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果实膨大期降水量对新余蜜桔果实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俞熙仁 向建军 +6 位作者 艾秋爽 董一帆 张莉 梁经天 袁丽娟 张大文 邱素艳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67,76,共5页
对果实膨大期降水量差异较大年份不同果园新余蜜桔果实品质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为新余蜜桔果实分等分级、种植技术改良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2022年和2023年7—10月新余蜜桔果实膨大期降水量分别为187.89和459.52 mm。以2022年和2023... 对果实膨大期降水量差异较大年份不同果园新余蜜桔果实品质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为新余蜜桔果实分等分级、种植技术改良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2022年和2023年7—10月新余蜜桔果实膨大期降水量分别为187.89和459.52 mm。以2022年和2023年两年间采集的28个不同果园的新余蜜桔为材料,分析测定其15项品质指标,对比不同年份间各个品质指标的差异,再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构建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模型对各个果园的果实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22年新余蜜桔果实单果质量、横径和诺米林含量低于2023年,其他品质指标均高于2023年果实,其中橙皮苷、柚皮苷、新橙皮苷三种黄酮类化合物差异最大。综合评价显示,2022年的果实品质显著高于2023年。果实膨大期降水少有利于新余蜜桔果实品质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余蜜桔 降水量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品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bla_(CTX-M-123)基因的传播特性和适应性代价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琼 胡紫微 +4 位作者 金钢铸 陈峥 刘伟成 韩生义 许春燕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84-2892,共9页
【目的】阐明猪源大肠杆菌中bla_(CTX-M-123)基因的位置,同时探究其携带的移动遗传元件的传播能力与适应性代价。【方法】通过化学转化试验评估bla_(CTX-M-123)基因的种内转移能力,并利用全基因组测序确定bla_(CTX-M-123)基因的位置,分... 【目的】阐明猪源大肠杆菌中bla_(CTX-M-123)基因的位置,同时探究其携带的移动遗传元件的传播能力与适应性代价。【方法】通过化学转化试验评估bla_(CTX-M-123)基因的种内转移能力,并利用全基因组测序确定bla_(CTX-M-123)基因的位置,分析大肠杆菌中bla_(CTX-M-123)基因的遗传环境;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大肠杆菌911菌株、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及转化子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此外,通过竞争试验评估携带bla_(CTX-M-123)基因质粒的适应性代价,并使用大蜡螟感染模型进行致病性评价。【结果】通过转化试验得到了1株转化子DH5α-pL1,其对头孢噻呋的MIC值为256μg/mL,生长速率高于受体菌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但低于野生型菌株911。DH5α-pL1在培养7 d后,质粒留存率逐渐下降,培养24 h后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代价,相对竞争指数<1。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及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组大蜡螟幼虫存活率为100%;注射菌株911和DH5α-pL1 120 h后,幼虫存活率分别为50%和70%。【结论】携带bla_(CTX-M-123)基因的质粒可在种内转移并介导转化子耐药,且该质粒的稳定性弱,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代价。此外,携带bla_(CTX-M-123)基因的质粒具有增强受体菌致病力的作用,增加了感染的几率和治疗难度。研究结果为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bla_(CTX-M-123)基因 转化试验 适应性代价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甲脒在鸡蛋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3
