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献计量的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等级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彦伶 李渝 +5 位作者 张萌 白怡婧 黄兴成 张雅蓉 张文安 蒋太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1-180,共10页
明确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养分状况,为石漠化防治和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参考。收集公开发表的涉及贵州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养分的研究论文,对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发现:(1)随石漠化等级增加,土壤容重不断增加,<0.001... 明确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养分状况,为石漠化防治和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参考。收集公开发表的涉及贵州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养分的研究论文,对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发现:(1)随石漠化等级增加,土壤容重不断增加,<0.001 mm黏粒含量有下降趋势,>0.05 mm砂粒含量则有增加趋势,但不同石漠化等级之间黏粒和砂粒含量均无显著差异;(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养分含量均表现为无石漠化(ND)>轻度石漠化(LD)>中度石漠化(MD)>重度石漠化(SD),随石漠化等级增加呈幂函数下降,衰减速度为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全氮>速效钾>全磷,从无石漠化到轻度石漠化演替过程土壤养分下降幅度最大;(3)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与其他土壤理化指标之间极显著相关,且对石漠化地区土壤肥力贡献极大,可作为表征土壤-石漠化关系的敏感性土壤指示因子;(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养分影响明显,土壤养分高低为林地>草地>耕地。土壤养分和地表植物群落结构与石漠化演替进程密切相关,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增加地表覆盖度和开展有机培肥对防止土壤退化和石漠化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等级 土壤理化性质 演变规律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脲酶抑制剂及保水剂配施对贵州辣椒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张萌 赵欢 +3 位作者 肖厚军 魏全全 芶久兰 王丽希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32-1239,共8页
为探究生物炭与不同土壤添加剂配施在贵州黄壤辣椒上的施用效果,采用大田试验,选用酒糟生物炭、脲酶抑制剂和保水剂作为供试材料,研究增施生物炭(FB)、生物炭与脲酶抑制剂(FBU)或保水剂(FBW)两两配施、生物炭与脲酶抑制剂和保水剂(FBUW... 为探究生物炭与不同土壤添加剂配施在贵州黄壤辣椒上的施用效果,采用大田试验,选用酒糟生物炭、脲酶抑制剂和保水剂作为供试材料,研究增施生物炭(FB)、生物炭与脲酶抑制剂(FBU)或保水剂(FBW)两两配施、生物炭与脲酶抑制剂和保水剂(FBUW)三者同时施用对辣椒产量、品质、养分吸收累积、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F)相比,增施土壤添加剂可显著增加辣椒鲜产,增加幅度17.91%~28.74%,产值增加20 351~29 700元·hm^(-2),增幅为167.14%~243.93%,其中以三者同时施用(FBUW)效果最佳,达到20 938 kg·hm^(-2);生物炭与脲酶抑制剂或(和)保水剂配施可降低辣椒果实中硝酸盐含量6.32%~34.00%,以FBUW降幅最大,且三者同时施用还可显著提高果实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与F相比,增施土壤添加剂使氮、磷、钾肥的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13~10.80个百分点、-0.98~8.72个百分点和6.36~27.56个百分点,而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则分别提高了8.09~12.98、16.18~25.97和8.99~14.42 kg·kg^(-1),均以FBUW最佳;与F相比,增施土壤添加剂后的辣椒纯收入提高了0.83%~23.21%,以FBUW效果最佳。综上,在常规施肥基础上,生物炭、脲酶抑制剂和保水剂三者同时配施产生的协同效应优于单独施用或两两配施。本研究结果为土壤添加剂在贵州黄壤辣椒高产栽培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生物炭 脲酶抑制剂 保水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黄壤“烟—蒜—稻—菜—烟”轮作制适宜氮钾运筹方式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肖厚军 魏全全 +6 位作者 赵欢 周开芳 张萌 左明玉 敖明 苟世新 邵代兴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33-1939,共7页
