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阴山北麓旱农区马铃薯间作模式的生产力与水分利用 被引量:18
1
作者 侯建伟 段玉 +2 位作者 张君 赵沛义 景宇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9-85,共7页
马铃薯是内蒙古阴山北麓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优化马铃薯种植模式,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遏制土壤肥力退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于2009—2014年进行了6 a的大田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马铃薯与苕子或莜麦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及水分利用效果... 马铃薯是内蒙古阴山北麓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优化马铃薯种植模式,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遏制土壤肥力退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于2009—2014年进行了6 a的大田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马铃薯与苕子或莜麦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及水分利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苕子和马铃薯/莜麦2种间作模式具有较强且程度相当的间作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59~2.24和1.56~2.22。间作并不会显著增加或降低作物的耗水量,马铃薯、苕子和莜麦于不同种植年的耗水量有差异,最大降幅分别可达25.1%、23.7%和25.5%。间作可显著提高间作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水分利用优势(水分当量比分别为1.59~2.01和1.55~2.24),且主要体现在苕子和莜麦作物上。此外,间作体系的水分利用效果还与当年的降雨量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认为,马铃薯间作有利于整个间作系统农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且对苕子和莜麦的提升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农区 马铃薯间作 农田生产力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旱作农业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高宇 张晓霞 +5 位作者 李彬 任永峰 赵沛义 贾有余 李焕春 逯栓柱 《北方农业学报》 2016年第1期102-108,共7页
文章以发展阶段为主线介绍了国内外旱作农业早期、近代的研究进展,从集雨抗旱、防风蚀措施、旱区土壤改良、蓄水保墒补灌等研究领域,对国内外旱作农业研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举例,并由旱作农业研究发展方向、国内外旱... 文章以发展阶段为主线介绍了国内外旱作农业早期、近代的研究进展,从集雨抗旱、防风蚀措施、旱区土壤改良、蓄水保墒补灌等研究领域,对国内外旱作农业研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举例,并由旱作农业研究发展方向、国内外旱作农业研究方式的区别以及旱作农业研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国内外旱作农业研究进行了评述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业 研究进展 集雨抗旱 土壤改良 技术革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量及环境友好的玉米氮肥投入阈值确定 被引量:32
3
作者 张君 赵沛义 +5 位作者 潘志华 段玉 李焕春 王博 景宇鹏 董智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6-143,共8页
为了寻求河套灌区玉米高产与环境友好双赢的氮肥投入阈值,该文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五原县连续三年定位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河套灌区玉米产量、土壤N素残留量及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为了寻求河套灌区玉米高产与环境友好双赢的氮肥投入阈值,该文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五原县连续三年定位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河套灌区玉米产量、土壤N素残留量及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实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2 m土壤矿质氮质量分数呈指数增加趋势。随着施氮量及施氮年限的增加,土壤剖面N素含量呈增加趋势。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在0~80 cm土层间土壤N素含量呈下降趋势。盈余率为0时,施氮量为237 kg/hm^2,籽实产量为13.7 t/hm^2,2 m土壤矿质氮为478 kg/hm^2,土壤氮素回收率为24%,植株氮素回收率为41%,土壤-玉米系统总回收率为65%;95%最高产量到最高产量为13.2~13.9 t/hm^2,对应施氮量为193~291 kg/hm^2,2 m土壤矿质氮为419~563 kg/hm^2,氮素盈余率为-19%~23%,土壤氮素回收率为21%~26%,植株氮素回收率为41%,土壤-玉米系统总回收率为62%~67%。施氮量193~291 kg/hm^2是既保证玉米产量又满足土壤氮素盈余较少、土壤-玉米系统氮素回收较高的合理施氮阈值。该研究为河套灌区玉米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土壤 玉米产量 施氮水平 氮素残留 投入阈值 环境友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播期提高农牧交错带春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 被引量:14
