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通量芯片的小麦抗赤霉病基因高效KASP标记开发和育种应用
1
作者 邓清燕 罗江陶 +1 位作者 郑建敏 蒲宗君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5-184,共10页
小麦赤霉病是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真菌性病害,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抗病基因已成为当前抗赤霉病育种的快速有效策略。为建立小麦抗赤霉病基因的高通量筛选体系、创制抗赤霉病新种质并提升四川小麦赤霉病抗性,利用100K SNP芯片对1... 小麦赤霉病是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真菌性病害,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抗病基因已成为当前抗赤霉病育种的快速有效策略。为建立小麦抗赤霉病基因的高通量筛选体系、创制抗赤霉病新种质并提升四川小麦赤霉病抗性,利用100K SNP芯片对14个四川小麦品种(系)和3个抗赤霉病种质进行全基因组基因型分析。基于已报道的主效抗赤霉病基因Fhb2、Fhb4、Fhb5的遗传连锁区间,筛选获得与目标基因连锁(Fhb2、Fhb4)或共分离(Fhb5)的SNP位点,并据此开发特异性KASP标记。结果显示,基于100K SNP芯片,17份小麦品种(系)按遗传相似性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含有北方小麦遗传背景的抗病种质NMAS070和NMAS069独立成簇,与四川小麦品种(系)间亲缘关系较远;其余15份品种(系)聚为一类并进一步分为2个亚类。功能基因检测揭示抗病亲本携带赤霉病抗性位点,而农艺亲本则富集产量与品质相关优异等位变异。通过SNP位点筛选,在Fhb2、Fhb4连锁区间及Fhb5共分离区间内共鉴定出8个关键SNP位点,据此成功开发4对Fhb2、2对Fhb4和2对Fhb5的特异性KASP标记。验证试验表明,所有KASP标记均能实现精准分型,并已有效应用于赤霉病抗病分子育种实践。开发的小麦抗赤霉病基因Fhb2、Fhb4、Fhb5高效KASP标记体系为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对提升西南麦区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赤霉病 KASP标记 分子标记选择 抗赤霉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倍体小黑麦×六倍体小麦杂交后代中染色体遗传与结构变异鉴定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漫宇 姚方杰 +1 位作者 杨足君 杨恩年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7,共15页
六倍体小黑麦是普通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可以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六倍体小黑麦为供体向普通小麦转移黑麦染色质,以探明六倍体小黑麦×六倍体小麦杂交、回交后代的染色体遗传特性,为小黑麦种质材料的后续研究... 六倍体小黑麦是普通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可以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六倍体小黑麦为供体向普通小麦转移黑麦染色质,以探明六倍体小黑麦×六倍体小麦杂交、回交后代的染色体遗传特性,为小黑麦种质材料的后续研究和利用奠定基础。以六倍体小黑麦16引171为母本,六倍体小麦川麦62为父本配制杂交及回交组合,利用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技术(non-denaturing fl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ND-FISH)对F1、BC1F1和BC1F2植株进行细胞学跟踪鉴定。结果表明,杂种F1回交结实率为2.61%;BC1F1植株2R染色体传递频率最高;BC1F2植株中黑麦染色体在后代的传递率为6R>4R>2R,小麦背景中5B-7B相互易位染色体在BC1F2植株中表现出严重偏分离。在BC1F1和BC1F2植株中观察到24种结构变异染色体,包括染色体片段、等臂易位染色体、易位染色体以及双着丝粒染色体,且部分BC1F2植株的种子表现粒长和千粒重均优于六倍体小麦亲本川麦62。因此,在利用六倍体小黑麦作为桥梁向普通小麦导入黑麦遗传物质时,应尽量采取多次回交的方式,使D组染色体迅速恢复,保证后代育性的恢复,同时关注染色体结构变异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倍体小黑麦 六倍体小麦 染色体遗传 ND-FISH 染色体结构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基因芯片分析西南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川麦104的遗传构成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式昭 王琴 +6 位作者 郑建敏 朱华忠 李俊 万洪深 罗江陶 刘泽厚 伍玲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65-672,共8页
川麦104是西南麦区近年来选育的主栽小麦品种,为研究其高产、抗病遗传特性,利用3种小麦基因芯片(660K SNP、50K SNP和35K SNP)对川麦104及其双亲川麦42、川农16进行分析,探究川麦104的遗传构成。结果表明,在能定位于小麦不同染色体的SNP... 川麦104是西南麦区近年来选育的主栽小麦品种,为研究其高产、抗病遗传特性,利用3种小麦基因芯片(660K SNP、50K SNP和35K SNP)对川麦104及其双亲川麦42、川农16进行分析,探究川麦104的遗传构成。结果表明,在能定位于小麦不同染色体的SNP中,川麦104中与双亲相同的共有等位变异位点数目远多于其他类型位点,分别占定位位点总数的75.90%、74.21%和81.08%。川麦104中来源于双亲的SNP位点在染色体A、B和D基因组中分布不均匀;3种基因芯片扫描结果显示,在D基因组中来源于川麦42的遗传位点数均多于川农16。从21条染色体分布来看,川麦104中来源于川麦42的等位位点在7A、1B、2B、5B、1D和5D染色体上分布较多(遗传贡献率≥70%),其中在7A染色体上遗传贡献率超过90%;来源于川农16的等位位点在6A、3B和4B染色体上分布较多(遗传贡献率≥70%),其中在6A和4B染色体上遗传贡献率超过90%。功能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川麦104中绝大多数的优良等位基因均同时继承于双亲川麦42和川农16,在少部分重要性状上,川麦104还分别继承了双亲中的优良等位基因。这些优良基因正是川麦104在产量、抗性等各方面表现优良的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基因芯片 川麦104 遗传构成 遗传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审小麦新品种川麦1648高产稳产特性及品质、抗病性分析
