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苜蓿-粮食作物(饲草)轮作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其生态功能影响
1
作者 郑敏娜 康佳惠 +3 位作者 龚瑞杰 陈燕妮 韩志顺 梁秀芝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87-1397,共11页
本研究选择7种草-粮(草)轮作种植模式,并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差异与变化规律,发现与苜蓿连作模式相比,苜蓿(Medicago sativa L.)-燕麦(Avena sativa)-苜蓿、苜蓿-玉米(Zea mays L... 本研究选择7种草-粮(草)轮作种植模式,并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差异与变化规律,发现与苜蓿连作模式相比,苜蓿(Medicago sativa L.)-燕麦(Avena sativa)-苜蓿、苜蓿-玉米(Zea mays L.)-胡麻(Linum usitatissimum L.)和苜蓿-高粱(Sorghum bicolor L.)-谷子(Setaria italica)等模式可有效提升土壤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且在苜蓿-高粱-谷子模式中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是各轮作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的优势菌群,进一步冗余分析结果揭示出有机碳、全氮、速效氮等3个指标对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组成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生态功能预测结果表明,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土壤细菌代谢过程中最重要的功能。因此,多年生苜蓿翻耕轮作一年生作物(饲草)后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其中,苜蓿-高粱-谷子模式轮作效果最佳,在盐碱地的改良轮作中可优先考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轮作 土壤细菌群落 生态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一年两季燕麦种植模式生产性能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文龙 李峰 +6 位作者 张仲鹃 王殿清 王欢 靳慧卿 特木热 胡志玲 陶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68,共10页
为了筛选出适宜鄂尔多斯高原北部一年两季种植的优良燕麦品种,优化种植模式,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本研究分别对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第一、二季种植的6个国内外燕麦品种的产量性状和营养品质进行了监测分析,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法... 为了筛选出适宜鄂尔多斯高原北部一年两季种植的优良燕麦品种,优化种植模式,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本研究分别对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第一、二季种植的6个国内外燕麦品种的产量性状和营养品质进行了监测分析,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对不同品种燕麦在该地区的生产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第一、二季不同燕麦品种的株高、干草产量、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钾(K)以及相对饲草质量(RFQ)的变化范围分别是96.77~121.77 cm、8426.38~14287.07 kg·hm^(-2)、8.19%~9.29%DM、51.47%~59.90%DM、30.00%~35.83%DM、1.23%~1.87%、117.88~161.41和68.73~97.20 cm、4927.07~7082.58 kg·hm^(-2)、12.12%~16.34%DM、39.60%~46.61%DM、19.49%~24.26%DM、1.67%~1.94%、206.09~262.64;除第一季燕麦粗蛋白含量外,各评价指标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第一季中品种太阳神的株高、NDF及ADF含量均高于其他品种,但其RFQ低于其他品种,而品种领袖的干草产量最大且K含量最低;第二季中品种青引1号的株高和干草产量均位列第一,其NDF、ADF含量居最高,贝勒的CP含量高于其他品种,青燕1号的K含量低于其他品种;株高及干、鲜草产量与CP、K、RFQ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或P<0.001)负相关,与NDF、ADF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中NDF和RFQ的权重系数位列前二位,为该地区燕麦生产性能评价的重要指标;最适宜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地区作为第一季春播生产和第二季复种的燕麦品种分别为领袖和青燕1号,第一季春播领袖+第二季复种青燕1号的种植模式可在该地区以及同类型区域作为主推模式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 一年两季 饲用燕麦 生产力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玉米-饲用高粱间作系统生产力对行比配置的响应
3
作者 王腾飞 王斌 +2 位作者 张译尹 马江萍 兰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9-1540,共12页
