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土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保护策略 被引量:5
1
作者 匡恩俊 张久明 +5 位作者 姬景红 王庆毅 袁佳慧 朱莹雪 郝小雨 孙磊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92-96,共5页
黑土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为科学保护黑土地、提升黑土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聚焦黑土地保护利用,明确黑土资源利用特征,分析了东北黑土“变薄、变瘦、变硬”的质量... 黑土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为科学保护黑土地、提升黑土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聚焦黑土地保护利用,明确黑土资源利用特征,分析了东北黑土“变薄、变瘦、变硬”的质量退化现状,从科学规划黑土地保护利用、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稳步推进黑土地保护立法工作3个方面梳理了黑土保护的政策方案和保护条例,从强化政府统筹和管理职能,强化资金和政策支持,强化科技支撑,强化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保护利用 土壤质量 土壤退化 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典型县域农牧系统养分流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一莹 张畅 +6 位作者 袁静超 刘剑钊 王乃卉 梁尧 范围 任军 蔡红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09-1625,共17页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东北黑土区作物和畜牧生产的耦合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本研究选择位于东北黑土区的吉林省农安县为研究区域,以农牧系统为研究边界,通过实地调研、统计数据和文献,结合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FER:NUtrient flows i...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东北黑土区作物和畜牧生产的耦合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本研究选择位于东北黑土区的吉林省农安县为研究区域,以农牧系统为研究边界,通过实地调研、统计数据和文献,结合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FER: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定量分析1990—2020年农牧系统氮磷养分流动、利用效率和环境损失,探究气候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氮磷排放的驱动作用,并设置平衡施肥(减少化肥施用)和有机肥替代(提升有机物料替代)两种情景评估该县减排潜力。结果表明,相对于1990年,2020年农安县农牧体系氮磷输入量分别下降45%和23%,其中化肥施用是最大的输入项。作物和农牧系统养分利用率波动增加,而畜禽系统养分利用率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农牧体系氮磷损失量较1990年分别减少41%和增加29%。农田氨挥发、径流侵蚀和畜禽粪便直排为主要排放途径。通过平衡施肥和有机替代,土壤氮磷积累处于较低水平,至2030年农安县化学氮肥有80%的减施潜力,化学磷肥有85%的减施潜力,且氮磷养分环境排放均减少67%,作物和农牧系统养分利用率均增长50%以上。综上,农安县农牧体系未来可通过增加秸秆和粪便还田量提升化肥减施潜力。东北黑土区应继续深化化肥零增长政策,推行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农牧系统协同优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系统 农业绿色发展 氮磷利用率 NUFER模型 减施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沿麓黑土区翻耕农田微立垡覆盖阻风减蚀技术创新与应用
3
作者 张向前 师晶晶 +6 位作者 戎美仁 路战远 任永峰 程玉臣 张德健 孟天天 郝楠森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2期107-114,共8页
大兴安岭沿麓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长期过度耕作和单一翻耕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加速了该地区农田风蚀退化、质量下降和产能降低,因此,减少土壤风蚀、提升农田地力和作物产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综述了不... 大兴安岭沿麓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长期过度耕作和单一翻耕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加速了该地区农田风蚀退化、质量下降和产能降低,因此,减少土壤风蚀、提升农田地力和作物产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综述了不同类型生态区传统翻耕、长期免耕、合理轮耕技术及其应用效果,论述了翻耕地微立垡覆盖阻风减蚀核心技术的内容及其对土壤风蚀、蓄水保墒、作物生长与产量等方面的影响,明确了微立垡覆盖是大兴安岭沿麓黑土区翻耕地冬春季风蚀防控的关键技术和途径。翻耕地微立垡覆盖阻风减蚀技术大面积应用效果显著,破解了长期以来翻耕农田裸露风蚀重、水土流失损失大导致农田逐步退化的科技难题,为大兴安岭沿麓及其生态类型相似区翻耕农田风蚀防控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沿麓 黑土区 翻耕农田 微立垡覆盖 阻风减蚀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氮肥有机替代条件下黑土DOC荧光光谱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久明 匡恩俊 +7 位作者 迟凤琴 刘亦丹 周宝库 夏晓雨 王晓军 孙磊 常本超 魏丹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919-2923,共5页
