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水氮处理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内作物光能截获、竞争和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高阳 申孝军 +4 位作者 杨林林 李新强 黄玲 巩文军 段爱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15-822,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光能截获、竞争与利用的影响。试验设置充分供水和水分亏缺两种水分处理以及施氮(亩施纯氮7.5 kg)和不施氮两种氮肥处理。结果表明,在生育中后期,同一氮肥处理条件下,充分供水处理...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光能截获、竞争与利用的影响。试验设置充分供水和水分亏缺两种水分处理以及施氮(亩施纯氮7.5 kg)和不施氮两种氮肥处理。结果表明,在生育中后期,同一氮肥处理条件下,充分供水处理间作作物的光能截获率显著高于水分亏缺处理;相同水分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大豆的光能截获率略高于不施氮处理,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而施氮处理间作玉米的光能截获率则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从播后第64天到成熟,同一氮肥处理条件下,充分供水提高了间作玉米的光能竞争比,但却降低了间作大豆的光能竞争比。从播后第73天到成熟,相同水分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玉米的光能竞争比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而大豆的光能竞争比在两个氮肥处理间则没有显著差异。充分供水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玉米的光能利用效率(LUE)为3.87 g/MJ,略高于不施氮处理(3.81 g/MJ);水分亏缺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玉米的LUE(3.86 g/MJ)比不施氮处理(3.72 g/MJ)高3.6%。充分供水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大豆的LUE(1.62 g/MJ)比不施氮处理(1.57 g/MJ)高3.2%;水分亏缺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大豆的LUE为1.55 g/MJ,与不施氮处理(1.54 g/MJ)基本相同,表明与氮肥处理相比,水分状况对大豆LUE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光合有效辐射 竞争 光能利用效率 水分状况 氮肥使用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温度资料估算参考作物腾发量的方法比较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倩 段爱旺 +2 位作者 高阳 申孝军 蔡焕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4-109,共6页
以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的参考作物腾发量ETo为标准,与采用温度法和辐射法的Penman-Monteith温度法(PMT)、修正的PMT(PMT-cor)、Hargreaves-Samain(HG)、修正的HG公式(HG-M1,HG-M2)、Thornthwaite公式、Irmak公式、修正的Irmak公式(I... 以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的参考作物腾发量ETo为标准,与采用温度法和辐射法的Penman-Monteith温度法(PMT)、修正的PMT(PMT-cor)、Hargreaves-Samain(HG)、修正的HG公式(HG-M1,HG-M2)、Thornthwaite公式、Irmak公式、修正的Irmak公式(Irmak-cor)、Mc Guinness Bordne公式(M-B)的估算值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引入干旱指数对温度法中的PMT公式进行修正,采用多元线性拟合对辐射法中的Irmak公式进行修正。结果表明:温度法中的PMT公式、PMT-cor公式、HG公式和辐射法中Irmak公式、Irmak-cor公式的计算值与PM法计算值间的回归系数b都接近于1.0,相关系数R2大于0.80,相对误差RE小于20%,一致性指数d大于0.95。通过交叉比较发现,Irmak-cor公式精度较高(b=1.00、R2=0.98、RMSE=0.17 mm/d、RE=7%、d=1.00),其次是Irmak公式(b=1.03、R2=0.95、RMSE=0.31 mm/d、RE=12%、d=0.99),再次是PMT、PMT-cor、HG方法。考虑计算结果的精确度,该地区首选Irmak-cor公式估算ETo;如果考虑计算简便,该地区可选HG公式估算E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资料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 PENMAN-MONTEITH公式 PMT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气预报的参照作物腾发量中短期预报模型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倩 段爱旺 +3 位作者 王广帅 Jha K.Shiva 申孝军 蔡焕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7-114,共8页
