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合菌剂对葡萄白粉病发生及叶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杜鸿燕 何涛 +5 位作者 陈吉越 胡祥 史亮涛 刘海刚 杨顺林 杜飞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为明确常见杀菌剂及生防菌剂处理对葡萄白粉病发生及葡萄叶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一步预测叶际微生物功能,采用随机取样法调查田间葡萄白粉病害,以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了混合杀菌剂及生防菌剂处理的葡萄叶际微... 为明确常见杀菌剂及生防菌剂处理对葡萄白粉病发生及葡萄叶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一步预测叶际微生物功能,采用随机取样法调查田间葡萄白粉病害,以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了混合杀菌剂及生防菌剂处理的葡萄叶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并结合PICRUSt2对微生物功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施用混合菌剂能显著降低白粉病的发生;混合菌剂处理后叶际细菌群落Chao1指数及Shannon指数分别下降了50.78%、48.57%;叶际真菌群落Chao1指数降低42.80%,Shannon指数增加了0.07。在门水平上,药剂处理后的优势细菌门为Firmicutes、Actinobacteriota,优势真菌门为Ascomycota和Basidiomycota;在属水平上,药剂处理后,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的细菌有Bacillus,真菌有Erysiphe和Aspergillus。葡萄叶际微生物群落功能预测,共评估了489条MetaCyc途径,以P<0.05、倍数变化FC>3进行筛选,共得到49条相关途径,其中有2条途径显著上调,47条显著下调,下调途径主要与葡萄核酸代谢、光呼吸、叶绿素、维生素合成等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农药处理 微生物多样性 葡萄白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葡萄酒产区酵母多样性及特色菌种酿酒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悦 孙庆扬 +4 位作者 杨宽 朱怡凡 毛如志 邵建辉 何霞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0-356,共7页
酵母菌的分布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密切相关,我国葡萄酒产区主要位于35~40°N,仅在云南有很小一部处于28~30°N。该产区具有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气候类型,这为优质酵母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优越条件。本文主要对云... 酵母菌的分布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密切相关,我国葡萄酒产区主要位于35~40°N,仅在云南有很小一部处于28~30°N。该产区具有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气候类型,这为优质酵母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优越条件。本文主要对云南葡萄酒产区酵母多样性以及特色菌种酿酒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本土葡萄酒酵母资源的开发及特色葡萄酒的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葡萄酒 酵母多样性 非酿酒酵母 特色菌种 酿酒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EMBA和ASCA方法在玉米/马铃薯生长期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动态数据分析中的运用
3
作者 毛如志 王文鹏 何霞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8期1-4,7,共5页
在农作系统中,深入分析环境、栽培模式对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数据结构及其规律的影响,对解释间作效应有科学意义。研究中,运用时间序列模型MB-EMBA和ASCA可以解析玉米/马铃薯生长期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动态数据。结果表明,MB-EMBA、ASCA可... 在农作系统中,深入分析环境、栽培模式对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数据结构及其规律的影响,对解释间作效应有科学意义。研究中,运用时间序列模型MB-EMBA和ASCA可以解析玉米/马铃薯生长期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动态数据。结果表明,MB-EMBA、ASCA可以很好地解释环境与间作对根际微生物代谢群落及细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MB-EMBA方法分析表明,对Biolog动态数据,玉米单间作根际微生物在不同生育时期对碳源利用的差异明显,可在不同的试验点筛选出碳源标记,马铃薯间作根际微生物利用的碳源种类多于玉米间作根际微生物利用的碳源种类。ASCA结果表明,高杆作物玉米单间作每个时期差异都在0.05水平显著,在玉米生长期1、2、3时间节点间作玉米根际微生物的活力、物种多样性高于单作,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单作与间作根际微生物代谢活力大于细菌群落多样性;马铃薯单间作根际微生物代谢群落及细菌多样性比较复杂,矮杆作物马铃薯更易受玉米、环境的影响。因此,MB-EMBA和ASCA分析可为解析生物动态数据分析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数据 MB-EMBA ASCA 根际微生物代谢群落 细菌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水稻传统品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初探 被引量:18
4
作者 董树斌 卢宝荣 +3 位作者 王云月 杨慧 涂敏 李林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共9页
