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日益加剧,近100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已经上升近1.0℃。稻–麦两熟是苏、皖江淮地区的主流种植制度,但江淮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对气候变暖的适应还不清楚。为此,我们利用34个气象站点和45个物候站点多年历史数据分析了江淮稻–...气候变暖日益加剧,近100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已经上升近1.0℃。稻–麦两熟是苏、皖江淮地区的主流种植制度,但江淮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对气候变暖的适应还不清楚。为此,我们利用34个气象站点和45个物候站点多年历史数据分析了江淮稻–麦两熟区气温升高特征和作物物候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江淮地区增温幅度区域上南高北低,熟季间麦季高稻季低,月份间3月份最高。水稻季,江南地区播种期推迟3.4 d 10a^(–1)、淮南抽穗期提早2 d 10a^(–1)、淮北收获期推迟6.2 d 10a^(–1)。小麦季,江南播种期推迟6.4 d 10a^(–1)、全区域抽穗期和收获期有提早的趋势。稻–麦茬口期淮北缩短4.6 d 10a^(–1)、江南延长6.9 d 10a^(–1)。水稻、小麦各生育阶段平均温度没有显著变化、花后有效积温大多呈增加趋势。水稻季积温生产效率变化不大,小麦季积温生产效率提高了0.008~0.346 kg hm^(–2)℃^(–1)10a^(–1)。气温升高降低了江南和淮南地区小麦产量和淮南地区水稻产量,但增加了淮北地区小麦产量。研究结果表明江淮稻–麦两熟种植制度正逐步适应了气候变暖,通过合理改变播期可以减缓气候变暖对作物产量的负面影响;可为气候变化适应性栽培和耕作技术创新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水稻侧深施肥是均匀地将肥料深施在秧苗一侧土壤根际的一种不对称局部施肥技术,具有减肥增产、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劳动力投入等优点,然而侧深施肥下水稻根系特征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尚不清楚。本试验以丰粳1606和南粳9108为材料,设...水稻侧深施肥是均匀地将肥料深施在秧苗一侧土壤根际的一种不对称局部施肥技术,具有减肥增产、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劳动力投入等优点,然而侧深施肥下水稻根系特征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尚不清楚。本试验以丰粳1606和南粳9108为材料,设置普通尿素常规施肥(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 with common urea,CF)、缓释肥减氮15%表施(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 with 15%reduction of control released fertilizer,CFCR)、普通尿素减氮15%侧深施肥(side-deep fertilization with 15%reduction of commonurea,SDCU)和缓释肥减氮15%侧深施肥(side-deepfertilization with 15%reduction of control released fertilizer,SDCR)4种氮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SDCR处理水稻产量最高,其次分别为CF和CFCR处理,而SDCU处理产量最低;(2)SDCR处理显著提高了不同生育时期总根长、根尖数、根表面积和根体积;(3)SDCR处理降低了不同生育时期根系的皮层横截面积、皮层细胞层数和不定根直径,提高了根系中柱直径,但对皮层生活细胞面积和通气组织面积影响不显著;(4)与CF处理相比,SDCR处理显著提高了根系活力;根系氮代谢酶在生育期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抽穗期达到峰值,其中SDCR处理下不同生育时期水稻根系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最高。因此,缓释肥侧深施肥可改善根系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增强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能力,防止后期植株早衰,从而提高水稻产量,达到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实现减氮增产的目的。展开更多
文摘气候变暖日益加剧,近100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已经上升近1.0℃。稻–麦两熟是苏、皖江淮地区的主流种植制度,但江淮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对气候变暖的适应还不清楚。为此,我们利用34个气象站点和45个物候站点多年历史数据分析了江淮稻–麦两熟区气温升高特征和作物物候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江淮地区增温幅度区域上南高北低,熟季间麦季高稻季低,月份间3月份最高。水稻季,江南地区播种期推迟3.4 d 10a^(–1)、淮南抽穗期提早2 d 10a^(–1)、淮北收获期推迟6.2 d 10a^(–1)。小麦季,江南播种期推迟6.4 d 10a^(–1)、全区域抽穗期和收获期有提早的趋势。稻–麦茬口期淮北缩短4.6 d 10a^(–1)、江南延长6.9 d 10a^(–1)。水稻、小麦各生育阶段平均温度没有显著变化、花后有效积温大多呈增加趋势。水稻季积温生产效率变化不大,小麦季积温生产效率提高了0.008~0.346 kg hm^(–2)℃^(–1)10a^(–1)。气温升高降低了江南和淮南地区小麦产量和淮南地区水稻产量,但增加了淮北地区小麦产量。研究结果表明江淮稻–麦两熟种植制度正逐步适应了气候变暖,通过合理改变播期可以减缓气候变暖对作物产量的负面影响;可为气候变化适应性栽培和耕作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文摘水稻侧深施肥是均匀地将肥料深施在秧苗一侧土壤根际的一种不对称局部施肥技术,具有减肥增产、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劳动力投入等优点,然而侧深施肥下水稻根系特征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尚不清楚。本试验以丰粳1606和南粳9108为材料,设置普通尿素常规施肥(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 with common urea,CF)、缓释肥减氮15%表施(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 with 15%reduction of control released fertilizer,CFCR)、普通尿素减氮15%侧深施肥(side-deep fertilization with 15%reduction of commonurea,SDCU)和缓释肥减氮15%侧深施肥(side-deepfertilization with 15%reduction of control released fertilizer,SDCR)4种氮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SDCR处理水稻产量最高,其次分别为CF和CFCR处理,而SDCU处理产量最低;(2)SDCR处理显著提高了不同生育时期总根长、根尖数、根表面积和根体积;(3)SDCR处理降低了不同生育时期根系的皮层横截面积、皮层细胞层数和不定根直径,提高了根系中柱直径,但对皮层生活细胞面积和通气组织面积影响不显著;(4)与CF处理相比,SDCR处理显著提高了根系活力;根系氮代谢酶在生育期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抽穗期达到峰值,其中SDCR处理下不同生育时期水稻根系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最高。因此,缓释肥侧深施肥可改善根系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增强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能力,防止后期植株早衰,从而提高水稻产量,达到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实现减氮增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