4
作者 李式昭 涂洋 +1 位作者 朱华忠 伍玲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6-221,共6页
依据2017—2020年度四川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9—2022年度国家冬小麦长江上游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及2022—2023年度西南冬麦区新品种展示试验数据,分析川麦1648的高产稳产特性,并探究其品质与抗病性。结果表明,川麦1648产量为5 ... 依据2017—2020年度四川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9—2022年度国家冬小麦长江上游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及2022—2023年度西南冬麦区新品种展示试验数据,分析川麦1648的高产稳产特性,并探究其品质与抗病性。结果表明,川麦1648产量为5 745.6~6 911.6 kg/hm^(2),比对照增产4.5%~13.9%,增产点率71.4%~100.0%,丰产性突出,适应性好。在7个年度试验中,川麦1648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4.5%,平均高稳系数为74.8%,稳产性突出。相关性分析表明,川麦1648的产量与产量三因素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对产量的相关程度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品质分析表明,川麦1648属中筋类型,适宜制作蛋糕和制曲。抗病性鉴定表明,川麦1648抗条锈病和叶锈病。综合来看,川麦1648高产稳产、优质抗病、广适抗逆,推广应用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麦1648 高产 稳产 品质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麦区骨干亲本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的确定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泽厚 万洪深 +5 位作者 杨凡 王琴 唐豪 杨宁 杨武云 李俊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7-912,共16页
【目的】川麦42是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选育出的高产、广适的优异小麦品种,是西南麦区重要的骨干亲本,本研究通过明确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为西南麦区突破性品种培育提供分子设计依据。【方法】利用170个SSR... 【目的】川麦42是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选育出的高产、广适的优异小麦品种,是西南麦区重要的骨干亲本,本研究通过明确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为西南麦区突破性品种培育提供分子设计依据。【方法】利用170个SSR和2268个DArT标记分析川麦42遗传组分在7个衍生品种中的分布与传递情况;根据已构建的遗传图谱和定位到的产量性状QTL,明确川麦42遗传组分对各个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结果】川麦42遗传组分在7个一代衍生品种中分布与传递频率不同,其中川麦56、川麦58、川麦64、川麦104、川麦90和川麦91继承了50%以上的川麦42的遗传组分,平均为64%,高于理论值,而川麦92则低于25%。17条小麦染色体上的92个等位位点在川麦42衍生品种中具有较高的分布频率,得到稳定传递;对比已构建的川麦42遗传连锁图谱及其定位到的QTLs,发现位于2A、2B、4A、4D、5B、5D、5A、6D、7A和7D染色体上11个基因组区段与重要农艺性状QTL紧密连锁,其中4A、4D、5B、5D和7D染色体上川麦42单倍型可提高衍生品种的穗粒数、千粒重和小区产量;位于5B染色体Xgwm234~Xgwm371区段携带千粒重QTL,川麦42单倍型最高可增加千粒重2.21 g;位于4D、5D和7D染色体区段携带小区产量QTL,川麦42单倍型最高增产率分别为8.92%、6.33%、4.79%。【结论】携带产量性状增效QTL并且在衍生品种中能够高频传递的基因组区段是川麦42能够成为西南麦区骨干亲本的重要遗传基础,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的确定为西南麦区小麦骨干亲本选择及突破性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麦42 骨干亲本 重要基因组区段 遗传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抗病优质多穗型小麦新品种川麦919的选育
6
作者 张浙峰 李俊 +7 位作者 万洪深 唐豪 王琴 杨凡 杨宁 李杨 杨武云 刘泽厚 《中国种业》 2025年第6期139-141,共3页
