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提升稻茬小麦抗渍能力的生理和农学效应
1
作者 陈佳博 贺大海 +5 位作者 梁振宇 祝婷婷 雷芳 杨洪坤 黄秀兰 樊高琼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8-525,共18页
【目的】四川平原地区小麦−水稻轮作模式下,小麦苗期易受渍害导致减产。我们从生理和农学效应两个方面研究了叶面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对小麦幼苗抗渍能力的影响,为减轻麦田渍害提供途径。【方法】在成都市大邑县元兴乡开展田间试... 【目的】四川平原地区小麦−水稻轮作模式下,小麦苗期易受渍害导致减产。我们从生理和农学效应两个方面研究了叶面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对小麦幼苗抗渍能力的影响,为减轻麦田渍害提供途径。【方法】在成都市大邑县元兴乡开展田间试验,供试材料为多穗型小麦品种蜀麦1963(SM1963)与大穗型品种蜀麦133(SM133)。稻茬小麦播种后30天内土壤相对含水量在90%以上,达到产生渍害的条件。在小麦三叶期,设置单独喷施S-诱抗素(S-ABA)、多效唑·甲哌鎓(PM)、氨基酸水溶肥(AF)、腐植酸水溶肥(HF)以及S-ABA和PM配合AF(S+P+A)或者HF(S+P+H)处理,以喷施清水(CK)作为对照。调查分析了麦苗生长速率、叶面积指数、茎蘖生长动态、结实特性、产量等农学性状。拔节期取叶片和分蘖节样品,分析碳氮代谢物积累量、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结果】6个喷施处理相比,S+P+H提升抗渍效果与稳产的效应最佳。与CK相比,S+P+H处理显著提升了两个穗型小麦拔节前群体生长速率与叶片净同化率,增加了叶面积指数与叶绿素含量,叶片与分蘖节蔗糖含量提升了38.8%~70.3%,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16.7%~24.2%,叶片脯氨酸含量提升了48.0%~71.5%,叶片与分蘖节MDA含量较CK降低了28.0%~51.2%,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较CK分别增加41.3%、47.6%、89.9%、38.7%以上,提升了碳氮代谢与抗氧化能力;SM1963、SM133小麦单株分蘖力较CK分别增加28.2%、58.3%,有效分蘖发生速率显著增加,主茎穗粒数、分蘖穗重与穗粒数显著提升,分蘖产量贡献率分别提升了6.1%、8.8%,最终产量分别提升26.3%、13.2%。单独喷施HF也有助于苗期叶片生长与光合,SM1963、SM133小麦分蘖产量贡献率分别提升12.2%、5.6%,实际产量分别提升15.4%与16.5%。多穗型蜀麦1963喷施S-ABA增产13.3%,大穗型蜀麦133喷施AF增产10%。【结论】三叶期喷施一种或者配合喷施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可从不同途径不同程度地缓解渍害对麦苗生长的不利影响,从生理角度看,可以促进小麦叶片生长和叶绿素含量,提高叶片和分蘖节中糖氮代谢物的积累,增强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膜损伤,保护分蘖发生并增强第一分蘖的可塑性,从农学角度看,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可提升茎蘖群体数量,促进群体生长速率,提高成穗质量,最终提高产量。相较大穗型蜀麦133,多穗型蜀麦1963喷施组合试剂后叶片、分蘖节糖代谢物含量及叶片SOD、APX活性提升更多,其氮代谢物含量、MDA含量更低,成穗的分蘖多。总体而言,喷施腐植酸叶面肥的效果大于喷施氨基酸叶面肥,S-诱抗素和多效唑·甲哌鎓与腐植酸叶面肥的组合效应也大于与氨基酸叶面肥的组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渍害 小麦品种 生长调节剂 叶面肥 茎蘖动态 群体生长速率 结实性状 抗氧化活性 碳同化 氮代谢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与种间距离下大豆/玉米带状套作作物生长特性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杨立达 任俊波 +7 位作者 彭新月 杨雪丽 罗凯 陈平 袁晓婷 蒲甜 雍太文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1-264,共14页
为明确施氮和种间距离下套作作物生长特性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本文以大豆/玉米带状套作系统为研究主体,探究不同氮水平(施氮与不施氮)与种间距离(玉豆间距30、45、60和75 cm、单作100 cm)下作物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差异,... 为明确施氮和种间距离下套作作物生长特性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本文以大豆/玉米带状套作系统为研究主体,探究不同氮水平(施氮与不施氮)与种间距离(玉豆间距30、45、60和75 cm、单作100 cm)下作物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差异,并对作物干物质积累过程进行拟合,综合分析作物生长规律和产量效益。结果表明:玉米生长率在抽雄期至乳熟期达最大,不施氮下以间距30 cm(MS30)最高,较玉米单作(MM100)高出34.99%。套作大豆生长率在初花期前显著低于单作(SS100),而初花期后高于SS100,以间距60cm(MS60)最高,盛花期—盛荚期在不施氮下较SS100高出78.91%。Logistic方程可较好的拟合玉米、大豆的干物质积累过程,且R2均在0.95以上。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推迟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高峰,提高了干物质积累量;套作大豆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慢于单作,而生育后期间距45cm(MS45)、MS60干物质积累逐渐与单作持平甚至超过单作。施氮提高了玉米籽粒干物质分配率而显著提高产量,2年间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0.05%、40.90%。随种间距离增加套作大豆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以MS60最高,MS30最低,MS60两年间在不施氮与施氮下较MS30分别平均高出23.88%、31.77%。套作下土地当量比均在1.35以上,其中以施氮下MS60最大(1.89)。适宜的种间距离(间距60 cm)可实现套作下玉米和大豆协同生长,提高作物生长率、促进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提高系统产量和土地当量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套作 种间距离 作物生长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北疆灌区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混合青贮产量和作物抗倒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欣 舒泽兵 +3 位作者 封亮 闫艳红 王小春 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5-723,共9页