4
作者 杨宁 潘学标 +8 位作者 张立祯 王靖 董宛麟 胡琦 李秋月 王潇潇 唐建昭 刘哲 赵沛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1-90,共10页
为了明确农牧交错带播种期对春小麦的产量、生育期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从2011年到2012年在内蒙古进行了小麦分期播种试验。试验共设置了5个播种期,从4月26日开始至6月5日结束,每播期间隔10 d。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5月6日之... 为了明确农牧交错带播种期对春小麦的产量、生育期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从2011年到2012年在内蒙古进行了小麦分期播种试验。试验共设置了5个播种期,从4月26日开始至6月5日结束,每播期间隔10 d。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5月6日之后播种的各处理小麦产量显著降低,最后播种的小麦产量相比4月26日播种的减产63.3%~72.3%,对应的收获指数和千粒质量也大幅下降,主要是由于小麦晚播后抽穗至成熟阶段日平均温度降低所致。播期导致各生育阶段所需要的天数特别是播种到出苗期产生差异,但全生育期所需要的生理发育时间(发育最低温度Tb为0,最适温度To为20℃)在不同年份和播种期处理下均没有显著差异,稳定为95.3个生理日数(当每日平均温度均为最适温度时所需要的发育天数)。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播期推迟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与4月26日播种处理相比,最后播种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68.8%~74.3%,主要是晚播小麦麦穗干物质质量占地上部干物质质量的比例降低,营养体生长过旺,增加了各生育期内的日耗水量。不同播期下,春小麦地上部植株氮素累积吸收量为14.0~17.0 g/m2。播种期对春小麦氮素累积吸收量没有显著影响。但由于早播处理小麦的收获指数和产量较高,所以氮素的吸收转化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晚播处理。在农牧交错带适时早播春小麦不但可提高产量,而且还能大幅度提高水氮资源的吸收利用效率,这对该区域实现春小麦高产和稳产有着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 氮素 作物 播期 春小麦 生育期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及农田水热条件和残膜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高宇 王金莲 +6 位作者 赵沛义 贾有余 任永峰 刁生鹏 李焕春 聂晶 狄彩霞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39-446,共8页
为寻求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种植适宜的农用地膜厚度,揭示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土壤水热状况及地膜残留的影响规律,并评价其经济效益,选择当地主栽作物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在膜下滴灌栽培方式下通过设置4种地膜厚度(0.006、0.00... 为寻求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种植适宜的农用地膜厚度,揭示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土壤水热状况及地膜残留的影响规律,并评价其经济效益,选择当地主栽作物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在膜下滴灌栽培方式下通过设置4种地膜厚度(0.006、0.008、0.011 mm和0.012 mm)的田间试验,研究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地膜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地膜厚度对株高有促进作用,出苗率在0.008 mm处理最高。生育期土壤水热状况:增厚地膜可提升4周内0~20 cm土壤贮水量,随后作用相反,播后4周是土壤贮水量响应的拐点,并且在5周内可促进地表以下5 cm处的土壤积温。0.008 mm处理的产量、商品薯率和经济效益均最高。土壤残膜量随地膜厚度增加而增大,但回收难度随之降低,且加深翻耕深度加重了20~30 cm土层的残膜污染,需要通过加强残膜回收机具的研发利用来削减残膜系数,降低农田白色污染,提高土壤环境承载力。推荐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种植采用0.008 mm地膜配套适宜残膜回收机具以获得优良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厚度 马铃薯 生长发育 残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残茬及不同生物篱的防风蚀效果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沛义 妥德宝 +3 位作者 任永峰 姚俊卿 李焕春 张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36,共4页
