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旱作农田覆膜和秸秆碳投入对土壤团聚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钰皓 庞津雯 +4 位作者 卫婷 高飞 刘恩科 贾志宽 张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2-284,共13页
研究秸秆还田形式对旱作覆膜农田土壤团聚特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优化覆膜耕作措施,实现旱作覆膜农田可持续性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长期定位旱作玉米覆膜农田(始于2012年)为研究对象,设置双垄沟覆膜(P)和传统平作(T),分别... 研究秸秆还田形式对旱作覆膜农田土壤团聚特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优化覆膜耕作措施,实现旱作覆膜农田可持续性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长期定位旱作玉米覆膜农田(始于2012年)为研究对象,设置双垄沟覆膜(P)和传统平作(T),分别施加秸秆(S)和生物质炭(C),以不还田为对照(N),共形成6个处理:覆膜秸秆还田(PS)、覆膜生物质炭还田(PC)、覆膜不还田(PN)、平作秸秆还田(TS)、平作生物质炭还田(TC)和平作不还田(TN)。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并分析了双垄沟覆膜和不同秸秆碳投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团聚体稳定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秸秆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均可显著(P<0.05)改善各粒级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其中>0.25mm团聚体含量平均显著(P<0.05)提高47.32%,各双垄沟覆膜处理MWD和GMD较平作处理分别平均提高9.19%和4.15%;各还田处理可显著(P<0.05)提高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PC和TC处理分别较对应PS和TS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2.60%和2.73%;各处理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粒径增大而增大,秸秆碳投入可显著(P<0.05)提高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而双垄沟覆膜处理则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还田方式、种植方式及土壤有机碳对玉米产量有促进作用,施加秸秆及生物质炭均能显著(P<0.05)提高旱作覆膜农田玉米产量,平均提高14.6%,而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与生物质炭还田处理的增产效果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在双垄沟覆膜条件下投入秸秆碳能够明显提高土壤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其中,双垄沟覆膜与生物质炭还田的耦合效应对改善农田土壤质量及地力提升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垄沟覆膜 土壤团聚特性 有机碳 玉米产量 秸秆碳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产量对施肥措施响应的环境异质性Meta分析
2
作者 牛军凯 魏联军 +7 位作者 常海洋 袁懿璇 王禹慷 宋银 田鹏 孟玉玲 单卫星 张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66-1580,共15页
【目的】施肥提高马铃薯产量的效果受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及肥料类型等多重因素影响。通过整合分析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量化不同施肥措施对马铃薯的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子,为马铃薯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中国知网、万方... 【目的】施肥提高马铃薯产量的效果受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及肥料类型等多重因素影响。通过整合分析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量化不同施肥措施对马铃薯的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子,为马铃薯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以“马铃薯产量”“化肥”“有机肥”为关键词,检索2024年4月前发表的关于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的相关文献,共筛选出182篇文献,建立包含1624对观测值的数据库。以不施肥为对照组,以施加不同肥料为试验组,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效应值,采用限制最大似然法(REML)进行分层混合效应Meta分析,以亚组分析的形式,定量分析在不同肥料种类、气候条件(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和土壤性质(土壤pH、土壤初始肥力水平)下不同施肥措施对马铃薯的增产效应,进而探究马铃薯产量对施肥措施响应的环境异质性。【结果】所有施肥措施均显著(P<0.05)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其中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增产效应最好。有机无机肥配施中,以粪肥配施无机肥的产量增幅最大;单施有机肥情况下,施用粪肥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增幅最大;单施无机肥中,以NPK肥处理马铃薯产量增幅最大。对于环境因子,有机无机肥配施在pH<7.5土壤上的产量增幅显著高于pH≥8.5的土壤,在有机质>14 g/kg土壤上的增幅高于其他有机质水平土壤(P<0.05);单施有机肥在年均气温<6℃、年均降水量为200~400 mm的气候条件下效果更好;单施无机肥在年均气温≥10℃、年均降水量≥800 mm条件下,产量增幅更显著。【结论】无论何种环境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增产效应均好于有机肥或化肥单独施用,且以配施粪肥的效果最佳。在年均气温为6℃~10℃且年均降水量200~400 mm的冷凉干旱地区,应注重有机肥的施用,而在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地方,可以单施化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产量反应 施肥方式 土壤性状 气候条件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宁夏引黄灌区不同品种青贮玉米光能利用及生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罗海强 李珩 +4 位作者 张楠海 何进尚 贾志宽 张维军 张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108,共12页
