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复合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营养物质利用、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柯虹瑜 王瑗瑗 +3 位作者 张鑫 姚文祥 李小勤 冷向军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5,共10页
本实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复合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率、肝胰腺酶活、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在含鱼粉10%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5%、0.10%、0.15%的有机酸复合... 本实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复合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率、肝胰腺酶活、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在含鱼粉10%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5%、0.10%、0.15%的有机酸复合物(organic acids complex,OC,主要成分为富马酸、三丁酸甘油酯),制成4种等氮、等脂饲料(OC-0,OC-5,OC-10,OC-15)。将1000尾(1.0±0.1)g对虾随机分配到20个网箱(每组5个网箱,每网箱50尾虾)中,分别投喂上述4种饲料8周。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10%和0.15%有机酸复合物,增重率分别提高了18.7%和17.9%,饲料系数分别降低了16.1%和18.5%。在全虾成分方面,添加OC显著降低了全虾粗脂肪含量,OC-5,OC-10的粗蛋白含量也较对照组显著提高。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复合物对凡纳滨对虾的营养物质消化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肝胰腺淀粉酶活性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对肠道菌群的分析表明,饲料中添加0.10%OC增加了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丰度。综上,在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复合物可以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有机酸复合物的适宜添加量为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有机酸 营养利用 消化酶 血清生化指标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生态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功能类群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
作者 赵君辉 汪洋 +5 位作者 王亚坤 吴鹏举 黄娜 陈丽平 刘其根 胡忠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20-1031,共12页
为探究东莞城市湿地公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功能类群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4—12月按季度在东莞生态园中央岛群水域和月湖湖区设置7个采样站点,采用传统分类法、功能群分类法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等对该园区水环境中浮游植... 为探究东莞城市湿地公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功能类群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4—12月按季度在东莞生态园中央岛群水域和月湖湖区设置7个采样站点,采用传统分类法、功能群分类法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等对该园区水环境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东莞生态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37种(属),其中,绿藻门物种数最多,全年优势种均来自蓝藻门;浮游植物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6.83±1.97)×10^(7)ind./L和(23.00±3.00)mg/L,丰度和生物量在季节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季节和湖区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聚类分析(CA)显示,浮游植物物种组成在季节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东莞生态园浮游植物可划分为24个功能群,其中D、F、H1、J、Lo、MP、P、S1、SN、W1、X1和Y为优势功能群,且存在季节演替;RDA分析显示,水温(WT)、磷酸盐(PO_(3)^(-)-P)、氨氮(NH_(4)^(+)-N)、pH和总磷(TP)是影响浮游植物优势种和优势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结合单因子水质评价法、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功能群Q指数、浮游植物现存量、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对东莞生态园进行水质评价综合分析显示,水体有机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质为氮。研究表明,东莞生态园浮游植物群落以蓝藻为优势种,水环境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或中污染状态,需严格控制外来污染并加强水体自身净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水质评价 东莞生态园 生态状态指数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用溶菌酶对吉富罗非鱼消化道组织结构和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坛 赵金鑫 +7 位作者 刘东来 孔纯 华雪铭 吴钊 王刚 冯悦 杨景丰 刘韬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6-87,共12页
