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性蜂类昆虫认知行为研究进展
1
作者 文超 张金秋 +4 位作者 张晨阳 郭宇豪 王偲 葛瑨 温俊宝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6,共9页
关于动物认知研究主要侧重于大脑相对较大的脊椎动物,如灵长类和鸟类。本文综述了社会性蜂类个体、群体水平认知相关的研究工作。研究表明蜂类昆虫也具有复杂的个体认知能力,包括联想学习、自我认知、工具使用和空间导航等。蜂类昆虫表... 关于动物认知研究主要侧重于大脑相对较大的脊椎动物,如灵长类和鸟类。本文综述了社会性蜂类个体、群体水平认知相关的研究工作。研究表明蜂类昆虫也具有复杂的个体认知能力,包括联想学习、自我认知、工具使用和空间导航等。蜂类昆虫表现出基于多巴胺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是由对食物的欲望和个体经历引起的。蜂类昆虫同样还具有复杂的社会认知行为,蜂群中不同个体间能够进行个体识别,这是蜂群内部进行社会互动的基础。此外,部分蜂类被证实通过训练之后能解决一些非自然任务的能力,这些行为可以通过社会学习在不同个体间传播,最终在整个种群中保留下来。本文最后讨论了蜂类昆虫认知行为的神经基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蜂类昆虫具备认知能力的神经细胞基础,这取决于神经元之间的复杂连接。本文回顾了蜂类昆虫认知行为的最新进展,这有助于为动物行为和认知演化提供独特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社会性昆虫 联想学习 工具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绿盲蝽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被引量:50
2
作者 门兴元 于毅 +3 位作者 张安盛 李丽莉 张君亭 戈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16-1219,共4页
组建了5个不同温度(17,20,23,26和29℃)下绿盲蝽Lygus lucorum实验种群的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7~29℃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绿盲蝽的发育速率加快,并符合Logistic模型;在实验温度范围内,若虫期、产卵前期、卵期和世代历期分别为10.04~... 组建了5个不同温度(17,20,23,26和29℃)下绿盲蝽Lygus lucorum实验种群的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7~29℃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绿盲蝽的发育速率加快,并符合Logistic模型;在实验温度范围内,若虫期、产卵前期、卵期和世代历期分别为10.04~27.63,8.33~19.33,6.74~15.00,25.11~61.96d。绿盲蝽的若虫、产卵前期和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45,7.28和6.28℃,有效积温分别为210.25、191.83和160.12日度,完成整个世代需要的有效积温为555.04日度。在实验温度范围内,23℃时绿盲蝽的世代存活率最高(82.3%),雌成虫的产卵历期最长(41.67d),单雌繁殖若虫数最多(35.42头/雌),种群趋势指数也最高(14.58);在较低的温度(17℃)和较高的温度(29℃)下,绿盲蝽的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仅为8.44和9.06,均不利于其种群数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温度 生命表 有效积温 种群趋势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沉默转基因技术在植物抗病虫害研究中的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杨美玲 李琦 +1 位作者 陈佳琦 张晓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共6页
RNA沉默技术由于其简便、高效及高特异性在各种模式和非模式生物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植物转基因技术是将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中分离到的目的基因,通过各种手段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上,使其稳定遗传并赋予植物新的优良性状的生物技术。RN... RNA沉默技术由于其简便、高效及高特异性在各种模式和非模式生物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植物转基因技术是将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中分离到的目的基因,通过各种手段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上,使其稳定遗传并赋予植物新的优良性状的生物技术。RNA沉默在植物转基因工程领域的研究十分广泛,目前已经成功研究培育出许多抗病毒、抗虫转基因植物,为农业病虫害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植物转基因介导RNA沉默在抗虫与抗病毒研究方面的进展,加深人们对转基因植物抗虫与抗病毒研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沉默 转基因技术 植物抗虫 植物抗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野化梅花鹿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芦光 王贝爻 +3 位作者 曹林 薛攀 时集体 王晓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80-84,88,共6页
