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粮食作物早发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代帅军 张运波 黄礼英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作物早发是指在多种环境下种子快速一致的发芽和良好健壮的苗期建成。早发不仅有利于作物对光照、养分、水等资源的有效利用,还有利于增强其与杂草的竞争能力,促进叶面积发育,提高作物生长速率和发育速率,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本... 作物早发是指在多种环境下种子快速一致的发芽和良好健壮的苗期建成。早发不仅有利于作物对光照、养分、水等资源的有效利用,还有利于增强其与杂草的竞争能力,促进叶面积发育,提高作物生长速率和发育速率,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本文总结了作物早发的概念及评价指标、早发的鉴定及其机制、早发的作用以及促进早发的措施,以期为早发品种的培育和栽培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 种子发芽 苗期建成 评价指标 遗传机制 粮食作物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豆VfSAMS2基因抗旱功能分析
2
作者 李和超 李莉 +3 位作者 韩雪松 陈宏伟 刘昌燕 沙爱华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1-741,共11页
[目的]分析蚕豆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MS)基因(VfSAMS2)抗旱功能,为蚕豆耐旱品种选育及植物耐旱性的分子机制解析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蚕豆干旱胁迫转录组信息,从中筛选出响应干旱胁迫的VfSMAS2基因,利用病毒表达载体在烟草中超... [目的]分析蚕豆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MS)基因(VfSAMS2)抗旱功能,为蚕豆耐旱品种选育及植物耐旱性的分子机制解析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蚕豆干旱胁迫转录组信息,从中筛选出响应干旱胁迫的VfSMAS2基因,利用病毒表达载体在烟草中超量表达VfSMAS2基因,通过盆栽试验模拟自然干旱胁迫,观察VfSAMS2过表达烟草株系的抗旱表型,并测定干旱胁迫处理前后离体叶片失水率、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乙烯合成前体1-氨基环丙烷羧酸(ACC)、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的含量,以及SAMS参与调控的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ACO)、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SAMDC)、亚精胺合成酶(SPDS)、精胺合成酶(SPMS)、多胺氧化酶(PAO)等乙烯和多胺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以蚕豆种子cDNA作模板PCR扩增得到长度为1173 bp的VfSAMS2基因编码区(CDS),连接至病毒表达载体PVX-LIC后转化根癌农杆菌GV3101。将含有PVX-LIC-VfSAMS2质粒的根癌农杆菌GV3101菌液用注射器注射入烟草叶片背面,同时以转空载体(PVX-LIC)的根癌农杆菌GV3101菌液注射叶片作为对照,通过完全失水法模拟干旱处理。在干旱胁迫10 d时发现转空载体烟草叶片发黄,严重萎蔫;而VfSAMS2过表达烟草叶片仅底部叶片轻度萎蔫。在干旱胁迫下,VfSAMS2过表达烟草离体叶片失水率在室温放置1.0 h后极显著低于转空载体烟草(P<0.0001)。在干旱胁迫10 d时VfSAMS2过表达烟草叶片中MDA含量与转空载体烟草无显著差异,VfSAMS2过表达烟草叶片中PRO含量较转空载体烟草显著降低56.7%(P<0.05,下同),POD活性较转空载体烟草显著提高154.2%。干旱胁迫处理10 d时,VfSAMS2过表达烟草中ACC含量较转空载体烟草显著降低66.69%,Put和Spm含量分别较转空载体烟草显著提高71.51%和32.53%。VfSAMS2过表达烟草中ACO基因相对表达量较转空载体烟草显著降低64.7%,SAMDC、SPMS和PAO基因相对表达量较转空载体烟草分别显著上调24.3%、133.5%和43.3%。[结论]VfSAMS2过表达烟草通过减少乙烯合成、增加Spm的积累和氧化分解、增强POD活性从而提高烟草的耐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VfSAMS2 抗旱 乙烯 多胺 抗氧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脉斑驳病毒贵州烟草株系的分子鉴定和基因组序列分析
3
作者 张长城 姜军 +8 位作者 潘首慧 薛原 张权 李梓阔 汪汉成 史彩华 方守国 章松柏 李熙全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2-110,共9页
为明确贵州烟草新病毒病害的病原及其分子特征、传播方式和致病性状,有效防控该病毒病,利用病毒检测试纸条、电镜观察、间接ELISA、RT-PCR和dsRNA技术等方法对病原进行检测和鉴定;通过RT-PCR扩增病原的全基因组序列,借助系统发育树和重... 为明确贵州烟草新病毒病害的病原及其分子特征、传播方式和致病性状,有效防控该病毒病,利用病毒检测试纸条、电镜观察、间接ELISA、RT-PCR和dsRNA技术等方法对病原进行检测和鉴定;通过RT-PCR扩增病原的全基因组序列,借助系统发育树和重组分析解析病原进化关系及可能存在的重组事件;通过生物学接种病原至本氏烟和云烟87,观察是否发病及发病症状。结果表明,在病株汁液中电镜观察到(12~14)nm×(700~900)nm的线性病毒粒子;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检测试纸条检测结果呈阳性,但PVY特异性引物RT-PCR检测呈阴性;通过dsRNA技术获取病原基因组的随机克隆片段,经测序为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基因组片段;灌根、摩擦、介体均能传播该病毒株系,其侵染本氏烟的典型症状为褪绿、黄化、疱斑、叶缘下卷和植株矮化,侵染云烟87品种的典型症状为斑驳、疱斑和叶缘下卷;该株系的基因组序列全长为9782 nt(登录号:OP378160),与同以烟草为寄主的ChiVMV YN-tobacco在系统发育关系上最为接近;进一步的重组分析显示,该株系可能为重组分离物。综上所述,贵州烟草新病害病原为ChiVMV的一个株系,命名为ChiVMV贵州烟草株系(GZ-tobacco),该株系能够引起烟草典型病毒病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辣椒脉斑驳病毒 株系 分子鉴定 生物学特性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
