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17篇文章
< 1 2 1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新高效人才激励机制 推动农牧科技事业大发展——基于组建新型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1
作者 张华国 《西藏农业科技》 2014年第2期1-4,共4页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被学术界日益广泛的认可与接受,人才激励机制做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研事业单位等机构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管理等诸多的方面具有十分...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被学术界日益广泛的认可与接受,人才激励机制做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研事业单位等机构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管理等诸多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本文主要就新型事业单位创新高效人才激励机制方面作为重点,从管理学的角度阐述个人的观点,为推动农牧科技事业的发展铺砖添瓦,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 激励机制 农牧科技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我见——基于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新组建
2
作者 张华国 《西藏农业科技》 2014年第4期5-9,共5页
党的"十八大"把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建设提到了当今的重要议程,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总体各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 党的"十八大"把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建设提到了当今的重要议程,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总体各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今后相关部门与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和深远意义。众所周知人类既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灾难的治理者。西方国家生态观念与意识较为强烈,人们多数采用与选择适宜的绿色生活方式来实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从分体现西方国家的文明与素养。值得借鉴的是怎样如何结合西藏实际情况保护西藏的碧水蓝天,建设美丽西藏将是本文论述的观点,在第四十二个"世界环境日"、"中国环境日"来临之际,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组建了新型事业科研单位一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我将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在保护与促进高原生态环境的循环与发展方面阐述自身的学术观点,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保护 可持续发展 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商品价值和环境风险的西葫芦氮肥投入阈值研究
3
作者 杨岩 刘丽 +3 位作者 石璟 江丽华 李妮 徐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5,共9页
【目的】针对设施蔬菜过量施氮导致产量品质下降、环境风险升高等系列问题,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西葫芦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确定西葫芦适宜氮肥用量,促进其绿色高效生产,为设施蔬菜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在山东省德... 【目的】针对设施蔬菜过量施氮导致产量品质下降、环境风险升高等系列问题,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西葫芦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确定西葫芦适宜氮肥用量,促进其绿色高效生产,为设施蔬菜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春茬拱棚内设置6个施氮(N)水平:0、195.0、292.5、390.0、487.5和585.0k g/hm^(2),分别记作N 0、N 1、N 2、N 3、N 4和N 5,研究施氮量对西葫芦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计算了基于产量和蔬菜安全(品质和环境)的氮素投入阈值。【结果】西葫芦产量、效益、氮肥利用率和品质均与施氮量呈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4个指标最高值对应的氮肥用量分别为427.8、416.2、310.5和228.8 kg/hm^(2)。各处理下氮肥利用率介于14.15%~23.14%,大量氮素累积在土壤中,1 m土体中,矿质氮残留量和表观损失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当施氮量为261.7kg/hm^(2)时,氮素收支基本持平。【结论】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品质和土壤氮盈余与施氮量的关系,提出春季拱棚西葫芦合理氮肥投入阈值为288.3~386.8 kg/hm^(2),能保证西葫芦获得高产、增收、质优,同时降低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葫芦 产量 氮素表观盈余 氮肥效应 氮肥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足迹评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及实施途径
4
作者 杨琴 岳丽杰 +3 位作者 刘禹池 杨勤 刘永红 王谢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4,共4页
