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公约》解读及中国远洋渔业应对策略 被引量:12
1
作者 唐峰华 岳冬冬 +2 位作者 熊敏思 李励年 崔雪森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6年第3期210-217,共8页
北太平洋公海海域由于其特有的海洋环境和地理条件,形成了丰富的渔业资源,是中国远洋渔业重点开发利用的渔场之一。2012年2月24日经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和中国台湾等缔约方协商制定《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公... 北太平洋公海海域由于其特有的海洋环境和地理条件,形成了丰富的渔业资源,是中国远洋渔业重点开发利用的渔场之一。2012年2月24日经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和中国台湾等缔约方协商制定《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公约》。本文对公约的目的、规定的范围、海域的主要渔业资源、基本原则、成立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的职能、及相关船旗国和港口国的主要职责等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并结合中国在北太平洋公海相关渔业生产现状,提出相关建议与应对策略,为确保可持续和合理利用开发北太平洋公海海域渔业资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公海 渔业资源 公约 解读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印度洋渔业管理协议》概况及中国远洋渔业的应对策略 被引量:3
2
作者 熊敏思 樊伟 +2 位作者 唐峰华 吴祖立 李励年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6年第4期299-305,共7页
《南印度洋渔业管理协议》于2012年6月21日正式生效。截至目前,澳大利亚、库克群岛、欧盟、法国、日本、韩国、毛里求斯和塞舌尔是《南印度洋渔业管理协议》的缔约方,目前该协议无合作非缔约方。本文主要对该协议产生的背景及过程、生... 《南印度洋渔业管理协议》于2012年6月21日正式生效。截至目前,澳大利亚、库克群岛、欧盟、法国、日本、韩国、毛里求斯和塞舌尔是《南印度洋渔业管理协议》的缔约方,目前该协议无合作非缔约方。本文主要对该协议产生的背景及过程、生产作业范围、海域主要的生物资源、协议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等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目前我国不是该协议的成员国,但基于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战略及在印度洋的渔业生产现状,应考虑尽快加入该协议,在印度洋公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争取相关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印度洋渔业管理协议 公海 渔业资源 远洋渔业 管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资源动态的比较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尊雷 谢汉阳 +5 位作者 严利平 袁兴伟 杨林林 黎雨轩 吴颖 程家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7-632,共6页
根据2006—2007年底拖网调查资料,利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的生长、死亡参数,比较了两海域小黄鱼资源变动的空间特征差异,并利用动态综合模型分析了小黄鱼资源的利用状况。结果表明:黄海南... 根据2006—2007年底拖网调查资料,利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的生长、死亡参数,比较了两海域小黄鱼资源变动的空间特征差异,并利用动态综合模型分析了小黄鱼资源的利用状况。结果表明: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种群渔获年龄主要为0~1+a,以当龄鱼(0 a)为主;平均极限体长(L∞)分别为226.47、257.25 mm,平均生长速度(K)分别为0.39/a、0.43/a,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分别为-0.80 a、-0.31 a;总死亡系数(Z)分别为1.81/a、3.05/a,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1.42/a、2.62/a,东海种群的捕捞强度大于黄海南部种群。渔获概率分析显示:黄海南部种群渔获概率为25%、50%和75%的选择体长分别为103.6、112.4、121.2 mm,东海种群分别为110.5、122.4、130.5 mm,东海种群的开捕体长稍大于黄海南部种群。动态综合模式分析表明,黄海南部种群资源利用参考点E0.1(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曲线初始斜率为10%时的开发率)、E50%(资源量为初始资源量50%时的对应开发率)、E max(最大产量时的对应开发率)分别为0.560、0.386和0.649,东海种群分别为0.563、0.356和0.669,当前开发率已经超过了目标参考点E0.1,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生长 死亡 渔获概率 Beverton-Horl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渔业资源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9
4
作者 唐峰华 李磊 +1 位作者 廖勇 王云龙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12年第6期696-702,共7页