以新乡市1970—2011年逐日实测气象资料代入FAO 56 Penman-Monteith(PM)方法算得的ET0作为基准值,对HG、P-T、M-K、M-C模型进行参数修正,将新乡市2012—2014年冬小麦生育期间预见期为1、3、5、7、10d的天气预报数据代入修正后的模型进... 以新乡市1970—2011年逐日实测气象资料代入FAO 56 Penman-Monteith(PM)方法算得的ET0作为基准值,对HG、P-T、M-K、M-C模型进行参数修正,将新乡市2012—2014年冬小麦生育期间预见期为1、3、5、7、10d的天气预报数据代入修正后的模型进行ET01~10 d的中短期预报,并以2012—2014年冬小麦生育期间逐日实测气象资料由PM公式算得的ET0为基准值,对天气预报的精度及ET0的预报精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过参数修正后HG、P-T、M-K、M-C模型的精度均有提高;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速、日照时数的预报精度均随预见期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最低气温预报的精度稍高于最高气温;不同预见期的ET0预报模型中,P-T模型预报的ET0平均准确率在众模型中较高(95.06%),其次为HG-M模型(94.66%)、PMT1模型(94.34%)、M-K模型(93.89%),且P-T、HGM两种模型计算程序较简单,因此优选P-T、HG-M模型进行ET0的中短期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照作物腾发量 天气预报 PENMAN-MONTEITH公式 P-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耕作对冬小麦畦灌水流运动和灌水质量的影响
4
作者 王万宁 郑和祥 孙景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22,共7页
为探究深松耕作方式对华北平原冬小麦畦灌灌水技术参数及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设置冬小麦耕作模式(深松+旋耕PS、传统耕作对照CK)和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畦宽1.7、3.4、5.1 m和入畦流量30、40 m^(3)/h)处理8种组合,结合冬小麦拔节、抽穗期... 为探究深松耕作方式对华北平原冬小麦畦灌灌水技术参数及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设置冬小麦耕作模式(深松+旋耕PS、传统耕作对照CK)和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畦宽1.7、3.4、5.1 m和入畦流量30、40 m^(3)/h)处理8种组合,结合冬小麦拔节、抽穗期灌水数据,采用WinSRFR模型反演不同处理的土壤入渗参数并评价其灌水质量。深松较传统处理冬小麦拔节和抽穗期畦灌水流推进的总时长分别平均延长了5.58和5.87 min。WinSRFR模型能较好地对深松耕作后畦灌水流运动过程进行模拟,R^(2)均在0.93以上,深松较传统耕作冬小麦拔节期土壤入渗系数K和入渗指数a分别平均提高了20.72%、1.41%。深松后K值随着畦宽和入畦流量的增加而减小。深松耕作处理冬小麦拔节期灌水效率、储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分别较传统耕作平均提高了2.76%、5.95%和4.95%,深层渗漏损失量平均减小了15.05%。深松后畦宽3.4 m,入畦流量为40 m^(3)/h的灌水技术参数组合的畦灌灌水质量的综合平均值最优,深层渗漏量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耕作 畦灌水流运动 土壤入渗 WinSRFR 灌水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栽培作物高效用水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浩 孙景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0,44,共6页
在分析水资源紧缺和设施农业节水潜力巨大的现状基础上,从作物生理节水调控理论、作物生长冗余调控与缺水补偿效应理论、作物节水调质理论等方面,论述了设施栽培作物高效用水的理论基础。探讨了适用于设施栽培作物高效用水的灌溉技术及... 在分析水资源紧缺和设施农业节水潜力巨大的现状基础上,从作物生理节水调控理论、作物生长冗余调控与缺水补偿效应理论、作物节水调质理论等方面,论述了设施栽培作物高效用水的理论基础。探讨了适用于设施栽培作物高效用水的灌溉技术及其研究动态,概述了基于土壤水分信息、综合气象状况及作物水分信息的设施作物高效用水指标与灌溉模式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设施栽培作物高效用水的研究目标和未来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栽培 作物高效用水 理论基础 灌溉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麦优势区域生产格局及施肥现状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严如玉 赵希梅 +6 位作者 向风云 李雅琼 李绪勋 司转运 李鹏慧 高阳 李继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41,共12页
为了解中国小麦种植优势区域生产格局变化和小麦施肥研究现状,科学指导小麦生产管理,依托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2022年国家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对中国小麦产量与施肥研究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1年... 为了解中国小麦种植优势区域生产格局变化和小麦施肥研究现状,科学指导小麦生产管理,依托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2022年国家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对中国小麦产量与施肥研究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1年中国小麦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在2 400万hm^(2),小麦总产量和单产除2016-2018年有所波动外,其余年间均表现为稳步增产趋势。