【目的】针对北疆灌区光照资源丰富但青贮种植单一的问题,利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优势,在北疆灌区通过设计大豆-玉米不同种植密度来调控作物青贮产量,为当地青贮间作适宜密度栽培提供参考。【方法】设置3个玉米种植密度:9万株/hm^(2)... 【目的】针对北疆灌区光照资源丰富但青贮种植单一的问题,利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优势,在北疆灌区通过设计大豆-玉米不同种植密度来调控作物青贮产量,为当地青贮间作适宜密度栽培提供参考。【方法】设置3个玉米种植密度:9万株/hm^(2)(M1)、10.5万株/hm^(2)(M2)和12万株/hm^(2)(M3)。3个大豆种植密度:15万株/hm^(2)(S1)、18万株/hm^(2)(S2)和21万株/hm^(2)(S3),阐明不同密度处理下作物农艺性状、群体光合有效辐射、抗倒伏特性和青贮产量。【结果】玉米种植密度从9万株/hm^(2)增至12万株/hm^(2),茎秆穿刺强度平均降低17.30%~25.72%,倒伏率平均增加51.13%~55.27%,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增加8.00%~22.82%,光合势(LAD)平均增加10.49%~29.49%,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0.5万株/hm^(2)密度下获得最大值,大豆株高和倒伏率随玉米种植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大豆冠层透光率、茎粗和抗折力呈下降趋势,LAI和LAD呈先升后降趋势。在玉米低、中和高密度处理下,大豆高密度间作与低、中密度间作相比,抗折力分别降低18.71%~29.83%、19.68%~36.94%和20.48%~31.74%,倒伏率分别增加9.77%~48.50%、9.82%~66.24%和2.25%~35.80%。随大豆种植密度增加,大豆LAI、LAD和产量增加,倒伏率显著下降。M2S3处理间作系统混合青贮产量最高,为64 981.84 kg/hm^(2),较M2S1处理增产2.81%。【结论】玉米10.5万株/hm^(2)搭配大豆21万株/hm^(2)间作种植有利于提高混合青贮产量,可为北疆灌区青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适宜播种密度种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灌区 大豆-玉米带状间作 密度 抗倒伏 混合青贮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疆灌区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群体产量和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顾米嫦 舒泽兵 +2 位作者 蒲甜 杨文钰 王小春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7-1277,共11页
以西北灌区高产青贮玉米品种‘登海618’和耐阴、抗倒大豆品种‘吉育44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综合分析玉米种植密度(2021年:6.75万、8.25万、9.75万株·hm^(-2);2022年:9万、10.5万、12万株·hm^(-2))与大豆种植密度(2... 以西北灌区高产青贮玉米品种‘登海618’和耐阴、抗倒大豆品种‘吉育44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综合分析玉米种植密度(2021年:6.75万、8.25万、9.75万株·hm^(-2);2022年:9万、10.5万、12万株·hm^(-2))与大豆种植密度(2021年:12万、15万、18万株·hm^(-2);2022年:15万、18万、21万株·hm^(-2))对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群体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密度为10.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较9万、12万株·hm^(-2)分别提高了23.44%和10.56%,大豆种植密度为1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14.15 t·hm^(-2)。玉米10.5万株·hm^(-2)大豆21万株·hm的组合下群体产量达到最高,为64.98 t·hm^(-2),较种植密度最小处理(玉米9万株·hm^(-2)+大豆15万株·hm^(-2))增产了11.97 t·hm^(-2),较同种植密度下的玉米净作增产3.49 t·hm^(-2)。由回归方程拟合得出玉米种植密度为10.96万株·hm^(-2)、大豆种植密度为21.00万株·hm^(-2);时,群体产量最大,为63.57 t·hm^(-2)。玉米和大豆种植密度分别为10.5万和15万株·hm时,粗蛋白含量最高,达12.23%,饲草分级指数(GI)达最大(36.52),与同密度下的净作玉米相比,粗蛋白含量提高了2.39%,GI提高了22.55%,带状间作模式下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RFV)与同密度的净作玉米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处理的生物产量和青贮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排名1、2的加权关联度分别为0.8900和0.8723,故筛选出北疆灌区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高产优质种植密度组合为玉米10.5万株·hm+大豆15万株·hm^(-2),其次是玉米8.25万株·hm^(-2)大豆18万株·hm^(-2),可在适宜区域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草产量 营养品质 饲草分级指数 相对饲用价值 酸性洗涤纤维 中性洗涤纤维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豆科作物带状间套作对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优势的影响 被引量:57
5
作者 杨欢 周颖 +6 位作者 陈平 杜青 郑本川 蒲甜 温晶 杨文钰 雍太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76-1487,共12页
为明确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优势贡献的差异。本研究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通过比较间套作与相应单作成熟期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综合分析了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中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变化。... 为明确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优势贡献的差异。本研究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通过比较间套作与相应单作成熟期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综合分析了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中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套作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为1.16~1.72,具有套作产量优势,玉米花生间作LER为0.89~1.13,无明显间作产量优势。