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强农药使用技术推广 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被引量:2
1
作者 梁帝允 《中国农村科技》 2017年第11期44-46,共3页
农药在现今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农药的合理使用对于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减少化学能源的使用和碳的排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早在17世纪,土豆已经成为爱尔兰岛的首选农作物。1844年,一种导致晚疫病的... 农药在现今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农药的合理使用对于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减少化学能源的使用和碳的排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早在17世纪,土豆已经成为爱尔兰岛的首选农作物。1844年,一种导致晚疫病的卵菌扩散到欧洲,蔓延速度很快,1845年夏登陆爱尔兰岛,首次大暴发,使得爱尔兰全岛土豆减产1/3,第二年(即1846年)再次大流行,产量几近无收,减产3/4,1848年又一次大发生,程度轻一点,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长达七年之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安全 农药使用 农药包装废弃物 专业化统防统治 检疫性病害 病虫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部推荐的薯类作物新品种
2
《中国农村科技》 2001年第7期15-17,共3页
川芋早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早熟马铃薯新品种。1991年和1998年分别通过四川省和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新品种 农作物品种 选育 早熟马铃薯 薯类作物 农业部 农科院 四川省 中国 推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两系杂交早稻审定和推广现状及对浙江省的启示 被引量:8
3
作者 房玉伟 李荣德 +3 位作者 陈孝赏 段敏 刘守坎 刘庆龙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长江流域两系杂交早稻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底,共有139个组合通过省级或者国家新品种审定,其中,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的26个,被农业部冠名"超级稻"的品种5个。根据农业部全国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统计,1998—2015年共有76个两... 长江流域两系杂交早稻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底,共有139个组合通过省级或者国家新品种审定,其中,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的26个,被农业部冠名"超级稻"的品种5个。根据农业部全国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统计,1998—2015年共有76个两系早稻组合推广面积达到或超过0.67万hm^2,累计推广753.1万hm^2,其中湖南、湖北、江西3个省份累计推广697.4万hm^2,占总面积的92.6%。种业公司是两系杂交早稻选育和推广最重要的力量,育成组合推广面积占总面积的41.6%,湖南省育种单位贡献最大,育成组合在湖南、江西、湖北等多个省份累计推广面积达588.7万hm^2。介绍长江流域两系杂交早稻审定和推广的现状,分析主要不育系贡献率及系谱关系,提出浙江省发展两系杂交早稻的优势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两系杂交早稻 推广面积 不育系 系谱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氯杀螨醇替代技术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李萍 朱晓明 +4 位作者 丁琼 赵延生 张玉娴 曹诗红 杨普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5-169,共5页
2009年始在我国山东省沾化县、陕西省洛川县、湖北省宜都县启动实施了三氯杀螨醇替代项目,开展了三氯杀螨醇替代技术试验研究和效果评价。结果表明,5种替代药剂炔螨特、哒螨灵、阿维菌素、螺螨酯、二甲基二硫醚的防效均高于三氯杀螨醇,... 2009年始在我国山东省沾化县、陕西省洛川县、湖北省宜都县启动实施了三氯杀螨醇替代项目,开展了三氯杀螨醇替代技术试验研究和效果评价。结果表明,5种替代药剂炔螨特、哒螨灵、阿维菌素、螺螨酯、二甲基二硫醚的防效均高于三氯杀螨醇,生产上完全可以替代三氯杀螨醇;捕食螨60d防治效果达到84.8%,防治害螨有效控制期达140d以上,果园通过释放捕食螨可以减少农药使用2~3次;诱虫带诱集害虫效果比较明显,特别是对山楂叶螨越冬雌成螨诱集效果尤为显著,防治害螨效果为40.3%,可以作为防治害螨的辅助措施,以减少防治用药次数。从防治成本看,替代技术的单次使用成本有所增加,但防治总成本还需要在各项替代技术综合配套使用后进行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杀螨醇 替代技术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搭建良种展示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全国小型西瓜、甜瓜和甜(糯)玉米新品种展示观摩活动在深圳成功举办 被引量:3
