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西泮在模拟养殖环境中的含量变化及累积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黄丽 高磊 +8 位作者 吴松 郝其睿 李晨辉 汤施展 白淑艳 陈中祥 杜宁宁 覃东立 王鹏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7,共10页
为探究地西泮(Diazepam,DZP)在模拟养殖环境中的降解特点及累积特征,设置2个浓度胁迫组(A、C组),并在2个浓度下添加蜈蚣草(Pteris vittata)作对照组(B、D组),共4个试验组;分析水体、底泥和蜈蚣草中DZP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探讨蜈蚣草... 为探究地西泮(Diazepam,DZP)在模拟养殖环境中的降解特点及累积特征,设置2个浓度胁迫组(A、C组),并在2个浓度下添加蜈蚣草(Pteris vittata)作对照组(B、D组),共4个试验组;分析水体、底泥和蜈蚣草中DZP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探讨蜈蚣草和底泥对水体中DZP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给药后4组水体中DZP的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A:(0.118±0.002)μg·L^(-1)、B:(0.117±0.004)μg·L^(-1)、C:(1.141±0.078)μg·L^(-1)和D:(1.142±0.039)μg·L^(-1),给药后第768小时水体中DZP质量浓度下降了29.71%~40.17%;DZP降解半衰期介于65.29~139.11 d。4组底泥中DZP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逐渐上升,给药768 h后4组底泥中DZP质量分数分别达到初始质量分数的17.99倍(1.384μg·kg^(-1))、14.81倍(0.918μg·kg^(-1))、4.77倍(7.848μg·kg^(-1))和5.30倍(7.763μg·kg^(-1)),富集系数介于9.79~18.80;B、D组蜈蚣草中DZP浓度峰值出现在给药后第216小时。蜈蚣草和底泥对水体中的DZP具有一定的吸附和富集作用,可明显缩短高浓度DZP在水中降解的半衰期,在低浓度DZP水体中添加蜈蚣草可抑制底泥对DZP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泮 模拟养殖环境 累计特征 半衰期 富集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养殖淡水鱼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黄晓丽 高磊 +5 位作者 汤施展 黄丽 霍堂斌 王鹏 陈中祥 覃东立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2年第2期1-9,共9页
为考察中国东北地区养殖淡水鱼鱼体内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残留情况,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东北地区24家渔场养殖淡水鱼体内的20种农药残留水平,并采用危险系数法(THQ)评价了农药的潜在健康风险。在采集的284份样品中,检出α-HCH、β... 为考察中国东北地区养殖淡水鱼鱼体内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残留情况,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东北地区24家渔场养殖淡水鱼体内的20种农药残留水平,并采用危险系数法(THQ)评价了农药的潜在健康风险。在采集的284份样品中,检出α-HCH、β-HCH、γ-HCH、δ-HCH、p,p'-DDE、o,p'-DDT、p,p'-DDT、六氯苯、七氯、异狄氏剂、氯氰菊酯-Ⅲ和狄试剂12种农药,而p,p'-DDD、氯氰菊酯-Ⅰ、氯氰菊酯-Ⅱ、氯氰菊酯-Ⅳ、氰戊菊酯、溴氰菊酯、艾试剂和氯丹8种未检出。其中,检出率较高的为七氯(98.94%),六氯苯(84.15%)和β-HCH(78.17%);检出含量最高的为氯氰菊酯-Ⅲ(19.13μg/kg)。4种鱼类体内农药残留总量排序为:鲫(Carassius aurat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鲤(Cyprinus carpio)>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鲫检出含量在5.56~191.58μg/kg之间。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检出农药的THQ值均远小于1,调查的养殖淡水鱼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OCPs) 拟除虫菊酯(PYRs) 养殖淡水鱼 健康风险评价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噻酰草胺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3
3
作者 黄晓丽 吴松 +3 位作者 黄丽 王鹏 陈中祥 覃东立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1年第4期1-8,共8页
为探讨苯噻酰草胺对中国重要经济水产动物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的毒性效应,采用半静态体外暴露法,研究了苯噻酰草胺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致死效应和急性毒性,并测定了14 d短期暴露过程中鳃和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为探讨苯噻酰草胺对中国重要经济水产动物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的毒性效应,采用半静态体外暴露法,研究了苯噻酰草胺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致死效应和急性毒性,并测定了14 d短期暴露过程中鳃和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苯噻酰草胺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等级为高毒,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31、2.11、0.47和0.18 mg/L,安全浓度为0.018 mg/L。低浓度苯噻酰草胺(0.01 mg/L)胁迫能够在短期内促进生物体的防御能力,暴露14 d鳃组织中的SOD、CAT活力及MDA含量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肝胰腺中SOD、CAT活力受到显著诱导(P<0.05),MDA含量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0.04、0.16 mg/L苯噻酰草胺浓度胁迫下,鳃组织中SOD、CAT活力在暴露14 d后被明显抑制,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肝胰腺组织中的SOD、CAT活力与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较高浓度的苯噻酰草胺可导致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氧化胁迫,引起不可逆的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苯噻酰草胺 急性毒性 半致死浓度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