为探究播期对宁夏引黄灌区麦收后复种不同品种青贮玉米光能利用和生物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选择早熟‘科沃028’(Z)和中晚熟‘利合629’(W)2个青贮玉米品种为主区,设置麦收后3(S1,6月28日)、6(S2,7月1日)、9 d(S3,7月4日)3个播... 为探究播期对宁夏引黄灌区麦收后复种不同品种青贮玉米光能利用和生物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选择早熟‘科沃028’(Z)和中晚熟‘利合629’(W)2个青贮玉米品种为主区,设置麦收后3(S1,6月28日)、6(S2,7月1日)、9 d(S3,7月4日)3个播期为副区,共计6个处理,研究不同播期对不同品种青贮玉米光能利用、干物质积累及生物产量的影响,并拟合推测不同品种青贮玉米的最适播期及收获期。结果表明:Z较W处理整体上有更高的叶面积指数(LAI)、光能利用率(LUE)、光合生产潜力开发度(r)、干物质积累量(DM)和生物产量(BY)。Z处理整个生育时期LAI大小顺序均为ZS1>ZS2>ZS3。在生育后期(麦收后95 d),ZS3处理的植株底部透光率(BLT)和LUE较ZS1和ZS2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3.81%、5.40%和15.02%、23.49%(P<0.05);麦收后107 d,ZS1和ZS2处理的BY与麦收后100 d相比分别显著下降22.47%和17.37%(P<0.05)。各处理在其最适收获期收获,产量大小顺序为ZS1>ZS2>ZS3>WS2>WS1>WS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LUE均与其BY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而与r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01)。主成分分析发现ZS2处理综合评价最优。综上所述,建议宁夏引黄灌区早熟品种生长85 d后(麦收后6~8 d播种)收获,而中晚熟品种生长86 d后(麦收后5~6 d播种)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播期 光能利用率 生物产量 宁夏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效应弥补水氮减量对夏玉米养分吸收和利用的不利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慧 王旭敏 +4 位作者 刘朋召 刘苗 王小利 王瑞 李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83-1296,共14页
【目的】适宜的水氮管理是提高关中平原夏玉米产量的关键。研究水、氮减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夏玉米养分积累和转运以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为关中平原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陕西杨凌设置水、氮二因素裂区... 【目的】适宜的水氮管理是提高关中平原夏玉米产量的关键。研究水、氮减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夏玉米养分积累和转运以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为关中平原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陕西杨凌设置水、氮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3个灌溉处理为传统灌水量800 m3/hm^(2)(W2)、减量50%灌水(400 m3/hm^(2),W1)和无灌溉(W0)。每个灌溉量下设传统施氮量的100%(300 kg/hm^(2),N300)、–25%(225 kg/hm^(2),N225)、–50%(150 kg/hm^(2),N150)、–75%(75 kg/hm^(2),N75)和不施氮(N0)5个水平,W2N300为传统水氮管理模式对照。分析夏玉米籽粒产量、氮磷钾养分积累与转运特征,计算氮肥利用效率。【结果】与W2N300相比,W2N225、W1N225、W1N150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无显著差异。W1N225显著提高了玉米抽雄后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了玉米抽雄后氮、磷、钾养分积累和所占比例,W2N225、W1N300则与W2N300无显著差异。与W2N300相比,W1N225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转运量,分别比W2N300处理的干物质和氮磷钾转运量提高了11.67%、16.28%、19.80%、18.9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抽雄前后氮、磷、钾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且抽雄后的氮、磷、钾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高于抽雄前。【结论】在传统灌水量和施氮量基础上,减少50%的灌水量,减少25%的氮素投入量可显著提高玉米抽雄后养分积累,促进养分转运量和抽雄后转运养分对籽粒贡献率的协同提高,进而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综合考虑夏玉米产量,氮、磷、钾养分积累与其转运特征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等因素,在关中平原灌溉区,以灌水减量50%(即400 m3/hm^(2))、施氮减少25%(即225 kg/hm^(2))的模式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水氮减量 养分积累与转运 氮素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水氮减量方案优选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慧 王旭敏 +5 位作者 刘苗 刘朋召 李巧丽 王小利 王瑞 李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2-1304,共13页
