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源农药萜烯醇对3种作物病害的毒力与防治效果研究
1
作者 赵霞 周玉惠 +3 位作者 李婷 李靖 杨旎 吴春先 《农学学报》 2025年第2期43-47,共5页
为探讨互生叶白千层提取物萜烯醇对番茄早疫病、草莓白粉病、葡萄白粉病的防治作用,本研究通过盆栽法和半田间试验,测定了萜烯醇对3种作物病原菌的毒力,并在四川开展2 a田间药效试验监测其防效。结果表明,萜烯醇对番茄早疫病、草莓白粉... 为探讨互生叶白千层提取物萜烯醇对番茄早疫病、草莓白粉病、葡萄白粉病的防治作用,本研究通过盆栽法和半田间试验,测定了萜烯醇对3种作物病原菌的毒力,并在四川开展2 a田间药效试验监测其防效。结果表明,萜烯醇对番茄早疫病、草莓白粉病、葡萄白粉病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中浓度(EC_(50))分别为17.1、27.6、10.1μg/mL;9%萜烯醇乳油有效用量45~135 g/hm^(2)防治番茄早疫病和草莓白粉病,有效用量90~180 mg/kg防治葡萄白粉病,最佳防效分别为86.0%、79.9%、84.9%,且对作物安全。田间高剂量萜烯醇防效与对照化学药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差异不显著,显著优于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植物源农药萜烯醇对3种作物病害具有较好的活性和田间防效,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萜烯醇 番茄早疫病 草莓白粉病 葡萄白粉病 防治效果 田间药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淀粉芽孢杆菌在农业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及发展建议
2
作者 梅耀天 赵霞 +1 位作者 杨淞杰 封传红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8期28-32,共5页
近年来,微生物农药解淀粉芽孢杆菌因抗病抑菌、广谱高效、低农残、优质增产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登记情况,综述了近年来解淀粉芽孢杆菌在农业病害防治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登记 病害防治 研究现状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烟粉虱寄主植物及其被害程度调查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丽萍 张文吉 +3 位作者 张贵云 刘珍 王强 阎会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27,共4页
连续3年对山西省烟粉虱的寄主植物进行调查、鉴定,并根据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的种群数量将其危害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调查结果:山西省现有烟粉虱寄主植物27科103种(变种),其中葫芦科、十字花科、茄科和豆科等被害较为严重。全省以晋南地区... 连续3年对山西省烟粉虱的寄主植物进行调查、鉴定,并根据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的种群数量将其危害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调查结果:山西省现有烟粉虱寄主植物27科103种(变种),其中葫芦科、十字花科、茄科和豆科等被害较为严重。全省以晋南地区受害最重,寄主种类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昆虫学 烟粉虱 寄主植物 危害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草地贪夜蛾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及代谢途径
4
作者 陈慧淋 吴玉童 +3 位作者 高节 徐翔 王学贵 杨继芝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8-498,共11页
【目的】探究四川地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及代谢途径。【方法】采用点滴法测定四川地区草地贪夜蛾米易(MY)、德昌(DC)、苍溪(CX)、会东(HD)和仁和(RH)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水平,采用光电... 【目的】探究四川地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及代谢途径。【方法】采用点滴法测定四川地区草地贪夜蛾米易(MY)、德昌(DC)、苍溪(CX)、会东(HD)和仁和(RH)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水平,采用光电比色法和RT-qPCR测定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 enzymes,P450s)、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s,CarE)、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3种解毒代谢酶的活性及基因表达量,采用皮尔逊相关性系数分析高效氯氰菊酯抗药性与酶活性、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并通过液相色谱-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PLC-MS)分析经LD_(50)高效氯氰菊酯处理的MY种群(试验组)和未经处理的MY种群(对照组)的高效氯氰菊酯代谢产物差异。【结果】MY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Resistance ratio,RR)最高,为4.02倍,其LD_(50)为84.201μg/g。