有机无机肥配施是实现土壤培肥、减少无机肥施用的有效措施。为探讨黑土区有机肥替代无机肥(氮肥)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及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有机肥不同比例替代化学氮肥,分析土壤DOC的含量及荧光光谱特征。结果表明,M(100%... 有机无机肥配施是实现土壤培肥、减少无机肥施用的有效措施。为探讨黑土区有机肥替代无机肥(氮肥)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及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有机肥不同比例替代化学氮肥,分析土壤DOC的含量及荧光光谱特征。结果表明,M(100%有机替代化学氮肥)处理土壤DOC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含量为325.97 mg·kg^(-1)。与CK(不施肥)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荧光峰各波长均有不同程度蓝移,各处理土壤DOC的荧光指数(FI)分布在1.54~1.59范围内,腐殖化指数(HIX)均小于0.85,表明DOC来源受自生源和陆生源共同作用的影响,土壤腐质化程度均较低。平行因子分析法分析识别出3个荧光组分,分别为2个腐殖质类组分(富里酸类物质和腐殖酸类物质)及1个类蛋白组分(类酪氨酸蛋白质物质)。各施肥处理3个组分荧光强度均高于CK处理,其中M和M_(2)N_(2)(25%有机替代化学氮肥)处理下土壤DOC总荧光强度较高,C3组分荧光强度以M_(2)N_(2)处理最高,土壤DOC中3个有机组分的相对比重以荧光组分C1最高,接近50%,表明该地区土壤中小分子物质占有较大比例,施肥能够提高土壤腐质化程度,有利于土壤DOC固定,合理的有机肥配施化学氮肥能增加DOC的有效性,提升土壤供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有机无机肥配施 可溶性有机碳 三维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腐熟剂对玉米秸秆还田腐解特征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
作者 刘沣漫 于洪久 +5 位作者 刘杰 张楠 张博 杜海伦 潘雪 于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7,16,共8页
为探明接种秸秆腐熟剂对玉米秸秆的促腐效果及其调控机制,采用尼龙网袋法分析秸秆还田(ST)、秸秆还田接种腐熟剂(STJ)和秸秆还田接种腐熟剂增施氮肥(STJN)3种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秸秆的腐解率、残余秸秆组分、酶活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 为探明接种秸秆腐熟剂对玉米秸秆的促腐效果及其调控机制,采用尼龙网袋法分析秸秆还田(ST)、秸秆还田接种腐熟剂(STJ)和秸秆还田接种腐熟剂增施氮肥(STJN)3种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秸秆的腐解率、残余秸秆组分、酶活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接种腐熟剂增施氮肥(STJN)能够促进秸秆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快速分解,显著提高寒区玉米秸秆腐解效率,在秸秆还田120 d时腐解率达85.13%,较秸秆直接还田(ST)和秸秆还田接种腐熟剂(STJ)处理分别提高14.61%和7.59%。秸秆还田60 d时,各处理的酶活均达到最高水平,其中,处理STJN的纤维素酶活性、α-葡萄糖苷酶活性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达到2773.51 U·g^(-1)、1158.13 U·g^(-1)和1629.51 U·g^(-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而对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接种腐熟剂增施氮肥(STJN)处理显著改变了真菌群落组成,表现出最高的物种丰富度,ACE指数、Chao1指数和Sobs指数均为最高。其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ST处理,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ST处理,表明其更高的多样性。且Botryotrichum和Podospora的增殖表明,氮肥输入可能通过激发易降解碳源释放,利用其快速代谢特性抑制其他功能菌的竞争。研究表明,秸秆还田接种腐熟剂增施氮肥可通过激活功能菌、优化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并提升纤维素降解相关酶活性,从而加速秸秆腐解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熟剂 秸秆降解 酶活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深施不同比例控释尿素对寒地水稻产量效益的影响
6
作者 姬景红 刘双全 +5 位作者 马星竹 郝小雨 王开军 郑雨 赵月 夏语琪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30-34,共5页
为优化和推广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分析比较了寒地水稻不同比例控释尿素侧深施用效果。结果表明,基肥侧深施肥较常规施肥能够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进而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处理SD1(控释尿素,80%N,侧深施)、SD2(控释尿素,60%N,常规尿素... 为优化和推广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分析比较了寒地水稻不同比例控释尿素侧深施用效果。结果表明,基肥侧深施肥较常规施肥能够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进而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处理SD1(控释尿素,80%N,侧深施)、SD2(控释尿素,60%N,常规尿素,20%N,侧深施)、SD3(控释尿素,40%N,常规尿素,40%N,侧深施)、SD4(控释尿素,20%N,常规尿素,60%N,侧深施)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分别平均增加18.5,25.5,16.8和15.4个·m^(-2),产量分别平均增加325,672,522和218 kg·hm^(-2),增产率分别达4.2%、8.7%、6.7%和2.8%,其中处理SD2与处理FP(常规尿素,50%N作基肥,30%N作分蘖肥)差异达显著水平;经济效益分别平均增加848.05,1792.45,1566.85和978.85元·hm^(-2)。采用侧深施基肥80%N(控释尿素氮与普通尿素氮比例1∶1~3∶1),穗肥20%N,水稻产量效益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尿素 侧深施肥 水稻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中部黑土区春玉米超高产田土壤肥力特征