川麦919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选育的多穗型、高产、稳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系谱为间26-30/川麦104//15PL7191。2年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6133.88kg,较对照川农32增产4.32%,增产点率81.25%;生产试验产... 川麦919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选育的多穗型、高产、稳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系谱为间26-30/川麦104//15PL7191。2年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6133.88kg,较对照川农32增产4.32%,增产点率81.25%;生产试验产量6439.65kg,较对照川农32增产9.11%,增产点率100%;2年16点区域试验平均有效穗数367.58万穗,平均穗粒数44.48粒,平均千粒重45.91g;容重804g/L,粗蛋白质含量14.91%,湿面筋含量30.9%,面团稳定时间5min,降落数值212s,达四川省优质中筋小麦标准;中抗条锈病,中感-中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2025年2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麦20240005。对川麦919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栽培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科研工作者及种植农户提供参考,助力小麦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川麦919 多穗型 高产 抗病 优质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
7
作者 郑建敏 蒲宗君 +5 位作者 吕季娟 刘学安 罗江陶 邓清燕 刘培勋 李朝苏 《农学学报》 2025年第1期7-12,共6页
为了充分挖掘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潜力,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及应用,本研究对其产量表现进行了剖析。利用3 a区域试验数据,采用多年多点品比试验方法和GGE双标图模型对‘川麦614’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展开分析。结果表... 为了充分挖掘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潜力,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及应用,本研究对其产量表现进行了剖析。利用3 a区域试验数据,采用多年多点品比试验方法和GGE双标图模型对‘川麦614’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川麦614’小区平均产量6031.50 kg/hm^(2),位居第二,稳定性好,适应多环境。大区生产中‘川麦614’产量7031.55 kg/hm^(2),居第一,增产达8.79%。双标图模型中,“哪个赢在哪里”功能图指明‘川麦614’在达州、内江、南部、双流和中江的产量高,适应性好;“高产性和稳产性”功能图显示其产量最高,稳定性好;具同心圆的GGE双标图表明‘川麦614’是丰产性和稳产性很好的品种。综合比较,‘川麦614’是一个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表现良好的养分高效利用新品种,推广应用潜力大,育种利用与基础研究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高效利用 川麦 GGE双标图模型 丰产性 稳产性 适应性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企联合穿梭选育的中强筋小麦新品种尊农621
8
作者 张浙峰 邓清燕 +5 位作者 罗江陶 刘培勋 刘华 张雪勤 蒲宗君 郑建敏 《中国种业》 2025年第8期186-187,共2页
尊农621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襄阳尊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异地穿梭选育而成的中强筋小麦新品种,系谱为:贵农21/川麦30//川麦42。该品种对条锈病具有一定的抗性,耐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抗倒伏;籽粒白色、角质,外观... 尊农621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襄阳尊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异地穿梭选育而成的中强筋小麦新品种,系谱为:贵农21/川麦30//川麦42。该品种对条锈病具有一定的抗性,耐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抗倒伏;籽粒白色、角质,外观商品性好;产量稳定,2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27.80kg,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6.6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28.80kg,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8.16%。于2024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鄂审麦20241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企联合 穿梭育种 尊农621 中强筋 抗病 高产 新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合成小麦育种优势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朱欣果 万洪深 +3 位作者 李俊 郑建敏 唐宗祥 杨武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25-632,共8页