为了探讨云南水稻传统品种内不同样本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以及空间隔离和种子介导的基因流在水稻传统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维持过程中的作用,利用24对微卫星(SSR)引物,对来自云南不同地区和村寨的6个水稻传统品种66个不同样本... 为了探讨云南水稻传统品种内不同样本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以及空间隔离和种子介导的基因流在水稻传统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维持过程中的作用,利用24对微卫星(SSR)引物,对来自云南不同地区和村寨的6个水稻传统品种66个不同样本群体的共660份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24个SSR位点共检测到133个等位基因,都为具有中度或者高度多态的位点,期望杂合度(He)为0.66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15,表明云南水稻传统品种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AMOVA)分析的结果表明云南水稻传统品种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地区内样本群体间(58%),地区间为(31%),样本群体内具有为11%的遗传多样性。品种间和地区间有一定水平由种子介导的基因流(Nm)。聚类分析表明,66个水稻样本群体在遗传距离为1.1水平上分为两大类,基本上相同的品种聚在一起,地理来源相近也聚在一起,但有些品种有明显的地区间交叉。Mantel检验的结果表明,每个品种样本群体的之间遗传距离和空间距离不具相关关系,揭示出云南水稻传统品种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现状可能是其环境异质性、空间隔离、种子介导的基因流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传统品种 遗传多样性 遗传距离 空间分布 基因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12
5
作者 冯建孟 何汉明 +1 位作者 朱有勇 李成云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1-457,共7页
理解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是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利用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地理分布数据库,自然环境背景信息和不同民族的人口分布,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 理解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是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利用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地理分布数据库,自然环境背景信息和不同民族的人口分布,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多样性中心主要集中在云南南部地区;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和布朗族的人口比重与稻作品种的丰富度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稻作品种多样性的保存和维持可能与不同民族的饮食习俗、耕作方式和宗教文化有关;不同民族的稻作文化在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方面可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稻作品种保存传统的稻作文化的保护是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与稻作作物的区系起源比较一致,稻作品种的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在云南南部地区,表征生境异质性的海拔高差显著影响稻作品种的多样性(P<0.05)。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多样性格局受到自然和文化因素的双重影响。从稻作品种的留存和栽培历史来看,文化因素可能起着较为直接的影响,但从其区系起源和生态适应性来看,环境因素则可能起着间接或根本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品种多样性 地理分布格局 文化因素 环境因素 解释 云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与不同民族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冯建孟 何汉明 +1 位作者 朱有勇 李成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8516-8520,共5页
利用云南地区5285份稻种资源信息和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该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不同民族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多样性从南到北总体上呈递减趋势;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和布朗族人口比重与... 利用云南地区5285份稻种资源信息和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该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不同民族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多样性从南到北总体上呈递减趋势;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和布朗族人口比重与稻作品种的丰富度密切相关;不同民族文化和稻作文化背景下的人口对传统稻作品种的留存和栽培可能具有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稻种多样性 地理分布格局 民族 人口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9份云南糯稻品种抗瘟性和遗传多样性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慧 杨学辉 +1 位作者 陆春明 王云月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共5页
