春小麦的各个生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春小麦 生育期 响应 武川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田残茬带宽度及高度对土壤风蚀模数影响的风洞试验 被引量:23
4
作者 赵沛义 妥德宝 +5 位作者 李焕春 段玉 魏富所 安昊 贾有余 崔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6-210,共5页
为了探究带宽和残茬高度对土壤风蚀模数的影响,利用野外移动式风洞对阴山北麓地区带田土壤风蚀模数进行了原位测试。结果表明:作物残茬带对间作翻耕地具有保护作用,土壤风蚀模数在全部留茬时最小,全部裸露时最大,残茬与耕翻裸露地间作... 为了探究带宽和残茬高度对土壤风蚀模数的影响,利用野外移动式风洞对阴山北麓地区带田土壤风蚀模数进行了原位测试。结果表明:作物残茬带对间作翻耕地具有保护作用,土壤风蚀模数在全部留茬时最小,全部裸露时最大,残茬与耕翻裸露地间作时居中。不同残茬降低风蚀模数程度不同,莜麦茬可以降低48.92%~67.39%,油菜茬可以降低5.22%~34.36%。不同带宽和残茬高度的间作组合,土壤风蚀模数都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大,呈指数曲线变化规律。在一定风速吹蚀下,残茬带宽从0.5~3.0m变化,土壤风蚀模数随带宽的增加而减小,符合幂函数曲线变化规律;残茬高度从5~25cm变化,土壤风蚀模数随残茬高度增加而线性降低。研究说明减少耕翻和作物留茬是控制风蚀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保护 风洞 带状间作 带田宽度 残茬高度 土壤风蚀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不同植被生态体系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周蒙蒙 潘志华 +4 位作者 陈东东 张璐阳 安萍莉 潘学标 赵沛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789-2792,共4页
我国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的形势严峻,加强半干旱地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势在必行。文章在内蒙古武川县选取当地常见的4种不同植被生态体系:灌木地、乔木地、苜蓿地、人工混播牧草地。采用样方法采样,进行化学分析,测定不同... 我国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的形势严峻,加强半干旱地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势在必行。文章在内蒙古武川县选取当地常见的4种不同植被生态体系:灌木地、乔木地、苜蓿地、人工混播牧草地。采用样方法采样,进行化学分析,测定不同生态体系植被生长季初(5月)和生长季末(9月)的土壤中铅、镉、铬3种重金属的含量,分析不同生态体系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分析表明,4种不同的生态体系之间土壤含铅量、含镉量变率差异显著,而含铬量变率不显著,铅、镉变化方向一致,均为5月明显高于9月,变化程度排序非常相似,变化最大的是灌木地和人工混播牧草地,然后是苜蓿地,最后是乔木地。所以在当地常见的植被生态体系中选择种植灌木和草对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比较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体系 植被 重金属 半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含水率及物理性砂粒含量对风蚀模数影响的风洞模拟 被引量:13
6
作者 赵沛义 妥德宝 +4 位作者 李焕春 段玉 康暄 弓钦 张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188-195,共8页
为了探究土壤含水率及物理性砂粒含量对土壤风蚀模数的影响,在室内风洞中在5、6、9、12、15和18m/s风速下对不同含水率(0,1%,2%,3%,4%,5%,6%,7%,8%,9%和10%)的7种土壤(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的分别为20%、30%、40%、50%、60%、70%和80%)进... 为了探究土壤含水率及物理性砂粒含量对土壤风蚀模数的影响,在室内风洞中在5、6、9、12、15和18m/s风速下对不同含水率(0,1%,2%,3%,4%,5%,6%,7%,8%,9%和10%)的7种土壤(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的分别为20%、30%、40%、50%、60%、70%和80%)进行了10min吹蚀,在风洞轴线距出口1.2m处放置旋风式集沙仪分别测定垂直方向上10个不同高度的风蚀物收集量(高度分别为20、60、120、180、240、300、400、500、600和700mm),并利用MATLAB7.4.0(R2007)软件采用3次样条插值拟合法对旋风式集沙仪不同高度的风蚀物收集量进行积分,通过换算计算土壤风蚀模数E。结果表明,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低于40%的土壤在各种水分条件下集沙仪不同高度风蚀物收集量均很小。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20%时,风蚀物收集量在空间上符合指数函数变化规律;20%<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40%风蚀物收集量在空间上利用指数函数和幂函数拟合相关性均很好,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高于40%后,风蚀物收集量在空间上呈现幂函数曲线变化规律。9m/s风速基本上是风蚀物空间动态发生变化的临界点;低于临界风速,风蚀物收集量与高度符合指数曲线变化规律;高于临界风速,二者符合幂函数曲线变化规律。集沙仪不同高度的总输沙量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大,二者符合指数曲线变化关系。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低于40%的土壤,不会有风蚀现象发生;当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大于40%后,土壤容易发生风蚀,而且风蚀程度随物理性砂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尤其当土壤含水率低于3%时,极易发生风蚀。风速越大土壤风蚀模数越大,风蚀模数与风速按照指数曲线规律进行变化。阴山北麓旱作区冬春季节土壤地表含水率一般维持在3%~4%,土壤的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基本在50%~80%;单纯从土壤水分和土壤物理性砂粒含量考虑,阴山北麓旱作区大部分地区是沙尘暴的发生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砂粒 风洞 风蚀模数 粒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残茬与生物篱组合对减轻土壤风蚀的作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赵沛义 李焕春 +3 位作者 妥德宝 潘学标 闫伟 段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31-235,共5页