4
作者 葛仕杰 刘怡德 +4 位作者 张华东 宁强 朱展望 王书平 刘易科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6,共12页
【目的】通过对小麦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L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及表达分析,分析其在小麦不同器官和不同发育时期以及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的表达模式,为明确小麦PDIL基因家族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以模式植物拟南芥和禾本科作物大... 【目的】通过对小麦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L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及表达分析,分析其在小麦不同器官和不同发育时期以及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的表达模式,为明确小麦PDIL基因家族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以模式植物拟南芥和禾本科作物大麦PDIL基因家族蛋白序列为诱饵,在基因组数据库对小麦PDIL家族基因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基因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染色体位置及基因结构进行分析,并分析PDILs基因在小麦生长发育、生物及非生物逆境的表达模式。【结果】鉴定得到31个小麦PDIL基因家族成员均为亲水蛋白,其中26个为稳定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小麦PDIL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和叶绿体中,在内质网和细胞核中也有分布;小麦PDIL基因家族可分为7个进化分支,同一分支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相似或相同,非均匀分布在19个染色体上;小麦PDIL基因家族成员含有多种响应逆境胁迫以及与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赤霉素(GA)、脱落酸(ABA)和生长素(IAA)等5类植物激素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部分基因具有与昼夜节律控制以及种子特性调控相关的元件;转录组数据表明,TaPDIL4-1A、TaPDIL4-1B和TaPDIL4-1D在不同生长时期组织都有较高的表达量;转录组分析和RT-PCR结果显示,TaPDIL4-1B在禾谷镰刀菌侵染后相对表达量升高,TaPDIL1-4A在干旱胁迫下表达量提高。【结论】31个小麦PDIL基因家族成员在进化过程中具有保守性,不仅参与小麦品质形成,还广泛参与生物和非生物逆境调控,其中TaPDIL4-1B可能参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调控,TaPDIL1-4A可能参与小麦干旱胁迫的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PDIL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生物胁迫 非生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冬油菜产量、品质及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陈于婷 丁晓雨 +3 位作者 许本波 张学昆 徐劲松 殷艳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525,共10页
长江中游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油菜主产区,为探明气候变暖下降雨和气温时空变化对我国油菜生产的影响规律,本研究利用油菜主栽品种华油杂12 (国家油菜区试长江中游组对照品种),在长江中游6个主产区开展10年定点试验,同时记录试验点的气象... 长江中游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油菜主产区,为探明气候变暖下降雨和气温时空变化对我国油菜生产的影响规律,本研究利用油菜主栽品种华油杂12 (国家油菜区试长江中游组对照品种),在长江中游6个主产区开展10年定点试验,同时记录试验点的气象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重要生育时期降雨量、气温等气象变化与产量等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近10年来,长江流域降雨时空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全年平均降雨量显著减少。其中播种期降雨增加且波动较大,苗期、花期和成熟期降雨减少趋势明显,角果期降雨较稳定。近10年来长江流域气温发生明显变化, 6个油菜主产区的全年平均气温显著上升,播种期和冬季苗期气温下降约2℃,抽薹期和成熟期气温年度间波动剧烈,花期气温上升2℃以上。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播种期、花期和角果期降雨量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 10年间油菜出现3次显著减产,分别减产9.6%、12.8%、6.7%。典型相关分析发现,播种期降雨量和苗期平均气温与单株角果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每角粒数、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播种期和角果期降雨量,及播种期、苗期、抽薹期、花期和角果期平均气温与菌核病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针对降雨和气温时空变化趋势,建议生产上提高品种耐渍性和耐迟播能力,改善农田排灌能力,强化菌核病等次生灾害防控,最大程度降低渍涝影响,保障油菜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产量 降雨量 渍害 气温 农艺性状 气候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田面水深与氮素运筹处理对水稻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黄富春 周乾顺 +4 位作者 朱建强 邹宇傲 鲁旭鹏 朱正涛 吴启侠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40-1750,共11页