针对当前夏玉米生产中水氮投入不合理,缺少综合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含量对水氮优化管理模式评价的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博弈论组合赋权计算各指标权重,使用TOPSIS法建立模型对水氮减量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为关中平... 针对当前夏玉米生产中水氮投入不合理,缺少综合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含量对水氮优化管理模式评价的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博弈论组合赋权计算各指标权重,使用TOPSIS法建立模型对水氮减量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为关中平原夏玉米节水节肥环保增效的生产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2020年在陕西杨凌开展水、氮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设置3个灌溉处理,以传统灌水量(800 m^(3)hm^(–2),W2)为对照、在此基础上减50%(400m^(3)hm^(–2),W1)和减100%(0 m^(3)hm^(–2),W0)。每个灌溉量下设5个施氮梯度,以传统施氮量(300 kg hm^(–2),N300)为对照、在此基础上减25%(225 kg hm^(–2),N225)、减50%(150 kg hm^(–2),N150)、减75%(75 kg hm^(–2),N75)和减100%(0)。分析不同水氮减量处理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含量,使用TOPSIS法建模选优。与对照W2N300相比,W1N225增产效果最明显,增产率为5.4%,W2N225、W2N150、W1N150也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应,增产率分别为2.4%、0.7%、0.3%。W1N225、W1N150可以显著提高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回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2018年NAE、NRE、NPFP分别比传统模式提高29.7%、16.2%、24.5%,36.5%、25.4%、28.8%;2019年分别提高53.4%、36.7%、32.8%,46.5%、35.2%、47.4%;2020年分别提高43.6%、37.3%、48.0%,66.9%、43.1%、54.5%。W1N225、W1N150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比传统水氮管理模式减少28.6%、53.8%。使用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发现氮肥减量25%~50%、灌水减少50%时各指标评价值最高,水氮减量(中水中肥)优于高水高肥,高水高肥优于低水低肥,高水低肥优于低水高肥。通过TOPSIS法模拟寻优得出灌水量为W1 (400 m^(3)hm^(–2))施氮量为200 kg hm^(–2)时综合评价值最优。因此,在关中平原灌溉区,灌水减量50%(400 m^(3)hm^(–2))、施氮减少33.3%(200 kg hm^(–2))可以实现关中平原夏玉米生产节水减肥环保增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水氮减量 氮素利用 产量 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墒和补灌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许卫娜 杨宝平 +7 位作者 聂俊峰 丁瑞霞 杨万忠 韩清芳 王俊鹏 张鹏 韩文霆 贾志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在大型半自动控制防雨池栽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不同底墒(350、450、650 mm)为主处理,生育期补灌量(0、56.3、78.1、100 mm)为副处理,研究了不同土壤底墒和补灌量对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补灌条件下,0~... 在大型半自动控制防雨池栽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不同底墒(350、450、650 mm)为主处理,生育期补灌量(0、56.3、78.1、100 mm)为副处理,研究了不同土壤底墒和补灌量对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补灌条件下,0~200 cm土壤有效底墒最大利用率为42.6%~74.2%,其中0~50 cm为92.2%~123.4%,50 cm以下为53.9%~65.3%,能保持到冬小麦抽穗。随着补灌量的增加,高、中、低底墒0~200 cm土层有效底墒利用率增加。高、中、低底墒高量补灌(R3)0~200 cm有效底墒利用率分别比低量补灌(R1)增加4.3%、37.2%、7.5%;各土层有效底墒利用率均大于不补灌处理。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浅层耗水量大于生殖生长阶段,但深层耗水量正好相反,随着冬小麦生育期的推进,尤其在生殖生长阶段,深层土壤贮水量发挥了积极的“补偿作用”。底墒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随补灌量的增加,产量及产量构成均增大,且底墒越低增加幅度越大,但差异不显著。低底墒增产效应分别较中、高底墒提高70.9%~108.5%、389.7%~402.7%。随补灌量的增加,低底墒的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7%~1.8%,中、高底墒的水分利用效率降低0.7%~14.2%。因此,播前底墒是保证干旱半干旱区冬小麦稳产、高产的关键所在,作物产量与土壤有效底墒供水量之间呈明显的非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底墒 补灌量 产量 有效底墒利用率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底墒的最优水肥调控方案研究
7
作者 许卫娜 杨宝平 +3 位作者 丁瑞霞 聂俊峰 韩清芳 贾志宽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27-336,368,共11页