为明确青贮玉米与饲用高粱间作牧草生长对行比配置的响应,探讨间作系统生产力提升驱动效应机制及西北灌区青贮玉米-饲用高粱最佳间作模式,于2022—2023年在宁夏大学草学农垦茂盛公司牧草基地,基于带宽不变行比改变的目标,设置青贮玉米... 为明确青贮玉米与饲用高粱间作牧草生长对行比配置的响应,探讨间作系统生产力提升驱动效应机制及西北灌区青贮玉米-饲用高粱最佳间作模式,于2022—2023年在宁夏大学草学农垦茂盛公司牧草基地,基于带宽不变行比改变的目标,设置青贮玉米与饲用高粱5种间作行比[10∶2、8∶4、6∶6、4∶8、2∶10(10M2S、8M4S、6M6S、4M8S、2M10S)]及青贮玉米单作(SM)、饲用高粱单作(SS)共7个种植模式,对植株生长动态、干物质积累和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青贮玉米单作相比,10M2S、8M4S和6M6S均提高了青贮玉米灌浆期和收获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6.46%~28.18%和8.37%~13.81%;间作对饲用高粱播后60 d和80 d的影响较小,播后100 d提高了6M6S的干物质积累量,播后120 d(收获期)提高了6M6S、4M8S和8M4S干物质积累量,其中6M6S播后100 d和120 d干物质积累量较饲用高粱单作分别增加16.53%和33.16%;同时,各处理下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2年平均为1.08~1.38,土地生产力提高8%~38%,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间作显著增加了饲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2年平均较青贮玉米单作分别提高13.20%~41.93%和22.43%~53.33%,较饲用高粱单作分别提高6.73%~33.82%和0.34%~20.64%(除2M10S外),6M6S增产幅度最大。5个间作模式的补偿效应大于选择效应,增产主要由正的补偿效应驱动;LER与补偿效应显著正相关,青贮玉米增产率与补偿效应显著正相关。综上,6M6S间作模式的增产优势效果显著,可作为西北灌区适宜的间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饲用高粱 行比配置 生产力 补偿效应 选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东北部苜蓿茬后复种饲用燕麦生产性能评价
4
作者 李文龙 李峰 +5 位作者 倪苗 齐丽娜 杜波波 段建平 明霞 陶雅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4-53,共10页
为筛选适宜苜蓿茬后复种的优质饲用燕麦品种,本研究以前期初步筛选的10个饲用燕麦品种为对象,采取随机区组设计,开展生育期、生产性能、营养品质等分析比较,采用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分析品种和收获日期影响燕麦营养品质的路径,... 为筛选适宜苜蓿茬后复种的优质饲用燕麦品种,本研究以前期初步筛选的10个饲用燕麦品种为对象,采取随机区组设计,开展生育期、生产性能、营养品质等分析比较,采用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分析品种和收获日期影响燕麦营养品质的路径,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供试燕麦品种进行综合评价,探究10个饲用燕麦品种在鄂尔多斯东北部地区连作苜蓿茬地的生长适应性。结果表明,在鄂尔多斯东北部地区,各品种从播种至乳熟期需70~80 d。从品种主效应来看,‘太阳神’和‘黄燕麦’的株高分别为121.44 cm和114.31 cm,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白燕7号’的干草产量(9414.79 kg/hm^(2))最高,其次是‘黄燕麦’(9130.31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爱沃256’的粗蛋白(CP)含量为12.14%DM,显著高于‘青引1号’‘青引2号’及‘领袖(速锐)’(P<0.05);‘白燕7号’的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显著低于除‘青海444’和‘青引2号’以外的其他燕麦品种(P<0.05);除‘青引2号’外,‘白燕7号’钾(K)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但相对饲草质量(RFQ)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从收获日期主效应来看,9月9日收获的燕麦株高、干草产量、干鲜比和RFQ显著高于其他日期,而CP、ADF和K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日期(P<0.05);8月21日收获的燕麦株高、干草产量、干鲜比及RFQ显著低于9月9日收获燕麦但其CP、ADF、NDF、K含量显著高于9月9日收获燕麦(P<0.05)。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CP、NDF和干草产量是该地区燕麦生产力评价的重要指标,‘白燕7号’和‘黄燕麦’更适宜用于该地区苜蓿茬后复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复种燕麦 产量 品质 灰色关联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乌里胡枝子根瘤菌的促生作用及高效根瘤菌的鉴定 被引量:1
5
作者 钟华 杨凯元 +4 位作者 秦云梦 高鹏 黄臣 蒋霖 赵祥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19-1831,共13页
本研究选择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根瘤分离且结瘤效果较好的7株根瘤菌(TG64,TG97,TG98,TG100,TG101,TG105和TG115),通过测定达乌里胡枝子生长表型和主要营养成分,结合结瘤和光合特性初步分析促生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不同根瘤... 本研究选择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根瘤分离且结瘤效果较好的7株根瘤菌(TG64,TG97,TG98,TG100,TG101,TG105和TG115),通过测定达乌里胡枝子生长表型和主要营养成分,结合结瘤和光合特性初步分析促生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不同根瘤菌的促生作用;通过分子生物学、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高效根瘤菌。