根据文献研究和各地区小麦总产量占比,将小麦主产区划分为西北、华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4大麦区。2018-2021年华北冬小麦区年均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均最高,分别为1 210万hm^(2)、7 806万t和6 104 kg·hm^(-2),其中河南省各项指标稳居第一。文献资料关键词共现情况显示,近年来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和栽培技术依然是国内小麦施肥研究重点。2012-2022年小麦施肥研究文献年发表量均在230篇以上,其中2021年为383篇。文献发表量趋势表现为2012-2014年逐年上升,2015-2022年有不同程度波动,其中华北麦区的研究机构分布广泛,总发文量占全国49.4%,其次是西南麦区。另外,统计数据显示小麦施肥研究论文类型以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偏重技术推广应用。对比2012-2022年文献中实际施肥量与国家推荐施肥量,各麦区氮磷钾肥用量普遍下降,化肥减施和化肥替代效果明显,但部分地区或农户仍存在不合理施用氮磷钾肥的现象。总体而言,2012-2021年小麦优势区域生产格局稳定向好,化肥施用量仍需不断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施肥 优势产区 CNKI数据库 计量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机械直播冬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林澄 马力 +5 位作者 王心怡 朱嘉旺 陈爽 高丽萍 郑珍 陈慧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4,73,共7页
【目的】明确耕作方式对长江流域水旱轮作旱作季冬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机械直播冬油菜为试验对象,设置深翻和浅旋2种耕作方式,研究其对冬油菜的根系、地上部生长(株高、茎粗、生物量)、产量和籽粒含油量的影响。【结果】... 【目的】明确耕作方式对长江流域水旱轮作旱作季冬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机械直播冬油菜为试验对象,设置深翻和浅旋2种耕作方式,研究其对冬油菜的根系、地上部生长(株高、茎粗、生物量)、产量和籽粒含油量的影响。【结果】较浅旋处理相比,深翻促进了冬油菜根系生长及根系下扎,根质量密度平均增加了2.0%;且深翻促进了冬油菜的生长发育,冬油菜株高、茎粗和地上部生物量均值分别增加了4.8%、3.1%和5.9%。此外,深翻处理冬油菜产量显著高于浅旋处理(P<0.05),增幅达到24.4%;这与产量构成要素(分支节点高度、分枝长度、单株角果数)显著增加密切相关。深翻较浅旋处理油菜籽粒含油量略有提升,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结论】综合考虑冬油菜的生长状况、产量以及籽粒含油量,机械化耕播作业时适当深翻会对冬油菜生长指标及产量构成因素产生正效应。该研究为冬油菜区机械化直播种植合理耕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油菜 根系 产量 机械化直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热盐变化及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7
8
作者 张俊鹏 冯棣 +3 位作者 郑春莲 孙池涛 孙景生 高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1-167,共7页
为了充分利用咸水资源,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1、3、5、7 g/L等4个矿化度咸水(分别用S1、S2、S3、S4表示)灌溉对棉田土壤水热盐变化特征及棉花长势、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内各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及地下... 为了充分利用咸水资源,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1、3、5、7 g/L等4个矿化度咸水(分别用S1、S2、S3、S4表示)灌溉对棉田土壤水热盐变化特征及棉花长势、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内各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及地下5 cm处土壤温度总体上都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差异不大;处理间土壤电导率差异明显,灌溉水矿化度愈高,土壤电导率愈大,棉花生育期结束后,降雨对各处理盐分的淋洗率介于29.40%-40.40%。土壤水分和盐分剖面分布受制于土壤质地、降雨和棉花蒸发蒸腾耗水;干旱时期,土壤干燥,盐分表聚,湿润时期与之相反。棉花成苗率、株高、单株最大叶面积和霜前花率均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降低,籽棉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为S2、S1、S3和S4,其中,S4与S1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咸水灌溉通过改变马克隆值对纤维品质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S4处理。研究结果可为丰富棉花咸水灌溉技术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灌溉 水热盐 棉花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定额对西瓜/棉花间作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强小嫚 孙景生 +2 位作者 刘浩 宁慧峰 吴晓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113-119,共7页