为了探讨不同底墒条件下的水肥运筹,在大型半自动控制防雨池栽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底墒、生育期补水量及施氮量,研究了各试验因子主效应及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各试验因子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底墒、施氮量、补水量,对... 为了探讨不同底墒条件下的水肥运筹,在大型半自动控制防雨池栽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底墒、生育期补水量及施氮量,研究了各试验因子主效应及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各试验因子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底墒、施氮量、补水量,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底墒、补水量、施氮量;底墒、施氮量、补水量与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耦合分别存在显著的负效应和正效应;在底墒充足条件下,施氮量能充分发挥底墒的增产作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通过优化分析,得出各指标可接受区域(大于等于0.95最大值)的重叠区域所对应的水氮范围分别为:90~100 mm和104.5~224.5 kg/hm^(2)(底墒450 mm),94.3~100 mm和105.8~186.4 kg/hm^(2)(底墒350 mm)。底墒为650 mm时,冬小麦产量最大,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所对应的水氮范围分别为71~100 mm和141.2~264.8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底墒 补水量 施氮量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量对旱作沟垄集雨种植农田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庞津雯 王钰皓 +6 位作者 刘畅 高原 刘东华 张艳 杨宝平 贾志宽 张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6-836,共11页
【目的】沟垄集雨种植是西北旱作农田广泛运用的高效节水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旱作沟垄集雨种植农田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优化施肥配置,进一步提升其增产效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玉米为供试作物,在宁夏回族自治区... 【目的】沟垄集雨种植是西北旱作农田广泛运用的高效节水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旱作沟垄集雨种植农田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优化施肥配置,进一步提升其增产效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玉米为供试作物,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进行了连续5年的田间定位施肥试验。试验玉米栽培采用集雨沟垄栽培技术,设置4个施肥水平处理:无肥对照(CK),低肥(N 150 kg/hm^(2)、P2O575 kg/hm^(2)),中肥(N 300 kg/hm^(2)、P2O5150 kg/hm^(2)),高肥(N 450 kg/hm^(2),P2O5225 kg/hm^(2))。在玉米生长关键期,取0—200 cm深土壤不同层次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含水量、农田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调查了玉米产量。【结果】无论缺水年、平水年还是丰水年,随施肥量的增加,农田耗水量、玉米干物质累积量均呈提高趋势,高、中、低水平施肥处理的农田耗水量较CK分别平均提高了8.8%、7.7%和5.3%,玉米干物质累积量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38.3%、35.8%和31.2%。在各年份,各处理土壤含水量从四叶期到抽雄吐丝期均随施肥量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而在收获期,各施肥处理土壤含水量均显著(P<0.05)低于CK,高、中、低水平施肥处理分别平均降低24.7%、24.2%和17.7%。综合来看,中肥处理5年平均籽粒产量最高(11.4 t/hm^(2)),产量变异系数最小(12.9%)。在丰水年,低肥处理玉米产量及籽粒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高肥和中肥处理,而在平水年和干旱年,中肥处理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论】在半干旱地区,施肥量对沟垄集雨种植模式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受制于降雨量。在丰水年,较低的施肥量(N 150 kg/hm^(2)、P2O575 kg/hm^(2))即可获得理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而在平水年和干旱年,中量施肥水平(N 300 kg/hm^(2)、P2O5150 kg/hm^(2))获得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高施肥量(N 450 kg/hm^(2)、P2O5225 kg/hm^(2))会造成土壤水分的大量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区 集雨种植 施肥量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率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作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钰皓 庞津雯 +5 位作者 杨佳霖 刘畅 刘子涵 杨宝平 贾志宽 张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29,41,共11页
设置垄膜沟播(R)、平作全覆膜(P)和平作秸秆覆盖(S)3种不同覆盖栽培模式,以传统平作(CK)为对照,通过3 a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农田土壤碳氮及其组分变化、玉米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覆盖3 a后,R和P处理... 设置垄膜沟播(R)、平作全覆膜(P)和平作秸秆覆盖(S)3种不同覆盖栽培模式,以传统平作(CK)为对照,通过3 a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农田土壤碳氮及其组分变化、玉米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覆盖3 a后,R和P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储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S处理则呈上升趋势且每年的增幅逐渐增大;各处理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均表现为S>R>P>CK,全氮储量表现为S>CK>R>P,S处理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分别较CK提高3.4%和7.5%;与CK相比,R和P处理可提高土壤碳氮比,在0~20 cm土层平均分别提高7.9%和9.6%(P<0.05),而S处理0~20 cm土层土壤碳氮比平均降低了9.9%(P<0.05);各覆膜处理(R和P)均较CK显著降低了0~40 cm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而S处理较CK处理0~60 cm土层DOC和DON含量2 a平均均提高6.2%;各处理收获期硝态氮含量在0~100 cm剖面中的垂直分布与CK无明显差异;各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均低于硝态氮含量,且在不同土层中的波动较小,R和P处理提高了深层(60~100 cm)土壤铵态氮的含量,分别提高了30.4%和32.4%(P<0.05);覆膜处理(R和P)显著增加了玉米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并提高籽粒产量,各覆盖处理(R、P和S)籽粒产量分别较CK平均提高了17.4%(P<0.05)、17.9%(P<0.05)和3.2%。