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中和背景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及建议 被引量:1
1
作者 覃卫林 周金燕 +4 位作者 李顺 李励漫 李甘霖 Muhammad Shaaban 林杉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217-222,共6页
践行绿色低碳农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环节,推进农业领域碳达峰、助力碳中和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对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现有的低碳农业模式开展调研,分析了高山蔬菜种植模式... 践行绿色低碳农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环节,推进农业领域碳达峰、助力碳中和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对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现有的低碳农业模式开展调研,分析了高山蔬菜种植模式、手机导航种地模式、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模式、智能水肥一体系统模式的低碳潜力。结合当地农业发展中存在资源利用率低、技术储备不足、农业产业链不完善、低碳农业制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从优化农业管理、加强低碳创新、培育绿色农业产业链、完善低碳农业制度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响应国家碳中和目标,进而实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农业模式 碳中和 高山蔬菜 绿色种养 高标准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稻虾种养体系水稻施肥状况调查与分析
2
作者 张欣蕊 徐鸣爽 +3 位作者 张万洋 马天桥 齐振宏 李小坤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35,共8页
为明确湖北省江汉平原稻虾种养体系下水稻施肥的特征及其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的差异,为稻虾种养体系的施肥进行科学指导并为其推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选取9个稻虾种养体系规模较大的县(市、区),以两种水稻... 为明确湖北省江汉平原稻虾种养体系下水稻施肥的特征及其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的差异,为稻虾种养体系的施肥进行科学指导并为其推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选取9个稻虾种养体系规模较大的县(市、区),以两种水稻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两种模式下水稻施用肥料的类型、养分用量、施肥时期、施肥方式等信息。研究结果表明,江汉平原稻虾种养体系水稻施用的主要肥料品种是复合肥和尿素;N、P2O5和K_(2)O平均用量分别为164.8、74.3和89.6 kg/hm^(2),与常规水稻相比有降低的趋势,但变异性较大;施肥次数以两次为主(一次基肥、一次追肥),占比为81.7%;施肥方式以人工施肥为主,占比为96.3%,与常规水稻差异不大;平均水稻产量为7742.9 kg/hm^(2),较水稻单作模式降低了932.7 kg/hm^(2),降幅为10.8%;稻虾种养体系氮、磷、钾肥料偏生产力分别为52.42、127.73、102.53 kg/kg,分别提高17.24%、39.29%、9.54%,两种模式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肥料偏生产力呈现下降的趋势。建议进一步加强稻虾种养体系养分收支平衡方面研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稻虾种养 施肥现状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时期对长江中游稻秸全量还田下免耕飞播油菜产量形成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3
作者 王崇铭 魏步青 +4 位作者 陈玲英 孟孜贞 鲁明星 周志华 鲁剑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4,共9页
为确定免耕飞播油菜的适宜施肥时期,探索长江流域稻油轮作制度下稻秸全量还田油菜免耕飞播种植模式,于2020/2021年度和2021/2022年度在湖北省武穴市和黄陂区连续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7个处理,其中不施肥处理作为对照,其它处理的施肥... 为确定免耕飞播油菜的适宜施肥时期,探索长江流域稻油轮作制度下稻秸全量还田油菜免耕飞播种植模式,于2020/2021年度和2021/2022年度在湖北省武穴市和黄陂区连续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7个处理,其中不施肥处理作为对照,其它处理的施肥时期分别为播种后3、5、7、9、12、17 d。通过调查关键生育期农艺性状、成熟期油菜籽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测定油菜地上部养分积累量,明确适宜的施肥时期。结果表明,施肥时期显著影响油菜生育期农艺性状,相比其它处理,播种后5 d内施肥油菜的平均密度、株高、茎粗、越冬期最大叶面积分别增加43.2%、18.2%、13.9%、37.3%。施肥显著提高油菜籽产量,所有施肥处理的平均产量是对照(不施肥)的3.57倍;施肥时期显著影响油菜籽产量,2020/2021年度两个试验点在播种后5 d内施肥产量最高,比其它处理平均增产27.5%,2021/2022年度的两个试验点在播种后7 d内施肥产量最高,比其它处理平均增产33.8%。施肥时期显著影响收获密度和单株角果数,相比播种后5 d内施肥,其它处理平均收获密度降低19.9%,平均单株角果数减少16.9%。施肥时期显著影响肥料贡献率和养分积累量,两年试验播种后5 d内施肥对产量的贡献率和油菜地上部氮(N)、磷(P)、钾(K)积累量均达到最大,相比其它处理平均肥料贡献率增加16.2%,氮磷钾积累量分别提高19.2%、32.3%和34.5%。综上所述,免耕飞播油菜的适宜施肥时期为播种后7 d以内,以播种后5 d左右最佳;推迟施肥会降低油菜籽产量,即限制了油菜的养分吸收,阻碍了油菜群体生长构建和个体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时期 免耕飞播 油菜籽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 养分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对侵蚀–沉积的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杨青松 杨伟 +3 位作者 彭珏 王军光 郑淑文 蔡崇法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41-1754,共14页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严重的土壤侵蚀导致该区域土壤健康和生态功能下降。