采用温室人工接种方法利用8个云南稻瘟病菌优势小种对39份云南糯稻品种进行抗稻瘟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表现高抗、抗及中抗的品种共24份,中感品种15份,无感和高感品种。利用24对SSR引物分析39份云南糯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表明糯稻品种遗... 采用温室人工接种方法利用8个云南稻瘟病菌优势小种对39份云南糯稻品种进行抗稻瘟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表现高抗、抗及中抗的品种共24份,中感品种15份,无感和高感品种。利用24对SSR引物分析39份云南糯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表明糯稻品种遗传变异较丰富,聚类分析显示其明显分为籼粳两支。糯稻品种抗瘟性与遗传多样性的相关分析表明,二者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稻 稻瘟病 抗性鉴定 遗传多样性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主棒孢霉对橡胶树的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郑肖兰 黄伟明 +3 位作者 贺春萍 吴伟怀 李锐 郑服丛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6期781-786,共6页
从表现轮斑病的豇豆叶片上分离到病原菌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将该菌接种到橡胶树叶片上,9d后接种的橡胶树叶片表现出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症状。表明多主棒孢霉可能可以交叉染橡胶树。通过抑菌效果试验,发现多菌灵对... 从表现轮斑病的豇豆叶片上分离到病原菌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将该菌接种到橡胶树叶片上,9d后接种的橡胶树叶片表现出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症状。表明多主棒孢霉可能可以交叉染橡胶树。通过抑菌效果试验,发现多菌灵对多主棒孢霉有良好的抑菌效果,而丙环唑、代森锰锌和百菌清的抑菌效果不理想。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多主棒孢霉菌丝体生长最适的温度是28—30℃,最适酸碱度为pH9,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L-组氨酸,菌丝致死温度为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主棒孢霉 橡胶树 致病性 抑菌效果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桐子叶斑病菌塔宾曲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高源 周春香 +6 位作者 杨丽芬 杨建 杨静 刘林 陈吉岳 李成云 郭建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0-605,共6页
【目的】探讨碳源、氮源、温度、pH值、光照等对小桐子叶斑病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uingensis Moss.)的影响,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十字交叉法从碳源、氮源、温度、pH值、光照等方面对塔宾曲霉菌丝生长、产孢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碳源、氮源、温度、pH值、光照等对小桐子叶斑病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uingensis Moss.)的影响,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十字交叉法从碳源、氮源、温度、pH值、光照等方面对塔宾曲霉菌丝生长、产孢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塔宾曲霉在尿素、甘氨酸为唯一氮源之外的其他17种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的生长,菌丝生长最佳碳氮源为甘露醇、牛肉膏;菌丝在23~37℃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35℃,致死温度为65℃;培养基中pH值4~8时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8;此外,光照能促进菌丝生长。塔宾曲霉在尿素为唯一氮源之外的其他18种培养基上均能产孢,产孢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牛肉膏;在23~37℃均能产孢,最适温度35℃;培养基中pH值4~8时均能产孢,最适pH值为6;光照对孢子生长有促进作用。【结论】塔宾曲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对酸碱度敏感,可能与寄主小桐子的生长环境及叶片的生理生化性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宾曲霉 生物学特性 小桐子叶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0
作者 杨芳 江冰冰 +6 位作者 雷金梅 郭存武 李丽梅 徐嘉忆 王兴华 袁文侠 王白娟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6-272,共7页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叶斑病是茶树重要的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2023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茶园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茶园茶树30%的叶片出现类似茶树叶斑病的症状...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叶斑病是茶树重要的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2023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茶园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茶园茶树30%的叶片出现类似茶树叶斑病的症状,为明确该病原,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有伤接种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分别观察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病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分离的3个菌株均能够侵染茶树叶片,是茶树叶斑病的致病菌;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多基因(ITS、TUB2和TEF-1α)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确定引起茶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Nigrospora musae。