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黑土区沟蚀研究进展与热点——基于CiteSpace计量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万兆凯 宋庆臣 +3 位作者 万普强 郭明明 张兴义 刘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4-463,共10页
[目的]直观把握东北黑土区沟蚀研究进展与热点,推进东北黑土区沟蚀研究领域的发展。[方法]以CNKI与Web of Siencec数据库中245篇相关文献为对象,利用文献计量的方法,使用CiteSacep软件绘制东北黑土区沟蚀研究知识图谱。[结果]结果表明:... [目的]直观把握东北黑土区沟蚀研究进展与热点,推进东北黑土区沟蚀研究领域的发展。[方法]以CNKI与Web of Siencec数据库中245篇相关文献为对象,利用文献计量的方法,使用CiteSacep软件绘制东北黑土区沟蚀研究知识图谱。[结果]结果表明:(1)黑土区沟蚀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年发文量显著增加,但国际期刊发表成果较少,仅占26%。(2)该领域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其中水利部松辽流域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机构贡献突出、影响较大;张树文是该领域中文发文量最多的学者,刘宝元和伍永秋是英文发文量最多的学者。(3)关键词共现表明,目前对东北黑土区沟蚀的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侵蚀沟发育特征、影响因素和沟蚀防治措施等方面。[结论]东北黑土区沟蚀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框架和全面的认识,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进一步注重东北黑土区沟蚀形成和发育过程及机理研究,并深入分析地质、地形、水文、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沟蚀 热点 文献计量学 CiteSace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侵蚀沟沟岸土壤可蚀性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王丽鑫 陈卓鑫 +2 位作者 郭明明 张晟旻 王文龙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7,54,共11页
[目的]探究典型黑土区发育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侵蚀沟沟岸土壤的可蚀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明确关键因子的作用机制,为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典型黑土区发育于农地、林地和草地的侵蚀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 [目的]探究典型黑土区发育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侵蚀沟沟岸土壤的可蚀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明确关键因子的作用机制,为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典型黑土区发育于农地、林地和草地的侵蚀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沿侵蚀沟沟岸采集0—30 cm,30—60 cm,60—100 cm,100—150 cm,150—20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和根系样品,测定和计算土壤各项理化性质和根系密度(RBD),土壤可蚀性参数选择土壤可蚀性因子K、>0.2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_(>0.25))、崩解速率(SDR)、抗剪强度(τ_(f))。[结果]各侵蚀沟沟岸根系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其RBD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其中林地沟RBD分别是草地沟和农地沟的2.56倍和5.75倍。土壤容重(SBD)和饱和导水率(SHC)均表现为农地沟>林地沟>草地沟,含水量(SWC)与之相反;草地沟的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分别是林地沟的1.87倍、2.20倍和1.33倍,是农地沟的2.01倍、1.65倍和1.08倍。SBD,SHC呈现出随土层增加而增大的趋势,而SWC,SOC,TN和TP均随土层增加而降低。K和τ_(f)表现为农地沟>林地沟>草地沟,呈现出随土层增加而增大的趋势,WSA_(>0.25)则与之完全相反,SDR表现为农地沟>草地沟>林地沟,随土层增加而增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BD,SWC,SHC、粉粒含量(Silt)、SOC,TN,TP和RBD对土壤可蚀性参数有显著影响,冗余分析进一步表明,SOC对土壤可蚀性的解释率高达46.1%,是影响土壤可蚀性的最重要因素,其次分别是Sil(t 11.5%)>RBD(6.0%)>SHC(5.5%)>SWC(2.6%)>TP(2.4%)>SBD(1.4%)。[结论]侵蚀沟沟岸土壤可蚀性受到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质地等多种因素的控制,植被覆盖的增加通过提升有机质含量和优化土壤质地显著降低了土壤可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侵蚀沟 土壤可蚀性 土壤理化性质 根系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与成效研究 被引量:63
3
作者 梁爱珍 张延 +8 位作者 陈学文 张士秀 黄丹丹 杨学明 张晓平 李秀军 田春杰 McLaughlin Neil B 相洋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25-1335,共11页
东北黑土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稳压器”的重要责任。然而,由于长期超负荷开发利用导致黑土日益退化,黑土资源的永续利用受到严重制约。理论与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保护黑土地、推动黑土耕地质量和耕作效益绿色增长的发展模式。综述... 东北黑土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稳压器”的重要责任。然而,由于长期超负荷开发利用导致黑土日益退化,黑土资源的永续利用受到严重制约。理论与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保护黑土地、推动黑土耕地质量和耕作效益绿色增长的发展模式。综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东北黑土区的发展现状与技术概况,从保护性耕作在土壤保持、保墒效益、结构改善、固碳培肥和土壤生物多样性增加、节本增效等方面系统评估了东北黑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后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提出黑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以促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推动保护性耕作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保护性耕作 土壤有机质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黑土区农田土壤肥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付微 李勇 +4 位作者 李向越 杜书立 赵军 谢叶伟 孟凯 《土壤与作物》 CSCD 2012年第3期166-174,共9页