CarE、GST、P450s活性均随抗性升高而升高,CES12、GST epsilon9、CYP6B50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且与高效氯氰菊酯抗药性显著相关。对照组和试验组代谢差异产物有3-苯氧基苯甲酸(3-PBA)、邻苯二酚、癸酸、甲基-2,3-二氢-3,5-二羟基-2-氧代-3-吲哚乙酸。其中,3-PBA只在试验组中检出,在对照组中未被检出,推断高效氯氰菊酯通过草地贪夜蛾体内酶将高效氯氰菊酯代谢为3-PBA,3-PBA在单加氧酶催化下,在苯环上引入2个羟基,生成邻苯二酚。[结论]草地贪夜蛾可能通过上调解毒代谢酶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酶活性,从而增强对高效氯氰菊酯的解毒代谢能力,降低农药的毒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高效氯氰菊酯 解毒酶 HPLC-MS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主栽杂交稻对‘宜香优2115’致病性稻瘟菌的抗性
5
作者 曹月 吴晗霖 +5 位作者 黄衍焱 张梅 彭云良 姬红丽 雷树凡 曹步暐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3-372,402,共11页
由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威胁西南乃至全国水稻生产最重要的病害之一,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有效且对环境友好的措施,但抗性品种因病菌群体毒性发生变化而丧失抗性,已成为抗性品种选育和利用中的瓶颈问题。... 由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威胁西南乃至全国水稻生产最重要的病害之一,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有效且对环境友好的措施,但抗性品种因病菌群体毒性发生变化而丧失抗性,已成为抗性品种选育和利用中的瓶颈问题。为筛选西南地区当前大面积推广品种‘宜香优2115’感染稻瘟病后的接班品种,本研究于2022年-2023年利用其致病菌在病圃对24个抗病基因供体和西南地区100个杂交稻品种进行了抗性筛选。结果表明在两年间24个抗瘟单基因系均不能稳定表现抗性,57个杂交稻品种和含有Pigm基因的‘谷梅4号’稳定表现抗病。对42个抗性表现不一的杂交稻所含抗性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抗性基因的数目越多,品种抗性程度和稳定性越好,含有Pigm或Pi9的基因组合的杂交稻能够稳定抗病,含有Pikh/Pita/Pib的‘华浙优261’‘国泰香优2号’和‘成优4001’也稳定表现抗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西南地区 抗稻瘟病基因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棚番茄潜叶蛾交配干扰技术的应用效果评价
6
作者 董义霞 施乾芮 +2 位作者 江洪敏 徐翔 杜永均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0-156,共7页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是番茄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钻蛀性危害导致农药难以接触幼虫,防控效率较低。为了比较和评价被动型释放器(聚乙烯固体凝胶迷向丝)和主动喷射型释放器对番茄潜叶蛾交配干扰的田间应用效果,以农民自...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是番茄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钻蛀性危害导致农药难以接触幼虫,防控效率较低。为了比较和评价被动型释放器(聚乙烯固体凝胶迷向丝)和主动喷射型释放器对番茄潜叶蛾交配干扰的田间应用效果,以农民自防区大棚为对照,交配干扰共设计6个处理,分别为迷向丝900枚·hm^(-2)80 mg、迷向丝900枚·hm^(-2)60 mg、迷向丝900枚·hm^(-2)40 mg、迷向丝600枚·hm^(-2)40 mg、迷向丝300枚·hm^(-2)40 mg、主动喷射型释放器5台·hm^(-2),即迷向丝性信息素剂量为40、60、80 mg,设置密度为300、600、900枚·hm^(-2),调查记录诱蛾量并计算危害率、相对幼虫减退率、防效等指标。结果显示,番茄幼苗移栽后,番茄潜叶蛾成虫和幼虫数量从低逐步上升。大棚成虫虫口密度较低时,诱蛾量与迷向丝设置密度之间呈曲线函数关系;大棚成虫虫口密度较高时,两者呈直线关系。迷向丝3种剂量处理(40、60、80 mg)均能有效控制番茄潜叶蛾种群的发生。迷向丝300枚·hm^(-2)40 mg难以控制高密度虫口的危害,性信息素剂量为40 mg时,迷向丝设置密度应该高于300枚·hm^(-2)。当迷向丝设置密度为900枚·hm^(-2)时,随着剂量的增大,防效呈现增高趋势,当信息素剂量为80 mg时,平均防效最高,为86.6%。主动喷射型释放器5台·hm^(-2)的处理防效较高,为77.9%。在性信息素交配干扰处理的大棚中,施药次数明显减少。综上,性信息素交配干扰可以有效控制大棚番茄潜叶蛾的危害,迷向丝900枚·hm^(-2)80 mg和主动喷射型释放器5台·hm^(-2)的防效比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性信息素 交配干扰 被动型释放器 主动喷射型释放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水稻主栽品种抗胡麻叶斑病评价及抗病生理生化机制研究
7
作者 李文韬 贾燕 +3 位作者 罗秀梅 彭安春 吴春先 王学贵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199,共10页
