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NSGA-Ⅱ农业多水源复合系统多目标配置模型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付强 鲁雪萍 李天霄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3-71,共9页
基于多目标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原理,建立佳木斯地区农业多水源灌溉系统多目标供水优化配置模型。运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求解,结果表明,模型可达到经济目标较大时环境目标较小效果。选取三个方案权衡分析经济和环境目标,高来水情景中方... 基于多目标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原理,建立佳木斯地区农业多水源灌溉系统多目标供水优化配置模型。运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求解,结果表明,模型可达到经济目标较大时环境目标较小效果。选取三个方案权衡分析经济和环境目标,高来水情景中方案一经济目标是88.88×10~8元,环境目标588.12×10~4kg,方案二分别是88.00×10~8元,580.55×10~4kg,方案三分别是85.56×10~8元,574.50×10~4kg。在三个不同最优解中,决策者可根据偏好或实际情况选择决策方案,为当地农业水资源规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灌溉 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多水源 多目标优化 水量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红兴隆分局水资源优化配置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姣 刘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7-181,共5页
针对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不合理、传统优化算法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以红兴隆分局为例,对其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进行研究。基于大系统分解协调理论,以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大,考虑可供水量、用户需水量、水质为约束,构建了基于... 针对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不合理、传统优化算法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以红兴隆分局为例,对其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进行研究。基于大系统分解协调理论,以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大,考虑可供水量、用户需水量、水质为约束,构建了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大系统多目标红兴隆分局规划年(2015年,2020年)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结果表明:农业用水量是导致红兴隆分局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应充分利用地表水和过境水,减少对当地地下水的开采,经过合理的优化配置,使得规划年缺水状况得到了改善。另外,优化后的水量较现实水量相比较显著减少,各目标效益也均呈现改善趋势,增加了配置结果的可信度;混合遗传算法克服了传统算法的不足,在运行速度上也有大幅度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优化配置 混合遗传算法 红兴隆分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5)N示踪技术的不同水肥条件下玉米氮素利用实验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忠学 尚文彬 +3 位作者 郑恩楠 陈帅宏 陈鹏 刘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92-299,346,共9页
为了研究不同水肥条件下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情况,试验采用^(15)N示踪技术,通过设置3个灌溉水平(200、400、600 m^3/hm^2)以及5个施氮水平(0、150、200、250、300 kg/hm^2)研究了玉米成熟期各器官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情况,不同水肥... 为了研究不同水肥条件下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情况,试验采用^(15)N示踪技术,通过设置3个灌溉水平(200、400、600 m^3/hm^2)以及5个施氮水平(0、150、200、250、300 kg/hm^2)研究了玉米成熟期各器官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情况,不同水肥处理肥料氮对土壤氮的激发规律以及各处理的氮肥有效率。结果表明:不同水肥条件下玉米吸收肥料中氮素占总氮量的33.32%~43.54%,吸收土壤中氮素占总氮量的56.46%~66.68%。各器官对肥料氮的竞争能力不同,由大到小表现为:籽粒、叶、茎。增加施氮量可以适当提升玉米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能力,但过量施氮时必须通过增加灌水量才能使玉米从土壤吸收更多的氮素。当灌水量为400 m^3/hm^2,施氮量为250 kg/hm^2时产量达到1 406 3.04 kg/hm^2,土壤氮库达到平衡状态,既实现了高产又满足环境友好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水肥耦合 氮素吸收 同位素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水稻节水增产高效正交设计试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徐丹 张忠学 +1 位作者 林彦宇 聂堂哲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2-27,46,共7页