5
作者 廖琴 陈应志 《中国瓜菜》 CAS 2005年第4期59-60,共2页
为促进优质小型西瓜、甜瓜和甜(糯)玉米新品种推广,拓展港澳和东南亚市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于2005年5月28-29日在深圳举办了全国小型西瓜、甜瓜和甜(糯)玉米新品种展示观摩活动.来自各省(区、市)种子管理部门,西瓜、甜瓜和甜(糯... 为促进优质小型西瓜、甜瓜和甜(糯)玉米新品种推广,拓展港澳和东南亚市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于2005年5月28-29日在深圳举办了全国小型西瓜、甜瓜和甜(糯)玉米新品种展示观摩活动.来自各省(区、市)种子管理部门,西瓜、甜瓜和甜(糯)玉米科研育种单位、种子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当地大型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果品经销商和香港农产品流通企业,以及部分新闻单位的代表,共计165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农业部财务司、科技教育司和科技发展中心有关领导出席了这次活动.期间,代表们参观了深圳和惠州的小型西瓜、甜瓜和甜(糯)玉米新品种展示现场、深圳农产品集团布吉中心批发市场、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袁隆平超级稻研究基地,鉴评了部分参展小型西瓜、甜瓜品种,举办了小型西瓜、甜瓜和甜(糯)玉米育种及产销发展主题论坛.现简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品种展示 小型西瓜 科技成果转化 活动 玉米 甜瓜 深圳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产品批发市场 平台 良种 搭建 加速 种子管理部门 生产加工企业 新品种推广 2005年 农产品流通 育种单位 种子企业 大型超市 发展中心 科技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作物种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林展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9-64,共6页
关键词 转基因技术 检测技术 作物种子 转基因作物 农业生产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 转基因种子 种植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新品种推广中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真和 《蔬菜》 2011年第8期3-5,共3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蔬菜产业持续发展,2010年全国蔬菜(不含西甜瓜)播种面积达到1500多万hm2,总产量4.962亿t,总产值1.2万亿元。如果将瓜类和蔬菜作物加到一起,蔬菜大产业的产量和产值已双双超过粮食作物,成为我国第一大种植业。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蔬菜产业持续发展,2010年全国蔬菜(不含西甜瓜)播种面积达到1500多万hm2,总产量4.962亿t,总产值1.2万亿元。如果将瓜类和蔬菜作物加到一起,蔬菜大产业的产量和产值已双双超过粮食作物,成为我国第一大种植业。在此期间,通过全国广大农技推广人员,包括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科技推广人员的共同努力,使我国主要蔬菜品种更换(更新)了5~6次,同时,主要蔬菜品种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5%以上,成果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产业 新品种推广 良种覆盖率 持续发展 播种面积 蔬菜作物 粮食作物 农技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凤乐 《农业科技通讯》 1997年第5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发生特点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地龙”喷灌技术要点
9
作者 高祥照 《农村百事通》 2011年第16期45-45,共1页
所谓"小地龙",就是农民在多年使用的塑料软管"小白龙"浇地的基础上,经在输水管上打孔改造而成的具有微喷效果的浇地设备。"小白龙"灌溉在黄淮海地区大田粮食作物上应用已有10多年的历史。
关键词 喷灌技术 地龙 黄淮海地区 塑料软管 粮食作物 输水管 浇地 微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轮纹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10
作者 李萍 《农业科技通讯》 1997年第6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苹果树 轮纹病 发生特点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黄淮海麦区秋冬季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11
作者 《河北农业》 2016年第9期4-5,共2页