为明确目前四川水稻主栽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抗病性及生理生化抗性机制,采用盆栽抗病性鉴定方法评价了20种四川水稻主栽水稻品种和5种对照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抗性水平,测定了不同抗性水平品种叶片的5种防御酶活性,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 为明确目前四川水稻主栽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抗病性及生理生化抗性机制,采用盆栽抗病性鉴定方法评价了20种四川水稻主栽水稻品种和5种对照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抗性水平,测定了不同抗性水平品种叶片的5种防御酶活性,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了抗病和感病品种中水稻幼苗叶片的次生代谢物质。结果显示,渝香糯1号和浙粳优4号为高抗品种,秀水134、浙禾622、浙禾香2号、浙粳优77和浙粳优1578等5个品种为中抗品种,其余品种均为感病品种;抗病水稻品种和感病水稻品种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5种酶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抗病品种的酶活性显著高于感病品种;总共得到18种次生代谢物,其中核糖醇、D-葡萄糖、苹果酸、2,3,4-三羟基丁酸等4种代谢物在水稻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以及同种品种接菌与不接菌处理的含量均差异显著。因此,水稻抗病品种可通过提升5种防御酶的活性与4种次生代谢物的含量来抵御胡麻叶斑病的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胡麻叶斑病 抗病性 次生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杀福寿螺槟榔碱饵料的研制
8
作者 年勇白丁 张玥滢 +4 位作者 张维柯 陈华保 万宣伍 马利 杨春平 《植物医学》 2025年第1期75-83,共9页
福寿螺是一种入侵我国的恶性水生生物,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威胁,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槟榔碱对福寿螺具有良好的杀螺活性。以槟榔碱为有效成分,通过筛选福寿螺偏好的食物和引诱剂,研制了槟榔碱饵料。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福寿螺对小米粉... 福寿螺是一种入侵我国的恶性水生生物,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威胁,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槟榔碱对福寿螺具有良好的杀螺活性。以槟榔碱为有效成分,通过筛选福寿螺偏好的食物和引诱剂,研制了槟榔碱饵料。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福寿螺对小米粉的取食量明显大于其他饲料,平均每头5.5 g的福寿螺在48 h内的取食量为2.93 g;添加葡萄糖、鱼粉和水稻叶后福寿螺的取食量明显增强,分别提高了23.08%、26.63%和106.51%。单纯形重心设计法筛选出福寿螺饵料的适宜配方范围为小米粉60%~84%、鱼粉5%~13%、葡萄糖1%~9%、水稻叶10%~18%。将槟榔碱与筛选出的饲料混合进行胃毒活性测定,发现槟榔碱对福寿螺具有良好的胃毒活性,且作用时间越长,胃毒效果越明显。在24 h、48 h和72 h的LD_(50)值分别为426.74μg/g、401.92μg/g和397.75μg/g。研究结果为槟榔碱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寿螺 饲料筛选 槟榔碱 胃毒作用 毒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虫菊素对高粱蚜虫的毒力、田间防效及对高粱的安全性评价
9
作者 赵霞 吴春先 +2 位作者 李婷 何颖 李彬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5期43-48,共6页
本文旨在探讨植物源杀虫剂除虫菊素对高粱蚜虫的防治作用。采用浸虫法测定除虫菊素对高粱蚜虫的室内毒力,在3省开展2年田间药效试验明确其防效,并采用盆栽法评价对3个品种高粱植株的安全性。结果表明,除虫菊素对高粱蚜虫有较好的毒力,L... 本文旨在探讨植物源杀虫剂除虫菊素对高粱蚜虫的防治作用。采用浸虫法测定除虫菊素对高粱蚜虫的室内毒力,在3省开展2年田间药效试验明确其防效,并采用盆栽法评价对3个品种高粱植株的安全性。结果表明,除虫菊素对高粱蚜虫有较好的毒力,LC50为6.4085 mg/kg;有效成分用量18、27、36 g/hm^(2)对高粱蚜虫的田间防效,药后1、7 d分别在65%~85%、60%~90%,持效期7 d左右,与对照药剂苦参碱有效成分9 g/hm^(2)效果相当;除虫菊素有效成分144 g/hm^(2)处理对3个品种高粱生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36、72 g/hm^(2)处理,但均<10%,对高粱没有不良影响,3个品种高粱生长正常。除虫菊素对高粱蚜虫具有较好的活性和田间防效,且对作物安全,可在高粱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蚜虫 除虫菊素 毒力 田间防效 安全性 植物源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诱导抗性的机理及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万宣伍 田卉 +6 位作者 张伟 杨娟 董义霞 刘昌黎 杜学英 谭康 唐自然 《植物医学》 2022年第1期18-25,共8页
