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覆膜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苗期生长和光合及生理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兆君 李万峰 +2 位作者 解晓瑜 候云鹏 梁永超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0-364,共5页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东北早春低温条件下,覆膜对不同施肥处理下玉米苗期生长、光合及生理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覆膜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与施肥条件有关。不覆膜情况下,除NPK处理能够显著增加玉米地上部干重外,其余施肥处理对...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东北早春低温条件下,覆膜对不同施肥处理下玉米苗期生长、光合及生理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覆膜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与施肥条件有关。不覆膜情况下,除NPK处理能够显著增加玉米地上部干重外,其余施肥处理对苗期玉米地上部干重影响不显著。覆膜处理能够显著增加玉米地上部的干重,增幅为27.8%~126.3%。其中以单施磷肥的处理,覆膜处理对玉米地上部干重的影响较大,增幅为126.3%,施用氮磷钾肥料处理的影响最小,增幅仅为27.8%。(2)覆膜对玉米叶片光合及生理参数的影响同样也受施肥条件的影响。覆膜处理能够明显增加各施肥处理玉米叶片的蒸腾速率,而对气孔限制值没有显著影响;能明显增加CK、N、P处理玉米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显著提高N、P处理的水分利用率,而对其他施肥处理影响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在东北地区玉米生产过程中,覆膜栽培应该根据土壤养分情况综合考虑玉米的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 施肥 玉米 生长 光合及生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双季稻最佳水肥管理方式研究
2
作者 张亦涛 张继宗 +4 位作者 徐昌旭 彭春瑞 刘光荣 刘宏斌 刘卫东 《中国稻米》 2011年第2期13-16,共4页
以鄱阳湖流域双季稻为研究对象,基于灌溉、施氮量和施肥方式等3因素设置田间试验,从经济和环境效益两方面综合分析,探索最佳水分和施氮管理方式。结果表明,以每季氮肥150 kg/hm2为最佳施氮量,按5:2:3比例分基肥、分蘖肥、孕穗肥3次施用... 以鄱阳湖流域双季稻为研究对象,基于灌溉、施氮量和施肥方式等3因素设置田间试验,从经济和环境效益两方面综合分析,探索最佳水分和施氮管理方式。结果表明,以每季氮肥150 kg/hm2为最佳施氮量,按5:2:3比例分基肥、分蘖肥、孕穗肥3次施用为最佳施氮方式;以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浅灌水,其他时间湿润灌溉为最佳灌溉方式。该水肥管理方式下,双季稻总产量、吸氮量及氮肥利用率分别为12 016 kg/hm2、268 kg/hm2和24.72%,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稻季氮素损失风险最小,仅为213 kg/hm2;获得产量最高,为18 14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水肥管理 产量 吸氮量 氮素损失风险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pH条件下添加纳米型蒙脱土和高岭土对溶液中铜的去除效果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娜 李惠卓 +3 位作者 刘文菊 王萌 刘树庆 陈世宝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7-61,共5页
通过有机插层法对蒙脱土、高岭土进行改性,制备成纳米型蒙脱土、高岭土,并利用制备的纳米型高岭土、蒙脱土对溶液中铜的吸附效果及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型蒙脱土和高岭土对溶液中的铜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吸附等温线可以... 通过有机插层法对蒙脱土、高岭土进行改性,制备成纳米型蒙脱土、高岭土,并利用制备的纳米型高岭土、蒙脱土对溶液中铜的吸附效果及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型蒙脱土和高岭土对溶液中的铜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吸附等温线可以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进行拟合。相比而言,蒙脱土比高岭土具有较高的吸附量和吸附亲和力参数。在溶液中铜离子浓度低于120 mg/L时,纳米型蒙脱土、高岭土对铜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99.5%和94.3%,对溶液中铜的去除率随铜离子浓度增加和溶液的pH降低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型蒙脱土 纳米型高岭土 最大吸附量 吸附亲和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条件下太湖地区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继宗 雷秋良 +4 位作者 左强 张维理 王秋兵 范先鹏 刘宏斌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688-2692,共5页
为了解太湖水网地区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特征,在不同施肥处理试验小区的不同时期,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后稻田总氮(TN)流失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初期是氮素流失高峰期。第一次施氮后5 d(降雨前有田面水),0、225、... 为了解太湖水网地区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特征,在不同施肥处理试验小区的不同时期,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后稻田总氮(TN)流失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初期是氮素流失高峰期。第一次施氮后5 d(降雨前有田面水),0、225、300和375 kg/hm2 4种施氮水平的稻田TN流失量依次递增,依次相差均在0.15 kg/hm2以上;第二次施氮后15 d(降雨前无田面水),施氮量对TN流失量影响不大,各施氮水平的稻田TN流失量依次相差均在0.05 kg/hm2以下。氮素流失形态以硝态氮和铵态氮为主,在第一次施氮后3 d的稻田径流TN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所占比例近50%。此外,在一次降水过程中,无论降雨前有无田面水,产生径流的初期都是氮素流失的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模拟降雨 稻田 径流 氮流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旱作区夏播单间作种植模式吸氮效果及后茬效应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亦涛 刘宏斌 +3 位作者 张继宗 翟丽梅 雷秋良 尹昌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68-772,共5页
为筛选能够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并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华北旱作区夏播种植模式,在河北省徐水县设置夏播作物的不同单间作模式田间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各处理中,玉米大豆间作的作物总吸氮量最大,使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明显降低并有较好的经... 为筛选能够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并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华北旱作区夏播种植模式,在河北省徐水县设置夏播作物的不同单间作模式田间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各处理中,玉米大豆间作的作物总吸氮量最大,使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明显降低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其土地当量比也大于1,且在提高后茬冬小麦籽粒产量、秸秆产量、作物吸氮量方面效果较好。与玉米单作比较,玉米大豆间作模式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降低56.66 kg.hm-2,作物整体吸氮量提高6.17 kg.hm-2,经济效益增加2054.62元.hm-2;后茬冬小麦的籽粒产量、秸秆产量、作物吸氮量分别提高了197、673 kg.hm-2和5.91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作 间作 吸氮量 硝态氮残留量 经济效益 后茬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