量化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策略。文章探讨农业环境足迹评估的概念、意义、实施方法及农业生产流程优化措施。农业环境足迹评估是一种全面分析方法,旨在量化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碳足迹... 量化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策略。文章探讨农业环境足迹评估的概念、意义、实施方法及农业生产流程优化措施。农业环境足迹评估是一种全面分析方法,旨在量化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碳足迹、氮足迹、水足迹和能源足迹。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对环境的具体影响,并提出基于评估结果的农业生产流程优化建议,包括土地选择与布局、作物选择与规划、肥料管理、灌溉管理、农药使用管理、废弃物管理和农产品加工与储存,可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排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环境足迹评估 可持续发展 生命周期评估 资源利用 环境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猪沼液无土栽培水芹菜资源化及其净化效果研究
5
作者 林洪军 陈新文 +2 位作者 甘惠芳 沈阳 韩士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66-1072,共7页
为了研究猪-沼-菜模式下养分的利用和尾水净化效果,采用无土栽培养分耗竭方式进行对比试验,设置对照、露地和大棚种植水芹菜(Oenanthe javanica)3个处理,研究了水芹菜生长状况,测试了TN(总氮)、TP(总磷)含量等多项水质指标,分析了养分... 为了研究猪-沼-菜模式下养分的利用和尾水净化效果,采用无土栽培养分耗竭方式进行对比试验,设置对照、露地和大棚种植水芹菜(Oenanthe javanica)3个处理,研究了水芹菜生长状况,测试了TN(总氮)、TP(总磷)含量等多项水质指标,分析了养分归宿与供需平衡。结果表明,露地和大棚处理的水芹菜生物量分别达198.40和220.80 t·hm^(-2),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第90天TN、TP、COD_(Cr)(化学需氧量)去除率都超过93%,出水水质符合GB 5084—2021《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露地和大棚栽培TN去除量的76.28%和77.30%被水芹菜吸收利用,23.72%和22.70%被微生物去除;TP去除量的86.82%和90.60%被水芹菜吸收利用,13.18%和9.40%被微生物去除。COD_(Cr)通过微生物或氧化作用降解去除;CO_(2)占气体总释放量的99.65%,CH 4仅占0.35%。种植水芹菜可以实现养猪沼液资源化利用和水质净化。水芹菜质量符合GB 276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水芹菜 资源化利用 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科普研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6
作者 丁明忠 张慧 +1 位作者 梁秋屏 朱奕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185-188,共4页
农业科普研学是提升公民农业科学素养、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近年来该领域发展迅速,但面临供需失衡(产品同质化、深度课程稀缺)、监管缺位(安全风险高、标准缺失)及人才匮乏(专业队伍薄弱、人才培养不足)三大... 农业科普研学是提升公民农业科学素养、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近年来该领域发展迅速,但面临供需失衡(产品同质化、深度课程稀缺)、监管缺位(安全风险高、标准缺失)及人才匮乏(专业队伍薄弱、人才培养不足)三大挑战。本文在界定其核心内涵与属性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主要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技)活动场地案例,归纳出田园体验型、科技研究型和文化融合型等主导模式。研究揭示其核心价值在于融合科技性、实践性、文化性与公益性,有效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并传承农耕文化。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强化制度设计、优化产品体系、完善人才生态、推动标准实施及加强责任监管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普研学 供需优化 人才培养 标准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黑土地 构建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工作展望 被引量:4
7
作者 路宪春 《现代化农业》 2023年第2期15-17,共3页
本文简述了黑土区作为粮食主产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黑土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概述了我国、我省关于推动黑土地保护工作的重大决策,介绍了目前较为成熟的几种黑土地保护技术;结合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承担的北大荒集团黑土... 本文简述了黑土区作为粮食主产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黑土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概述了我国、我省关于推动黑土地保护工作的重大决策,介绍了目前较为成熟的几种黑土地保护技术;结合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承担的北大荒集团黑土地保护专项调研工作,阐述了黑土地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明确了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科研人员作为黑土地保护工作的先行者,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方向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黑土地保护 资源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薄层黑土区协调玉米产量和环境效应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
8
作者 孔丽丽 尹彩侠 +4 位作者 张磊 刘志全 侯云鹏 高洪军 徐新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6-666,共11页
