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荒漠绿洲区大麦田阔叶杂草化学防除药效评价
1
作者 沈煜洋 王仙 +7 位作者 陈利 郭小玲 苗雨 董裕生 陈智军 方伏荣 向莉 高海峰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4-189,共6页
【目的】筛选对大麦田阔叶杂草具有较好防效的除草剂,为荒漠绿洲生态区安全高效应用除草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调查各药剂处理小区的杂草株数和地上部分鲜质量,评价供试药剂对大麦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筛选对大麦田阔叶杂草具有较好防效的除草剂,为荒漠绿洲生态区安全高效应用除草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调查各药剂处理小区的杂草株数和地上部分鲜质量,评价供试药剂对大麦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药后50 d,20%双氟·氟氯酯WG 19.50 g/hm^(2)、10%双唑草酮OD 37.50 g/hm^(2)、200 g/L氯氟吡氧乙酸EC 210.00 g/hm^(2)、22%氟吡·双唑酮OD 165.00 g/hm^(2)、50%2甲·氯·双氟SC 450.00 g/hm^(2)、87.5%2,4-滴异辛酯EC 577.50 g/hm^(2)、25%辛酰溴苯腈EC 562.50 g/hm^(2)和75%苯磺隆WG 22.50 g/hm^(2)对阔叶杂草灰绿藜和卷茎蓼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较好,防效分别为90.87%~96.02%和94.15%~98.08%,各处理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20%双氟·氟氯酯WG、10%双唑草酮OD、200 g/L氯氟吡氧乙酸EC、22%氟吡·双唑酮OD、50%2甲·氯·双氟SC、87.5%2,4-滴异辛酯EC、25%辛酰溴苯腈EC和75%苯磺隆WG可防除大麦田灰绿藜、卷茎蓼等阔叶杂草,且对大麦生长安全,可在大田合理轮换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区 大麦 阔叶杂草 除草剂 药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近40年春小麦品种光合生理遗传多样性分析
2
作者 张景灿 徐其江 +8 位作者 张永强 曾潮武 毕海燕 雷钧杰 陈传信 聂石辉 徐文修 李杰 陈慧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共9页
以1985-2024年审定的65份不同年代春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灌浆期干物质分配占比,对小麦主要光合生理指标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并开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农艺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5份小麦材料... 以1985-2024年审定的65份不同年代春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灌浆期干物质分配占比,对小麦主要光合生理指标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并开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农艺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5份小麦材料多样性指数介于1.81~2.03之间,其中C_(i)(胞间CO_(2)浓度)最大,为2.03,最大光合效率比率(F_(o)/F_(m))最小,为1.81。主成分分析将8个性状转化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3.429%,其中,F_(v)/F_(m)对产量影响最大,贡献值达0.923。随着审定年份的推进,叶片和穗的干物质占比呈上升趋势,茎秆的干物质占比呈下降趋势,产量呈上升趋势,各品种产量介于4443.3~8582.4 kg·hm^(-2)之间。结合3个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权重和不同年代小麦品种产量表现,筛选出‘新春41号’、‘新春31号’、‘新春47号’、‘新春40号’、‘新春46号’、‘粮春1354’、‘新春37号’、‘新春30号’、‘粮春1758’和‘新春34号’10个品种,其中‘新春47号’的产量最高(8143.20 kg·hm^(-2)),可作为高光效品种在新疆地区进行育种利用和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品种 光合生理 遗传多样性 干物质积累 产量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磷方式对干播湿出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张妍婷 张永强 +5 位作者 雷钧杰 陈慧 陈传信 徐其江 聂石辉 徐文修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6,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磷肥施用方式对干播湿出小麦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干播湿出模式下滴灌小麦磷肥施用方式。【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新冬22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造墒播种(F)和干播湿出(D)2种... 【目的】研究不同磷肥施用方式对干播湿出小麦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干播湿出模式下滴灌小麦磷肥施用方式。【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新冬22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造墒播种(F)和干播湿出(D)2种出苗水方式;副区在总施磷量一致条件下设置3种磷肥施用方式,100%基施(P_(1))、70%基施+30%滴施(P_(2))、50%基施+50%滴施(P_(3)),分析不同施磷方式对干播湿出小麦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磷肥后移显著增加了小麦的叶片SPAD值和LAI,分别提高0.88%~7.63%和7.25%~49.38%。