为了研究人工饲养梅花鹿在野外适应的情况,2020年5月—2021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河南省济源市圈养野化梅花鹿进行了调查。采用公里网格的形式,安放了20台红外相机,共收获3334有效相机日,获取独立照片9669张。成年梅花鹿雌雄比为1.45... 为了研究人工饲养梅花鹿在野外适应的情况,2020年5月—2021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河南省济源市圈养野化梅花鹿进行了调查。采用公里网格的形式,安放了20台红外相机,共收获3334有效相机日,获取独立照片9669张。成年梅花鹿雌雄比为1.45。共记录到11种集群模式,单只雌体占总数的36.63%,单只雄性占总数的37.41%;多雌集群的比例达到9.07%;幼体单只占比4.92%。在携有幼体的情况中,以单只或多只雌体携幼为主,拍摄到371张独立有效照片,其余2种情况仅拍摄到69张照片。雌体携幼主要发生在夏季,而雄体携幼主要发生在冬季。梅花鹿的日活动节律呈双峰型,分别为06:00—08:00和16:00—18:00。冬季的梅花鹿日活动时间段为08:00—16:00,活动峰值在11:00—13:00。春-夏季的重叠系数最大(Δ=0.9350,P<0.01),其次是春-秋季(Δ=0.9134,P<0.01)、冬-春季(Δ=0.8785,P<0.01)和夏-秋季(Δ=0.8760,P<0.01),重叠系数最小的季节是夏-冬季(Δ=0.8214,P<0.01)。该研究基于无人为干扰的野外圈养条件下的调查记录,研究了野化梅花鹿的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为梅花鹿下一步野外放归提供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红外相机技术 日活动节律 集群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除肩胛间褐色脂肪组织对雌性黑线仓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徐德立 王逸 +1 位作者 张学英 王德华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7-467,共11页
为了解产热对动物免疫能力的影响,通过肩胛间褐色脂肪组织(interscapular brown adipose tissue,IBAT)切除术和低温处理,将雌性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随机分为常温假切组(warm BAT sham‑removed group,WS,n=5)、低温假切组(co... 为了解产热对动物免疫能力的影响,通过肩胛间褐色脂肪组织(interscapular brown adipose tissue,IBAT)切除术和低温处理,将雌性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随机分为常温假切组(warm BAT sham‑removed group,WS,n=5)、低温假切组(cold BAT sham‑removed group,CS,n=7)和低温切除组(cold BAT removed group,CR,n=8),比较了产热和免疫器官大小及血液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差异。结果发现,切除IBAT或逐渐降温均不影响雌性黑线仓鼠的体质量和身体成分,但低温导致总脂肪质量下降。切除IBAT不影响肝脏、脾脏和胸腺等器官的鲜质量,提示器官水平产热和免疫之间无权衡关系,但逐渐降温增加了小肠鲜质量及长度、结肠鲜质量、总消化道长,暗示为满足低温下的高能量需求,其加工食物的能力和消化能力均有所增强。切除IBAT或逐渐降温不影响植物血球凝集素反应峰值,以及白细胞、淋巴细胞、中间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低温或切除IBAT不影响雌性黑线仓鼠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线仓鼠 褐色脂肪组织切除 免疫功能 血液学 逐渐降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苍白杆菌B2对甲基对硫磷降解途径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柏文琴 李梅 +2 位作者 邱星辉 何凤琴 冷欣夫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8-54,共7页
采用薄层层析、紫外吸收光谱以及气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分析了苍白杆菌Ochrobacterumsp.B2降解甲基对硫磷的中间产物。结果表明,B2水解甲基对硫磷产生对硝基苯酚(PNP),PNP通过产生4-硝基邻苯二酚(4-nitrocatechol,4-NC)和1,2,4-苯三酚(1,2... 采用薄层层析、紫外吸收光谱以及气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分析了苍白杆菌Ochrobacterumsp.B2降解甲基对硫磷的中间产物。结果表明,B2水解甲基对硫磷产生对硝基苯酚(PNP),PNP通过产生4-硝基邻苯二酚(4-nitrocatechol,4-NC)和1,2,4-苯三酚(1,2,4-benzenetriol)的途径进一步代谢。苍白杆菌B2可以以PNP和4-NC为碳源生长,在菌的初始OD600值为0.02时,B2可在48h内将50mg/L的PNP完全降解,在60h内,将30mg/L的4-NC完全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白杆菌 甲基对硫磷 对硝基苯酚 4-硝基邻苯二酚 1 2 4-苯三酚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昆虫生态调节服务价值估算 被引量:18
7
作者 欧阳芳 吕飞 +4 位作者 门兴元 赵紫华 曾菊平 肖云丽 戈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000-4006,共7页