根据2010年春、夏两季对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海域渔场调查的资料,分析了示范区海域渔业资源的时空分布、群落结构、资源密度等.调查中共有渔获物63种,其中鱼类29种、虾类19种、蟹类12种、头足类3种.无论在种类数、重量和尾数渔获量以... 根据2010年春、夏两季对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海域渔场调查的资料,分析了示范区海域渔业资源的时空分布、群落结构、资源密度等.调查中共有渔获物63种,其中鱼类29种、虾类19种、蟹类12种、头足类3种.无论在种类数、重量和尾数渔获量以及在重量和尾数资源密度上,夏季都明显高于春季.春、夏两季度,渔业资源平均品种重量和资源密度蟹类最高,为78.864kg·km-2,其次是虾类、鱼类、头足类;平均品种尾数资源密度虾类最高,为2.976 5×104 ind·km-2,其次是鱼类、蟹类、头足类.渔获物中出现了大黄鱼、鳀、海鳗等高经济鱼种,但数量和比例相对较低,而低经济价值的虾虎鱼科比重较大,渔业资源总体偏向个体小型化.港湾内渔业资源的种类和多样性格局的形成与其地形及水文特征有密切关系.生物多样性指数表明,海域生态重量总体处于中度污染水平,且有呈严重趋势,这可能与过度捕捞或是人为活动扰动有关.建议适当控制捕捞强度或捕捞时间,加强对渔民政策法规教育、加大增殖放流与海洋牧场的投放力度,这对保护渔业资源具有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渔业资源 时空分布 群落结构 资源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底拖网调查的东海区小黄鱼资源密度不同估算方法差异比较 被引量:7
5
作者 袁兴伟 严利平 +1 位作者 刘尊雷 程家骅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0-26,共7页
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是衡量资源丰度的相对指标,其均值的估算是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文章以2004年~2006年东海区底拖网大面定点调查渔获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 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是衡量资源丰度的相对指标,其均值的估算是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文章以2004年~2006年东海区底拖网大面定点调查渔获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例,利用算术平均值法、重抽样估值法、对数正态分布法、Δ-分布的最小方差无偏估计法和Finney-Sichel估值法分别对小黄鱼资源密度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评估不同方法的相对优劣性和稳健性。结果表明,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3种方法的均值估值较大,尤以Δ-分布法最大,而算术平均值法和重抽样估值法估值较小,且均值较接近;两两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Δ-分布法的估值显著高于其他方法的结果(P〈0.05),而其余4种估值结果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Δ-分布法和重抽样估值法的变异系数较接近,均小于其他结果;结合小黄鱼空间分布的特征及大面积调查自身特点,Δ-分布法被认为是5种估值方法中适用性和稳健性最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小黄鱼 资源密度 对数正态分布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域两种大型食用水母利用状况分析及沙海蜇资源量评估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2-207,共6页
依据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监测数据,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两种大型食用水母的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沙海蜇的年间数量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和评估.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期... 依据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监测数据,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两种大型食用水母的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沙海蜇的年间数量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和评估.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期为海蜇的产量高峰期,1998年产量最高达43×10^4 t,21世纪以来出现持续下降趋势,近年来的年产量在20×10^4 t左右.随着近年来沙海蜇的持续爆发,该种类也成为主要的食用水母.根据近5年的监测结果,沙海蜇的年捕捞产量波动范围(11.03 ~55.22)×10^4 t,年平均产量28.63×10^4 t,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东海区的年产量维持在10×10^4 t左右;黄渤海的年产量持续增加,2013年已达40×10^4 t以上.评估结果显示,2013年中国海域的沙海蜇资源量为266.75×10^4 t.目前,大型食用水母利用的主体已经由海蜇转变为沙海蜇,沙海蜇的利用水平为其资源量的1/5左右,有加大开发利用的潜力.针对海蜇资源衰退和沙海蜇资源量较大的现实,今后应该继续加强海蜇的增殖放流工作,加大捕捞外海沙海蜇的强度,继续加强食用水母的资源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食用水母 利用 沙海蜇 资源量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信息技术在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婷婷 张涛 +1 位作者 侯俊利 高宇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2-281,共10页