[目的]人工合成小麦是拓宽现代小麦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桥梁资源,如何对其高效利用是一个难点。明确人工合成小麦在育种方面的优势及其遗传基础是其育种利用能否成功的关键。[方法]利用P1、P2和RIL群体联合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 [目的]人工合成小麦是拓宽现代小麦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桥梁资源,如何对其高效利用是一个难点。明确人工合成小麦在育种方面的优势及其遗传基础是其育种利用能否成功的关键。[方法]利用P1、P2和RIL群体联合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对人工合成小麦‘圆网/节18’与西南麦区育种中间材料‘10单568’构建的RIL群体及其亲本的条锈病成株抗性以及株高、穗长、小穗数、有效分蘖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等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分离分析。[结果]条锈病成株抗性受4对加性基因控制,其抗性位点都来自人工合成小麦,其中第1对和第2对基因的加性效应最大;穗粒数由2对基因控制,其中有1对增加穗粒数基因来自人工合成小麦,其加性效应为3.37;有效分蘖数由4对主基因控制,有3对基因的增效位点来自人工合成小麦,第1对基因加性效应达到1.1;4对控制千粒质量的基因中,只有1对效应最小的基因增效位点来自人工合成小麦;在控制株高、穗长和小穗数的基因中,人工合成小麦不含任何增效位点。[结论]人工合成小麦‘圆网/节18’在育种方面的遗传优势主要表现在提高条锈病成株抗性、增加穗粒数以及有效分蘖数,并且受具有较大加性效应的多个主基因控制,为育种工作者制定育种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 育种优势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小麦660K SNP芯片分析川麦44在其衍生后代中的遗传贡献 被引量:12
10
作者 郑建敏 罗江陶 +5 位作者 万洪深 李式昭 杨漫宇 李俊 刘于斌 蒲宗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93-1300,共8页
为明确小麦骨干亲本川麦44的遗传特性,利用小麦660KSNP芯片对川麦44及其衍生品种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川麦44在6个衍生品种中的遗传贡献率为23.77%~72.63%,平均为48.58%,衍生品种存在遗传偏亲现象。川麦44特异性标记在不同染色体和染色... 为明确小麦骨干亲本川麦44的遗传特性,利用小麦660KSNP芯片对川麦44及其衍生品种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川麦44在6个衍生品种中的遗传贡献率为23.77%~72.63%,平均为48.58%,衍生品种存在遗传偏亲现象。川麦44特异性标记在不同染色体和染色体组中分布不均匀,衍生品种中特异性标记数具有B染色体组>A染色体组>D染色体组的共同特征。在除1B和6A外的染色体上,共筛选出52个川麦44高遗传率片段,片段长度为0.10~76.20Mb,其中5B上的片段数量最多,累计长度最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骨干亲本川麦44的重要基因组区段及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干亲本 育种 660K芯片 SNP 遗传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倍体小麦与六倍体小麦杂种的染色体遗传特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江陶 郑建敏 +3 位作者 蒲宗君 范超兰 刘登才 郝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27-1436,共10页
四倍体栽培小麦(Triticum turgidum L.,AABB)和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AABBDD)是两种目前主要的小麦栽培种。通过远缘杂交转移利用四倍体小麦(或六倍体小麦)基因是六倍体小麦(或四倍体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方法。然而,两者杂种F... 四倍体栽培小麦(Triticum turgidum L.,AABB)和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AABBDD)是两种目前主要的小麦栽培种。通过远缘杂交转移利用四倍体小麦(或六倍体小麦)基因是六倍体小麦(或四倍体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方法。然而,两者杂种F1为基因组组成不平衡的五倍体,其中A和B基因组染色体均为两套,而D基因组染色体仅一套。亲本间的遗传差异,包括核基因组和细胞质基因组,可能影响五倍体杂种的染色体传递效率。本研究以多个不同遗传背景的四倍体小麦和六倍体小麦为亲本,配置正反交五倍体杂种F1,采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自交F2代植株的染色体组成规律。结果表明,杂交亲本的遗传背景对杂种F1自交结实率影响显著;不论是以四倍体小麦还是六倍体小麦做母本,AB基因组染色体在F1自交过程中相对稳定,F2后代的数目均接近28条(27.9 vs.28.0);以四倍体小麦为母本F2平均保留的D基因组染色体数显著多于以六倍体小麦为母本的后代(7.0 vs.2.9)。因此,以四倍体小麦为最终目标后代时,应优先以六倍体小麦为母本进行杂交组合的配置;以六倍体小麦为最终目标后代时,应优先以四倍体小麦为母本开始最初的杂交组合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倍体小麦 六倍体小麦 染色体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籽粒镉积累不同的小麦在不同镉环境下籽粒养分特性
12
作者 杨玉敏 万洪深 +10 位作者 叶美金 胡文 肖春 杨凡 何娟 雷建容 杨晶 陈春秀 李俊 杨恩年 杨武云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2-770,799,共10页
