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家港市善港设施菜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模糊数学的评价结果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文慧 胡锐 +6 位作者 丁峰 马静静 曾晓萍 夏冬健 王娟娟 毛伟 钱晓晴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3-182,共10页
为了明确张家港善港地区设施蔬菜基地的土壤肥力质量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采集的60份土壤样品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养分指标的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均衡;依据主成分分析法明确了土壤养分... 为了明确张家港善港地区设施蔬菜基地的土壤肥力质量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采集的60份土壤样品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养分指标的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均衡;依据主成分分析法明确了土壤养分指标权重系数的排序: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有效钼<有效铁<有效硼<有效锰<有效铜<有效磷<有效锌<pH;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得知研究区土壤整体肥力处于二级及以上水平,但养分状况不堪理想,有效锰、有效硼、有效铁含量极为缺乏;速效钾、有效铜、有效磷则处于极高水平;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间具有极显著的正向关联性,互相印证了评价结果的正确。研究结果明确了张家港善港设施蔬菜基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丰缺状况,为未来的土壤管理工作与均衡施肥策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土壤 养分水平 土壤肥力综合指数 主成分分析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黄淮海区耕地质量等级的粮食产能定量评估
2
作者 刘学 李鑫 +2 位作者 张骏达 任意 张文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51-1260,共10页
【目的】耕地质量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明确耕地质量与粮食产能之间的关系,对评估区域粮食生产潜力、支撑国家“新增一千亿斤粮食”行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17年黄淮海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数据,以其二级... 【目的】耕地质量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明确耕地质量与粮食产能之间的关系,对评估区域粮食生产潜力、支撑国家“新增一千亿斤粮食”行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17年黄淮海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数据,以其二级农业区为评估单元,构建耕地质量等级与粮食单产的函数模型,结合县域耕地面积数据评估黄淮海区县域尺度粮食产能,并利用实际统计资料验证模型结果。【结果】黄淮海区耕地质量等级与粮食单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2)>0.95)。空间分析结果显示,冀鲁豫低洼平原农业区、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农业区和黄淮平原农业区的粮食单产较高,而山东丘陵农林区粮食单产较低。在二级农业区尺度,粮食单产从大到小依次为冀鲁豫低洼平原农业区[1.56×10^(4)kg/(hm^(2)·a)]、黄淮平原农业区[1.52×10^(4)kg/(hm^(2)·a)]、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农业区[1.51×10^(4)kg/(hm^(2)·a)],山东丘陵农林区[1.31×10^(4)kg/(hm^(2)·a)]。基于耕地面积数据的县域产能评估结果显示,县域粮食产能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模型校正后的粮食产能与实际粮食产量之间具有较高的拟合度(R2>0.90)。在二级农业区中,山东丘陵农林区拟合效果最好。【结论】以耕地质量评估的粮食产能经校正后,能较好地反映该区域的粮食生产潜力。整个黄淮海区的粮食产能为3.18×10^(11)kg,粮食单产为1.49×10^(4)kg/(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评价 粮食产能 量化评估 粮食单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平原地区典型县域耕地土壤肥力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雨 王桂良 +3 位作者 沈婉仪 赵文慧 胡锐 钱晓晴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34-1445,共12页
土壤肥力是土壤基本性质及生产力的综合表现,在江苏省响水县研究区内进行土壤肥力评价有利于了解该县土壤肥力空间分布状况,对黄淮平原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地统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土壤肥力指标以构建肥... 土壤肥力是土壤基本性质及生产力的综合表现,在江苏省响水县研究区内进行土壤肥力评价有利于了解该县土壤肥力空间分布状况,对黄淮平原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地统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土壤肥力指标以构建肥力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DS),同时运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出土壤肥力指数(SFQI),建立反映响水县研究区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响水县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铁、有效铜和有效钼含量丰富,均值整体处于一级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较为缺乏,整体为四级水平。