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0个福建茶树品种叶片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
作者 朱留刚 孙君 张文锦 《茶叶学报》 2024年第3期47-56,共10页
【目的】探索同一生境条件下不同茶树品种对大量元素的同化利用特征。【方法】对40个福建茶树品种的叶片C、N、P与K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进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与聚类分析对元素计量等10种特征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茶树叶片有机... 【目的】探索同一生境条件下不同茶树品种对大量元素的同化利用特征。【方法】对40个福建茶树品种的叶片C、N、P与K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进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与聚类分析对元素计量等10种特征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茶树叶片有机C、全N、全P和全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等10种指标,除P、C/K、N/K与P/K为非正态分布外,其余C、N、K、C/N、C/P及N/P均呈正态分布。有10个品种N/P值<14,为N限制;有25个品种N/P值>16,呈P限制。以欧氏距离17为临界值,通过聚类分析可将40个品种分为3大类群,其中第Ⅲ类群N/P值<14,呈N限制;而占总数的75%的品种归在第Ⅰ、Ⅱ类群,其N/P值均>16,呈P限制。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10种元素特征参数提取成3个主成分,占解释总方差91.88%。主成分综合评价排名前6位的茶树品种依次为:金牡丹、大叶乌龙、朝阳、金观音、铁观音、大红袍;与叶片高N、P含量的品种高度一致。【结论】N、P元素及其比值可作为元素生态化学计量主成分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可为高N、P同化潜力的种质资源评价、茶树新品种选育及亲本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叶片 大量元素 生态化学计量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修剪物替代木屑栽培香菇的效果研究
2
作者 朱留刚 孙君 +3 位作者 林清霞 余海燕 余长城 张文锦 《茶叶学报》 2025年第2期28-35,共8页
【目的】探索茶树修剪枝叶替代木屑栽培香菇的可行性,获得适宜的茶树修剪枝叶添加比例,为开辟茶有机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提供新途径。【方法】以茶树修剪枝叶为替代基质原料,以0%(CK)、20%(PF-5)、40%(PF-4)、60%(PF-3)、80%(PF-2)和100%(P... 【目的】探索茶树修剪枝叶替代木屑栽培香菇的可行性,获得适宜的茶树修剪枝叶添加比例,为开辟茶有机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提供新途径。【方法】以茶树修剪枝叶为替代基质原料,以0%(CK)、20%(PF-5)、40%(PF-4)、60%(PF-3)、80%(PF-2)和100%(PF-1)等质量比例替代木屑为处理,比较其对香菇菌丝体的生长速度、子实体产量和品质营养成分等的影响。【结果】(1)杂菌感染率,添加有茶修剪枝叶的处理均低于CK,且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而下降,当替代比例≥60%时表现出与CK的显著差异。其中PF-4的菌丝体生长速度最快达1.36 mm·d^(-1),显著高于CK(P<0.05),其次为PF-5(P>0.05);(2)单筒鲜菇产量,各替代处理的第一、二、三潮和总量均以PF-4为高(总量718.83 g·袋^(-1)),较CK分别提高了16.20%(P<0.05)、 9.70%、8.45%、11.78%(P<0.05)。添加茶修剪枝叶处理的平均生物学效率,均高于CK,增幅达8.45%~33.90%,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其中又以PF-4最高为60.45%。(3)菇盖内含品质营养成分,粗蛋白含量随着收获潮次的增加而递减,其中第一潮所有茶修剪枝叶替代处理均高于CK,增幅为4.75%~9.69%;氨基酸总量也以第一潮为高且与粗蛋白含量的变化一致,其中以PF-4含量最大较CK增幅为9.96%;粗纤维含量表现为同潮次均随茶修剪枝叶替代比例的增加而递减,与CK同比其第一、二、三潮次分别下降了1.76%~37.32%、5.39%~17.12%和14.53%~49.86%。(4)茶修剪枝叶添加处理的产投比均显著高于CK(P<0.05),增幅高达78.69%~122.95%。【结论】利用茶修剪枝叶替代传统木屑栽培香菇不仅技术上可行,且适当的替代比例(≤40%)可起到增产提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修剪枝叶 替代率 香菇 产量 营养成分 投入产出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微生物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朱留刚 孙君 张文锦 《福建茶叶》 2024年第5期20-26,共7页