总体而言,地膜覆盖(尤其是平作覆膜处理P)对玉米产量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秸秆覆盖(S)对提高土壤碳氮的积累及保持土壤可持续性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方式 旱作农田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氮 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不同部位干物质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的构建及对产量的估计 被引量:15
10
作者 苏文楠 解君 +2 位作者 韩娟 刘铁宁 韩清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0-545,共16页
准确和动态地诊断营养生长阶段植株氮状况,对于评估植物氮需求、预测玉米产量以及优化氮素管理至关重要。基于植物的氮诊断工具可优化夏玉米生产中氮素的管理,本研究旨在开发和验证基于玉米地上部不同部位干物质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 准确和动态地诊断营养生长阶段植株氮状况,对于评估植物氮需求、预测玉米产量以及优化氮素管理至关重要。基于植物的氮诊断工具可优化夏玉米生产中氮素的管理,本研究旨在开发和验证基于玉米地上部不同部位干物质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并建立玉米相对产量(relative yield,RY)与不同生长阶段氮素营养指数(nitrogen nutrition index,NNI)和累积氮素亏缺(accumulated nitrogen deficit,AND)的关系。本文以2个不同氮效率的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连续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4个氮素水平(0、150、225和300 kg hm^−2),分析不同施氮量对2个玉米品种营养生长阶段干物质的影响,基于叶干物质(leaf dry matter,LDM)、茎干物质(stem dry matter,SDM)和植物干物质(plant dry matter,PDM),构建不同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结果表明,基于LDM、SDM和PDM建立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均能很好地诊断玉米氮营养状况;3条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对产量进行预测比较发现,RY与NNI和AND在不同生长阶段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相关系数R2值均大于0.65,其中R2值在V12−VT时期最大,同时回归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在V12−VT时期模型显示出可靠性。R2值大于0.92,RMSE值小于10%,证实了模型在V12和VT两个时期关系的稳定性。总的来说,一定的条件下,基于LDM和SDM建立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可以对基于PDM建立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进行代替。在V12−VT阶段,RY与NNI和AND的稳定关系很好地说明了在受氮素限制和非氮素限制下RY的变化,并对夏玉米产量进行准确的估计。本研究为花前玉米的氮肥管理提高粮食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 玉米 氮营养指数 累积氮素亏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豌豆间作对群体光合特性和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吴香奇 刘博 +5 位作者 张威 杨雪妮 郭子艳 刘铁宁 张旭东 韩清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79-1089,共11页
为探究小麦和豌豆间作对群体光合特性和生产力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2021年在陕西关中地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4行小麦+2行豌豆(W4P2)、2行小麦+2行豌豆(W2P2)两种条带种植处理,以单作小麦(CKW)和单作豌豆(CKP)为对照,分析了小麦和豌豆叶... 为探究小麦和豌豆间作对群体光合特性和生产力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2021年在陕西关中地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4行小麦+2行豌豆(W4P2)、2行小麦+2行豌豆(W2P2)两种条带种植处理,以单作小麦(CKW)和单作豌豆(CKP)为对照,分析了小麦和豌豆叶片净光合速率(Pn)、群体光合速率(CAP)、干物质累积及群体生产力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W2P2和W4P2间作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叶片SPAD和Pn,但豌豆叶片SPAD和Pn不同程度降低。小麦与豌豆间作显著提高了花前群体光合速率,W4P2的CAP较其对照群体光合CAPCK42(2/3CAPCKW+1/3CAPCKP)增加6.2%~8.0%,而W2P2处理的CAP较其对照群体光合CAPCK22(1/2CAPCKW+1/2CAPCKP)增加6.2%~8.5%。与CKW相比,W4P2和W2P2间作处理单位面积小麦干物质积累能力显著增强,成熟期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分别提高7.8%~9.4%和18.9%~19.0%;而与CKP相比,两间作处理的豌豆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指标表现减弱趋势,籽粒产量分别降低9.9%~12.2%和6.8%~9.0%。竞争力评价表明,W4P2和W2P2间作处理土地当量比均高于1(W4P2:1.02;W2P2:1.06),表明小麦和豌豆间作提高了作物群体产量优势,且优势作物小麦相较于豌豆的侵占力在W2P2间作模式(0.27)高于W4P2(0.20)。综上,在小麦和豌豆间作系统中,窄带型(W2P2)相较于宽带型(W4P2)通过提高优势作物小麦的光合能力能够提高群体光合速率,促进群体对光资源的利用,进一步挖掘了复合群体生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群体光合 单叶光合 干物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腐解与养分释放特征对腐熟剂用量的响应 被引量:7