该文将膜下滴灌灌水技术集成到西瓜/棉花间作系统中,探讨滴灌灌水定额15、22.5、37.5及30 mm处理(对照)对瓜棉间作作物生长、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定额37.5 mm西瓜生育前期主蔓最长,棉花全生育期株高最高... 该文将膜下滴灌灌水技术集成到西瓜/棉花间作系统中,探讨滴灌灌水定额15、22.5、37.5及30 mm处理(对照)对瓜棉间作作物生长、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定额37.5 mm西瓜生育前期主蔓最长,棉花全生育期株高最高,灌水定额22.5 mm西瓜生育中后期主蔓长逐渐变大,灌水定额15 mm全生育期西瓜主蔓长和棉花株高值均最小;间作群体叶面积指数呈双峰曲线变化,共生期内灌水量越大,LAI均值越大,非共生期各水分处理LAI均值无显著差异;灌水定额22.5 mm棉花成铃数最多、最终脱落率最小(59.6%),灌水定额37.5 mm最终脱落率最高(62.3%);灌水定额22.5 mm显著提高了瓜棉间作产量、水分生产效率、经济效益,西瓜产量为59 697.0 kg/hm2,棉花产量为4 851.2 kg/hm2,水分生产率为28.20元/m3,总产出值高达163 054.8元/hm2。综上可见,该地区瓜棉间作适宜的灌水定额为22.5 mm,全生育期共灌水7次,可实现瓜棉间作高产和水分高效利用的统一,能为该地区瓜棉间作系统科学使用滴灌灌水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灌溉 作物 间作 西瓜 产量 水分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咸水造墒条件下植棉方式对产量与土壤水盐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俊鹏 曹彩云 +3 位作者 冯棣 孙景生 李科江 刘浩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7-102,共6页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研究了5 g/L微咸水造墒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基质育苗移栽覆膜、沙培育苗移栽覆膜、点播覆膜与基质育苗移栽不覆膜、沙培育苗移栽不覆膜、点播不覆膜)对棉花土壤水盐变化过程、成苗率、叶面积指数、产量以及纤维品质的...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研究了5 g/L微咸水造墒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基质育苗移栽覆膜、沙培育苗移栽覆膜、点播覆膜与基质育苗移栽不覆膜、沙培育苗移栽不覆膜、点播不覆膜)对棉花土壤水盐变化过程、成苗率、叶面积指数、产量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通过减少土壤蒸发、提高土壤温度和抑制盐分表聚,削弱了盐分胁迫对棉花的危害程度,棉花的成苗率、花铃期前的叶面积指数、霜前花率以及产量均高于无覆盖处理,同时有效地提高了棉花的纤维品质;基质育苗移栽和沙培育苗移栽技术呈现了一定的增产潜力,尤其是在棉花生长中后期连阴天较多的2011年,育苗移栽棉花增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微咸水 种植方式 产量 水盐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番茄节水调质灌水方案评价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浩 段爱旺 +2 位作者 孙景生 宁慧峰 王峰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9-534,540,共7页
为寻求日光温室番茄优质高效的灌溉制度,采用设置于温室番茄冠层齐平位置的水面蒸发测定装置,设计3种基于水面蒸发量的灌水间隔水平和4种灌水量水平组合处理,依据小区试验观测结果,分析确定了以番茄产量、水分利用率、单果重、可溶性固... 为寻求日光温室番茄优质高效的灌溉制度,采用设置于温室番茄冠层齐平位置的水面蒸发测定装置,设计3种基于水面蒸发量的灌水间隔水平和4种灌水量水平组合处理,依据小区试验观测结果,分析确定了以番茄产量、水分利用率、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及果实硬度等5项指标为主的节水调质灌溉制度评价体系;在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出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借鉴TOPSIS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温室番茄节水、优质、高产相统一的综合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确定基于水面蒸发量的温室番茄节水调质灌溉制度,即当累积水面蒸发量E_(pan)达到10mm±2mm时进行灌溉,灌水量为0.9E_(pan),在产量不降低的情况下,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果实的营养品质和储运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灌溉制度 水面蒸发量 变异系数法 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花后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旗叶光合作用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2
作者 高阳 黄玲 +3 位作者 李新强 申孝军 孙景生 段爱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1-206,共6页
