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侧深施肥下水稻高产形成的根系形态及其生理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晨晖 章岩 +7 位作者 李国辉 杨子君 查莹莹 周驰燕 许轲 霍中洋 戴其根 郭保卫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9-1051,共13页
水稻侧深施肥是均匀地将肥料深施在秧苗一侧土壤根际的一种不对称局部施肥技术,具有减肥增产、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劳动力投入等优点,然而侧深施肥下水稻根系特征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尚不清楚。本试验以丰粳1606和南粳9108为材料,设... 水稻侧深施肥是均匀地将肥料深施在秧苗一侧土壤根际的一种不对称局部施肥技术,具有减肥增产、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劳动力投入等优点,然而侧深施肥下水稻根系特征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尚不清楚。本试验以丰粳1606和南粳9108为材料,设置普通尿素常规施肥(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 with common urea,CF)、缓释肥减氮15%表施(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 with 15%reduction of control released fertilizer,CFCR)、普通尿素减氮15%侧深施肥(side-deep fertilization with 15%reduction of commonurea,SDCU)和缓释肥减氮15%侧深施肥(side-deepfertilization with 15%reduction of control released fertilizer,SDCR)4种氮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SDCR处理水稻产量最高,其次分别为CF和CFCR处理,而SDCU处理产量最低;(2)SDCR处理显著提高了不同生育时期总根长、根尖数、根表面积和根体积;(3)SDCR处理降低了不同生育时期根系的皮层横截面积、皮层细胞层数和不定根直径,提高了根系中柱直径,但对皮层生活细胞面积和通气组织面积影响不显著;(4)与CF处理相比,SDCR处理显著提高了根系活力;根系氮代谢酶在生育期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抽穗期达到峰值,其中SDCR处理下不同生育时期水稻根系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最高。因此,缓释肥侧深施肥可改善根系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增强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能力,防止后期植株早衰,从而提高水稻产量,达到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实现减氮增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侧深施肥 产量 根系形态结构 生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尿素释放周期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梦竹 王锐 +5 位作者 冯源 王坤庭 糜凯亮 邢志鹏 张洪程 张海鹏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7-834,共8页
为研究不同释放周期的控释尿素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以南粳9108为材料,在总施氮量为270 kg/hm^(2)的条件下,以不施氮(N0)和施用普通尿素(CK)为对照,探讨普通尿素分别搭配释放周期为60 d、80 d、100 d、120 d的4种控释尿素处... 为研究不同释放周期的控释尿素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以南粳9108为材料,在总施氮量为270 kg/hm^(2)的条件下,以不施氮(N0)和施用普通尿素(CK)为对照,探讨普通尿素分别搭配释放周期为60 d、80 d、100 d、120 d的4种控释尿素处理(分别记作T1处理、T2处理、T3处理、T4处理)对水稻产量、茎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纯施用普通尿素相比,普通尿素搭配控释尿素处理的水稻产量均有显著提高。普通尿素搭配适宜释放周期的控释尿素处理可以增加水稻植株的茎蘖数、叶面积指数,促进干物质与氮素积累,获得较高结实率。与释放周期为120 d的控释尿素相比,释放周期为100 d的控释尿素的氮素释放量更加匹配水稻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所需的氮素量,氮肥利用率较高。由此可见,普通尿素搭配适宜释放周期的控释尿素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和对氮肥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产量 控释尿素 释放周期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环境因子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3
作者 梁友 王津 +3 位作者 王思进 赵灿 宋杰辉 霍中洋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9,共9页