在小麦光合特性中,各指标均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呈下降趋势,其中DP_(3)处理表现最佳,P_(n)、T_(r)和G_(s)在开花期分别为25.59μmol/(m^(2)·s)、18.21mmol/(m^(2)·s)和0.73mmol/(m^(2)·s),C_(i)最低为324.88μmol/mol,且处理间差异显著。磷肥后移有效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较FP_(1)处理提高了1.36%~18.43%、0.59%~4.06%和0.77%~7.21%。籽粒产量表现为DP_(3)>DP_(2)>FP_(3)>FP_(2)>DP_(1)>FP_(1),与FP_(1)相比,各处理增产幅度均在4.5%以上。【结论】DP_(3)处理(50%基施+50%追施)冬小麦光合有促进作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表现最佳,有利于磷肥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播湿出 滴灌小麦 施磷方式 光合生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评价新疆水稻农艺性状、品质与产量间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志强 朱凌云 +6 位作者 唐福森 康民泰 袁杰 张燕红 王奉斌 杜孝敬 侯天钰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3,共7页
为水稻品种选育中选择多个优良目标性状指明方向,高质高效完成目标性状选定,加速育种进程,本研究以新疆常用的24个水稻品种(系)为材料,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外观品质、碾米品质、蒸煮品质及产量等15个性状指... 为水稻品种选育中选择多个优良目标性状指明方向,高质高效完成目标性状选定,加速育种进程,本研究以新疆常用的24个水稻品种(系)为材料,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外观品质、碾米品质、蒸煮品质及产量等15个性状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水稻产量关联度高的农艺性状为千粒重、株高和结实率;关联度高的2个外观品质是粒长和长/宽比;关联度高的2个碾米品质是出糙率和精米率;关联度高的1个蒸煮品质是直链淀粉含量。在研究水稻品质影响因素时应注重考虑粒长、出糙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指标,且应以水稻长/宽比、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等性状作为参考指标。同时产量方面要侧重千粒重、株高和结实率的改良。研究结果可以为水稻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产量 农艺性状 品质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尿素及施用方式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5
作者 李杰 徐其江 +5 位作者 张永强 徐文修 吕晓庆 陈传信 聂石辉 雷钧杰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59,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尿素及施用方式对滴灌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生产、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于2021~2022年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不施尿素(F_(0))、普通尿素(F_(1))、腐殖酸尿素(F_(2))、控释尿素一次基施(F_(3))、控释尿... 【目的】探究不同尿素及施用方式对滴灌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生产、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于2021~2022年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不施尿素(F_(0))、普通尿素(F_(1))、腐殖酸尿素(F_(2))、控释尿素一次基施(F_(3))、控释尿素分次施用(F_(4))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滴灌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F_(4)处理的冬小麦叶片SPAD值在各测定期均表现为最高,且在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亦均高于其它处理,其细胞间CO_(2)浓度则最低。各处理在开花期和灌浆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呈F_(4)>F_(2)>F_(3)>F_(1)>F_(0)的变化规律。不同处理滴灌产量以F_(4)处理最高,为9210.95 kg/hm^(2),分别较F_(0)、F_(1)、F_(2)、F_(3)处理产量提高了21.64%、12.52%、8.12%和6.52%;F_(4)处理下冬小麦的氮肥农学利用率(7.28 kg/kg)、氮肥偏生产力(40.93 kg/kg)均最大。【结论】控释尿素分次施用F_(4)处理冬小麦叶片各项光合指标表现较好,籽粒产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冬小麦 光合特性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量灌溉下不同滴灌量对滴灌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海峰 张永强 +6 位作者 谢秀荣 吕晓庆 陈传信 徐其江 聂石辉 王冀川 雷钧杰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2,共8页
