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肥对红壤pH、作物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69
1
作者 蔡泽江 孙楠 +3 位作者 王伯仁 徐明岗 黄晶 张会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8,共8页
在湖南祁阳典型红壤上进行不同施肥长期定位试验18年,观测了土壤pH、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学氮肥(单施氮肥、氮磷配施和氮磷钾配施)红壤pH明显下降,其中以单施氮肥降幅最大,18年降低了1.5个单位... 在湖南祁阳典型红壤上进行不同施肥长期定位试验18年,观测了土壤pH、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学氮肥(单施氮肥、氮磷配施和氮磷钾配施)红壤pH明显下降,其中以单施氮肥降幅最大,18年降低了1.5个单位;pH降低主要发生在施肥的前8-10年,当pH下降到4.5时,其下降速度趋于缓慢并相对稳定。施用有机肥(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和单施有机肥),土壤pH保持稳定或较试验开始有所升高,以单施有机肥处理pH升幅最大,升高1.0个单位。不施肥和施用化学氮肥的作物产量随着施肥年限均显著降低,其中小麦产量平均每年下降11-104kg/hm2,玉米产量平均每年下降24-210kg/hm2;而施用有机肥的作物产量保持稳定或稳定增加,其中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的玉米产量平均每年增加101kg/hm2。施用化学氮肥处理(除氮磷钾配施处理的玉米外)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与土壤pH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可见,pH降低是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施用有机肥能改善红壤酸度,尤其是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能获得持续高产,是红壤区的最佳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 PH 作物产量 养分吸收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冬绿肥作物二月兰的营养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刘佳 曹卫东 +2 位作者 荣向农 金强 梁金凤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8-82,共5页
二月兰可作为冬季绿肥作物引入华北地区农田种植,与春玉米等作物形成良好的粮肥复种体系,在华北地区有着广阔前景。本试验调查分析了二月兰从返青到成熟的养分含量及累积状况,结果表明,二月兰植株体的养分含量较高,盛花期其干物质氮、... 二月兰可作为冬季绿肥作物引入华北地区农田种植,与春玉米等作物形成良好的粮肥复种体系,在华北地区有着广阔前景。本试验调查分析了二月兰从返青到成熟的养分含量及累积状况,结果表明,二月兰植株体的养分含量较高,盛花期其干物质氮、磷、钾含量分别为2.99%、0.42%和2.99%,且产量较高。二月兰对氮、钾的累积量大,对磷的累积量较小。盛花期二月兰的养分已累计完成了总量的86.3%~94.0%,是进行翻压的最适宜时期。二月兰的养分累积过程符合Logistic方程y=k/(1+ae-bx),氮、磷、钾最大累积速率出现的先后顺序为磷最早、氮次之、钾最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月兰 养分含量 养分累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作物产量演变特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忠芳 徐明岗 +2 位作者 张会民 李慧 孙楠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387-2392,共6页
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发展趋向及其调控对策是土壤科学研究的重点,文章归纳总结了目前研究作物产量所采用的方法和参数,重点阐述如何表征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生产力变化趋势及可持续性的研究现状,进一步分析长期不同施肥下作物产量时空变... 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发展趋向及其调控对策是土壤科学研究的重点,文章归纳总结了目前研究作物产量所采用的方法和参数,重点阐述如何表征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生产力变化趋势及可持续性的研究现状,进一步分析长期不同施肥下作物产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土壤地力贡献率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我国长期施肥下作物产量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作物产量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3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施肥对块根作物产量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高菊生 黄晶 +2 位作者 徐明岗 曹卫东 董春华 《农学学报》 2012年第2期31-34,53,共5页