以典型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坡面位置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共现网络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探究了侵蚀–沉积...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严重的土壤侵蚀导致该区域土壤健康和生态功能下降。以典型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坡面位置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共现网络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探究了侵蚀–沉积现象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显著降低了微生物α多样性,而沉积有利于其增加。有机碳(SOC)、平均重量直径(MWD)与微生物多样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2)侵蚀–沉积未改变细菌和真菌门、科水平的主要优势菌群。真菌门、科水平的主要优势菌群相对丰度变化较细菌明显。(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侵蚀–沉积通过改变SOC、全磷(TP)、MWD等,导致受其影响显著的物种相对丰度出现了不同的变化趋势。(4)土壤侵蚀显著影响了细菌共现网络复杂性,其节点数和边数分别从540、572(坡顶)下降至488、520(坡下),而沉积又使两者分别增加至546、602。土壤侵蚀显著增大了细菌网络聚类系数,其值从0.38(坡顶)增至0.41(坡下)。同时,侵蚀–沉积显著改变了真菌网络节点数,其值从223(坡顶)降至187(坡下)后增至201(坡脚)。此外,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大,细菌网络稳定性呈下降趋势,而真菌网络稳定性呈现出先下降后增大的趋势。总体而言,本研究揭示了侵蚀–沉积作用下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及驱动因素,为进一步了解黑土区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坡耕地 微生物群落 土壤侵蚀 共现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地区不同钾肥用量对油菜生物量、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森用 汤杨 +7 位作者 张兵兵 刘海疆 熊飞 徐凯旋 魏武 游庆 鲁明星 石磊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2-323,共12页
2021~2022年在长江中游地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氯化钾施用量对油菜苗期及成熟期生物量、产量和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氯化钾施用量处理,分别为K_(0)(K_(2)O 0 kg/hm^(2))、K_(30)(K_(2)O30 kg/hm^(2))、... 2021~2022年在长江中游地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氯化钾施用量对油菜苗期及成熟期生物量、产量和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氯化钾施用量处理,分别为K_(0)(K_(2)O 0 kg/hm^(2))、K_(30)(K_(2)O30 kg/hm^(2))、K_(60)(K_(2)O 60 kg/hm^(2))、K_(90)(K_(2)O 90 kg/hm^(2))、K_(120)(K_(2)O 120 kg/hm^(2))和K_(150)(K_(2)O 150 kg/hm^(2))。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钾肥用量的提高,油菜苗期以及成熟期各部位生物量和产量显著增加,其中最高增产量和增产率分别为1199.6 kg/hm^(2)和57.2%。当施钾量超过120 kg/hm^(2)后油菜生物量和产量均不再显著增加。油菜苗期以及成熟期各部位钾含量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氮含量均无显著变化,但成熟期籽粒中的磷含量随着施钾量的提高而显著增加。钾肥偏生产力随着钾肥用量的提高而显著降低,但钾肥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表观利用率以及收获指数均在施钾量为90 kg/hm^(2)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施钾量为120 kg/hm^(2)时产投比和净收入达到最大,再继续增加钾肥用量经济效益反而会降低,结合线性加平台方程拟合结果该地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推荐施钾量为114.6 kg/hm^(2)。综上,合理施用钾肥能够显著提升油菜生物量、氮、磷和钾等养分积累量,提升株高、一级分枝数和角果数,实现增产和最大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肥 油菜 生物量 钾含量 钾积累量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技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作物产量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贾瑞峰 丛日环 +6 位作者 徐志宇 孙元丰 李晓阳 戴志刚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9,共10页