7
作者 袁静超 张水梅 +7 位作者 刘剑钊 范围 刘松涛 张畅 程松 任军 梁尧 蔡红光 《土壤与作物》 2023年第2期196-205,共10页
通过五年生产性定位试验,研究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性状的影响,为实现区域性玉米超高产土壤肥力培育提供参考。试验于2011-2015年在吉林省农安县进行,设置普通高产养分管理和超高产养分管理2种管理模式... 通过五年生产性定位试验,研究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性状的影响,为实现区域性玉米超高产土壤肥力培育提供参考。试验于2011-2015年在吉林省农安县进行,设置普通高产养分管理和超高产养分管理2种管理模式,以先玉335和利民33为供试材料,系统监测群体产量构成、土壤团聚体、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指标。结果表明,与普通高产养分管理相比,超高产养分管理产量高出42.9%, 0~20 cm土层具有较低的土壤容重、较高的含水量与气相比例以及丰富的大团聚体分布与稳定的团聚体稳定性。超高产养分管理土壤中有机质、全磷、全钾、速效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普通高产养分管理。综合考虑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东北中部黑土区超高产养分管理模式,更应重视0~40 cm全耕层土壤培肥,可以实现东北中部春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春玉米 超高产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量追氮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朱莹雪 陈圣杰 +3 位作者 匡恩俊 袁佳慧 迟凤琴 张久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6-13,共8页
为促进东北黑土区玉米绿色精准施肥,采取变量追氮的施肥方式在八五五农场和八五六农场试验区玉米田进行田间大区试验,以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以当地常规追氮量225 kg·hm^(-2)为标准,设置5个施肥梯度并生成处方图,研究... 为促进东北黑土区玉米绿色精准施肥,采取变量追氮的施肥方式在八五五农场和八五六农场试验区玉米田进行田间大区试验,以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以当地常规追氮量225 kg·hm^(-2)为标准,设置5个施肥梯度并生成处方图,研究精准变量追氮施肥技术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玉米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八五五农场试验基地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均表现为少量减氮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较常规追氮处理提高17.0%和44.1%,相较于追氮前,有机质含量提高8.2%~70.3%;pH在变量追氮后少量减氮、少量增氮显著高于常规追氮处理4.8%~5.7%,大量增氮处理高于常规追氮处理1.7%;各变量追氮处理玉米产量虽低于常规追氮处理,但差异不显著。八五六农场试验基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经变量追氮后均有所提高(3.0%~36.4%),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变量追氮后常规追氮处理的碱解氮含量最高(46.08 mg·kg^(-1)),与大量增氮处理差异显著;变量追氮后除少量增氮处理pH低于常规追氮处理,其他变量追氮处理均高于常规追氮处理4.2%~5.5%,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减氮处理的玉米产量较高,增氮处理的产量较低,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上,变量追氮一年虽然在降低土壤速效养分空间差异上未表现出明显效果,但增加了有机质的含量,促进地块保持产量均一稳定,能够达到稳产增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精准施肥 变量追氮 增产增效 平衡地力 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禾本科杂草生长特征及其对长期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1
9
作者 郝小雨 王宇 +3 位作者 马星竹 孙磊 陈磊 周宝库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6-142,共7页
农田杂草防控是保证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举措。利用始于1979年的黑土肥力长期定位试验,分析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麦田禾本科杂草生长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响应,探讨利用合理施肥防控杂草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黑土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禾本科... 农田杂草防控是保证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举措。利用始于1979年的黑土肥力长期定位试验,分析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麦田禾本科杂草生长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响应,探讨利用合理施肥防控杂草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黑土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禾本科优势杂草为马唐和金色狗尾草,狗尾草和稗分布较少。均衡施肥对禾本科杂草抑制效果最佳,杂草密度较偏施肥处理(氮磷、氮钾、磷钾)分别减少94.4%、96.6%、98.0%。长期施氮肥(均衡施肥和偏施氮肥)可显著降低黑土农田禾本科杂草群落密度,降幅在41.5%~98.0%之间;也可显著降低黑土农田禾本科杂草生物量。禾本科杂草干重与小麦产量显著负相关,较低的禾本科杂草生物量能够反映黑土小麦的高产。优势杂草马唐、金色狗尾草密度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显著负相关,与土壤pH显著正相关。总之,长期平衡施用化肥可增加小麦产量并抑制禾本科杂草生长,对于黑土麦田防控杂草具有积极作用,但应注重调节土壤pH及氮素供应之间的平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杂草 密度 生长特征 长期施肥 小麦产量 土壤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秸秆还田的改土培肥及增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郝小雨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12期83-88,共6页