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土壤熟化这一复杂的过程,寻求适宜的熟化方式,为开发利用红壤丘陵区的各种荒地资源、生产示范、科学规划提供依据。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从1982年开始,研究了湘南3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施肥对块... 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土壤熟化这一复杂的过程,寻求适宜的熟化方式,为开发利用红壤丘陵区的各种荒地资源、生产示范、科学规划提供依据。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从1982年开始,研究了湘南3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施肥对块根作物——红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母质红薯以紫色土上产量最高;紫色土红薯以处理4、处理3产量最高;3种母质红薯块根产量都以处理1最差。紫色土红薯块根产量依次为:处理4>处理3>处理6>处理5>处理2>处理1;花岗岩红薯产量依次为:处理6>处理5>处理4>处理3>处理2>处理1;四纪红土红薯产量依次为:处理6>处理4>处理3>处理5>处理2>处理1;花岗岩、四纪红土处理3和处理4的小区中间80%部分没有产量,只有靠小区水泥梗边缘有红薯;3种母质的红薯块根产量都以地上部作物秸秆还田的处理好于不还田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典型红壤生土 块根作物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耕层土壤的pH演变 被引量:156
5
作者 孟红旗 刘景 +6 位作者 徐明岗 吕家珑 周宝库 彭畅 石孝均 黄庆海 王伯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09-1116,共8页
探索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农田耕层土壤的pH演变,为进一步揭示农田土壤酸化的机制及其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收集了我国典型农田6个长期(18~30a)施肥试验(祁阳红壤、进贤红壤、重庆紫色土、公主岭黑土、哈尔滨黑土常量施肥和高量施肥)... 探索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农田耕层土壤的pH演变,为进一步揭示农田土壤酸化的机制及其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收集了我国典型农田6个长期(18~30a)施肥试验(祁阳红壤、进贤红壤、重庆紫色土、公主岭黑土、哈尔滨黑土常量施肥和高量施肥)的历史观测资料,对耕层土壤pH在不同试验阶段(每6a)和施肥措施(对照不施肥(CK)、单施化学氮肥(N)、磷钾配施氮肥(NPK)和有机肥配施化肥(NPKM))间的差异性进行检验,并计算土壤酸化速率。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对照CK处理的耕层pH略有降低,平均土壤酸化速率为0.013pHa-1;N处理的1~6a,祁阳红壤、公主岭黑土和哈尔滨黑土常量施肥试验的耕层pH较对照显著降低0.32~0.55个单位,至最近6a,所有试验的耕层pH较对照显著降低0.64~1.46个单位;NPK处理的耕层pH在试验1~12a明显低于N处理;NPKM处理的耕层pH却较NPK处理高0.30~0.53个单位,pH变化趋势与NPK相似。处理间成对T检验表明,长期施肥农田的土壤酸化速率大小顺序为:N〉NPK〉NPKM—CK,N和NPK处理的土壤酸化速率分别为对照的4.6倍和3.2倍。基于湿润或半湿润地区排水良好的旱作或水旱轮作农田分析了农田土壤酸化过程。尽管存在地域差异性,长期施肥农田耕层土壤的pH演变存在对施肥措施的共性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 pH演变 长期施肥 共性响应 地域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效率玉米干物质形成及氮素营养特性差异研究 被引量:65
6
作者 李文娟 何萍 +4 位作者 高强 金继运 侯云鹏 尹彩霞 张国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1-57,共7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开展了两个氮素供应水平(N0和N180)下,两个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氮高效品种先玉335(V1)低效品种吉单535(V2)]干物质形成与氮素营养特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氮素胁迫条件下,氮高效品种先玉335具有较高的耐低氮能...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开展了两个氮素供应水平(N0和N180)下,两个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氮高效品种先玉335(V1)低效品种吉单535(V2)]干物质形成与氮素营养特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氮素胁迫条件下,氮高效品种先玉335具有较高的耐低氮能力,表现为N0处理其干物质量及吸氮量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吉单535的N180处理。成熟期,先玉335的子粒干物质量和吸氮量均显著高于吉单535,且N180处理显著高于N0处理 品种和氮素处理间的交互作用达极显著水平,表现为N180处理先玉335子粒干物质量和吸氮素最高。另外,两品种子粒中85.6%9~7.6%的碳来源于粒重形成阶段叶片的光合作用,仅2.4%~14.1%源于抽雄前营养体的碳素转移。先玉335子粒氮素来源更多依赖于生育后期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和转移,N0和N180处理中,根系氮素吸收转移量对子粒的贡献分别为45.4%和59.3% 而吉单535子粒的氮素来源则以生育前期地上部营养体的氮素转移为主,N0和N180处理中,转移量对子粒贡献分别为65.5%和67.9%。先玉335的氮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高于吉单5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效率 玉米 干物质 氮素 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减施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89