探究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与还田方式下作物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在保障作物稳产高产的同时,明确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与还田方式对耕地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以期为秸秆科学还田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收集整理2000—2023年国内外公开发表... 探究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与还田方式下作物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在保障作物稳产高产的同时,明确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与还田方式对耕地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以期为秸秆科学还田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收集整理2000—2023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152篇,筛选数据676组,整合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技术措施(还田量、还田方式、还田深度、还田年限)对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的产量及其种植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使作物产量呈现上升的趋势。秸秆还田量是影响水稻产量差异性的主要因素,秸秆还田量(>6 000~9 000 kg/hm^(2))对提升水稻产量效果最佳。秸秆还田深度在0~10 cm对油菜和水稻的产量影响不显著(P>0.05)。秸秆还田方式是影响玉米和小麦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秸秆间接还田显著提升了玉米产量23.1%和小麦产量13.9%。秸秆还田年限、还田量和还田方式是造成秸秆还田后土壤速效养分提高的主要因素,还田年限>10 a、还田量>9 000 kg/hm^(2)条件下,翻压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P<0.05)。还田年限和还田量的增加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容重呈下降趋势,土壤pH值保持稳定。土壤综合肥力指数随着还田年限的延长呈现上升的趋势,增幅为8.2%,还田量>6 000~9 000 kg/hm^(2),间接还田和翻压还田深度>10~20 cm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较不还田显著提高10.4%、15.4%和16.9%(P<0.05)。因此,秸秆还田需综合考虑秸秆还田年限、还田量、还田方式和还田深度等技术因素影响。合理的秸秆还田技术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并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是实现增产培肥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秸秆还田 还田量 还田方式 还田深度 还田年限 作物产量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不同种植区气候因子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3
7
作者 丛日环 张智 鲁剑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94-903,共10页
气象因子对长江流域油菜(Brassica napus L.)主产区影响很大。为明确长江流域影响油菜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基于长江流域259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气象数据及1437个田间试验冬油菜产量数据,分析5个不同区域(长江上游低海拔区、长江上游... 气象因子对长江流域油菜(Brassica napus L.)主产区影响很大。为明确长江流域影响油菜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基于长江流域259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气象数据及1437个田间试验冬油菜产量数据,分析5个不同区域(长江上游低海拔区、长江上游高海拔区、长江中游二熟区、长江中游三熟区和长江下游)冬油菜生育期内气候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产量数据分析不同种植区油菜产量的气候限制因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冬油菜生育期内平均气温为13.2℃,≥0℃积温为3620℃,昼夜温差7.8℃,总日照时数984h,太阳辐射量为2631 MJ·m^-2。油菜生育期内热量资源呈现增加的趋势,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7℃,而昼夜温差每10年缩小0.21℃;而日照资源则逐年降低,每10年日照时数降低45h。油菜全生育期总降水量平均为680 mm,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长江流域气象因子与油菜产量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平均气温和≥0℃积温与产量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长江中游二熟区生育前期(9月-11月)和长江中游三熟区生育后期(3月-5月)平均气温每增加0.1℃,油菜分别减产53和40 kg·hm^-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油菜增产,其中长江上游低海拔区后期昼夜温差每增加0.1℃,产量增幅为39 kg·hm^-2;降水量与产量主要呈现负相关关系,尤其是后期降水量每增加10 mm,油菜减产约12~39 kg·hm^-2。从整个生育期来看,长江上游(低海拔区、高海拔区)主要影响油菜产量的气象因子为昼夜温差、降水量和日照时数;长江中游二熟区主要受气温、积温、降水量和太阳辐射的影响;长江中游三熟区的限制因子为气温和积温;而长江下游则受到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长江流域 昼夜温差 降雨量 日照时数 太阳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叶际微生物及其对施肥响应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宋毅 陈航航 +6 位作者 张洋洋 廖世鹏 陆志峰 李小坤 丛日环 任涛 鲁剑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7-1032,共16页