做好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对压低病虫初始量,预防苗期病虫害的发生,确保全年小麦病虫害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为落实2016年农业部秋冬种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小麦秋播药剂拌种和秋冬季病虫害防治工作,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 做好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对压低病虫初始量,预防苗期病虫害的发生,确保全年小麦病虫害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为落实2016年农业部秋冬种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小麦秋播药剂拌种和秋冬季病虫害防治工作,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国家小麦产业体系相关专家,结合2016年春夏季小麦病虫发生情况,研究制定我国不同产区秋冬季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 苗期病虫害 防控技术 病虫发生情况 病虫害防控 病虫害防治 初始量 我国小麦生产 种植业管理司 全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冬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12
作者 《河北农业》 2015年第10期8-11,共4页
秋冬茬蔬菜是我国蔬菜生产中最重要的茬口之一,对保证秋冬春季市场供应和菜农稳定增收意义重大。为加强秋冬蔬菜生产管理,农业部蔬菜专家指导组提出以下技术指导意见。
关键词 秋冬蔬菜 生产技术 蔬菜生产 市场供应 生产管理 秋冬茬 冬春季 农业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2013年小麦秋冬种技术
13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2年第20期60-62,共3页
针对近几年部分地区小麦播种质量不高,以及小麦冻害、干旱、病虫等灾害重发导致小麦苗小、苗弱和死苗的现象,2012年-2013年度冬小麦秋冬种重点推广“十大主推技术”,突出抓好“六项关键措施”,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结合,从... 针对近几年部分地区小麦播种质量不高,以及小麦冻害、干旱、病虫等灾害重发导致小麦苗小、苗弱和死苗的现象,2012年-2013年度冬小麦秋冬种重点推广“十大主推技术”,突出抓好“六项关键措施”,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结合,从小麦播种人手,着力提高播种质量,强化防灾减灾,培育冬前壮苗,切实打好小麦丰产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冻害 推技术 冬种 播种质量 农机农艺结合 良种良法配套 防灾减灾 冬前壮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414"肥料试验模型拟合的探讨 被引量:522
14
作者 王圣瑞 陈新平 +2 位作者 高祥照 毛达如 张福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9-413,共5页
以UNDP95-98年在河北唐山进行的27个"3414"冬小麦试验为例,研究了三元二次施肥模型与一元施肥模型对"3414"肥料试验结果的拟合情况。结果表明,三元二次施肥模型进行拟合试验成功率仅为56%,而采用一元施肥模型可以... 以UNDP95-98年在河北唐山进行的27个"3414"冬小麦试验为例,研究了三元二次施肥模型与一元施肥模型对"3414"肥料试验结果的拟合情况。结果表明,三元二次施肥模型进行拟合试验成功率仅为56%,而采用一元施肥模型可以对全部试验进行数据处理。在同一试验中,与一元施肥模型相比,采用三元二次施肥模型计算的推荐施肥量偏高;根据一元施肥模型拟合计算分别有15%、44%、67%的点不需要施用N、P、K肥,而采用三元二次施肥模型则无法获得这一信息。因此,在"3414"试验中,一元施肥模型是三元二次施肥模型拟合的一种很好补充和优化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414”肥料 试验 模型拟合 三元二次施肥模型 一元施肥模型 施肥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北迁的大气背景 被引量:47
15
作者 包云轩 曹云 +4 位作者 谢晓金 陆明红 李轩 王纯枝 刘万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519-3533,共15页
稻纵卷叶螟因其发生面积大、暴发频率高、致害程度重而成为我国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为了阐明大气背景对其北迁重大过程的影响,利用2000—2012年中国稻纵卷叶螟灯诱数据分析了我国水稻主产区稻纵卷叶螟迁入的主要特征;选取2007年7月... 稻纵卷叶螟因其发生面积大、暴发频率高、致害程度重而成为我国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为了阐明大气背景对其北迁重大过程的影响,利用2000—2012年中国稻纵卷叶螟灯诱数据分析了我国水稻主产区稻纵卷叶螟迁入的主要特征;选取2007年7月下旬的一次重大北迁过程作为典型个例,运用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RF,结合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模拟了这一过程的大气背景,推算了稻纵卷叶螟的迁飞轨迹,并分析了大气背景对稻纵卷叶螟灾变性迁入的影响。研究表明:(1)这13年中,我国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大多在3月初始见,3—8月为北迁期,从南到北先后在华南、西南、江岭、江淮稻区出现迁入峰;9—11月为南迁期,从北到南先后迁入江淮、江岭、华南稻区并出现相应的迁入峰,10月底至11月初为终见期。(2)北迁个例中各站逆推轨迹分析显示:包括再迁飞在内的不同时段虫源地基本上位于降虫区的西南方,迁飞高度都变化于550—850 m之间,但在沿海地区降落的稻纵卷叶螟迁飞轨迹是复杂的。(3)水平气流是稻纵卷叶螟远距离北迁的主要运载动力,925 h Pa上南方稻区一致的偏南气流对稻纵卷叶螟北迁极为有利;三维流场的起伏、特别是垂直气流的强弱变化对迁飞高度的变化起重要的作用。(4)下沉气流和降水是稻纵卷叶螟降落的关键动力因素,两者都对降虫有明显影响。(5)在这一北迁过程中,稻纵卷叶螟种群多降落在相对湿度大的区域,降虫区的相对湿度均在7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迁入 WRF模式 迁飞轨迹 大气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稻纵卷叶螟重大迁入过程的大气动力机制分析 被引量:33