针对黑土区稻田高产栽培模式控制因素单一的现状,文章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利用正交设计原理,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各生育时期不同施肥比例、不同栽培密度等因素对同一品种水稻水分利用效率、有效穗数及产量影响的变化规律,从而实现寒地... 针对黑土区稻田高产栽培模式控制因素单一的现状,文章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利用正交设计原理,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各生育时期不同施肥比例、不同栽培密度等因素对同一品种水稻水分利用效率、有效穗数及产量影响的变化规律,从而实现寒地水稻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管理技术模式。结果表明,三因素对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大小顺序:水分管理>施肥方式>栽培密度,对有效穗数影响大小顺序:栽培密度>水分管理>施肥方式;水分管理因素间差异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达显著水平,栽培密度因素间差异对有效穗数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水分管理因素间差异对有效穗数为显著水平;经因素不同水平综合分析比较,采用控制灌溉Ⅱ、施肥方式为基肥:蘖肥:穗肥:保花肥=4.5:2:1.5:2、栽培密度24穴·m-2管理技术模式,可以实现水稻节水、高产、高效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正交设计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稻作水肥耦合互作的耗水和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金子茗 燕茹 张忠学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0-33,共4页
为了分析水肥耦合作用对水稻各生育期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规律,于2013年在庆安县和平灌溉站进行水稻田间试验,采用D3-11饱和试验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下限75%、磷肥为90.9kg/hm2、钾肥117.5kg/hm2时,各因素可分别取得... 为了分析水肥耦合作用对水稻各生育期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规律,于2013年在庆安县和平灌溉站进行水稻田间试验,采用D3-11饱和试验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下限75%、磷肥为90.9kg/hm2、钾肥117.5kg/hm2时,各因素可分别取得最大的水分利用效率。土壤含水下限75%、磷肥155.5kg/hm2、钾肥129kg/hm2的水、磷钾肥方案的组合水分利用效率可达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耦合作用 磷钾肥 水分利用效率 耗水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Δ^(13)C的不同水氮管理对水稻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忠学 陈鹏 +3 位作者 郑恩楠 聂堂哲 陈帅宏 李伟彤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03-312,共10页
为揭示不同水氮管理的水稻叶片水分高效利用机理,基于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对作物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特性,研究了不同水氮管理对水稻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LWUEins)、内在水分利用效率(LWU... 为揭示不同水氮管理的水稻叶片水分高效利用机理,基于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对作物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特性,研究了不同水氮管理对水稻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LWUEins)、内在水分利用效率(LWUEint)和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水氮管理下水稻叶片Δ^(13)C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关系。结果表明:稻作控制灌溉模式下配施适量氮肥可以提高水稻叶片气孔导度(Gs),促进叶片胞间与外界气体交换,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维持较高的LWUEins、LWUEint,过量施氮会增加水稻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使水稻Gs降低,不利于叶片尺度水分的高效利用;抽穗开花期控制灌溉模式下施氮量较高时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较大,同一施氮量处理控制灌溉水稻LWUEins、LWUEint和WUE均高于淹水灌溉,起到了节水高产的效果。通过统计分析可知,不同水氮管理下抽穗开花期水稻叶片Δ^(13)C与LWUEins、LWUEint和WUE均呈负相关,叶片Δ^(13)C对LWUEint的指示性优于LWUEins,且在控制灌溉下叶片Δ^(13)C与LWUEins、LWUEint的相关性较淹水灌溉更为显著;拔节孕穗期及抽穗开花期水稻叶片Δ^(13)C可以很好地表征水稻WUE。结果表明,通过测定水稻不同时期叶片Δ^(13)C能够为预测不同水氮调控下水稻水分利用效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氮管理 水分利用效率 碳同位素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水稻耗需水过程与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魏永霞 汝晨 +3 位作者 刘慧 杨军明 侯景翔 张奕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6-65,共10页