合理进行田面水深管理对水稻正常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田面水深与氮素运筹处理对水稻生长特性、生理代谢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不同的氮肥运筹模式和田面水深处理。2种氮肥运筹模式为:基肥(尿素)∶分蘖肥(尿素)=7∶3,记为FFP;基... 合理进行田面水深管理对水稻正常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田面水深与氮素运筹处理对水稻生长特性、生理代谢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不同的氮肥运筹模式和田面水深处理。2种氮肥运筹模式为:基肥(尿素)∶分蘖肥(尿素)=7∶3,记为FFP;基肥(控释尿素)∶分蘖肥(尿素)=7∶3,记为CRBF。水稻分蘖期田面水深按5~7 cm(W1)、9~11 cm(W2)管理,孕穗期按9~11 cm(W3)、14~16 cm(W4)管理。结果表明,水稻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整体随田面水深增加而升高,水稻的分蘖数和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整体随田面水深增加而降低,株高则随田面水深的增加而增加;最终导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实际产量总体下降。在相同田面水深、水位控制时间下,与FFP氮素运筹模式相比,CRBF氮素运筹模式可抑制分蘖期水稻叶片CAT和SOD的过度激活并增强POD活性,在孕穗期则通过降低CAT、SOD、POD的活性,优化活性氧清除机制从而降低MDA含量,提高了分蘖数和叶片SPAD值。在产量方面,CRBF氮素运筹模式则通过提高千粒重显著提高产量。综上,CRBF氮素运筹模式能有效缓解淹水胁迫的负面效应,减轻水稻涝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田面水深管理 氮素运筹 生理指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Pi2改良晚粳品系WPA4的稻瘟病抗性
7
作者 孙娜娜 胡慧 +7 位作者 赵明卓 孙铭若 徐俊英 李志新 杨隆维 刘海洋 田雨 邱先进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250-252,共3页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回交育种,将抗稻瘟病基因Pi2导入到晚粳品系WPA4中,改良WPA4的稻瘟病抗性。结果表明,改良系的稻瘟病抗性明显优于WPA4,改良系中抗稻瘟病,WPA4高感稻瘟病。改良系的生育期极显著缩短了6.3 d,但产量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回交育种,将抗稻瘟病基因Pi2导入到晚粳品系WPA4中,改良WPA4的稻瘟病抗性。结果表明,改良系的稻瘟病抗性明显优于WPA4,改良系中抗稻瘟病,WPA4高感稻瘟病。改良系的生育期极显著缩短了6.3 d,但产量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高产抗稻瘟病的晚粳新品种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粳品系WPA4 稻瘟病 产量 分子育种 基因Pi2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褪绿病毒外壳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
8
作者 伍维兰 聂三妹 +5 位作者 张坤 鲁洲 李战彪 季英华 郭灵芳 章松柏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97-201,213,共6页
为建立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的快速检测技术,通过RT-PCR技术克隆病毒的主要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利用Gateway技术将其重组至原核表达载体中,转化至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菌株中诱导表达,将纯... 为建立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的快速检测技术,通过RT-PCR技术克隆病毒的主要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利用Gateway技术将其重组至原核表达载体中,转化至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菌株中诱导表达,将纯化后的CP作为抗原免疫日本大耳兔制备ToCV CP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显示ToCV CP多克隆抗体的效价为1∶12 800;Western blot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多克隆抗体有很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ToCV CP多克隆抗体可用于田间ToCV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褪绿病毒(ToCV) 外壳蛋白(CP)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直播水稻叶片SPAD值监测
9