为了探究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冬春风蚀季节生物篱与作物残茬组合对间作裸露秋翻地的防护作用,采用风蚀圈和野外移动式风洞试验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风蚀情况进行监测,利用PC-3型自动气象站进行风速测定。结果表明,油葵秆生物篱减小了间作... 为了探究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冬春风蚀季节生物篱与作物残茬组合对间作裸露秋翻地的防护作用,采用风蚀圈和野外移动式风洞试验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风蚀情况进行监测,利用PC-3型自动气象站进行风速测定。结果表明,油葵秆生物篱减小了间作裸地近地面风速,提高了地表粗糙度;从防风蚀效果看草谷子茬优于油葵秆生物篱;在距油葵秆生物篱或草谷子茬下风向裸地不同位置处,土壤风蚀量基本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在4m左右土壤风蚀量最大,在篱和茬的双重保护下,距茬5m处发生了风积现象;土壤风蚀量降低率基本呈"V"字型分布;土壤风蚀模数随风速增大而增加,在生物篱的保护下5~15m/s风速时土壤风蚀降低率为5.03%~20.53%。因此,油葵秆生物篱具有防风蚀作用,而且与草谷子残茬组合对间作裸地会起到更好的固土防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风蚀 生物篱 作物残茬 移动式风洞 风蚀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山北麓残茬间作带田土壤风蚀规律 被引量:12
8
作者 赵沛义 妥德宝 +6 位作者 康暄 李焕春 段玉 张君 安昊 姚俊卿 付贵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58,共4页
为了探究带状间作农田残茬带宽度对土壤风蚀模数的影响,进一步验证野外移动式风洞对研究区带田土壤风蚀模数进行的原位测试结果,采用风蚀圈和陷阱诱捕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风积和风蚀情况进行监测。风积量结果表明,不同宽度莜麦残茬带宽小... 为了探究带状间作农田残茬带宽度对土壤风蚀模数的影响,进一步验证野外移动式风洞对研究区带田土壤风蚀模数进行的原位测试结果,采用风蚀圈和陷阱诱捕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风积和风蚀情况进行监测。风积量结果表明,不同宽度莜麦残茬带宽小于6m时,风积量随带宽增加而减小,带宽6~10m风积量随带宽增加而增加,带宽大于10m后风积量开始下降;与残茬带等宽间作裸地中,随带宽加大风积量不断降低,带宽在3.6m左右时达到最低值,带宽大于3.6m后风积量随带宽增加而不断增加。风蚀量结果表明,不同宽度莜麦残茬带中,5m带宽内土壤风蚀量显著降低,5~10m范围缓慢上升,带宽超出10m土壤风蚀量又呈现稳中有降的变化趋势;不同带宽间作裸地中,土壤风蚀量基本在带宽3m之内呈直线下降,带宽在3m左右时土壤风蚀量最低,带宽在3~7m时土壤风蚀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在7~10m时土壤风蚀量基本保持稳定,带宽大于10m后土壤风蚀量又呈直线上升趋势;不同带宽残茬+等宽秋翻地的土壤风蚀量变化规律,基本与间作裸地的变化趋势相同;不同带宽间作裸地带中不同位置土壤风蚀量随距莜麦残茬距离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间作 带田宽度 风蚀规律 风蚀圈 陷阱诱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干旱区栗钙土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李焕春 何文清 +2 位作者 安昊 段玉 张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2-26,共5页
为了阐明不同施肥方式对干旱区栗钙土中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不同施肥方式均增加了微生物量碳的平均含量,其中有机肥和无机肥配... 为了阐明不同施肥方式对干旱区栗钙土中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不同施肥方式均增加了微生物量碳的平均含量,其中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NPKM)的增幅最大,其次是单施有机肥(M),单施化肥(NPK)的增幅最小,增幅分别为56.7%、39.9%和27.3%。不同施肥方式下的微生物量碳均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马铃薯苗期和收获后的微生物量碳含量较低,变化范围为40.6~51.4mg·kg^(-1),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含量最高,变化范围为49.2~63.4mg·kg^(-1)。不同施肥方式下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及处理之间的差异在0~10cm土层最大,随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及处理间差异均减小。所以在阴山北麓地区增施有机肥,尤其是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增加耕层土壤有机质,提升微生物量碳含量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量碳 栗钙土 长期施肥 阴山北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垄沟集雨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贾有余 任永峰 +5 位作者 李彬 王秋雨 赵沛义 赵举 张三粉 郎松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期991-992,1011,共3页