【目的】利用多年大田轮作试验探究黔北黄壤烟区烟—非烟作物轮作的氮钾施用配比效应,为提高黔北烟区种植效益和减少烟地养分积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2017年在贵州省绥阳县开展烤烟—非烤烟作物大田轮作试验,在一个"烟—... 【目的】利用多年大田轮作试验探究黔北黄壤烟区烟—非烟作物轮作的氮钾施用配比效应,为提高黔北烟区种植效益和减少烟地养分积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2017年在贵州省绥阳县开展烤烟—非烤烟作物大田轮作试验,在一个"烟—蒜—稻—菜—烟"轮作周期内控制氮磷钾总量一致,设4个氮钾配施处理,即T1(大季低氮中钾、小季高氮中钾)、T2(大季高氮中钾、小季低氮中钾)、T3(大季中氮高钾、小季中氮低钾)和T4(大季中氮低钾、小季中氮高钾)处理,分析不同氮钾配比对作物产量、产值、烟叶化学成分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以T3处理5季作物的总产值最高,达138023元/ha,较其他处理高5.0%~7.6%;与第一季烤烟相比,轮作后不同处理下烤烟的还原糖、总糖和全钾含量增加,烟碱、全氮和蛋白质含量降低,总体化学成分含量合理,内在比例协调;轮作后土壤p H、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第一季烤烟种植后均呈升高趋势,其中T3处理土壤养分残留量较少,养分利用率较高。【结论】贵州黄壤烟区推行"烟—蒜—稻—菜—烟"轮作时,烤烟、水稻采用中氮高钾,蒜、菜采用中氮低钾的周年养分运筹模式,可获得较高的产值、较好的烟叶化学品质和较低的土壤速效氮磷钾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壤 烤烟—非烟作物轮作 氮钾运筹 效应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赤水河流域土壤持水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黄兴成 熊仕娟 +3 位作者 李渝 张雅蓉 刘彦伶 蒋太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64,共7页
探索贵州赤水河流域土壤持水特征的影响因素,为区域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采集贵州赤水河流域162个表层土壤,通过室内分析,结合方差分析和数量化理论Ⅰ方法,评价不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条件对土壤持水... 探索贵州赤水河流域土壤持水特征的影响因素,为区域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采集贵州赤水河流域162个表层土壤,通过室内分析,结合方差分析和数量化理论Ⅰ方法,评价不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条件对土壤持水量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贵州赤水河流域不同土壤类型下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紫色土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显著低于其他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稻田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最高,草地最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饱和持水量在不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坡度间存在显著差异,对土壤田间持水量影响显著的因素为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基于数量化理论Ⅰ建立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各因子对土壤持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类型是影响土壤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首要因素.应当提升对贵州赤水河流域内紫色土分布区的监管保护力度,以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河流域 土壤 持水量 数量化理论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猕猴桃产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黄兴成 朱华清 +4 位作者 杨叶华 李渝 张雅蓉 刘彦伶 蒋太明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7-121,共5页
探索贵州省猕猴桃主产区的产量特征及影响因素,为贵州省猕猴桃增产提质增效的种植和管理提供参考。采取典型抽样调查方法,对贵州省猕猴桃主产区的191个种植户进行了调研,调查猕猴桃产量特征,分析种植规模、土壤条件、苗木特征和施肥管... 探索贵州省猕猴桃主产区的产量特征及影响因素,为贵州省猕猴桃增产提质增效的种植和管理提供参考。采取典型抽样调查方法,对贵州省猕猴桃主产区的191个种植户进行了调研,调查猕猴桃产量特征,分析种植规模、土壤条件、苗木特征和施肥管理对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贵州省猕猴桃园平均单产为8.9 t/hm^(2),低产猕猴桃园的面积占比达64.24%,其中贵阳市、六盘水市和其他产区猕猴桃园平均单产分别为8.5、4.7、14.0 t/hm^(2)。不同土壤类型猕猴桃单产差异显著,水稻土区猕猴桃平均单产仅3.2 t/hm^(2),较黄壤区和其他土壤类型分别低70.6%和64.4%。定植年限和栽植密度对猕猴桃产量有显著影响,猕猴桃园定植年限大于20年平均单产最高,为17.5 t/hm^(2);栽植密度在901~1100、1101~1300株/hm^(2)时平均单产最高,均为10.7 t/hm^(2)。方差分析表明,土壤类型、品种和定植年限是影响贵州省猕猴桃产量的主要因素。分类回归树模型定量了各因子对猕猴桃产量的相对重要性,其中定植年限和土壤类型重要性最高,分别为100.0%和40.2%。整体来看,贵州省猕猴桃园产量整体偏低,影响猕猴桃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定植年限和土壤类型,定植年限小于5年和水稻土区的猕猴桃园产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猕猴桃 产量 分类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赤水河流域土壤水源涵养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黄兴成 熊仕娟 +4 位作者 李渝 张雅蓉 刘彦伶 阳路芳 蒋太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2-417,共6页