【目的】明确籽粒镉(Cd)积累不同的小麦在不同Cd土壤中籽粒Cd及其他养分的特性,筛选籽粒Cd低积累、有益养分高积累材料。【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5份小麦籽粒Cd高积累和5份籽粒Cd低积累材料在不同Cd土壤中小麦籽粒中主要营养元素、有... 【目的】明确籽粒镉(Cd)积累不同的小麦在不同Cd土壤中籽粒Cd及其他养分的特性,筛选籽粒Cd低积累、有益养分高积累材料。【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5份小麦籽粒Cd高积累和5份籽粒Cd低积累材料在不同Cd土壤中小麦籽粒中主要营养元素、有益中微量元素含量。【结果】籽粒Cd含量与土壤中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Cd低积累小麦在不同Cd土壤中籽粒Cd迁移系数较低,籽粒Cd高积累小麦从土壤中吸收Cd转运至籽粒的效率较高。籽粒Cd低积累小麦中籽粒N、P、K、Cu和Mn含量随土壤Cd浓度的升高而降低,Ca、Fe含量随着土壤Cd浓度的升高而上升,Mg、Zn含量变化受土壤Cd含量影响不明显;高Cd积累小麦籽粒P、K、Ca、Mg、Zn和Fe含量随土壤Cd浓度提高而升高,籽粒Cu含量随土壤Cd含量的升高而降低,籽粒N、Mn含量变化不明显。【结论】籽粒Cd低积累和籽粒Cd高积累从土壤中吸收和转运Cd及其他养分到籽粒中的响应差异较大,籽粒Cd高积累小麦Cd耐受性较强,与多数中微量元素含量具协同作用,而籽粒Cd低积累小麦Cd耐受性较差,与多数中微量元素含量间表现为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大量元素 中微量元素 小麦 籽粒Cd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中筋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618
13
作者 郑建敏 蒲宗君 +3 位作者 罗江陶 邓清燕 王德君 李成霞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F0003-F0003,共1页
川麦618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优质材料34756为母本、自育品系SW9262为父本杂交,其后以该组合F_(1)为母本、抗病材料20828为父本配置三交组合,通过混合选择法和系谱选择法选育出的优质中筋抗病小麦新品种。
关键词 作物研究所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混合选择法 小麦新品种 系谱选择法 抗病材料 优质材料 母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糯青稞新品种阿青糯2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14
作者 李式昭 涂洋 +4 位作者 张云书 李晋 贺宏 朱华忠 伍玲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6期174-176,共3页
阿青糯2号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藏青85为母本、30005-17为父本杂交,连续多年采用改良系谱选择法选育的糯青稞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品质优、抗多种病害、综合性状突出等特点,于2024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 阿青糯2号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藏青85为母本、30005-17为父本杂交,连续多年采用改良系谱选择法选育的糯青稞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品质优、抗多种病害、综合性状突出等特点,于2024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适宜在四川省阿坝州农业区春播种植。本文作者介绍了阿青糯2号的品种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适宜种植区域及高产栽培技术,为其进一步推广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青稞 阿青糯2号 选育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小麦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及发展进程 被引量:21
15
作者 郑建敏 罗江陶 +8 位作者 万洪深 李式昭 杨漫宇 李俊 杨恩年 蒋云 刘于斌 王相权 蒲宗君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99-610,共12页
品种系谱蕴含亲本来源、选育方式、亲缘关系等大量信息,对揭示农作物品种演变特点、规律并最终指导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汇总了四川省1936~2017年间326个小麦品种的系谱信息,对育种方式、亲本构成、高频亲本及骨干亲本的变化、遗... 品种系谱蕴含亲本来源、选育方式、亲缘关系等大量信息,对揭示农作物品种演变特点、规律并最终指导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汇总了四川省1936~2017年间326个小麦品种的系谱信息,对育种方式、亲本构成、高频亲本及骨干亲本的变化、遗传贡献、易位系及人工合成种质分布等情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四川省育种家从大量材料中选用387个直接亲本,采用杂交育种等方式,配制数千个组合,从256个组合中选育出314个品种,对四川省小麦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小麦育种提供了更为优异的材料基础。四川省小麦育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主要依靠引进材料、地方品种到自主创制材料的过程;高频亲本、骨干亲本随育种进程推进而逐渐变化。易位系和人工合成种质对四川省小麦育种贡献巨大。育种目标的一致性必然导致遗传多样性散失和遗传基础脆弱,今后重点应加强资源的创制、保护和利用。本文通过育成品种的系谱梳理,对四川省小麦的育种发展进程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未来种质资源的收集创制和育种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育种 系谱 遗传贡献 遗传多样性 易位系 人工合成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20年国家小麦区域试验长江上游组参试品系产量性状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式昭 涂洋 +6 位作者 朱华忠 吕季娟 郑建敏 万洪深 罗江陶 杨漫宇 伍玲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27,共9页