7
作者 易琼 张秀芝 +2 位作者 何萍 杨利 熊桂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69-1077,共9页
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体系中减施氮肥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小麦:N 225 kg/hm2,基肥与分蘖肥各半;水稻:N 210 kg/hm2,基肥和分蘖肥为3∶2)相比,减氮20%~30%处理产量并没有降低,而氮... 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体系中减施氮肥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小麦:N 225 kg/hm2,基肥与分蘖肥各半;水稻:N 210 kg/hm2,基肥和分蘖肥为3∶2)相比,减氮20%~30%处理产量并没有降低,而氮肥当季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以及氮素偏因子生产力则有所增加;而且,氮肥分次追施,能增加子粒产量,并减少氮肥成本。虽然减氮20%~30%处理0—40 cm土层无机氮含量较习惯施肥处理降低,但是并没有降低植株地上部对氮素的吸收。在小麦和水稻收获期,减施氮肥处理0—100 cm土壤无机氮残留量低于习惯施肥处理;且稻-麦轮作系统中氮的表观损失主要发生在水稻季。初步认为,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稻-麦轮作体系氮素过量施用地区,第一个轮作周期减施氮肥20%~30%不仅不影响产量,而且可提高氮素利用率,有利于保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减施 稻-麦轮作 氮肥利用率 土壤无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性稻田水稻产量及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33
8
作者 董春华 曾闹华 +3 位作者 高菊生 刘强 徐明岗 文石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3-198,共6页
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无机肥(化肥NPK)与有机肥(M,NPK养分相当)长期施用对双季稻增产潜力的影响。31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施肥能增加水稻早晚稻稻谷和地上部产量,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2)有机无机... 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无机肥(化肥NPK)与有机肥(M,NPK养分相当)长期施用对双季稻增产潜力的影响。31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施肥能增加水稻早晚稻稻谷和地上部产量,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2)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早晚稻稻谷高产稳产作用最大,同时也最能增加地上部产量,能较快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3)随着试验年份增加,单施有机肥对早晚稻稻谷和地上部的增产效应表现出优于单施化肥的趋势,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效果明显优于单施化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不同施肥模式 红壤性稻田 水稻产量 有机碳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素营养对玉米生育后期干物质和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99
9
作者 李文娟 何萍 金继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99-807,共9页
为揭示钾素营养与玉米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了3个施钾水平(K2O 0、113和225 kg/hm2)对玉米生育后期植株不同器官干重及氮、磷、钾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显示,施钾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玉米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的最大... 为揭示钾素营养与玉米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了3个施钾水平(K2O 0、113和225 kg/hm2)对玉米生育后期植株不同器官干重及氮、磷、钾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显示,施钾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玉米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的最大速率和平均速率提高,最大速率出现时间提前。玉米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随生长发育中心的转移而变化。生育后期干物质和养分由营养体向子粒转运,其中干物质和氮、磷主要来源于穗部营养体的转运,而钾则主要来源于叶片的转运。子粒中氮、磷、钾的积累量分别占总积累量的50.3%~57.1%,59.6%~67.2%和14.0%~33.3%。施钾不但能增加子粒中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的分配比例,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向子粒转运的转运率。氮的转运率以K1处理(K2O 113 kg/hm2)最大,为45.7%;干物质、磷和钾的转运率以K2处理(K2O 225 kg/hm2)最大,分别为7.4%、62.6%和22.4%;子粒养分中54.5%~60.6%的氮,56.0%~85.8%的磷及52.4%~100.0%的钾可以依赖于营养体的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干物质 养分积累 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试验方案应用探讨--以内蒙古海拉尔地区油菜“3414”试验为例 被引量:59