作者 向建军 廖且根 +3 位作者 袁丽娟 张莉 邱素艳 张大文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8-293,共6页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鸡蛋中双甲脒及其代谢物含量,并研究其在鸡蛋中的残留消解规律。蛋鸡给予0.05%和0.1%的双甲脒溶液喷洒,低浓度组一周后重复给药一次,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鸡蛋中双甲脒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量...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鸡蛋中双甲脒及其代谢物含量,并研究其在鸡蛋中的残留消解规律。蛋鸡给予0.05%和0.1%的双甲脒溶液喷洒,低浓度组一周后重复给药一次,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鸡蛋中双甲脒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量。结果表明,给药后鸡蛋中双甲脒及其代谢物残留浓度呈上升趋势,在第3天时浓度达到峰值,低浓度组鸡蛋中双甲脒及其代谢物残留量未超过欧盟规定的临时最大残留限量,而高浓度组中双甲脒及其代谢物在鸡蛋中休药期为9.38d,本研究为蛋鸡安全用药和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甲脒 鸡蛋 残留 消解动态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硅锌元素对茶树菇中镉含量及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4
作者 陈徐俊 肖勇 +3 位作者 涂田华 万伟杰 熊闻婷 李伟红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3,共13页
【目的】茶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是一种在我国广泛栽培的药食两用型食用菌品种,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但较强的重金属吸收富集能力使得其往往容易出现重金属残留超标的现象。硒、硅、锌元素能够有效降低水稻等... 【目的】茶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是一种在我国广泛栽培的药食两用型食用菌品种,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但较强的重金属吸收富集能力使得其往往容易出现重金属残留超标的现象。硒、硅、锌元素能够有效降低水稻等作物对重金属的富集,并降低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缓解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当前对水稻等作物的类似研究较多,但以食用菌为对象所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少。旨在探索外源施用硒、硅、锌元素对镉胁迫下的茶树菇中镉含量以及菌丝体生长的影响,以及代料中各元素的吸收和竞争规律。【方法】试验以茶树菇为供试材料,通过在其栽培代料中添加1 mg/kg和3 mg/kg的外源镉以模拟种植土壤中的重金属环境,同时分别外源添加2~10 mg/kg的硒元素、100~200 mg/kg的硅元素和20~100 mg/kg的锌元素,待栽培出菇后测定茶树菇子实体中的镉、硒、硅、锌等元素含量和富集系数,以及菌丝的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结果】外源硒的施加能够显著增加茶树菇子实体中的硒含量,并且能够促进茶树菇菌丝的生长,在代料中硒含量为10 mg/kg时,茶树菇中的硒含量和生长速率、生物学效率均达到最高值。硒、硅、锌元素均能够有效缓解茶树菇对镉的富集作用,且硒镉、硅镉和锌镉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协同作用。相较于代料含镉1 mg/kg时的情况,代料含镉3 mg/kg时,外源添加一定浓度的硒、硅、锌能够更好地抑制茶树菇子实体对镉的富集作用,进而降低其中的镉含量。同时,代料含镉1 mg/kg时,外源硒的施加能够对茶树菇菌丝的生长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硅、锌元素的添加则作用不明显。代料含镉3 mg/kg时,锌镉元素对茶树菇菌丝的生长可能存在着某种协同促进作用,硒、硅元素的添加则未对茶树菇菌丝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外源添加硒、硅、锌元素同代料中的镉均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其含量与交互作用能够显著影响茶树菇富集镉的过程,同时镉胁迫下的硒、硅、锌元素对茶树菇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复杂的,不能仅以其中某个指标变化分析其对茶树菇生长的影响作用。研究对探究茶树菇富硒、富硅和富锌阻隔技术,降低重金属毒害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望为探究解决食用菌产业镉污染问题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为茶树菇种植栽培及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菇 镉胁迫 生长 菌丝体 重金属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抗球虫作用的植物提取物
5
作者 甄奥宁 李森阳 +2 位作者 陈龙飞 李娟锋 菅复春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690-3700,共11页