叶际微生物(phyllosphere microorganisms)是定殖于植物地上部分的特殊微生物群落,在植物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生态角色。随着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叶际微生物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以... 叶际微生物(phyllosphere microorganisms)是定殖于植物地上部分的特殊微生物群落,在植物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生态角色。随着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叶际微生物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以“叶际微生物”和“phyllosphere microorganism”为主题词,分别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对2000年1月至2023年6月发表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中文文献93篇,外文文献498篇。研究发现,植物病害防控和生物防治相关研究呈现高共现强度和持续性研究热度,已成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此外,土壤微生物、根际微生物与叶际微生物间的关系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已有研究表明,叶际微生物不仅能够增强植物抗逆性、促进固氮作用,还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其定殖过程受到宿主因素(如植株形态、物质组分)和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的双重调控。在集约化农业生产中,施肥作为关键栽培管理措施,显著改变作物的生长状态和微环境,是影响作物叶际微生物群落构建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系统总结了肥料种类、用量及施用方式对作物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提出通过优化施肥策略调控叶片形态以定向塑造叶际微生物群落,以及通过施肥维持“叶际稳态”实现植物健康的新思路。基于当前研究现状,未来研究方向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矿质养分对叶际微生物的调控机制;2)施肥驱动下微生物在土壤-植物连续体的传播规律;3)有机肥施用引发的叶际生物安全风险评估;4)具有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改善农产品品质功能的叶际微生物资源挖掘。这些研究将为深入理解叶际微生物生态功能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际微生物 植物营养 文献计量学 施肥 叶际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肥用量对油稻轮作系统作物产量与磷素吸收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9
作者 王崇铭 陆志峰 +7 位作者 闫金垚 宋毅 王昆昆 方娅婷 李小坤 任涛 丛日环 鲁剑巍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7-458,共12页
油菜-水稻轮作是我国长江流域主要水旱轮作模式,其高产稳产对保障粮油安全至关重要。施用磷肥是油稻种植的常用技术,为探究磷肥对油菜-水稻轮作系统生产力及其稳定性的作用,利用2016—2023年在长江中游地区开展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 油菜-水稻轮作是我国长江流域主要水旱轮作模式,其高产稳产对保障粮油安全至关重要。施用磷肥是油稻种植的常用技术,为探究磷肥对油菜-水稻轮作系统生产力及其稳定性的作用,利用2016—2023年在长江中游地区开展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置0、45、90、135和180 kg P_(2)O_(5) hm^(-2)共5个磷肥用量处理),对油菜和水稻的产量与磷素吸收量及其稳定性、系统能值及其生产力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磷均显著提高油菜和水稻产量,对油菜的增产效果显著高于水稻,油菜增产2.3~12.5倍,在磷肥用量90 kg hm^(-2)时达到最高水平,主要通过增加单株角果数水平提高产量,其次是千粒重和每角粒数;水稻增产4.4%~17.1%,在磷肥用量45 kg hm^(-2)时达到最高水平,一定程度上通过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提高产量。油菜和水稻地上部磷素积累量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油菜地上部积累量增加5.0~11.8倍,水稻增加22.9%~46.2%,轮作周年增加50.2%~118.8%,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油菜磷肥回收利用率(PRE)在磷肥用量45~90 kg hm^(-2),水稻在45 kg hm^(-2)时达到最高水平,继续增加磷肥用量PRE下降。施磷显著提高油菜产量稳定性,在磷肥用量45 kg hm^(-2)时达到最高水平,产量稳定性与磷素积累量、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的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水稻整体产量与磷素积累量稳定性水平高于油菜,磷肥投入对其无显著影响。施磷可显著提高系统周年能值产量和稳定性,磷肥用量分别在油菜季90 kg hm^(-2)和水稻季45~90 kg hm^(-2)时达到最高水平,使系统在稳产的基础上达成高产的目标。综上所述,当油菜季磷肥用量为90 kg hm^(-2)、水稻季磷肥用量为45 kg hm^(-2)时可在保证系统能值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的同时兼顾系统稳定性和提高磷肥利用效率,是油稻轮作系统磷肥最佳推荐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稻轮作 产量 磷素积累量 产量稳定性 系统生产力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单价阳离子/质子反向转运体BnCPA基因家族分析及其对施钾响应
10
作者 杜思垚 王鲲娇 +4 位作者 陆志峰 张洋洋 廖世鹏 任涛 鲁剑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6-629,共14页