10
作者 杨俐苹 白由路 +3 位作者 王贺 王磊 卢艳丽 吴国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18-1023,共6页
针对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以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地区2007~2009三年油菜试验数据为例,对应用"3414"试验数据进行土壤养分分级、基于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建立施肥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并就"3414"试验方案实施条... 针对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以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地区2007~2009三年油菜试验数据为例,对应用"3414"试验数据进行土壤养分分级、基于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建立施肥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并就"3414"试验方案实施条件以及不同数学模型在肥料效应函数计算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海拉尔地区油菜土壤有效磷的分级和施肥指标:当土壤有效磷低于7 mg/kg时,推荐施磷量为120 kg/hm2;当土壤有效磷在7~26 mg/kg时,推荐施磷量为90 kg/hm2;当土壤有效磷在26~50 mg/kg时,推荐施磷量为60 kg/hm2;而当土壤有效磷高于50 mg/kg时,一般不再推荐施用磷肥。该地区多数土壤速效钾含量在150~400 mg/kg范围,土壤速效钾含量已经在常规土壤速效钾分级指标的高限范围,但作为干旱地区风险施肥管理措施,仍然建议施用20~60kg/hm2钾肥。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试验方案实施前,应该在首先了解土壤养分限制因素的前提下进行肥料用量试验,而不是简单地一个地区采用一个试验方案。无论是采用哪种数学模型模拟肥料效应函数,都必须清楚肥料效应函数除了符合数学模型要求外,还要求符合肥料报酬递减率等农业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农业生产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效应函数 施肥模型 推荐施肥 肥力分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对红壤Cu和Cd含量及活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36
11
作者 刘景 吕家珑 +2 位作者 徐明岗 张文菊 陈苗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14-919,共6页
对始于1990年的红壤旱地施肥长期定位试验的6个处理包括对照(不施肥,CK)、施氮(N)、氮磷(NP)、氮磷钾(NPK)、氮磷钾+有机肥(NPKM)和有机肥(M)的历年耕层土壤重金属Cu和Cd全量和有效态含量进行分析,以阐明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Cu、Cd... 对始于1990年的红壤旱地施肥长期定位试验的6个处理包括对照(不施肥,CK)、施氮(N)、氮磷(NP)、氮磷钾(NPK)、氮磷钾+有机肥(NPKM)和有机肥(M)的历年耕层土壤重金属Cu和Cd全量和有效态含量进行分析,以阐明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Cu、Cd含量及活化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6a连续不施肥或施用化肥(N/NP/NPK)条件下土壤Cu、Cd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基本保持不变;Cu活化率随施肥时间变化不显著,但Cd的活化率在施肥后期(1996-2006)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施氮处理上高达95.7%;不施肥和配施化肥下Cd的活化率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和单施有机肥处理(M)的土壤中Cu、Cd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及其活化率随时间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土壤Cd含量从1990年的0.12mg·kg-1上升为2006年的1.31~1.48mg·kg-1,平均年上升0.08~0.09mg·kg-1;土壤有效态Cd含量2006年达到0.53~0.58mg·kg-1,为1990年的18.0~19.9倍;Cd活化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长期施用有机肥红壤Cu、Cd含量超标严重,土壤Cu和Cd全量之间达极显著相关(r=0.887**,n=30),其来源具有一致性,有机肥为环境带来的风险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CU CD 长期施肥 活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分平衡法在冬小麦测土推荐施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杜君 白由路 +4 位作者 杨俐苹 卢艳丽 王磊 王贺 王志勇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3,共7页