为探寻东北黑土区兼顾玉米产量与环境效应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在吉林省薄层黑土区(公主岭市刘房子村)开展了为期8年(2016—20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氮肥(普通尿素与控释氮肥配施4:6)一次性施用条件下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N... 为探寻东北黑土区兼顾玉米产量与环境效应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在吉林省薄层黑土区(公主岭市刘房子村)开展了为期8年(2016—20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氮肥(普通尿素与控释氮肥配施4:6)一次性施用条件下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NO_(3)^(-)-N含量变化和氮素平衡对不同氮肥用量(0、70、140、210、280和350 kg·hm^(-2),以N计)的响应。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施氮处理玉米产量8年平均增幅为63.8%~188.8%,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增产原因是施氮增加了穗粒数和百粒重。随氮肥用量增加,玉米产量呈上升趋势,当氮肥用量增至210kg·hm^(-2)达产量平台,8年平均产量为11 668kg·hm^(-2)。氮素表观回收率、农学利用效率和偏肥生产力均随氮肥用量增加呈下降趋势。随氮肥用量的增加,0~100 cm土层土壤NO_(3)^(-)-N含量呈增加趋势;2023年玉米收获后,N210处理土壤NO_(3)^(-)-N含量与试验起始值相近。8年氮素平衡结果显示,土壤无机氮素残留量与表观损失量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通过拟合氮肥用量与玉米产量、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和氮素表观回收率的关系得出,施氮范围在198~219 kg·hm^(-2)时,可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且能保持玉米收获前后土壤氮库的基本稳定,同时也可将氮素表观损失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可作为兼顾玉米产量和环境效益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研究结果可为东北薄层黑土区玉米氮肥一次性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玉米产量 环境效应 控释氮肥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株高产吲哚乙酸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促生应用研究
9
作者 马连杰 卢文才 +1 位作者 刘倩 张慧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2-230,共9页
现代农业中化肥长期不合理施用直接导致了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品质下降的问题,微生物肥料替代是解决这些难题的重要途径。试验从前期实验室保存的芽孢杆菌库中筛选出9株高产吲哚乙酸(IAA)的菌株,IAA分泌量均在83.27 mg/L以上,其中T26分泌... 现代农业中化肥长期不合理施用直接导致了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品质下降的问题,微生物肥料替代是解决这些难题的重要途径。试验从前期实验室保存的芽孢杆菌库中筛选出9株高产吲哚乙酸(IAA)的菌株,IAA分泌量均在83.27 mg/L以上,其中T26分泌能力最强,为189.14 mg/L。综合产IAA能力、产铁载体能力、抑菌特性等生物学特性,确定4株菌(T26、PA8、DY15和Ya6)开展进一步研究。菌株鉴定结果表明,T26、PA8、DY15初步归属于Bacillus subtilis,Ya6初步归属于Bacillus velezensis。4株菌均具有产铁载体能力,Ya6具有较强的镰刀菌属真菌(Fusarium)拮抗能力。促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高产IAA菌株的育苗基质显著促进了番茄、辣椒和糯玉米的苗期生长。番茄育苗试验中T26、PA8和DY15促生效果佳,番茄株高、茎粗、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分别较对照(添加等量蒸馏水)提高了24.75%~51.34%、36.08%~43.67%、21.67%~91.67%、11.63%~27.91%。4株菌在低肥力土壤中应用促生效果优于在育苗基质中的应用,添加菌株处理的小白菜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根长、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鲜重与对照处理呈显著性差异,分别为对照的1.80~2.08、1.38~1.70、1.50、2.80~3.69、1.12~1.72、4.18~5.85和4.45~6.41倍。4株菌均具有良好的促生应用潜力,将为开发微生物肥料提供优良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促生菌 芽孢杆菌 吲哚乙酸(IAA) 育苗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阻控与修复措施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超 胡钧铭 +2 位作者 韦翔华 张俊辉 何冰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3期1-6,15,共7页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及工作实践,分析采矿、冶炼活动对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剖析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来源、特征和风险,探讨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的迁移、转运等环境效应及其阻控与修复措施。结果表明:我国矿区周边农田...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及工作实践,分析采矿、冶炼活动对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剖析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来源、特征和风险,探讨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的迁移、转运等环境效应及其阻控与修复措施。结果表明:我国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严重、超标点位较多且生态风险严峻,污染主要源于尾矿风化、采矿废水及大气沉降,农田普遍存在重金属复合叠加污染且程度高低与距离污染源远近相关,对土壤环境、作物安全及人体健康有极高的风险。重金属在农田中的迁移转化易受降水、灌溉、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生物等多重因素影响,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阻控或修复手段对矿区周边重金属污染农田进行治理。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隐蔽性和潜伏性强,传统治理手段与风险评价监测方法亟待创新,采取地球化学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精准反演,清晰掌握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强化田块尺度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在因地制宜快速切断污染源的同时,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元技术手段,有助于持久遏制重金属污染的扩散,推进深度治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 重金属 污染 农田 阻控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关键带质子产生和消耗及其环境效应综述