为了解饲用溶菌酶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消化道组织结构发育和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本研究设计5种饲料溶菌酶添加水平:18 mg/kg (L18)、36 mg/kg (L36)、54 mg/kg (L54)、72 mg/kg (L72)和90 mg/kg (L90),以不添加溶菌酶... 为了解饲用溶菌酶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消化道组织结构发育和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本研究设计5种饲料溶菌酶添加水平:18 mg/kg (L18)、36 mg/kg (L36)、54 mg/kg (L54)、72 mg/kg (L72)和90 mg/kg (L90),以不添加溶菌酶的饲料(L0)为对照,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溶菌酶对吉富罗非鱼肝脏和胃肠道消化酶活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L36、L54和L72组的胃、前肠和中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前肠脂肪酶活性在L54和L72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淀粉酶活性在除前肠、中肠外的L72和L9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36、L54和L72组鱼的肠道不同部位肠绒毛密度、高度和宽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在肌层厚度上,溶菌酶添加组在前肠和后肠部位有下降趋势,L18、L36和L90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中肠部位,肌层厚度随添加水平升高而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L36、L54和L72组在数值上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杯状细胞数量在L54和L72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切片图显示,L36和L54组肝细胞排列整齐、形状饱满,相较于对照组更致密,但高剂量添加组的肝脏健康程度有下降趋势。消化吸收率方面,在饲养Ⅰ期和Ⅱ期,L36和L54组对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到饲养Ⅲ期和Ⅳ期,L36~L90组对干物质、粗蛋白和粗脂肪的消化吸收率均有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36、54 mg/kg溶菌酶添加水平具有最稳定的作用效果,吉富罗非鱼通过肝肠发育和消化酶活性的提高来促进对饲料干物质、粗蛋白和粗脂肪的消化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溶菌酶 消化吸收率 消化酶 肝肠组织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C/N驯化生物絮团的自养和异养硝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涛 刘青松 +3 位作者 段亚飞 李华 董宏标 张家松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4-624,共11页
为减少生物絮团培养过程中的碳源添加和溶氧消耗,节约成本,逐步将C/N比值从15降至7.9,进行低C/N驯化培养。在此基础上,对低碳条件下培育的生物絮团在无外加碳源和碳源充足时的氮去除、NO_2^--N积累、碱度消耗等情况进行了研究,综合评价... 为减少生物絮团培养过程中的碳源添加和溶氧消耗,节约成本,逐步将C/N比值从15降至7.9,进行低C/N驯化培养。在此基础上,对低碳条件下培育的生物絮团在无外加碳源和碳源充足时的氮去除、NO_2^--N积累、碱度消耗等情况进行了研究,综合评价其自养硝化(autotrophic nitrification,AN)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eterotrophic nitrification-aerobic denitrification,HN-AD)效能。结果表明,低C/N驯化的生物絮团具有较高的AN活性和HN-AD活性,对NH_4^+-N去除率分别达97.10%和100.00%。氨氧化过程为AN的限速步骤,比氨氧化速率为13.17 mg·(g VSS·d)^(-1),小于比亚硝酸盐氧化速率[29.20 mg·(g VSS·d)^(-1)],HN-AD的比氨氧化速率达40.28 mg·(g VSS·d)^(-1),约为AN过程的3倍。由于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存在,HN-AD的碱度消耗(3.34 g碱度·g^(-1)NH_4^+-N,以Ca CO_3计)小于AN(4.30 g碱度·g^(-1)NH_4^+-N),且HN-AD的TIN去除率达53.69%。HN-AD的NO_2^--N积累较多,最多达2.62 mg·L^(-1),积累率为46.37%,AN的NO_2^--N最高仅0.47 mg·L^(-1),积累率为3.31%。研究结果可为生物絮团定向驯化及其在水产养殖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C/N 生物絮团 无机氮 自养硝化 异养硝化 去除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鳍马面鲀幼鱼昼夜摄食节律及胃排空模型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鹏飞 常青 +2 位作者 陈四清 徐郑鑫 赵捷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4-111,共8页
为探究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昼夜摄食节律及胃排空模型,分别采用一次饱食投喂法(将一昼夜划分为8个时段,分别为06:00、09:00、12:00、15:00、18:00、21:00、00:00和03:00,每个时段作1个处理,每天每个处理饱食投... 为探究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昼夜摄食节律及胃排空模型,分别采用一次饱食投喂法(将一昼夜划分为8个时段,分别为06:00、09:00、12:00、15:00、18:00、21:00、00:00和03:00,每个时段作1个处理,每天每个处理饱食投喂1次)和分段式连续投喂法(将一昼夜划分为与一次饱食投喂法相同的8个时段,每天每个实验桶连续投喂8次)两种方法研究绿鳍马面鲀幼鱼的昼夜摄食节律,实验持续7 d。此外,分别测定绿鳍马面鲀幼鱼[体重为(4.28±0.46)g]饱食后0、2、4、6、8、10、12、14、16、20、24和28 h时的胃内容物湿重,并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平方根模型3种数学模型拟合了绿鳍马面鲀幼鱼的胃排空率。结果显示,(1)在两种投喂方式下,实验鱼均表现为24 h一周期的摄食节律。在分段式连续投喂方式下,摄食率在03:00、06:00、09:00和12:00无显著差异,在15:00达到峰值后急速降低(P<0.05),并在00:00达到最低值;饲料效率与一次饱食投喂方式下的03:00、06:00、15:00和18:00投喂组无显著差异,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一次饱食投喂(P<0.05)。(2)在一次饱食投喂方式下,实验鱼在18:00后摄食率急速降低(P<0.05),并在00:00达到最低值;实验鱼在09:00和12:00投喂组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一天中的其他时间(P<0.05),每天09:00~12:00时间段投喂绿鳍马面鲀幼鱼可显著提高其生长和饲料效率。(3)3种模型中,胃排空率用平方根模型拟合得最好,方程为y^0.5=2.802‒0.204t(R^2=0.987);根据平方根模型,胃内饲料在饱食投喂10 h左右完全排空,达到投喂前水平,80%胃排空时间为6 h。综合上述指标,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每天09:00~15:00时间段饱食投喂绿鳍马面鲀幼鱼3次,每次间隔3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摄食节律 饲料效率 特定生长率 胃排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盐沼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9