[目的]为建立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垄沟集雨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马铃薯不同垄膜宽度集雨效率比较试验,在进行土壤水分检测的基础上,观察测定出苗保苗率及增产效果,研究垄膜沟植技术的综合生产效益。[结果]马铃薯垄膜... [目的]为建立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垄沟集雨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马铃薯不同垄膜宽度集雨效率比较试验,在进行土壤水分检测的基础上,观察测定出苗保苗率及增产效果,研究垄膜沟植技术的综合生产效益。[结果]马铃薯垄膜沟植技术下出苗率较平作、平作覆膜技术高,出苗提前,其中,30~60 cm垄膜宽度处理下表现较明显。增产效果最好的处理为40~50 cm垄膜宽度,增产幅度为23.2%~33.0%。[结论]垄膜沟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马铃薯对雨水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壤根层含水量,提高马铃薯抗旱性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垄膜沟植 土壤含水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肥用量对河套灌区玉米产量·土壤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君 赵沛义 +5 位作者 妥德宝 段玉 李焕春 靳存旺 李彬瑞 任永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7期10997-11000,共4页
[目的]为了探讨不同磷肥用量对河套灌区玉米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五原县连续2年进行不同磷肥用量试验。[结果]施磷可明显提高玉米产量。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磷肥利用率... [目的]为了探讨不同磷肥用量对河套灌区玉米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五原县连续2年进行不同磷肥用量试验。[结果]施磷可明显提高玉米产量。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磷肥利用率、农学效率、经济效益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土壤中3种磷素形态表现为Olsen-P>CaCl2-P>DTP。随着磷肥施肥量的增加,土壤Olsen-P、CaCl2-P、DTP呈二次型曲线增加趋势。[结论]河套灌区种植玉米经济施磷量为150 kg/hm2,生产100 kg籽实吸磷量平均在0.77 kg左右,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磷残留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磷肥 产量 土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地膜垄沟集雨系统土壤水分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妥德宝 李振华 +3 位作者 康暄 赵沛义 刘一灵 刘芳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年第1期28-30,共3页
阴山北麓地区常年干旱,天然降雨稀少,农作物生长受到限制,所以对有限降雨的高效利用意义重大。构建地膜垄沟集雨系统,人工降雨后,测定不同降雨处理0~50cm耕层土壤贮水情况,研究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垄背土壤贮水量无显著差异... 阴山北麓地区常年干旱,天然降雨稀少,农作物生长受到限制,所以对有限降雨的高效利用意义重大。构建地膜垄沟集雨系统,人工降雨后,测定不同降雨处理0~50cm耕层土壤贮水情况,研究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垄背土壤贮水量无显著差异,垄沟贮水量表现为覆膜降雨处理显著高于单纯覆膜处理。3.14mm降雨处理土壤入渗蓄墒率最大,且与它2、3、4倍积降雨量0~50mm耕层土壤蓄水量效果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地膜 人工降雨 垄沟集雨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马铃薯耕层土壤温度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安昊 李焕春 +2 位作者 李秀萍 王博 贾有余 《北方农业学报》 2016年第4期31-34,共4页
为探索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利用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对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10 cm地温的日变化规律呈正弦曲线,不同施肥条件下地温在15:00—17:00达到最大值,7:00—9:00最低。施肥对土壤地温的影响主... 为探索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利用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对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10 cm地温的日变化规律呈正弦曲线,不同施肥条件下地温在15:00—17:00达到最大值,7:00—9:00最低。施肥对土壤地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水分和作物生长产生的间接作用,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下的地温日平均值及≥10℃的积温均较低,不同处理间的地温日平均值差异在马铃薯块茎增长期最大,NPKM、NPK和M的地温平均值分别比CK低1.7℃、1.3℃和1.1℃;整个生育期内的积温,NPKM、NPK和M分别比CK低86℃、83℃和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长期施肥 地温 地温日变化 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麓玉米膜下滴灌需水规律的研究
14
作者 郝淑洁 朝克图 +2 位作者 吕秋实 付杰 李焕春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4年第1期29-30,共2页
为探讨在大兴安岭南麓地区膜下滴灌玉米作物全生育期的最佳灌水时间、灌水次数、灌水定额,采用玉米品种郑单958在兴安盟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灌水次数为5次,灌水定额为1350 m3/hm2时产量最好,最高产量达到15.06t/hm2。
关键词 玉米 膜下滴灌 需水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