11
作者 杨金玲 董岳 +2 位作者 冯文澜 张昊哲 张甘霖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1-247,共17页
红壤在我国农业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红壤关键带实质上是红壤区域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下由水-土-气-生-岩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本文综述了红壤的酸化现状、红壤关键带中质子(H^(+))产生和消耗的过程与机制,以及这些过程... 红壤在我国农业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红壤关键带实质上是红壤区域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下由水-土-气-生-岩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本文综述了红壤的酸化现状、红壤关键带中质子(H^(+))产生和消耗的过程与机制,以及这些过程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从关键带的视角,碳循环是土壤自然酸化过程中H^(+)的主要来源。大气酸沉降(H^(+)、氮、硫)和植物因生长对盐基离子(K^(+)、Na^(+)、Ca^(2+)和Mg^(2+))的净吸收而产生的H^(+)是自然生态系统下红壤中H^(+)的主要来源,但化学氮肥施用带来的氮转化过程产生的H+和植物收获带走的盐基离子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红壤酸化加剧的主导因素。氮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和H+产生过程复杂,采用氮和氧双同位素的方法,可以定量化水体中硝态氮(NO_(3)_(-)-N)的来源,从而定量不同来源氮对土壤中H+的贡献。矿物风化、阳离子交换、铁铝氧化物缓冲、硫酸根专性吸附和有机质的酸缓冲等均是红壤中存在的重要酸缓冲机制。这些过程交织在一起,不易量化单独的缓冲过程,难以准确定量红壤的酸化速率。借助矿物风化释放的盐基离子与硅的化学计量关系,可以解析不同风化程度的红壤地区H^(+)用于硅酸盐风化和盐基交换的比例,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风化程度红壤对H^(+)缓冲路径的差异。酸化不仅会改变土壤自身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活化重金属元素、引起铝毒等,还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生长,氮转化带来的NO_(3)_(-)-N迁移和深部累积会对地下水污染带来潜在的风险。质子的消耗过程可以缓解H^(+)产生所带来的生态危害。红壤区径流水保持中性,说明土壤消耗了所有输入的H^(+),目前依然具有一定的酸缓冲能力。针对以上红壤关键带的H+产生和消耗的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了对未来的研究展望,探讨了红壤关键带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的相关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酸缓冲机制 矿物风化 氮转化 元素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土壤肥料中重金属的来源、危害与防控措施
12
作者 田丽 雷建容 +1 位作者 阳路芳 陈春秀 《河北农业》 2025年第5期87-89,共3页
随着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我国的许多农业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不断凸显出来。这些重金属在土壤中难以降解并且容易积累,不仅影响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还有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基... 随着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我国的许多农业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不断凸显出来。这些重金属在土壤中难以降解并且容易积累,不仅影响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还有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基于这一实际情况,本文针对农业土壤肥料中重金属的来源、危害与防控措施进行重点分析,从而为土壤污染治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料 重金属 来源 危害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13
作者 李凤霞 宋逸民 +7 位作者 王长军 沈靖丽 孙娇 张永宏 刘金龙 韩千 刘丽丹 黄业芸 《宁夏农林科技》 2025年第4期1-9,43,共10页
微生物在盐碱地土壤改良与修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国内外盐碱地微生物研究进行分析比较,可以优化微生物促生技术,并推动盐碱地土壤的可持续、高效改良和安全利用。基于CNKI和WOS核心数据库,采用CiteSpace、VOSviewer等对盐碱地微... 微生物在盐碱地土壤改良与修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国内外盐碱地微生物研究进行分析比较,可以优化微生物促生技术,并推动盐碱地土壤的可持续、高效改良和安全利用。基于CNKI和WOS核心数据库,采用CiteSpace、VOSviewer等对盐碱地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发文数量与学科分布、发文作者、关键词及主要研究热点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外盐碱地微生物研究起步晚、发展快;(2)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较为紧密,文献高产学者引领了本学术团体的发展,并推动了技术和产品在实践领域的应用;(3)国内外的研究主题存在明显差异,国内研究侧重技术,国外研究侧重于基础及机理研究。基于以上发现,未来长效、安全的盐碱地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增效等将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土壤微生物 文献计量分析 Web of Science VOSview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下玉米适宜栽培密度研究