6
作者 张诺 刘其根 +2 位作者 陈丽平 展源 胡忠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5-146,共12页
为了评估长江口藨草盐沼湿地有机污染现状及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了解重金属在较大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和垂岸生境间的变化格局,本试验于2018年8—9月从芦潮港(LCG)、南汇东滩(NHDT)、炮台湾(PTW)、团结沙(TJS)和东旺沙(DWS)5个湿地的... 为了评估长江口藨草盐沼湿地有机污染现状及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了解重金属在较大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和垂岸生境间的变化格局,本试验于2018年8—9月从芦潮港(LCG)、南汇东滩(NHDT)、炮台湾(PTW)、团结沙(TJS)和东旺沙(DWS)5个湿地的不同生境(光滩、藨草、互花米草或芦苇)采集沉积物,并对Cu、Cr、Zn、Mn、As、Pb、Cd 7种重金属和碳氮含量(质量分数,下同)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沉积物7种重金属、有机碳(TOC)、总氮(TN)含量及粒径(GS)在5个湿地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芦潮港和南汇东滩大多数重金属含量由海向陆有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高程增加,炮台湾的Cu、Cr、Mn、Pb、Cd含量和团结沙的Cu、Cr和Cd含量有下降的趋势,炮台湾的Zn、As含量和团结沙的Zn、Mn和As含量有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团结沙的Pb含量有增加的趋势;仅芦潮港的Zn(P<0.05)、TN(P<0.01),南汇东滩的Cu(P<0.05)、TN(P<0.01)和TOC(P<0.01),炮台湾的Cr、Mn(P<0.01)、As(P<0.05)和Cd(P<0.05),团结沙的Zn、Cd、TN和TOC(P<0.01)在生境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7种重金属两两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均与TOC呈显著正相关(P<0.01),Cu、Cr、Zn、Mn、Pb均与GS呈显著负相关(P<0.05);长江口湿地沉积物的Cd污染(1.11 mg/kg±0.04 mg/kg)最为严重,具高生态风险(Er=192.30),5个湿地均具有高到很高的生态风险(RI值为175.41~297.48),均存在较严重的有机污染(OI指数为0.17~0.43)和严重的有机氮污染(ON指数为0.16~0.26)。研究表明,水动力沉积分异作用的不同导致重金属在5个盐沼湿地间的差异及垂岸分布格局的复杂性,垂岸分布的复杂性可能与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作用等因素有关,需要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盐沼湿地 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东莞松木山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王亚坤 汪洋 +6 位作者 裴瑞华 吴鹏举 黄娜 李一帆 袁晨 刘其根 胡忠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9-139,共11页
为了解松木山水库浮游植物现状及其富营养化程度,于2019年4—12月按季度在该水库设置7个位点,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现存量和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松木山水库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4种(属),以绿藻门Ch... 为了解松木山水库浮游植物现状及其富营养化程度,于2019年4—12月按季度在该水库设置7个位点,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现存量和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松木山水库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4种(属),以绿藻门Chlarophyta居多,占总物种数的51.49%;全年有12个优势种,90%的优势种为蓝藻门Cyanophyta物种,假鱼腥藻、隐球藻和拉氏拟柱胞藻的优势度位居前三;浮游植物物种组成在库区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季节间有差异且可划分为2种群落类型,即春夏秋季聚为一类,冬季单独为一类,主要分歧种包括拉氏拟柱胞藻、微小平裂藻、隐杆藻和水华束丝藻等藻类;浮游植物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09±10.75)×107 cells/L和(19.65±12.74)mg/L,均以蓝藻为主,分别占85.17%和50.66%;丰度和生物量在季节和库区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仅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季节和空间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前者与总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水温、pH、氨氮和总氮是影响松木山水库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显示,松木山水库已处于中度富营养或中污染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木山水库 浮游植物 水质评价 环境因子 RD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饲料复合植物蛋白替代鱼粉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朱站英 王刚 +1 位作者 黄仲园 华雪铭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6-103,共8页