【目的】探索贵州赤水河流域土壤水源涵养量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为该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土壤蓄水能力评价土壤的水分涵养量特征;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土壤水源涵... 【目的】探索贵州赤水河流域土壤水源涵养量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为该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土壤蓄水能力评价土壤的水分涵养量特征;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土壤水源涵养量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贵州赤水河流域0~20 cm土层总水源涵养量在64.6~136.4 mm,平均99.9 mm;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在19.0~122.4 mm,平均81.2 mm;贵州赤水河流域土壤总水源涵养量和有效水源涵养量呈东北低,西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县域土壤水源涵养量差异较大,大方县土壤总水源涵养量和有效水源涵养量最大,其次为七星关区,赤水市土壤总水源涵养量最小,仁怀市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最小。【结论】贵州赤水河流域土壤水源涵养量偏低,不同县域中赤水市和仁怀市水源涵养量较小,应当提升对该区域土壤水源涵养的保护力度,实现区域的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河流域 土壤 水源涵养量 空间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和耕作对坡耕地黄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白怡婧 刘彦伶 +4 位作者 李渝 黄兴成 张雅蓉 蒋太明 秦松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2-60,共9页
为探究不同施肥和耕作对坡耕地黄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本文以贵州省农业面源污染长期定位监测为试验平台,对比研究不施肥+顺坡平作(T1)、常规施肥+顺坡平作(T2)、优化施肥+顺坡平作(T3)、优化施肥+横坡垄作(T4)、优化施肥+横坡垄... 为探究不同施肥和耕作对坡耕地黄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本文以贵州省农业面源污染长期定位监测为试验平台,对比研究不施肥+顺坡平作(T1)、常规施肥+顺坡平作(T2)、优化施肥+顺坡平作(T3)、优化施肥+横坡垄作(T4)、优化施肥+横坡垄作+秸秆覆盖(T5)和优化施肥+横坡垄作+秸秆覆盖+等高植物篱(T6)对黄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均以>0.25 mm大团聚体为主;同等耕作条件下,T3较T2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0.25 mm的团聚体分别提高14.22%、25.74%、5.24%;T6的土壤团聚体破坏率、不稳定团粒指数和分形维数与其他处理相比均为最低;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均以T1有机碳含量最低,同等耕作条件下,>5、5~2、0.5~0.25、<0.25 mm团聚体中T3较T2的有机碳含量提升1.88%~26.32%,同等施肥条件下,>5、5~2、2~1、1~0.5 mm团聚体中T5和T6较T4的有机碳含量分别提升3.21%~17.20%和0.26%~10.19%;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主要集中在>0.25 mm的大团聚体中,T2、T3、T4、T5、T6中>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贡献率均最高,分别为27.04%、31.51%、30.89%、33.61%、31.63%。长期优化施肥结合保护性耕作可改善土壤团聚体,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可作为喀斯特地区坡耕地较佳的施肥与耕作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优化施肥 保护性耕作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基肥对贵州黄壤鲜食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谢婷婷 赵欢 +3 位作者 肖厚军 陈云梅 胡岗 秦松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1-67,共7页
为探究炭基肥对贵州鲜食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为该地区鲜食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设不施N肥(T1)、习惯施肥(T2)、炭基肥(T3)、炭基肥×80%(T4)4个处理,研究炭基肥和炭基肥×80%对鲜食玉米... 为探究炭基肥对贵州鲜食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为该地区鲜食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设不施N肥(T1)、习惯施肥(T2)、炭基肥(T3)、炭基肥×80%(T4)4个处理,研究炭基肥和炭基肥×80%对鲜食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叶绿素SPAD值、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3和T4处理均能提高玉米产量,以T3处理最高,达70.43 g/株,其次是T4处理,为65.31 g/株,二者无显著差异;玉米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胞间CO_(2)浓度均以T3处理效果最佳,其次是T4处理;玉米叶绿素SPAD值随生育期的进程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叶绿素SPAD值在拔节期达到峰值,以T4处理最高,为54.0;炭基肥能够显著增加玉米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在玉米收获期,玉米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达到最高,分配率为22.97%~45.03%,以T4处理最高;从相关性来看,玉米产量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及SPAD值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T3、T4处理对鲜食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光合特性及叶绿素SPAD值有促进作用,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中以T3处理效果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光合特性 叶绿素 干物质积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赤水河流域植被指数时空变异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黄兴成 李渝 +3 位作者 蒋太明 江秋菊 熊仕娟 阳路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9-145,共7页