作为一种重要的时空分析方法,空间信息技术在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中极富优势,并能在未来加强渔业的可持续管理水平。本文总结了目前空间信息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空间模型、空间统计学)在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与评... 作为一种重要的时空分析方法,空间信息技术在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中极富优势,并能在未来加强渔业的可持续管理水平。本文总结了目前空间信息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空间模型、空间统计学)在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在渔业生态环境数据采集和监测中的应用;(2)在渔业数据库建立中的应用;(3)在渔业资源生态评价中的应用:包括渔业资源的时空分布模拟、环境变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研究、生态热点区的确定(产卵场、迁移通道等)、鱼类关键生境评估、渔业资源量大小估算;(4)在渔业管理及决策中的应用:包括建立海洋保护区(Marine Protected Areas,MPAs)和进行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cosystem-Based Fishery Management,EBFM)。相较传统的方法而言,尽管空间信息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但目前其在渔业生态监测和评价中也面临不少挑战:如数据的有效采集、海量多源数据库需要大量的调整和重构等。今后,渔业资源保护趋向运用整体生态系统方法进行监测和评价,而这需要通过利用多种空间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信息技术 渔业资源 生态监测 生态评价 应用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沙海蜇资源分布及其与底层温盐度的关系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1-378,共8页
根据2006~2009年秋季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对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和温盐度的同步监测数据,对秋季沙海蜇的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和底层温盐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季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沙海蜇的高生物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以下... 根据2006~2009年秋季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对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和温盐度的同步监测数据,对秋季沙海蜇的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和底层温盐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季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沙海蜇的高生物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海域:(1)南黄海西侧浅水海域;(2)南黄海中央深水区(32°30'N~34°00'N、123°00'E~124°30'E);(3)大沙和长江口外海水域。前2个高生物量分布区某些年份会连成一片,第二个高生物量区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第三个高生物量区某些年份可能不会出现。结合底层温盐度的分布特征,可以看出:沙海蜇高生物量区主要出现在黄海冷水团的前缘或冷暖水团的交汇处,且在冷暖水团的交汇处,更易形成高生物量聚集。而在暖水团控制的海域内,其生物量较低,在垂直分布上,沙海蜇可能主要活动区域在30 m以深的水温相对较低(低于15℃)且变化幅度较小、盐度处于中盐水平(32.0~33.5)的水体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 沙海蜇 资源分布 底层温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资源管理型渔业体系下的典型作业方式管制实践 被引量:2
9
作者 戴媛媛 周雨思 +1 位作者 王茜 陆亚男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4年第3期221-225,共5页
通过文献研究,对日本资源管理型渔业体系下的典型作业方式管理措施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典型作业方式准入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参考。对围网、底拖网、刺网和流网、定置网及鱿钓等5种日本渔业主要作业方式的管理措施体系进行了分类和介绍... 通过文献研究,对日本资源管理型渔业体系下的典型作业方式管理措施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典型作业方式准入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参考。对围网、底拖网、刺网和流网、定置网及鱿钓等5种日本渔业主要作业方式的管理措施体系进行了分类和介绍,认为日本的渔业管理通过不同层级的权限许可,根据海洋渔业资源的自然属性差异采取区域化的管理模式,并以恢复渔业资源为目标,逐步推进从总可捕量管理制度向捕捞努力量控制制度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资源管理型渔业 典型作业方式 管制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开发秋刀鱼资源近况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茜 江航 +2 位作者 耿瑞 周雨思 陆亚男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6年第1期65-68,共4页
日本是全球主要的渔业国家。秋刀鱼是日本重要的渔获品种之一。本文主要对日本秋刀鱼资源现状,秋刀鱼捕捞近况和出口贸易情况进行了阐述。近年来,秋刀鱼资源面临严重的压力,对此,北太平洋渔业管理委员会采取措施,对秋刀鱼资源进行保护,... 日本是全球主要的渔业国家。秋刀鱼是日本重要的渔获品种之一。本文主要对日本秋刀鱼资源现状,秋刀鱼捕捞近况和出口贸易情况进行了阐述。近年来,秋刀鱼资源面临严重的压力,对此,北太平洋渔业管理委员会采取措施,对秋刀鱼资源进行保护,日本也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渔业 秋刀鱼 渔业资源 捕捞 出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远洋底层渔业在国际公海的作业情况与经验借鉴
11
作者 程若冰 缪圣赐 +4 位作者 李励年 王茜 周雨思 熊敏思 陆亚男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7年第2期131-137,共7页