为降低中华鳖饲料生产成本,本试验在中华稚鳖[(6.93±0.28)g]饲料中使用不同量的复合植物蛋白源(大米蛋白粉、发酵豆粕和去皮豆粕),同时不同程度降低进口鱼粉和国产鱼粉的用量,根据饲料配方中复合植物蛋白源(P)与鱼粉(F)使用量的比... 为降低中华鳖饲料生产成本,本试验在中华稚鳖[(6.93±0.28)g]饲料中使用不同量的复合植物蛋白源(大米蛋白粉、发酵豆粕和去皮豆粕),同时不同程度降低进口鱼粉和国产鱼粉的用量,根据饲料配方中复合植物蛋白源(P)与鱼粉(F)使用量的比值从低到高分别设置对照组(生产配方P/F28C),试验组P/F28E、P/F33E和P/F41E 4种粉状饲料,在温棚中饲养中华鳖稚鳖49 d;并于养殖试验结束时(此时视作冬眠初期),于原池铺沙进行为期6个月的抗低温(冬眠)应激试验。结果表明:养殖试验期间,四种饲料对中华鳖的生长和形体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P/F28E组增重率稍显弱势,P/F28C和P/F33E组血清中溶菌酶活力显著高于P/F28E、P/F41E两组(P<0.05)。冬眠期间,所有试验组的增重率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但P/F28C和P/F33E组能在冬眠复苏后快速适应环境而增加体重,P/F41E组相对增重率均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P/F33E组在冬眠初期和中期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且在整个冬眠期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波动最小。综上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P/F28C和P/F33E组为最适配方,考虑生产成本因素,则P/F33E组为最优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复合植物蛋白 冬眠 生长性能 血清指标 消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度对绿球藻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纪鹏 王伟隆 +2 位作者 戴颖 蒋刚 黄旭雄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9-105,共7页
为探究不同光照度对绿球藻(Chlorococcum sp.)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分别设置光照度为0、1500、3000、4500、6000和7500 lux条件下培养绿球藻7 d,初始接种密度为5×10^6 cells/mL。结果显示:绿球藻在0 lux条件下无法生长,在1500和30... 为探究不同光照度对绿球藻(Chlorococcum sp.)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分别设置光照度为0、1500、3000、4500、6000和7500 lux条件下培养绿球藻7 d,初始接种密度为5×10^6 cells/mL。结果显示:绿球藻在0 lux条件下无法生长,在1500和3000 lux条件下生长最快,细胞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其它各组,最大生物量为0.47 g/L;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在3000 lux时达到最大值,与1500 lux组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其它各组;绿球藻总脂含量在0 lux组有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碳水化合物含量在0 lux组有最小值,显著低于其他各组;随着光照度的增加,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减小,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增大。结果表明:绿球藻在光照度为3000 lux时,可获得较高的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同时色素、碳水化合物和PUFA含量也处于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球藻(Chlorococcum sp.) 光照度 生长 色素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氏平鲉幼鱼对饲料中精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沈钰博 王际英 +5 位作者 李宝山 刘财礼 王晓艳 黄炳山 王世信 孙永智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44,共12页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精氨酸含量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生长、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相关酶活力的影响,以确定其对精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晶体L-精氨酸配制精氨酸含量分别为1.39%、1.83%、2.34%、...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精氨酸含量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生长、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相关酶活力的影响,以确定其对精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晶体L-精氨酸配制精氨酸含量分别为1.39%、1.83%、2.34%、2.80%、3.39%和4.08%的6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D1、D2、D3、D4、D5和D6)。饲喂初始体重为(12.03±0.03)g的许氏平鲉幼鱼56 d。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精氨酸含量的升高,实验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均先升高后降低,在D3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D1、D2、D5和D6组(P<0.05);饲料系数(FCR)先降低后升高,在D3组达到最低值,显著低于D1、D2、D5和D6组(P<0.05);D3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肌肉水分、粗脂肪、粗灰分和全鱼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无显著性差异;全鱼和肌肉总必需氨基酸(ΣEAA)和总氨基酸(ΣAA)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力先降低后升高,D3组显著小于其他组(P<0.05),一氧化氮(NO)含量先升高后降低,D3和D4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尿素氮(BUN)含量先升高后趋于平缓;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活力均先升高后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D2~D4组显著低于D1、D5和D6组(P<0.05)。在本研究条件下,以WGR为评价指标,经一元二次回归分析得出,许氏平鲉幼鱼[(12.03±0.03)g]饲料中精氨酸适宜需求量为2.78%(占5.56%饲料粗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氏平鲉幼鱼 精氨酸 需求量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氏平鲉幼鱼对饲料中维生素D_(3)需求量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海悦 王际英 +6 位作者 李宝山 王成强 刘财礼 沈钰博 孙永智 黄炳山 王世信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3-114,共12页