利用MODISNDVI数据,评估贵州赤水河流域2001-2018年植被指数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为区域生态演变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贵州赤水河流域植被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1年的0.789提升至2018年的0.842,提升幅度6... 利用MODISNDVI数据,评估贵州赤水河流域2001-2018年植被指数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为区域生态演变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贵州赤水河流域植被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1年的0.789提升至2018年的0.842,提升幅度6.64%,年平均增长率为0.003.各县域NDVI增长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大方县、金沙县、七星关区、仁怀市、播州区、桐梓县、习水县、赤水市.贵州赤水河流域2001-2018年NDVI指数降低的面积占8.3%,其中以仁怀市、桐梓县、习水县植被指数降低的面积比例较大,分别为12.05%,10.75%和10.53%,毕节市所辖七星关区、大方县和金沙县植被指数上升的面积比例较大,分别为61.2%,76.6%和77.5%.各县域NDVI平均值以赤水市最高,为0.845,仁怀市NDVI平均值最低,仅0.7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河流域 MODIS NDVI 时空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猕猴桃园施肥现状及施肥推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叶华 黄兴成 +5 位作者 朱华清 李渝 张松 张雅蓉 刘彦伶 蒋太明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116,共5页
厘清贵州省猕猴桃园施肥现状,寻求科学施肥措施,对促进贵州省山地猕猴桃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取典型抽样法调研贵州省猕猴桃主产区施肥情况,根据平均产量和肥料偏生产力将猕猴桃园区进行分类,评估高产高效猕猴桃园施肥推荐。结果表... 厘清贵州省猕猴桃园施肥现状,寻求科学施肥措施,对促进贵州省山地猕猴桃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取典型抽样法调研贵州省猕猴桃主产区施肥情况,根据平均产量和肥料偏生产力将猕猴桃园区进行分类,评估高产高效猕猴桃园施肥推荐。结果表明:全省猕猴桃园化肥N、P_(2)O_(5)和K_(2)O平均总施用量分别为448.8、486.8、439.0 kg/hm^(2),冬肥、催芽肥和壮果肥的比率分别为53.8%、12.9%和33.3%;全省农户施用冬肥、催芽肥和壮果肥的比率分别为98.4%、40.3%和79.6%,施用的肥料中,化肥以15-15-15、17-17-17等复合肥为主,有机肥以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为主。基于高产高效园区施肥量得出,贵州省猕猴桃园N、P_(2)O_(5)和K_(2)O养分总投入分别推荐为437.2、368.5、417.8 kg/hm^(2),化肥和有机肥施用比率为60%和40%,冬肥、催芽肥和壮果肥分别占比49.1%、23.8%和2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园 施肥现状 化肥 有机肥 肥料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茶园土壤酸化现状、问题及调控途径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兴成 杨叶华 +5 位作者 刘彦伶 张雅蓉 朱华清 熊涵 李渝 蒋太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1-227,共7页
土壤酸化问题正在成为限制茶园土壤健康和茶叶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对茶园土壤酸化的现状、机制及调控途径尚缺乏系统性总结,制约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我国茶园土壤酸化现状进行重点分析,系统阐述茶园土壤酸化的内部机制和外... 土壤酸化问题正在成为限制茶园土壤健康和茶叶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对茶园土壤酸化的现状、机制及调控途径尚缺乏系统性总结,制约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我国茶园土壤酸化现状进行重点分析,系统阐述茶园土壤酸化的内部机制和外部因素,解析了土壤酸化对茶树生长、土壤元素转化和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针对茶园酸化土壤改良目标,提出酸化土壤的有效调控途径,旨在为茶园土壤健康管理和茶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酸化 茶园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代依涵 黄兴成 +8 位作者 刘彦伶 陈卓 陈兴良 张雅蓉 杨叶华 朱华清 熊涵 李渝 蒋太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0-135,共6页