除pH以外,变异系数均大于10%,各指标块基比均在25%以上,空间自相关性较弱。研究区土壤肥力评价的MDS为pH、容重、全氮、速效钾、有效铜、有效钼,能够较好地反映全量数据集(TDS)对土壤肥力评价的信息。研究区整体土壤肥力处于三级地力水平,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速效钾和有效钼是研究区的主要限制因子,建议在施用氮、磷、钾肥时提高钾肥比重,增施微量元素肥料,以提高土壤肥力。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淮平原耕地土壤肥力评价和耕地土壤培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数据集 主成分分析 土壤肥力评价 江苏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肥配施化肥对复垦耕地土壤团聚体构成及稻田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王一梓 宋文杰 +5 位作者 张欢 李天鹏 毛伟 杨洪建 赵海涛 居静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112,共10页
为促进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土壤的快速培肥与水稻产量的协同提升,基于持续4年(2019—2022年)有机肥配施化肥定位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N)肥(T0)、100%化肥N(T1)、40%鸡粪肥N+60%化肥N(T2)、40%蚯蚓粪肥N+60%化肥N(T3)、40%菜籽饼肥N+... 为促进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土壤的快速培肥与水稻产量的协同提升,基于持续4年(2019—2022年)有机肥配施化肥定位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N)肥(T0)、100%化肥N(T1)、40%鸡粪肥N+60%化肥N(T2)、40%蚯蚓粪肥N+60%化肥N(T3)、40%菜籽饼肥N+60%化肥N(T4),测定水稻产量、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含量及其有机碳(OC)、全氮(TN)含量,并评估团聚体稳定性。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各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均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幅为3.15%~9.93%。同时,各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还促进了土壤团聚体从微团聚体(<0.25 mm)向中团聚体(0.25~2 mm)转变。此外,这些处理还提高了全土及>2和0.25~2 mm粒径团聚体OC、TN含量,增幅分别为6.95%~24.68%及4.03%~58.28%和23.38%~57.14%(OC)、10.00%~31.85%及19.14%~78.95%和28.44%~71.25%(TN)。相关分析表明,0.25~2 mm粒径团聚体的比例以及>2和0.25~2 mm粒径团聚体OC和TN含量越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越强。相关和冗余分析表明,>2和0.25~2 mm粒径团聚体的OC和TN与水稻产量之间的相关性更强,而<0.25 mm粒径团聚体的OC、TN与水稻产量相关性则相对较弱。综上所述,在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土壤上,采用40%有机肥N+60%化肥N不仅有助于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还能提升水稻产量,在3种有机肥中,蚯蚓粪和菜籽饼肥的效果优于鸡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配施化肥 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土壤 土壤团聚体 土壤碳氮含量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健康评价
5
作者 陈逸朋 李鑫 +6 位作者 王军 葛体达 薛娜娜 李方方 黄敏 黄亚萍 张文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4,共13页
【目的】从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评价新疆地区连作棉花土壤的健康状况,为该区棉花连作生态防治和土壤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了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连作年限在5、7、12、20、25、30年的棉田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 【目的】从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评价新疆地区连作棉花土壤的健康状况,为该区棉花连作生态防治和土壤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了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连作年限在5、7、12、20、25、30年的棉田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胞外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真菌病原体丰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最小数据集,以土壤健康指数面积法(SHI-area)评估土壤健康状况,并探讨植物病原体与土壤健康之间的关联性。【结果】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棉田土壤电导率和盐度呈升高趋势,微量元素铁和锰以及与碳、氮和磷循环相关的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受连作年限的显著影响,其中在连作7年的棉田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较低。