日本是全球重要的远洋渔业国家。日本政府从1897年开始推行远洋渔业,至今已持续100多年。本文回顾了日本远洋渔业的发展历程,详述了日本远洋深海底层渔业在北太平洋中部公海、西南印度洋公海、东南大西洋公海以及南极周边海域的作业情况... 日本是全球重要的远洋渔业国家。日本政府从1897年开始推行远洋渔业,至今已持续100多年。本文回顾了日本远洋渔业的发展历程,详述了日本远洋深海底层渔业在北太平洋中部公海、西南印度洋公海、东南大西洋公海以及南极周边海域的作业情况,分析和探讨了日本在开发远洋深海底层渔业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远洋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洋底层渔业 公海 日本 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黄鱼生物学特征与资源数量的演变 被引量:29
12
作者 严利平 刘尊雷 +3 位作者 张辉 凌建忠 袁兴伟 李圣法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81-488,共8页
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资源动态和生物学特征演变,阐述其生物学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变动机理,揭示种群兴衰的关键因素,评估小黄鱼的渔业风险.结果显示,小黄鱼资源动态由上世纪50年代的丰盛期演变至80... 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资源动态和生物学特征演变,阐述其生物学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变动机理,揭示种群兴衰的关键因素,评估小黄鱼的渔业风险.结果显示,小黄鱼资源动态由上世纪50年代的丰盛期演变至80年代的衰退低谷期、转而又发展到90年代初期的恢复期乃至此后的稳定丰厚期;年龄结构由50年代的10龄以上缩短到80年代的1~5龄、并继续缩小至90年代以来的1~3龄,世代周期缩短;以1龄鱼为初届性成熟年龄比例由50年代的少量(5%)扩大到80年代的中等(40%)、进一步演变到21世纪初以来的大量(74%~100%);个体绝对繁殖力从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显著提高,90年代以来无显著变化;生长参数K随资源丰厚与衰退而相应地减缓与加速,具有可逆的表型特征.小黄鱼资源数量和生物学性状的变动机理表明过度捕捞可导致开发性鱼类种群衰退,但鱼类种群为抗御过度捕捞而诱导生命史特征演变,并在适宜的渔业管理措施下有望实现鱼类种群恢复;性成熟提前和繁殖力提高是种群恢复的关键因素,针对性成熟和繁殖力的演变进化程度已接近极限或达最大潜力,如不控制捕捞强度,小黄鱼渔业面临着崩溃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年龄结构 生长参数K 繁殖力 性成熟 资源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的东海北部及其邻近水域主要游泳动物营养结构变化 被引量:21
13
作者 纪炜炜 李圣法 +2 位作者 陈雪忠 阮雯 周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94-500,共7页
依据2009年夏季和2010年春季东海北部及其邻近水域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生态位的方法分析该海域内主要游泳动物营养结构的季节变化,并根据δ^(13)C-δ^(15)N的二维坐标计算了6个营养结构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东海... 依据2009年夏季和2010年春季东海北部及其邻近水域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生态位的方法分析该海域内主要游泳动物营养结构的季节变化,并根据δ^(13)C-δ^(15)N的二维坐标计算了6个营养结构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东海北部及其邻近水域主要游泳动物的δ^(13)C值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P<0.05),δ^(15)N值无显著差异(P>0.05);稳定同位素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游泳动物群落的营养结构存在季节差异,与2009年夏季相比,2010年春季的δ^(15)N比值范围(NR)、δ^(13)C比值范围(CR)、面积(TA)、平均离心距离(CD)均有所升高,而最邻近距离平均值(NND)、最邻近距离标准差(SDNND)值相对持平或略有下降。本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北部及其邻近水域主要游泳动物营养结构的季节差异与群落内食源多样性水平和营养冗余程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北部 游泳动物 营养结构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区方形目与菱形目拖网网囊对小黄鱼的选择性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宋学锋 陈雪忠 +5 位作者 李灵智 徐国栋 屈泰春 王永进 吴越 黄洪亮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采用套网法对双船底拖网不同网目尺寸(40、50、60、65 mm)的方形目和菱形目网囊捕捞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进行选择性实验,对不同网囊网目结构、不同网囊网目尺寸的选择性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网囊网目尺寸... 采用套网法对双船底拖网不同网目尺寸(40、50、60、65 mm)的方形目和菱形目网囊捕捞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进行选择性实验,对不同网囊网目结构、不同网囊网目尺寸的选择性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网囊网目尺寸小于50 mm,小黄鱼的逃逸率极低,网目结构选择性差异不明显。大于50 mm时,方形目网囊逃逸率均略高于菱形目结构,但方形目与菱形目逃逸率差异并不显著(P>0.05)。(2)网目尺寸为50 mm、60 mm和65 mm时,方形目网囊的50%选择体长(L_(0.5))分别比菱形目网囊的L_(0.5)大28.5%、16.8%和7.3%,方形目网囊对于小黄鱼具有较好的选择性。(3)根据小黄鱼的50%选择体长(L_(0.5)),结合现行可捕体长标准以及不同阶段渔获物体型特征,建议菱形网目尺寸为60 mm或者方形网目尺寸为55 mm,二者具有相同的选择性和渔获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底拖网 小黄鱼 选择性 方形目 菱形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磷虾商业化开发的战略性思考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勤 黄洪亮 +3 位作者 李励年 王茜 周雨思 阮雯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5年第1期31-37,共7页