作者 江勋 刘伟 +4 位作者 张大弘 游昊 付斌 李燕丽 卢碧林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9-158,共10页
准确获取直播水稻叶绿素含量信息对创新水稻无人化直播栽培管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为筛选直播水稻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最优监测模型,于2022—2023年连续2 a设置了大田直播水稻试验,分析了13个常用多光谱特征指数与SPAD值的相... 准确获取直播水稻叶绿素含量信息对创新水稻无人化直播栽培管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为筛选直播水稻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最优监测模型,于2022—2023年连续2 a设置了大田直播水稻试验,分析了13个常用多光谱特征指数与SPAD值的相关关系,并对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support vector machine,PSO-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模型的SPAD值估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下直播水稻叶片SPAD值因生育时期时间节点不同而存在差异,且不同的肥力下直播水稻叶片SPAD值高低总体表现为N4处理(N 240 kg/hm^(2))>N3处理(N 195 kg/hm^(2))>N2处理(N 150 kg/hm^(2))>N1处理(N 75 kg/hm^(2))>N0处理(N 0 kg/hm^(2));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3个生育时期,NDVI、RVI、SAVI、CI_(green)、GNDVI植被指数与SPAD值的相关性均相对较好,相关系数绝对值分别达到0.838、0.783、0.838、0.671、0.690。基于PSOSVM、RF、RBF、LSSVM模型的独立验证R_(cv)^(2)分别为0.770、0.771、0.857、0.773,可见RBF模型可更好地用于监测直播水稻叶片SPAD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SPAD值 直播 无人机 径向基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高产晚粳新品种长农粳2号的选育与特征特性
10
作者 胡慧 孙铭若 +6 位作者 赵明卓 门瑞龙 田雨 徐俊英 杨隆维 刘海洋 邱先进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4期71-74,78,共5页
为了给湖北省晚稻种植区域提供优良粳稻品种,长江大学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自育品种长农粳1号为母本、早熟抗稻瘟病种质资源VE6219为父本,利用系谱法选育了早熟、高产晚粳新品种长农粳2号。该品种全生育期比对照鄂晚17早... 为了给湖北省晚稻种植区域提供优良粳稻品种,长江大学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自育品种长农粳1号为母本、早熟抗稻瘟病种质资源VE6219为父本,利用系谱法选育了早熟、高产晚粳新品种长农粳2号。该品种全生育期比对照鄂晚17早熟7.2 d,产量比鄂晚17增产8.20%,表现为早熟、高产等特点。该品种已于2022年通过湖北省审定(审定编号:鄂审稻20220036),适宜在湖北省双季稻区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晚稻种植。本文介绍了长农粳2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为推广长农粳2号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高产 长农粳2号 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枯剂敌草快对油菜脱水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1
作者 唐浩蓝 张金盔 +5 位作者 丁晓雨 孙科 程勇 徐劲松 许本波 张学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2,共8页
我国油菜品种抗裂角能力较差,联合机收损失高达20%左右,对油菜收获产量和效率影响严重,已成为当前油菜单产提升的重要障碍。成熟期催枯,可以促进作物成熟一致,以快速收割、减少损失。本研究针对当前获得农业农村部农药登记的2种敌草快... 我国油菜品种抗裂角能力较差,联合机收损失高达20%左右,对油菜收获产量和效率影响严重,已成为当前油菜单产提升的重要障碍。成熟期催枯,可以促进作物成熟一致,以快速收割、减少损失。本研究针对当前获得农业农村部农药登记的2种敌草快类油菜催枯生长调节剂立收谷和立农收,以中熟半冬性常规油菜品种阳光2009为材料,研究催枯后油菜角果和茎秆的脱水效率以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成熟对照组相比,经立收谷和立农收处理后,角果和茎秆含水量均显著下降。喷施后第5天,角果含水量从45%左右分别下降到9.58%和16.05%,茎秆含水量从55%左右分别下降到37.14%和45.02%,其中立收谷的脱水效率更高且稳定。催枯生长调节剂的喷施适宜时期为成熟中期,在该时期分别喷施立收谷和立农收催枯,比自然成熟后直接联合机械收获的产量分别提高9.69%和4.15%。与人工割晒方式相比,喷施立收谷和立农收后联合机械收获的损失率分别为4.63%和9.45%。但如喷施延迟到成熟晚期,则会导致收获损失率大幅提高,分别达到13.80%和15.87%。两种制剂浓度试验表明,9~45 g/hm2立收谷均不会对子代产量造成显著影响,2种高浓度(36 g/hm2和45 g/hm2)立农收会导致子代产量分别显著下降5.76%和8.69%。不同浓度处理后,收获种子品质性状芥酸、油酸、硫苷、水分、发芽势和发芽率等指标变化不显著。鉴于敌草快作为生长调节剂已经获得我国农业农村部和其他国家的农药登记,已有研究也表明其具备较好的安全性,建议生产上可利用敌草快促进油菜成熟期脱水,减少机收损失,提高油菜联合机械收获效率,进一步提高我国油菜单产和生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产量 敌草快 脱水 机收减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下稻虾共作模式氮循环及平衡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肖大康 龚孝雷 +4 位作者 胡仁 钱嘉潞 侯俊 葛永虎 梅军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1,共9页