植物可由外源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等诱导产生抗性,通过受体识别、信号传导产生防御反应.利用植物诱导免疫的机理,开发出蛋白类、生防菌类、寡糖类等多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在提高农作物抗病性、抗逆能力、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等方面表现出... 植物可由外源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等诱导产生抗性,通过受体识别、信号传导产生防御反应.利用植物诱导免疫的机理,开发出蛋白类、生防菌类、寡糖类等多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在提高农作物抗病性、抗逆能力、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概述了植物免疫反应的原理和类型、免疫反应的3个过程以及免疫激发子和诱抗剂的种类,系统性诠释植物免疫机制,进一步分析了目前植物免疫诱抗剂使用存在的问题,并对植物免疫诱抗剂开发的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为植物免疫诱抗剂的基础研究、产业化开发和田间应用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抗性 激发子 植物免疫诱抗剂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寄主植物对圆粒短角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1
作者 余思源 赵山行 +5 位作者 蒋春先 邓晓悦 李庆 张伟 杨群芳 王海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7-233,共7页
【目的】明确圆粒短角棒Ramulus rotundus适宜寄主植物。【方法】室内控温控湿条件下,用十里香、樱桃、月季和小麦4种植物饲养圆粒短角棒,观察记录其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情况,并组建生命表。【结果】圆粒短角棒取食4种植物均可... 【目的】明确圆粒短角棒Ramulus rotundus适宜寄主植物。【方法】室内控温控湿条件下,用十里香、樱桃、月季和小麦4种植物饲养圆粒短角棒,观察记录其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情况,并组建生命表。【结果】圆粒短角棒取食4种植物均可完成世代发育,但寄主植物种类对其虫态历期、存活率、繁殖力及种群参数影响明显。取食十里香的圆粒短角棒若虫总发育时间仅124.67 d,显著短于取食小麦的132.67 d;取食小麦的圆粒短角棒若虫期总存活率显著低于取食十里香和月季的个体;发育至成虫后,取食樱桃的圆粒短角棒雌成虫存在产卵高峰,其每雌总产卵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达411粒,十里香处理组的雌成虫产卵期最长,达110 d。种群参数表显示,十里香处理组的圆粒短角棒种群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殖率分别为0.0096 d^(-1)、1.0096 d^(-1)和5.2729,均高于其他处理组。【结论】寄主植物种类是影响圆粒短角棒生长发育、繁殖及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圆粒短角棒取食十里香的生长发育及种群繁殖能力均优于取食其他3种寄主植物。试验结果为圆粒短角棒的室内繁育和野外发生趋势及防治技术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粒短角棒 寄主植物 生物学特性 生命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C转运蛋白基因在草地贪夜蛾对茚虫威抗性形成中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榕 陈慧淋 +5 位作者 徐翔 吕佳鑫 彭安春 蒲建 杨继芝 王学贵 《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97-1605,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ABC转运蛋白基因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茚虫威抗性形成的生物学功能,为该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点滴法以茚虫威单独处理及ABC转运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盐酸盐与茚虫威联合处理草地...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ABC转运蛋白基因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茚虫威抗性形成的生物学功能,为该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点滴法以茚虫威单独处理及ABC转运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盐酸盐与茚虫威联合处理草地贪夜蛾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和敏感品系WH的3龄幼虫,24 h时计算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_(50))和维拉帕米盐酸盐对茚虫威的增效比;利用RT-qPCR检测草地贪夜蛾茚虫威敏感品系WH及4个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CX-22,MY-22和RH-22)3龄幼虫中7个ABC转运蛋白基因(SfABCG20,SfABCC2,SfABCF4,SfABCA1,SfABCA5,SfABCG23和SfABCG9)的表达量;通过对草地贪夜蛾DC-22和WH的3龄幼虫注射ds SfABCG 23,对响应茚虫威高表达的ABC转运蛋白基因SfABCG23进行RNAi,48 h后利用RT-qPCR检测SfABCG23的表达量,并测定RNAi后LC_(30)浓度茚虫威处理24 h时的死亡率。【结果】维拉帕米盐酸盐显著提高了草地贪夜蛾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对茚虫威的敏感性,增效比达1.73。相对于敏感品系WH,SfABCG23在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和CX-223龄幼虫中表达量分别上调2.56和4.05倍,且SfABCG23表达量与抗性倍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1。