通过对松嫩平原农田土壤采样和调查、化验分析得到土壤养分各项指标,综合区域实际情况采用特尔斐模型确定10项评价指标。在Model Builder建模平台上综合运用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加法模型,结合Python脚本建立了土壤肥力评价模型,实... 通过对松嫩平原农田土壤采样和调查、化验分析得到土壤养分各项指标,综合区域实际情况采用特尔斐模型确定10项评价指标。在Model Builder建模平台上综合运用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加法模型,结合Python脚本建立了土壤肥力评价模型,实现了土壤肥力评价的定量化、自动化、模型化。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介于0.57~0.84之间,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西南低东北高的条带状分布特征,哈尔滨周边地区高而双城市较低的主要分布趋势,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开展松嫩平原黑土农田土壤肥力评价可以为指导该区域农业生产及制定有效的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Model BUILDER 综合评价法 AHP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分子生态学科组10年来研究进展回顾及展望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光华 金剑 刘晓冰 《土壤与作物》 2018年第2期212-221,共10页
农田分子生态学科组是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从事农业生态研究的单元之一。值此东北地理所建所60周年之际,本文回顾了该学科组近10年来的研究工作,对结果进行梳理总结,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激励鞭策我们更好地做好科研工作... 农田分子生态学科组是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从事农业生态研究的单元之一。值此东北地理所建所60周年之际,本文回顾了该学科组近10年来的研究工作,对结果进行梳理总结,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激励鞭策我们更好地做好科研工作,继续为黑土区农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土壤微生物 内生菌 噬菌体 根际 光合碳 土地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坦黑土区田间尺度剖面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变异性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邹文秀 杨春葆 +3 位作者 江恒 韩晓增 郝翔翔 李猛 《土壤与作物》 2013年第3期127-131,共5页
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性是土壤的重要性质之一。在平坦区黑土田块尺度上利用环刀取样测定20 cm^140 cm土层土壤的密度、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利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分析土壤物质性质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土壤密度、孔隙度、... 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性是土壤的重要性质之一。在平坦区黑土田块尺度上利用环刀取样测定20 cm^140 cm土层土壤的密度、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利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分析土壤物质性质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土壤密度、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属于弱度变异。除了20 cm^40 cm田间持水量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异系数属于中度变异以外,密度、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在黑土剖面20 cm^140 cm内的水平方向上的变异均属于弱度变异。因此,在平坦黑土区的田块尺度上剖面土壤物理性质具有比较大的稳定性,可以为做空间变异研究分析的采样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物理性质 田块尺度 空间变异 农田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中部海伦地区大豆品种生育期组归属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邹文秀 陆欣春 +1 位作者 韩晓增 张晓丽 《土壤与作物》 2016年第2期115-119,共5页
为了实现大豆不同栽培区域间的科学引种,以13个分属于MG(maturity group)000-I的北美大豆生育期标准品种的生育期表现为参考,在海伦试验站,通过4年的对比试验,对14份的东北黑土区中部海伦市的主栽品种和新近选育品种的生育期组进行鉴定... 为了实现大豆不同栽培区域间的科学引种,以13个分属于MG(maturity group)000-I的北美大豆生育期标准品种的生育期表现为参考,在海伦试验站,通过4年的对比试验,对14份的东北黑土区中部海伦市的主栽品种和新近选育品种的生育期组进行鉴定和划分。结果表明:除了PI548596在2011年未能正常成熟以外,其余12个北美标准品种和所有的13个北美标准品种在2011-2014年均能够正常成熟。参试的14份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组介于MG00-MGI之间,其中主栽品种和新选育的品种有84%属于MGI组,而国家及省级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绥农14在2011和2013年属于MG0组,而在2012和2014年则属于MGI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伦市 大豆 生育期组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典型黑土区海伦市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谢叶伟 赵军 +2 位作者 李勇 阎凤学 张久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5-330,共6页