昆虫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物种类群,其在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维系并保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满足人类需求中的具有重要作用。讨论了昆虫生态服务价值的定量估算方法,基于2007年统计数据,计算了我国农牧业生产中昆虫传粉功能、天敌昆虫控... 昆虫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物种类群,其在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维系并保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满足人类需求中的具有重要作用。讨论了昆虫生态服务价值的定量估算方法,基于2007年统计数据,计算了我国农牧业生产中昆虫传粉功能、天敌昆虫控害功能和分解作用的服务价值。结果表明,昆虫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传粉服务价值为6790.30×108元,占其当年农作物生产总经济价值的54.05%;天敌昆虫的控害服务价值为2621.00×108元,占其当年重要作物总经济价值的9.09%;分解昆虫(甲虫)对牧场牛羊排泄物的分解作用的价值远超过90.84×108元。由此估计出了我国2007年农业昆虫生态调节服务总价值超过9502.14×108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7%。显示昆虫所产生的生态调节服务价值,与我国森林或草地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服务价值处于同一数量级,同样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为保护与利用昆虫生物多样性,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生态调节服务 价值评估 传粉作用 生物控害功能 分解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昆虫授粉功能量与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36
8
作者 欧阳芳 王丽娜 +2 位作者 闫卓 门兴元 戈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1-145,共15页
所有开花植物中大约有80%的物种需要动物作为授粉媒介。系统介绍了中国重要栽培作物花的结构和类型,授粉过程、媒介和方式,作物对昆虫授粉的依赖程度,昆虫授粉功能与服务的概念,以及昆虫授粉功能量与服务价值量的评估方法;同时评估了我... 所有开花植物中大约有80%的物种需要动物作为授粉媒介。系统介绍了中国重要栽培作物花的结构和类型,授粉过程、媒介和方式,作物对昆虫授粉的依赖程度,昆虫授粉功能与服务的概念,以及昆虫授粉功能量与服务价值量的评估方法;同时评估了我国各省农业生态系统中昆虫对重要作物的授粉功能量与服务价值量。结果表明:粮食作物、水果作物、蔬菜作物和经济作物不同程度的依赖昆虫授粉。根据2015年主要农作物产量、作物产品价格、昆虫授粉依赖程度等数据,计算得出昆虫对我国22类主要农作物的授粉功能量为1.8亿吨农产品产量和授粉服务价值为8860.5亿元(占当年GDP的1.3%),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2015年昆虫对主要栽培作物的授粉功能量和服务价值排在前五名的都是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和新疆,年授粉服务价值均大于500亿元,反映出这5个省的主要农作物对昆虫授粉依赖程度较高。昆虫对作物的授粉功能量评价有助于了解昆虫对作物生物量或产量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效应以及作物对昆虫授粉的需求。昆虫对作物的授粉服务价值评估有助于掌握昆虫授粉为人类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或经济价值,并帮助决策维持或增强授粉昆虫多样性和种群数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授粉功能 昆虫授粉服务价值 授粉功能量评估 授粉服务价值评估 昆虫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味觉感受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汤清波 马英 +1 位作者 黄玲巧 王琛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33-1444,共12页
很多昆虫具有极其灵敏的味觉感受系统,在其取食选择、交配和产卵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相对于昆虫的嗅觉机制,对昆虫味觉感受机制的研究较少。传统的味觉感受研究主要集中在味觉感器外部形态、味觉电生理和行为学上。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 很多昆虫具有极其灵敏的味觉感受系统,在其取食选择、交配和产卵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相对于昆虫的嗅觉机制,对昆虫味觉感受机制的研究较少。传统的味觉感受研究主要集中在味觉感器外部形态、味觉电生理和行为学上。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和神经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昆虫味觉的研究不断深入,主要体现在下列两方面:(1)味觉受体方面,通过分子生物信息学等手段获得了多种昆虫的味觉受体,不同种昆虫之间受体数目差异较大,不同受体之间氨基酸的相似性较低。通常,根据味觉受体配体物质的性质可以把味觉受体分为取食抑制素受体和取食刺激素受体两大类。(2)味觉神经元的投射及味觉编码机制方面,多个研究表明昆虫外围味觉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投射部位为咽下神经节和后脑,但是不同性质的受体神经元投射的具体位置有所不同。本文对昆虫味觉感器和神经元的基本特征,味觉受体的进化、表达和功能,味觉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投射,味觉神经元的编码机制及味觉可塑性等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味觉 味觉感器 味觉受体 神经元投射 味觉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G-HP-β-CD包合物制备、表征及其紫外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大伟 刘琪 +1 位作者 刘明 刘晓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08-811,共4页