本实验旨在研究维生素D_(3)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生长、体组成及机体免疫能力的影响,以确定其对维生素D_(3)的最适需求量。配制维生素D_(3)含量分别为707、1254、1740、2513、4519和8671 IU/kg的6种等氮等脂饲料,饲养初... 本实验旨在研究维生素D_(3)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生长、体组成及机体免疫能力的影响,以确定其对维生素D_(3)的最适需求量。配制维生素D_(3)含量分别为707、1254、1740、2513、4519和8671 IU/kg的6种等氮等脂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20.95±0.05) g的许氏平鲉幼鱼,8周后进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攻毒48 h。研究表明,随着维生素D_(3)含量的增加,许氏平鲉幼鱼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先上升后下降,脏体比(VSI)和肝体比(HSI)显著下降,707 IU/kg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全鱼粗脂肪和肌肉粗脂肪随维生素D_(3)含量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在4519 IU/kg组有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脊椎骨粗灰分和钙含量显著增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补体3 (C_(3))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均在2513 IU/kg组有最大值,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先降低后升高,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和钙离子含量(Ca^(2+))呈增加的趋势,磷(Pi)和补体4 (C_(4))含量不受维生素D_(3)含量的影响(P>0.05)。攻毒后,T-AOC及MDA、C_(3)和C_(4)含量显著增高,肝脏和头肾HSP70、MYD88、IRAK4、TRAF6和TLR2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5)。以WGR为评价指标,经折线回归分析表明,体质量为(20.95±0.05) g的许氏平鲉幼鱼维生素D_(3)的需求量为2 223.45 IU/kg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氏平鲉 维生素D_(3) 生长 免疫 需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氏平鲉幼鱼对饲料中维生素B6需求量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莹 王际英 +4 位作者 李宝山 王成强 王世信 孙永智 马长兴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7-48,共12页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维生素B6含量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生长、体成分、肝脏酶活和转氨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以确定其对维生素B6的需求量。配制6组维生素B6实际含量分别为2.08(对照组)、3.25、4.16、6.32、10.17和31.14mg/k...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维生素B6含量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生长、体成分、肝脏酶活和转氨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以确定其对维生素B6的需求量。配制6组维生素B6实际含量分别为2.08(对照组)、3.25、4.16、6.32、10.17和31.14mg/kg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36.35±0.06)g的许氏平鲉幼鱼63 d。结果显示,随着维生素B6含量的增加,实验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4.16 mg/kg组达到最高。4.16 mg/kg组脏体比(VS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25~10.17mg/kg组的肝体比(HSI)和肠体比(IS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25~31.14 mg/kg组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全鱼和肌肉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先升高后降低,4.16~10.17mg/k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含量(MDA)先降低后升高,3.25~31.14 mg/kg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维生素B6含量先升高后平稳;3.25~31.14mg/kg组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谷草转氨酶(GOT1和GOT2)基因相对表达量先升后降,3.25~31.14mg/k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谷丙转氨酶(GPT1和GPT2)基因相对表达量先升后降,均在6.32mg/kg组达到最大值;酪氨酸转氨酶(TAT)基因相对表达量先升后降,4.16~10.17 mg/kg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丝氨酸转氨酶(SerC)基因相对表达量呈下降趋势,4.16~31.14 mg/kg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3.25 mg/kg组(P<0.05)。以WGR、肝脏维生素B6含量和GPT为评价指标,经折线回归分析表明,体重36 g的许氏平鲉幼鱼维生素B6的需求量为3.53~6.32 mg/kg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氏平鲉 维生素B6 需求 转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菱鲆幼鱼对饲料中泛酸最适需求量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雅平 李宝山 +6 位作者 王际英 王成强 王晓艳 王丽丽 王世信 孙永智 郝甜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6-75,共10页