南极磷虾的区域特色、资源保有量优势和广泛的应用价值,使它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南极磷虾商业化开发战略是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特色为战略制定与实施提供了支撑,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基于中国海洋开发的战略环境,结... 南极磷虾的区域特色、资源保有量优势和广泛的应用价值,使它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南极磷虾商业化开发战略是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特色为战略制定与实施提供了支撑,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基于中国海洋开发的战略环境,结合南极磷虾资源特色,评估其战略能力,确立发展目标为形成并完善南极磷虾资源开发的产业体系,确立发展战略重点为跟踪南极磷虾资源养护管理措施变化和开发利用政策、中国南极磷虾产业发展模式及风险评估、中国发展南极磷虾产业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机制、中国发展南极磷虾产业的政策措施与保障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商业化开发 战略资源 战略能力 南极磷虾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剑尖枪乌贼角质颚的外部形态及生长特性 被引量:17
16
作者 徐杰 刘尊雷 +2 位作者 李圣法 程家骅 杨林林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5-253,共9页
角质颚作为头足类的一种形态属性稳定的硬组织,蕴含着大量的生物学信息。根据2011~2014年期间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所获取的214 ind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样本,分析角质颚各项形态参数特征。相似性检验认为,雌雄角质颚之间... 角质颚作为头足类的一种形态属性稳定的硬组织,蕴含着大量的生物学信息。根据2011~2014年期间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所获取的214 ind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样本,分析角质颚各项形态参数特征。相似性检验认为,雌雄角质颚之间无显著性差异(R=-0.037;P〉0.05)。主成分分析认为,可挑选出上头盖长(UHL)和上脊突长(UCL)为上颚形态参数的代表、下脊突长(LCL)和下侧壁长(LLWL)为下颚形态参数的代表,并拟合外部形态参数与胴长、体质量的关系。探究角质颚各部分形态参数比值与胴长和体质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并从中挑选出随个体发育呈现稳定的指标。结果表明,角质颚外部形态参数随着胴长的增长呈极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随着体质量的增长呈极显著的幂函数增长趋势。上颚的上喙长(URL)/UHL、URL/UCL、URL/上侧壁长(ULWL)、UHL/UCL和UHL/ULWL,以及下颚的下喙长(LRL)/LCL、下头盖长(LHL)/LCL的比值相对较稳定,随胴长和体质量的改变呈现稳定趋势,可以用来作为剑尖枪乌贼区别于其它种类的差异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尖枪乌贼 角质颚 形态参数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东海中北部及黄海南部春季主要鱼类的食性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纪炜炜 姜亚洲 +3 位作者 阮雯 陈雪忠 张明亮 李圣法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5-422,共8页
根据2010年春季东海中北部和黄海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该海域内主要鱼类的营养生态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海域内主要鱼类的δ13C比值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调查鱼类主要摄食类型偏底层生物,浮游生物... 根据2010年春季东海中北部和黄海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该海域内主要鱼类的营养生态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海域内主要鱼类的δ13C比值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调查鱼类主要摄食类型偏底层生物,浮游生物食性类型较少,海域中鱼类的食性类型存在一定空间差别;食源贡献率分析表明,2010年春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饵料生物组成中,头足类如神户枪乌贼(Loligo kobiensis)是其优势食源贡献者(56.1%),甲壳类如凹管鞭虾(Solenocera koelbeli)也是其重要的食物来源(28.3%)。本研究结果证实了稳定同位素方法在鱼类食性分析应用中的可行性,也为海洋鱼类的营养生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东海 黄海南部 海洋鱼类 食性特征 小黄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柔鱼渔场资源与海洋环境关系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18
18
作者 唐峰华 樊伟 +3 位作者 伍玉梅 史赟荣 岳冬冬 崔雪森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242-249,共8页