为综合评价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指导茶园科学施用有机肥。在贵州省湄潭县开展田间试验,以单施化肥(ON0)为对照,设置有机肥氮替代20%(ON20)、40%(ON40)、60%(ON60)、80%(ON80)和100%(ON100)的化学氮肥,... 为综合评价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指导茶园科学施用有机肥。在贵州省湄潭县开展田间试验,以单施化肥(ON0)为对照,设置有机肥氮替代20%(ON20)、40%(ON40)、60%(ON60)、80%(ON80)和100%(ON100)的化学氮肥,分析各处理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有机肥氮替代比例的增加,茶叶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ON20处理最高,较ON0处理增产21.53%。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显著提升了茶叶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叶酚氨比降低,茶叶品质提升。与单施化肥比较,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能够提升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土壤铵态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有所降低。与单施化肥处理比较,有机肥氮替代20%化肥氮条件下,茶园土壤硝态氮、碱解氮和可溶性总氮含量分别提升21.35%、3.13%和10.73%。因此,有机肥氮替代20%化肥氮处理,茶叶产量和品质均提升,土壤pH、有机质和氮含量也得到提高,是较优的有机肥配施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化肥 茶叶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对黄壤磷素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刘彦伶 李渝 +4 位作者 张萌 张雅蓉 黄兴成 蒋太明 张文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50-459,共10页
[目的]磷吸附–解吸特性对土壤磷素有效性和环境流失风险有重要影响。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黄壤旱地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可为黄壤区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供试黄壤肥力长期定位试验位于贵阳,始于1995年。设有对照(CK)、施... [目的]磷吸附–解吸特性对土壤磷素有效性和环境流失风险有重要影响。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黄壤旱地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可为黄壤区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供试黄壤肥力长期定位试验位于贵阳,始于1995年。设有对照(CK)、施氮钾肥(NK)、施氮磷钾肥(NPK)、单施有机肥(M)和有机肥化肥配施(MNPK)5个处理。采用恒温平衡方法,研究了磷最大吸附量(Q_(m))、磷吸附常数(K)、磷吸附自由能(|ΔG|)、磷最大缓冲容量(MBC)、磷吸附饱和度(DPS)、磷固定量(PI)、磷解吸率(DR),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对外源磷的吸附和解吸特征,并分析土壤磷吸附解吸特征参数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M和MNPK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中的黏粒含量,提高了有机质含量和pH,提高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及微生物量磷含量;NK和NPK处理对土壤黏粒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是降低了有机质和pH,NK处理降低了土壤的磷含量和有效性。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能很好地拟合土壤吸附磷和相应的平衡溶液磷浓度曲线(R^(2)为0.9532~0.9950,P<0.01)。与CK相比,NK、NPK处理Q_(m)分别显著增加了39.2%、40.9%,M处理Q_(m)显著降低了20.0%,MNPK处理Q_(m)无显著差异,说明施用化肥可增加土壤对磷素的吸附位点,而施用有机肥则减少了土壤对磷素的吸附位点,有机无机肥配施时则吸附位点无显著变化;各处理K、|ΔG|、MBC、PI表现为MNPK≤M<CK<NPK<NK,DPS则表现为MNPK>M>NPK>CK>NK,DR均值表现为MNPK>M>CK>NPK>NK。当加入外源磷浓度<10 mg/L时,NK和NPK处理的磷固液比为85.8~100.3,CK为4.2~28.8,M和MNPK处理为2.5~7.7,说明当施用的外源磷浓度较低时,长期施用化肥处理中的磷大部分被土壤吸附,难以被作物利用,而长期施用有机肥处理中磷则大部分留存在液相中,有利于作物的吸收利用。相关分析表明,Q_(m)、K、|ΔG|、MBC、PI等磷吸附特征参数与土壤黏粒含量、pH、有机质相关系数基本大于与土壤磷的相关系数,说明土壤黏粒含量、pH和有机质对土壤磷素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大于土壤磷素水平的影响。[结论]黄壤磷素吸附–解吸特性受磷肥性质的影响大于施磷量,长期施用有机肥可降低土壤对磷素的吸附,促进土壤磷素解吸,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长期施用化肥效果则相反。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可综合有机肥和化肥优势,在土壤磷浓度较低时,可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促进磷素解吸,提高土壤磷素的有效性;在土壤磷浓度较高时,可以降低土壤磷素解吸率,减小磷素环境流失风险,是黄壤旱地上最佳的施肥模式,但本研究中MNPK处理施磷量过高导致土壤磷素大量累积,磷素流失风险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壤 长期施肥 土壤磷素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钾运筹对高寒地区马铃薯产量、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飞 魏全全 +6 位作者 尹旺 张萌 童安毕 罗小波 曹贞菊 陈明俊 芶久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8-66,共9页