左炔诺孕酮(LNG)不溶于水和紫外光照易分解的特点,限制了其在鼠类不育剂中的应用。该研究采用溶液法,制备出LNG的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建立了准确简便的紫外光谱定量检测方法;通过相溶解度法确定了HP-β-CD与LNG的包合摩... 左炔诺孕酮(LNG)不溶于水和紫外光照易分解的特点,限制了其在鼠类不育剂中的应用。该研究采用溶液法,制备出LNG的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建立了准确简便的紫外光谱定量检测方法;通过相溶解度法确定了HP-β-CD与LNG的包合摩尔比为1:1,25℃时LNG-HP-β-CD包合物的稳定常数为187.3L.mol-1;通过紫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验证了包合物的形成;对包合物的抗紫外光降解性能进行了测试,表明在50h内包合物的降解率小于5%,远低于药物单体。结果表明,HP-β-CD对LNG具有良好的包合作用,可显著提高该药物的水溶性和紫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丙基-Β-环糊精 左炔诺孕酮 包合物 紫外吸收光谱 紫外光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酰胺类农药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及残留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琳 张紫溪 +4 位作者 陈秀 程有普 李薇 赵莉蔺 陈增龙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5-309,共15页
双酰胺类农药是继新烟碱类农药之后备受关注的一类杀虫剂,作用靶标为鱼尼丁受体和γ-氨基丁酸受体,对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优异。随着双酰胺类农药的广泛应用,其对非靶标生物和水生生态环境产生了潜在威胁,且靶标害虫的抗药性问题也日... 双酰胺类农药是继新烟碱类农药之后备受关注的一类杀虫剂,作用靶标为鱼尼丁受体和γ-氨基丁酸受体,对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优异。随着双酰胺类农药的广泛应用,其对非靶标生物和水生生态环境产生了潜在威胁,且靶标害虫的抗药性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从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分析方法、环境行为和风险评估5个方面对双酰胺类农药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对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可为该类农药的精准应用、风险规避和有效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酰胺类杀虫剂 生物活性 生态毒性 环境行为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除虫菊酯抗性家蝇的交互抗药性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罗浑金 李梅 +3 位作者 傅童生 邱星辉 候慧丽 姚艳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141-143,共3页
拟除虫菊酯的广泛使用使家蝇普遍产生了抗药性,为有效的控制家蝇的危害,需要了解家蝇对轮换或新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状况。作者用点滴法测定了两个实验室汰选的拟除虫菊酯抗性家蝇品系对几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二氯苯醚菊酯和溴氰... 拟除虫菊酯的广泛使用使家蝇普遍产生了抗药性,为有效的控制家蝇的危害,需要了解家蝇对轮换或新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状况。作者用点滴法测定了两个实验室汰选的拟除虫菊酯抗性家蝇品系对几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二氯苯醚菊酯和溴氰菊酯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交互抗药性;拟除虫菊酯抗性较高的家蝇对作用机制不同的新农药(多杀菌素、氟虫腈)表现较低程度的交互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蝇 抗药性 拟除虫菊酯 多杀菌素 氟虫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新型性诱芯的诱蛾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汪洋洲 王振营 +3 位作者 盛如 吕跃星 王小奇 盛承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3-174,共2页
2012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田间测试亚洲玉米螟两种性诱芯的诱蛾性能。A、B两种诱芯均用橡胶塞载体,剂量50μg,B诱芯加入不同的辅助成分并采用不同的制作工艺。结果表明,B诱芯每盆平均诱蛾量和单盆1次最大诱蛾量分别为16.03头和52.7头,显... 2012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田间测试亚洲玉米螟两种性诱芯的诱蛾性能。A、B两种诱芯均用橡胶塞载体,剂量50μg,B诱芯加入不同的辅助成分并采用不同的制作工艺。结果表明,B诱芯每盆平均诱蛾量和单盆1次最大诱蛾量分别为16.03头和52.7头,显著高于A诱芯的10.82头和35.9头。B诱芯的诱蛾性显著高于A诱芯,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诱剂 亚洲玉米螟 诱芯改进 诱捕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分析在昆虫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哲 谢宝瑜 +1 位作者 季荣 李典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4-399,共6页