结果表明:除TG64,其余菌株显著提高了株高、根长、生物量和蛋白质含量,改善了根系构建,TG101促生最明显。所有处理单株结瘤5~33个,根瘤干重2.55~35.87 mg;TG98,TG100,TG101和TG115显著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光合和氮吸收能力,是促生的主要生理生化机制。经鉴定,TG101为格木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erythrophlei)。综上,根瘤菌通过改善植株氮营养促进叶绿素合成、增强光系统活性,提高光合能力,进而促进干物质积累调控生长。其中TG101为高效根瘤菌,为后续研发适用黄土高原的达乌里胡枝子根瘤菌剂提供了菌种资源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乌里胡枝子 根瘤菌 筛选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苜蓿生产发展态势与启示 被引量:1
6
作者 陶雅 柳茜 +3 位作者 孙启忠 李峰 张晨 李文龙 《草原与草业》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回望欧洲近百年(1926—2022年)的苜蓿发展,其苜蓿栽培面积发展经历了扩增—减少的过程。前50年(1926—1972)是欧洲苜蓿栽培面积扩增期,由250.74 hm^(2)增加至578.80 hm^(2),增加了1.31倍,到1972年欧洲苜蓿栽培面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7... 回望欧洲近百年(1926—2022年)的苜蓿发展,其苜蓿栽培面积发展经历了扩增—减少的过程。前50年(1926—1972)是欧洲苜蓿栽培面积扩增期,由250.74 hm^(2)增加至578.80 hm^(2),增加了1.31倍,到1972年欧洲苜蓿栽培面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72年之后的50年(1972—2022年)间,欧洲栽培面积呈下降趋势发展,到2017年苜蓿栽培面积仅为247.11 hm^(2),与1926年的苜蓿面积相近。苜蓿单产也在逐年增加,如法国从1945年的2.01 t·hm^(2),增加到1988年7.6 t·hm^(2),到2017年增加至14.8 t·hm^(2),这是欧洲苜蓿面积减少的原因。该研究深度分析了目前欧洲苜蓿生产现状及欧洲主要苜蓿生产国,如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塞尔维亚等苜蓿发展现状。从欧洲苜蓿生产发展中,获得重要启示,即作为中欧古老的栽培牧草,欧洲在提高苜蓿单产的同时减少了种植面积并且高度重视种子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欧洲苜蓿发展 国内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式与磷素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叶雨浓 余淑艳 +6 位作者 王星 宋文学 王晶 胡鹏飞 王通锐 高雪芹 伏兵哲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92-1600,共9页
为探究灌溉方式与磷素的互作模式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漫灌(F)、喷灌(S)、地下10 cm滴灌(D10)、地下20 cm滴灌(D20)和地下30 cm滴灌(D30)5种灌溉方式和0 kg·hm^(-2)... 为探究灌溉方式与磷素的互作模式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漫灌(F)、喷灌(S)、地下10 cm滴灌(D10)、地下20 cm滴灌(D20)和地下30 cm滴灌(D30)5种灌溉方式和0 kg·hm^(-2)(P0),60 kg·hm^(-2)(P1),120 kg·hm^(-2)(P2)和180 kg·hm^(-2)(P3)4个施磷(P 2O 5)梯度。研究水磷耦合条件下苜蓿生产性能、饲草品质和水磷利用效率。结果表明:3种地下滴灌处理的土壤含水量、生产指标、营养指标、水分利用效率和磷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漫灌和喷灌处理;灌溉方式和施磷水平对苜蓿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和相对饲喂价值均有显著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在地下30 cm滴灌方式下,施P 2O 5120 kg·hm^(-2)时的水磷组合模式最好,产量和营养品质综合排名第一,在生产上应用可得到优质牧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灌溉方式 磷素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刈割期对土默川平原苜蓿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文龙 李峰 +5 位作者 张晨 倪苗 高洁 魏晓斌 刘楠 陶雅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98-102,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土默川平原苜蓿的最佳刈割时期,为苜蓿规模化生产应用提供参考。试验设置现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3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测定了土默川平原紫花苜蓿(WL319HQ)不同刈割时期的产量、营养品质和经济效益指标。结果表明:苜蓿... 试验旨在探究土默川平原苜蓿的最佳刈割时期,为苜蓿规模化生产应用提供参考。试验设置现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3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测定了土默川平原紫花苜蓿(WL319HQ)不同刈割时期的产量、营养品质和经济效益指标。结果表明:苜蓿在现蕾期刈割,全年可收获干草13011.60 kg/hm2,其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分别为20.69%DM、36.91%DM、26.64%DM,相对饲喂价值(RFV)为172.11,收益为16131.34~20034.83元/hm2。在初花期刈割,全年可收获干草12829.81 kg/hm2,其CP、NDF、ADF含量分别为18.55%DM、41.03%DM、30.70%DM,RFV为147.78,收益为11791.53~15640.47元/hm2。在盛花期刈割,全年可收获干草14444.64 kg/hm2,其CP、NDF、ADF含量分别为16.80%DM、45.82%DM、35.57%DM、RFV为124.40,收益低于9889.27元/hm2。研究表明,土默川平原苜蓿在现蕾期刈割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默川平原 紫花苜蓿 刈割期 生产性能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中南部不同品种和刈割时期对燕麦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张仲鹃 郝曦煜 +1 位作者 李峰 王雪 《草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28-2938,共11页