探索稻虾共作模式下氮肥用量对稻田氮盈余量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减少土壤的活性氮损失,并为水稻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支撑。大田试验以稻虾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以不施氮为对照(CK),设置4种施氮量(N60、N120、N180... 探索稻虾共作模式下氮肥用量对稻田氮盈余量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减少土壤的活性氮损失,并为水稻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支撑。大田试验以稻虾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以不施氮为对照(CK),设置4种施氮量(N60、N120、N180、N240),研究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施氮量对共作模式氮表观平衡(氮输入与氮输出量间的氮平衡状态)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虾体系氮输出量占比氮输入量分别为45.9%(2021年)和57.8%(2022年),成虾氮输出量占比氮输入量分别为27.2%(2021年)和32.6%(2022年),大量氮滞留在虾体系中。稻田模式中CK、N60处理表观氮平衡均为负值,N120、N180、N240处理表观氮平衡均为正值,其中N240处理氮盈余量最大,分别达到N 130.4 kg/hm^(2)(2021年)和N 163.1 kg/hm^(2)(2022年)。化肥氮投入量增加有利于土壤(0~60 cm)铵态氮、硝态氮、无机氮含量氮累积量增加,且随土层(0~60 cm)深度增加而降低;2022年土壤不同土层无机氮含量高于2021年。土壤(0~20 cm)中基因型细菌群落AOA、AOB、nirS、nirK、nosZ、narG均随化肥氮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推荐适宜氮肥施用量为N 120~180 kg/hm^(2),稻田表观氮平衡为正数,最大氮盈余量为氮103.5 kg/hm^(2),符合荷兰矿物核算模式和欧盟建议氮盈余量标准(100和80 kg/hm^(2))。长期稻虾共作和增施氮肥有利于土壤无机氮含量增加,扩充土壤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施氮量 氮平衡 氮盈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大麦EIL基因家族成员鉴定与表达分析
13
作者 胡慧 门瑞龙 +7 位作者 赵明卓 孙铭若 徐俊英 刘海洋 杨隆维 田雨 余为仆 邱先进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226-229,共4页
基于全基因组分析技术对野生大麦(Hordeum spontaneum)EIL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解析其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的组成及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在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挖掘潜在的抗逆调控基因。结果表明,野生大麦EIL基因家族包含7个成员,分别... 基于全基因组分析技术对野生大麦(Hordeum spontaneum)EIL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解析其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的组成及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在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挖掘潜在的抗逆调控基因。结果表明,野生大麦EIL基因家族包含7个成员,分别为HvEIL1、HvEIL2、HvEIL3、HvEIL4、HvEIL5、HvEIL6、HvEIL7。7个成员蛋白质长度平均为489 aa,分子质量均值为53 790.52 u,等电点为4.89~6.27,不稳定性系数为42.66~60.39,均为亲水性蛋白且定位于细胞核内。野生大麦EIL基因家族成员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共有14种,主要包括光响应元件、植物激素响应元件和胁迫响应元件。在野生大麦转录组数据分析中,不同处理下基因的表达水平不同。HvEIL2、HvEIL3和HvEIL7在对照处理、干旱胁迫处理和干旱后复水处理中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表明这些基因可能不参与干旱胁迫响应;HvEIL4的表达抑制可能与抗旱性增强相关,提示其可能对大麦抗旱性起负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麦(Hordeum spontaneum) EIL基因家族成员 鉴定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性根区穴施控释尿素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14
作者 曹玉贤 胡仁 +1 位作者 黄飞 侯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55-1466,共12页