注射ds SfABCG23后,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和敏感品系WH中基因沉默效率分别为65.04%和39.55%;与注射ds GFP的对照组相比,注射ds SfABCG 23后茚虫威处理24 h时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和敏感品系WH 3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增加30.55%和25.00%。【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ABC转运蛋白基因在草地贪夜蛾茚虫威抗性种群中对抗药性形成起重要调节作用,SfABCG23的过表达可能在草地贪夜蛾对茚虫威抗性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抗药性 茚虫威 ABC转运蛋白 维拉帕米盐酸盐 增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桑螟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预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淞杰 刘刚 +4 位作者 封传红 尹勇 万宣伍 张雪艳 李庆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79,107,共12页
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是桑树的最主要害虫之一,具有暴食性、繁殖能力强等特点,造成桑叶严重减产,同时也有传播蚕病风险,对蚕桑产业危害大。本研究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选择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 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是桑树的最主要害虫之一,具有暴食性、繁殖能力强等特点,造成桑叶严重减产,同时也有传播蚕病风险,对蚕桑产业危害大。本研究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选择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发布的代表性浓度路径4.5(RCP4.5)情景,预测了桑螟在当前、2050年、2070年气候条件下适生分布区,分析了影响D.pyloalis分布的环境因子及质心迁移轨迹,为蚕桑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刀切法分析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bio1)、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bio3)、最暖季度平均温度(bio10)、年平均降水量(bio12)、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bio4)、最暖季度降水量(bio18)等6个环境因子是影响桑螟适生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AUC(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值评估结果显示,桑螟的AUC值为0.97,模拟预测结果为极好,满足精度要求。RCP 4.5情景下,桑螟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四川、重庆、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地,未来气候因子将非常利于桑螟生存,自然条件下桑螟种群将呈增长趋势。桑螟质心变化不大,总体上北移,处于湖南长沙、常德和岳阳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桑螟 MAXENT 中国适生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云凤 翁飚育 +3 位作者 马艳馨 喻枢玮 徐翔 王学贵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3期53-58,共6页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对其防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筛选出防效好的杀虫剂,在再生稻田开展了7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小区防控试验。结果表明,48%毒死蜱乳油、6%阿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茚虫威悬浮...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对其防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筛选出防效好的杀虫剂,在再生稻田开展了7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小区防控试验。结果表明,48%毒死蜱乳油、6%阿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茚虫威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药后14 d防效仍能保持在>75%;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1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防效略低,第14 d防效达分别达到71.59%和69.25%;而1.8%阿维菌素乳油和11.6%甲维·氯虫苯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防效最低,第14 d防效达仅达到64.63%和61.56%。综上,48%毒死蜱乳油、6%阿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茚虫威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推荐防控稻纵卷叶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田间药效试验 速效性 茚虫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主要稻区二化螟灯诱和性诱年诱虫量预测模型构建