以‘领袖’‘楷模’‘美达’‘青海444’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抗倒伏性、产量、营养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以探讨适宜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种植的饲用燕麦(Avena sativa)品种及最佳刈割时期。结果表明:品种、刈割... 以‘领袖’‘楷模’‘美达’‘青海444’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抗倒伏性、产量、营养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以探讨适宜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种植的饲用燕麦(Avena sativa)品种及最佳刈割时期。结果表明:品种、刈割时期及两者交互作用对产量和营养品质具有显著影响(P<0.05)。4个燕麦品种均在乳熟期出现倒伏,‘领袖’‘楷模’‘美达’‘青海444’倒伏率分别为31.25%、6.25%、81.25%和87.50%。各品种鲜草产量随刈割时期后移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领袖’‘楷模’‘美达’在灌浆期刈割鲜草产量最高,分别为50.56、50.33和49.33 t·hm-2,且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青海444则在乳熟期收获鲜草产量最高(36.56 t·hm-2);4个燕麦品种的干物质产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迟逐渐增加,乳熟期达到最大值(11.19 t·hm-2);随着刈割期的推迟,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逐渐增加,灌浆期的燕麦WSC含量较拔节期增加38.18%。综上所述,燕麦品种‘领袖’‘楷模’适宜在黑龙江哈尔滨春播,在灌浆期刈割,此时高产优质协同平衡,既可保质保量,又能为一年两季种植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刈割时期 产量 营养品质 高寒区 品种筛选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半同胞家系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10
作者 胡鹏飞 叶雨浓 +4 位作者 王通锐 王晶 王星 伏兵哲 高雪芹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6,共12页
通过对紫花苜蓿的35个半同胞家系农艺性状的调查,在分析家系间农艺性状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进行家系选择,推进紫花苜蓿的良种选育。结果表明:各性状变异在不同家系间都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性状间的变异系数为5.24%~33.18%;广义遗传力、家... 通过对紫花苜蓿的35个半同胞家系农艺性状的调查,在分析家系间农艺性状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进行家系选择,推进紫花苜蓿的良种选育。结果表明:各性状变异在不同家系间都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性状间的变异系数为5.24%~33.18%;广义遗传力、家系遗传力和遗传进度分别为0.05%~69.04%、1.07%~72.90%和0~20.08;株高、茎粗、分枝数与鲜草产量极显著相关,分枝数与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显著相关,不同茬次间除鲜干比和茎叶比外均显著相关;根据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筛选出FM22、FM7、FM15、FM1这4个优良家系,入选家系的株高、茎粗、分枝数、鲜草产量、干草产量、鲜干比、茎叶比和种子产量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3.78%、0.43%、10.21%、1.08%、4.82%、-0.16%、-0.27%、9.36%。35个半同胞家系各性状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有较大的改良潜力,初步筛选出的优良家系可以为紫花苜蓿的良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半同胞家系 农艺性状 遗传变异 遗传增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汉代苜蓿原产地刍考
11
作者 陶雅 柳茜 +3 位作者 李峰 张晨 孙启忠 李文龙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0-143,共14页