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比相应单作提高32.60%~54.22%、27.35%~34.64%和17.74%~24.42%,氮素利用效率低于相应单作21.99%~42.07%。氮、磷、钾吸收效率对LER的贡献分别为0.34~0.62、0.31~0.46和0.22~0.32,利用效率的贡献分别为–0.11~–0.35、–0.03~–0.31和–0.11~0.22。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分别高出相应单作–7.86%~31.58%、23.09%~46.52%和1.60%~55.48%,氮素利用效率高出相应单作7.55~26.60。氮、磷、钾吸收效率对LER的贡献分别为0~0.22、0.05~0.27和–0.11~0.32,利用效率的贡献分别为–0.25~0.19、–0.32~0.11和–0.47~0.32。因此,玉米大豆套作优势在营养方面的基础主要来自于相对于单作养分吸收总量的增加,而玉米花生间作无明显间作优势主要因为养分吸收对产量优势的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套作 玉米花生间作 养分吸收量 养分利用效率 产量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条件下播期对机插杂交籼稻日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驰 何连华 +8 位作者 廖爽 高云天 朱世林 李博 周伟 陈勇 胡剑锋 项祖芬 任万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79-1590,共12页
为探讨不同生态条件下播期对机插杂交籼稻日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丰产对策,以3个杂交籼稻品种宜香优2115、F优498和川优6203为材料,采取毯苗机插栽培方式,在四川的南部、射洪、安州和大邑4个生态点,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 为探讨不同生态条件下播期对机插杂交籼稻日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丰产对策,以3个杂交籼稻品种宜香优2115、F优498和川优6203为材料,采取毯苗机插栽培方式,在四川的南部、射洪、安州和大邑4个生态点,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播期对机插杂交籼稻全生育期、产量和日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条件下机插杂交籼稻的全生育期、产量和日产量存在差异;随着播期从3月下旬推迟至5月上旬,机插杂交籼稻播种至拔节期天数缩短,抽穗至成熟期天数增加,平均全生育期从159.5 d逐渐缩短至150.7 d,平均产量从10,260.45 kg hm^-2逐渐下降至7795.83 kg hm^-2,平均日产量从64.58 kg hm^-2 d^-1逐渐下降至51.95 kg hm^-2 d^-1。气象因子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和日产量的影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存在差异,产量与全生育期平均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水稻全生育期日平均温度、平均日最低温度、日平均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日产量与全生育期平均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全生育期平均日最低温度、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在南部、射洪和大邑与全生育期日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在四川盆地西平原区和中、东北丘陵区,冬水(闲)田或蔬菜茬口水稻最佳播期在3月下旬,选择F优498进行机插栽培可获得较高日产量;麦(油)茬水稻应在前茬收获后尽早抢栽,一般在4月下旬播种,选择F优498进行机插栽培可获得较高日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播期 机插 日产量 生态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旱地多熟种植模式气候资源利用比较研究
7
作者 李晶晶 梁冰 +6 位作者 蒲甜 马淑梅 余常兵 王淑彬 魏亚凤 杨文钰 王小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6-417,共12页
【目的】通过比较长江流域不同熟制、种植模式资源生产效率和产量,明确不同区域多熟种植模式增产增效效益。【方法】在长江上游(四川、湖北),长江中游(湖南、江西)和长江下游(江苏)分别设置不同的种植模式。【结果】各地区的三熟种植模... 【目的】通过比较长江流域不同熟制、种植模式资源生产效率和产量,明确不同区域多熟种植模式增产增效效益。【方法】在长江上游(四川、湖北),长江中游(湖南、江西)和长江下游(江苏)分别设置不同的种植模式。【结果】各地区的三熟种植模式与两熟模式相比,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和折谷产量均表现出显著优势。四川试验点的“小麦/春玉米/夏大豆”三熟模式在光能、温度和降水的生产效率上较“小麦-夏玉米”两熟模式分别提高12.7%、12.7%和11.7%,折谷产量提高7%~12.7%。湖北试验点的“马铃薯/春玉米/夏大豆”三熟模式较“饲料油菜-夏玉米”两熟模式的光能、温度和降水的生产效率分别提高31.9%、34.5%和35.5%,折谷产量提高13.4%~32%,春玉米较夏玉米产量提高10.1%~57.5%。湖南试验点“油菜-夏玉米‖夏大豆”两熟三作模式较“油菜-夏玉米”两熟模式的光能、温度和降水的生产效率提高15.3%、15.3%和15.2%,折谷产量提高15.2%,春玉米较夏玉米产量提高31.1%。江西试验点“黑麦草-春玉米/夏大豆”三熟模式较“冬闲-春玉米‖春大豆”一熟两作的光能、温度和降水的生产效率分别高出20.4%、13.7%和11.9%,折谷产量提高17.6%~18.2%。江苏试验点“鲜食蚕豆/鲜食玉米-鲜食玉米”三熟模式的光能、温度和降水的生产效率较两熟的“两熟收干籽蚕豆-玉米”分别高出123.5%、122.2%和116.7%,较两熟“鲜食蚕豆-鲜食玉米”的光能、温度和降水的生产效率分别高出36%、35.5%和34.5%,折谷产量提高24.6%~121.4%,春玉米较夏玉米产量提高15.4%。将作物的折谷产量和自然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可知,积温生产效率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结论】长江流域各区域三熟种植模式均有较好的增产增效作用,尤以长江下游增效显著,种植春玉米较种植夏玉米的增产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多熟种植模式 折谷产量 资源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轮作模式下氮肥运筹对成都平原冬小麦生长特性及产量的效应
8
作者 贺大海 梁振宇 +7 位作者 陈佳博 祝婷婷 李俊积 马宏亮 杨洪坤 黄秀兰 樊高琼 郑亭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0-641,共12页