【目的】探究限量灌溉下不同滴灌量对新疆北疆滴灌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筛选新疆北疆滴灌冬小麦灌溉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冬41号为材料,在大田滴灌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3000 m^(3)/hm^(2)(W_(1))、3600 m^... 【目的】探究限量灌溉下不同滴灌量对新疆北疆滴灌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筛选新疆北疆滴灌冬小麦灌溉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冬41号为材料,在大田滴灌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3000 m^(3)/hm^(2)(W_(1))、3600 m^(3)/hm^(2)(W_(2))和4200 m^(3)/hm^(2)(W_(3))共3个春季灌水量处理。研究限量灌溉下不同滴灌量对冬小麦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光合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的小麦叶片SPAD值均随生育进程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处理间以W_(3)处理开花期叶片SPAD值最大为54.65。不同处理滴灌冬小麦LAI随着生育进程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均在开花期最高,其中以W_(2)处理最高为7.41。滴灌冬小麦叶片蒸腾速率(Tr)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净光合速率(Pn)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W_(3)处理时最高表现为W_(3)>W_(2)>W_(1),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_(叶片))呈一直降低的趋势。不同处理冬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为W_(2)>W_(3)>W_(1);产量以W_(2)处理最高8559.83 kg/hm^(2),较W_(3)、W_(1)处理分别高出24.80%、0.39%。【结论】W_(2)处理下冬小麦产量及其他方面均表现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量灌溉 滴灌 冬小麦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匀播增密对适期晚播冬小麦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谢秀荣 张永强 +6 位作者 海峰 雷钧杰 吕晓庆 陈传信 徐其江 聂石辉 王冀川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8,共8页
【目的】探究新疆北疆匀播增密对适期晚播冬小麦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为新疆北疆晚播小麦合理密植提供依据。【方法】在冬小麦适期播种期(9月20~30日)内及延迟播种时间(播种期为10月26日,延迟16~38 d),分析在晚播和匀播种植的方式下对... 【目的】探究新疆北疆匀播增密对适期晚播冬小麦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为新疆北疆晚播小麦合理密植提供依据。【方法】在冬小麦适期播种期(9月20~30日)内及延迟播种时间(播种期为10月26日,延迟16~38 d),分析在晚播和匀播种植的方式下对冬小麦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田间不同种植密度为525×10^(4)粒/hm^(2)(D_(1),大田常规播种密度)、600×10^(4)粒/hm^(2)(D_(2))、675×10^(4)粒/hm^(2)(D_(3))、750×10^(4)粒/hm^(2)(D_(4))、825×10^(4)粒/hm^(2)(D_(5))和900×10^(4)粒/hm^(2)(D 6),比较不同种植密度下适期晚播冬小麦群体结构的差异。【结果】晚播条件下,随种植密度增大,群体茎蘖数增大,茎蘖成穗率降低,D_(1)处理茎蘖成穗率最高,为46.08%,较其它处理依次高2.01%、8.94%、29.58%、43.02%和44.63%;随密度增加小麦株高升高,D_(1)处理均与D_(5)、D 6处理差异显著,且基部第1、第2节间粗度逐渐降低;D_(3)处理开花期各叶层叶面积达最大值,分别为27.58、25.75和18.45 cm^(2),LAI也达最大值,为6.93,且其开花期较蜡熟期透光率在各处理中降幅最小。产量以D_(5)处理产量达最高,为8908.47 kg/hm^(2),最小值为D_(1)处理,为7320.47 kg/hm^(2)。【结论】在晚播条件下,种植密度675×10^(4)粒/hm^(2)拥有较好的群体结构,而825×10^(4)粒/hm^(2)比较能获得高产,675×10^(4)~825×10^(4)粒/hm^(2)较适合晚播冬小麦匀播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晚播 种植密度 群体结构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近40年春小麦品种(系)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
8
作者 张景灿 徐其江 +8 位作者 张永强 曾潮武 毕海燕 雷钧杰 陈传信 聂石辉 徐文修 李杰 陈慧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5,共7页