经主成分分析筛选,得到全氮、β-葡萄糖苷酶、有效锰、盐度和真菌α多样性(Simpson指数) 5个指标为土壤健康评价的最小数据集。基于该数据集计算得到的土壤健康指数,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呈先下降(SHIY7=0.07)再逐渐恢复的趋势,在20年恢复到最高点(SHIY20=0.53),但没有超过连作5年时的水平(SHIY5=0.58)。植物真菌病原体丰度与最小数据集计算的土壤健康指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y=-0.0727x+0.561,R2=0.46,P=0.002)。相关分析表明,全氮含量是影响植物病原体丰度的极显著因素(R=-0.912,P<0.001),真菌优势属Pseudogymnoascus、Gymnoascus和Canariomyces丰度与土壤健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性(R<-0.612,P<0.01)。【结论】土壤健康指数在连作初期不断下降,之后虽然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连作5年的水平。土壤全氮、盐度、有效锰、β-葡萄糖苷酶和真菌多样性是评价土壤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植物病原体数量受全氮的抑制而降低,全氮含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是土壤健康指数恢复性提升的最显著影响因子。电导率和盐度的不断提升也是需要关注并检测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连作 土壤养分 胞外酶活性 微生物群落 土壤健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质量提升与固碳减排多目标协同的绿色低碳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雨 曹逸凡 钱晓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5期244-247,共4页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固碳减排是当前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热点问题,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战略目标。发展绿色低碳农业已成为当前低碳经济格局下的必由之路。由于绿色低碳农业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概念,很难用一个单...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固碳减排是当前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热点问题,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战略目标。发展绿色低碳农业已成为当前低碳经济格局下的必由之路。由于绿色低碳农业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概念,很难用一个单项指标全面、客观地衡量,故此对绿色低碳农业总目标进行拆分,系统研究绿色低碳农业的科学内涵,深入探讨发展耕地质量提升与固碳减排多目标协同的绿色低碳农业的重要意义,分析目前开展工作的阻力,最后提出发展耕地质量提升与固碳减排多目标协同的绿色低碳农业的发展路径,推进我国耕地系统向绿色低碳现代农业发展,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粮食可持续增产与有效碳减排的双赢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农业 耕地质量提升 固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添加生物炭对设施农业土壤不同形态氮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婧睿 任凤玲 +2 位作者 李亚林 魏雪勤 孙楠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50-1559,共10页
生物炭在设施农业土壤中施用,对土壤氮形态具有显著影响。探明不同施肥处理添加生物炭对设施农业土壤不同形态氮的影响,可为设施农业施用生物炭减排提供科学依据。以设施菜地土壤(褐潮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施用有机肥(M)、化... 生物炭在设施农业土壤中施用,对土壤氮形态具有显著影响。探明不同施肥处理添加生物炭对设施农业土壤不同形态氮的影响,可为设施农业施用生物炭减排提供科学依据。以设施菜地土壤(褐潮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施用有机肥(M)、化肥(F)、有机无机混施(M+F)4种处理下投入2%和4%(生物炭与土壤干质量比)生物炭处理,采用室内恒温好氧培养-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监测土壤N_(2)O释放量,测定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DON)和无机氮(N_(min))的含量,并分析DON、N_(min)含量变化及其与土壤N_(2)O释放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生物炭的施用在不同条件下对土壤N_(2)O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产生不同影响。在CK和M处理下,生物炭在施用初期(第0~1.5天)显著促进了土壤中N_(2)O的释放,但随后(第2~60天),在CK处理下,生物炭的添加对N_(2)O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同样地,在M处理下,生物炭的添加也未对N_(2)O的释放速率产生显著作用。然而,在培养结束时,添加4%的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中N_(2)O的累积释放量。值得注意的是,在F和M+F的处理中,生物炭的加入在初期阶段(第0~2天)有效地降低了土壤N_(2)O的释放速率,这种降低效果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变得更加显著。在F和M+F处理下,添加生物炭在不同时间段内(第2~25天和第3~14天)显著增加了土壤N_(2)O释放速率,但对该速率的影响在后续阶段并不显著。