采用U_7(7~6)均匀设计,探索黑土区水稻耗需水过程与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响应关系,建立试验区水稻水分生产函数。结果表明,抽穗期耗水量对产量影响最大,乳熟期耗水量影响最低。各时期耗水量对有效穗数影响为:抽穗期>拔节期>乳熟期&... 采用U_7(7~6)均匀设计,探索黑土区水稻耗需水过程与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响应关系,建立试验区水稻水分生产函数。结果表明,抽穗期耗水量对产量影响最大,乳熟期耗水量影响最低。各时期耗水量对有效穗数影响为:抽穗期>拔节期>乳熟期>分蘖中期>分蘖后期;各时期耗水量对穗粒数影响为:抽穗期>拔节期>乳熟期>分蘖前期;水稻结实率、千粒重对各时期耗水量响应分别为:拔节期>抽穗期>乳熟期>分蘖后期,抽穗期>拔节期>乳熟期>分蘖后期;抽穗期耗水量对WUE正影响显著高于其他阶段;分蘖后期耗水量对WUE呈负影响。选择Jensen、Blank、Stewart和Singh用于水分生产函数地区性验证,确定和平灌区最佳水分生产函数模型为Jensen,分蘖中期、拔节期、抽穗期为水稻需水敏感期。研究可为黑土区水稻节水灌溉制度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水稻 耗需水过程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水分生产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碳同位素的寒地黑土区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忠学 陈帅宏 +2 位作者 陈鹏 郑恩楠 刘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65-274,共10页
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灌溉制度对寒地黑土区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以玉米大田试验数据为基础,研究了玉米耗水规律以及叶片和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寻找符合东北地区玉米节水高产要求的灌水方案。同时研究了玉米叶片和... 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灌溉制度对寒地黑土区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以玉米大田试验数据为基础,研究了玉米耗水规律以及叶片和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寻找符合东北地区玉米节水高产要求的灌水方案。同时研究了玉米叶片和籽粒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与不同水平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验证了玉米稳定碳同位素分辨率对作物不同水平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灌溉定额为800 m3/hm2,灌水4次时玉米产量最高为14 920.62 kg/hm2,但此时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WUEy)较低;全生育期灌溉定额为600 m3/hm2,灌水4次时玉米WUEy最大为3.74 kg/m3,但产量偏低,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得出符合该地区玉米节水高产要求的灌水方案为全生育期灌水800 m3/hm2,灌水3次(苗期、拔节期、抽雄期),此时玉米WUEy为3.65 kg/m3,产量较最大值未发生明显下降。拔节期玉米叶片碳同位素分辨率(ΔLB)、成熟期叶片碳同位素分辨率(ΔLC)和籽粒碳同位素分辨率(ΔF)变化范围分别为0.451%~0.542%、0.505%~0.598%、0.496%~0.526%。叶片碳同位素分辨率(ΔL)、ΔF与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内在水分利用效率(WUEn)、WUEy均呈负相关,ΔL与WUEn的相关性优于其与WUEi的相关性,ΔF对WUEy指示作用优于ΔL对WUEy的指示作用,玉米ΔL、ΔF可分别作为指示WUEn和WUEy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地区玉米生产提供理论支持及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水分利用效率 灌溉制度 稳定碳同位素 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同位素表征干旱条件下大豆水氮利用效率 被引量:2
9
作者 姜浩 陈鹏 +1 位作者 Shehakk 张忠学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6-914,共9页