14
作者 赵营 马英 +3 位作者 刘晓彤 罗健航 张学军 雷金银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8期23-26,共4页
为筛选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大豆2∶3行比配置)模式下玉米的适宜栽培密度,设置8.25万、7.50万、6.75万株/hm^(2)3个玉米栽培密度,对比分析作物产量、农学性状、养分吸收利用和光合效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低玉米栽培密度,... 为筛选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大豆2∶3行比配置)模式下玉米的适宜栽培密度,设置8.25万、7.50万、6.75万株/hm^(2)3个玉米栽培密度,对比分析作物产量、农学性状、养分吸收利用和光合效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低玉米栽培密度,其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同时可显著提高大豆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玉米栽培密度7.50万株/hm^(2)可改善玉米农学性状和产量构成,6.75万株/hm^(2)可显著改善大豆农学性状和产量构成;玉米和大豆肥料偏生产力分别以玉米栽培密度7.50万、6.75万株/hm^(2)时最高。综合考虑,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的适宜栽培密度在6.75万~7.50万株/hm^(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栽培密度 产量 肥料偏生产力 农学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地不同生长年限苜蓿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规律研究
15
作者 王长军 李凤霞 吴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26-129,共4页
以盐碱荒地和不同生长年限的苜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调查与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研究了盐碱地不同生长年限苜蓿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苜蓿生长5~7 a时,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 以盐碱荒地和不同生长年限的苜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调查与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研究了盐碱地不同生长年限苜蓿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苜蓿生长5~7 a时,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生长年限为2、3、6 a的苜蓿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盐碱荒地相比显著增加;生长年限为7 a的土壤缓性有机碳含量、微生物量碳含量与生长年限为2、3、4、6 a的相比显著提高。因此,当地通过种植苜蓿改良盐碱地以持续生长7 a以上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苜蓿 生长年限 土壤有机碳 组分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蒸散组分研究进展
16
作者 谭大明 陈吉龙 +4 位作者 高雪 侯亚红 杨素涛 秦基伟 索朗措姆 《西藏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8-12,共5页
青稞(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作为青藏高原特色作物,其蒸散过程对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形成至关重要。综述了青稞蒸散组分的研究进展,涵盖了蒸散的概念、研究方法,重点阐述了青稞蒸散各组分(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的影响因素及定量... 青稞(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作为青藏高原特色作物,其蒸散过程对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形成至关重要。综述了青稞蒸散组分的研究进展,涵盖了蒸散的概念、研究方法,重点阐述了青稞蒸散各组分(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的影响因素及定量研究成果,讨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深入了解青稞水分利用规律,优化青稞种植灌溉管理及高原节水农业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蒸散组分 模型 冠层截留 遥感 环境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山区杏树开花与环境因子相关性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怡彤 李维倩 +3 位作者 陈刚 白阳阳 吴艳 蔡进军 《宁夏农林科技》 2024年第12期43-47,共5页
杏树是宁夏南部山区开展生态建设的重要树种。近年来,由于当地区域性小气候的影响,花期冻害已成为宁南山区红梅杏生产中主要的气象灾害,这导致杏树减产甚至绝产。本文通过调查宁南山区8个不同杏树品种花期、育性及抗冻性,并对不同地形... 杏树是宁夏南部山区开展生态建设的重要树种。近年来,由于当地区域性小气候的影响,花期冻害已成为宁南山区红梅杏生产中主要的气象灾害,这导致杏树减产甚至绝产。本文通过调查宁南山区8个不同杏树品种花期、育性及抗冻性,并对不同地形下杏树开花规律的影响进行研究,初步明确了不同海拔、坡向、坡位环境因子变化对杏树开花节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宁南山区8个杏树品种中本地乡土树种“山杏”初花期最早,“围选1号”初花期最晚;“一窝蜂”有效花比例最高(48.8%),“山杏”最低(37.0%);“龙王帽”坐果率最高(19.9%),“山杏”最低(11.4%);“金太阳”冻害指数最高(74.25%),“山杏”最低(61.88%)。宁南山区杏树花期随着纬度南低北高的趋势,呈现南早北晚的规律性;海拔成为限制杏树开花坐果的首要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宁南山区杏树防冻措施探索及筛选抗冻晚花品种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山区 杏树花期 杏树育性 抗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与水环境质量的响应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艳 李佳娜 +7 位作者 王析镭 李沛然 龚颖婷 曾东 贺德春 柳王荣 陈新春 陈华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17-2827,共11页