利用田间试验探讨氮钾配施对高寒马铃薯产量、养分吸收动态及利用的影响,为贵州高寒马铃薯高产的科学推荐施肥提供理论基础。2018年在贵州省毕节市开展田间试验,控制磷肥的施用量一致,设置不同的氮钾运筹,研究不同氮钾运筹下马铃薯的产... 利用田间试验探讨氮钾配施对高寒马铃薯产量、养分吸收动态及利用的影响,为贵州高寒马铃薯高产的科学推荐施肥提供理论基础。2018年在贵州省毕节市开展田间试验,控制磷肥的施用量一致,设置不同的氮钾运筹,研究不同氮钾运筹下马铃薯的产量、经济效益、养分吸收动态及利用。不同养分处理马铃薯产量不同,T8处理(N3P2K2,N∶P2O5∶K2O=270∶150∶240 kg/hm^2)马铃薯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分别为30 145 kg/hm^2、33 159.5元/hm^2和29 823.5元/hm^2,高于其他处理1 294~12 967 kg/hm^2、1 423.3~14 263.2元/hm^2和2 068.3~10 927.2元/hm^2;不同处理马铃薯薯块生物量随生育期呈持续增加的趋势,T8处理为最大,总生物量与地上部生物量相似,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淀粉积累期达到最大值,T8处理总生物量为6 619 kg/hm^2,高于其他处理;相同处理不同部位马铃薯养分累积量变化不同,相同部位不同处理的马铃薯养分累积量变化相似,相同部位的马铃薯氮素和钾素累积量变化趋势相似,其中地上部氮素和钾素累积量呈现先升高后缓慢降低趋势,薯块氮素和钾素累积量随生育期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马铃薯氮素和钾素累积总量与地上部养分累积量相似,呈现先升高后缓慢降低趋势;不同处理的氮钾养分利用效率不同,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以T4处理(N1P2K2,N∶P2O5∶K2O=90∶150∶240kg/hm^2)和T8处理(N3P2K2,N∶P2O5∶K2O=270∶150∶240 kg/hm^2)最大,钾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以T5处理(N2P2K1,N∶P2O5∶K2O=180∶150∶120 kg/hm^2)和T7处理(N2P2K3,N∶P2O5∶K2O=180∶150∶360 kg/hm^2)最大。综合产量、经济效益及养分吸收,T8处理(N3P2K2,N∶P2O5∶K2O=270∶150∶240 kg/hm^2)可作为基于本试验条件下较适宜的氮钾运筹,在实际生产中应注重氮钾合理运筹,促进高寒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钾运筹 高寒 马铃薯 产量 养分吸收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猕猴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黄兴成 李渝 +4 位作者 杨胜玲 张艳 张雅蓉 刘彦伶 蒋太明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1期27-29,共3页
为猕猴桃化肥减施模式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0%,10%,20%,30%,50%)对猕猴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猕猴桃产量随着有机肥替代比例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较单施化肥处理,有机肥替代20%化肥处理产... 为猕猴桃化肥减施模式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0%,10%,20%,30%,50%)对猕猴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猕猴桃产量随着有机肥替代比例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较单施化肥处理,有机肥替代20%化肥处理产量增加27.7%;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猕猴桃商品果率无明显影响,但提升了猕猴桃中果和大果率;有机肥替代化肥各处理猕猴桃的干物质率、糖度、K含量均有提升。合理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有利于猕猴桃产量和品质提升,在试验条件下以有机肥替代20%化肥的处理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有机肥替代化肥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磷对水稻锌吸收、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彦伶 李渝 +5 位作者 白怡婧 黄兴成 张雅蓉 张萌 张文安 蒋太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5-83,共9页
水稻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籽粒锌营养强化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水稻磷与锌的吸收利用存在互作效应。研究长期不同施磷模式对水稻锌的吸收、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为通过合理施肥提高水稻的锌营养提供理论依据。依托22年的黄壤(水田... 水稻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籽粒锌营养强化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水稻磷与锌的吸收利用存在互作效应。研究长期不同施磷模式对水稻锌的吸收、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为通过合理施肥提高水稻的锌营养提供理论依据。依托22年的黄壤(水田)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其中7种施肥模式:不施肥(CK)、偏施氮肥(N)、偏施氮钾肥(NK)、平衡施用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1/2有机肥替代1/2NP(0.5MNP)、全量有机肥化肥配施(MNPK)。CK、N、NK处理不施磷,NPK、M、0.5MNP处理施磷量依次为P2O582.5、79.4、81.0 kg·hm^(-2),MNPK施磷量为P2O5161.9 kg·hm^(-2)。于水稻分蘖期、开花期及成熟期,采集土壤和植株样品,分析比较各处理土壤有效锌含量、植株锌含量及其锌积累和转运特征差异。