培养结束后,F处理下,添加2%和4%生物炭的土壤N_(2)O累积释放量分别显著提高78%和90%;M+F处理下,添加2%和4%生物炭的土壤N_(2)O累积释放量分别显著提高80%和67%。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施用生物炭的土壤中,DON和N_(min)的含量与N_(2)O的排放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生物炭的添加通过调整土壤中DON和N_(min)的含量,对N_(2)O的排放产生了直接影响。将生物炭投入到不同的施肥土壤中,土壤N_(2)O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但是由于生物炭自身特性的多样性、配施化肥和有机肥种类的差异、施肥方式和时间的差异等,因此分析生物炭添加后对土壤N_(2)O累积释放量影响时,需要根据研究时的具体条件做合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施肥处理 N2O 土壤溶解性有机氮 土壤无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龄果园套种西瓜施肥模式碳足迹评价
8
作者 张雅诗 刘立生 +3 位作者 任凤玲 文石林 孙楠 徐明岗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9-1487,共9页
近些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果园套种西瓜的种植模式受到广泛关注。为探讨果园套种西瓜在不同施肥模式下的碳排放,于湖南省伊塘镇的幼龄桔园开展田间试验,设置西瓜不施肥(CK)、常规单施化肥(NPK)和有机无机配施(NPKM)模式,探讨3种施肥模... 近些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果园套种西瓜的种植模式受到广泛关注。为探讨果园套种西瓜在不同施肥模式下的碳排放,于湖南省伊塘镇的幼龄桔园开展田间试验,设置西瓜不施肥(CK)、常规单施化肥(NPK)和有机无机配施(NPKM)模式,探讨3种施肥模式下幼龄果园套种西瓜的产量和净收益差异,并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定量分析西瓜生产生命周期碳足迹,筛选不同施肥模式下对碳排放贡献最大的农业生产要素。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肥显著增加了西瓜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且NPK和NPKM净收益分别增加176.9%和185.2%。CK、NPK和NPKM的总碳排放量分别为1897.19、20682.54和19889.19kg/hm^(2)(以CO_(2)当量计),其中化肥等农资从原料开采到成品产出的生产阶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是西瓜生命周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与NPK相比,NPKM的单位面积碳足迹、单位产量碳足迹和单位净收益碳足迹分别降低30.4%、28.8%和32.4%。碳排放贡献分析结果表明,化肥生产是NPK(78.2%)和NPKM(42.9%)碳足迹的主要贡献因子。综上所述,结合碳足迹和经济效益分析,在幼龄果园套种西瓜的种植模式下,有机无机配施的施肥管理模式优于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同时明确肥料生产技术是制约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西瓜生产低碳减排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套种 施肥模式 碳足迹 经济效益 生命周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7年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锌含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苏胜 毛伟 +6 位作者 李文西 陈明 陈欣 刘翔麟 王翔 张弘毅 杜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4-221,共8页
基于扬州市1984-2020年表层土壤数据,运用地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锌含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37年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锌平均含量上升1.15 mg/kg,增幅达188.5%;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锌... 基于扬州市1984-2020年表层土壤数据,运用地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锌含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37年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锌平均含量上升1.15 mg/kg,增幅达188.5%;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锌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总体上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成土母质、土壤质地及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耕地土壤有效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成土母质中,长江冲积物发育土壤有效锌含量较高;不同土壤质地中,砂壤土中有效锌含量较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旱地土壤中有效锌含量最高。土壤pH及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有效锌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响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土壤 土壤有效锌 时空变异 影响因素 扬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钼对水稻硝态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艳菊 浦佳玲 +4 位作者 廖福兴 李莞意 王娟娟 钱晓晴 张海鹏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2,共6页