黑土区秸秆科学还田,对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持续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和黑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分析,明确了当前黑土区秸秆直接还田模式、方法,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肥力状况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黑土区秸秆科学还田,对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持续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和黑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分析,明确了当前黑土区秸秆直接还田模式、方法,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肥力状况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表明,秸秆含有丰富的碳、矿质元素及纤维组织,还田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矿质养分含量、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促进微生物活动,对于提升黑土区作物产量有积极效果,但应避免秸秆还田过程中产生的负效应。因此可以因时、因地合理选择秸秆还田技术模式,不断提高秸秆还田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秸秆还田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肥力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区秸秆覆盖防风蚀技术创新与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任永峰 刘丹 +6 位作者 张向前 路战远 程玉臣 张德健 何进 赵小庆 高艳华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2期97-106,共10页
北方农牧交错区是我国遏制荒漠化和沙化东移南下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对国家粮食安全和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长期以来,由于严重土壤风蚀和过度耕作而导致的农田沙化退化和产能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国内外开展实施的秸秆粉碎覆盖地... 北方农牧交错区是我国遏制荒漠化和沙化东移南下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对国家粮食安全和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长期以来,由于严重土壤风蚀和过度耕作而导致的农田沙化退化和产能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国内外开展实施的秸秆粉碎覆盖地表防风蚀技术,在农牧交错区应用时秸秆易吹移造成土壤裸露、防风减蚀稳定性差,因此,秸秆覆盖防风蚀技术的深入研究在农田生态治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论述了留茬覆盖、碎秆覆盖、茬-秆复合覆盖等秸秆覆盖技术的防风蚀效应和保墒培肥效应,阐明了秸秆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作物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总结了茬-秆复合覆盖技术的创新内容和应用效果,明确了结合农牧交错区生态特点和复杂耕种制度创建的差异化茬-秆复合精准覆盖技术的防风减蚀效果和适宜性。差异化茬-秆复合精准覆盖技术已成为我国东北黑土地保护、国家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重大工程的主导技术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农田保护利用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区 留茬覆盖 秸秆覆盖 茬-秆复合覆盖 防风减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不同土层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2
作者 于洪久 王根林 +7 位作者 段衍 刘峥宇 时妍 刘沣漫 王伟 邱广伟 孙磊 李玉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耕作和秸秆还田可以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旱地草甸土不同深度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科学开展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受>... 耕作和秸秆还田可以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旱地草甸土不同深度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科学开展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受>2000μm粒径大团聚体影响较大,连续5年翻耕显著降低了表层(0~20 cm)土壤>2000μm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占比,增加了53~250μm微团聚体和<53μm黏粉粒的比例。