为探究新疆近40年春小麦品种(系)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以1985-2024年审定的65份不同年代春小麦品种以及2个待审品系为材料,对小麦主要性状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农艺性状具有... 为探究新疆近40年春小麦品种(系)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以1985-2024年审定的65份不同年代春小麦品种以及2个待审品系为材料,对小麦主要性状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农艺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7份小麦材料多样性指数在1.96~2.08,多样性指数整体较优,其中千粒重最大为2.08,穗下节长最小为1.96。穗粒数与株高、旗叶宽、旗叶面积和穗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下节粗、旗叶长均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下节粗、旗叶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旗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将9个性状转化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2.049%。结合3个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权重,综合得分排名前10的材料依次为新春35号、新春45号、新春41号、新旱688、粮春1571、新春8号、新春20号、粮春1242、新春18号和新春16号,可作为优良品种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春小麦 品种(系) 重要性状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菌剂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9
作者 陈传信 张永强 +2 位作者 聂石辉 徐其江 雷钧杰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4,共7页
【目的】研究微生物菌剂与氮肥配施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微生物菌剂与氮肥配施处理的田间试验,比较不同处理小麦叶绿素SPAD值、叶面积指数、光合荧光指标及产量的变化。【结果】不同处理间小麦叶片光合特性表现亦... 【目的】研究微生物菌剂与氮肥配施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微生物菌剂与氮肥配施处理的田间试验,比较不同处理小麦叶绿素SPAD值、叶面积指数、光合荧光指标及产量的变化。【结果】不同处理间小麦叶片光合特性表现亦不同。各处理间叶绿素SPAD值、初始荧光强度、最大光化学效率差异不显著。全量氮肥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处理PN_(2)叶绿素SPAD值最高,小麦开花期、灌浆期叶绿素SPAD值较未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全量氮肥处理PN_(1)分别增加0.68、0.70。全量氮肥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处理PN_(2)的叶面积指数最高,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PN_(0),开花期、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分别较PN_(0)增加了38.59%、37.70%。全量氮肥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处理PN_(2)净光合速率高于PN_(1)、PN_(3)和PN_(4)处理,显著高于PN_(0)处理。全量氮肥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处理PN_(2)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较PN_(0)、PN_(1)、PN_(3)和PN_(4)处理增加了41.63%、9.53%、20.65%和22.70%。【结论】全量氮肥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处理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综合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氮肥 小麦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调节剂及喷施次数对滴灌冬小麦茎秆特征和抗倒伏性的影响
10
作者 张景灿 徐其江 +5 位作者 张永强 雷钧杰 吕晓庆 陈传信 聂石辉 徐文修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4,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外源生长调节剂及其喷施次数对滴灌冬小麦茎秆特征及其抗倒伏性的影响,筛选滴灌冬小麦最适的外源生长调节剂及调节剂喷施次数,为新疆滴灌冬小麦抗倒伏及其调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冬18号为材料,于2021~2022... 【目的】研究不同外源生长调节剂及其喷施次数对滴灌冬小麦茎秆特征及其抗倒伏性的影响,筛选滴灌冬小麦最适的外源生长调节剂及调节剂喷施次数,为新疆滴灌冬小麦抗倒伏及其调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冬18号为材料,于2021~2022年在大田滴灌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清水对照(CK)、调环酸钙·烯效唑(A)、矮壮素(B)、烯效·甲哌鎓(C)、抗倒酯(D)、多效唑(E)为主区,起身期喷施(P_(1))、起身期+拔节期各喷施1次(P_(2))为副区,共计12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滴灌冬小麦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茎秆抗折力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施用调节剂各处理均能有效抑制滴灌冬小麦株高,降低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提高基部茎秆抗折力,喷施1次调节剂和喷施2次调节剂的处理基部茎秆抗折力平均提高了8.97%和14.89%。BP_(2)处理可有效提高滴灌冬小麦有效穗数和千粒重,CP_(2)处理下滴灌冬小麦穗数增加明显,喷施1次调节剂前提下,AP_(1)、BP_(1)、CP_(1)处理增产达到10%以上,喷施2次调节剂前提下,AP_(2)、BP_(2)、CP_(2)、DP_(2)处理增产均能达到10%以上。【结论】在起身期和拔节期分别喷施1次调环酸钙·烯效唑(AP_(2))和矮壮素(BP_(2))株高相对适宜、茎秆抗倒伏性较好、籽粒增产幅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滴灌 生长调节剂 抗倒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春麦区试品种稳定性及适应性综合评价