为探究适宜成都平原地区小麦-水稻轮作(稻茬)和小麦-大豆轮作(旱地)下小麦适宜的氮肥运筹模式,以蜀麦1963为材料,大田设置150(N_(1))、200 kg·hm^(-2)(N_(2))共2个施氮量,设置底肥∶苗肥∶拔节肥为10∶0∶0(R_(1))、6∶4∶0(R_(2))... 为探究适宜成都平原地区小麦-水稻轮作(稻茬)和小麦-大豆轮作(旱地)下小麦适宜的氮肥运筹模式,以蜀麦1963为材料,大田设置150(N_(1))、200 kg·hm^(-2)(N_(2))共2个施氮量,设置底肥∶苗肥∶拔节肥为10∶0∶0(R_(1))、6∶4∶0(R_(2))、6∶0∶4(R_(3))、6∶2∶2(R_(4))共4个氮肥基追比,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分析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稻茬麦和旱地麦苗期的群体质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旱地麦相比,稻茬麦苗期和拔节期的株高、顶部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有效穗数(11.6%~37.2%)和产量(14.4%~45.5%)均显著降低。相较于N_(1),N_(2)提高了两种轮作模式下小麦苗期和拔节期顶部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且稻茬麦比旱地麦提升幅度更大;N_(2)条件下稻茬麦产量显著提高(7.8%),旱地麦产量提高2.5%。R_(2)和R_(4)较R_(3)和R_(1)显著提高了稻茬麦产量,R_(3)和R_(4)较R_(2)、R_(1)显著提高旱地麦产量。相同施氮量下,R_(2)和R_(4)可缩小稻茬麦和旱地麦因渍水导致的拔节期群体质量差距。稻茬条件下,R_(2)显著提高了小麦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及其对籽粒贡献率;旱地条件下,R_(3)和R_(4)显著提高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综合来看,成都平原地区稻茬麦适合在200 kg·hm^(-2)施氮量下采用底肥∶苗肥=6∶4和底肥∶苗期∶拔节期=6∶2∶2的氮肥运筹模式,而旱地麦则更适合在150 kg·hm^(-2)施氮量下采用底肥∶拔节肥=6∶4和底肥∶苗期∶拔节期=6∶2∶2的氮肥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轮作模式 渍害 群体质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穴稳苗”田间配置对西南稻区水稻冠层结构和光能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博 袁玉洁 +13 位作者 何辰延 周星 李秋萍 朱莜芸 何宇欣 黄小凡 艾小凤 陈勇 周伟 程红 王丽 肖洪 任万军 邓飞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6-274,共9页
【目的】明确“减穴稳苗”田间配置对西南稻区杂交籼稻冠层结构和光能分布特征的影响,从而为“减穴稳苗”田间配置在西南稻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在温江和汉源2个生态点设置田间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常规... 【目的】明确“减穴稳苗”田间配置对西南稻区杂交籼稻冠层结构和光能分布特征的影响,从而为“减穴稳苗”田间配置在西南稻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在温江和汉源2个生态点设置田间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常规密植田间配置(THDP,行穴距30.0 cm×12.0 cm,每穴1.5苗,单、双苗错穴移栽)和“减穴稳苗”田间配置(ISRH,行穴距30.0 cm×24.0 cm,每穴3苗)两种配置,研究了不同田间配置对水稻冠层结构、冠层光能分布以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1)较常规密植,减穴稳苗显著提高了两生态点单穴茎蘖数,使抽穗期水稻上三叶的叶倾角下降了0.93%~3.97%,进而使单穴叶面积和冠层幅度显著增加80.39%和28.99%。(2)减穴稳苗改善了水稻冠层中下部通透性,使温江生态点冠层3~40 cm处的透光率提高了18.08%~42.55%,汉源生态点冠层3~100 cm处的透光率提高了5.49%~44.22%,进而使抽穗至成熟期冠层底部的日辐射量和光照度分别提高46.74%和11.54%~75.63%。(3)较常规密植,减穴稳苗有效提高了水稻上三叶的光合能力,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16.96%~30.33%、9.35%~16.62%和12.93%~32.76%。【结论】采用减穴稳苗田间配置可有效改善宜香优2115的冠层结构,使冠层中下部的透光率明显提高,进而增加冠层底部光能供给,显著提升水稻上三叶的净光合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田间配置 西南稻区 冠层结构 光能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早熟冬小麦产量与温光利用效率的影响
10
作者 梁振宇 祝婷婷 +7 位作者 贺大海 陈佳博 郭翔 马宏亮 黄秀兰 杨洪坤 杨世民 樊高琼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9-629,共11页
为探究西南麦区稻麦周年丰产下早熟小麦品种晚播早收的丰产特性及温光利用效率,2022—2023年以早熟小麦品种蜀麦1963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设置早播(S_(1),10月23日)、常规播期(S_(2),10月30日)、晚播7 d(S_(3),11月6日)、晚播... 为探究西南麦区稻麦周年丰产下早熟小麦品种晚播早收的丰产特性及温光利用效率,2022—2023年以早熟小麦品种蜀麦1963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设置早播(S_(1),10月23日)、常规播期(S_(2),10月30日)、晚播7 d(S_(3),11月6日)、晚播14 d(S_(4),11月13日)和晚播21 d(S_(5),11月20日)5个播期,裂区设2.50×10^(6)、3.25×10^(6)、4.00×10^(6)株·hm^(-2)共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灌浆特性及温光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S_(2)、S_(3)和S_(4)间小麦产量无显著差异,S_(1)和S_(5)较S_(2)分别减产7.6%和32.2%;不同种植密度间产量无显著差异。晚播可缩短冬小麦全生育期天数,降低拔节前有效积温和日均温,与S_(2)相比,S_(3)、S_(4)和S_(5)的小麦生育期积温分别减少了65.4、84.1和93.8℃,日均温分别降低了1.3、2.4和3.7℃,拔节期—孕穗期和孕穗期—开花期日均温均增加。晚播也减少了有效穗数,提高了穗粒数。晚播小麦花后温光资源充足,表现为花后日均温、日均辐射量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灌浆速率加快,灌浆持续时间缩短,粒重稳定。增加密度提高了花前干物质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减少了灌浆持续时间和灌浆活跃时间,对灌浆速率影响较小。适时晚播可提高温度利用效率,S_(3)和S_(4)的温度利用效率较S_(2)分别提高了2.24%和8.02%。综上所述,晚播冬小麦可通过提高穗粒数获得稳产,且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速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种植密度 灌浆特性 温、光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作体系下麦/油减量施氮与水稻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马鹏 杨志远 +3 位作者 李郁 林郸 孙永健 马均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69-1778,共10页