浅翻(ST)和秸秆浅翻还田(STS)与深翻(DT)和秸秆深翻还田(DTS)分别对10~20和20~30 cm土层黏粉粒的增加影响较大,其中,10~20 cm土层ST较免耕(NT)和DT处理分别增加86.21%和14.65%,20~30 cm土层DT较NT和ST处理分别增加113.82%和59.68%,差异显著(P<0.05);连续翻耕由于对亚耕层(20~40 cm)的频繁扰动,导致250~2000μm粒径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DT较NT和ST与DTS处理较覆盖免耕(NTS)和STS处理分别平均降低19.43%与20.57%,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连续相同耕作方式或秸秆还田方式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土壤团聚体结构,建议今后生产中采用轮耕轮还等保护性耕作方式调整秸秆还田深度,以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培肥土壤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 水稳性团聚体 稳定性 土壤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肥料改土培肥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丹 路战远 +3 位作者 任永峰 赵小庆 张向前 戴玉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微生物肥料是一种以活性微生物为主要成分的新型肥料产品,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增强植物抗性。文章归纳了微生物肥料的国内外发展历程,介绍了微生物肥料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以及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品质、抗性的... 微生物肥料是一种以活性微生物为主要成分的新型肥料产品,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增强植物抗性。文章归纳了微生物肥料的国内外发展历程,介绍了微生物肥料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以及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品质、抗性的影响,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后续微生物肥料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肥料 发展历程 土壤改良 作物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肥料减施增效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
14
作者 郝小雨 马星竹 +5 位作者 周宝库 孙磊 匡恩俊 郑雨 赵月 常本超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00-104,共5页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存在轻简化智能施肥技术缺乏、高效智能化施肥机械装备不足、缺少绿色环保增效肥料、有机替代技术推广困难、秸秆肥料化利用率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黑龙江省开展了化肥减量增效行动计划,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文从化...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存在轻简化智能施肥技术缺乏、高效智能化施肥机械装备不足、缺少绿色环保增效肥料、有机替代技术推广困难、秸秆肥料化利用率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黑龙江省开展了化肥减量增效行动计划,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文从化肥减施、肥料增效、秸秆还田、有机肥还田、生物炭施用、科学轮作、机械施肥等方面总结了黑龙江省肥料减施增效技术实施情况,概述黑龙江省肥料减施增效相关举措,并从强化政府部门统筹管理职能、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肥料减施增效研究展望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减施增效 高效施肥技术 黑龙江省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对秸秆碳转化及碳积累特征的Meta分析
15
作者 韩佳烨 张久明 +4 位作者 袁佳慧 朱莹雪 匡恩俊 迟凤琴 张少良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19-25,共7页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其微小变化能够对陆地碳库和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利用Meta整合分析法分析微生物介导的秸秆碳转化和稳定机制,并阐明各类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Meta分析结果显示,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SOC)、...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其微小变化能够对陆地碳库和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利用Meta整合分析法分析微生物介导的秸秆碳转化和稳定机制,并阐明各类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Meta分析结果显示,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分别增加了23.84%、10.94%和20.13%。土壤微生物能够显著影响秸秆还田下有机碳含量,真菌残体碳贡献率和细菌残体碳贡献率分别达到33.12%和14.80%。当还田秸秆类型为玉米秸秆,土壤类型为碱性土壤,气温高于25℃时,土壤有机碳累积效果最佳。土壤中的化学生物保护机制也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从而利于有机碳的固存,使土壤产生激发效应,刺激微生物生长代谢,从而形成微生物碳泵,令有机碳在土壤中处于动态平衡。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最重要的土壤功能是维持作物生产力、养分转化以及微生物丰度和活性的维持,应优先考虑这些功能,以维持土壤有机碳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秸秆碳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覆盖休耕对土壤C、N、P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16