综述了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原理与方法以及应用于昆虫生态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进展 ,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初步探讨。该方法的应用以寄主植物同位素组成差异为前提 ,常用的同位素包括D ,1 3C ,1 5N和1 8O ,主要涉及确定食物来源 ,探寻寄主间转... 综述了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原理与方法以及应用于昆虫生态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进展 ,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初步探讨。该方法的应用以寄主植物同位素组成差异为前提 ,常用的同位素包括D ,1 3C ,1 5N和1 8O ,主要涉及确定食物来源 ,探寻寄主间转移规律及迁移路线、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流动、食物网构建等方面。对长期保存标本与昆虫化石的同位素分析则扩展了研究的时间范围。同位素转化时间的确定、质量平衡方程和混合模型的应用则是验证相关生态问题的重要步骤 ;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分析 食物组成 寄主转换 迁移 能量流动 食物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确定性和概率性模型评估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甜瓜中的膳食风险
15
作者 李彤 程有普 +5 位作者 吴曼妮 李贤宾 韩文浩 赵莉蔺 李薇 陈增龙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0-413,共14页
阐明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在甜瓜中的残留特征,量化其对我国不同人群的多元化膳食风险,对保障人体健康和农业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UHPLC-MS/MS),建立了甜瓜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 阐明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在甜瓜中的残留特征,量化其对我国不同人群的多元化膳食风险,对保障人体健康和农业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UHPLC-MS/MS),建立了甜瓜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快速、痕量分析方法,明确了靶标农药的储藏稳定性;并基于我国人群参数与膳食结构,解析了多维暴露风险差异。结合大尺度的农药田间试验发现,噻虫嗪在甜瓜中的原始沉积量在0.025~0.031 mg/kg之间,消解半衰期(t1/2)为0.77~1.2 d,最终残留水平≤0.021 mg/kg;期间有6.1%~15%的噻虫嗪代谢为噻虫胺;联合多种登记作物评估发现,噻虫嗪和噻虫胺在蔬菜类作物中的长期风险显著高于其在水果、谷物、豆类、调味料、薯类、油料和糖料类作物中的,且乡村地区显著高于城镇地区(p<0.05);通过确定性模型量化甜瓜中噻虫嗪的短期和长期膳食风险分别为0.043%~0.12%和0.0078%~0.055%,噻虫胺的分别为0.0051%~0.014%和0.00022%~0.0015%;通过概率性模型拟合噻虫嗪和噻虫胺在不同百分位点下的长期和短期风险商均小于100%,且30th百分位点下的长期风险商与确定性结果最接近,60^(th)(噻虫嗪)和90^(th)(噻虫胺)百分位点下的短期风险商与确定性结果最接近。无论是点评估还是区间评估,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对我国居民的膳食风险均可接受,但需警惕全生命周期内多样化膳食暴露导致的风险放大,特别是对易感儿童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嗪 噻虫胺 代谢物 甜瓜 残留行为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孪生网络的野生动物单目标跟踪方法
16
作者 殷子璇 赵亚琴 +3 位作者 肖治术 肖文宏 虞秋萍 许智皓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3-543,共11页
野生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监测对于维系生态平衡、理解物种间相互作用及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野生动物监测主要通过无人机机载相机和固定的红外相机来捕捉动物的自然行为。然而,由于野生动物行为... 野生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监测对于维系生态平衡、理解物种间相互作用及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野生动物监测主要通过无人机机载相机和固定的红外相机来捕捉动物的自然行为。然而,由于野生动物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在实际跟踪过程中,常会出现目标较小、多尺度变化以及动物身体被遮挡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孪生网络的动物目标跟踪方法,将跟踪问题转化为相似性学习问题。在孪生关系网络(SiamRN)的特征提取阶段引入多头注意力机制,包括串联窗口自注意力运算和滑动窗口自注意力运算,增强模型对小目标的精准跟踪能力。同时,多头注意力机制的引入降低了网络的参数量和复杂度,提高了运算效率。在公开数据集和自制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采用的野生动物跟踪方法的成功率和准确率分别为0.698和0.928,优于主流的孪生网络跟踪方法,该方法能够准确跟踪和定位野生动物目标,实现野生动物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目标跟踪 野生动物 孪生网络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8000对棉铃虫微粒体蛋白沉淀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郑明奇 张文吉 +1 位作者 邱星辉 冷欣夫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81-84,共4页