为研究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条件下大豆叶片水分及氮素高效利用机理,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对大豆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_i)、内在水分利用效率(WUE_n)、氮素利用效率(NUE)和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的影响,探讨Δ^(13)... 为研究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条件下大豆叶片水分及氮素高效利用机理,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对大豆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_i)、内在水分利用效率(WUE_n)、氮素利用效率(NUE)和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的影响,探讨Δ^(13)C表征大豆水氮利用效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并且在开花期轻度水分胁迫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提升效果最为显著;水分胁迫处理下各生育时期的大豆叶片C/N均表现为:重度胁迫>中度胁迫>轻度胁迫;在各生育期内,大豆叶片Δ^(13)C与WUE_i、WUE_n和NUE均呈负相关,开花期水分胁迫条件下叶片Δ^(13)C与WUE_i、WUE_n及NUE的相关性较苗期相同程度水分胁迫处理更为显著,并且各处理叶片Δ^(13)C对WUE_n的指示性均优于WUE_i。水分胁迫处理能够显著提升水氮利用效率,并且Δ^(13)C与WUE_i、WUE_n及NUE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该研究有利于揭示不同生育期水分管理模式大豆叶片碳氮代谢规律,为通过控水方式提高大豆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胁迫时期 叶片水分利用效率 叶片氮素利用效率 碳同位素分辨率(△^13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博弈论赋权的灌溉用水效率GRA-TOPSIS评价模型 被引量:33
10
作者 刘东 龚方华 +3 位作者 付强 FAIZ M Abrar 李天霄 崔嵩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8-226,共9页
在构建区域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Game theory,GT)思想将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所得主观权重与改进熵值法(Improved entropy value method,IEVM)所得客观权重进行综合集成以获取组合权... 在构建区域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Game theory,GT)思想将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所得主观权重与改进熵值法(Improved entropy value method,IEVM)所得客观权重进行综合集成以获取组合权值,并将灰色关联分析(Gray relation analysis,GRA)与逼近理想解排序(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相结合,以三江平原10个大型灌区为例进行验证,对区域灌溉用水效率作综合评价。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排序与GRA-TOPSIS法排序,得到的相关系数高达0.863,且GRA-TOPSIS法、GRA法、TOPSIS法对同一灌区综合排序的位次相差均不超过2,表明评价结果具有合理性和一致性;GRA-TOPSIS法所得综合值的极差为0.343,变异系数为0.267,均高于单独使用GRA法或TOPSIS法的极差与变异系数,更有利于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进行辨识分区。此外,根据目标层与准则层排序差异度将灌区分为3类,辨识各灌区灌溉用水效率主控因子,对区域灌溉用水效率发展策略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用水效率 大型灌区 博弈论 灰色关联分析 逼近理想解排序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节水灌溉模式对水稻分蘖、株高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7
11
作者 朱士江 孙爱华 +2 位作者 张忠学 王忠波 杜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19,共4页
通过两年试验对黑龙江省主要稻区现行的3种节水灌溉模式及淹水灌溉进行综合研究,重点分析了灌溉模式对水稻分蘖、株高及产量指标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4种灌溉模式中,湿润灌溉有效分蘖率最高,淹灌最低,控制灌溉与间歇灌溉相差不大;各... 通过两年试验对黑龙江省主要稻区现行的3种节水灌溉模式及淹水灌溉进行综合研究,重点分析了灌溉模式对水稻分蘖、株高及产量指标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4种灌溉模式中,湿润灌溉有效分蘖率最高,淹灌最低,控制灌溉与间歇灌溉相差不大;各灌溉模式株高变化趋势相同,都在乳熟期达到最大值,之后略微有所下降,在拔孕期以前,淹灌株高一直大于其余3种灌溉模式株高。在抽开期、乳熟期及黄熟期,则是湿润灌溉株高大于其余3种灌溉模式,而淹灌株高则小于其余3种灌溉模式;湿润灌溉的最终的产量最高,间歇灌溉次之,淹灌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 湿润灌溉 间歇灌溉 控制灌溉 寒地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近60年降水量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邢贞相 闫丹丹 +2 位作者 刘美鑫 付强 李映辉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37-344,共8页