研究结果可为该病菌引起的茶树叶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叶斑病 黑孢菌 病原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机农艺融合的三七机械化精密播种系统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杨文彩 朱有勇 +1 位作者 杜迁 王磊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5-180,共6页
以"标准化、规模化、工程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探索三七现代化种植模式。引入系统思想,将三七机械化精密播种系统分为三七工厂化育苗农艺、机械化播种流程及标准、精密播种技术3个子系统,从农机农艺融合的视角,通过分析各... 以"标准化、规模化、工程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探索三七现代化种植模式。引入系统思想,将三七机械化精密播种系统分为三七工厂化育苗农艺、机械化播种流程及标准、精密播种技术3个子系统,从农机农艺融合的视角,通过分析各系统的方法及技术集成,研究3个子系统的统筹协调和相互适应性;对包衣三七种子的物理机械特性(三轴尺寸、千粒重、孔隙率、休止角、滑动摩擦角)进行测定,得到包衣种子的3轴尺寸平均值分别为6.20、5.82、5.46 mm,千粒重165.86 g,孔隙率32%,休止角平均值23.2°,在不锈钢板、铁皮板、塑料板上的滑动摩擦角平均值分别为21.6°、27.65°、2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机农艺融合 机械化精密播种 三七种子物理机械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灰斑病研究方法:Ⅰ.玉米灰斑病菌孢子的培养 被引量:7
12
作者 赵正龙 吴兴兴 +1 位作者 毛自朝 何月秋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6-158,161,共4页
为了明确玉米灰斑病菌的产孢条件,将玉米灰斑病菌接种到马铃薯蔗糖(PSA)、燕麦番茄碳酸钙(OTCA)、玉米叶粉碳酸钙(MLPCA)、燕麦粉(OA)、粗面粉(CWPA)等5种培养基上,于25℃下培养,测定该菌生长速度、产孢时间和产孢量。结... 为了明确玉米灰斑病菌的产孢条件,将玉米灰斑病菌接种到马铃薯蔗糖(PSA)、燕麦番茄碳酸钙(OTCA)、玉米叶粉碳酸钙(MLPCA)、燕麦粉(OA)、粗面粉(CWPA)等5种培养基上,于25℃下培养,测定该菌生长速度、产孢时间和产孢量。结果表明,菌丝在上述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均较慢,每天平均生长0.33ITEm左右,其中以在0A和PSA上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基于上述结果,构建了玉米灰斑病菌孢子培养的二级分段培养法,即将菌丝块接种于加有10-15粒直径为5mm玻璃珠的马铃薯蔗糖(PS)液体培养基三角瓶里,在25℃,180r/min条件下振荡培养15d,形成菌丝悬液,再取菌丝悬浮液涂布在MLPCA培养基上,避光培养13d左右,可获得大量供接种的分生孢子。长期光照促进菌丝生长,不利于孢子的形成,而长期黑暗不利于菌丝生长,但有利于孢子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菌 振荡培养 产孢 二级分段培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圆斑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卢灿华 吴毅歆 +2 位作者 黄莲英 毛自朝 何月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1-415,共5页
现已报道玉米圆斑病菌有5个生理小种,分别为0号(CCR0)、1号(CCR1)、2号(CCR2)、3号(CCR3)和4号(CCR4)。CCR0菌株不侵染玉米,但可侵染杂草;CCR1菌株具有寄主专化性,可分泌专化性毒素HC-toxin;CCR2菌株毒性普遍较低;CCR3除可侵染玉米外,... 现已报道玉米圆斑病菌有5个生理小种,分别为0号(CCR0)、1号(CCR1)、2号(CCR2)、3号(CCR3)和4号(CCR4)。CCR0菌株不侵染玉米,但可侵染杂草;CCR1菌株具有寄主专化性,可分泌专化性毒素HC-toxin;CCR2菌株毒性普遍较低;CCR3除可侵染玉米外,还可危害水稻,分泌水稻专化性毒素BZR-cotoxin;CCR4对含有B73遗传背景的自交系致病。CCR2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区,而CCR3主要在冷凉的山区,CCR1和CCR4分布有限,近年来未见CCR0。我国已报道3个小种,分别为CCR1,CCR2和CCR3;CCR1和CCR2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而西南地区以CCR3为主。一般认为CCR2是CCR1,CCR3的共同祖先,CCR2和CCR4亲缘关系较近,均可能从CCR0进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圆斑病菌 生理小种 鉴别 分布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种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静 毛自文 +4 位作者 范黎明 刘林 叶敏 肖春 查友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0期5918-5919,6185,共3页