11
作者 王春生 赵准 +4 位作者 夏建强 时佳 高新 王重 张跃强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53,共12页
为筛选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其他农艺性状株高、生育时期性状中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春小麦品种(系),以及不同环境对不同性状的区分力和代表性,利用方差分析、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对2017—2019年春麦西北水地... 为筛选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其他农艺性状株高、生育时期性状中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春小麦品种(系),以及不同环境对不同性状的区分力和代表性,利用方差分析、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对2017—2019年春麦西北水地组区域试验数据中的15个品种(系)在16个区试点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品种(系)G5、G13、G12、G11表现出较好的高产稳产特性,品种(系)G4和G15、G7和G8互作效应强、对环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MI模型 GGE双标图 春小麦 稳定性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斜坡滴灌春小麦冠层结构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12
作者 王子健 李刘龙 +7 位作者 赵焰辉 徐林峰 邱治中 李召锋 雷钧杰 王笑 万文亮 姜东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6,共12页
【目的】研究水氮耦合效应及其对春小麦冠层结构和光合速率的影响,为斜坡种植模式的节本高效生产提供水氮管理策略和理论依据。【方法】以新春4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TR6H和TR8H(一条滴灌带位于坡顶,分别供应6行和8行小麦水分,斜坡坡面斜度... 【目的】研究水氮耦合效应及其对春小麦冠层结构和光合速率的影响,为斜坡种植模式的节本高效生产提供水氮管理策略和理论依据。【方法】以新春4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TR6H和TR8H(一条滴灌带位于坡顶,分别供应6行和8行小麦水分,斜坡坡面斜度为15度)2种模式;设置W_(3)、W_(2)和W_(1)(4500、4050和3600 m^(3)/hm^(2))3个灌水额度和N_(3)、N_(2)、N_(1)和N_(0)(300、270、240和0 kg/(N·hm^(2)))4个施氮量水平,其中W_(3)N_(3)为对照(常规水氮处理)。【结果】TR6H开花期的株高、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冠层光截获辐射率和光合速率均高于TR8H。株高和冠层光辐射截获的总体趋势表现为(W_(3)和W_(2))>W_(1),(N_(3)和N_(2))>N_(1)>N_(0)的趋势,而叶角则呈相反的趋势,低水低氮处理叶角越大。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总体趋势表现为W_(3)>W_(2)>W_(1)、N_(2)>N_(3)>N_(1)>N_(0)。相较于常规水氮处理(W_(3)N_(3)),TR6H和TR8H 2种模式均显著提高了冠层光截获辐射率和光合速率,增幅分别为3.6%~4.9%和3.9%~10.2%。【结论】斜坡模式下合理的水氮耦合会优化冠层结构,通过保持较高的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获得较高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同时具有较高的株高和紧凑的株型保持了一定的漏光损失量。筛选出模式为TR6H,水氮处理为W_(3)N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斜坡滴灌 水氮耦合 冠层结构 光合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增效剂与氮肥减量配施对冬小麦叶片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永强 陈传信 +3 位作者 徐其江 聂石辉 雷钧杰 刘昌文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9-1325,共7页
【目的】研究氮肥增效剂在小麦氮肥减施上的应用效果,为氮肥增效剂与氮肥减量配施在冬小麦生产中提供指导。【方法】2020~2021年度在大田条件下,以氮肥增效剂(CP)为材料,设置5个氮肥减量配施处理(减氮5%+CP、减氮15%+CP、减氮25%+CP、减... 【目的】研究氮肥增效剂在小麦氮肥减施上的应用效果,为氮肥增效剂与氮肥减量配施在冬小麦生产中提供指导。【方法】2020~2021年度在大田条件下,以氮肥增效剂(CP)为材料,设置5个氮肥减量配施处理(减氮5%+CP、减氮15%+CP、减氮25%+CP、减氮35%+CP、减氮45%+CP)、1个常规模式和1个不施氮(对照),共计7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叶片SPAD值、光合生理、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在使用氮肥增效剂(CP)条件下,减氮5%~25%时冬小麦的旗叶SPAD值仍有提高,减氮35%~45%时降低了冬小麦旗叶SPAD值;冬小麦旗叶Pn、Tr、Gs,在减氮5%时均有明显提高,减氮15%时略有提高,减氮25%时略有降低,减氮35%~45%时明显降低;冬小麦旗叶Ci与Pn、Tr、Gs基本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减氮模式下,CP提高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但减轻了千粒重。与常规模式相比,减氮5%~25%时小麦增产幅度在1.60%~5.88%,减氮35%~45%时小麦产量降低了6.22%~19.32%。与常规模式相比,CP提高了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结论】氮肥减量15%~25%配施氮肥增效剂时冬小麦仍有增产,可实现冬小麦减氮不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增效剂 冬小麦 氮肥减施 生理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光谱融合影像的降解膜分类与降解率估算研究