【目的】探索一次性根区穴施普通和控释尿素氮对玉米的增产增效作用,为玉米轻简化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2022年在湖北荆州开展一次性根区施氮田间试验,供试作物为玉米。试验包括不施氮肥(CK)和农民习惯施肥(FFP,分次撒施尿... 【目的】探索一次性根区穴施普通和控释尿素氮对玉米的增产增效作用,为玉米轻简化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2022年在湖北荆州开展一次性根区施氮田间试验,供试作物为玉米。试验包括不施氮肥(CK)和农民习惯施肥(FFP,分次撒施尿素)两个对照处理,以及3个根区施肥处理:一次性根区穴施普通尿素(UR)、一次性根区穴施控释尿素(CRUR)和一次性根区穴施控释尿素并减氮25%(75%CRUR)。在玉米生育关键期(V6~R1)调查玉米株高、茎粗以及叶面积指数(LAI)、叶片SPAD值等,分析叶片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在成熟期调查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计算氮素利用效率。【结果】与FFP相比,CRUR和75%CRUR处理在玉米生育前期对株高有矮化作用,对茎粗多无显著影响,但分别使LAI显著增加了18.9%~113.0%和6.5%~67.3%;UR处理对SPAD的影响无明显规律,而CRUR增加了SPAD值。此外,CRUR处理下叶片NR和GS活性增幅最大,比FFP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5.9%~40.5%和31.4%~73.5%,比U R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5.0%~27.1%和12.1%~44.7%;比75%C R U R处理的N R活性显著提高18.9%~21.8%,在VT和R1时期,分别比75%CRUR显著提高GS活性11.6%和10.8%。2021和2022年UR处理的产量与FFP相当,而CRUR比FFP分别显著增产11.6%和8.8%(P<0.05),75%CRUR只在2021年比FFP增产9.5%,在2022年增产不显著。与FFP相比,CRUR和75%CRUR显著降低了秃尖长,而UR处理降低了穗长(2022年)。2021和2022年CRUR和75%CRUR处理的氮肥利用效率比FFP处理均有显著增加,其中,75%CRUR处理氮肥偏生产力(PFPN)分别增加46.1%和41.1%,氮肥农学效率(NAE)分别增加106.9%和72.2%,氮肥贡献率(FCR)则分别增加39.3%和34.7%;UR处理的氮肥利用效率没有显著提升。整体上氮肥利用效率表现为:75%CRUR>CRUR>UR。【结论】一次性根区穴施控释尿素可减少了施肥次数并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是适宜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高效施肥技术。但在该技术下氮肥减施的适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一次性根区穴施 控释尿素 氮肥减施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长江流域不同水稻种植区域氮肥和栽培管理策略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肖大康 丁紫娟 +5 位作者 胡仁 邵迪 马孝卫 李锦涛 侯俊 张卫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18-2029,共12页
【目的】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主要栽培区域,全面分析该区域氮肥管理水平下的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以及水稻类型、栽培方式等因素对氮肥管理措施的影响,对我国长江流域水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施氮量、基蘖氮肥(基肥和分... 【目的】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主要栽培区域,全面分析该区域氮肥管理水平下的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以及水稻类型、栽培方式等因素对氮肥管理措施的影响,对我国长江流域水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施氮量、基蘖氮肥(基肥和分蘖肥氮之和)、种植区域、水稻品种、栽培模式、种植密度和土壤性质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共检索到国内外有关稻田氮肥管理论文56篇,进一步对试验处理和数据进行筛查,共获取有效数据956组。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量化分析了不同条件下氮肥管理对水稻植株吸氮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总氮量和基蘖肥用氮量分别不超过300和180 kg/hm^(2)范围内,水稻植株吸氮量和地上部干物质量随氮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分别超过250和120 kg/hm^(2)则产量没有显著增加。长江流域上游氮肥对产量提升幅度为24.9%,显著低于中游(42.4%)和下游(41.8%)水稻种植区域。水稻品种之间,杂交稻品种较粳稻和籼稻氮肥增加水稻植株吸氮量和产量更具有优势,分别增加12.6%~15.2%和3.5%~5.1%。氮肥对单季稻吸氮量、地上部干物质量、产量提升幅度均显著低于双季稻和水旱轮作,例如单季稻产量增幅29.1%,双季稻和水旱轮作产量增幅分别为46.3%和43.8%。长江流域水稻移栽密度均不宜超过106/hm^(2),在此范围内,适度增加移栽密度能有效提高植株吸氮量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在土壤高有机质(>25 g/kg)和速效磷(>20 mg/kg)及低速效氮(<90 mg/kg)和速效钾(<80 mg/kg)土壤中,水稻产量对氮肥响应程度最高,氮肥增产率可达43.3%~48.5%,且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氮、速效钾对水稻产量和吸氮量总贡献率分别达到61.7%和40.2%。氮肥施用量(N)超过250 kg/hm^(2),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稻谷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下降,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农学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甚至随施氮量增加而不断降低。【结论】长江流域水稻总施N量不宜超过250 kg/hm^(2),基肥和分蘖肥N投入量之和不宜超过120 kg/hm^(2),基糵肥与总氮肥之差应以穗肥补齐。长江流域不同种植区域水稻栽培管理策略不同,上游应优先选用杂交稻以利用其良好的品种优势,单季稻模式水稻生育周期长的品种可以降低对氮肥的依赖性,否则采用双季稻或水旱轮作制度利于改善土壤,达到减氮、增产增效的目的,中、下游通过双季稻或水旱轮作模式,合理提高移栽密度(不宜超过10^(6)/hm^(2)),能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和氮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管理 吸氮量 地上部干物质量 产量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纹枯病菌中新减毒病毒RsHV4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鹏 李笃花 +6 位作者 张绍辉 杨孟宁 安红柳 方守国 邓清超 郭灵芳 章松柏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0,共9页