自张骞开通西域后,苜蓿遂入中国,然而目前对其原产地的认识还不统一。本文以43本不同时期记载苜蓿来源的史籍为考证材料,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开展我国汉代苜蓿原产地的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古代史籍以及近现代研究中,对汉代苜蓿原产地... 自张骞开通西域后,苜蓿遂入中国,然而目前对其原产地的认识还不统一。本文以43本不同时期记载苜蓿来源的史籍为考证材料,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开展我国汉代苜蓿原产地的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古代史籍以及近现代研究中,对汉代苜蓿原产地的认识存在差异。总体上有六种说法:一是来自西域;二是来自大宛;三是来自罽宾;四是来自乌孙;五是来自安息;六是来自外国。东汉王逸是首个把苜蓿和西域关联起来的学者,但他与张骞、司马迁以及班固并不处于同一时代,且稍晚于班固,故将我国汉代苜蓿来源地的范围扩大到西域缺乏史料支持。苜蓿最早载于《史记·大宛列传》,在其后的史籍中多有类似记载,即我国汉代苜蓿来自大宛是确定的,是由出使西域的汉使由大宛国带入。虽然文献没有明确指出有人将罽宾苜蓿带入中原,但《汉书·西域传》有记载,不排除大宛苜蓿进入中原后,罽宾苜蓿在其后也进入中原的可能性。其余四种苜蓿来源地的说法均缺乏充分的史料支持,有待进一步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原产地 大宛 西域 汉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罗山山地草原植被群落特征及其空间分异 被引量:4
12
作者 龚昕 霍新茹 +6 位作者 李雯 杨彦东 刘超 秦伟春 沈艳 王国会 马红彬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共15页
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上唯一的水源涵养林区和区域绿色生态保护屏障,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土壤侵蚀、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对罗山草地植物群落特征鲜有报道,其草原植被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 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上唯一的水源涵养林区和区域绿色生态保护屏障,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土壤侵蚀、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对罗山草地植物群落特征鲜有报道,其草原植被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还不清晰。本研究以罗山自然保护区草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海拔和不同类型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及植被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罗山自然保护区草地植物群落由一、二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半灌木组成,其中多年生草本占比最大;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植物群落以禾本科和杂类草为主,草甸草原以杂类草为主;随着海拔的升高,除群落地上生物量外,所调查植被数量特征符合“中间高度膨胀”理论,在海拔1600~2100 m时均达到峰值。(2)草地植物Margarlef丰富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随着海拔的升高,在2000~2100 m的草原样地达到最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单峰型”变化趋势(P<0.05);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随海拔升高变化不显著(P>0.05);保护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3种草原类型间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明显:(3)年降水量、海拔、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全磷含量、日均气温是影响研究区草地植被特征的重要环境因子,其中年降水量、海拔是主要环境因子,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全磷含量以及日均气温是次要环境因子。研究为进一步了解罗山自然保护区草地植被分布特征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群落特征 物种多样性 海拔 空间分异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株玉米与大豆混合比例对青贮品质和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雨嘉 吉方财 +5 位作者 秦子旸 郝迎辰 王召明 王磊 孙志强 玉柱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636,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株玉米与大豆混合比例对青贮品质和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探究宁夏中部地区全株玉米与大豆混合青贮的适宜比例。试验将全株玉米与大豆分别按鲜重比为10∶0(R0)、8∶2(R1)、6∶4(R2)、4∶6(R3)、2∶8(R4)和0∶10(S0)的比... 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株玉米与大豆混合比例对青贮品质和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探究宁夏中部地区全株玉米与大豆混合青贮的适宜比例。试验将全株玉米与大豆分别按鲜重比为10∶0(R0)、8∶2(R1)、6∶4(R2)、4∶6(R3)、2∶8(R4)和0∶10(S0)的比例混合均匀后,发酵120 d调制成青贮饲料,对其进行感官评价,并测定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和体外消化特性,然后使用熵权-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大豆单独青贮感官评价等级为中等;而混合青贮能改善色泽、气味,综合感官评价等级为优等。