针对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潮土,通过对大量小麦肥效试验结果的分析,分别计算出小麦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肥料当季利用率等施肥参数。并基于养分平衡法的优点,主要研究了土壤环境因素和产量水平因... 针对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潮土,通过对大量小麦肥效试验结果的分析,分别计算出小麦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肥料当季利用率等施肥参数。并基于养分平衡法的优点,主要研究了土壤环境因素和产量水平因素等对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与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及肥料当季利用率呈极显著曲线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养分平衡原理为依据、土壤有效养分的测定为基础的我国潮土冬小麦测土推荐施肥指标体系,以简捷、快速、科学合理地指导我国小麦的施肥与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平衡 目标产量 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 肥料利用率 推荐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分析的玉米氮素营养诊断 被引量:26
13
作者 王磊 白由路 +2 位作者 卢艳丽 王贺 杨俐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3-340,共8页
利用光谱技术实时、快速、无损监测作物氮素营养状况是现代农业的研究热点之一。试验根据玉米氮素营养的生理特点,在关键生育期有针对性地选择第6片完全展开叶和第12片完全展开叶(果穗叶)进行光谱监测。结果表明,被考察的19个光谱特征... 利用光谱技术实时、快速、无损监测作物氮素营养状况是现代农业的研究热点之一。试验根据玉米氮素营养的生理特点,在关键生育期有针对性地选择第6片完全展开叶和第12片完全展开叶(果穗叶)进行光谱监测。结果表明,被考察的19个光谱特征参量中,红边斜率(Dr)、绿峰最大反射率(Rg)、比值植被指数(RNIR/Red)和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R(NIR-Red)/(NIR+Red))与叶片氮含量均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考虑到诊断模型的简单实用性,选择RNIR/Red与叶片氮含量建立估测模型。根据RNIR/Red在玉米生育前期和后期与不同叶片氮含量的相关性,确立在玉米生育前期以第6片完全展开叶为诊断对象;在生育后期以第12片完全展开叶(果穗叶)为诊断对象。经过回归分析和验证,RNIR/Red与叶片氮含量建立的对数模型和指数模型分别在生育前期和生育后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确立玉米生育前期以对数模型,生育后期以指数模型为氮素营养的光谱诊断模型。该结果为研发低成本便携式作物氮素营养光谱诊断仪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氮素营养 光谱特征参量 诊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长期不同施肥对玉米氮肥回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28
14
作者 段英华 徐明岗 +1 位作者 王伯仁 黄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08-1113,共6页
为阐明长期不同施肥下玉米氮肥回收率的变化特征,揭示影响红壤玉米氮肥回收率的关键土壤因素,为红壤氮肥合理施用和提高氮肥回收率提供科学依据,在湖南红壤上连续观测了18年不施肥,施氮、磷、钾化肥,化肥配施有机肥和单施有机肥条件下... 为阐明长期不同施肥下玉米氮肥回收率的变化特征,揭示影响红壤玉米氮肥回收率的关键土壤因素,为红壤氮肥合理施用和提高氮肥回收率提供科学依据,在湖南红壤上连续观测了18年不施肥,施氮、磷、钾化肥,化肥配施有机肥和单施有机肥条件下玉米氮肥回收率的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与施用化肥相比,玉米的子粒产量和植株氮素积累量在化肥配施有机肥下分别增加了61.5%和63.1%。氮、磷、钾化肥施用8年后,玉米氮肥回收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速率达3.34个百分点;而化肥配施有机肥下氮肥回收率以每年1.24个百分点的速率显著增加;单施有机肥下氮肥回收率保持持平并略有上升。土壤pH、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均与氮肥回收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其中土壤pH对氮肥回收率的影响最明显。在土壤pH 4.5~6.3范围内,红壤pH每降低1个单位,玉米氮肥回收率下降10.9%。长期施用化肥的土壤pH以每年0.06的速率下降;单施有机肥尽管可缓解土壤酸化,但玉米产量较低,而化肥配施有机肥能同时抑制土壤酸化和提高玉米产量及氮肥回收率。因此,化肥配施有机肥具有明显的增产和保肥效果,是红壤上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 酸化 玉米 氮肥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式的光谱参量对春玉米氮素营养诊断的比较 被引量:19
15
作者 王磊 白由路 +1 位作者 卢艳丽 王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8-223,共6页