为了提高水稻对硝态氮的利用效率,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纳米钼对水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硝态氮积累的影响。实验结果说明,与相同浓度的钼酸钠相比,纳米钼对水稻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的促进作... 为了提高水稻对硝态氮的利用效率,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纳米钼对水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硝态氮积累的影响。实验结果说明,与相同浓度的钼酸钠相比,纳米钼对水稻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的促进作用明显更大;钼酸钠和纳米钼能够促进水稻茎叶氮含量和水稻干物质积累,且纳米钼对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积累的促进效果显著优于钼酸钠。该项研究为提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和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生长 氮含量 纳米钼 硝态氮利用 氮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氮、锌和镉处理及其互作对两小麦品种产量性状及安全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田超 何富豪 +6 位作者 户少武 罗景升 李通 景立权 黄建晔 杨连新 王云霞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9-450,共12页
为了明确土壤氮、锌、镉处理及其互作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及其安全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在盆栽条件下,以掺和了泥炭的土壤为培育基质,以扬麦25和扬麦33为试验材料,主区氮处理设高氮(0.40 g·kg^(-1))和低氮(0.27 g·kg^(-1)),裂区... 为了明确土壤氮、锌、镉处理及其互作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及其安全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在盆栽条件下,以掺和了泥炭的土壤为培育基质,以扬麦25和扬麦33为试验材料,主区氮处理设高氮(0.40 g·kg^(-1))和低氮(0.27 g·kg^(-1)),裂区设对照、锌处理(75 mg·kg^(-1))、镉污染(5 mg·kg^(-1))和锌(75 mg·kg^(-1))+镉(5 mg·kg^(-1))处理,测定小麦生长和产量性状、植株不同部位氮、锌、镉含量,并计算锌、镉累积量与转运系数。结果表明:低氮处理使小麦主要生长和产量构成因子显著下降,导致产量减少20.5%;低氮处理小麦的籽粒、叶和茎氮含量平均降低8.7%~20.4%,籽粒锌、镉含量及转运系数(茎叶向籽粒)均显著下降(6.7%~12.0%),但颖壳和穗轴锌、镉含量多呈增加趋势。土施锌肥使小麦穗数显著增加,进而使产量平均增加10.3%;施锌使小麦各部位锌含量均大幅上升,使籽粒镉含量及转运系数均显著下降(9.6%~19.8%),而其他部位镉含量不变或增加;土壤镉处理使小麦各部位镉含量大幅上升,但小麦生长和产量性状以及各部位锌含量和锌转运系数多无显著变化。多数情形下,氮、锌和镉处理及其互作对小麦镉含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品种和部位依赖,扬麦33较扬麦25更为敏感。研究表明,中等强度镉污染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但使小麦不同部位镉含量大幅上升;减施氮肥和增施锌肥均能显著降低小麦食用部位的镉含量,而饲用部位镉含量呈相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镉污染 氮肥 施锌 产量 安全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农高校助推土壤保护工作路径新探究——以扬州大学土壤医院为例
12
作者 刘蕾 王娟娟 +4 位作者 钱晓晴 陶天云 赵海涛 高亚娟 钱艳玲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3期65-69,共5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发展阶段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虽然乡村振兴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仍有一些方面的问题有待创新性解决。由于人为管理土壤肥力方式不当,导致次生盐渍化、土壤酸化、连作障碍等退化问题频发,给耕地土壤...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发展阶段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虽然乡村振兴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仍有一些方面的问题有待创新性解决。由于人为管理土壤肥力方式不当,导致次生盐渍化、土壤酸化、连作障碍等退化问题频发,给耕地土壤质量、农产品安全与质量保障造成严重威胁。但土壤问题综合性强、复杂多样,农民、农技人员专业素质不够、土壤修复成本过高,很大程度上限制着耕地保护计划实施。土壤医院以高校师生团队为平台,对障碍土壤开展调查与采样分析,综合立定土壤地力质量等级,确定土壤地力质量定量提升方法,结合目标作物产量推荐土壤-作物养分管理实施方案,并开展实验室模拟试验、校验和田间试验示范。该模式将农教学、产学研深度结合,把知识播撒在大地,把技术教给农民,可有效地促进各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值得涉农高校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涉农高校 耕地 耕地质量提升技术 土壤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钼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硝态氮吸收的影响
13
作者 张海鹏 李莞意 +3 位作者 廖福兴 马美子 张洪程 杨艳菊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0-664,共15页