【目的】分析近年来国家小麦区域试验长江上游组参试品系的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趋势,可为该区域小麦新品种选育和生产推广提供借鉴。【方法】利用2009—2020年长江上游组国家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相关农艺性状的... 【目的】分析近年来国家小麦区域试验长江上游组参试品系的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趋势,可为该区域小麦新品种选育和生产推广提供借鉴。【方法】利用2009—2020年长江上游组国家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区试结果,分析其演变规律和相关性。【结果】12年间长江上游麦区参试品系的变异系数排序为:全生育期<千粒重<株高<有效穗<产量<穗粒数。参试品系的年度平均产量为4 944.6~6 087.8 kg/hm^(2),总平均5 464.3 kg/hm^(2),整体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缓慢提高。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穗粒数均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逐步提高,千粒重则缓慢降低,其中穗粒数的增加最为明显。从主要农艺性状来看,全生育期受环境影响更为明显,而株高对产量起到极大限制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12年间参试品系的产量水平同对照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穗粒数是长江上游麦区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选择株高适中且抗倒伏的品种更有利于实现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国家区试 产量性状 演变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618产量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郑建敏 蒲宗君 +4 位作者 吕季娟 罗江陶 邓清燕 刘培勋 李式昭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2-1037,共6页
【目的】为保障小麦生产安全,促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在进入市场前对品种特性的分析,可为广大用户提供生产所需信息,为良种良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数据,采用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等对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 【目的】为保障小麦生产安全,促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在进入市场前对品种特性的分析,可为广大用户提供生产所需信息,为良种良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数据,采用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等对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618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分析。【结果】2年区域试验AMMI模型分析表明,川麦618产量处于中等水平,稳定性好。大区生产试验中,川麦618平均每666.7 m^(2)产量450.52 kg,有效穗23.57万穗/666.7 m^(2),千粒重47.93 g,穗粒数47.28粒;根据AMMI分析排序图比较品种特性优劣:中科麦1816>川麦618>蜀麦1958>川育42>绵麦367>西科麦5518;GGE图分析表明,川麦618具有比较优势。【结论】小麦新品种川麦618是一个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表现较好的优质抗病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麦618 优质 抗病 AMMI模型 丰产性 稳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高产小麦品种川麦1247的灌浆特性和功能基因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式昭 涂洋 +6 位作者 朱华忠 郑建敏 刘泽厚 王琴 罗江陶 万洪深 伍玲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69-1377,共9页
【目的】研究早熟小麦品种川麦1247的灌浆特性和功能基因,为今后四川盆地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四川盆地目前推广种植的早、中、晚3种熟性的高产小麦品种为材料,用Logistic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推导出一... 【目的】研究早熟小麦品种川麦1247的灌浆特性和功能基因,为今后四川盆地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四川盆地目前推广种植的早、中、晚3种熟性的高产小麦品种为材料,用Logistic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推导出一系列灌浆参数,通过相关分析对籽粒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利用小麦50K SNP基因芯片对川麦1247的功能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川麦1247全生育期较四川大面积推广中熟品种提早4~5 d,较晚熟品种提早7 d。与其他品种相比,川麦1247的抽穗期较早,灌浆持续时间较短,且平均灌浆速率较高。从灌浆3个阶段来看,川麦1247的灌浆快增期、缓增期持续时间较短,而灌浆渐增期、缓增期的灌浆速率较高。从不同熟性小麦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变化动态来看,早熟品种能持续保持较快的灌浆速度,且灌浆高峰的峰值高。