为了解干旱对冬小麦光能利用与耗散机制的影响,研究了花后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保护酶与光合作用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增加了旗叶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提高了叶片的渗透调节和抗氧化能力。... 为了解干旱对冬小麦光能利用与耗散机制的影响,研究了花后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保护酶与光合作用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增加了旗叶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提高了叶片的渗透调节和抗氧化能力。中度水分胁迫下旗叶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充分供水处理的相近,而重度胁迫处理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则降低较为明显。适度的水分胁迫可诱导叶片保护酶活性升高,从而减轻干旱伤害。适度的水分胁迫可增强PSⅡ反应中心的电子捕获效率,增强光呼吸作用,较好的保护光合机构。水分胁迫促进了冬小麦灌浆前期的蔗糖合成能力,但同时也导致灌浆中后期旗叶衰老的加剧,使得叶片的蔗糖合成能力急剧下降。水分胁迫降低了旗叶的RuBP羧化酶活性,除非受旱严重,否则RuBP羧化酶活性的降低不会限制叶片的光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光合作用 保护酶活性 冬小麦 开花-灌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模式及下限对滴灌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申孝军 张寄阳 +3 位作者 孙景生 李明思 王景雷 刘浩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11-718,共8页
为探索滴灌条件下棉花优质高效灌溉指标,在新疆石河子研究了地下滴灌(SSDI)和膜下滴灌(SDI)条件下不同灌水控制下限对棉花耗水量、品质以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滴灌模式,棉花蕾期耗水量随灌水控制下限的提高而增加,花铃期水... 为探索滴灌条件下棉花优质高效灌溉指标,在新疆石河子研究了地下滴灌(SSDI)和膜下滴灌(SDI)条件下不同灌水控制下限对棉花耗水量、品质以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滴灌模式,棉花蕾期耗水量随灌水控制下限的提高而增加,花铃期水分胁迫处理的棉花阶段耗水量普遍低于对照处理;蕾期适度水分胁迫(灌水控制下限为60%FC)花铃期充分供水(灌水控制下限为75%FC)处理(SDI-7和SSDI-7)有利于籽棉产量的提高,与对照处理相比,籽棉产量提高了14.48%(SDI-7)和11.60%(SSDI-7);水分处理对棉花衣分、棉纤维整齐度的影响不明显,蕾期和花铃期水分胁迫对棉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的影响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加重而加剧,蕾期适度水分胁迫(灌水控制下限为60%FC)有利于棉纤维断裂比强度的提高.相同水分处理,地下滴灌棉花产量和灌溉水利用率均高于膜下滴灌棉花.与对照处理相比,蕾期和花铃期灌水控制下限分别为60%FC和75%FC,灌水定额为30 mm处理在节约灌溉水的同时提高了籽棉产量并改善了棉纤维品质,可作为石河子垦区滴灌棉花适宜的灌水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滴灌 籽棉产量 纤维品质 水分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灌溉对棉花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俊鹏 冯棣 +3 位作者 曹彩云 孙池涛 李科江 孙景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7-112,共6页
采用田间对比试验,连续3 a研究了1、3、5、7 g/L 4个矿化度咸水(记作S1、S2、S3、S4)灌溉对棉田土壤水盐、土壤蒸发、棉花阶段耗水量、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内根系层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有随灌溉水矿化度... 采用田间对比试验,连续3 a研究了1、3、5、7 g/L 4个矿化度咸水(记作S1、S2、S3、S4)灌溉对棉田土壤水盐、土壤蒸发、棉花阶段耗水量、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内根系层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有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土壤电导率增加尤为明显;年际间,各处理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差异非常大,经过连续3 a灌溉,根系层土壤电导率均未逐年增加。S3和S4处理的平均土壤蒸发强度大于S1处理,S2与S1处理间的差异很小;7 g/L以下咸水灌溉对棉花耗水过程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对总耗水量影响并不明显。3 a的平均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由大到小顺序均为:S2、S1、S3、S4,S2比S1处理增产2.43%,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15%,S3和S4比S1处理减产1.67%和8.88%,水分利用效率降低0.25%和7.31%,其中,S2和S3与S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S4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咸水灌溉 耗水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花后淹水胁迫对根区土温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彩霞 周新国 +4 位作者 王和州 郭冬冬 郭树龙 陈金平 姜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32-1236,共5页