14
作者 陈茂光 印彩霞 +6 位作者 习斌 靳拓 刘立杨 林涛 蒋平安 邵亚杰 汤秋香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5-353,373,共10页
为解决传统残膜污染调研,人工判别地膜耗时久、用工强度大和人为误差影响大等难题,基于无人机多光谱融合影像,采用监督分类中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ML)、最小距离(Minimum distance classification,MD)和光谱角... 为解决传统残膜污染调研,人工判别地膜耗时久、用工强度大和人为误差影响大等难题,基于无人机多光谱融合影像,采用监督分类中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ML)、最小距离(Minimum distance classification,MD)和光谱角映射分类器(Spectral angle mapper classification,SAM)对棉田4种降解膜的残膜影像进行分类,并结合贝叶斯岭回归(BRR)、支持向量回归(SVR)和K近邻回归(KNNR)建模方法构建降解率估算模型,从而实现对棉田降解膜降解情况的快速调研。结果表明:ML较MD和SAM对降解膜分类效果更好,平均误差低于0.023,与实测结果相关系数均高于0.9。结合不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模型,ML-BRR降解率估算模型拟合效果和泛化能力最佳,训练集和测试集R^(2)分别为0.756~0.966和0.823~0.921,RMSE分别不高于2.698%和3.098%。基于无人机多光谱融合影像,采用最大似然分类器进行残膜与土壤分类,并结合BRR算法构建降解率估算模型,实现对棉田降解膜降解情况快速诊断是可行的,可为残膜污染治理措施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膜 无人机 多光谱影像 最大似然分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膜覆盖和灌溉量对棉田土壤水盐分布特征的影响
15
作者 刘海军 王冬 +5 位作者 林涛 张昊 王一帆 陈茂光 汤秋香 蒋平安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7,共18页
为探究不同地膜覆盖和灌溉量对南疆棉田土壤水盐分布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棉花地开展试验,以裸地(M0)为对照,设置高堡膜覆盖(M1)和普通PE地膜覆盖(M2)2种地膜处理,以及3150(W1)、4050(W2)、4950 m3... 为探究不同地膜覆盖和灌溉量对南疆棉田土壤水盐分布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棉花地开展试验,以裸地(M0)为对照,设置高堡膜覆盖(M1)和普通PE地膜覆盖(M2)2种地膜处理,以及3150(W1)、4050(W2)、4950 m3·hm^(-2)(W3)3个灌溉量,分析了不同地膜覆盖和灌溉量对棉田0~60 cm土壤含水率、盐分、水盐分布均匀系数、盐分变化量和脱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21—2022年,随着灌溉量的增加,棉田土壤的含水量均呈上升趋势,盐分显著降低。棉田土壤水分的纵向运移能力均显著提高,膜间上层土壤盐分的淋溶效果显著,但水分分布均匀度和盐分分布均匀度均逐渐下降,盐分变化量和脱盐率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大。M1处理0~6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率较M0和M2处理分别高5.76%~14.03%和0.86%~2.22%,且M1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水分分布的均匀度。随着时间的推进,各处理上层(0~30 cm)的土壤含盐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下层(30~60 cm)的土壤含盐量逐渐升高;M0处理0~60 cm土层平均含盐量较M1和M2处理分别高24.22%~35.87%和18.88%~30.64%,M1和M2处理的盐分分布均匀度下降。在二者互作条件下,W3M1处理的土壤含水率最高,2021、2022年分别为26.48%、23.99%,水分的纵向运移能力显著提高,上层土壤盐分降低,W3M2(2021)、W3M1(2022)的盐分变化量和脱盐率最高,分别为0.33 g·kg^(-1)和38.66%、0.33 g·kg^(-1)和45.65%。综上所述,在高堡膜覆盖条件下,采用4950 m3·hm^(-2)的灌溉量时,可提高棉田土壤含水率,显著降低膜间土壤含盐量,有利于土壤排盐,降低土壤次生盐渍化,促进棉花根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灌溉量 机采棉 水盐运移 南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硅滴施对弱光胁迫下冬小麦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永强 方辉 +5 位作者 陈传信 聂石辉 赛力汗·赛 徐其江 陈兴武 雷钧杰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6-343,共8页