为了探究不同作物残茬和生物篱的防风蚀效果及距驼绒藜下风向不同距离处的风蚀规律,采用地表埋放风蚀圈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风蚀情况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不同作物残茬及驼绒藜对间作秋翻裸地的保护作用明显,驼绒藜冠幅越大防护效果越... 为了探究不同作物残茬和生物篱的防风蚀效果及距驼绒藜下风向不同距离处的风蚀规律,采用地表埋放风蚀圈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风蚀情况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不同作物残茬及驼绒藜对间作秋翻裸地的保护作用明显,驼绒藜冠幅越大防护效果越好,草谷子和油菜2种残茬相比,草谷子残茬由于秸秆密集,防护效果好于油菜茬,草谷子和油菜残茬加上驼绒藜冠幅的保护,裸地中土壤风蚀量下降73.40%∽88.90%;与大面积秋翻裸地相比,不同残茬和生物篱均对间作秋翻裸地有防护作用,土壤风蚀量降低率为38.57%∽76.45%,其防护效果大小顺序为草谷子茬〉4年驼绒藜〉莜麦茬〉油菜茬〉2年驼绒藜〉草玉米茬〉油葵秆;驼绒藜下风向不同距离处的风蚀趋势为,距驼绒藜2m之内,土壤沉降量逐渐降低,3∽5m土壤沉降量又逐渐增大,5∽8.5m土壤沉降量又逐渐减小,距驼绒藜8.5m外开始发生风蚀,而且随距离增加土壤风蚀量逐渐增大。秋翻裸地中距4年驼绒藜1m到10m不同距离处,较大面积秋翻裸地土壤风蚀量降低率为65.84%∽132.40%;距4年驼绒藜10m之外的区域还能显现驼绒藜的防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北麓 作物残茬 生物篱 土壤风蚀 风蚀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条件下垄膜方式对土壤蓄水效应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彬 戚迎龙 +6 位作者 赵沛义 赵举 尹春艳 任永峰 高宇 刘虎 丁艳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0-105,122,共7页
通过小区试验和模拟降雨的方法,分析了旱作区不同降雨量下不同垄膜覆盖方式对土壤水蓄积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降雨量增大,0~5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及其增量增大,表现为垄作全覆膜(QLM)>垄作半覆膜(BLM)>传统平作(CKM)... 通过小区试验和模拟降雨的方法,分析了旱作区不同降雨量下不同垄膜覆盖方式对土壤水蓄积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降雨量增大,0~5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及其增量增大,表现为垄作全覆膜(QLM)>垄作半覆膜(BLM)>传统平作(CKM)。对于沙壤土,垄作全覆膜较传统平作贮水量增量增大0.9~3.4 mm,产流效率为10.50%~27.50%,蓄墒增加率为36.21%~95.65%;垄作半覆膜较传统平作贮水量增量增大0.6~2.1 mm,产流效率为5.00%~15.00%,蓄墒增加率为17.24%~55.26%。对于壤土,垄作全覆膜较传统平作贮水量增量增大1.7~6.8 mm,产流效率为31.00%~45.83%,蓄墒增加率为75.68%~95.77%;垄作半覆膜较传统平作贮水量增量增大1.4~4.2 mm,产流效率为15.00%~35.00%,蓄墒增加率为75.68%~95.77%。试验验证了不同覆膜方式的集雨效果、土壤蓄水和保墒效应,全覆膜和半覆膜垄上沟播模式能够起到集雨增温保墒作用,可提高土壤蓄水,实现区域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垄膜覆盖 产流效率 蓄墒 旱作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条件下减量施肥对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焕春 赵娜 +7 位作者 莎娜 妥德宝 冯君伟 贾有余 李秀萍 任冬生 常新娟 郝云凤 《北方农业学报》 2017年第6期39-43,共5页
为提高滴灌条件下的肥料利用效率,降低因过量施肥引起环境污染的风险,2015—2016年在河套灌区研究了在常规施肥(NPK)基础上减氮12%(N1PK)、减氮24%(N2PK)、减氮36%(N3PK)和减氮48%(N4PK)对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 为提高滴灌条件下的肥料利用效率,降低因过量施肥引起环境污染的风险,2015—2016年在河套灌区研究了在常规施肥(NPK)基础上减氮12%(N1PK)、减氮24%(N2PK)、减氮36%(N3PK)和减氮48%(N4PK)对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少量减氮处理N1PK和N2PK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因素影响不大,对产量也没有显著影响;减氮量较大的N3PK和N4PK处理降低了玉米行粒数和百粒重,增加了秃尖长度,两年平均,N3PK和N4PK处理分别使产量降低了7.9%和13.0%。氮肥的利用率随着氮用量的减少而升高,两年平均从29.3%提高到35.7%。磷肥的利用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不同处理相比,N1PK和N2PK处理的磷肥利用率最高,分别为19.9%和20.0%。综合考虑,在河套灌区的滴灌条件下,氮肥用量在现有的用量基础上减少12%~24%,可以在不减产的前提下获得较高的肥料利用率,减氮36%~48%则会使产量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量施肥 玉米 产量 氮肥利用率 磷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燕麦品种对NaCl胁迫的响应及其耐盐阈值 被引量:7