球虫病是常见的动物肠道寄生虫病之一,严重危害动物生产和畜牧业健康发展,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过去对于球虫病的防治主要是依赖化学药物和免疫方法,但随着球虫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以及“减抗替抗”政策的持续推进,植物提取物作为绿色... 球虫病是常见的动物肠道寄生虫病之一,严重危害动物生产和畜牧业健康发展,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过去对于球虫病的防治主要是依赖化学药物和免疫方法,但随着球虫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以及“减抗替抗”政策的持续推进,植物提取物作为绿色高效的抗球虫替抗物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常见的具有抗球虫活性的植物提取物以及植物提取物抗球虫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同时阐述现阶段植物提取物在抗球虫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植物提取物在球虫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基础信息。本综述提出了植物提取物作为抗球虫功能型饲料添加剂的申报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为抗球虫植物提取物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虫病 植物提取物 饲料添加剂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鸡产蛋前用药后氟苯尼考在鸡蛋中的残留代谢规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莉 董一帆 +4 位作者 袁丽娟 向建军 廖且根 邱素艳 张大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1-700,共10页
【目的】旨在研究蛋鸡产蛋前用药后氟苯尼考在鸡蛋中的残留代谢规律,探明其在蛋鸡产蛋前的休药时间,为指导鸡蛋的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78只健康的罗曼粉壳蛋鸡为试验对象,对蛋鸡产蛋前进行氟苯尼考混饲给药,采集鸡蛋样品,... 【目的】旨在研究蛋鸡产蛋前用药后氟苯尼考在鸡蛋中的残留代谢规律,探明其在蛋鸡产蛋前的休药时间,为指导鸡蛋的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78只健康的罗曼粉壳蛋鸡为试验对象,对蛋鸡产蛋前进行氟苯尼考混饲给药,采集鸡蛋样品,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对鸡蛋样品中的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残留量进行定量分析,利用代谢残留模型和休药期软件(WT 1.4)计算出氟苯尼考在蛋鸡产蛋前用药的休药时间。【结果】蛋鸡产蛋前使用氟苯尼考后,鸡蛋中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残留量随用药时间增加逐渐增大,到停药第1天时,药物残留量达到峰值,约为307.64μg/kg;然后随着停药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至停药第10天,鸡蛋中药物残留总量降至10μg/kg以下;至停药第12天,残留量降至检出限以下。利用残留消除规律模型和WT1.4软件计算的氟苯尼考在蛋鸡产蛋前的休药时间分别是9.70 d和10.26 d。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停药第9天后,所有鸡蛋样品中药物残留量均降至10μg/kg以下,结合休药期计算结果,建议氟苯尼考在蛋鸡开产期前用药的安全间隔期为10 d。而试验期间鸡群从第1枚鸡蛋生产到理论开产期的时间间隔为32 d。【结论】由于蛋鸡在理论开产期前产蛋的不规律性,为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建议将蛋鸡产蛋前使用氟苯尼考粉后的休药时间定为理论开产期前的4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苯尼考 氟苯尼考胺 残留 产蛋前 鸡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苯尼考在泰和乌鸡可食性组织中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龙伟 肖娜 +5 位作者 袁丽娟 向建军 张莉 张大文 廖且根 陈宏晖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87,共8页
为研究氟苯尼考可溶性粉在泰和乌鸡体内可食性组织的残留变化规律,试验选择64只110日龄健康泰和乌鸡(公母各半),按推荐剂量0.5 g可溶性氟苯尼考粉/L饮用水连续给药5 d。在停药后第0.16、1、3、5、7、9、12、15天随机屠宰4只公鸡和4只母... 为研究氟苯尼考可溶性粉在泰和乌鸡体内可食性组织的残留变化规律,试验选择64只110日龄健康泰和乌鸡(公母各半),按推荐剂量0.5 g可溶性氟苯尼考粉/L饮用水连续给药5 d。在停药后第0.16、1、3、5、7、9、12、15天随机屠宰4只公鸡和4只母鸡,分别采集肌肉、肝脏、肾脏、皮脂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测定组织中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残留量,并利用WT1.4软件计算氟苯尼考在泰和乌鸡体内的休药期。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在泰和乌鸡肌肉、肝脏、肾脏组织内残留消除较为迅速,而在皮脂组织消除相对缓慢;氟苯尼考可溶性粉在泰和乌鸡肌肉、肝脏、肾脏、皮脂中的休药时间分别为4.36 d、0.00 d、0.00 d、9.81 d。研究表明,为保证泰和乌鸡产品质量安全,氟苯尼考在泰和乌鸡体内的推荐休药期应大于1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苯尼考 氟苯尼考胺 泰和乌鸡 休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化学污染物广谱识别性核酸适配体的制备及其应用进展