水稻各生育时期土壤有效锌含量基本表现为MNPK≥M>0.5MNP>NPK≥CK>N,NK,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提高土壤有效锌含量;与NPK处理成熟期植株相比,CK、N、NK处理茎叶和籽粒锌含量分别提高了-2.0%~44.0%和15.7%~46.7%,MNPK处理茎叶和籽粒锌含量分别降低了22.0%~38.7%和12.0%~19.8%,M和0.5MNP处理籽粒锌含量提高了6.4%~14.4%;各处理成熟期茎叶和籽粒P/Zn分别为6.2~67.2和62.2~225.2,均以CK、N、NK处理最低,MNPK处理最高;不同施肥处理间水稻植株锌积累量无显著差异,锌转运量及其贡献率均以M处理最高,NPK和N处理最低,花后锌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则相反。相关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茎叶和籽粒锌含量与磷含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锌含量主要与有机肥施用量有关,而水稻茎叶和籽粒锌含量则主要受磷肥施用量影响。综上,长期不施磷可提高水稻籽粒锌含量,但严重制约水稻产量的提高,长期高量施磷可提高水稻籽粒产量,但却降低了籽粒锌含量。适宜施磷量下,有机无机配施既可实现作物高产又可提高籽粒锌含量,是黄壤稻田上实现作物高产优质的有效途径。此外,本研究中土施锌肥对提高水稻籽粒锌含量效果有限,为进一步提高水稻籽粒锌含量,还应重视叶面锌肥的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黄壤水田 水稻 锌含量 积累 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对黄壤稻田锌形态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彦伶 李渝 +7 位作者 蒋太明 张雅蓉 黄兴成 朱华清 杨叶华 张萌 张文安 张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8-268,共11页
为探明长期不同施肥下黄壤稻田锌形态变化规律及对土壤锌有效性的影响,以设立于1995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对象,对比分析不施肥(CK)、氮钾肥配施(NK)、氮磷钾肥配施(NPK)、单施有机肥(M)、1/2有机肥替代1/2化学氮磷肥及全部化学钾肥(0.... 为探明长期不同施肥下黄壤稻田锌形态变化规律及对土壤锌有效性的影响,以设立于1995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对象,对比分析不施肥(CK)、氮钾肥配施(NK)、氮磷钾肥配施(NPK)、单施有机肥(M)、1/2有机肥替代1/2化学氮磷肥及全部化学钾肥(0.5MNP)、全量有机肥化肥配施(MNPK)6个处理耕层土壤有效锌及锌形态时序变化规律,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形态锌与有效锌的关系。结果表明,NK处理土壤有效锌和锌活化系数随试验年限增加呈降低趋势,其中锌活化系数线性拟合方程达显著水平,年下降速率为0.05个百分点。与NK处理相比,2019年,NPK处理土壤有效锌和锌活化系数分别提高了44.1%和1.49个百分点,弱酸可溶态锌和可还原态锌含量分别提高了15.9%和5.3%。施用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效锌和锌活化系数随试验年限增加呈不断增加趋势,年增长速率分别为0.074~0.1244 mg·kg^(-1)和0.032~0.063个百分点。与NPK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的处理2019年土壤有效锌和锌活化系数分别显著提高了6.3%~22.6%和0.68~1.47个百分点,弱酸可溶态锌、可还原态锌、可氧化态锌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3.6%~84.0%、32.5%~47.4%、25.5%~36.3%,其占比分别提高了0.6~1.3个百分点、1.7~3.4个百分点、1.2~7.3个百分点,残渣态锌占比降低了3.6~12.0个百分点。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锌与弱酸可溶态锌、可还原态锌、可氧化态锌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残渣态锌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弱酸可溶态锌对有效锌直接通径系数最大,有显著直接正效应,残渣态锌对有效锌有显著直接负效应,可还原态锌和可氧化态锌通过间接影响弱酸可溶态锌对有效锌有较强间接正效应。综上,弱酸可溶态锌是黄壤稻田有效锌的主要来源,可还原态锌和可氧化态锌是有效锌的重要缓存库。农业生产中,可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促进锌向弱酸可溶态锌、可还原态锌、可氧化态锌转化,避免其向残渣态锌累积来提高土壤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壤稻田 长期施肥 有效锌 锌形态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黄壤性水稻土综合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兴成 杨叶华 +5 位作者 李渝 刘彦伶 张雅蓉 朱华清 熊涵 蒋太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6-515,共10页
【目的】评价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西南地区黄壤性水稻土综合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为西南稻区土壤培肥和作物产能提升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依托农业农村部贵州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选取10个不同施肥处理:... 