选择适宜的光谱参量,对利用光谱技术进行作物营养诊断精确度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该文对单因素氮处理下春玉米(ZeamayL.)不同层位叶片光谱反射率与氮含量作了相关分析,探讨了叶片水平上单波段光谱反射率(R)、单波段光谱反射率的对数(LgR... 选择适宜的光谱参量,对利用光谱技术进行作物营养诊断精确度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该文对单因素氮处理下春玉米(ZeamayL.)不同层位叶片光谱反射率与氮含量作了相关分析,探讨了叶片水平上单波段光谱反射率(R)、单波段光谱反射率的对数(LgR)、双波段组合光谱反射率(R1+R2)、以及对数形式的双波段组合光谱反射率(LgR1+LgR2)4种形式光谱参量对氮素营养诊断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第6片完全展开叶叶片光谱反射率与氮含量在可见光波段存在较高的负相关关系,以550和720nm两波段组合的光谱参量(LgR550+LgR720和Lg(R550+R720))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拟合度最好;不同生育期应选择对养分盈亏敏感的叶片作为营养诊断的光谱监测目标,不同生育期叶片氮素营养的光谱敏感波段不同,应选择二者相关性高的波段,较为适宜的光谱参量形式与营养成分建立估算模型。研究表明,经对数处理后的光谱参量,无论是单波段还是双波段,拟合方程的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方程的稳定性也增强,说明对数形式的光谱参量提高了对氮素营养诊断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 诊断 光谱 氮素 春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潮土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6
16
作者 佟小刚 黄绍敏 +2 位作者 徐明岗 卢昌艾 张文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31-836,共6页
采用物理分组方法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条件下潮土有机碳组分变化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比较,长期氮、磷、钾平衡施用(NPK)、秸秆还田(NPKS)和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和1.5NPKM)均显著提高了潮土粗自由颗粒有机碳... 采用物理分组方法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条件下潮土有机碳组分变化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比较,长期氮、磷、钾平衡施用(NPK)、秸秆还田(NPKS)和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和1.5NPKM)均显著提高了潮土粗自由颗粒有机碳(cfPOC)、微团聚体内物理保护颗粒有机碳(iPOC)及矿物结合有机碳(mSOC)的含量,其中以粗自由颗粒有机碳增幅最高,达114.5%~278.9%,对施肥最敏感,能较好地反映长期施肥下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矿物结合有机碳是潮土固存有机碳的主要形式,它占总有机碳的67.0%~80.4%。除偏施化肥(N和NP)外,其他施肥模式增加的总有机碳的49.1%~58.1%进入矿物结合有机碳组分;26.2%~31.7%进入粗、细自由颗粒有机碳组分;15.7%~20.9%进入物理保护有机碳组分。偏施化肥(N和NP)有利于自由颗粒有机碳的增加。综上分析,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或秸秆还田是提升潮土不同组分有机碳库较好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潮土 有机碳组分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和耕作制度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1
17
作者 樊晓刚 金轲 +1 位作者 李兆君 荣向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44-751,共8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运用Biolog GN、磷脂脂肪酸(PLFA)、核酸分析法进行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的优缺点,综述了施肥、耕作两种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不同施肥处理对微生物影响效果不同,合理施用有机肥有利于维持土壤... 本文主要介绍了运用Biolog GN、磷脂脂肪酸(PLFA)、核酸分析法进行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的优缺点,综述了施肥、耕作两种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不同施肥处理对微生物影响效果不同,合理施用有机肥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活性;由于受其他环境因素(如土壤类型、农作制度、残茬量等)的影响,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有差异,但是大多试验结果显示免耕、少耕能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保持系统的稳定性。文章还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生物多样性 施肥 耕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下我国3种典型土壤重金属的累积特征 被引量:41
18