以海伦市农田耕层0~20 cm采集的577个样点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图、区划图、土壤图和地貌图为基础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数学和土壤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以多项重要指标为依据,对海伦市耕地地力进行了定量化的分析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 以海伦市农田耕层0~20 cm采集的577个样点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图、区划图、土壤图和地貌图为基础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数学和土壤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以多项重要指标为依据,对海伦市耕地地力进行了定量化的分析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海伦市耕地地力整体水平为:一级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32.1%,二级地面积占52.9%,三级地面积占16.0%。结果表明实现了对典型黑土区海伦市耕地地力分等定级,明确了不同等级耕地的面积、空间分布格局,为探讨制定科学的培肥政策、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基础地力,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定量化的分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地力 黑土区 海伦市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农地集水区次降雨径流与输沙特征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胡伟 翟星雨 +2 位作者 李浩 乔宝玲 张兴义 《土壤与作物》 2019年第4期405-414,共10页
水力侵蚀是诱发黑土区侵蚀发生发展的首要因素,研究次降雨条件下产流、产沙特征对水力侵蚀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野外实地监测,分析农地集水区次降雨径流与输沙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有径流记录的降雨事件为12次,降雨等级主... 水力侵蚀是诱发黑土区侵蚀发生发展的首要因素,研究次降雨条件下产流、产沙特征对水力侵蚀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野外实地监测,分析农地集水区次降雨径流与输沙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有径流记录的降雨事件为12次,降雨等级主要为中雨、大雨和暴雨。初始产流时间随降雨等级表现不同,中雨时初始产流时间大多出现在降雨后期,而大雨和暴雨时,初始产流时间大多出现在降雨过程中的初始期和中期。不同降雨等级下累积径流深、径流系数和累积输沙量表现不同,累积径流深和径流系数表现为:大雨>暴雨>中雨,累积输沙量表现为:大雨>中雨>暴雨。集水区内大部分泥沙由6场降雨事件产生,对总径流量和总输沙量的贡献分别为90.6%和87.0%。基于12次有径流的降雨事件,不同降雨等级对径流的贡献表现为:大雨>暴雨>中雨,对输沙量的贡献表现为:大雨>中雨>暴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显示,径流相关变量最大径流率Q max是对总径流量和总输沙量贡献最大的因子,变量权重系数VIP值分别达1.490和1.6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降雨 降雨等级 径流 输沙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黑土禾谷类作物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10
作者 毛梦凡 高利正 +4 位作者 龙永 徐影 李彦生 金剑 于镇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0-898,共9页
为阐述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黑土区主要禾谷类作物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的变化及其对土壤氮素有效性的潜在影响,本实验通过使用开顶式气候室(OTC)模拟大气CO_(2)浓度升高(550μmol·mol-1)和温度升高(+2℃),以正常大气CO_(2)浓... 为阐述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黑土区主要禾谷类作物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的变化及其对土壤氮素有效性的潜在影响,本实验通过使用开顶式气候室(OTC)模拟大气CO_(2)浓度升高(550μmol·mol-1)和温度升高(+2℃),以正常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作为对照,对黑土区3种主要禾谷类作物根际土壤的有机氮组分进行了测定,并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小麦根际土壤酸解总氮和各组分受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影响大于玉米和水稻。具体表现在:小麦根际土壤的酸解氮和各组分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以及两者共同升高的影响。水稻根际只有酸解氮以及未知态氮受到两者共同升高作用显著影响,而玉米根际的酸解氮和各组分则没有受到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单独升高或两者共同升高的影响。同时,与对照处理相比,在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共同升高的作用下,不同作物的有机氮各组分占全氮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3种作物土壤中氨基酸态氮和氨态氮仍然为酸解氮组分的主要贡献者,未知态氮次之,氨基糖态氮含量最低。相关分析表明,酸解有机氮组分受全氮和速效磷影响显著。研究表明,在未来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应适度减少小麦氮肥的施加量,增加水稻和玉米氮肥的施用量以及适当调节土壤理化性质,以提高氮素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酸解有机氮 氮矿化 禾本科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大豆生长、结瘤及产量对氮、磷的响应 被引量:27
11
作者 严君 韩晓增 +1 位作者 丁娇 王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8-325,共8页