光照、温度、水分和氮素作为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其主要通过调节根系生物量和根系活力以及叶片活力、衰老进程等影响水稻内生长激素含量、酶活性和光合作用效率,最终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本文探讨了在稻田环境因子胁... 光照、温度、水分和氮素作为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其主要通过调节根系生物量和根系活力以及叶片活力、衰老进程等影响水稻内生长激素含量、酶活性和光合作用效率,最终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本文探讨了在稻田环境因子胁迫下水稻根系、叶片发生的变化,发现环境因子胁迫会使水稻根系生长和叶片光合受抑,加速衰老,进一步影响了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本文展望了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挑战和实现水稻绿色高效栽培及节水减肥等战略需要加强的研究方向:(1)在研究上开拓新思路,深入探究环境因子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机制;(2)在栽培上提出新技术、新方法,加大研发投入与技术推广,通过栽培管理手段降低环境因子胁迫对水稻的影响;(3)在育种上开发针对性水稻品种,于分子层面挖掘水稻耐阴、耐冷、耐热、抗旱基因并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根系 光合作用 产量形成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钼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陈志青 冯源 +5 位作者 王锐 崔培媛 卢豪 魏海燕 张海鹏 张洪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325-2338,共14页
为探明纳米钼和离子钼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以南粳9108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纳米钼和离子钼在0、180、225、270和315 kg N hm^(-2)条件下对水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及氮素积累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为探明纳米钼和离子钼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以南粳9108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纳米钼和离子钼在0、180、225、270和315 kg N hm^(-2)条件下对水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及氮素积累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钼和离子钼的施用均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相同氮肥施用水平下,施用纳米钼处理的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施用离子钼处理。水稻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的积累量显著高于施用离子钼处理。施用纳米钼能够改善水稻生育后期干物质形成,提高抽穗后剑叶SPAD值、光合势和净光合速率,有效促进了水稻生育后期干物质的合成及在籽粒中的积累,最终实现促进水稻增产的目的。相同氮肥施用水平下,离子钼和纳米钼的施用均提高了水稻各器官的氮浓度和氮积累量,并促进了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吸收利用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纳米钼 干物质积累 产量构成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茎叶维管束与同化物运转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周驰燕 李国辉 +6 位作者 许轲 张晨晖 杨子君 张芬芳 霍中洋 戴其根 张洪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053-2065,共13页
选用籼型杂交稻、籼粳杂交稻、籼型常规稻和粳型常规稻4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比较其穗颈和剑叶维管束特征、茎叶同化物运转特征,分析穗颈和剑叶维管束特征与茎叶同化物转运和产量形成的关系,探讨施氮水平对水稻穗颈和剑叶维管束特征和茎... 选用籼型杂交稻、籼粳杂交稻、籼型常规稻和粳型常规稻4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比较其穗颈和剑叶维管束特征、茎叶同化物运转特征,分析穗颈和剑叶维管束特征与茎叶同化物转运和产量形成的关系,探讨施氮水平对水稻穗颈和剑叶维管束特征和茎叶同化物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间穗颈和剑叶维管束数量和解剖结构特征、茎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转运存在基因型差异。4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中,籼型杂交稻和籼粳杂交稻穗颈和剑叶维管束数量、平均横截面积和韧皮部面积较高,其茎叶NSC转运和产量也较高,其次是籼型常规稻,粳型常规稻的穗颈和剑叶维管束数量、平均横截面积和韧皮部面积最低,其茎叶NSC转运和产量也最低。水稻穗颈和剑叶维管束特征和茎叶NSC转运受氮水平的影响,低氮能够促进茎叶NSC转运,增施氮肥增加了穗颈和剑叶维管束数量、平均横截面积和韧皮部面积,但穗颈横截面维管束密度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穗颈大、小维管束数量与茎叶NSC转运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颈和剑叶大、小维管束数量、横截面积和韧皮部面积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选择茎叶维管束系统发育较好的水稻品种,同时合理施用氮肥改善维管束特征,有利于茎叶同化物转运,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颈维管束 剑叶维管束 茎叶同化物转运 氮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镁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陈志青 刘梦竹 +5 位作者 王锐 崔培媛 卢豪 魏海燕 张洪程 张海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5-206,共12页