【目的】研究外源硅滴施对弱光胁迫下冬小麦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于2018~2019年在新疆南疆采用盆栽试验进行,以新冬60号为材料,自冬小麦拔节期至成熟期,用黑色遮阳网进行25%遮阴处理,在冬小麦拔节期设置5个外源硅(Na_(2) SiO_... 【目的】研究外源硅滴施对弱光胁迫下冬小麦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于2018~2019年在新疆南疆采用盆栽试验进行,以新冬60号为材料,自冬小麦拔节期至成熟期,用黑色遮阳网进行25%遮阴处理,在冬小麦拔节期设置5个外源硅(Na_(2) SiO_(3)分析纯)滴施量分别为7.5 kg/hm^(2)(Si_(1))、15 kg/hm^(2)(Si_(2))、22.5 kg/hm^(2)(Si_(3))、30 kg/hm^(2)(Si_(4))、37.5 kg/hm^(2)(Si_(5))和清水对照(Si 0)共6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冬小麦植株性状、叶片光合特性及小穗发育和籽粒性状,分析外源硅滴施对弱光胁迫下冬小麦调控效应,并筛选出适宜的外源硅滴施量。【结果】弱光胁迫下,外源硅滴施可以增加冬小麦的株高、茎粗、穗长和叶片SPAD值;改善了叶片光合性能,提高了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增加了可孕小穗数,降低了不孕小穗数;单茎生物量、穗粒数和穗粒重均明显提高;各指标在Si_(3)处理达到最优。【结论】硅能改善弱光胁迫下冬小麦植株的生长状况,提高光合作用,提高可孕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以外源硅滴施22.5 kg/hm^(2)时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光胁迫 冬小麦 生理特性 小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麦间作模式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永强 高永红 +7 位作者 陈传信 方辉 范贵强 赛力汗·赛 薛丽华 黄天荣 陈兴武 雷钧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0-437,共8页
为探究核麦间作模式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旗叶生理特性的影响,于2016-2017年设置450万株·hm^(-2)(M1)、525万株·hm^(-2)(M2)、600万株·hm^(-2)(M3)、675万株·hm^(-2)(M4)和750万株·hm^(-2)(M5)5个种植密度,研究... 为探究核麦间作模式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旗叶生理特性的影响,于2016-2017年设置450万株·hm^(-2)(M1)、525万株·hm^(-2)(M2)、600万株·hm^(-2)(M3)、675万株·hm^(-2)(M4)和750万株·hm^(-2)(M5)5个种植密度,研究了核桃树冠下区和远冠区下冬小麦旗叶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特性及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核桃树冠下区冬小麦旗叶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II))和产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在远冠区各指标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且基本在M2处理达到最大,且冠下区各种植密度处理的冬小麦旗叶P_(n)、T_(r)、G_(s)、F_(v)/F_(m)、Φ_(PSII)均低于相应远冠区。冠下区和远冠区的籽粒产量分别以M1和M2处理最高,分别为3212.19和3911.12 kg·hm^(-2)。综合来看,在核麦间作模式下,冬小麦种植密度应控制在450万~525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麦间作 种植密度 冬小麦 生理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肥效分析
18
作者 孙娜 马林 +8 位作者 邹辉 张志辉 张胜军 黄倩楠 杨蕙 登斯拉木·吐尔逊拜 李志彬 曹俊梅 雷钧杰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目的】研究氮磷钾(NPK)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分析其肥料效应,探明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最佳NPK施肥量和施肥配比,为提高小麦的施肥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冬小麦品种新冬42号为材料,采用“3414”肥料效应设计方... 【目的】研究氮磷钾(NPK)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分析其肥料效应,探明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最佳NPK施肥量和施肥配比,为提高小麦的施肥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冬小麦品种新冬42号为材料,采用“3414”肥料效应设计方案,设置田间小区试验,测定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并进行肥料效应模型拟合。【结果】氮磷钾肥对产量的影响有互作效应,互作效应大小依次为NPK>NP>NK>PK。14个处理中,N_(2)P_(2)K_(2)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分别为8036.03 kg/hm^(2)和18044.85元/hm^(2)。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190.21、122.27和53.11 kg/hm^(2)时,冬小麦产量最大,为8082.75 kg/hm^(2);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171.03、108.18和44.77 kg/hm^(2)时,冬小麦经济效益最佳,为18056.37元/hm^(2);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180.00、125.69和50.90 kg/hm^(2)时,淀粉干基含量最大,为5742.29 kg/hm^(2);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274.64、69.75和138.95 kg/hm^(2)时,湿面筋含量最大,为2766.20 kg/hm^(2)。【结论】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可以显著提高新冬42号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磷钾肥 肥料效应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剂对低温胁迫后恢复过程中棉花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小云 阿达来提·阿布都热依木 +5 位作者 王立红 李进 张军高 刘梦丽 雷斌 薄瑞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60-1067,共8页