氮肥和磷肥显著影响大豆的结瘤和产量。然而在土壤肥力较高、速效养分有效性差的东北地区,有关氮肥和磷肥施用量对大豆结瘤和产量影响的研究较少。本试验采用裂区田间试验,设置3个氮(N)水平(0、20和50kg/hm2)和3个磷(P)水平(0、20和40 k... 氮肥和磷肥显著影响大豆的结瘤和产量。然而在土壤肥力较高、速效养分有效性差的东北地区,有关氮肥和磷肥施用量对大豆结瘤和产量影响的研究较少。本试验采用裂区田间试验,设置3个氮(N)水平(0、20和50kg/hm2)和3个磷(P)水平(0、20和40 kg/hm2),研究氮、磷及其交互作用对大豆生长发育、结瘤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大豆生物量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根瘤数量、干重、大小和结瘤指数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单施磷肥促进大豆生物量、产量、根瘤数量、干重、大小和结瘤指数的增加,但其增幅低于施氮处理下的增幅。氮×磷对大豆生长和产量促进作用高于单施氮和单施磷处理,但差异不显著;氮×磷处理下的根瘤数量、干重、大小和结瘤指数低于单施磷处理;氮×磷处理下N2(N 50 kg/hm2)处理下的大豆根瘤数量、干重、大小和结瘤指数高于N1处理(N 20 kg/hm2)下的,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大豆根瘤数量、干重、大小和结瘤指数增加,施磷能够抵消氮对大豆根瘤产生和形成的抑制。氮、磷及其交互作用对大豆根瘤的影响都是直接的,并且不是通过促进大豆生长间接促进的。因此氮和磷均是限制东北地区大豆结瘤和产量的因素,但氮是主导因素。若要获得大豆高产,氮肥施用量需要控制在50 kg/hm2,磷肥在40 kg/hm2;但若想最大的发挥大豆的结瘤固氮功能,那么应该不施或者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到20 kg/hm2,磷肥仍在4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大豆 根瘤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降水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53
12
作者 邹文秀 韩晓增 +1 位作者 江恒 杨春葆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96-202,共7页
水分是东北黑土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为了探讨东北黑土区可持续的土壤水分管理方式,该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为基础,利用SPI(standard precipitation index)值(标准降水指数)研究了该地区1952-200... 水分是东北黑土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为了探讨东北黑土区可持续的土壤水分管理方式,该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为基础,利用SPI(standard precipitation index)值(标准降水指数)研究了该地区1952-2008年的大气降水情况,同时分析了土壤水分对大气降水(1999-2008年)的响应。1952-2008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40 mm,标准差为121 mm,生长季内平均降水量为473 mm,占年平均降水量的87.60%。利用标准降水指数(SPI)将1952-2008年大气降水划分为7个不同的干/湿状态,分别是极端干旱,严重干旱、中等干旱、平常年份、中等湿润、非常湿润和极端湿润。分析近10 a(1999-2008)大气降水的SPI值发现极端干旱的年份有增加的趋势,同时对生长季末期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表现为湿润的年份(2003年,SPI值=1.5)能够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639.70 mm),而在极端干旱的年份(2004年,SPI=-2.6)土壤含水量达到了最低值(512.21 mm)。年际间降水量的差异也影响了土壤的供水特征特,同时肥料的施用增加了作物对土壤中水分的消耗。根据降水合理地管理东北黑土区的土壤水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土壤水分 气象 标准降水指数(SPI) 土壤供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沟道侵蚀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被引量:30
13
作者 张兴义 刘晓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0-326,共7页
沟道侵蚀是土地退化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除黄土高原外沟道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沟道侵蚀严重威胁东北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该研究基于多年的研究积累,结合国家侵蚀沟治理专项调查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成果以及... 沟道侵蚀是土地退化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除黄土高原外沟道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沟道侵蚀严重威胁东北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该研究基于多年的研究积累,结合国家侵蚀沟治理专项调查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成果以及已有文献,系统总结归纳了东北黑土区沟道侵蚀特征、发展演变趋势及其危害;梳理出现有侵蚀沟治理措施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凝练提出区域侵蚀沟防治目标及4种主要侵蚀沟治理模式,并给出了适用范围及条件;同时提出了新时代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防治对策建议。该研究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决策以及沟道侵蚀治理工程的实施提供了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沟道 侵蚀 特征 治理 黑土区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耕作措施对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孙涛 陈强 张兴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4-80,共7页
【目的】调查不同耕作措施下东北黑土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类群多样性以及营养功能群结构,有利于揭示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对土地管理措施的响应。【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7-9月在黑龙江海伦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目的】调查不同耕作措施下东北黑土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类群多样性以及营养功能群结构,有利于揭示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对土地管理措施的响应。【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7-9月在黑龙江海伦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采用陷阱法对东北典型黑土区免耕、少耕、平翻、旋耕和组合5种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区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类群多样性以及功能群结构进行调查,计算各处理地表节肢动物类群相对多度、类群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Cody指数和Srensen指数。