为研究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对泛酸的最适需求量,在基础配方中添加不同梯度的泛酸钙,制成6组泛酸含量分别为6.24、10.64、15.02、23.81、41.40和76.57 mg/kg等氮等能实验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24.73±0.10) g的大菱鲆幼... 为研究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对泛酸的最适需求量,在基础配方中添加不同梯度的泛酸钙,制成6组泛酸含量分别为6.24、10.64、15.02、23.81、41.40和76.57 mg/kg等氮等能实验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24.73±0.10) g的大菱鲆幼鱼80 d。结果显示:1)泛酸对幼鱼成活率(SR)无显著影响(P>0.05),10.64~76.57mg/kg饲料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提高(P<0.05);泛酸含量超过23.81mg/kg时,肝体比(HSI)显著降低(P<0.05);2)随着饲料中泛酸含量的提高,全鱼粗蛋白、粗脂肪和肌肉粗蛋白均呈先升后降趋势,肝脏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3)肠道消化酶、Na^+,K^+-ATPase和肝脏胆碱酯酶(Ch E)活力随泛酸添加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0.64~76.57mg/kg饲料组肠道肌酸激酶(CK)活力显著提高(P<0.05);4)血清、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均呈先升后降趋势;6.24 mg/kg饲料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5组(P<0.05);5)随泛酸含量的增加,肝脏脂肪合成酶(FAS)基因表达量先升后降,脂蛋白酯酶(LPL)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宜的泛酸能显著增强大菱鲆幼鱼肠道消化、吸收能力和机体抗氧化能力,并可提高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提高其生长性能。以增重率为判据,经折线模型拟合得出,初体重为24.73 g的大菱鲆幼鱼对泛酸的需求量为16.08 mg/kg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泛酸 生长性能 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及肝脏组织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浩楠 冷向军 +3 位作者 游宇海 刘佳玮 陈云峰 李小勤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9-745,共7页
为研究中草药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生长性能、抗氧化和免疫性能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5、10、15 g/kg黄芩,配制成4组等氮等脂饲料,选取360尾平均体质量为(4.68... 为研究中草药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生长性能、抗氧化和免疫性能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5、10、15 g/kg黄芩,配制成4组等氮等脂饲料,选取360尾平均体质量为(4.68±0.02)g的斑点叉尾鮰,分为4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在网箱中养殖60 d;试验结束后,测定不同黄芩含量添加组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性能、血清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和肝脏抗氧化能力,并观察肝脏组织学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黄芩添加量分别为5、10 g/kg时,斑点叉尾鮰的终末体质量(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在数值上有所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黄芩添加量为10 g/kg时,饲料系数(FCR)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黄芩添加量为5、10 g/kg时,可显著提升斑点叉尾鮰血清LZM、ACP和TP水平,以及肝脏T-AOC、CAT和SOD水平(P<0.05),显著降低血清ALT、AST、TCHO水平和肝脏MDA水平(P<0.05);添加不同水平的黄芩均降低了肝脏的空泡化率。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黄芩可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鮰对饲料的利用效率,同时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适宜的黄芩添加量为10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黄芩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抗氧化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loop序列的从江田鱼与野生鲤形态和遗传差异分析
15
作者 陆俊杰 何旭盟 +4 位作者 李志力 张宵 胡文静 孙佳敏 刘其根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58,共8页
利用形态学测量方法和D-loop序列分析了解从江田鱼与都柳江野生鲤的形态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体长/体宽特征存在极显著差异,野生鲤独有17个单倍型,其核苷酸多样性(Pi)和单倍型多样性(Hd)较从江田鱼更高。野生鲤与从江田鱼的Fst值... 利用形态学测量方法和D-loop序列分析了解从江田鱼与都柳江野生鲤的形态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体长/体宽特征存在极显著差异,野生鲤独有17个单倍型,其核苷酸多样性(Pi)和单倍型多样性(Hd)较从江田鱼更高。野生鲤与从江田鱼的Fst值达到了0.15以上有较高的遗传分化。单倍型网络图显示,从江田鱼和野生鲤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分子方差(AMOVA)分析表明,从江田鱼群体的主要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部个体间(80.66%)。基因流分析表明从江田鱼群体间基因交流水平不高但与野生鲤基因交流较频繁。研究表明,从江田鱼可能来源于野生鲤,其地理分布相对独立且有特定养殖模式,但受到自然和人工选择,其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种质资源存在退化风险需要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江田鱼 线粒体D-LOOP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解猪肠黏膜及植物蛋白复合替代饲料鱼粉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6
作者 韩志豪 王振杰 +3 位作者 龚埜 谢瑞涛 陈乃松 李松林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59-66,共8页