【目的】棉苗经低温胁迫后喷施调节剂,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幼苗低温冷害的修复作用,为棉花幼苗抵御低温冷害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棉花品种新陆早57号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低温方法,在子叶期4℃24 h处理后,叶面喷施清水为对... 【目的】棉苗经低温胁迫后喷施调节剂,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幼苗低温冷害的修复作用,为棉花幼苗抵御低温冷害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棉花品种新陆早57号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低温方法,在子叶期4℃24 h处理后,叶面喷施清水为对照,分别喷施7种不同植物调节剂溶液后,置于25℃14 h/10 h(昼/夜)的人工气候箱内恢复,分析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幼苗冷害的生长情况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结果】与清水处理比较,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后棉花幼苗的株高增加了5.10%~9.87%,茎粗增加了5.28%~8.71%,主根长增加了5.24%~9.33%,鲜重增加了2.26%~5.98%,干重增加了2.38%~8.61%,冷害指数下降了1.79~5.29个百分点,脯氨酸增加了5.04%~5.58%,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了5.07%~5.67%,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5.05%~5.87%;CAT酶活性增加了2.21%~7.95%。SOD酶活性增加了3.79%~5.56%,POD酶活性增加了2.18%~5.56%。【结论】在低温胁迫后,在常温恢复过程中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可有效的提高棉花幼苗叶片的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促进植株生长,修复低温胁迫对植株的伤害,以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提高棉花幼苗抗寒性。其中,调节剂对低温胁迫后棉花幼苗恢复效果的综合作用排序为“阿泰灵”>α-萘乙酸钠>胺鲜脂>“碧护”>复硝酚钠>腐殖酸>黄腐酸钾Ⅱ型>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低温胁迫 调节剂 生长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配施腐殖酸策略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20
作者 马林 黄倩楠 +4 位作者 杨蕙 登斯拉木·吐尔逊拜 邹辉 孙娜 雷钧杰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7,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氮肥种类与土壤调理剂配施策略对小麦光合特征、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为新疆小麦氮肥及腐殖酸合理配施提供参考。【方法】在大田滴灌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伊农22号为对象,设置不施氮肥(CK)、基施18-磷酸二铵+追施尿素(T... 【目的】探究不同氮肥种类与土壤调理剂配施策略对小麦光合特征、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为新疆小麦氮肥及腐殖酸合理配施提供参考。【方法】在大田滴灌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伊农22号为对象,设置不施氮肥(CK)、基施18-磷酸二铵+追施尿素(T_(1))、基施16-磷酸二铵+追施尿素(T_(2))、基施18-磷酸二铵+追施腐殖酸尿素(T_(3))和基施16-磷酸二铵+追施腐殖酸尿素(T_(4))5个处理,探究不同施肥策略对冬小麦生物量、叶面积指数、SPAD值、净光合速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各施氮处理相对CK处理显著提高了冬小麦地下部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光合能力、产量及产量构成,同一基施条件下追施腐殖酸尿素相对追施尿素处理间差异显著,而同一追施条件下基施不同磷酸二铵处理间存在差异但不显著。其中施氮处理较对照处理叶面积指数、SPAD值、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4.88%~32.43%、18.31%~36.36%和13.31%~42.17%,表现为T_(4)>T_(3)>T_(1)>T_(2)>CK;施氮处理较对照处理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提高了23.99%~32.04%、10.16%~15.29%和3.95%~5.64%,表现为T_(4)>T_(3)>T_(2)>T_(1)>CK;T_(3)处理较T_(1)处理地下部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分别提高了13.32%、3.61%和1.77%,T_(4)处理较T_(2)分别提高了9.84%、7.14%和5.81%,所有处理中T_(4)处理效果最优。【结论】施氮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生物量、光合能力和产量。拔节期追施腐殖酸尿素效果优于基施不同类型磷酸二铵,其中T_(4)处理(基施16-磷酸二铵+追施腐殖酸尿素)提升冬小麦生物量、光合能力和产量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腐殖酸 冬小麦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