作者 王根林 段衍 +4 位作者 刘峥宇 王译阳 刘沣漫 孙磊 李玉梅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5-332,共8页
为了探索一种适于坡耕地的基于种养结合的耕作方式,采用田间试验结合基因芯片研究方法,探究了秸秆覆盖休耕技术[包括隔年秸秆覆盖休耕+旋耕(RF)、2年旋耕+1年秸秆覆盖休耕(RRF)]与常规耕作(CRT,秸秆移除后旋耕)对土壤C、N、P循环的影响... 为了探索一种适于坡耕地的基于种养结合的耕作方式,采用田间试验结合基因芯片研究方法,探究了秸秆覆盖休耕技术[包括隔年秸秆覆盖休耕+旋耕(RF)、2年旋耕+1年秸秆覆盖休耕(RRF)]与常规耕作(CRT,秸秆移除后旋耕)对土壤C、N、P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C的投入激发了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物料的降解潜力,无论是RF处理,还是RRF处理,参与土壤C循环的降解功能基因(acsE、xylA和rbcL)丰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xylA基因平均相对丰度较CRT处理增加43.12%,而秸秆不还田的CRT处理中参与C同化基因(acsA)的丰度显著增加,平均增加33.03%;CRT处理参与N循环基因的丰度降低,而秸秆覆盖还田促进了土壤中N从NH4+-N向NO3--N的转化,gdh基因丰度增加;秸秆覆盖还田后土壤活性P的积累增强,碱性磷酸酶基因(phoD)丰度较CRT处理平均增加59.57%,phoD与速效P和phnk基因丰度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秸秆覆盖还田促进了土壤微生物C、N、P周转,进而促进外源有机C的转化和土壤有机C的积累,短期内秸秆当季覆盖休耕与上季覆盖休耕处理间差异不大。研究结果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实施保护性耕作和防控土壤侵蚀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基因芯片 土壤元素循环 微生物功能 耕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不同春小麦田产量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17
作者 方静 赵小庆 +6 位作者 史功赋 魏淑丽 程玉臣 张向前 王建国 马婕 路战远 《土壤》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1-1239,共9页
为了探究干旱对作物不同品种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选用抗旱性程度不同的6个春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进行干旱(旱棚防雨)和对照(调控补水)2种水分控制处理,系统分析干旱胁迫下不同春小麦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差异。结果显示:干旱显著影响了土... 为了探究干旱对作物不同品种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选用抗旱性程度不同的6个春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进行干旱(旱棚防雨)和对照(调控补水)2种水分控制处理,系统分析干旱胁迫下不同春小麦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差异。结果显示:干旱显著影响了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和春小麦产量(P<0.05)。其中,在干旱处理下,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显著降低,而全钾、全磷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则显著增高。C∶N、C∶P、N∶P变化范围分别为10.23~14.13、4.03~7.42、0.39~0.56。龙麦36和龙麦33各指标变化幅度较小,且干旱下龙麦36的产量最高为5699.14 kg/hm^(2)。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干旱是造成春小麦产量及土壤指标差异的主要因素,且有机碳是影响春小麦产量的关键土壤因子。综上所述,龙麦36和龙麦33在减轻干旱对土壤养分平衡及产量的不利影响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潜力,是大兴安岭西麓旱作区适宜种植的春小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春小麦 产量 土壤养分 土壤生物学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5年黑龙江省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变化特征
18
作者 郑雨 姬景红 +3 位作者 刘双全 马星竹 郝小雨 赵月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5年第8期1595-1607,共13页
【目的】近25年来农业技术进步迅猛,研究黑龙江省水稻施肥量、产量、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变化,可为肥料高效施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搜集整理了1999—2023年255个水稻田间试验,选取CK、NP、NK、PK、NPK 5个处理,以... 【目的】近25年来农业技术进步迅猛,研究黑龙江省水稻施肥量、产量、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变化,可为肥料高效施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搜集整理了1999—2023年255个水稻田间试验,选取CK、NP、NK、PK、NPK 5个处理,以每5年作为一个阶段(Ⅰ、Ⅱ、Ⅲ、Ⅳ、Ⅴ),整理各处理的施肥量、产量、养分吸收量、肥料利用率等1130组数据。分析探讨黑龙江省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自1999—2023年,黑龙江省NPK处理水稻产量呈上升趋势,年平均产量8434 kg/hm^(2),年平均增产率1.6%;与之比较,PK、NK、NP和CK处理年平均分别减产37.0%、15.1%、13.7%和38.0%(P<0.05)。水稻施肥量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N、P_(2)O_(5)、K_(2)O施用量平均分别为137.2、66.5、78.4 kg/hm^(2),年平均分别增加1.8%、2.2%、2.0%;水稻经济最佳施肥量为N 133.9、P_(2)O_(5)63.7、K_(2) O 74.2 kg/hm^(2),N∶P_(2)O_(5)∶K_(2) O=2.1∶1∶1.2。