寻找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中新的弱毒病毒,为玉米纹枯病提供新的生物防治资源。采用dsRNA技术从玉米纹枯病菌菌株ZYFG11中发现一种新的病毒RsHV4(Rhizoctonia solani hypovirus4),通过基因组克隆、系统发育分析、菌株生长特... 寻找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中新的弱毒病毒,为玉米纹枯病提供新的生物防治资源。采用dsRNA技术从玉米纹枯病菌菌株ZYFG11中发现一种新的病毒RsHV4(Rhizoctonia solani hypovirus4),通过基因组克隆、系统发育分析、菌株生长特性测定及致病性测定等试验,对新病毒RsHV4的分类地位、减毒活性等生物学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RsHV4的基因组全长为18702 nt,编码一个含5540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Polyprotein);系统发育分析显示,RsHV4与减毒病毒科(Hypoviridae)θ-减毒病毒属(Thetahypovirus)病毒聚为一支,其编码的蛋白质与该属的Sclerotium rolfsii hypovirus 1编码的蛋白质同源性最高,为59.46%;立枯丝核菌正常菌株JSJH6与含毒菌株ZYFG11的菌丝生长速度分别为0.50cm/d和0.41 cm/d,菌核大量形成的时间分别为培养5 d和7 d,培养10 d时50颗最大菌核的总质量分别为0.27 g和0.11 g,显示含毒菌株ZYFG11的菌丝生长速度减慢、菌核形成时间延迟、菌核体积和质量变小;接种到玉米植株2周后,接种含毒菌株ZYFG11的玉米植株第2叶鞘病斑面积占30%、第3叶鞘病斑面积占10%,接种无毒菌株JSJH6的植株第2叶鞘和第3叶鞘病斑面积达100%,说明含毒菌株ZYFG11的致病力显著降低。综上,在玉米纹枯病菌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减毒病毒RsHV4,能够影响寄主真菌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力,为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提供了潜在的病毒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真菌病毒 减毒病毒科 立枯丝核菌减毒病毒4 致病力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巢式关联作图(NAM)群体构建及花色和种皮色遗传分析
17
作者 宋健 熊亚俊 +21 位作者 陈伊洁 徐瑞新 刘康林 郭庆元 洪慧龙 高华伟 谷勇哲 张丽娟 郭勇 阎哲 刘章雄 关荣霞 李英慧 王晓波 郭兵福 孙如建 闫龙 王好让 姬月梅 常汝镇 王俊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575,共20页
巢式关联作图(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NAM)群体在作物学遗传与育种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在前期大豆种质资源评价基础上,利用35份不同地区来源的代表性种质与中豆41(公共母本)杂交,构建了一套大豆NAM群体。PCA和聚类分析发... 巢式关联作图(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NAM)群体在作物学遗传与育种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在前期大豆种质资源评价基础上,利用35份不同地区来源的代表性种质与中豆41(公共母本)杂交,构建了一套大豆NAM群体。PCA和聚类分析发现,不同亲本组合的RIL群体基本聚在一起,显示出清晰的遗传结构。利用该NAM群体亲本间花色和种皮色具有显著差异的RIL群体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到1个主要位点qFC13-1与花色显著关联,该位点与W1位点重合;定位到12个位点与种皮色显著相关,其中9个位点为3种以上方法共定位,3个位点为2种方法共定位,包括4个已知位点和8个新位点。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NAM群体适于进行大豆相关性状遗传分析,为大豆复杂性状的遗传解析和育种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NAM群体 花色 种皮色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质配比的LED光源补光对水稻机插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高义卓 向镜 +7 位作者 叶天承 孙凯旋 陈惠哲 张玉屏 张义凯 王亚梁 王志刚 张运波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2,共5页