2)随着大豆所占比例的降低,青贮饲料pH及丙酸和氨态氮含量逐渐降低,乳酸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随着大豆所占比例的提高,青贮饲料干物质、粗蛋白质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逐渐提高,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逐渐降低。4)R3处理青贮饲料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和体外中性洗涤纤维消化显著高于R1、R2和R4处理(P<0.05)。随着大豆所占比例的提高,青贮饲料体外粗蛋白质消化率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5)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全株玉米与大豆混合比例为4∶6时青贮饲料品质综合评价排序最高。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全株玉米与大豆混合比例为4∶6时青贮品质最优,体外消化率高,综合评价最好,可作为宁夏地区调制全株玉米-大豆混合青贮饲料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株玉米 大豆 混合青贮品质 体外消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份冰草属牧草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通锐 王星 +4 位作者 胡鹏飞 叶雨浓 高雪芹 张金青 伏兵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81,共11页
[目的]揭示不同来源冰草属(Agropyron)野生牧草种质材料的遗传变异规律和变异特性,为冰草属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以64份冰草属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株高、分蘖数、茎粗、茎节数、基部茎长、穗下茎长、旗叶... [目的]揭示不同来源冰草属(Agropyron)野生牧草种质材料的遗传变异规律和变异特性,为冰草属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以64份冰草属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株高、分蘖数、茎粗、茎节数、基部茎长、穗下茎长、旗叶长、旗叶宽、旗叶叶鞘长、倒二叶长、倒二叶宽、倒二叶叶鞘长、花序长、穗质量、小穗数、小穗长、小穗宽、种子长、种子宽、单株产量等20个表型性状,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揭示冰草属植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规律和变异特性。[结果]20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0.93%~45.98%,其中基部茎长的变异系数最大,种子长的变异系数最小;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1.83~2.09,旗叶叶鞘长的多样性指数最高,茎节数的多样性指数最低;株高在冰草属材料间的差异性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19个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20个表型性状之间基本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聚类分析将64份冰草属种质材料分为4类,第Ⅰ类包含32份种质,表现为植株短叶低产;第Ⅱ类包含1份种质,表现为高株多叶、穗重高产;第Ⅲ类包含7份种质,表现为花序长、穗小;第Ⅳ类包含24份种质,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短穗小。[结论]冰草属野生种质存在丰富的形态变异,其中基部茎长、单株产量、旗叶宽、穗质量、倒二叶宽的变异系数较大,可用于冰草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草属牧草 牧草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宁夏荒漠草原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云涛 邱开阳 +5 位作者 王玉娟 司浩宇 鲍平安 黄业芸 何毅 谢应忠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230,共9页
为深入了解荒漠草原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对N、P添加的响应,本研究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自2020年开始,每年开展N、P添加试验,连续进行3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N肥选用尿素,P肥选用过磷酸钙,本文使用2022年9月的植... 为深入了解荒漠草原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对N、P添加的响应,本研究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自2020年开始,每年开展N、P添加试验,连续进行3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N肥选用尿素,P肥选用过磷酸钙,本文使用2022年9月的植被调查数据。结果表明:(1)高水平N复合中、高水平P添加显著降低了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高水平N复合中水平P添加显著降低了Simpson指数;(2)Godron稳定性分析发现,对照组欧式距离最大,群落稳定性最低;在单独添加P时,群落稳定性随着P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强;(3)荒漠草原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高水平的N、P添加可以通过抑制荒漠草原植物生长,使得物种多样性降低,单独P添加以及中、低水平的P与高水平的N复合添加可有效提高群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添加 退化荒漠草原 生态修复 欧式距离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硫化氢对干旱胁迫下达乌里胡枝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16