【目的】钼是硝酸还原酶的活性组分,在硝态氮的还原和氮素代谢过程中具有核心作用。探究纳米钼对水稻根系形态、有机酸分泌及其与硝态氮吸收的关系,有望为新型纳米肥料提高水稻硝态氮吸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粳9108为研究对... 【目的】钼是硝酸还原酶的活性组分,在硝态氮的还原和氮素代谢过程中具有核心作用。探究纳米钼对水稻根系形态、有机酸分泌及其与硝态氮吸收的关系,有望为新型纳米肥料提高水稻硝态氮吸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粳9108为研究对象,以硝态氮为氮源的水培实验设置不施钼(0μg/L)、钼酸钠组(50、100、200、400μg/L)和纳米钼组(50、100、200、400μg/L)处理,分析水稻根系形态、根系分泌有机酸和氮含量等的差异。【结果】外源钼显著增加了水稻根干质量、总根长、根体积、根总表面积、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较不施钼处理显著优化了水稻根系形态。在相同钼添加量条件下,纳米钼处理效果显著高于钼酸钠处理。外源钼处理的根系氧化力和还原力、有机酸分泌量均显著增加,根系生理活动增强;随着钼添加量增加,钼酸钠处理组根系氧化力和还原力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除乙酸外,苹果酸、酒石酸、琥珀酸、柠檬酸和草酸含量不同钼浓度处理间无差异;纳米钼处理的根系氧化力、还原力和有机酸量均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因子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稻根系形态指标、根系氧化还原力及有机酸分泌量与根系氮含量正相关,外源钼添加通过改善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促进水稻根系对硝态氮的吸收。【结论】外源钼通过增加水稻根长、根表面积、有机酸分泌量,增强根系氧化还原能力,改善了根系形态生理活性,进而增加了水稻根系对硝态氮的吸收。相同钼施用量条件下,纳米钼的促进效果优于钼酸钠。生产上可以通过适当添加钼肥特别是纳米钼肥来改善水稻根系形态及生理功能,增强水稻根系对硝态氮的吸收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钼 水稻 根系形态 根系氧化还原能力 根系分泌物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对农田管理措施响应的机制
14
作者 张晨阳 孙力扬 +2 位作者 徐明岗 李建华 蔡岸冬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为明确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对不同管理措施的响应及驱动因素,深刻理解土壤有机碳周转、快速提升土壤肥力和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收集全球已公开发表的198组文献数据,通过整合分析(Meta-analysis)和皮尔森(Pearson)分... 为明确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对不同管理措施的响应及驱动因素,深刻理解土壤有机碳周转、快速提升土壤肥力和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收集全球已公开发表的198组文献数据,通过整合分析(Meta-analysis)和皮尔森(Pearson)分析方法探究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CUE的影响和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添加生物质炭能够增加^(13)C标记底物(CUE_(13C))和^(18)O标记水(CUE_(18O))方法测量(计算)的土壤微生物CUE,而降低化学计量模型(CUE_(ST))方法计算的土壤微生物CUE。施用化肥降低土壤微生物CUE_(18O)(–4.71%),但提高土壤微生物CUE_(ST)(28.20%)。秸秆还田导致土壤微生物CUE_(18O)和CUE_(ST)分别降低14.08%和28.64%。免耕/少耕使通过三种方法评估的土壤微生物CUE均得到显著增加。特定气候、土壤属性和试验年限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CUE的变化趋势。干旱指数和土壤pH是影响土壤微生物CUE_(13C)效应值的关键因素。土壤微生物CUE_(18O)效应值随着土壤微生物生长速率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微生物CUEST效应值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细胞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黏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因此,充分考虑特定地点的气候、土壤化学性质以及微生物活性和功能对农田管理措施的响应有利于调节作用于微生物群落或者细胞层面的土壤微生物CUE,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农田管理 ^(13)C标记底物 ^(18)O标记水 化学计量模型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FeSO_(4)还原碱解体系在扩散法测定土壤有效氮中的应用
15
作者 汪晓丽 陈博文 +3 位作者 李静怡 陆清泉 盛海君 王小兵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9-247,共9页
还原碱解扩散法是测定旱地土壤有效氮的常规方法,建立和选择合适的还原碱解体系可提高测定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土样实际测定和加标回收实验,比较了当前普遍应用的3种FeSO_(4)还原碱解体系对土壤NO_(3)^(-)-N的还原能力,并探讨了其在土壤... 还原碱解扩散法是测定旱地土壤有效氮的常规方法,建立和选择合适的还原碱解体系可提高测定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土样实际测定和加标回收实验,比较了当前普遍应用的3种FeSO_(4)还原碱解体系对土壤NO_(3)^(-)-N的还原能力,并探讨了其在土壤有效氮测定中的适用性,旨在为土壤农化分析工作中有效氮测定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供试土样的还原碱解氮测定值均以0.2 g-Fe体系(0.20 g FeSO_(4)·7H_(2)O+1.14 mol/L NaOH)最低,1 g-Fe体系(1.00 g FeSO_(4)·7H_(2)O+1.68 mol/L NaOH)居中,1 g-ZnFe体系(0.17 g Zn+0.83 g FeSO_(4)·7H_(2)O+1.55 mol/L NaOH)最高。