15
作者 徐翔 李祥松 +3 位作者 王浩 张林 蒲颇 王学贵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2-1122,1151,共12页
【目的】构建四川省主要稻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灯诱和性诱的年诱虫量预测模型。【方法】基于四川主要稻区2018-2023年灯诱和性诱蛾量,采用Pearson分析二化螟年诱虫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通过逐步回归和BP神经网络构建相关预测... 【目的】构建四川省主要稻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灯诱和性诱的年诱虫量预测模型。【方法】基于四川主要稻区2018-2023年灯诱和性诱蛾量,采用Pearson分析二化螟年诱虫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通过逐步回归和BP神经网络构建相关预测模型。【结果】在灯诱和性诱2种诱捕法下,各稻区二化螟年诱虫量与气象因子(温度、湿度、降雨量和气压)密切相关;在灯诱捕法下,成都平原稻区的8月平均气温与二化螟年诱虫量正相关性显著(R=0.701),且是成都平原稻区逐步回归模型构建因子;在性诱捕法下,川东稻区的6月气压与二化螟年诱虫量负相关性显著(R=−0.840);比较不同诱捕法下各稻区的逐步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值、回归拟合值、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和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后,灯诱法下四川主要稻区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准度较好,对成都平原稻区、川东稻区和川南稻区的回归拟合值分别稳定在78.65%~99.59%、92.38%~99.88%和76.97%~99.96%之间。2023年灯诱虫量用于BP神经网络模型独立检验的结果表明,大部分稻区在该模型下的预测值与实际诱集量基本一致。【结论】灯诱法下的BP神经网络模型比逐步回归有更好的预测和拟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气象因子 灯诱和性诱 逐步回归 BP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2023年度水稻病虫草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翔 秦清清 +9 位作者 胡韬 杨德斌 冯林 杨娟 张黎 刘伯川 田卉 喻枢玮 李彦均 王学贵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9期32-35,共4页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四川省是中国西南最大的水稻种植区。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变化以及耕作模式的变更,导致四川水稻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为科学客观评估四川省水稻病虫草害防控的成效和植保贡献率,2023年在四川省内5个代表性地区...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四川省是中国西南最大的水稻种植区。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变化以及耕作模式的变更,导致四川水稻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为科学客观评估四川省水稻病虫草害防控的成效和植保贡献率,2023年在四川省内5个代表性地区,包括崇州市、合江县、岳池县、营山县、平昌县设置试验点,每个试验点分别设立严格防治区、统防统治区、农户自治区、完全不防病虫害区及完全不防病虫草害区。经田间试验和科学分析研判,以上5个代表性地区的病虫害防控植保贡献率分别为33.55%、41.02%、19.50%、23.51%和39.10%。根据各种防控处理类型在本示范点中水稻种植面积的所占比例,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全省水稻病、虫、草害防控植保贡献率为30.52%。统计结果表明,严格防治和统防统治情况下,防控植保贡献率均高于农户自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植保贡献率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杀虫剂防控草地贪夜蛾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慧淋 张雪兰 +2 位作者 徐翔 喻枢玮 王学贵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1期42-45,共4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迁飞性害虫,为筛选防效好的杀虫剂,在玉米拔节期(喇叭口期)选择了7种杀虫剂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d,20%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悬浮剂防效较好,防效达82.40%,显著高于0.3%印楝素...