以甬优12和扬两优6号作为试验材料,育秧期间采用纯蓝LED光源、纯红LED光源及红蓝光质各50%配比光源补光,以自然光下育秧为对照,研究不同红蓝光质配比LED光源补光对水稻机插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质配比的LED光源补光对水... 以甬优12和扬两优6号作为试验材料,育秧期间采用纯蓝LED光源、纯红LED光源及红蓝光质各50%配比光源补光,以自然光下育秧为对照,研究不同红蓝光质配比LED光源补光对水稻机插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质配比的LED光源补光对水稻秧苗生长有显著影响。蓝光能够抑制幼苗株高,提高充实度和根冠比,在培育壮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红光处理下的水稻幼苗茎和叶鞘显著伸长,秧苗生长进程加快。此外,参试2个品种经红蓝光处理后的幼苗叶龄显著提高。试验结果探明了使用LED补光处理对水稻幼苗形态的影响,为调控水稻工厂化育秧的光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发光二极管(LED) 秧苗素质 人工补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红颈天牛触角、口器及跗节感器的超微结构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伟薇 谢广林 王文凯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1-295,共15页
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利用ImageJ软件测量,观察并获取了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雌雄成虫触角、口器及跗节感器的长度、数量和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雌雄成虫触角均发现有感器类型5型17亚型,即刺形感器8亚型、锥形感器5亚型、... 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利用ImageJ软件测量,观察并获取了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雌雄成虫触角、口器及跗节感器的长度、数量和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雌雄成虫触角均发现有感器类型5型17亚型,即刺形感器8亚型、锥形感器5亚型、毛形感器2亚型、耳形感器以及B9hm氏鬃毛各1亚型。雌雄成虫口器均分布有感器类型6型10亚型,即刺形感器2亚型、锥形感器4亚型、毛形感器、钟形感器、板形感器以及B9hm氏鬃毛各1亚型。雌雄成虫跗节表面均有感器类型3型6亚型,即刺形感器3亚型、锥形感器2亚型以及毛形感器1亚型,且雌雄虫间各部位感器无性二型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红颈天牛 触角 口器 跗节 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绿肥对我国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影响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炫 肖大康 +7 位作者 胡洋 胡仁 李锦涛 侯俊 韩天富 曹玉贤 年介响 张卫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8,共10页
为探究种植绿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为水稻增产稳产和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数据进行了收集,建立了362组包含种植绿肥(GM)和冬闲田(FFP)处理下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的方法,定量绿肥... 为探究种植绿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为水稻增产稳产和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数据进行了收集,建立了362组包含种植绿肥(GM)和冬闲田(FFP)处理下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的方法,定量绿肥在不同地区、水稻种植模式、土壤性质、氮肥用量、绿肥种类下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提升幅度,采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究影响绿肥效应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地区下,GM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在南方稻区最大(21.17%)。在不同水稻种植模式下,GM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提升幅度均表现为双季稻>单季稻;土壤全氮含量≤1.5 g/kg、有机质含量≤20 g/kg时对产量的提升幅度较高;当GM处理的施氮量≤150 kg/hm^(2)时对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幅度均较高,分别为12.47%和22.36%,但是随着施氮量的逐渐增加,GM处理的增产幅度下降。不同绿肥种类下,GM处理对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幅度有所差异,在产量提升方面,豆科绿肥(12.47%)>非豆科绿肥(7.22%)>混合绿肥(6.32%);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方面混合绿肥(12.69%)>非豆科绿肥(10.93%)>豆科绿肥(9.37%)。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在主控因素方面GM处理对水稻增产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施氮量和有效磷含量(贡献率分别为18%、16%和15%)的影响,而GM提高有机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区、速效钾和速效氮含量(贡献率分别为14%、12%和11%)。因此,GM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尤其是在低肥力的土壤状况下GM处理对产量的提升幅度较好,GM与化肥配合使用能促进水稻增产和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但GM的施氮量不宜超过150kg/hm^(2),水稻和绿肥轮作长江流域稻区推荐豆科绿肥,而在南方稻区进行混合绿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水稻 产量 土壤肥力 整合分析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