作者 徐明岗 武海雯 刘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319-2324,共6页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方法,观测了1989年开始的红壤、黑土和灰漠土17a不同施肥(不施肥、施用化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和单施有机肥)下重金属元素Cu、Cd、Zn、Pb和Cr含量随时间序列的变化,阐明长期施肥下3种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累积...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方法,观测了1989年开始的红壤、黑土和灰漠土17a不同施肥(不施肥、施用化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和单施有机肥)下重金属元素Cu、Cd、Zn、Pb和Cr含量随时间序列的变化,阐明长期施肥下3种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累积变化过程和富集特征。结果表明,灰漠土各处理的重金属含量在17a间持平;红壤和黑土中Zn、Pb和Cr含量17a间没有显著变化,各个处理间也没有显著差异,但施用有机肥处理的Cu和Cd含量则显著增加,其快速增加期起始于试验开始的5~6a后。其中红壤Cu含量在1996年之后的3a中由41mg·kg-1左右快速增加到64mg·kg-1左右,之后在高浓度持平;Cd含量则在最近的10a中从0.20~0.30mg·kg-1直线上升到1.30~1.50mg·kg-1。黑土Cd在6a中快速增加了2.4倍和1.4倍,2000年后在高浓度基本持平。红壤的Cu和Cd、黑土的Zn和Cd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其可能来源一致。长期施用有机肥是红壤和黑土中重金属显著富集的重要原因,有机肥的质量对土壤重金属的累积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重金属累积特征 红壤 黑土 灰漠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生育期间杂草群落特征 被引量:20
19
作者 董春华 刘强 +3 位作者 高菊生 徐明岗 文石林 曾希柏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8-226,共9页
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1982年布置的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于2011年研究了在无机肥和有机肥含有等量氮磷钾养分的条件下,长期施用有机肥、化肥和有机无机肥混施模式下水稻生育期间杂草种类和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施肥30年后,有... 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1982年布置的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于2011年研究了在无机肥和有机肥含有等量氮磷钾养分的条件下,长期施用有机肥、化肥和有机无机肥混施模式下水稻生育期间杂草种类和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施肥30年后,有机无机肥混施处理早稻和晚稻杂草种类最少,有机肥处理早稻杂草种类最多,不施肥处理晚稻最多,且后两者比前者依次分别高出34.4%和39.3%;有机肥处理两季杂草总量最高,比无机有机混施、化肥和不施肥处理分别高出10.7%,4.5%和37.7%,早稻杂草总量和湿生杂草生物量有机肥处理最多,晚稻不施肥处理最多,早稻和晚稻浮水杂草生物总量有机无机肥混施处理最多。土壤碱解氮、有效磷与杂草总干物质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5和0.517),与湿生杂草生物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82和0.542),土壤有效磷与浮水杂草生物量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66),pH与之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16)。土壤有效磷受土壤pH和碱解氮及其他因子的共同作用对杂草总干物质量产生影响。通过各种施肥措施维持土壤适宜pH及碱解氮、有效磷含量,能有效控制南方红壤稻田中湿生和浮水杂草生长,使杂草种类与总生物量达到有益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施肥模式 双季稻 杂草群落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北黑土区耕地施肥和玉米产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4
20
作者 高静 马常宝 +3 位作者 徐明岗 徐志强 张淑香 孙楠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8-31,56,共5页
根据1988-2006年东北黑土地区12个土壤肥力监测点的结果,统计分析了黑土区耕地施肥量、施肥结构和玉米产量的变化,阐明了黑土区19年玉米产量的演变趋势及施肥效果,为黑土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常规施肥条件下耕作19年后,黑土... 根据1988-2006年东北黑土地区12个土壤肥力监测点的结果,统计分析了黑土区耕地施肥量、施肥结构和玉米产量的变化,阐明了黑土区19年玉米产量的演变趋势及施肥效果,为黑土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常规施肥条件下耕作19年后,黑土区肥料总施用量(氮磷钾养分量)明显下降,从1988年的年均500 kg/hm2下降到2006年的91 kg/hm2。其中有机肥总养分量下降更明显,从1988年的269 kg/hm2降至2006年的零投入;化肥总养分多年施用量变化不明显,年平均为247 kg/hm2。不同监测点不施肥的玉米产量(基础地力)有较大的差异,基础地力高的土壤其相应的玉米施肥处理产量也较高,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lt;0.01)。1988-1996年,黑土地区玉米增产率呈增加趋势,而基础地力贡献率由1988年的79%下降到1996年的42%;1997后变化不大,基础地力贡献率平均为63%。东北黑土地区较高的基础地力保证了玉米的高产和稳产,而施肥量的减少,特别是有机肥用量的减少降低了施肥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监测 产量 施肥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