16
作者 王翠花 包云轩 +2 位作者 王建强 向勇 翟保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04-612,共9页
为了探明稻纵卷叶螟灾变性迁入的大气动力学机制,本研究在ArcGIS中对2003年我国稻纵卷叶螟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简要的地学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了有典型意义的重大迁入过程2个,从PCVSATTM接收系统中调取覆盖各迁飞过程的实测气象数据... 为了探明稻纵卷叶螟灾变性迁入的大气动力学机制,本研究在ArcGIS中对2003年我国稻纵卷叶螟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简要的地学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了有典型意义的重大迁入过程2个,从PCVSATTM接收系统中调取覆盖各迁飞过程的实测气象数据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输入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对迁飞和降落期间的大气动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客观分析。结果表明:(1)用850hPa和925hPa高度风向来分别描述稻纵卷叶螟北迁和南迁主迁飞层种群迁移的方向是比较合适的。北迁时,从源地到迁入地之间有比较一致的偏南气流;南迁时,从源地到迁入地之间则有相对均一的偏北气流。水平风场上的气旋式曲率区有利于害虫的起飞迁出,反气旋式曲率区则有利于其迁入降落。(2)垂直气流场中下沉气流的推动作用是稻纵卷叶螟迁入和降落的最直接大气动力机制,当稻纵卷叶螟迁入某一即将危害的稻区时,其降落前36~12h以内的850hPa等压面上常表现为相对强而宽广的下沉气流区。(3)在稻纵卷叶螟迁入与为害前36~12h内的高空850hPa和925hPa散度场上,降虫区上空对应着比较一致的高值正散度区,表明有较强的下沉气流存在,这对降虫十分有利。(4)850hPa、925hPa等压面上的水平流场、垂直气流场和散度场的特征分布对预测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和降落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迁飞 GIS 大气动力学机制 预报 中尺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多菌灵和三环唑的敏感性检测及抗药性变异研究 被引量:36
17
作者 张传清 周明国 +1 位作者 邵振润 梁桂梅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55-460,共6页
用区分剂量法检测了 2 0 0 0年采自中国广东、广西、安徽和江苏四省 12 9株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和多菌灵的抗药性频率。稻瘟病菌对生产上已停用 10年左右的异稻瘟净的抗药性频率仍高达 79.1% ;在广东省高要市检测到了一例多菌灵抗药性菌... 用区分剂量法检测了 2 0 0 0年采自中国广东、广西、安徽和江苏四省 12 9株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和多菌灵的抗药性频率。稻瘟病菌对生产上已停用 10年左右的异稻瘟净的抗药性频率仍高达 79.1% ;在广东省高要市检测到了一例多菌灵抗药性菌株GY5 ,频率为 0 .78%。利用抑制菌丝黑色素化的最小抑制浓度 (MIC)离体检测了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敏感性 ,结果表明稻瘟病菌黑色素的生物合成对三环唑存在着不同的敏感性基因水平 ,但没有观察到上述MIC值与活体条件下测定的防治稻瘟病的EC50 间存在相关性。用药剂驯化和紫外诱变的方法都获得了稻瘟病菌抗异稻瘟净突变体和抗多菌灵突变体 ,但未能获得抗三环唑突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异稻瘟净 多菌灵 三环唑 敏感性 抗药性 区分剂量法 稻瘟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背飞虱重大迁入过程的大气动力背景 被引量:37
18
作者 包云轩 徐希燕 +3 位作者 王建强 王翠花 缪启龙 翟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527-4535,共9页