【目的】评价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西南地区黄壤性水稻土综合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为西南稻区土壤培肥和作物产能提升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依托农业农村部贵州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选取10个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施氮磷肥(NP)、施氮钾肥(NK)、施磷钾肥(PK)、平衡化肥(NPK)、25%有机肥替代化肥(3/4NP+1/4M)、50%有机肥替代化肥(1/2NP+1/2M)、单施有机肥(M)、有机肥化肥配施(NPK+M),测试各处理2016—2020年作物产量和耕层土壤养分,运用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综合肥力进行估算,采用随机森林回归评估土壤性质对综合肥力的影响,基于稳定性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评估不同施肥管理下水稻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通过路径分析明确施肥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黄壤性水稻土综合肥力有明显影响,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以N处理最低,NPK+M处理最高;长期施用有机肥各处理(3/4NP+1/4M、1/2NP+1/2M、M、NPK+M)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显著高于CK和施化肥处理(N、NP、NK、NPK)(P<0.05,下同)。随机森林回归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对重要性分别为32.1%和25.0%。水稻产量结果表明,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3/4NP+1/4M和1/2NP+1/2M)和NPK+M处理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CK、N和NK处理。施用有机肥各处理(3/4NP+1/4M、1/2NP+1/2M、M、NPK+M)在获得水稻高产的同时,水稻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也较高;CK、N和NK处理水稻产量较低,且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低。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与水稻产量密切相关,路径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磷肥和有机肥促进了黄壤性水稻土综合肥力提升,并促进作物增产;当季施用氮肥和磷肥促进水稻增产。【结论】长期施用有机肥和磷肥可提升黄壤性水稻土综合肥力,并维持水稻高产、稳产和可持续性。土壤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黄壤性水稻土综合肥力高低的重要养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综合肥力指数 稳定性指数 可持续性指数 随机森林回归 路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配施缓释肥对连作马铃薯提质增产效果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柳玲玲 顾小凤 +2 位作者 魏全全 张萌 芶久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7期129-131,共3页
针对马铃薯连作障碍问题,探索生物有机肥配施缓释肥对马铃薯连作土壤速效养分、马铃薯养分吸收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威芋5号原种为材料,在减施25%缓释肥的基础上,配施不同生物有机肥及组合,测定其出苗率、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土... 针对马铃薯连作障碍问题,探索生物有机肥配施缓释肥对马铃薯连作土壤速效养分、马铃薯养分吸收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威芋5号原种为材料,在减施25%缓释肥的基础上,配施不同生物有机肥及组合,测定其出苗率、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土壤生化性状等。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配施缓释肥对马铃薯的农艺性状、出苗率、土壤养分、产量以及薯块品质均有改善作用。生物有机肥的配施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其中T4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较单施缓释肥的处理增产16.80%,且马铃薯薯块的养分吸收量最高。从品质来看,T4处理的粗蛋白、淀粉、还原性糖以及Vc含量最高,分别较对照提高26.97%、51.67%、166.94%和39.63%。因此,生物有机肥配施缓释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含量,提高连作区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其中以混合施用生物有机肥Ⅰ和生物有机肥Ⅱ的T4处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生物有机肥 连作 减施 配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消费需求的猕猴桃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黄兴成 杨叶华 +4 位作者 朱华清 李渝 张雅蓉 刘彦伶 蒋太明 《南方园艺》 2022年第1期61-65,共5页
为推动猕猴桃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用网络调研方法,分析了我国居民对猕猴桃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当前消费猕猴桃的方式以鲜食为主,年轻群体对猕猴桃果汁饮料类产品消费占比较高,新兴消费群体对猕猴桃果脯果干的... 为推动猕猴桃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用网络调研方法,分析了我国居民对猕猴桃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当前消费猕猴桃的方式以鲜食为主,年轻群体对猕猴桃果汁饮料类产品消费占比较高,新兴消费群体对猕猴桃果脯果干的消费增加,低收入消费者对果汁饮料和果脯果干的消费比重更高,消费方式趋于多元化。消费者普遍认为食用不便、购买不便和品牌知名度不高等因素影响了其对猕猴桃的消费行为。基于消费需求,未来猕猴桃产业发展必须加快推动加工类产品创新,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同时准确定位产品营销市场,建立健全猕猴桃产业链条,实现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消费需求 消费群体 偏好 产业结构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