为评估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对三江一级支流水质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23年宁波市三江(甬江、姚江、奉化江)一级支流汇水范围内的农业生产数据和水质监测数据,对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和三江一级支流水质的时空演变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响应关系... 为评估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对三江一级支流水质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23年宁波市三江(甬江、姚江、奉化江)一级支流汇水范围内的农业生产数据和水质监测数据,对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和三江一级支流水质的时空演变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响应关系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生活污水是农业源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排放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分别为57.3%和61.0%;种植业对总磷的污染贡献率达76.7%。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高桥镇COD、氨氮单位面积污染负荷最高,分别达到4163.1、1136.7 kg·km^(-2),而姜山镇总磷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则高达397.2 kg·km^(-2)。三江一级支流水质呈现季节变化趋势,且部分汇水单元单位国土面积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与水质存在对应关系,但在整体镇街层面上,污染负荷与水质无显著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农业生产活动强度较高的15个控制单元,单位国土面积COD、氨氮、总磷污染负荷与水环境污染物浓度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其判定系数分别为0.27、0.30及0.35,水质对污染负荷响应程度较高。本研究明确了根据单位国土面积农业面源污染负荷预测水环境质量的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负荷评估 水环境质量 响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微塑料与镉污染、迁移特征及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瑞阳 薄录吉 +4 位作者 李冰 金维政 李彦 柴超 王艳芹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3期63-71,共9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广泛存在土壤中,可与镉等重金属结合形成复合污染,进而对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基于微塑料与镉复合污染现状,对农田土壤中微塑料、镉污染来源和迁移特征、微塑料与镉相互作用及其生态效应等研究进展...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广泛存在土壤中,可与镉等重金属结合形成复合污染,进而对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基于微塑料与镉复合污染现状,对农田土壤中微塑料、镉污染来源和迁移特征、微塑料与镉相互作用及其生态效应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研究展望。微塑料与镉复合污染研究自2016年逐渐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国各省(区、市)农田土壤中均已检出微塑料,其来源主要包括农用塑料薄膜、有机肥、包膜化肥、污泥、地表径流与农业灌溉、大气沉降、轮胎磨损颗粒;我国覆膜种植区的土壤微塑料含量较高;微塑料与镉复合污染可对土壤理化性质、动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产生系列影响,并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今后可从土壤微塑料采样和检测规范制定、微塑料与镉互作机制、复合污染修复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农田土壤微塑料和镉复合污染的风险管控与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农田土壤 复合污染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与疏水性有机化合物对土壤动物的联合作用研究进展
20
作者 肖乃川 代文才 +4 位作者 王子芳 由乐林 赵欢 张雅蓉 高明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0-624,共15页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高温会对土壤动物造成损伤,影响其生态功能。同时,人类活动释放的化学污染物也对土壤动物造成毒害作用。疏水性有机化合物(Hydrophobic Org...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高温会对土壤动物造成损伤,影响其生态功能。同时,人类活动释放的化学污染物也对土壤动物造成毒害作用。疏水性有机化合物(Hydrophobic Organic Compounds,HOCs)是土壤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污染物。高温与HOCs会以联合作用的方式对土壤动物产生影响,在供试物种最适宜温度下开展的HOCs风险评价试验结果会因为忽略温度因素而不准确。目前对于高温与HOCs对土壤动物联合作用的影响及机制仍缺乏深入理解。因此,本文系统总结了不同高温场景和HOCs对土壤动物的影响,以及这些研究结果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意义,强调未来研究需关注HOCs与高温在现实场景中的综合影响,尤其在分子水平上的影响,并加强生态毒理学模型的开发与应用,从而提高我们对自然界中HOCs的认知,改进现有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下生态系统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气候变化 疏水性有机化合物 联合作用 环境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