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密互作对弱筋小麦长麦8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竹 周宾寒 +7 位作者 吴翠翠 丁富功 Bimpong Daniel 孙吉 宋祯祯 方正武 张迎新 王书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23-27,共5页
为研究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优质高产弱筋小麦长麦8号为试材,设计大田双因素裂区试验,设置120kg/hm^(2)(N1)、180kg/hm^(2)(N2)和300 kg/hm^(2)(N_(3))3个施氮水平以及180万株/hm^(2)(D1)、270万株/hm^(... 为研究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优质高产弱筋小麦长麦8号为试材,设计大田双因素裂区试验,设置120kg/hm^(2)(N1)、180kg/hm^(2)(N2)和300 kg/hm^(2)(N_(3))3个施氮水平以及180万株/hm^(2)(D1)、270万株/hm^(2)(D2)和360万株/hm^(2)(D_(3))3个种植密度,分别调查氮密互作对小麦物候期、株高、穗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的影响,并系统分析氮密互作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弱筋小麦长麦8号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外观性状与品质性状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该条件下,实现长麦8号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最适氮密组合为180kg/hm^(2)施氮量和360万株/hm^(2)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筋小麦 施氮量 种植密度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作麦田深层土壤水利用与小麦产量及产量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文稼 肖庆红 +3 位作者 王仕稳 韦伟 殷俐娜 邓西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48,共8页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旱作农业区,冬小麦是该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如何进一步提高旱作小麦产量并降低由干旱缺水引起的产量波动是该区域未来小麦生产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和降水季节不匹配,土壤水的利用...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旱作农业区,冬小麦是该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如何进一步提高旱作小麦产量并降低由干旱缺水引起的产量波动是该区域未来小麦生产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和降水季节不匹配,土壤水的利用对该区域小麦生产至关重要。基于黄土高原地区以往研究数据,分析表明当前冬小麦产量水平下土壤水利用并不充分;进一步分析表明,1~2 m深层土壤水残留量和产量高度相关,即在冬小麦收获期,当1~2 m深层土壤中有效水残留量为100~130 mm时,冬小麦产量为2640~4920 kg·hm^(-2),而当残留量减少至30~70 mm时,其产量可显著提高至5250~6576 kg·hm^(-2);此外,加强深层土壤水利用亦可显著提高高产概率。统计结果表明,在可用水量为666~766 mm(播前0~2 m土层储水量与生育期降水量之和)条件下,收获时如果1~2 m深层土壤水残留量从270~210 mm降低至150~90 mm时,小麦产量高于4000 kg·hm^(-2)和5000 kg·hm^(-2)的概率可分别从6%提高至92%、1%提高至66%;在可用水量大于766 mm条件下,小麦产量高于5000 kg·hm^(-2)和6000 kg·hm^(-2)的概率可分别从14%提高至99%、1%提高至41%。进一步讨论了如何通过品种和农艺措施的选用来提高小麦对深层土壤水的利用,基于实际研究案例印证了在该区域可通过优化农艺措施增加深层水利用从而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深层土壤水 产量稳定性 水分利用效率 旱作农业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湖地区中稻产量和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344个水稻种植农户的调查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展 张运波 《作物研究》 2023年第2期161-166,共6页
基于湖南和湖北两省344个水稻种植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OLS模型分析方法,预估影响两湖地区水稻产量和效益的因素及其效应。结果表明:劳动力老龄化和教育水平低下对我国水稻生产存在负向影响;扩大种植规模能... 基于湖南和湖北两省344个水稻种植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OLS模型分析方法,预估影响两湖地区水稻产量和效益的因素及其效应。结果表明:劳动力老龄化和教育水平低下对我国水稻生产存在负向影响;扩大种植规模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种植效益,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迫切需要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水稻品种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无明显贡献;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有正效应;抽穗扬花期温度对水稻产量造成显著影响,持续高温天气不利于产量形成。建议少施化肥,增施有机肥,合理追施氮肥和磷钾肥,保证水稻生产所需养分;通过深施肥和新型肥料等途径提高肥料利用率;选用耐高温品种,适当调整播期;进一步倡导规模化和机械化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稻 产量 经济效益 影响因素 两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