NPK处理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N、P_(2)O_(5)、K_(2)O养分吸收量平均分别为133.1、55.3和127.1 kg/hm^(2),年平均分别增加2.4%、2.6%和1.7%;与NPK处理比较,PK、NK、NP和CK水稻植株养分吸收量显著降低。水稻产量与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程度表现为氮>磷>钾。水稻氮磷钾养分回收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氮素回收率(NRE)、农学效率(NAE)和偏生产力(NPFP)平均分别为37.6%、25.8 kg/kg和66.1 kg/kg,年平均分别增加0.3%、2.6%和0.1%;磷素回收率(PRE)、农学效率(PAE)和偏生产力(PPFP)分别为25.0%、32.7 kg/kg和135.4 kg/kg,年平均分别增加0.4%、2.9%和1.5%;钾素回收率(KRE)、农学效率(KAE)和偏生产力(KPFP)分别为46.1%、24.2 kg/kg和115.9 kg/kg,年平均分别增加0.7%、3.8%和1.8%。【结论】近25年来,黑龙江省水稻产量、施肥量、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均在波动中小幅上升;水稻氮磷钾经济最佳施肥量为N 133.9、P_(2)O_(5)63.7、K_(2)O 74.2 kg/hm^(2),N∶P_(2)O_(5)∶K_(2)O比例为2.1∶1∶1.2;肥料用量、养分吸收量增加和肥料利用率的提高是水稻增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水稻 产量 养分吸收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轮作休耕模式对春小麦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史功赋 方静 +6 位作者 魏淑丽 王建国 程玉臣 张向前 李树生 赵小庆 路战远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5期61-71,共11页
【目的】探究大兴安岭西麓不同轮作休耕模式下春小麦光合生理差异及其适应性机制,筛选出适宜该地区春小麦生长发育的轮作休耕模式。【方法】以春小麦品种龙麦36号为试验材料,系统分析了春小麦连作(WWW)、春小麦^(2016)-油菜^(2017)-休耕... 【目的】探究大兴安岭西麓不同轮作休耕模式下春小麦光合生理差异及其适应性机制,筛选出适宜该地区春小麦生长发育的轮作休耕模式。【方法】以春小麦品种龙麦36号为试验材料,系统分析了春小麦连作(WWW)、春小麦^(2016)-油菜^(2017)-休耕^(2018)(WRF)、春小麦^(2016)-马铃薯^(2017)-休耕^(2018)(WPF)、春小麦^(2016)-休耕^(2017)-油菜^(2018)(WFR)、春小麦^(2016)-休耕^(2017)-马铃薯^(2018)(WFP)5种处理下春小麦开花期干质量、鲜质量、株高和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与WWW处理相比,其他4种处理下春小麦干质量、鲜质量、株高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WPF鲜质量增加最大,为169.23%,WFP次之,增加了123.98%。5种处理下春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WRF>WFR>WPF>WFP>WWW;与WWW相比,轮作休耕模式下春小麦旗叶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显著增加(P<0.05),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显著下降(P<0.05),其中WPF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增加最大,分别为149.03%和90.51%。与WWW相比,其他4种处理下春小麦籽粒产量、穗长、穗粒数、穗质量等产量性状显著增加(P<0.05),其中WPF产量增加最大,为79.82%,WFP次之、增加了78.83%。通径分析发现,穗长是影响春小麦籽粒产量的关键性状。【结论】合理的轮作休耕模式能够通过提高春小麦旗叶光合强度,促进其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进而提升产量,穗长是春小麦籽粒产量构成的关键性状。WPF可作为大兴安岭西麓地区春小麦稳产丰产的适宜轮作休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轮作休耕 春小麦 光合特性 农艺性状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化/脲酶抑制剂在玉米上的增产、增效及提质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郝小雨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10期103-108,118,共7页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采用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是调控土壤氮素转化及阻控农田土壤氮素损失有效措施。通过文献分析,明确了常用硝化抑制剂Nitrapyrin(2-氯-6-三氯甲基吡啶)、DCD(双氰胺)、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和脲酶...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采用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是调控土壤氮素转化及阻控农田土壤氮素损失有效措施。通过文献分析,明确了常用硝化抑制剂Nitrapyrin(2-氯-6-三氯甲基吡啶)、DCD(双氰胺)、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和脲酶抑制剂NBPT(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的抑制机理,阐述了硝化/脲酶抑制剂与氮肥单独配施或组合配施对玉米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作用效应。分析表明,硝化/脲酶抑制剂配合施用的协同增效作用显著,能够延长氮素释放周期,促进玉米氮素吸收,既可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又可改善玉米籽粒品质。未来建议针对不同生态类型和不同土壤类型区域,在施用方法、影响机制、创新工艺等方面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硝化抑制剂 脲酶抑制剂 产量 品质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