【目的】探明纳米镁和离子镁对水稻产量、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南粳9108为试验对象,设置了3个氮水平(0、180、270 kg/hm^(2))下不施镁肥和施用纳米镁或离子镁的盆栽试验。【结果】相同氮肥施用水平下,施用纳米镁和... 【目的】探明纳米镁和离子镁对水稻产量、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南粳9108为试验对象,设置了3个氮水平(0、180、270 kg/hm^(2))下不施镁肥和施用纳米镁或离子镁的盆栽试验。【结果】相同氮肥施用水平下,施用纳米镁和离子镁处理的水稻籽粒产量较不施镁处理均有所提高,且施用纳米镁处理的籽粒产量均高于施用离子镁处理,其原因在于施用纳米镁能够提高水稻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剑叶SPAD值、光合势和净光合速率,促进水稻生育后期光合物质的积累,获得更高的每穗粒数、结实率以及千粒重。相同氮肥施用水平下,与不施外源镁处理相比,离子镁和纳米镁的施用均提高了水稻各器官的氮浓度和氮积累量,并促进了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吸收利用率的提高。【结论】纳米镁较离子镁更有利于提高水稻灌浆期间的光合物质积累,促进水稻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可作为水稻绿色高效栽培的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纳米镁 干物质积累 产量构成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稻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形成及周年经济效益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蒋岩 赵灿 +3 位作者 刘光明 赵凌天 王维领 霍中洋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28,共6页
为了缓解稻田共作出现的“重渔轻稻”矛盾,以南粳9108和丰优香占为供试品种,以稻麦轮作(R-W)为对照,设置稻鸭共作-紫云英轮作(RD-Mv)、稻虾轮作(R-C)两种稳稻种养模式,通过综合栽培措施调控构建稳产水稻群体(产量>7.5 t/hm^(2)),研... 为了缓解稻田共作出现的“重渔轻稻”矛盾,以南粳9108和丰优香占为供试品种,以稻麦轮作(R-W)为对照,设置稻鸭共作-紫云英轮作(RD-Mv)、稻虾轮作(R-C)两种稳稻种养模式,通过综合栽培措施调控构建稳产水稻群体(产量>7.5 t/hm^(2)),研究不同稻作模式下水稻产量形成和周年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R-W相比,RD-Mv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平均提高7.17%,R-C产量与R-W相当,RD-Mv增穗增产,R-C增粒稳产。RD-Mv和R-C能增加水稻剑叶SPAD值,提高叶面积指数,较R-W分别增加9.97%~33.45%和12.78%~39.78%,差异显著。RD-Mv和R-C提高了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主要增加了播种至分蘖中期的积累量。RD-Mv和R-C的光合势和分蘖中期前的群体生长率显著高于R-W,分蘖中期后的群体生长率无显著差异。周年效益方面,R-C利润高,产投比达3.12,RD-Mv利润有所提高,但产投比仅2.29,低于R-W的2.51。综上,稻鸭共作-紫云英轮作和稻虾轮作均能稳产增收,叶绿素含量高、叶面积指数高、光合势好、前期干物质积累多且群体生长好是其增产稳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植模式 产量 干物质生产 周年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密处理提高迟播栽粳稻资源利用和产量 被引量:2
8
作者 袁嘉琦 刘艳阳 +7 位作者 许轲 李国辉 陈天晔 周虎毅 郭保卫 霍中洋 戴其根 张洪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7-681,共15页
苏中地区为稻麦两熟制地区,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稻虾综合种养规模扩大的影响,水稻迟播迟栽现象较为普遍,使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等与光、温资源不匹配,成为制约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在迟播迟栽(6月12日播种、6月30日移栽)条... 苏中地区为稻麦两熟制地区,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稻虾综合种养规模扩大的影响,水稻迟播迟栽现象较为普遍,使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等与光、温资源不匹配,成为制约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在迟播迟栽(6月12日播种、6月30日移栽)条件下,采用毯苗机插方式,设置4个纯氮施氮量(N_(0):0 kg hm^(-2);N_(240):240 kg hm^(-2);N_(300):300 kg hm^(-2);N360:360 kg hm^(-2))、3个穴栽苗株数(D_(3):3株苗、D_(4):4株苗、D_(5):5株苗)处理,以适播适栽期(5月29日)常规施氮量和穴栽苗株数处理(N300D4)为对照(CK),探究氮肥水平与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提升苏中地区迟播迟栽粳稻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较CK相比,迟播迟栽条件下各处理产量均下降,主要原因是迟播迟栽处理群体颖花量显著降低,2年最高群体颖花量分别较CK分别降低11.94%和8.12%;迟播迟栽条件下温光资源利用率降低,植株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降低,导致干物质积累量降低。迟播迟栽条件下,除处理N_(360)D_(5)外,随着施氮量和穴栽苗株数的增加,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提高了群体颖花量,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和高效叶比例,延长了生育期,从而提高了温光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缓解产量下降;另外,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N_(300)D_(5)处理氮肥利用率最大。因此,迟播迟栽条件下应首先考虑增加穴栽苗数,再适量增加氮肥施用量,可以缓解产量损失,并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迟播迟栽 施氮量 温光资源 氮肥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