钾是重要的产量和品质元素,鉴定油菜阳离子/质子反向转运体(CPA)基因家族成员,结合钾肥用量田间试验探究油菜叶片钾素高效利用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获得甘蓝型油菜106个CPA家族基因成员,通过序列比对和系... 钾是重要的产量和品质元素,鉴定油菜阳离子/质子反向转运体(CPA)基因家族成员,结合钾肥用量田间试验探究油菜叶片钾素高效利用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获得甘蓝型油菜106个CPA家族基因成员,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将其分为3个亚家族(CHX家族、NHX家族、KEA家族),不均匀地分布在19条染色体上。进化分析表明,全基因组三倍化事件和片段复制对CPA家族基因的进化起着重要作用。基于不同钾肥用量田间试验结合转录组分析发现,与钾充足处理相比,缺钾胁迫显著降低油菜叶片干重和钾含量,缺钾胁迫油菜的第3片短柄叶(上部叶片)干重和钾含量分别降低39.7%和64.2%,第5片短柄叶(下部叶片)干重和钾含量分别降低37.4%和73.1%。油菜叶片对缺钾胁迫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缺钾胁迫时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具有更多的差异表达基因,共有12个CPA家族基因的表达差异显著,包括3个NHX家族基因、8个CHX家族基因和1个KEA家族基因。钾素供应显著影响CPA家族基因的表达,并且油菜叶片不同叶位间的CPA家族基因对钾素响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CPA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表达特性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肥用量对油菜产量和钾素积累及因冻害减产程度的影响
11
作者 崔鑫 谷贺贺 +5 位作者 宋毅 张哲 刘诗诗 陆志峰 任涛 鲁剑巍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29-1642,共14页
冬油菜越冬期与蕾薹期遭遇低温冻害是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不利因素,增施钾肥是提高冬油菜抗逆性、减少油菜遭遇低温冻害所带来产量损失的有效措施。为明确不同钾肥用量对冻害后油菜产量损失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利用2022/2023和2023/2024年... 冬油菜越冬期与蕾薹期遭遇低温冻害是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不利因素,增施钾肥是提高冬油菜抗逆性、减少油菜遭遇低温冻害所带来产量损失的有效措施。为明确不同钾肥用量对冻害后油菜产量损失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利用2022/2023和2023/2024年在湖北省两地开展钾肥定位田间试验,对比了2023/2024年极端低温天气下钾肥用量(0、60、120、180、240 kg hm^(-2))对冻害后油菜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地上部钾养分含量及分配、钾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了低温冻害下油菜适宜的钾肥用量。结果表明,与2022/2023年度相比,2023/2024年的极端低温天气造成武汉和武穴试验点相同处理下的油菜分别减产13.4%~24.1%和35.7%~51.7%,地上部总生物量的降幅分别为32.3%~42.5%和23.9%~38.9%,产量降低分别主要表现在单株角果数(35.5%~56.0%)和千粒重(28.1%~31.6%)的降低。施钾缓解了冻害后油菜产量的降低程度,且在钾肥用量为180 kg hm^(-2)时油菜的减产程度最低。冻害后油菜籽粒钾含量及分配比例增加,地上部钾积累量显著降低,但钾素吸收利用率和钾肥偏生产力降低,施钾提高了油菜籽钾含量的增加幅度,减缓了地上部钾吸收量的降低,促进了非籽粒部分钾养分向籽粒的转移。线性加平台模型的拟合表明,冻害后武汉和武穴试验点的适宜钾肥用量分别为163.1 kg hm^(-2)和147.9 kg hm^(-2),相比2022/2023年适宜施钾量平均增加35.2 kg hm^(-2)。综上所述,在遇到低温冻害天气时,适当追施钾肥有助于改善油菜生长,缓解由于低温冻害对油菜造成的产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肥用量 油菜产量 养分吸收 冻害程度 适宜钾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施硫酸镁和氯化镁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
作者 耿国涛 叶晓磊 +6 位作者 余小红 任涛 丛日环 李小坤 张洋洋 陆志峰 鲁剑巍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2-483,共12页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探明我国冬油菜主产区不同镁肥品种对油菜籽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可为油菜生产中镁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于2019—2020年在我国冬油菜主要种植区开展56个镁肥品种田间试验,设置不施镁(CK)、施用硫酸镁...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探明我国冬油菜主产区不同镁肥品种对油菜籽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可为油菜生产中镁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于2019—2020年在我国冬油菜主要种植区开展56个镁肥品种田间试验,设置不施镁(CK)、施用硫酸镁(MgSO_(4)·H2O,用量45kg·hm^(-2)(以MgO计,下同),表示为MgSO_(4))和施用氯化镁(MgCl_(2),用量45kg·hm^(-2),表示为MgCl_(2))3个处理,分析两种镁肥对油菜籽产量、产量构成因子、镁吸收量、部分油菜籽品质指标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MgSO_(4)和MgCl_(2)均显著提高油菜籽产量,增产率分别为14.1%和11.8%。施镁主要通过增加油菜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来提高籽粒产量。土壤镁含量是限制施镁增产效果的主要因素,土壤硫含量对增产效果的影响较小。施镁提高了油菜各部位镁含量和镁累积量,显著改善了油菜籽品质,油脂、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5.5%和4.8%(MgSO_(4)和MgCl_(2)处理,下同)、8.3%和7.7%、7.8%和11.4%,降低了硬脂酸、棕榈酸和芥酸的含量4.60%和26.1%(MgSO_(4)和MgCl_(2)处理,下同)、7.5%和13.9%、33.2%和24.1%。虽然MgSO_(4)处理显著增加了硫甙含量,但其低于国家规定的双低油菜食用菜籽油和饲用饼粕的限量。可见,在我国冬油主产区施用MgSO_(4)和MgCl_(2)均有显著的增产提质效果,且MgSO_(4)的效果略优于MgCl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肥品种 油菜籽 产量 品质指标 脂肪酸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钼肥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豆科作物增产提质的Meta分析