采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分析法、小波分析法和时态GIS对三江平原1952—2012年间的61 a降水量的时空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间上,5个主要行政区的降水量序列在时间整体上变化趋势不明显,而在时间序列内部存在不同突变趋... 采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分析法、小波分析法和时态GIS对三江平原1952—2012年间的61 a降水量的时空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间上,5个主要行政区的降水量序列在时间整体上变化趋势不明显,而在时间序列内部存在不同突变趋势,存在以28、22、15、6 a 4个时段为主周期的波动状态;整个三江平原降水量序列在时间整体上变化趋势也不明显,但在时间序列内部表现出突变趋势,即1955年开始呈下降趋势,至1979年开始呈上升趋势,到1997年又呈下降趋势,存在与各行政分区主周期相同的波动状态。空间上,三江平原降水量空间分布变化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即1952—1954年从北到南呈现中间多两端少的变化趋势,而1955—1978年从北到南呈现两端多中间少的变化趋势,1979—2012年也呈现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变化趋势。5个主要行政区及三江平原1952—1954年和1997—2012年两个时段内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均少于1955—1996年间的多年平均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降水量时空变异 趋势分析法 Mann-Kendall突变分析法小波分析 时态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灌区混凝土衬砌渠道断面优化及参数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刘东 胡宇祥 +1 位作者 付强 李天霄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107-114,共8页
人工明渠是中国北方灌区采用的主要输水方式。合理的渠道断面参数计算是水利计算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合理的模型与较高精度的计算方法是求解渠道断面的关键。然而传统灌区混凝土衬砌渠道断面优化设计仅从最优水力断面角度出发,考虑单一... 人工明渠是中国北方灌区采用的主要输水方式。合理的渠道断面参数计算是水利计算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合理的模型与较高精度的计算方法是求解渠道断面的关键。然而传统灌区混凝土衬砌渠道断面优化设计仅从最优水力断面角度出发,考虑单一水力要素,而忽视了渠道冻胀安全以及工程造价的问题。该文建立了以最优水力断面、工程造价最小为目标,满足混凝土衬砌渠道冻胀要求的数学模型。根据模型非线性的特点,利用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混凝土衬砌渠道梯形断面结构进行优化,选用自适应粒子群算法可以很好地克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建立的模型将混凝土衬砌量与工程占地最小作为目标函数优化。优化结果在最佳水力断面基础上,满足边坡稳定与工程量最小。最后将模型应用于黑龙江依兰县倭肯河灌区学兴干渠,分析了渠道边坡系数、渠底宽和渠道水深对目标函数的影响规律。优化结果表明,模型计算所得渠道工程占地减小1.5%,混凝土衬砌量减小1.8%。各个参数中,边坡系数对目标函数影响较大。混凝土衬砌厚度由土壤性质、冻结力大小所决定。该研究成果为提高寒区混凝土防渗渠道优化设计水平及灌区运行效益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渠道 模型 优化 自适应粒子群算法 衬砌渠道 断面优化 冻胀破坏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亏灌溉下滴灌玉米根冠生长与水分动态响应特征 被引量:17
14
作者 魏永霞 马瑛瑛 +3 位作者 冯鼎瑞 熊建 张雨凤 张翼鹏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80-188,共9页
以玉米为试验材料,在自动感应式遮雨棚下,采用测坑微区试验方法,研究黑龙江西部滴灌条件下调亏灌溉对作物根冠生长、干物质分配特征、根冠比、耗水特征及植株伤流量的影响。以土壤相对含水率(占田间持水率的百分数)为控制上下限,设置5... 以玉米为试验材料,在自动感应式遮雨棚下,采用测坑微区试验方法,研究黑龙江西部滴灌条件下调亏灌溉对作物根冠生长、干物质分配特征、根冠比、耗水特征及植株伤流量的影响。以土壤相对含水率(占田间持水率的百分数)为控制上下限,设置5个水分调亏处理,分别为苗期轻度(60%~70%FC)处理,苗期中度(50%~60%FC)处理,拔节期轻度(60%~70%FC)处理,拔节期中度(50%~60%FC)处理,苗期中度、拔节期轻度处理,另设全生育期保持适宜土壤水分(70%~80%FC)作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调亏灌溉不改变玉米根部和冠部生长的原有总趋势,也不改变冠部各器官生长的基本趋势,但是显著地增大了作物根冠比(R/S),复水后根、冠补偿生长效应明显,促进光合同化产物向生殖器官的运转与分配,增大了生育后期干物质向果穗的分配率。苗期中度处理和拔节期轻度处理的玉米,在调亏期间使根系维持较高的根质量,水分胁迫复水后根系活力明显提高,其伤流量表现出超补偿效应,在灌浆期仍保持较高的伤流量并且在生育后期仍保持有较高的根冠比(R/S),是协调玉米根冠生长关系的适宜水分调亏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调亏灌溉 干物质分配率 根冠比 伤流量 耗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草甸黑土物理性质及雨后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7
15
作者 魏永霞 刘志凯 +2 位作者 冯鼎锐 孙继鹏 张雨凤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01-207,共7页