为了探讨淹水对花后冬小麦根区土温及籽粒灌浆的影响,在淮北平原涝渍易发地河南商丘市,对处于花后灌浆阶段的冬小麦进行淹水试验。结果表明,淹水使小麦百粒重降低,花后灌浆阶段淹水1d、3d和5d使乳熟期的小麦百粒重比非淹水处理分别... 为了探讨淹水对花后冬小麦根区土温及籽粒灌浆的影响,在淮北平原涝渍易发地河南商丘市,对处于花后灌浆阶段的冬小麦进行淹水试验。结果表明,淹水使小麦百粒重降低,花后灌浆阶段淹水1d、3d和5d使乳熟期的小麦百粒重比非淹水处理分别降低6.93%、10.35%和10.31%;淹水使小麦灌浆速率受到抑制,淹水5d、3d、1d和CK的平均单粒灌浆速率分别为1-36、1.39、1.52和1.61mg·d^-1,淹水超过5d使小麦的乳熟时间推后。淹水使10~40cm土层间温差变小,淹水时间越长,10~40cm土温降低越多,淹水结束后土温回升也越快。花后淹水使小麦干物质量及籽粒产量降低,淹水5d以上使小麦地上、地下部分干物质量显著降低。因此,小麦花后灌浆阶段淹水会影响根区环境和地上部干物质的形成,并最终影响籽粒灌浆及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 冬小麦 根区土温 籽粒灌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养分协同对冬小麦干物质运转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小飞 费良军 +3 位作者 孟兆江 张寄阳 牛晓丽 张莹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05-914,共10页
【目的】研究水分养分协同对冬小麦光合产物运转和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旨在寻求提高冬小麦水肥利用效率的途径。【方法】采用防雨棚下测坑试验方法,于2015和2016年在黄淮海平原河南新乡连续进行了2年田间试验。试验采用二因子(土壤... 【目的】研究水分养分协同对冬小麦光合产物运转和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旨在寻求提高冬小麦水肥利用效率的途径。【方法】采用防雨棚下测坑试验方法,于2015和2016年在黄淮海平原河南新乡连续进行了2年田间试验。试验采用二因子(土壤水分调亏度和施肥水平)随机区组设计。3个土壤水分调亏度为轻度调亏、中度调亏和重度调亏,相对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60%~65%、50%~55%和40%~45%;3个施肥水平为高施肥水平(N 240 kg/hm^2、P_2O_5 240 kg/hm^2、K_2O 240 kg/hm^2),中等施肥水平(N 180 kg/hm^2、P_2O_5 180kg/hm^2、K_2O 180 kg/hm^2)和低施肥水平(N 12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20 kg/hm^2)。共9个水肥组合,三次重复。利用氮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水肥组合对植株氮吸收、分配与利用的影响。【结果】在高施肥水平下,中度水分调亏(50%~55%)可促进小麦营养器官花前贮藏物质向籽粒再运转;在中等施肥水平下,叶片花前贮藏同化物再运转量以轻度水分调亏为最高;在低施肥水平下,各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再运转量和再运转率随水分调亏度加重呈提高趋势。不同施肥水平下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总运转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随水分调亏度加重呈提高趋势。【结论】水分调亏提高了籽粒中来自花前营养器官贮藏物质转运的比例。水分调亏与养分调节相结合可有效调控小麦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积累和利用。低施肥水平(N 120、P_2O_5 120、K_2O120 kg/hm^2)和轻度水分调亏(60%~65%田间持水量)组合是本试验条件下节水减肥高产高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调亏 养分调节 同化物 冬小麦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水分处理对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7
17
作者 申孝军 张寄阳 +3 位作者 刘祖贵 李明思 杨贵森 孙景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8-124,共7页
为探索新疆膜下滴灌棉田方便快捷的高效灌水模式,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在乌鲁木齐采用大田小区试验,通过自制蒸发皿水面蒸发量控制灌水,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棉花生长和籽棉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对不同水分处理的响应;两个生长季的试验... 为探索新疆膜下滴灌棉田方便快捷的高效灌水模式,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在乌鲁木齐采用大田小区试验,通过自制蒸发皿水面蒸发量控制灌水,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棉花生长和籽棉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对不同水分处理的响应;两个生长季的试验结果表明,与全生育期充分灌水处理相比,蕾期和花铃期持续亏水处理均对棉花生长、产量和耗水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但适时适度的水分亏缺对棉花籽棉产量的影响不明显,而且可节约22.78%~24.88%的灌水量,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27.94%~34.85%。蕾期轻度亏水(灌水定额为70%水面蒸发量)、花铃后期重度亏水(灌水定额为50%水面蒸发量)、花铃前期充分供水(灌水定额为100%水面蒸发量)的调亏灌溉模式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优质高效灌溉模式,可作为膜下滴灌条件下新疆棉花生产的一种适宜灌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 水分处理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棉田土壤水分测点最优布设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申孝军 孙景生 +3 位作者 张寄阳 王景雷 李明思 杨贵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0-95,共6页