13
作者 王雅洁 王嘉琳 +7 位作者 周灿 焦义能 王柏 源春彦 王文玉 丁广大 赵竹青 石磊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1-370,共10页
钼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本研究利用关键词“钼肥+小麦/玉米/花生/大豆+产量/品质”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检索,收集并整理了2000-2021年发表的相关文献,采用Meta整合分析方法,探讨施... 钼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本研究利用关键词“钼肥+小麦/玉米/花生/大豆+产量/品质”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检索,收集并整理了2000-2021年发表的相关文献,采用Meta整合分析方法,探讨施用钼肥对粮食作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玉米(Zea mays L.))和豆科作物(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影响。结果显示:玉米、花生和大豆施用钼肥后平均增产12.72%,大豆增产效果最好,小麦无显著增产效果。3种作物的纯钼推荐用量分别为0~1、0.6~0.8和0.4~0.6 kg/hm^(2)。钼肥对不同地区的花生均有显著增产效果,且华南地区的增产率最高;而在西部地区,钼肥对大豆的增产效果最好。2000年以来,钼肥对大豆的增产率逐年下降,而对花生的增产率则逐年上升。施用钼肥显著提高玉米、花生和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以及花生和大豆的脂肪含量。综上,钼肥的增产提质效果受作物种类、施用量、施用时期、种植地区等因素的影响,在生产中应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为我国农作物的增产提质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肥 增产率 蛋白质含量 脂肪含量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体系氮肥增产增效综合调控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20,共8页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油菜主要产区,水稻-油菜轮作是主要种植模式。施肥是维持和提升轮作系统生产力的物质基础,肥料尤其是氮肥的施用对提高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过量或不合理施用不仅造成作物抗逆能力弱、氮肥利用率低、品质和经...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油菜主要产区,水稻-油菜轮作是主要种植模式。施肥是维持和提升轮作系统生产力的物质基础,肥料尤其是氮肥的施用对提高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过量或不合理施用不仅造成作物抗逆能力弱、氮肥利用率低、品质和经济效益差,而且导致养分在环境中累积,影响大气、水体质量和人畜健康。本文针对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体系耕层土壤碳氮含量低,氮肥用量高、损失严重、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通过水稻-油菜轮作体系周年养分运筹、土壤碳氮协同调控、缓/控释肥料施用对氮损失的阻控、施肥方法的改进、高产高效栽培等技术协同优化建立综合调控模式,以期为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体系氮肥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水稻-油菜轮作 农业绿色发展 碳氮协同调控 秸秆还田增碳 缓/控释肥料 增产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害下养分管理措施对稻田油菜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15
作者 杜思垚 盛倩男 +5 位作者 赵剑 方娅婷 胡行珍 朱俊 任涛 鲁剑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6-507,共12页
【目的】油菜和小麦是重要的油料和粮食作物,华中地区低温冻害频发,制约了油菜和小麦产量的提高。研究不同养分管理措施缓解油菜和小麦冻害的效果,以期为油菜和小麦高产优质生产提供养分管理技术参考。【方法】于2022—2023和2023—2024... 【目的】油菜和小麦是重要的油料和粮食作物,华中地区低温冻害频发,制约了油菜和小麦产量的提高。研究不同养分管理措施缓解油菜和小麦冻害的效果,以期为油菜和小麦高产优质生产提供养分管理技术参考。【方法】于2022—2023和2023—2024年,在华中农业大学沙洋实验站开展了两年的田间试验,采用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两种轮作模式,各轮作模式下分别设置不施肥(CK)和施100%化肥(NPK)、100%有机肥(M)、50%化肥+50%有机肥(1/2NPK+1/2M)、100%化肥+水稻秸秆还田(NPK+S)和100%化肥+水稻秸秆还田+有机肥(NPK+S+M)6个处理,分析两年气候条件、油菜和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和生物量,评估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下冻害对油菜和小麦的影响。【结果】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不同养分管理措施均显著提高两种轮作模式下油菜和小麦产量,5种养分管理措施主要通过增加油菜角果数(293.7%)、小麦单位面积穗数(88.2%),提高油菜和小麦生物量(388.3%和183.4%)及收获指数(2.1%和7.3%)来促进油菜和小麦产量提升,NPK+S+M处理增产效果最佳,分别提高油菜和小麦产量479.7%和290.9%。2024年2月在油菜抽薹前和小麦拔节期的冻害胁迫导致全部处理的油菜和小麦分别平均减产64.8%和9.2%,油菜受冻害影响减产显著大于小麦,冻害显著降低油菜角果数(25.7%)和生物量(67.5%)而制约最终产量。冻害胁迫下,不同养分管理措施的油菜减产幅度存在差异,与正常年份相比,CK的油菜籽粒产量与总生物量减产幅度最大,M处理的下降幅度最小,但籽粒产量和总生物量仍以NPK+M+S处理最高;与CK相比,5个处理均促进油菜干物质的相对积累,并进一步提高收获指数,降低冻害造成的油菜减产。【结论】施肥通过显著增加油菜角果数和小麦单位面积穗数,提高生物量及收获指数,进而提高油菜和小麦产量,其中以NPK化肥配合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的增产效果最佳。油菜受冻害减产幅度显著大于小麦,冬季油菜抽薹前冻害会显著降低油菜单株角果数和生物量,虽然施肥不能完全挽回冻害带来的产量损失,但可通过提高油菜地上部干物质的相对积累和收获指数来降低冻害对油菜产量影响,其中以施用100%有机肥(M)的油菜减产幅度最小,因此,有机肥在缓解油菜冻害方面的作用还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管理 冻害 油菜 小麦 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水稻土淹水-落干过程土壤铁形态转化及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原位监测