本实验旨在研究水解猪肠黏膜及植物蛋白复合替代鱼粉饲料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配制4种等氮(51%粗蛋白)、等脂(12%粗脂肪)饲料,采用水解猪肠黏膜和植物蛋白(玉米蛋白和发酵豆粕)... 本实验旨在研究水解猪肠黏膜及植物蛋白复合替代鱼粉饲料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配制4种等氮(51%粗蛋白)、等脂(12%粗脂肪)饲料,采用水解猪肠黏膜和植物蛋白(玉米蛋白和发酵豆粕)的复合混合物分级替代鱼粉。实验饲料中鱼粉含量分别为40%(FM40)、35%(FM35)、30%(FM30)和25%(FM25),每组3个重复。以初始体重为(5.05±0.02)g的大口黑鲈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70d的养殖实验,每日表观饱食投喂2次。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影响生长性能的情况下,复合蛋白可以替代饲料中鱼粉用量的12.5%;同时,添加复合蛋白提高了饲料利用率(FER)及蛋白利用率(PER),其中FM35组最高(P<0.05);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全鱼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及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并未对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产生显著影响(P>0.05);在肝脏抗氧化能力方面,复合蛋白添加显著降低了MDA含量(P<0.05),FM35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与FM40组(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其他处理组显著低于FM40组(对照组)(P<0.05);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未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但FM35与对照组相比稍有提高(P>0.05)。综上所述,在不影响生长性能及肝脏健康指标的情况下,水解猪肠黏膜及植物蛋白复合替代鱼粉可将大口黑鲈幼鱼饲料中的鱼粉用量从40%降至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水解猪肠黏膜 鱼粉替代 生长性能 体成分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亮氨酸与缬氨酸交互作用对刺参生长、体壁氨基酸组成及消化能力的影响
17
作者 陆国峰 王际英 +4 位作者 李宝山 刘经未 郝甜甜 孙永智 黄炳山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198,共11页
本实验旨在研究亮氨酸和缬氨酸的交互作用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体壁氨基酸组成及消化能力的影响。采用双因素实验(two-way ANOVA)设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6%、2.34%、3.40%的包膜亮氨酸和0、1.74%、2.50%、3.48... 本实验旨在研究亮氨酸和缬氨酸的交互作用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体壁氨基酸组成及消化能力的影响。采用双因素实验(two-way ANOVA)设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6%、2.34%、3.40%的包膜亮氨酸和0、1.74%、2.50%、3.48%的包膜缬氨酸,配制成4个亮氨酸水平(实际含量为1.00%、1.50%、2.10%和2.60%)×4个缬氨酸水平(实际含量为0.65%、1.40%、1.70%和2.20%)的16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16.80±0.18)g的刺参60 d。结果表明,亮氨酸和缬氨酸的含量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刺参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当饲料中缬氨酸含量为1.40%时,刺参体壁粗脂肪含量随着亮氨酸含量的升高而升高,二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且L1.0V1.4组(亮氨酸1.00%,缬氨酸1.40%)显著低于其他组。亮氨酸和缬氨酸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刺参体壁异亮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含量。当饲料中亮氨酸含量为2.10%时,随着缬氨酸含量的升高,肠道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二者之间表现出先协同后拮抗的作用。淀粉酶活性在L2.6V1.4(亮氨酸2.60%,缬氨酸1.40%)组活性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综上所述,亮氨酸和缬氨酸的含量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刺参的生长性能、体壁氨基酸组成及消化酶活力,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刺参饲料中亮氨酸和缬氨酸的比值为1.90(亮氨酸含量2.60%,缬氨酸含量1.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亮氨酸 缬氨酸 生长 体壁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芽孢杆菌有氧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幼鱼 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钟国防 田鑫鑫 +4 位作者 谢春元 黄旭雄 陈乃松 黄卫 朱站英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9-148,共10页
芽孢杆菌(Bacillus)有氧发酵豆粕的肽类和活菌等含量丰富,为研究其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的养殖效果,配制鱼粉含量为50%的大口黑鲈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用芽孢杆菌有氧发酵豆粕分别替代0、10%、20%、30%和40%... 芽孢杆菌(Bacillus)有氧发酵豆粕的肽类和活菌等含量丰富,为研究其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的养殖效果,配制鱼粉含量为50%的大口黑鲈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用芽孢杆菌有氧发酵豆粕分别替代0、10%、20%、30%和40%的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实验饲料进饲养实验。实验共分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初始体重为(19.83±0.33)g]。采用表观饱食投喂饲养75 d。