为寻求滴灌棉田土壤剖面水分测点的最优布设方案,2009年在棉花生育期内采用取土烘干法对膜下滴灌棉田不同位置、不同深度土壤质量含水率进行连续监测。利用监测数据分析了膜下滴灌棉田土壤剖面内不同观测点垂直方向上各层次土壤含水率... 为寻求滴灌棉田土壤剖面水分测点的最优布设方案,2009年在棉花生育期内采用取土烘干法对膜下滴灌棉田不同位置、不同深度土壤质量含水率进行连续监测。利用监测数据分析了膜下滴灌棉田土壤剖面内不同观测点垂直方向上各层次土壤含水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利用R型谱系聚类法对剖面内各观测点8个土壤层次的土壤含水率变量进行分类,筛选出适合膜下滴灌棉田墒情观测的土壤水分测点布设方案。最后利用2007年试验数据对提出的水分测点布设方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距滴灌带0 cm、32.5 cm和50 cm处3个观测点,各观测点垂直方向上0~10 cm、20~30 cm、40~50 cm和60~80 cm深处4个层次12个测点的土壤含水率能较好地反映整个剖面的土壤水分信息,可作为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分探头的布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土壤含水率 水分探头 墒情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植沟灌夏玉米棵间蒸发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小飞 费良军 +2 位作者 孙景生 张寄阳 汪顺生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2-338,共7页
为了探明沟灌夏玉米农田棵间蒸发规律,采用自制不同直径的棵间蒸发皿在夏玉米全生育期内分别于每天早上8点加以观测,对不同水分下限条件下沟灌夏玉米大田总蒸发量及垄面、沟面蒸发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沟灌夏玉米棵间蒸发量随着土... 为了探明沟灌夏玉米农田棵间蒸发规律,采用自制不同直径的棵间蒸发皿在夏玉米全生育期内分别于每天早上8点加以观测,对不同水分下限条件下沟灌夏玉米大田总蒸发量及垄面、沟面蒸发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沟灌夏玉米棵间蒸发量随着土壤水分下限降低呈减少的趋势,在全生育期内棵间蒸发在拔节前占很大比例,苗期和拔节期农田棵间蒸发量各占蒸腾量的90%和40%左右;拟合不同水分处理沟面和垄面蒸发的线性方程,相关系数在0.8以上;最后对比苗期和抽雄后期垄沟蒸发过程,两者都随着时间推移呈减小的趋势.垄面蒸发和沟面蒸发的比例约为20∶13,这为以后沟灌夏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循环模拟提供了数据参考,在沟灌夏玉米农田蒸发中,应在拔节期前控制棵间蒸发量达到节水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沟灌 蒸发量 垄面蒸发 沟面蒸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灌溉对覆膜棉花生长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俊鹏 冯棣 +4 位作者 曹彩云 孙景生 孙池涛 郑春莲 刘浩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8-455,共8页
为了揭示棉花生长发育对咸水灌溉的响应特征,采用小区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对棉花出苗、株高、叶面积、果枝数、地上部干质量等形态指标以及产量构成、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出苗率和成苗率随着灌溉水矿... 为了揭示棉花生长发育对咸水灌溉的响应特征,采用小区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对棉花出苗、株高、叶面积、果枝数、地上部干质量等形态指标以及产量构成、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出苗率和成苗率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大而减小,但3 g/L灌水处理与对照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5,7 g/L处理与对照间差异极具统计学意义.在移栽补全苗情况下,咸水灌溉对棉花形态生长指标产生了一定的抑制效应,灌溉水矿化度愈大,抑制作用愈大;对株高、叶面积和地上部干质量的影响在蕾期最明显,花铃期之后开始逐渐减弱;对果枝数和棉铃生长的影响程度随着棉花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降低.处理间棉花的耗水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大小顺序,按灌水处理依次为3,1,5,7 g/L,其中7 g/L处理与对照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灌水前初始值相比,试验结束后1,3 g/L灌水处理的0~40 cm土层盐分未增加,5,7 g/L灌水处理则形成了积盐.研究结果可为咸水安全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咸水灌溉 矿化度 生长 水分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