16
作者 赵万通 王雨枫 +4 位作者 刘哲 黄巧云 易层 冯雄汉 王小明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针对我国水稻土重金属污染问题,以广东韶关大宝山矿区污染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淹水-落干培养实验,结合化学提取、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和相关分析,探究了磷酸盐(P)或腐殖酸(HA)添加对土壤铁(Fe)形态及相关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 针对我国水稻土重金属污染问题,以广东韶关大宝山矿区污染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淹水-落干培养实验,结合化学提取、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和相关分析,探究了磷酸盐(P)或腐殖酸(HA)添加对土壤铁(Fe)形态及相关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2 d至42 d,酸溶性Fe^(2+)、无定形Fe(Fe_(ox))和Fe活化度分别由1.5 g·kg^(–1)升至4.8 g·kg^(–1)、6.6 g·kg^(–1)升至10.1 g·kg^(–1)、21%升至29%,添加P或HA处理中无定形Fe含量均降低。土壤落干后,Fe_(ox)和Fe活化度分别快速下降至7.4 g·kg^(–1)和21.6%。对于CaCl_(2)提取态重金属,土壤淹水14 d后降至最低,而落干后砷(As)、镉(Cd)、铜(Cu)和锌(Zn)分别快速增至0.1、0.4、0.3和7.0 mg·kg^(–1);在淹水初期P处理和HA处理的As含量较对照分别提升了80%和35%,但降低了Cu、Zn和Cd含量,添加HA造成CaCl_(2)提取态Cu、Zn、Cd减少率均大于67%。淹水过程中,DGT提取态P、Fe含量先增加后减小,Zn含量逐渐降低;土壤有效态P、As含量主要受有效态Fe控制;添加P或HA处理均降低了淹水前期有效Zn含量。上述结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和农业安全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铁氧化物 重金属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肥施用对冬油菜增产效果及因冻害减产程度的影响
17
作者 孟孜贞 刘陈 +8 位作者 盛倩男 熊志豪 方娅婷 赵剑 余秋华 王昆昆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7-1049,共13页
2024年初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遭遇低温寒潮天气,对冬油菜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为研究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冻害胁迫下对3种养分的响应差异,于2022/2023(对照年)和2023/2024年(冻害年)在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开展多... 2024年初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遭遇低温寒潮天气,对冬油菜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为研究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冻害胁迫下对3种养分的响应差异,于2022/2023(对照年)和2023/2024年(冻害年)在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开展多点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氮磷钾均施(NPK)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施氮(-N)、不施磷(-P)、不施钾(-K)共5个处理,结合2个油菜生长季的气象因素,对多点的油菜籽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地上部生物量以及收获指数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养分施用条件下油菜应对冻害胁迫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2个油菜生长季-N、-P、-K处理的油菜籽产量较NPK处理分别平均降低71.8%、76.6%、13.4%,施氮、磷肥显著提高油菜籽产量,而施钾肥的增产作用相对较小。与对照年相比,冻害年中各试验点油菜籽产量均明显降低,CK、-N、-P、-K、NPK处理分别平均降低43.6%、30.7%、48.9%、43.2%、45.7%。单株角果数降低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各处理的单株角果数分别平均降低37.6%、44.3%、32.3%、22.3%、22.8%,此外,每角粒数和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降低而收获指数明显增加。进一步对油菜籽产量、气候资源指标和基础土壤养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冻害发生期极端低温天数与冻害程度呈正相关,冻害胁迫下油菜对磷、钾养分需求加剧。综上,油菜生产过程中氮、磷肥是影响高产的主要营养限制因子,磷、钾肥是影响稳产的主要营养限制因子,氮磷钾肥平衡施用有利于维持相对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氮磷钾肥 冻害 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分管理措施对稻田和旱地油菜产量的影响及其对冻害的响应
18
作者 盛倩男 方娅婷 +6 位作者 赵剑 杜思垚 胡行珍 余秋华 朱俊 任涛 鲁剑巍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86-1298,共13页