【结果】本次调查共收集黑土农田地表节肢动物个体数为2 942,隶属7目18科。免耕样地收集节肢动物15科,占所有类群83.34%;少耕和组合样地均为11科,占61.12%。所有耕作措施下鞘翅目和蜘蛛目类群相对多度最高,步甲科为黑土农田优势地表节肢动物类群。免耕样地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少耕样地最低。除旋耕样地外,其他耕作样地地表节肢动物功能群均以捕食性为主。群落相似性指数分析表明,不同耕作措施间群落相似性不同,免耕与组合之间相似性较高,而平翻与组合之间较低。【结论】步甲科是黑土农田地表节肢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类群。不同耕作措施影响近地表土壤以及植被微生境,进而影响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数量和营养功能群。免耕样地具有较高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和捕食性动物类群,有利于维持黑土农田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肢动物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 耕作措施 地表 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有机质组分与结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5
作者 梁尧 韩晓增 丁雪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88-897,共10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对于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截获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土壤有机质的循环特征及其稳定性与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有机质含量呈显著下...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对于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截获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土壤有机质的循环特征及其稳定性与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有机质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造成黑土肥力和质量的严重退化。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总结了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黑土土壤有机质的消长动态、组分变化以及结构特征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开垦和耕作导致土壤有机质总量、活性组分以及腐殖物质含量的显著降低,而平衡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是维持和提升土壤有机质数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长期有机无机配施使土壤有机质结构趋于简单化,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黑土有机质组分化学结构变化的驱动机制是值得人们长期探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有机质 消长 组分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芽孢杆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42
16
作者 崔晓 徐艳霞 +2 位作者 刘俊杰 郭兆奎 王光华 《土壤与作物》 2019年第1期32-42,共11页
芽孢杆菌是一类好氧或兼性厌氧,能产生抗逆性芽孢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种类多,遗传稳定性强,耐高温和抗逆性强等特性。芽孢杆菌是一类重要的资源微生物,包含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菌株,可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溶解土壤中难溶的含磷化合物... 芽孢杆菌是一类好氧或兼性厌氧,能产生抗逆性芽孢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种类多,遗传稳定性强,耐高温和抗逆性强等特性。芽孢杆菌是一类重要的资源微生物,包含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菌株,可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溶解土壤中难溶的含磷化合物等,在工业、农业及医学等科学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介绍了芽孢杆菌的主要种类、作用机制和不同芽孢杆菌的功能,分析了目前芽孢杆菌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生 溶菌 生态位竞争 解磷 芽孢杆菌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短期免耕对大豆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江恒 韩晓增 +1 位作者 邹文秀 杨春葆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4-380,共7页
耕作和施肥是影响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2个重要因素,为探讨免耕和长期单施化肥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以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施用化肥+传统耕作(NP+CT),施用化肥... 耕作和施肥是影响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2个重要因素,为探讨免耕和长期单施化肥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以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施用化肥+传统耕作(NP+CT),施用化肥+免耕(NP+NT),无肥+传统耕作(CK+CT),无肥+免耕(CK+NT)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短期免耕(3 a)后显著地增加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表现在与传统耕作相比水稳定性大团聚体(>0.25 mm)的含量、平均重量直径和平均几何直径分别提高9.03%,10.90%和20.39%。耕作和施肥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但是与施肥相比,耕作方式能够解释更多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异。