为了研究麦/油-稻轮作体系麦/油减量施氮与水稻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于2017—2018年开展麦-稻轮作和油-稻轮作的田间试验,在麦/油季设置常规施氮(小麦,N 150 kg·hm^-2;油菜,N 180 kg·hm^-2)、... 为了研究麦/油-稻轮作体系麦/油减量施氮与水稻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于2017—2018年开展麦-稻轮作和油-稻轮作的田间试验,在麦/油季设置常规施氮(小麦,N 150 kg·hm^-2;油菜,N 180 kg·hm^-2)、减量施氮(小麦,N 120 kg·hm^-2;油菜,N 150 kg·hm^-2)2个处理,在水稻季N 150 kg·hm^-2用量基础上设置3个运筹M1~M3,基肥、分蘖肥、穗肥的用量比分别为2∶2∶6、3∶3∶4和4∶4∶2。结果表明:在麦-稻轮作体系下,小麦季减量施氮小麦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分别显著(P<0.05)降低15.36%、14.21%和17.14%,小麦氮肥偏生产力显著(P<0.05)增加5.79%。小麦季常规施肥处理下,M3运筹的水稻产量最高,而减量施氮处理下,M2运筹的水稻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在油-稻轮作体系下,油菜季减量施氮显著(P<0.05)降低了油菜的产量和地上部氮素吸收量,降幅分别为14.28%和16.76%。无论油菜季减氮与否,M3运筹的水稻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氮肥减量 氮肥运筹 产量 氮肥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荫蔽程度及光照恢复对不同大豆品种光合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汪直华 汪扬媚 +4 位作者 陈梦 武晶 杨欢 杨文钰 吴雨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65-772,共8页
【目的】明确不同荫蔽程度及光照恢复对不同大豆品种光合生理的影响,以期为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田间荫蔽设计及耐荫大豆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用2个不同耐荫型大豆材料:南豆12(耐荫)和九月黄(不耐荫),设置S0(正常光照)、S1(30%... 【目的】明确不同荫蔽程度及光照恢复对不同大豆品种光合生理的影响,以期为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田间荫蔽设计及耐荫大豆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用2个不同耐荫型大豆材料:南豆12(耐荫)和九月黄(不耐荫),设置S0(正常光照)、S1(30%遮荫)、S2(50%遮荫)和S3(70%遮荫)共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荫蔽程度及光照恢复对大豆形态性状、光合特性、抗氧化代谢、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荫蔽下,2个大豆材料的茎粗、叶面积、生物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下降,且均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主茎长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则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与对照相比,南豆12的S1、S2处理的SOD活性显著上升了20.40%、43.60%,S2、S3处理的POD活性显著上升了14.71%、25.61%,而九月黄S2、S3处理的SOD活性显著上升了61.90%、43.19%,POD活性除S1显著降低外,其他处理没有显著变化。光照恢复后,2个品种的茎粗、生物量及光合特性参数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光照恢复后第2周,南豆12只有S3处理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九月黄则各个处理均高于对照,此外南豆12的S1和S2处理SS含量较九月黄的JS1、JS2高,差异显著。【结论】荫蔽会影响大豆的形态、光合特性、抗氧化代谢能力以及渗透调节物质,但不同品种对不同荫蔽条件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南豆12由于其光合速率更高,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更小,所以拥有更强的抗荫蔽能力,在光照恢复过程中的反应也更为迅速。此结果可为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耐荫大豆的培育与挑选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品种 荫蔽 恢复 光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麦区小麦苗期氮高效品种筛选及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恒 陈艳琦 +2 位作者 任杰莹 杨洪坤 樊高琼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18,27,共10页
【目的】评价西南麦区不同基因型小麦苗期氮素吸收利用差异性,探究氮高效小麦品种苗期评价指标体系,并筛选出氮高效型小麦品种。【方法】以西南麦区3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水培法,分析小麦品种在高氮(15 mmol/L)和低氮(2.5 mmol/L)水... 【目的】评价西南麦区不同基因型小麦苗期氮素吸收利用差异性,探究氮高效小麦品种苗期评价指标体系,并筛选出氮高效型小麦品种。【方法】以西南麦区3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水培法,分析小麦品种在高氮(15 mmol/L)和低氮(2.5 mmol/L)水平下小麦苗期氮效率相关性状差异,通过隶属函数法和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开展综合评价。【结果】两种氮处理下小麦品种间苗期形态生理指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在10个评价指标中,根冠比、叶面积、全氮积累量、叶绿素含量、根系面积、根部干重和茎叶干重在两种氮素处理水平下变异系数均高于20.5%,可将其作为小麦苗期氮高效筛选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和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筛选出"云麦53""西科麦8号"等4个品种是低氮高效型品种,"绵麦1419""西科麦8号"等6个是高氮高效型品种。低氮处理下氮高效小麦品种具有较高的全氮积累量、茎叶干重、根系扫描面积、根部干重和叶面积,高氮处理下氮高效小麦品种具有较高的根部干重、茎叶干重、全氮积累量、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和根系扫描面积,在低氮胁迫或高氮处理下,氮高效小麦品种比氮低效小麦品种能够形成更强大的根系系统和健壮的地上部。【结论】采用上述综合评价方法用于氮高效型小麦品种指标体系筛选科学有效,在水培条件下,根部干重、茎叶干重、叶面积、全氮积累量和根系面积可作为氮高效型小麦品种苗期评价指标。筛选出4个低氮高效型小麦品种和6个高氮高效型小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苗期 氮效率综合值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外源蔗糖浓度对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昭 杨潇垒 +4 位作者 吴倩 唐洪奎 陈怡娴 罗凯 雍太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81-790,819,共11页