蕾薹期冻害是限制冬油菜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优化养分管理措施可有效缓解油菜冻害胁迫。在2023/2024年,我国长江流域经历了2轮寒潮天气,油菜生产均受到不同程度减产。为探究不同养分管理措施对稻田油菜(水稻-油菜)和旱地油菜(玉米-... 蕾薹期冻害是限制冬油菜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优化养分管理措施可有效缓解油菜冻害胁迫。在2023/2024年,我国长江流域经历了2轮寒潮天气,油菜生产均受到不同程度减产。为探究不同养分管理措施对稻田油菜(水稻-油菜)和旱地油菜(玉米-油菜)生长的影响及其对冻害的响应,利用湖北省沙洋县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结合2022/2023和2023/2024年2个油菜生长季的气象因子,以稻田油菜(水稻-油菜轮作)和旱地油菜(玉米-油菜轮作) 2种油菜种植方式为主处理,以不施肥(CK)、习惯施肥(CF)、优化施肥(NPK)和优化施肥+秸秆+有机肥(NPK+S+M)4个处理作为副处理,分析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和地上部生物量,并进一步得出2种轮作模式下油菜对冻害胁迫的响应差异。研究表明, 2022/2023年(对照年)旱地油菜产量较稻田油菜高(CK处理除外),而在2023/2024年(冻害年)稻田油菜产量均高于旱地油菜。在CK、CF、NPK和NPK+S+M处理,稻田油菜的冻害减产率分别为74.9%、54.6%、61.1%、68.1%,旱地油菜的冻害减产率分别为70.8%、71.7%、69.0%、71.6%。冻害对稻田和旱地油菜的单株角果数影响最大,分别平均减少28.3%和29.7%;其次是千粒重,分别平均降低16.5%和38.8%,且冻害后增加了千粒重对油菜产量的贡献度。油菜地上部生物量对不同养分管理和冻害的响应程度与产量趋势一致。进一步对油菜生长指标和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油菜产量与受冻害时期的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0℃天数、≤–3℃天数和总降雨量呈负相关。综上,旱地油菜和稻田油菜产量对适应低温胁迫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并受到养分管理的影响,稻田油菜的抗冻效果优于旱地油菜,油菜生长应该提供充足的养分条件,以习惯施肥处理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管理 水稻-油菜轮作 玉米-油菜轮作 冻害 油菜籽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黄河灌区麦后复种油菜绿肥不同耕作模式下的适宜播种量
19
作者 刘陈 王伟妮 +8 位作者 廖世鹏 任涛 郭晨 许源源 于道海 刘俊梅 张豪强 孙霞 鲁剑巍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9-718,共10页
为进一步明确麦后复种油菜(Brassica napus)绿肥适宜耕作方式和播种量参数,在内蒙古达拉特旗开展田间试验,在3种耕作模式(秸秆移走翻耕、秸秆还田翻耕和秸秆移走免耕)下设置了7个油菜绿肥播种量梯度(7.50、11.25、15.00、18.75、22.50、... 为进一步明确麦后复种油菜(Brassica napus)绿肥适宜耕作方式和播种量参数,在内蒙古达拉特旗开展田间试验,在3种耕作模式(秸秆移走翻耕、秸秆还田翻耕和秸秆移走免耕)下设置了7个油菜绿肥播种量梯度(7.50、11.25、15.00、18.75、22.50、26.25和30.00 kg·hm^(-2)),以油菜绿肥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为依据研究适宜的播种量。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翻耕耕作模式下各播种量的平均干物质生物量达8.92 t·hm^(-2),较秸秆移走翻耕和秸秆移走免耕模式分别显著增加26.5%和16.4%(P<0.01)。播种量显著影响油菜绿肥的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P<0.01),且在3种模式下表现为相似趋势。当播种量在7.50~26.25 kg·hm^(-2)时,油菜绿肥生物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提高;在播种量达到26.25 kg·hm^(-2)时所有模式的油菜绿肥生物量均在7 t·hm^(-2)以上;当播种量高于26.25 kg·hm^(-2),油菜生物量无显著差异(P>0.05)。油菜绿肥碳、氮、磷和钾养分累积量随播种量的变化趋势与生物量基本一致。3种耕作模式的适宜播种量略有不同,根据油菜绿肥理论获得的最大生物量、养分归还量与播种量的拟合方程计算,翻耕模式(秸秆移走翻耕和秸秆还田翻耕)适宜播种量为24.39~28.36 kg·hm^(-2),而秸秆移走免耕模式可以增加20%左右播种量,适宜播种量为30.03~37.84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黄灌区 麦后复种 油菜绿肥 播种量 生物量 养分积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冻害后不同救灾措施的效果比较
20
作者 杨佳群 任涛 +6 位作者 宋毅 周元委 王祥华 赵剑 喻嘉玲 廖世鹏 鲁剑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7-713,共7页
油菜受到冻害后,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恢复生长,目前恢复措施较多,优先采取哪种措施事关重要。本文研究通过在2024年春季油菜受到冻害后,于湖北省沙洋县和当阳市布置田间试验,系统评估不同救灾措施对油菜冻害后的恢复效果,以帮助生产者选择... 油菜受到冻害后,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恢复生长,目前恢复措施较多,优先采取哪种措施事关重要。本文研究通过在2024年春季油菜受到冻害后,于湖北省沙洋县和当阳市布置田间试验,系统评估不同救灾措施对油菜冻害后的恢复效果,以帮助生产者选择合适的措施。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不摘薹和摘(冻后)伤薹,副处理为不同物质包括对照、喷施新美洲星、碧护、芸薹素内酯、叶面肥、追施速效肥、喷施叶面肥+追施速效肥,分析了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和收获指数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所有救灾措施均有效促进了油菜的生长,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与不摘伤薹相比,摘薹处理在沙洋和当阳两地分别实现了11.2%和8.8%的平均增产。在不摘薹的条件下,与对照处理相比,施用不同救灾物质均显著提高了油菜籽产量,增幅在两个试验点分别为9.8%~77.9%和3.4%~77.1%,单株角果数增幅最为突出,分别平均提高了47.5%和32.6%。研究结果说明,在油菜直播条件下若初薹期遭受冻害时一般不建议将摘除伤薹作为救灾措施,建议优先采取喷施叶面肥与追施速效肥相结合的措施或喷施碧护等复合抗冻物质来恢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冻害 追肥 植物生长调节剂 产量构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