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迁飞性害虫,为筛选防效好的杀虫剂,在玉米拔节期(喇叭口期)选择了7种杀虫剂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d,20%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悬浮剂防效较好,防效达82.40%,显著高于0.3%印楝素乳油、8000IU/mL苏云金杆菌乳油防效(分别为46.77%、45.31%);药后4d,20%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悬浮剂和20%茚虫·甲维盐悬浮剂防效在80%以上,显著高于其他药剂,8000IU/mL苏云金杆菌乳油防效最差,防效为59.58%;药后14d,20%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悬浮剂和20%茚虫·甲维盐悬浮剂防效较好,分别为88.61%、81.91%,除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外显著高于其他药剂,8000IU/mL苏云金杆菌乳油防效最差,防效为57.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田间药效试验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2023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草害防控植保贡献率浅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喻枢玮 徐翔 +6 位作者 封传红 陈斌 彭丽华 焦全爱 杨春楠 胡韬 马利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42-46,共5页
随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与技术在四川落地实施,相关病虫草害多发、重发、频发,严重威胁大豆、玉米生产安全。为客观反映病虫草害对大豆、玉米生产的影响程度和植物保护工作在保产增收、减损保供方面的发挥的成效[1],2023年,四川... 随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与技术在四川落地实施,相关病虫草害多发、重发、频发,严重威胁大豆、玉米生产安全。为客观反映病虫草害对大豆、玉米生产的影响程度和植物保护工作在保产增收、减损保供方面的发挥的成效[1],2023年,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站组织三台县等4个县开展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草害植保贡献率试验评价,通过加权平均测算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大豆病虫草害防控植保贡献率分别为28.40%、36.95%。在严格防治的情况下,玉米、大豆挽回损失率较农户自防分别提高7.46%与24.22%;在统防统治条件下,玉米、大豆挽回损失率较农户自防分别提高4.72%与21.66%。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通过抓病虫监测预警、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抓杂草安全防除,能够进一步实现“虫口夺粮、防病保粮”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玉米病虫草害 大豆病虫草害 防控效果 植保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性信息素智能迷婚剂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翔 杨德斌 +2 位作者 刘银忠 熊孝勇 冯波 《植物医学》 2024年第2期68-73,共6页
为探讨昆虫性信息素智能迷婚剂对二化螟的防控效果,设置智能迷婚剂,利用性诱剂进行了田间蛾量调查,并调查了二化螟的危害情况,发现迷向防治区性诱剂引诱的二化螟总量明显低于药剂防治区,同时,迷向防治改变了性诱剂的诱蛾动态.当田间蛾... 为探讨昆虫性信息素智能迷婚剂对二化螟的防控效果,设置智能迷婚剂,利用性诱剂进行了田间蛾量调查,并调查了二化螟的危害情况,发现迷向防治区性诱剂引诱的二化螟总量明显低于药剂防治区,同时,迷向防治改变了性诱剂的诱蛾动态.当田间蛾量较大时,药剂防治区的诱蛾量明显高于迷向防治区,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迷向法防治后,水稻二化螟的危害株率明显降低,防效为92.3%±1.8%,防效明显高于药剂防治区.研究结果表明,昆虫性信息素智能迷婚剂是水稻二化螟的一种高效绿色防控技术,能大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交配干扰 性信息素 智能迷婚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花菜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玲芝 罗怀海 +2 位作者 杨淞杰 封传红 尹勇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4年第4期29-30,共2页
近年来,四川省青花菜的种植面积逐渐增大,作为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蔬菜,其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然而四川省青花菜种植生产管理粗放,农户十分依赖药剂防治。笔者对青花菜的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进行跟踪总结,以期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发展,... 近年来,四川省青花菜的种植面积逐渐增大,作为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蔬菜,其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然而四川省青花菜种植生产管理粗放,农户十分依赖药剂防治。笔者对青花菜的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进行跟踪总结,以期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发展,促进青花菜健康绿色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菜 病虫害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