8
作者 陈莹杰 王佳琦 +5 位作者 宋岳龙 贾竹青 李德喜 王战辉 杜向党 李成龙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5-97,共13页
作为新型生物识别材料,广谱识别性核酸适配体在食品和环境中小分子化学污染物及其结构类似物的同时检测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有关腺苷受体拮抗剂、被非法滥用活性物质、抗炎药物、抗微生物药物、工业化学品、农药、类固醇雌... 作为新型生物识别材料,广谱识别性核酸适配体在食品和环境中小分子化学污染物及其结构类似物的同时检测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有关腺苷受体拮抗剂、被非法滥用活性物质、抗炎药物、抗微生物药物、工业化学品、农药、类固醇雌激素和毒素等小分子化学污染物广谱识别性核酸适配体的筛选方法和优化策略,归纳总结了109条核酸适配体序列和平衡解离常数(或相对亲和力)及其所用的测定方法,并简要介绍了基于广谱识别性核酸适配体所开发的生物传感器,以期为食品和环境中小分子化学污染物快速检测产品的更新换代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子化学污染物 广谱 核酸适配体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HCT-8细胞基因编辑系统构建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娜 王悦欣 +5 位作者 李孝法 王璐阳 梁冠达 李俊强 张龙现 李晓迎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4期632-638,共7页
【目的】构建人回盲肠癌(human ileocecal adenocarcinoma,HCT-8)细胞系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实现对目的基因的高效编辑。【方法】采用慢病毒感染的方式,将慢病毒载体质粒LentiCas9-Blast与包装质粒pSPAX2和pMD2.G共转染至人胚胎... 【目的】构建人回盲肠癌(human ileocecal adenocarcinoma,HCT-8)细胞系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实现对目的基因的高效编辑。【方法】采用慢病毒感染的方式,将慢病毒载体质粒LentiCas9-Blast与包装质粒pSPAX2和pMD2.G共转染至人胚胎肾(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T,HEK293T)细胞系获得高滴度的重组慢病毒液,并感染HCT-8细胞系,以未感染组为阴性对照,用杀稻瘟菌素进行抗性筛选,直至阴性对照组全部死亡;采用有限稀释法对阳性细胞进行单克隆筛选,对筛选得到的单克隆细胞系进行扩大培养,并采用PCR及Western Blot试验验证Cas9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情况,而后对阳性单克隆细胞系进行基因编辑效率及细胞系活性验证。【结果】得到能成功表达Cas9蛋白的6株HCT-8-Cas9单克隆细胞系。其中HCT-8-Cas9_2和HCT-8-Cas9_4细胞系蛋白量表达较高;对所筛选单克隆细胞系进行基因编辑效率检测,pXPR_011慢病毒表达报告基因载体系统检测结果表明,HCT-8-Cas9_4单克隆细胞系Cas9基因编辑效率为48.82%,显著高于其他HCT-8-Cas9单克隆细胞系;单克隆细胞系活性检测结果表明,HCT-8-Cas9_2和HCT-8-Cas9_4单克隆细胞系细胞活性与HCT-8细胞系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HCT-8-Cas9_4细胞系能够稳定表达Cas9蛋白,具有良好的编辑效率,可用于后续靶标基因的高效编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编辑 慢病毒 人回盲肠癌(HCT-8)细胞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源十二指肠贾第虫和隐孢子虫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睢攀博 徐菲菲 +3 位作者 梁冠达 杜海利 郎家抒 李俊强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7-152,共6页