【目的】探究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下不同外源蔗糖浓度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耐荫型大豆“南豆25”和紧凑型玉米“登海60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因素为种植模式:带状间作(MS)、带状套作(IS)和单作(SS)... 【目的】探究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下不同外源蔗糖浓度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耐荫型大豆“南豆25”和紧凑型玉米“登海60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因素为种植模式:带状间作(MS)、带状套作(IS)和单作(SS),副区因素为外源蔗糖浓度:0%(CK)、1.0%(T1)和1.5%(T2),探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开花期叶面喷施外源蔗糖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R2时期,T1浓度的外源蔗糖会显著增加大豆上、中和下3个冠层叶面积,IS模式分别较CK增加28.55%、22.97%和70.22%;MS模式分别较CK显著增加25.07%、26.09%和16.42%。R4时期,MS模式中,T2处理显著增加了中、下层大豆SPAD值,较CK分别增加了11.84%和10.11%。MS模式中层,大豆叶片Pn在T1处理和T2处理较CK分别增加了33.87%和45.02%。SS模式中,T1处理显著增加了上层和中层大豆叶片淀粉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29.02%和29.14%;T1和T2处理降低大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促进后期茎、叶中可溶性糖向荚果的转移,促进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向荚果转运。T1处理和T2处理显著增加大豆IS模式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产量,分别较CK增加了42.50%、31.35%、28.34%和43.78%、38.50%、33.79%;MS模式中,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产量在T1处理和T2处理分别较CK显著增加了60.65%、54.52%、74.17%和52.80%、58.47%、71.45%。SS模式,T1处理和T2处理下,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产量分别较CK显著降低了19.06%、15.79%、11.50%和21.20%、19.46%、11.63%。【结论】外源蔗糖通过提高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大叶面积,提高其光合速率,缓解遮荫带来的弱光胁迫,改善光合特性,促进可溶性糖生成,淀粉合成进而得到增产,且以MS模式下,T1处理最佳。SS模式下T1、T2均导致产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 外源蔗糖 生理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覆盖与施磷对西南冬小麦叶肉导度和CO_(2)同化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贺鹏 谢炜 +4 位作者 马宏亮 黄秀兰 祝婷婷 樊高琼 杨洪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674-9685,共12页
为探究西南麦区冬小麦旗叶叶肉导度(g_(m))与CO_(2)同化对土壤速效磷缺乏的响应。试验于2020—2022年在四川仁寿试验站进行秸秆覆盖和磷素水平的二因素裂区试验,以秸秆覆盖(SM)和不覆盖(NSM)为主区;三个磷水平0(P0)kg/hm^(2)、75(P75)kg... 为探究西南麦区冬小麦旗叶叶肉导度(g_(m))与CO_(2)同化对土壤速效磷缺乏的响应。试验于2020—2022年在四川仁寿试验站进行秸秆覆盖和磷素水平的二因素裂区试验,以秸秆覆盖(SM)和不覆盖(NSM)为主区;三个磷水平0(P0)kg/hm^(2)、75(P75)kg/hm^(2)和120(P120)kg/hm^(2)为裂区,分析小麦旗叶光响应曲线、叶肉导度和CO_(2)同化对旗叶磷素水平的响应。结果表明:与NSM相比,SM下旗叶比叶重(LMA)、单位面积磷含量(PA)、单位质量磷含量(PM)和净光合速率(P_(n))分别提高4.1%、16.9%、12.2%和6.9%,且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旗叶的LMA、PA、PM和P_(n)呈增加趋势。秸秆覆盖与施磷显著提高旗叶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和表观量子效率(AQY),增加旗叶的光合潜能。施磷显著提高旗叶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最大羧化效率(V_(cmax))、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活力、胞间CO_(2)浓度(C_(i))、叶绿体CO_(2)浓度(C_(c))、气孔导度(g_(s))和g_(m),P75和P120较P0分别提高16.8%—23.8%、27.9%—35.3%、30.9%—61.7%、1.4%—3.6%、4.8%—13.1%、9.0%—10.2%和16.0%—16.9%,P75和P120无显著差异。秸秆覆盖与施磷降低旗叶的气孔限制(L_(s))和叶肉限制(L_(m)),生化限制(L_(b))是光合速率的主要限制因子。综上所述,秸秆覆盖配施75kg/hm^(2)磷肥可提高西南冬小麦旗叶磷素含量、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叶肉导度和CO_(2)同化效率,降低气孔限制和叶肉限制,从而提高旗叶净光合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覆盖 施磷 叶肉导度 CO_(2)同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宽和株距对带状间作大豆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袁晓婷 王甜 +7 位作者 罗凯 刘姗姗 彭新月 杨立达 蒲甜 王小春 杨文钰 雍太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171,共11页