利用我国2002—2012年5—11月北太平洋鱿钓渔业的生产资料,结合同期卫星遥感反演技术获取的海表温度(SST)、海水叶绿素(Chl-a)、海流等数据,运用产量重心法和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了北太平洋公海柔鱼渔场渔获量变化与海洋环境... 利用我国2002—2012年5—11月北太平洋鱿钓渔业的生产资料,结合同期卫星遥感反演技术获取的海表温度(SST)、海水叶绿素(Chl-a)、海流等数据,运用产量重心法和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了北太平洋公海柔鱼渔场渔获量变化与海洋环境关系的季节性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北太平洋柔鱼5—6月渔场重心位于中、东部渔场,在168°~171°E、38°~39°N的范围;7—11月集中在西部渔场,重心位于150°~160°E、40°~44°N的范围,渔场重心伴随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通过GAM模型综合分析发现整个渔汛期的北太平洋柔鱼渔场最适SST范围为14~19℃;最适Chl-a范围为0.22~0.55 mg·m^-3;集中的经度范围为154°~157°E;集中出现的纬度范围为41°~44°N。柔鱼活动呈现每年北上索饵洄游和南下活动产卵洄游,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尤其是SST相关性最好,从5月到9月SST与渔场重心的关系在北上时呈正相关,从9月到11月南下时为负相关,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另外海流对渔场的影响甚为重要,高产渔场一般位于黑潮、亲潮交汇区域的黑潮前锋、亲潮向背一侧附近,随着暖、寒流的此消彼长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渔场 北太平洋 海洋环境 海表温度 GA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季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8
19
作者 宋超 侯俊利 +3 位作者 赵峰 张婷婷 王思凯 庄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29,共9页
为探明工程建设后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利用底层拖网资料和环境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等级聚类、多元统计等方法对该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春、秋季共发现17种大型底... 为探明工程建设后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利用底层拖网资料和环境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等级聚类、多元统计等方法对该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春、秋季共发现17种大型底栖动物种类,隶属5目10科14属,十足目占绝对优势,其比率为76.5%,其中以长臂虾科和梭子蟹科占优,比率分别为29.4%和17.6%。春季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秋季优势种为安氏白虾和葛氏长臂虾,春、秋季对底栖动物资源量贡献最大的种类不同。春、秋季底栖动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1.05、0.47和0.83,多样性指数季节间变异不显著。等级聚类(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标序排序(NMDS)表明,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可分为春季和秋季2个组群,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2个组群差异极显著(R=0.954,P<0.01)。冗余分析(RDA)表明,温度和盐度是影响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异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其季节变异主要体现在繁殖群体的季节演替上。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是安氏白虾、葛氏长臂虾和三疣梭子蟹等重要渔业资源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群落结构的变异与底栖动物的繁殖生态习性密切相关,具有典型的季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东海风电场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东海区带鱼的网具选择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黄洪亮 唐峰华 +5 位作者 陈雪忠 张衡 李灵智 宋学峰 张胜茂 王德虎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433-442,共10页
由于渔业高强度捕捞压力及频繁的海洋工程导致近海海洋环境恶化,东海带鱼(Trichiurus haumela)资源量发生了严重衰退。为可持续利用东海带鱼资源,于2014年夏季8月在东海区渔场采用底拖网菱形目50、55、60、65、70、75 mm和80 mm对带... 由于渔业高强度捕捞压力及频繁的海洋工程导致近海海洋环境恶化,东海带鱼(Trichiurus haumela)资源量发生了严重衰退。为可持续利用东海带鱼资源,于2014年夏季8月在东海区渔场采用底拖网菱形目50、55、60、65、70、75 mm和80 mm对带鱼的逃逸率网具选择性进行试验研究,采用套网法对不同尺寸的囊网网目的选择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带鱼渔获物肛长范围为55283 mm,平均肛长为159 mm,优势肛长组为140190 mm,囊网中带鱼渔获的主要肛长组分布在140220 mm,在套网中主要肛长分布在130190 mm;随着网目由小变大,囊网中带鱼的平均肛长、体质量也逐渐变大;在数量和体质量逃逸率方面,随着网目增大整体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由于其他非目标渔获和带鱼体型容易挂网的特点,造成囊网中渔获积累产生的堵塞效应,严重影响相关网目中带鱼的逃逸率;根据带鱼的50%选择体长(L_(0.5))与不同网目尺寸拟合的直线:L_(0.5)=2.241 9M+17.503(r=0.930)。以此利用推测的拟合线性关系,并参考相关文献得出的带鱼雌雄个体的L_(0.5)标准反向推出,捕捞雌性带鱼L_(0.5)的最小网目尺寸为65.63 mm,雄性带鱼L_(0.5)的最小网目尺寸为68.76 mm。运用现行可捕标准以及渔业生产,故建议专门用于捕捞带鱼的拖网网目尺寸至少为65mm。同时研究表明海水温度变化对带鱼的体质量资源密度与尾数资源密度的分布有一定影响,其为影响渔具选择性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带鱼 菱形网目 渔具选择性 海水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