为了揭示白背飞虱迁入的大气动力背景,为其灾变预警奠定气象学基础,根据2003年全国69个植保站提供的白背飞虱虫情资料,在ArcGIS9.0支持下对该年我国白背飞虱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地学分析。利用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和由PCVSAT系统接... 为了揭示白背飞虱迁入的大气动力背景,为其灾变预警奠定气象学基础,根据2003年全国69个植保站提供的白背飞虱虫情资料,在ArcGIS9.0支持下对该年我国白背飞虱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地学分析。利用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和由PCVSAT系统接收的气象数据对2个典型的白背飞虱南、北迁降落过程的大气背景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客观分析,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850hPa等压面上气压场的配置及其随时空的演变是控制和影响白背飞虱迁入的最重要的大气环流因素。(2)850hPa高度上的偏南气流有利于白背飞虱种群的北迁,925hPa等压面上的偏北气流有利于其南迁,这两个高度上风场的气旋式风向切变区有利于白背飞虱的起飞迁出,反气旋式切变区有利于其迁入降落。(3)降水对白背飞虱的降落有着十分重要的动力胁迫作用,但其在北迁降落过程中的作用明显强于南迁。(4)垂直气流场中强下沉气流可迫使白背飞虱大量降落,表明气流胁迫是风载迁飞性害虫灾变性迁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大气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迁入 GIS MM5 大气动力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长江中游油菜种植区土壤养分及pH状况 被引量:32
19
作者 丛日环 张智 +5 位作者 郑磊 苗洁 任意 任涛 李小坤 鲁剑巍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13-1224,共12页
为了掌握长江中游油菜种植区土壤养分状况,在湖北、湖南、江西三个省份调查和取样分析5 463份土壤数据的6个指标(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硼和pH),基于Arc GIS平台,采用Kriging插值法分析4个不同油菜种植区域(二熟制山... 为了掌握长江中游油菜种植区土壤养分状况,在湖北、湖南、江西三个省份调查和取样分析5 463份土壤数据的6个指标(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硼和pH),基于Arc GIS平台,采用Kriging插值法分析4个不同油菜种植区域(二熟制山地区、二熟制平原区、三熟制山地区、三熟制平原区)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长江中游油菜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均处于适宜/丰富的含量水平,基本没有5级和6级水平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分布。从不同区域来看,以上3个养分指标总体均表现为三熟制地区养分含量高于二熟制地区。长江中游仍有1.82×10~5 hm^2区域土壤速效钾处于缺乏的水平(30~50 mg kg^(-1))。土壤有效硼含量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在三熟制地区,土壤有效硼缺乏(5级和6级)的比例仍高达13.6%~20.4%。土壤pH多集中在6.0左右,但是三熟制地区仍然有较高比例(约35.7%)的土壤pH处于4.5~5.5。综上所述,长江中游不同种植区域土壤养分性状存在差异,尤其是三熟制地区仍有相当比例需要提高土壤有效硼和改良酸性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GIS 土壤 钾缺乏 硼缺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农田土壤微量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5
20
作者 张智 任意 +5 位作者 鲁剑巍 郑磊 苗洁 李小坤 任涛 丛日环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89-1496,共8页
为了更好地掌握长江中游土壤肥力状况,运用地统计学和Arc 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41 943个土壤样品的微量养分(铁Fe、锰Mn、铜Cu、锌Zn、硼B)含量的分布特征和空间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土壤有效态Fe、Mn... 为了更好地掌握长江中游土壤肥力状况,运用地统计学和Arc 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41 943个土壤样品的微量养分(铁Fe、锰Mn、铜Cu、锌Zn、硼B)含量的分布特征和空间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土壤有效态Fe、Mn、Cu、Zn、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8.0、27.2、3.05、1.71、0.41 mg kg-1。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Fe、Mn均以江汉平原区较低,Zn以湖南省较低,Cu、B空间分布较为不均;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土壤微量养分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Fe、Mn、Cu含量为缺乏或严重缺乏的面积比例分别降至0.1%、2.2%和0.1%,而Zn和B分别为30.8%和17.7%。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对土壤微量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微量养分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越来越突出,亟须根据土壤微量养分的分布特征进行分区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养分 空间分布 ARCGIS 农田土壤 长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