间套作系统中合理的田间配置能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增加系统产量。为进一步完善西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系统高产高效的田间配置技术,本研究以大豆-玉米带状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综合分析2.0 m(B1)和2.4 m(B2)2个带宽... 间套作系统中合理的田间配置能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增加系统产量。为进一步完善西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系统高产高效的田间配置技术,本研究以大豆-玉米带状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综合分析2.0 m(B1)和2.4 m(B2)2个带宽与9 cm(P1)、11 cm(P2)、14 cm(P3)、18 cm(P4)4个株距对大豆物质积累分配、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B2带宽下各株距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均高于B1,其2年平均值在B2下较B1增加14.26%;相同带宽下净光合速率在B1P4和B2P4达到最大,开花期较B1P1和B2P1增加13.57%和25.21%。2个带宽下大豆群体物质积累均随株距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分别在B1P3和B2P2下达到最大,完熟期B2较B1增加9.82%~22.08%。同时,带宽与株距的增加促进了大豆花后物质的积累与向籽粒的转移,与B1相比,B2处理使大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干物质转移量分别增加13.82%~28.01%和13.38%~37.76%,籽粒物质积累占比增加到41.80%~44.26%。物质积累的增加改善籽粒灌浆过程,B2带宽下籽粒灌浆活跃期(D)较B1延长2~3 d;2种带宽下平均灌浆速率均在P4达到最大且分别较P1增加5.80%和6.58%。产量结果表明,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模式中,带宽和株距的增加降低了群体有效株数,增加了单株粒数和百粒重;B2带宽下的大豆产量较B1增加22.32%~36.87%,2个带宽下分别在B1P3和B2P2达到最大值,2年间较B1P1和B2P1增加17.83%~26.44%和10.71%~10.76%。综上所述,2.4m带宽下大豆株距为11 cm时能有效改善大豆花后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促进籽粒灌浆,增加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提高大豆群体产量,实现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系统的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大豆 带宽 株距 物质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控对玉米带状间作大豆主茎分枝光合特性、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袁晓婷 罗凯 +5 位作者 刘姗姗 彭新月 杨立达 王小春 杨文钰 雍太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6-784,共9页
为充分挖掘化控技术对带状间作系统中大豆的增产潜力,本研究以大豆-玉米带状间作为研究对象,以南豆25为试验材料,通过在大豆4节期(V4)叶面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抑芽丹(MH)、吲哚-3-乙酸(IAA)、6-苄氨基嘌呤(6-BA)、24-表油菜素内酯(E... 为充分挖掘化控技术对带状间作系统中大豆的增产潜力,本研究以大豆-玉米带状间作为研究对象,以南豆25为试验材料,通过在大豆4节期(V4)叶面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抑芽丹(MH)、吲哚-3-乙酸(IAA)、6-苄氨基嘌呤(6-BA)、24-表油菜素内酯(EBR)、三碘苯甲酸(TIBA)、烯效唑(S3307)、胺鲜酯(DTA-6)]及清水(CK),探究调节剂对大豆主茎和分枝结构上的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节剂处理提高了带状间作大豆主茎和分枝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EBR、S3307和DTA-6处理下大豆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产量显著高于CK。各调节剂中以DTA-6协调主茎与分枝生长关系的效果最好,该处理下盛荚期(R4)大豆主茎和分枝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CK增加15.62%和30.24%,完熟期分枝荚果分配率最高。产量结果也表明,DTA-6处理下分枝粒数和百粒重达到最大,使大豆群体产量较CK提高26.01%~32.61%。综上,DTA-6能够改善带状间作大豆主茎和分枝叶片光合特性,促进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形成。本研究为化控在带状间作大豆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间作大豆 调节剂 光合 干物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北疆灌区带状间作青贮玉米-大豆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敏 舒泽兵 +4 位作者 封亮 蒲甜 闫艳红 杨文钰 王小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5-743,761,共10页
【目的】为明确北疆灌区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最佳密度配置,挖掘群体生物产量潜力。【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玉米密度:A1、A2、A3(2021年:6.75、8.25、9.75万株/hm^(2);2022年:9、10.5、12万株/hm^(2)),副因素为大豆密... 【目的】为明确北疆灌区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最佳密度配置,挖掘群体生物产量潜力。【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玉米密度:A1、A2、A3(2021年:6.75、8.25、9.75万株/hm^(2);2022年:9、10.5、12万株/hm^(2)),副因素为大豆密度:B1、B2、B3 (2021年:12、15、18万株/hm^(2);2022年:15、18、21万株/hm^(2)),拟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带状间作玉米大豆物质积累和群体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玉米密度从6.75万株/hm^(2)增至12万株/hm^(2),玉米单株干物质平均下降35.46%,花前积累量平均下降25.42%,达到最大生长速率时间(T_(max))、最大生长速率生物量(W_(max))和活跃生长期(P)平均下降10.99%、39.48%和1.78%。玉米生物产量、干物质日积累量、花后积累量、最大生长速率(G_(max))和平均生长速率(G_(mean))随玉米密度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均在10.5万株/hm^(2)密度达到最大。