[目的]筛选抑菌活性较强的植物提取物。[方法]以水稻纹枯病菌为供试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30种植物提取物的抑菌菌活性进行了初筛和复筛。[结果]云南松(叶)、透骨草(茎和叶)、苦葛(根、茎和叶)、华山松(果)、雪上一枝蒿(茎和叶)、黄... [目的]筛选抑菌活性较强的植物提取物。[方法]以水稻纹枯病菌为供试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30种植物提取物的抑菌菌活性进行了初筛和复筛。[结果]云南松(叶)、透骨草(茎和叶)、苦葛(根、茎和叶)、华山松(果)、雪上一枝蒿(茎和叶)、黄柏(茎和叶)、漏芦(根)、水冬瓜(叶)、地黄(根)、柳杉(茎和叶)、三颗针(茎和叶)和鹿含草(茎和叶)12种植物提取物在10 mg/ml浓度下对菌丝生长抑制率达80%以上,其中云南松(叶)、透骨草(茎和叶)、苦葛(根、茎和叶)和华山松(果)4种植物提取物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95%以上,显著高于其他植物提取物;对以上12种植物提取物进行的抑菌活性复筛结果与初筛结果表现一致。[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开发高效、安全、与环境友好的新型杀菌剂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农药 植物提取物 抑菌活性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圆斑病菌毒素与玉米对应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卢灿华 吴毅歆 +2 位作者 黄莲英 毛自朝 何月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2-589,共8页
近年来玉米圆斑病在我国有加重趋势。为有效控制该病害,本文综述玉米圆斑病菌分泌的3种毒素或蛋白及玉米中的抗病基因。HC毒素是1号生理小种分泌的寄主专化性毒素,其合成受TOX2位点上多个基因控制。HC毒素抑制组蛋白脱乙酰酶活性,引起... 近年来玉米圆斑病在我国有加重趋势。为有效控制该病害,本文综述玉米圆斑病菌分泌的3种毒素或蛋白及玉米中的抗病基因。HC毒素是1号生理小种分泌的寄主专化性毒素,其合成受TOX2位点上多个基因控制。HC毒素抑制组蛋白脱乙酰酶活性,引起高度乙酰化来修饰植物防卫反应相关基因表达。Hm1和Hm2是玉米抵抗HC毒素的抗病基因,分别编码HC毒素还原酶和HC毒素还原酶类蛋白,Hm1在抗病玉米全生育期内均起作用,Hm2仅在成熟期才有抗性。BZR-cotoxin是玉米圆斑病菌3号生理小种分泌的水稻专化性毒素,其可诱导非病原菌在水稻和玉米叶片上感病。Bz-cmp是玉米圆斑病菌分泌的另一蛋白,修饰玉米种子内的ChiA蛋白,并将该蛋白转化为失活的ChiA-m,从而使种子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圆斑病菌 HC毒素 BZR-cotoxin Bz-cmp蛋白 抗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圆斑病研究概述 被引量:1
16
作者 卢灿华 吴毅歆 +2 位作者 黄莲英 毛自朝 何月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3-139,共7页
1926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首次发现玉米圆斑病,现已蔓延至30多个国家。该病由玉米生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zeicola(G.L.Stout)Shoemaker(有性态为Cochliobolus carbonum R.R.Nelson)]侵染引起。玉米圆斑病菌属异宗配合菌,其有性过程受交... 1926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首次发现玉米圆斑病,现已蔓延至30多个国家。该病由玉米生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zeicola(G.L.Stout)Shoemaker(有性态为Cochliobolus carbonum R.R.Nelson)]侵染引起。玉米圆斑病菌属异宗配合菌,其有性过程受交配型基因控制,有性态可在实验室内诱导产生,并可与玉米小斑病菌和燕麦枯萎病菌发生种间杂交。除侵染叶片外,还可侵染果穗、苞叶和叶鞘等部位。病原菌在种子、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为翌年的侵染源,以后借气流、雨水传播。品种抗性、气候和栽培条件对病害发生有较大影响。但国内对病害的抗病育种、病害流行和防治方面研究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圆斑病 玉米圆斑病菌 有性态 病害流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OsCKX2基因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东 魏富刚 +3 位作者 何霞红 孟国成 刀丽云 朱有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1-357,共7页
从水稻花序分生组织总RNA中逆转录扩增总cDNA,PCR扩增OsCKX2基因中设计的目的片段,将纯化的目的片段克隆到pMD19-TSimple载体中,PCR鉴定并测序分析,制备成荧光定量PCR梯度浓度质粒标准品。对重组质粒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标准曲线... 从水稻花序分生组织总RNA中逆转录扩增总cDNA,PCR扩增OsCKX2基因中设计的目的片段,将纯化的目的片段克隆到pMD19-TSimple载体中,PCR鉴定并测序分析,制备成荧光定量PCR梯度浓度质粒标准品。对重组质粒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标准曲线结果表明,建立的OsCKX2基因mRNA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可达102拷贝;线性范围广,可达1.0×102~1.0×107拷贝;扩增效率高(E=95.9%);稳定性、重复性好,可靠性高,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V)仅为:0.14%~0.29%和0.16%~0.35%;循环阈值与PCR体系中起始模板量的对数值之间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可对OsCKX2基因表达进行准确实时定量。一个基于TaqMan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定量分析控制水稻谷粒数关键基因之一OsCKX2转录水平的技术体系被成功建立。该技术体系重组质粒标准品的制备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基因OsCKX2的表达实时定量准确、可靠、便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基因表达 实时定量RT-PCR TAQMAN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格里拉产区特色非酿酒酵母及自然发酵葡萄酒香气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赵悦 孙庆扬 +4 位作者 杨宽 朱怡凡 毛如志 邵建辉 何霞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3-100,共8页