与对照(CK,无还原剂+1.00 mol/L NaOH)相比,0.2 g-Fe、1 g-Fe和1 g-ZnFe分别使测定值增加了6.9~14.0、8.9~77.6和10.2~169.5 mg/kg。3种还原碱解体系的NO_(3)^(-)-N还原率随加标量的增加而降低,且呈较好的幂函数关系。以回收率90%计,0.2 g-Fe、1 g-Fe和1 g-ZnFe在空白加标实验中可分别还原26.6、57.8和203.5μg NO_(3)^(-)-N,在样品加标实验中则分别为29.0、50.3和153.2μg。由于有土样时的NO_(3)^(-)-N还原率低于无土样时,在进行土样实际测定时很可能会低于此估算值。相较于其他两种还原碱解体系,1 g-ZnFe具有更强的NO_(3)^(-)-N还原能力,更适用于当前的一般旱地农田土壤。在土壤NO_(3)^(-)-N丰富时,不建议采用还原碱解法测定土壤有效氮。鉴于碱解氮和NO_(3)^(-)-N具有不同的土壤肥料学意义,建议分别测定两者以从不同角度综合反映土壤供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氮 碱解扩散法 还原剂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甘薯施肥情况与研究态势分析
16
作者 刘翔麟 毛伟 陈明 《北方农业学报》 2025年第3期122-134,共13页
【目的】明确我国甘薯施肥的研究情况和发展趋势,为甘薯科学施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文献计量学,以“甘薯”“施肥”为主题,以中国知网(CNKI)检索得到的2000—2024年中文核心期刊文献为研究数据,通过VOSviewer 1.6.10统计学软件... 【目的】明确我国甘薯施肥的研究情况和发展趋势,为甘薯科学施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文献计量学,以“甘薯”“施肥”为主题,以中国知网(CNKI)检索得到的2000—2024年中文核心期刊文献为研究数据,通过VOSviewer 1.6.10统计学软件对国内甘薯施肥研究的文献产出、期刊来源、合作关系和关键词突现进行可视化分析;整理不同薯区的施肥配方和土壤养分数据,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分析甘薯施肥情况。【结果】在甘薯施肥研究领域,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0—2010年为快速增长阶段,2011—2024年为稳定发展阶段;各类机构文献篇均被引频次表现为:高校(12.36次/篇)>科研院所(11.96次/篇)>推广单位(1.07次/篇)。甘薯的施肥措施与品种选育、土壤肥力、政府政策等关联性较强。2000—2024年,甘薯施肥共现关键词由前期的平衡施肥逐步向科学施肥转变,肥料种类由氮磷钾肥逐步向新型肥料和有机肥料转变;甘薯主要种植区的肥料施用量整体上与农业农村部推荐施肥量接近;甘薯施肥量呈现出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规律。【结论】近25年来,我国甘薯施肥量呈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趋势,甘薯产业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型,甘薯施肥技术逐渐向绿色高效方向发展,未来需加强对甘薯施肥新技术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施肥 研究现状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江低洼区次生盐渍化复合障碍轮作换茬技术——以秧草—玉米轮作为例
17
作者 张颖 曾晓萍 +6 位作者 高亚娟 张倩 包亚菁 刘蕾 钱晓晴 钱艳玲 左晓勇 《长江蔬菜》 2025年第13期68-70,共3页
我国沿江低洼区土壤普遍存在地下水埋深浅、次生盐渍化、养分失调、土传病害等障碍因子。针对该土壤复合障碍情况,以秧草—玉米轮作为例,总结出沿江低洼区次生盐渍化为主复合障碍的轮作换茬技术模式。该模式可供沿江低洼区土壤保护与改... 我国沿江低洼区土壤普遍存在地下水埋深浅、次生盐渍化、养分失调、土传病害等障碍因子。针对该土壤复合障碍情况,以秧草—玉米轮作为例,总结出沿江低洼区次生盐渍化为主复合障碍的轮作换茬技术模式。该模式可供沿江低洼区土壤保护与改良参考,从而提升沿江低洼区土壤养分科学管理水平,为土壤健康与合理利用创造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江低洼区 次生盐渍化 秧草—玉米轮作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有机肥煤矿复垦耕地有机碳的固持效率及组分变化 被引量:9
18
作者 徐明岗 李然 +7 位作者 孙楠 安永齐 王小利 靳东升 李建华 张强 洪坚平 申华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43-2151,共9页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不同量有机肥下复垦耕地总有机碳(SOC)及其各组分的固碳效率变化,为煤矿区复垦土壤肥力快速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山西煤矿塌陷区复垦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8年,设置不施肥(CK)、施用化肥(F)、化肥配施低量有机...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不同量有机肥下复垦耕地总有机碳(SOC)及其各组分的固碳效率变化,为煤矿区复垦土壤肥力快速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山西煤矿塌陷区复垦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8年,设置不施肥(CK)、施用化肥(F)、化肥配施低量有机肥(LMF)和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HMF)4个处理。2019年玉米收获前,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样品,采用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测定土壤总有机碳(SOC)及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分析碳投入与土壤总有机碳及各组分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复垦11年后,与CK相比,F、LMF和HMF处理SO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3.8%、39.6%和82.1%(P<0.05),固碳速率分别达到0.57、0.83和1.28 t/(hm^(2)·a)。