利用50K SNP基因芯片对川麦1247的功能基因进行分型表明,川麦1247含光周期基因Ppd-D1a、春化基因vrn-A1、Vrn-D1a以及正向控制千粒重基因(TaSus2-2A、TaGASR-7A、TaGW2-6B、TaSus1-7B、TaGS1a和TaGS-D1a)的聚合效应可能是川麦1247在早熟、高产性状上表现优良的重要原因。【结论】川麦1247灌浆速率高,可以弥补灌浆期缩短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聚合早熟、高产相关优异功能基因资源。因此,川麦1247在当前生产上和早熟小麦育种中均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水稻轮作 灌浆特性 籽粒灌浆参数 功能基因 小麦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对四川条锈病变化进行抗性监测及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式昭 杨漫宇 +7 位作者 涂洋 朱华忠 郑建敏 万洪深 刘泽厚 罗江陶 杨恩年 伍玲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8-1014,共7页
【目的】跟踪鉴定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年度间抗条锈性变化和相应抗条锈基因的有效性,可为四川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通过人工接种四川优势条锈病混合菌系和田间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在2014—2022年... 【目的】跟踪鉴定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年度间抗条锈性变化和相应抗条锈基因的有效性,可为四川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通过人工接种四川优势条锈病混合菌系和田间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在2014—2022年对以Avocet S为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进行最终病害严重度的持续跟踪鉴定。【结果】2014—2022年间,对四川条锈菌优势小种一直表现抗病的基因(系)仅有3份,占10.7%,分别为:Yr5、Yr15和PBW343,是四川省有效的抗病基因,可在条锈病抗病育种中进一步加以利用。表现感病的基因(系)有13份,占46.4%,分别为:AOC-YRA、AOC+YRA、Yr1、Yr6、Yr7、Yr8、Yr9、YrSP、YrCV、Yr28、Yr29、Yr31和AOC-Null,其抗性在四川省已失效,在今后的抗病育种和生产上应避免单独使用。表现不稳定的基因(系)有12份,占42.9%,分别为:Yr2、Tatara、Yr10、Yr17、Yr18、Yr24、Yr26、Yr27、Pavon、Seri、Opata和Super Kauz,应持续加强后续监测,提早进行品种的合理布局和必要的品种更替。【结论】以Avocet S为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连续9年对条锈病的抗性表现基本稳定,是适合四川麦区的鉴别寄主。对条锈菌进行病情监测和评估是一项应该长期坚持的工作,这将为保障我国小麦安全生产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近等基因系 鉴别寄主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酿酒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现状初步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建敏 蒲宗君 +8 位作者 吕季娟 杜小英 甯顺腙 罗江陶 邓清燕 刘培勋 万洪深 李式昭 杨漫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56-1064,共9页
【目的】为了解四川省酿酒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现状,梳理痛点卡点,明确育种方向与重心。【方法】利用2021—2022年度四川省酿酒小麦区域试验3个试验点近红外品质检测结果及农艺性状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参试品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目的】为了解四川省酿酒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现状,梳理痛点卡点,明确育种方向与重心。【方法】利用2021—2022年度四川省酿酒小麦区域试验3个试验点近红外品质检测结果及农艺性状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参试品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1个品种粗蛋白含量均值为11.63%,淀粉含量均值为68.17%,湿面筋含量均值为28.10%,Zeleny沉降值均值为31.66 mL;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Zeleny沉降值三者相互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淀粉含量均为极显著负相关。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个品质指标在地点间、品种间、地点×品种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地点影响大于品种。地点间比较结果,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Zeleny沉降值3个指标高低顺序均为崇州>绵阳>新都,而淀粉含量高低为新都>绵阳>崇州。品种间4个品质指标也存在规律性的差异,与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个品种可分为4类,数量最多的两类均与高产有关;类型丰富,但缺少聚焦。【结论】酿酒小麦育种与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建立针对性的筛选体系,未来仍有较长的探索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小麦 区域试验 品质指标 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