免耕显著增加了0~10 cm土层土壤的容重,减少了土壤总孔隙度、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施肥仅对0~10 cm土层土壤毛管含水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耕作和施肥对0~10 cm土层土壤的容重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同时与施肥相比,耕作能够解释更多的0~10 cm土层土壤的容重、总孔隙度、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变异。耕作和施肥对10~20 cm土层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影响不显著。因此,在研究区域内耕作是影响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一个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传统耕作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侵蚀沟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以黑龙江省引龙河农场为例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杜书立 李浩 +4 位作者 陈强 王禹辰 刘利春 窦家刚 张兴义 《土壤与作物》 2013年第4期177-182,共6页
黑土区沟状侵蚀分布广泛,已经严重损毁农田并影响商品粮基地的大型机械化生产作业。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结合地形地貌数据、野外侵蚀沟调查数据,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和讨论了黑龙江省引龙河农场侵蚀沟数量、毁地面积、分布规律... 黑土区沟状侵蚀分布广泛,已经严重损毁农田并影响商品粮基地的大型机械化生产作业。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结合地形地貌数据、野外侵蚀沟调查数据,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和讨论了黑龙江省引龙河农场侵蚀沟数量、毁地面积、分布规律、以及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在研究区农地内,单位面积内的侵蚀沟数量、沟壑密度和毁地面积均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多,沟壑密度和毁地面积在分别到达峰值0.19 km·km-2和0.09 hm2·km-2后开始下降;阴坡的沟蚀大于阳坡;自1985年,耕地面积增加达6 000 hm2,增加了26.9%,均来自于草地和林地开垦,分别为3 200 hm2和2 700 hm2,占1985年草地总面积和林地总面积的20%以上。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耕地的过程中,草地开垦更易发生土壤侵蚀形成侵蚀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侵蚀沟 GIS 引龙河农场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田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30
19
作者 李秀军 田春杰 +1 位作者 徐尚起 罗莎莎 《土壤与作物》 2018年第3期267-275,共9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安全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耕地被占用,耕地用养失调及化肥和农药等化工产品过量使用,导致农田面积减少,耕层土壤变薄,土壤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安全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耕地被占用,耕地用养失调及化肥和农药等化工产品过量使用,导致农田面积减少,耕层土壤变薄,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养分不均衡,水土流失加剧,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和酸化加重,土壤退化和污染加速,农田生态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威胁我国农产品安全和人民健康。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田生态环境质量的不均衡。本文评述了我国农田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成因,分析了我国农田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趋势,为尽快实现我国农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从6个方面提出了应采取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环境 土壤有机质 土壤污染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气候条件下梯度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纤维素酶和β-葡糖苷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一民 徐欣 +4 位作者 侯萌 张锦源 周珂 焦晓光 隋跃宇 《土壤与作物》 2019年第3期273-279,共7页
利用空间移位的方法将5种有机质含量的农田黑土置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MAT4.5)和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MAT1.5)条件下,探究了气候-有机质-施肥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和β-葡糖苷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AT4.5条件下农田黑土中纤维素... 利用空间移位的方法将5种有机质含量的农田黑土置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MAT4.5)和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MAT1.5)条件下,探究了气候-有机质-施肥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和β-葡糖苷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AT4.5条件下农田黑土中纤维素酶活性要高于MAT1.5;随有机质含量升高,纤维素酶活性在MAT4.5条件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施肥能明显提高纤维素酶活性,且在MAT4.5条件下增加幅度较大,而在MAT1.5条件下却呈现出“U”型变化趋势。MAT4.5条件下β-葡糖苷酶活性略高于MAT1.5条件下的活性,其活性均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而增强;施肥能提高各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中β-葡糖苷酶活性,在MAT1.5条件下提升幅度较大。方差分析表明气候-有机质-施肥的主效应对土壤纤维素酶与β-葡糖苷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但是交互作用只对纤维素酶整体活性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黑土 气候 有机质含量 纤维素酶 Β-葡糖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