9
作者 李焕春 栗艳芳 +5 位作者 王博 莎娜 刘俊青 杜超 景宇鹏 任冬生 《北方农业学报》 2018年第3期13-17,共5页
为探明不同燕麦品种的耐盐程度,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燕麦品种对NaCl单盐胁迫的响应,并计算了它们的耐盐阈值。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NaCl浓度为0.3%、0.6%、0.9%和1.2%的4个盐胁迫处理对燕麦的生长发育均有一定影响,NaCl浓度升高到0.3... 为探明不同燕麦品种的耐盐程度,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燕麦品种对NaCl单盐胁迫的响应,并计算了它们的耐盐阈值。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NaCl浓度为0.3%、0.6%、0.9%和1.2%的4个盐胁迫处理对燕麦的生长发育均有一定影响,NaCl浓度升高到0.3%后,所有燕麦品种的株高、分蘖数和部分品种的生物量显著降低,所有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存活率及白燕2号的生物量无显著变化;NaCl浓度升高到0.6%后,所有品种的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0.9%的NaCl对燕麦胁迫比较严重,存活率为对照的33.3%~66.7%,株高为对照的48.7%~63.7%,相对生长量为对照的36.9%~51.3%;NaCl浓度达到1.2%时大部分燕麦不能正常成苗,白燕2号、燕科2号、燕科1号和草莜1号的存活率分别为33.3%、21.4%、8.3%和0。不同品种燕麦的生物量下降50%时的NaCl浓度为0.591%~0.819%,白燕2号的耐盐阈值最大,其次是燕科2号和燕科1号,草莜1号最低,简化后的平均值分别为0.82%、0.71%、0.71%和0.60%。总体上看,不同燕麦品种对NaCl胁迫反应不同,尤其是NaCl浓度升高到0.6%以上时,品种间差异显著,白燕2号的存活率、分蘖数、生物量和相对生长量均最大,是耐盐性较强的优良品种,草莜1号的存活率、叶绿素含量和相对生长率最低,对盐胁迫较敏感,在改良盐碱地中应慎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NACL胁迫 耐盐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区沟垄覆膜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剑 张雄 +4 位作者 高宇 任永峰 赵沛义 贾有余 骆洪 《北方农业学报》 2017年第4期21-26,共6页
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改善和应对作物干旱的技术途径,而沟垄覆膜技术在传统农业耕作的基础上有效地解决了干旱问题。文章综述了地膜覆盖技术的发展及沟垄覆膜栽培技术在增温保墒、提高光合性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 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改善和应对作物干旱的技术途径,而沟垄覆膜技术在传统农业耕作的基础上有效地解决了干旱问题。文章综述了地膜覆盖技术的发展及沟垄覆膜栽培技术在增温保墒、提高光合性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沟垄覆膜栽培技术在导致作物早衰、土壤残膜污染、土壤肥力过耗、增加生产成本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沟垄覆膜栽培技术研究不仅要重视土壤水分、温度、肥力和作物产量形成之间的耦合关系,而且要重视环保型地膜材料及地膜回收机具的研发,从而进一步完善沟垄覆膜栽培技术体系,以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些研究方向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垄种植 地膜覆盖 光合性能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蒿生物质炭在沙土中的降解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侯建伟 索全义 +3 位作者 段玉 赵沛义 张君 景宇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63-968,共6页
为明确不同炭化条件下沙蒿生物质炭的有机组分、炭化过程和降解特性。于不同炭化条件下无氧炭化制备沙蒿生物质炭并进行沙地封存。结果表明:H、O和N元素的质量分数及H/C、O/C和(N+O)/C均随炭化温度的升高和炭化时间的延长呈先降低后稳... 为明确不同炭化条件下沙蒿生物质炭的有机组分、炭化过程和降解特性。于不同炭化条件下无氧炭化制备沙蒿生物质炭并进行沙地封存。结果表明:H、O和N元素的质量分数及H/C、O/C和(N+O)/C均随炭化温度的升高和炭化时间的延长呈先降低后稳定的变化趋势,升温速率对其无显著影响。而C则呈相反趋势且均在炭化温度>600℃、炭化时间>60 min以后基本达定值,上述指标(H、O、N、H/C、O/C、(N+O)/C和C)的稳定值分别约为29.3 g/kg、79.8 g/kg、11.2 g/kg、0.40、0.07、0.08和879.7 g/kg。生物质炭的降解速率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炭化时间的延长和施用量的增大而降低,其半衰期为2~12年。综上,沙蒿的炭化既是有机组分富碳、去极性官能团的过程,同时也是芳香性增强、亲水性和极性减弱的过程,施用量和炭化温度是影响生物质炭降解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蒿 生物质炭 有机组分 沙土 降解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