为了解河南省安阳市绵羊源贾第虫和隐孢子虫的分子特性,对基于卢戈氏碘液染色法和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检查获得的16份绵羊源贾第虫和3份隐孢子虫分离株分别进行DNA提取,并基于16S rRNA基因位点和18S rRNA基因位点进行巢式PCR扩增,获得阳... 为了解河南省安阳市绵羊源贾第虫和隐孢子虫的分子特性,对基于卢戈氏碘液染色法和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检查获得的16份绵羊源贾第虫和3份隐孢子虫分离株分别进行DNA提取,并基于16S rRNA基因位点和18S rRNA基因位点进行巢式PCR扩增,获得阳性扩增产物,再进行测序鉴定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显示,PCR成功扩增绵羊源贾第虫和隐孢子虫的特异性基因位点。基于对上述2种肠道原虫特异性基因位点的分子序列分析,将贾第虫鉴定为十二指肠贾第虫集聚体E(93.75%,15/16)和集聚体A(6.25%,1/16);将隐孢子虫鉴定为泛在隐孢子虫(66.67%,2/3)和猪隐孢子虫(33.33%,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十二指肠贾第虫 隐孢子虫 分子鉴定 安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饲喂氧化大豆油肉鸡回肠菌群的影响
11
作者 余应梅 施璇 +5 位作者 邵珊珊 黄正花 黄坚 严寒 李思明 黎观红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1-36,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葛根素对饲喂氧化大豆油肉鸡回肠菌群的影响。选取360只1日龄健康雌性黄羽肉鸡,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新鲜大豆油组、新鲜大豆油+葛根素(750 mg/kg)组、氧化大豆油组、氧化大豆油+葛根素(750 mg/kg)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 试验旨在研究葛根素对饲喂氧化大豆油肉鸡回肠菌群的影响。选取360只1日龄健康雌性黄羽肉鸡,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新鲜大豆油组、新鲜大豆油+葛根素(750 mg/kg)组、氧化大豆油组、氧化大豆油+葛根素(750 mg/kg)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肉鸡。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与新鲜大豆油组相比,氧化大豆油组56日龄肉鸡回肠菌群Shannon指数显著升高(P<0.05),28日龄肉鸡回肠菌群Sobs指数降低。氧化大豆油+葛根素组56日龄肉鸡回肠菌群Sobs指数、Chao1指数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与氧化大豆油组比,氧化大豆油+葛根素组56日龄肉鸡回肠菌群Sobs指数、Chao1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与新鲜大豆油组相比,氧化大豆油组56日龄肉鸡回肠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及瘤胃菌属(Ruminococcaceae_UCG-014)的相对丰度提高。研究表明,葛根素可减少饲喂氧化大豆油肉鸡回肠菌群特有OTUs数目,缓解饲喂氧化大豆油引起的肉鸡肠道菌群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氧化大豆油 黄羽肉鸡 回肠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d亚型微小隐孢子虫感染昆明小鼠模型的初步建立
12
作者 张孝天 侯文燕 +2 位作者 张营营 张龙现 张素梅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19-1024,共6页
为建立稳定、可靠的Ⅱd亚型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的小鼠模型,本研究以1×10^(6)个/只剂量的Ⅱd亚型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感染3周龄雌性昆明小鼠,对感染前后小鼠粪便样品进行显微镜观察和隐孢子18S r RNA和GP60基因的套式PCR检测、以及对小... 为建立稳定、可靠的Ⅱd亚型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的小鼠模型,本研究以1×10^(6)个/只剂量的Ⅱd亚型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感染3周龄雌性昆明小鼠,对感染前后小鼠粪便样品进行显微镜观察和隐孢子18S r RNA和GP60基因的套式PCR检测、以及对小鼠的排卵囊规律、临床症状变化、体质量变化、回肠组织病变特征和回肠绒毛指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形态学和PCR方法均能在粪便样品中检测到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组小鼠较对照组在排卵囊高峰期体质量的增加略微减少,但总体增加趋势一致,在排卵囊高峰期时感染组小鼠饮水量减少、反应迟钝、粪便变稀,高峰期后小鼠精神状态逐渐恢复良好;通过对感染后7 d小鼠的回肠组织制备病理切片并经HE染色后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小鼠回肠组织中出现微小隐孢子虫附着,部分区域杯状细胞数量减少,上皮细胞排列轻微紊乱且部分脱落,黏膜层可见少量炎症细胞;回肠绒毛长度显著变短、变钝,隐窝深度变浅,但绒毛直径和黏膜厚度未见显著变化。上述结果与动物临床感染隐孢子虫的症状、病理变化等基本一致,表明本研究首次建立了Ⅱd亚型微小隐孢子虫感染昆明小鼠的模型。本研究该模型的建立为研究微小隐孢子虫的致病性、宿主的免疫调节机制以及药物和疫苗的筛选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d亚型微小隐孢子虫 昆明小鼠 感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