为探明生物炭对草甸黑土物理性质及雨后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在大豆全生育期生长条件下,研究了东北黑土区草甸黑土5种生物炭添加量(0、25、50、75、100 t/hm2)下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含水率常数、土壤水分扩散率)和... 为探明生物炭对草甸黑土物理性质及雨后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在大豆全生育期生长条件下,研究了东北黑土区草甸黑土5种生物炭添加量(0、25、50、75、100 t/hm2)下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含水率常数、土壤水分扩散率)和单次降雨土壤含水率变化特征,分析了生物炭对黑土区草甸黑土耕层土壤持水能力及雨后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能降低土壤残余含水率,增加土壤饱和含水率和田间持水量,其中对残余含水率的影响最显著,100 t/hm^2生物炭处理使残余含水率最多降低27.6%;施用生物炭能明显降低土壤水分扩散率,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依次比对照组减少34.8%、37.5%、71.4%和58.9%;在单次降雨过程中,施用生物炭能减小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幅度,使土壤含水率在降雨之后更快地由迅速下降期进入缓慢下降期,并能明显提高缓慢下降期对应的土壤含水率;施用生物炭可以提高大豆产量,以75 t/hm^2生物炭处理最高。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草甸黑土 土壤物理特性 水分特征曲线 水分扩散率 土壤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炭施加量的土壤水分入渗及其分布特性 被引量:68
16
作者 王艳阳 魏永霞 +1 位作者 孙继鹏 张雨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3-119,共7页
为了揭示生物炭施加到黑土区土壤后形成的特殊双层土壤结构对土壤水分入渗及其分布的影响,该研究采取室内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积水入渗条件下不同生物炭施加量(0、10、20、40和80 t/hm^2)的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并建立了生物炭-... 为了揭示生物炭施加到黑土区土壤后形成的特殊双层土壤结构对土壤水分入渗及其分布的影响,该研究采取室内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积水入渗条件下不同生物炭施加量(0、10、20、40和80 t/hm^2)的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并建立了生物炭-土壤双层土壤结构水分分布模型,对不同生物炭施加量的农田土壤水分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生物炭-土壤双层结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表现为斜率由大变小的两段非线性曲线,转折点为入渗锋面到达生物炭-土壤交界面后暂停继续下渗,上层土壤质量含水率累积到界面含水率超过临界含水率42.5%的时间;生物炭的施加使土壤入渗率、饱和导水率和临界吸力与对照相比提高的比例范围分别为21.95%~112.20%、14.29%~52.38%和13.75~78.69%,同时也可显著增强上、下层土壤的持水性能。在上层土壤厚度为20 cm时,影响临界吸力的因素只有生物炭的施加量,且其与施炭量的相关性大于土壤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施用生物炭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分布规律可以用本研究所建立的生物炭-土壤双层土壤结构水分分布模型来表达。研究表明,生物炭添加能够改善黑土区土壤持水能力和水分入渗特性,有利于作物生长,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同时也为生物炭在黑土区农业生产上的应用选择合理施加量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入渗 生物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及大豆增产效应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魏永霞 冯鼎锐 +2 位作者 刘志凯 孙继鹏 张雨凤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7-41,共5页
针对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用水量不足的问题,研究生物炭对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及作物增产效应,并寻求最优生物炭施用量。2015年,以黑龙江农垦北安分局红星农场3°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对大豆生育期土壤... 针对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用水量不足的问题,研究生物炭对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及作物增产效应,并寻求最优生物炭施用量。2015年,以黑龙江农垦北安分局红星农场3°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对大豆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表径流、土壤侵蚀、产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对坡耕地水土保持及大豆节水增产有较好的效果,其中对于水土保持方面,生物炭施用量越高,水土保持效果越好;而对于大豆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方面,则生物炭施用量为75 t/hm^2的处理效果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水土保持 节水增产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处理对水稻荧光参数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8