为建立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微粒体P450的分离纯化方案,比较了不同浓度下聚乙二醇8000(PEG8000)对棉铃虫幼虫中肠和脂肪体微粒体蛋白的沉淀作用.结果表明,终浓度为8.0×104 mg/L的PEG8000可以使中肠和脂肪体微粒体蛋白的78%... 为建立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微粒体P450的分离纯化方案,比较了不同浓度下聚乙二醇8000(PEG8000)对棉铃虫幼虫中肠和脂肪体微粒体蛋白的沉淀作用.结果表明,终浓度为8.0×104 mg/L的PEG8000可以使中肠和脂肪体微粒体蛋白的78%沉淀下来,其中包含的细胞色素P450分别占中肠和脂肪体P450总量的28%和34%.SDS-PAGE显示,中肠微粒体经8.0×104 mg/L的PEG8000沉淀后,被沉淀蛋白的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14.1 ~ 40 kD和66 ~97 kD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细胞色素P450 聚乙二醇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害对草地生物量的危害损失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永生 欧阳芳 +1 位作者 戈峰 袁哲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7-422,共6页
利用中国畜牧业统计资料,结合全国草地覆盖遥感数据,采用生态能学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中国草地鼠害发生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评估了鼠害对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危害损失。结果表明:2000—2010年,中国草地鼠害的发生面积、发生... 利用中国畜牧业统计资料,结合全国草地覆盖遥感数据,采用生态能学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中国草地鼠害发生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评估了鼠害对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危害损失。结果表明:2000—2010年,中国草地鼠害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和造成的损失总体呈上升趋势;11年间全国由于鼠害造成草地生物量的损失年均约1.181 54×10~7 t,年份间鼠害差异大,2006年草地生物量损失最大,为2.537 23×10~7 t;区域草地鼠害损失大小排序为西南、西北、华北、东北,西藏自治区鼠害最严重,年均草地生物量损失占全国总量的38.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害 草地生物量 生态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景观格局与麦蚜密度对其初寄生蜂与重寄生蜂种群及寄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关晓庆 刘军和 赵紫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4468-4477,共10页
农业景观格局与过程能够强烈影响寄生蜂对寄主的寻找及寄生作用,寄主密度亦是影响寄生蜂分布的重要因素,然而农业景观的格局和寄主密度对寄生蜂寄生率的相互影响是一项值得研究的工作。在简单与复杂2种麦田农业景观结构下,调查了麦蚜的... 农业景观格局与过程能够强烈影响寄生蜂对寄主的寻找及寄生作用,寄主密度亦是影响寄生蜂分布的重要因素,然而农业景观的格局和寄主密度对寄生蜂寄生率的相互影响是一项值得研究的工作。在简单与复杂2种麦田农业景观结构下,调查了麦蚜的分布格局与2种寄主密度下麦蚜的初寄生率与重寄生率,分析了景观结构对麦蚜密度的影响、景观格局与麦蚜密度对寄生蜂寄生率与重寄生率的影响及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景观结构的复杂性对麦蚜分布和寄生蜂初寄生率与重寄生率的影响均不明显,但寄主密度与景观结构的复杂性对寄生蜂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交互作用,寄主密度与寄生率呈正相关,寄主密度较低时烟蚜茧蜂为优势种,寄主密度较高时燕麦蚜茧蜂为优势种。麦蚜初寄生蜂与重寄生蜂对寄主密度的反应与其形态学、体型大小以及生活史特征相关,初寄生蜂与重寄生蜂的群落组成显著影响其对麦蚜的寄生率,而与景观结构的复杂性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景观 麦蚜 景观结构 初寄生率 重寄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氏田鼠的研究概况和其分类学名称变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牧 施海霞 +1 位作者 高珊 宋铭晶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53-57,共5页
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Radde,1861)分布广泛,分三个亚种。本文简介了布氏田鼠的研究进展,包括:生态、形态、生理、遗传以及实验动物化研究等。此外,布氏田鼠的中、英文名称和其分类学地位,因历史原因和研究方法不同,一直存在... 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Radde,1861)分布广泛,分三个亚种。本文简介了布氏田鼠的研究进展,包括:生态、形态、生理、遗传以及实验动物化研究等。此外,布氏田鼠的中、英文名称和其分类学地位,因历史原因和研究方法不同,一直存在分歧和争议。本文介绍了布氏田鼠在我国各时期的名称和分类学变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 实验动物化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