随玉米密度和大豆密度增加,大豆单株干物质、花前积累量、W_(max)、G_(max)和G_(mean)呈下降趋势,花后积累量、T_(max)和P呈上升趋势。2022年A2B3处理带状间作群体产量最高,为64.99 t/hm^(2),较A1B1增产11.98 t/hm^(2),对群体干物质积累量(Y)和种植密度(A、B)回归分析得出,当A=10.84万株/hm^(2),B=19.41万株/hm^(2),Y取得极大值24.87 t/hm^(2)。【结论】玉米10.5万株/hm^(2)和大豆21万株/hm^(2)密度带状间作群体生物产量最大,可为北疆灌区带状间作玉米大豆适宜种植密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间作 物质积累 种植密度 青贮玉米 生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田间配置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群体产量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席文 马淑梅 +4 位作者 余常兵 王淑彬 魏亚凤 王小春 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4-734,共11页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各地区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优的生产单元和行比配置。【方法】在长江流域粮食主产区,以当地主栽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主,四川与湖北地区采用春玉米夏大豆带状套作模式,湖南与江西地区采用春玉...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各地区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优的生产单元和行比配置。【方法】在长江流域粮食主产区,以当地主栽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主,四川与湖北地区采用春玉米夏大豆带状套作模式,湖南与江西地区采用春玉米春大豆带状间作模式,江苏地区采用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以单作玉米(MM)与单作大豆(SS)为对照,设置5个不同的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田间配置:生产单元2 m行比2∶2(T1)、生产单元2.4 m行比2∶3 (T2)、生产单元2.4 m行比2∶4 (T3)、生产单元2.8 m行比2∶3 (T4)、生产单元2.8 m行比2∶4 (T5)。【结果】3年试验结果表明各地区玉米产量总体呈现随生产单元宽度增加下降的趋势,大豆产量呈现为相反趋势,群体产量呈现随生产单元宽度增加下降的趋势。不同区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均表现出明显的间套作优势,土地当量比在不同地区之间尤以长江上游的四川、湖北生态区表现突出,最高达1.64。长江上中下游各田间配置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均大幅高于单作大豆,在生产单元2 m,行比2∶2的田间配置下相较单作玉米,长江上游四川与湖北试验点平均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39.20%、39.34%,光温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31.48%、19.42%、13.85%(四川)和56.90%、41.45%、42.89%(湖北),长江下游江苏试验点3年平均经济效益提高22.22%,光温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22.09%、13.16%、14.41%。长江中游湖南试验点在生产单元2.4 m,行比2∶3的田间配置下3年平均经济效益与光温水生产效率较单作玉米分别提高13.07%、13.86%、7.77%和6.45%,长江中游江西试验点在生产单元2.4 m,行比2∶4的田间配置下3年平均经济效益与光温水生产效率较单作玉米无显著差异。【结论】综合3年群体产量效益与资源利用率及主成分分析表明,长江上游(四川、湖北)与长江下游(江苏)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区应实行生产单元2 m,行比2∶2的田间配置,长江中游(湖南、江西)带状间作区可分别采用生产单元2.4 m,行比2∶3与生产单元2.4 m,行比2∶4的田间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 田间配置 群体产量 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施磷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谢炜 贺鹏 +4 位作者 马宏亮 雷芳 黄秀兰 樊高琼 杨洪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0-450,共11页
西南冬麦区气候冬干春旱频发、土壤速效磷缺乏,限制冬小麦氮素吸收。本研究探究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施磷对小麦根系NO3-吸收动力势、氮素吸收利用、叶绿素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稳产及养分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 西南冬麦区气候冬干春旱频发、土壤速效磷缺乏,限制冬小麦氮素吸收。本研究探究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施磷对小麦根系NO3-吸收动力势、氮素吸收利用、叶绿素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稳产及养分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0—2022年在四川仁寿进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秸秆覆盖(SM)和不覆盖(NSM)为主区;3个磷水平0(P0)、75(P75)和120(P120) kg hm-2为裂区。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与施磷显著提高地上部磷素积累量, SM较NSM的小麦根尖NO3-净吸收速率、籽粒氮积累量、氮素转运量、氮素同化量、氮肥偏生产力和籽粒产量分别增加28.2%、8.4%、9.0%、41.9%、23.3%和21.9%。与P0相比, P75和P120增加幅度分别达到35.1%~37.6%、12.6%~19.0%、7.1%~9.3%、35.7%~60.5%、17.6%~23.8%、17.2%~23.6%。与NSM相比, SM的小麦旗叶灌浆期叶绿素含量上升,进而提高籽粒产量。综上所述,秸秆覆盖与施磷可促进小麦根尖NO3-吸收,提高叶绿素含量,从而显著增加花后氮素的吸收及营养器官临时贮存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最终提高籽粒产量。考虑经济效益和产量回报,西南地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时,推荐采用秋闲期秸秆覆盖配施磷肥75 kg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覆盖 施磷 根尖NO3-吸收 氮素吸收、分配与利用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