作者 张忠学 郑恩楠 +1 位作者 王长明 贠宁晗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6-183,共8页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利用LI-6400XT型光合仪测定不同水氮调控对水稻典型生育期主要荧光参数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光化学量子效率F_v/F_m、光化学淬灭系数q_P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_N随着灌水量的减少而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F_v/...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利用LI-6400XT型光合仪测定不同水氮调控对水稻典型生育期主要荧光参数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光化学量子效率F_v/F_m、光化学淬灭系数q_P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_N随着灌水量的减少而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F_v/F_m在抽穗开花期、q_P在拔节孕穗期呈倒V形变化趋势,说明寒区黑土水稻叶片PSII反应中心因不同水氮处理而得到调节,使PSII反应中心潜在活性、光合原初反应中心开放程度及热耗散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改善。在控制灌溉条件下气孔限制值L_s高于全面淹灌,但并没有影响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而表现出一定的气孔限制。对施氮量110~160 kg/hm^2处理光响应曲线模拟得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曲线升高,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明显降低,而表观量子效率α、光响应曲线曲角θ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有所回升,灌水处理间对比得出全面淹灌条件下LSP、LCP和θ低于控制灌溉,而P_(nmax)显著增加,暗呼吸速率R_d、α结果不明显。这表明高肥有利于水稻叶片对弱光的利用,减少耗水量对强光利用效果显著。因此,水氮胁迫会改善水稻叶片对光的适应能力,适量增加施氮量可以有效改善水稻叶片光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氮处理 荧光参数 光合特性 寒区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土壤侵蚀厚度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及其评价 被引量:23
19
作者 刘慧 魏永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88-296,共9页
为了研究黑土区土壤侵蚀厚度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人为剥离黑土表层0、5、10、15、20、25和30 cm土壤以模拟侵蚀厚度不同的耕层土壤,分析土壤侵蚀厚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大豆生物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并对TOPSIS(... 为了研究黑土区土壤侵蚀厚度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人为剥离黑土表层0、5、10、15、20、25和30 cm土壤以模拟侵蚀厚度不同的耕层土壤,分析土壤侵蚀厚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大豆生物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并对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模型进行改进,用于评价侵蚀厚度不同的土壤的土地生产力。结果表明:土壤全N、碱解N、全P、速效P、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田间持水率均随侵蚀厚度的增加而递减,土壤容重随侵蚀厚度的增加而递增。土壤侵蚀厚度对大豆生长有显著影响,随着侵蚀厚度的增加,大豆减产率呈"S型"曲线递增,产量、耗水量呈"Z型"曲线递减,水分利用效率呈指数曲线关系递减。改进的TOPSIS模型对不同侵蚀厚度下土地生产力的评价结果较为理想,计算的土地生产力指数随土壤侵蚀厚度的变化呈"Z型"曲线,与大豆产量的变化趋势相同,且二者呈指数函数关系,决定系数达0.996,均方根误差为0.65。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农作物 黑土区 土地生产力 TOPSIS模型改进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ee Search算法率定的Sacramento模型在东北寒旱区的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斌 黄金柏 +2 位作者 宫兴龙 朱士江 王贵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1-177,共7页
采用模型对比研究方法,以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SAC)模型为研究对象,以新安江模型为参考,采用基于动物群体的自由搜索(Free search,FS)算法作为率定水文模型的优化算法,选取松花江水系和辽河水系的3个集水区为实证流域,通过对比FS算法... 采用模型对比研究方法,以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SAC)模型为研究对象,以新安江模型为参考,采用基于动物群体的自由搜索(Free search,FS)算法作为率定水文模型的优化算法,选取松花江水系和辽河水系的3个集水区为实证流域,通过对比FS算法率定的SAC模型和新安江模型在3个流域的模拟效果,验证SAC模型在东北寒旱区流域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FS算法迭代计算过程简单,需要设置的算法参数较少,在率定SAC模型和新安江模型时效率较高;在相同的模拟条件下,FS算法率定的SAC模型模拟效果更好,其Nash模型效率系数高于新安江模型,表明SAC模型适用于东北寒旱区流域;但SAC模型在东北寒旱区的模拟精度还有待提升,模型尚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cramento模型 新安江模型 Free search算法 东北寒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