12
作者 肖金宝 白延倩 +3 位作者 杨宝平 贾志宽 韩清芳 刘铁宁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1-191,共11页
农业生产系统存在秸秆养分释放与作物生长需求匹配程度低等问题,拟通过腐熟剂用量调节还田小麦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率,使之与作物生长需求相吻合,进而提升夏玉米产量。以人元腐熟剂为供试腐熟剂,小麦秸秆为供试秸秆,郑单958为供试玉米品... 农业生产系统存在秸秆养分释放与作物生长需求匹配程度低等问题,拟通过腐熟剂用量调节还田小麦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率,使之与作物生长需求相吻合,进而提升夏玉米产量。以人元腐熟剂为供试腐熟剂,小麦秸秆为供试秸秆,郑单958为供试玉米品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4种腐熟剂施用量:30 kg/hm^(2)(T1)、45 kg/hm^(2)(T2)、60 kg/hm^(2)(T3)、75 kg/hm^(2)(T4),以不施腐熟剂为对照(CK)。测定秸秆腐解率、养分释放率、夏玉米关键生育期的株高、茎粗、生物量和作物产量,通过回归分析探究秸秆养分阶段性释放如何调控夏玉米生长及籽粒产量形成。腐熟剂用量为45 kg/hm^(2)时,秸秆最终腐解率可达69.28%。腐熟剂用量对不同养分释放的调控效果不同,其中,氮和有机碳的释放率呈线性变化,磷和钾的释放率呈阶段性变化。腐熟剂施用对抽雄期(VT)各养分释放率均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三叶期(V3)较CK而言,T2和T4处理氮、磷释放率增幅分别达到203.67%、187.05%和17.72%、45.24%;抽雄期,T3处理秸秆钾、有机碳释放率较CK分别增加5.33%和22.42%;生理成熟期(R6),T2处理的氮、磷、钾释放率分别较CK增加了2.55%、17.87%、3.78%,T1处理的有机碳释放率较CK、T3处理分别增加3.64%和4.61%。此外,腐熟剂施用后,夏玉米株高和茎粗均显著增加。成熟期,T2处理单株生物量可达320.0 g,较CK增幅17.19%。最终,T2处理玉米产量显著提升,达11.6 t/hm^(2)。腐熟剂施用显著影响麦秆腐解率,施用45~60 kg/hm^(2)腐熟剂后夏玉米花前小麦秸秆的养分释放率显著提升,在夏玉米生长关键期提供更多养分,最终显著提升了夏玉米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腐熟剂 养分释放 回归分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水年和欠水年渭北旱地冬小麦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构建 被引量:4
13
作者 林延荣 刘朋召 +4 位作者 郭星宇 张鹏飞 邓明珠 陈小莉 李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120-129,共10页
降雨波动大和过量施氮是限制渭北旱地冬小麦生产中氮肥高效利用和高产稳产的主要因子。该研究旨在构建2种降雨年型下冬小麦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分析氮营养指数诊断冬小麦氮素营养状况的可行性,为考虑降雨条件下旱地冬小麦精准施氮提供... 降雨波动大和过量施氮是限制渭北旱地冬小麦生产中氮肥高效利用和高产稳产的主要因子。该研究旨在构建2种降雨年型下冬小麦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分析氮营养指数诊断冬小麦氮素营养状况的可行性,为考虑降雨条件下旱地冬小麦精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于2017-2021年在陕西合阳县开展4 a定位施氮试验,以晋麦47为试验材料,设置0、60、120、180、240 kg/hm^(2)5个施氮水平,其中2017-2018年和2020-2021年为平水年,2018-2019和2019-2020年为欠水年。研究2种降雨年型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利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基于2种降雨年型下地上部生物量与植株氮浓度之间的关系,构建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和氮营养指数(nitrogen nutrition index,NNI)优化施肥方案。结果表明:1)施氮量、降雨年型及其二者互作效应对穗数、千粒质量、产量影响显著或极显著。2)2种降雨年型下冬小麦临界植株氮浓度和地上部生物量均符合幂函数关系,但模型参数之间存在差异(模型参数a在平水年和欠水年分别为3.33、2.79 g/kg,参数b在平水年和欠水年分别为0.40、0.31)。模型拟合的植株氮浓度和实际氮浓度线性相关,平水年均方根误差和标准化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20 g/kg、10.30%,欠水年分别为0.14 g/kg、7.69%,均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稳定性。3)根据产量表现和氮营养指数,平水年适宜施氮量为160~180 kg/hm^(2),欠水年适宜施氮量为101~120 kg/m^(2)。该研究可为渭北旱地冬小麦植株各生育时期氮素评估和精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作物 冬小麦 临界氮 氮营养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平原冬小麦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的构建与磷营养诊断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巧丽 刘朋召 +6 位作者 师祖姣 刘苗 陈跻 李慧 王小利 王瑞 李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011-2019,共9页