复垦土壤的固碳效率为20.9%,游离态颗粒有机碳组分的固碳效率最大(9.0%),是土壤固碳的主要形式。与CK相比,F处理的土壤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化学保护粘粒组有机碳和生物化学保护粘粒组有机碳储量分别提高37.1%、52.3%和93.5%,而LMF和HMF处理提高了土壤游离态粗颗粒有机碳组分、物理保护有机碳、化学保护粉粒组和粘粒组有机碳及生物化学保护粘粒组有机碳储量。与CK相比,HMF处理对上述各组分的提升幅度分别为66.1%、179.6%、59.7%、48.6%及63.0%;与LMF处理相比,HMF处理对各组分的提升幅度分别为19.6%、32.1%、28.5%、5.3%和7.3%。与CK和F处理相比,LMF和HMF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物理保护有机碳在总有机碳中的分配比例。复垦土壤有机碳年均固定量均与年均碳投入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复垦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年均固定量与年均碳投入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复垦土壤有机碳年均固定量与碳投入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在复垦11年后,复垦土壤仍有很大的固碳潜力,固存的有机碳主要以游离态颗粒有机碳为主。施用高量有机肥是快速恢复煤矿区复垦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耕地 土壤有机碳 物理-化学联合分组 固碳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典型县域烟田土壤肥力演变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9
19
作者 苏欣悦 王晋峰 +4 位作者 程晓梅 孙楠 蒯雁 范志勇 徐明岗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80-1388,共9页
通过数据收集和野外采样,分析了宾川县1982年、2012年、2018年、2022年4个时期烟田耕层土壤pH和养分含量变化,并运用土壤综合评价法和克里格插值定量评价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及其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1982—2022年)来,宾... 通过数据收集和野外采样,分析了宾川县1982年、2012年、2018年、2022年4个时期烟田耕层土壤pH和养分含量变化,并运用土壤综合评价法和克里格插值定量评价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及其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1982—2022年)来,宾川县烟田土壤pH(7.13~6.23)和有机质含量(35.30~27.71 g/kg)呈下降趋势,有效磷(12.11~50.71 mg/kg)和速效钾含量(158.66~321.03 mg/kg)呈上升趋势,碱解氮含量(119.03~117.00 mg/kg)无显著变化。IFI(0.49~0.62)呈上升趋势,均值由1982年的0.49()Ⅲ增加至2022年的0.62()Ⅱ,其中平川镇、拉乌乡、州城镇及宾居镇IFI增加幅度最大,当前高肥力区域主要分布于县东北部和南部,低肥力区域分布于西北部。此外,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烟田土壤肥力的主要内在因素由有机质变为速效钾。经过40年耕种管理,宾川县烟田肥力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增加,但养分指标非均衡性和肥力空间不均匀性增加,应稳定氮肥钾肥,减少磷肥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烟土壤 土壤养分 土壤PH 土壤综合肥力指数 时空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毛伟 李文西 +4 位作者 苏胜 陈明 陈欣 赵海涛 钱晓晴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9-839,共11页
本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土壤性状、理化性质和人为活动对土壤有效硼含量的影响。以扬州市1984、2005、2020年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 本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土壤性状、理化性质和人为活动对土壤有效硼含量的影响。以扬州市1984、2005、2020年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土壤有效硼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4、2005、2020年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硼平均含量分别为0.27、0.28、0.43 mg·kg^(-1),整体上均处于较低水平;1984—2020年有效硼含量增加0.16 mg·kg^(-1),增幅达59.26%;1984、2005年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主要集中在Ⅲ、Ⅳ级水平,分别占耕地面积的98.33%、92.47%;2020年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大幅提升,Ⅱ级和Ⅲ级占比高达99.37%。土壤性状对土壤有效硼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成土母质中,黄土母质和基岩残积物的有效硼含量较高;不同土壤质地中,轻黏土的有效硼含量较高;土壤理化性质中,土壤pH和有机质对土壤有效硼含量有显著影响。人为活动中,施肥结构和耕作方式等的改变也是影响土壤有效硼含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需注重硼肥的补充,可以通过调整土壤pH值及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等提高农田土壤有效硼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市 耕地土壤 有效硼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