作者 张亚慧 牛莉 +5 位作者 王永新 张晓燕 张田 夏方山 赵祥 朱慧森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2-1200,共9页
为探讨外源硫化氢(H_(2)S)对干旱胁迫下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本试验以干旱胁迫下的达乌里胡枝子种子为研究对象,硫氢化钠为H_(2)S的外源供体,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经不同浓度的外源H_(2)S浸... 为探讨外源硫化氢(H_(2)S)对干旱胁迫下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本试验以干旱胁迫下的达乌里胡枝子种子为研究对象,硫氢化钠为H_(2)S的外源供体,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经不同浓度的外源H_(2)S浸种后,测定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外源H_(2)S浸种提高了干旱胁迫下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增加了幼苗的相对含水量,同时降低了幼苗的相对电导率以及丙二醛含量,从而缓减了干旱胁迫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且以50μmol·L^(-1)的外源H_(2)S的浸种效果最佳。综上所述,外源H_(2)S浸种促进了达乌里胡枝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并增强了其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乌里胡枝子 硫化氢 干旱胁迫 抗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褪黑素与乙烯交互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17
作者 蔡文祺 李淑霞 +5 位作者 王晓彤 宋文学 麻旭霞 马小梅 李小红 代昕瑶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3,共14页
为明确外源褪黑素和乙烯在调控植物耐盐性方面的交互作用,以‘中苜一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通过叶面喷施褪黑素、乙烯利和褪黑素+乙烯利的方法,研究外源施加褪黑素和乙烯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 为明确外源褪黑素和乙烯在调控植物耐盐性方面的交互作用,以‘中苜一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通过叶面喷施褪黑素、乙烯利和褪黑素+乙烯利的方法,研究外源施加褪黑素和乙烯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施加一系列浓度的褪黑素处理(0.01、0.02、0.05、0.10 mmol·L^(-1) MT)和乙烯利处理(0.05、0.15、0.25、0.50 mmol·L^(-1) ETH)均对盐胁迫下(250 mmol·L^(-1) NaCl)紫花苜蓿幼苗的生长损伤具有缓解作用,并以0.05 mmol·L^(-1)褪黑素处理和0.15 mmol·L^(-1)乙烯利处理缓解效果最佳,其幼苗株高、叶面积、鲜重、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增加,相对电导率显著降低。采用以上最佳处理浓度试验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的生长明显被抑制;与单独盐处理组相比,外源施加激素后紫花苜蓿幼苗长势明显较好,尤其是同时施加褪黑素和乙烯利时,紫花苜蓿幼苗的株高、叶面积和鲜重分别增加了54.1%、76.8%和32.1%,组织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46.2%和47.8%,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了23.5%和39.7%,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含量分别减少了42.7%和63.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分别增加了54.1%、54.1%、59.1%和62.0%,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加32.8%,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42.2%和27.2%,钾钠离子比值增加了217.5%,植株内源褪黑素和乙烯含量分别增加了60.0%和10.6%。综合分析表明,外源施加褪黑素和乙烯能够显著降低紫花苜蓿膜脂过氧化水平和活性氧积累,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调控植株体内离子平衡,增加幼苗内源激素含量,提高紫花苜蓿幼苗的耐盐性,从而促进盐胁迫下幼苗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盐胁迫 褪黑素 乙烯 生理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毛苕子混播比例对其种间竞争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18
作者 尤越 倪旺 +4 位作者 王斌 王腾飞 张译尹 杜建明 兰剑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03-2712,共10页