【目的】基于关中平原冬小麦施磷量与小麦磷营养的关系,建立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为当地冬小麦科学施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施磷田间试验始于2009年,供试小麦品种为‘西农979’。设置4个施磷水平(PO)0、60、120、180 kg/hm^(... 【目的】基于关中平原冬小麦施磷量与小麦磷营养的关系,建立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为当地冬小麦科学施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施磷田间试验始于2009年,供试小麦品种为‘西农979’。设置4个施磷水平(PO)0、60、120、180 kg/hm^(2),分别记为P0、P60、P120和P180处理。于2018—2021年冬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取样,分析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植株磷浓度,记录小麦产量。利用2018—2020年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和植株磷含量建立临界磷浓度稀释模型,计算磷营养指数(PNI)。依据2020—2021年冬小麦数据验证磷营养指数诊断的可靠性。【结果】1)施用磷肥可显著增加冬小麦穗数和穗粒数,显著降低千粒重,2018—2021年3季冬小麦依次提高穗数50.7%~53.0%、23.1%~29.7%和17.5%~19.0%,穗粒数依次提高28.6%~34.2%、22.7%~24.1%和18.7%~19.6%,千粒重依次降低1.1%~2.9%、3.5%~7.0%和1.3%~4.9%,P60、P120和P180处理间穗数、穗粒数(2018—2019年除外)差异不显著。随着施磷量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先持续增高而后降低,施磷处理下2018—2021年3季冬小麦依次增产104.3%~108.2%、39.8%~47.4%和27.6%~32.5%,在P120处理下产量达到最大值,2018—2021年3季依次为7100、6369和6714 kg/hm^(2)。2)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增加,地上部磷浓度随生育进程推进逐渐降低。同一取样时期,施磷量增加,地上部生物量和磷浓度也随之增加。据此,本研究2019—2020年建立的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模型为Pc=6.00DM–0.43,模型RMSE值为0.09,n-RMSE值为3.45%,表明模型模拟值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要求。3)随着施磷量增加,磷营养指数(PNI)增大,磷营养指数(PNI)在P120处理下最接近1。各施磷量处理下,冬小麦磷营养指数(PNI)随生育期的变化较小。【结论】依据不同施磷量下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和磷浓度,建立的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模型与磷营养指数(PNI)模型能够准确诊断关中平原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磷素盈亏状况,可用来指导关中平原冬小麦植株各生育期磷素含量评估和磷肥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 冬小麦 施磷量 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 磷营养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平原夏玉米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构建与磷营养诊断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苗 刘朋召 +3 位作者 师祖姣 王小利 王瑞 李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48-1559,共12页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施磷水平下夏玉米地上部生物量与其植株磷浓度的变化关系,构建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模型,为夏玉米磷素优化管理及磷营养诊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19—2020年在陕西关中平原,以两个玉米品种郑单958和豫玉22为试验...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施磷水平下夏玉米地上部生物量与其植株磷浓度的变化关系,构建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模型,为夏玉米磷素优化管理及磷营养诊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19—2020年在陕西关中平原,以两个玉米品种郑单958和豫玉22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定位试验。共设4个施磷量处理(P_(2)O_(5)):0、60、120、180 kg/hm^(2)。在夏玉米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进行地上部取样,分析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全磷含量以及产量。利用2019年试验数据构建夏玉米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和磷素营养指数,利用2020年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增施磷肥能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植株磷浓度,两个品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夏玉米产量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P120处理可获得最高产量,产量效应方程显示两年两个品种夏玉米平均理论最高产量对应的施磷量为110.2 kg/hm^(2)。由产量构成要素看出,施磷对穗数没有显著影响,但能显著提高穗粒数和百粒重,且施磷对玉米穗粒数的影响大于对百粒重的影响。地上部生物量表现为P0<P60<P180<P120处理,但P180与P12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玉米植株磷浓度均随施磷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并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和地上部生物量的增加而降低。根据2019年地上部干物质重与其磷浓度变化关系构建夏玉米临界磷浓度(P_(c))变化曲线:P_(c)=8.11DM^(−0.22)(R^(2)=0.886)。模型拟合的植株磷浓度和2020年玉米实际磷浓度线性相关,稀释曲线模型的RMSE和n-RMSE分别为1.146和18.23%,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基于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计算磷营养指数(PNI),各生育时期PNI值随磷肥用量增加而增大,随生育进程推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NI与相对吸磷量(RP_(upt))、相对地上部生物量(RDW)和相对产量(RY)均呈极显著相关。【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夏玉米临界磷浓度稀释曲线和磷营养指数(PNI)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植株不同生育时期的磷素盈亏状况,对指导夏玉米生长季磷素营养诊断及最佳磷肥施用量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施磷量 临界磷稀释曲线 磷营养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深施对旱作覆膜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高飞 任亮奇 +5 位作者 崔增团 郭世乾 郑杰 叶旭 王钰皓 张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98,共10页