结果显示,20%和30%实验组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饲料效率、存活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20%的替代组增重率及饲料效率皆出现最大值;各实验组之间肥满度和肝体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替代组脏体比出现下降的趋势,且当替代量超过30%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蛋白含量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替代组总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力随鱼粉替代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10%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替代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肠道组织结构的研究结果显示,40%组前肠肠绒毛密度和肠壁厚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0%前肠绒毛高度和宽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0%组中肠肠壁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其他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20%和40%组中肠绒毛密度和高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的后肠肠壁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30%组绒毛高度和宽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条件下,芽孢杆菌有氧发酵豆粕替代20%的鱼粉不会影响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和体质,对其肠道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芽孢杆菌有氧发酵豆粕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 肠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鲢密度对千岛湖沿岸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胡忠军 张婧雯 +2 位作者 张真 韩胜盼 刘其根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63,共7页
为了进一步检验中营养条件下滤食性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的控藻效应,2017年5-9月在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邵家鱼种场选择8口大小、形状等各种条件基本一致的池塘,设置1个对照组(CK)和低密度(LD)、中密度(MD)、高密度(HD)3个处理... 为了进一步检验中营养条件下滤食性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的控藻效应,2017年5-9月在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邵家鱼种场选择8口大小、形状等各种条件基本一致的池塘,设置1个对照组(CK)和低密度(LD)、中密度(MD)、高密度(HD)3个处理组,鲢密度分别为0 g/m^(3)和10、20、30 g/m^(3),鲢体重为(61.03±3.70)g,体长为(14.21±0.27)cm,每月采集3次浮游植物样品,探究不同密度的鲢放养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聚类分析显示,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在不同处理组池塘间无显著差异。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鲢密度和月份对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有显著作用(P<0.05),月份(P<0.05)而非鲢密度(P>0.05)对其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2个因素对浮游植物生物量有交互作用(P<0.05),而对其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无交互作用(P>0.05)。3个处理组池塘藻类总密度和蓝藻密度均有较大幅度下降(29.0%-67.5%),其蓝藻密度和中、高密度组池塘藻类总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中、高密度组池塘蓝藻生物量、中密度组池塘藻类总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低密度组(P<0.05)。研究表明,鲢对浮游植物的抑制作用具有密度效应,并随着鲢放养密度和水体藻类现存量的变化而变化,中密度的鲢放养能显著遏制浮游植物现存量,密度依赖的鲢滤食量对浮游植物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营养短路和藻类小型化对浮游植物的促进效应;利用鲢鳙控制千岛湖蓝藻时,建议20 g/m^(3)左右的放养密度可作为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经典生物操纵 浮游植物 千岛湖 池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甲基蓝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宣运 杨光昕 +3 位作者 史永富 黄冬梅 叶洪丽 蔡友琼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4-111,共8页
为建立检测水产品中亚甲基蓝及其代谢物残留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以亚甲基蓝代谢物天青C(azure C)为亚甲基蓝的半抗原,采用戊二醛法,将azure C上的氨基与蛋白上的羧基进行偶联,制备免疫原a... 为建立检测水产品中亚甲基蓝及其代谢物残留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以亚甲基蓝代谢物天青C(azure C)为亚甲基蓝的半抗原,采用戊二醛法,将azure C上的氨基与蛋白上的羧基进行偶联,制备免疫原azure C-BSA和包被原azure C-OVA。利用紫外扫描(UV)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免疫原和包被原进行鉴定。以azure C-BSA为免疫原,按0.2 mg·只^(-1)的剂量免疫BALB/c小鼠,对获得的多克隆抗体的效价、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人工抗原azure C-BSA和azure C-OVA偶联成功,偶联比约为31∶1和52∶1。经过ELISA测定,多克隆抗体效价均在16000以上,其中2号小鼠抗体效价最高,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43.9 ng·mL^(-1),该抗体与亚甲基蓝代谢物天青A、天青B和天青C存在交叉反应,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27.6%、84.7%和138.1%,与其他常见染料不存在交叉反应,说明该抗体特异性良好。实验成功合成亚甲基蓝人工抗原并获得免疫学特性良好的鼠源多抗血清,为后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开发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基蓝 半抗原 偶联物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