为探讨适合宁夏引黄灌区燕麦(Avena sativa)/毛苕子(Vicia villosa)适宜的混播比例,试验以‘喜韵’燕麦和毛苕子为供试材料,通过设置燕麦和毛苕子4种比例混播[8∶2(Y_(8)M_(2))、7∶3(Y_(7)M_(3))、6∶4(Y_(6)M_(4))和5∶5(Y_(5)M_(5))... 为探讨适合宁夏引黄灌区燕麦(Avena sativa)/毛苕子(Vicia villosa)适宜的混播比例,试验以‘喜韵’燕麦和毛苕子为供试材料,通过设置燕麦和毛苕子4种比例混播[8∶2(Y_(8)M_(2))、7∶3(Y_(7)M_(3))、6∶4(Y_(6)M_(4))和5∶5(Y_(5)M_(5))]以及燕麦单播(YD),毛苕子单播(MD),研究了不同混播比例对牧草种间竞争、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两茬试验结果表明,燕麦/毛苕子混播比例为6∶4时,相较于其他混播比例和燕麦单作对土地利用、生产力提升和经济回报的影响更显著,混播模式中燕麦竞争比率(CR_(Y))大于1,竞争强度(A_(Y))大于0,为竞争优势作物。此外,燕麦与毛苕子混播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其土地利用效率平均提高了19.5%。Y_(6)M_(4)混播处理的干草产量(6.63 t·hm^(-2))、粗蛋白产量(809.55 kg·hm^(-2))较燕麦单作分别提高13.23%和27.87%,Y_(8)M_(2)混播处理的经济效益(11116元·hm^(-2))最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当燕麦∶毛苕子为6∶4(Y_(6)M_(4))时综合排名第一,可作为宁夏引黄灌区燕麦/毛苕子混播的最佳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毛苕子混播 引黄灌区 混播比例 种间竞争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拔高度对温性山地草原土壤种子库特征的影响
19
作者 韩梦洁 刘超 +4 位作者 梁鸿飞 马海涛 马红彬 沈艳 王国会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755-2764,共10页
本研究以宁夏罗山自然保护区温性山地草原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不同海拔高度下土壤种子库特征变化。通过开展种子库幼苗室内萌发鉴定试验,对T_(1)(2374 m),T_(2)(2132 m),T_(3)(1823 m),T_(4)(1566 m)四个海拔高度的土壤种子库进行研究... 本研究以宁夏罗山自然保护区温性山地草原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不同海拔高度下土壤种子库特征变化。通过开展种子库幼苗室内萌发鉴定试验,对T_(1)(2374 m),T_(2)(2132 m),T_(3)(1823 m),T_(4)(1566 m)四个海拔高度的土壤种子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土壤种子库平均密度为716.67~2333.33粒·m^(-2),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随海拔升高,一年生草本植物减少,种子数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趋势,主要集中在0~5 cm土层。土壤种子库的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海拔高度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都表现为中等不相似。各海拔高度土壤总种子库密度分别为:2333.33,866.67,1658.33和716.67粒·m^(-2),土壤总种子库与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因此速效磷和温度对土壤总种子库物种多样性影响最大,为制定生态恢复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性山地草原 海拔高度 土壤种子库 物种多样性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中南部16个饲用燕麦品种生产性能综合评价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峰 李文龙 +4 位作者 李雪 张仲鹃 白林坡 赵雨霏 陶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2-92,共11页
为了筛选出适宜黑龙江中南部种植的春播饲用燕麦品种,助力该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对16个国内外燕麦品种的生育期、倒伏情况、产量性状和营养品质进行了监测分析,并应用灰色关联法对不同品种燕麦在黑龙江中南部的生产性能进行了... 为了筛选出适宜黑龙江中南部种植的春播饲用燕麦品种,助力该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对16个国内外燕麦品种的生育期、倒伏情况、产量性状和营养品质进行了监测分析,并应用灰色关联法对不同品种燕麦在黑龙江中南部的生产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6个燕麦品种从播种至刈割(乳熟期)需83~97 d,期间猛士1号、青引1号、青引2号、魅力、太阳神以及科纳未倒伏;各品种株高、干草产量、鲜草产量、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脂肪(EE)、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以及相对饲草质量(RFQ)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6.40~131.13 cm、7287.73~14635.76 kg·hm^(-2)、19366.97~36905.00 kg·hm^(-2)、8.61%~11.39%干物质(DM)、42.86%~57.84%DM、23.52%~34.99%DM、1.19%~1.88%DM、3.52%~10.18%DM和128.28~208.78;所有评价指标在不同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青引1号、青海甜燕麦和黑贝的株高显著大于其他品种,猛士1号、科纳、白燕7号和大汉的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蓝鸟1号的CP含量显著大于其他品种,白燕7号、猛士1号和蓝鸟1号的NDF含量显著低于魅力和爱沃,猛士1号、白燕7号、领袖和蓝鸟1号的ADF含量显著低于爱沃,白燕7号的RFQ显著大于其他品种。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中株高、CP和NDF的权重系数位列前三,为该地区燕麦生产力评价的重要指标;白燕7号、猛士1号、科纳、青引2号和青海甜燕麦评分较高,综合生产性能较好,适宜在试验区及相同类型区域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中南部 春播 饲用燕麦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