以香格里拉产区澜沧江流域4个不同海拔葡萄园(布村、溜筒江、斯农和阿东)的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对各地葡萄酒特色非酿酒酵母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气质联用(GC-MS)法对各地自然发酵葡萄酒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地赤霞珠自然... 以香格里拉产区澜沧江流域4个不同海拔葡萄园(布村、溜筒江、斯农和阿东)的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对各地葡萄酒特色非酿酒酵母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气质联用(GC-MS)法对各地自然发酵葡萄酒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地赤霞珠自然发酵葡萄酒中共分离鉴定到非酿酒酵母9个属10个种,其中,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在各地均有分离到;黏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在布村、溜筒江和阿东均有分离到;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和美极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为斯农独有;而核果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fructicola)、季也蒙毕赤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和克鲁维毕赤酵母(Pichia kluyveri)为阿东独有;浅黄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flavescens)为溜筒江独有。这些非酿酒酵母使得各地自然发酵葡萄酒的香气各具特色,其中以醇类、酯类和芳香族类香气种类与含量的差异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格里拉 葡萄酒 非酿酒酵母 自然发酵 香气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阳梯田养分平衡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顾莹 苏友波 +3 位作者 何霞红 鲁绍坤 高国兴 唐有福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61-667,共7页
系统中氮磷元素能否维持平衡是系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元阳梯田生产系统为例,运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一年期间氮、磷养分元素的平衡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外地水稻品种具有小幅增产效果... 系统中氮磷元素能否维持平衡是系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元阳梯田生产系统为例,运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一年期间氮、磷养分元素的平衡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外地水稻品种具有小幅增产效果,与当地产量最高的红脚老粳相比,产量分别提高了19.12%和25.26%;在相同施肥管理条件下,当地水稻品种中月亮谷对梯田养分消耗最小,其值分别为总氮(TN)-21.08 kg/hm2,总磷(TP)-1.82 kg/hm2;(2)在不同施肥条件下,当地水稻品种间产量并无差异性(P>005);(3)对于红脚老粳来说,施用有机肥的试验田块在大田期养分亏缺值最小,分别为TN-28.89 kg/hm2,TP-2.08 kg/hm2;而对于月亮谷来说,施用化肥的试验田块在大田期养分亏缺值最小,分别为TN-17.71 kg/hm2和TP-1.64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田 养分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不同组织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寄主适合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韩英歌 陈斌 +3 位作者 严乃胜 和淑琪 张立敏 李正跃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5-821,共7页
亚洲玉米螟是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害虫,能取食危害玉米心叶、茎秆和籽粒等不同组织,为探索玉米不同组织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寄主适合度的影响,本研究室内测定了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玉米心叶、籽粒、茎秆、穗轴和苞叶后其头宽、体... 亚洲玉米螟是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害虫,能取食危害玉米心叶、茎秆和籽粒等不同组织,为探索玉米不同组织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寄主适合度的影响,本研究室内测定了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玉米心叶、籽粒、茎秆、穗轴和苞叶后其头宽、体长与体重的增长规律,并与取食人工饲料的幼虫头宽、体长与体重增长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取食玉米不同组织后,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存活、生长和发育动态不同,其中取食穗轴和苞叶的幼虫存活率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组织及人工饲料.取食玉米心叶的幼虫发育历期最短,取食穗轴和玉米苞叶的玉米螟幼虫各龄发育历期延长,取食心叶、籽粒、秸秆、穗轴、苞叶、饲料的幼虫发育历期分别为3.10~5.65,3.15 ~4.45,3.18 ~5.40,3.15 ~6.60,3.15 ~7.20,3.21 ~4.89 d.取食玉米心叶的1~5龄幼虫头壳增加指数最大(1.4~2.1),高于取食籽粒、秸秆、穗轴、苞叶、人工饲料的幼虫头壳增加指数,依次为1.3 ~2.0,1.3 ~1.8,1.2 ~1.7,1.3 ~1.6,1.3 ~2.0.取食玉米不同组织及人工饲料的幼虫体重和体长增加倍数大小顺序为心叶>籽粒>秸秆>人工饲料>穗轴>苞叶,且低龄期幼虫体长增加的倍数大于高龄期幼虫,而高龄期幼虫体重增加速度大于低龄期.结果表明,玉米不同组织影响亚洲玉米螟幼虫的生长发育,其中玉米心叶组织最适合亚洲玉米螟幼虫的生长发育,而穗轴和苞叶不适合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寄主适合度 体长 体重 头壳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