以春玉米为供试作物,于2021—2022年在甘肃省定西市进行不同深度施肥田间试验,以双垄沟覆膜种植为基础,设置3个氮肥施用深度:5 cm(D5)、15 cm(D15)和25 cm(D25),以不施氮(N0)处理为对照,共4个处理,分析不同氮肥施用深度对农田土壤养分... 以春玉米为供试作物,于2021—2022年在甘肃省定西市进行不同深度施肥田间试验,以双垄沟覆膜种植为基础,设置3个氮肥施用深度:5 cm(D5)、15 cm(D15)和25 cm(D25),以不施氮(N0)处理为对照,共4个处理,分析不同氮肥施用深度对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干物质积累、水分利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优化施肥模式和进一步提升其节水增产效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施肥深度的增加,农田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逐渐增大,D25处理较D15和D5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平均提高8.67%、2.23%、22.11%和15.18%;氮肥深施可提高生育后期养分供给能力,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D25处理播后105 d~收获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D15和D5提高6.53%和25.30%;2个试验年份农田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施肥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D25处理分别较D15和D5平均提高10.09%和10.08%;D25处理玉米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较D5处理分别平均提高27.20%和34.93%。在西北旱作区,氮肥25 cm深施模式能为玉米提供更好的养分供给,是提高覆膜旱作农田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氮肥深施 覆膜 土壤养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熟剂适宜用量显著提高秸秆腐解率并降低麦玉轮作农田周年温室气体排放
17
作者 白延倩 肖金宝 +3 位作者 李会 韩清芳 贾志宽 刘铁宁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5期87-99,共13页
[目的]长期秸秆还田易因腐解不足引发土壤结构退化及环境风险。本研究基于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麦玉轮作)农田开展秸秆全量还田试验,旨在探究施加不同剂量腐熟剂对麦玉轮作系统秸秆腐解特征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实现作物产量提... [目的]长期秸秆还田易因腐解不足引发土壤结构退化及环境风险。本研究基于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麦玉轮作)农田开展秸秆全量还田试验,旨在探究施加不同剂量腐熟剂对麦玉轮作系统秸秆腐解特征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实现作物产量提升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方法]于2020-2021年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进行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腐熟剂30 kg/hm^(2)(T1)、45 kg/hm^(2)(T2)、60 kg/hm^(2)(T3)、75 kg/hm^(2)(T4)共4个处理,以不施腐熟剂(CK)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测算温室气体的周年排放规律,剖析其对全年土壤温室气体(CO_(2)、N2O和CH4)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在还田后30、90、120和360 d时,T2的腐解率分别较CK增加30.66%、10.68%、6.95%和3.21%,其中30、90 d时腐解率显著高于CK。该区域农田土壤CO_(2)和N_(2)O是排放源,CH_(4)是吸收汇。施加不同剂量腐熟剂可显著调节温室气体的排放速率与总量。与CK相比,T3处理下周年CO_(2)和N_(2)O累计排放量显著降低,而周年CH_(4)累计吸收量增加2倍。此外,腐熟剂施加对麦玉轮作农田土壤周年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GWP)亦有显著影响。T2处理农田土壤周年GWP为2107.01 kg CO_(2)-eq/hm^(2),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0.11 kg CO_(2)-eq/hm^(2)。不同处理之间GWP表现为T4>T1>T2>CK>T3,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T3处理农田土壤周年GWP最低,为1833.20 kg CO_(2)-eq/hm^(2),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在T4下达到最大,为0.13 kg CO_(2)-eq/hm^(2)。施加不同剂量腐熟剂对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亦有显著影响,T2的夏玉米产量最高,为12293.78 kg/hm^(2),冬小麦产量为7318.50 kg/hm^(2),总产量最高。[结论]综上所述,秸秆还田配施45 kg/hm^(2)的腐熟剂可加快秸秆分解速率,显著降低周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优化了夏玉米和冬小麦周年产量,既能兼顾环境效益,又在成本控制上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熟剂 秸秆还田 温室气体 腐解特征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