茶树微生物组是指与宿主茶树相关的微生物群组,按照定殖位置不同可分为根际、叶际和内生微生物。植物微生物组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而茶树微生物组的研究仍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茶树关联性生微生物的研究进... 茶树微生物组是指与宿主茶树相关的微生物群组,按照定殖位置不同可分为根际、叶际和内生微生物。植物微生物组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而茶树微生物组的研究仍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茶树关联性生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微生物的分类、分布、生理特征及其对茶树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等方面。已有研究表明,茶树根际、内生与叶际微生物具有多样的促生与生防潜力,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未来的研究应关注茶树微生物组的相互作用机制、生态学特征与功能及其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微生物组 根际微生物 内生菌 叶际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栽培‘金牡丹’茶树新梢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特性
4
作者 孙君 朱留刚 张文锦 《茶叶学报》 2024年第4期44-49,共6页
【目的】研究温室栽培环境下‘金牡丹’茶树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光合特性,为其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GFS-30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金牡丹茶树中小开面新梢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特性,并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进行... 【目的】研究温室栽培环境下‘金牡丹’茶树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光合特性,为其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GFS-30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金牡丹茶树中小开面新梢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特性,并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进行光响应曲线拟合。【结果】温室内茶树新梢不同叶位叶片(中开面第1至3叶和小开面第2至4叶)的净光合速率(P_(n))为2.63~4.74μmol·m^(-2)·s^(-1),以中开面第1叶最小,第3叶最大;蒸腾速率(T_(r))在2.31~5.97 mmol·m^(-2)·s^(-1)之间,以中开面第1叶最小,第2叶最大;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饱和光强(LSP)以中开面第3叶最大(7.40μmol·m^(-2)·s^(-1)、1 208.10μmol·m^(-2)·s^(-1)),第1叶最小(3.20μmol·m^(-2)·s^(-1)、867.03μmol·m^(-2)·s^(-1));光补偿点(LCP)为中开面第1叶(32.95μmol·m^(-2)·s^(-1))>第2叶(25.93μmol·m^(-2)·s^(-1))>第3叶(20.53μmol·m^(-2)·s^(-1))。【结论】中开面茶树叶片整体净光合速率高于小开面;中开面茶梢利用强光、弱光以及整体叶片的光合潜能以中开面第3叶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茶树 光响应 叶位 净光合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条件下茶园土壤-茶树-茶汤中铅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陈玉真 单睿阳 +4 位作者 王峰 陈常颂 尤志明 臧春荣 余文权 《茶叶学报》 2020年第2期66-73,共8页
选取闽中地区8个代表性茶园,分别采集茶园土壤及相应的茶树各器官样品,采用ICP-MS法测定茶园土壤、茶树各器官及茶汤中铅含量,研究茶园土壤及茶树各器官中铅的分布状况,分析了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合目标危害系数法(THQ)评价... 选取闽中地区8个代表性茶园,分别采集茶园土壤及相应的茶树各器官样品,采用ICP-MS法测定茶园土壤、茶树各器官及茶汤中铅含量,研究茶园土壤及茶树各器官中铅的分布状况,分析了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合目标危害系数法(THQ)评价由于饮茶摄入铅导致的人体健康风险,并估算茶叶中铅的限量值和最大饮茶量。结果表明,研究区茶园土壤全铅均值为82.91 mg·kg^-1,是福建省土壤铅含量背景值的2.38倍,存在明显的富集现象;茶园土壤有效铅含量均值15.20 mg·kg^-1,铅的活化率均值17.57%;茶园土壤铅污染指数为0.40~4.05,有两个样点超过限量标准。不同样点的茶树各器官铅含量和富集系数差异较大,总体顺序表现为侧根>主茎>主根≈侧茎>老叶>新叶,铅大部分被根和茎固定,茶树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铅不会导致茶叶铅含量超标。土壤全铅和有效铅与茶树老叶、侧茎和主茎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铅含量及有效性是影响茶树铅吸收主要因素;土壤全磷和速效磷与土壤有效铅、茶树各器官铅含量、铅富集系数及转移系数大多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磷能降低土壤铅的生物有效性,从而降低茶树对铅的吸收。茶汤中铅含量均值为22.84μg·L^-1,低于《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铅限量含量;茶叶铅溶出率范围为12.53%~26.85%,均值为20.98%;茶汤和茶叶中铅的目标危险系数(THQ)分别为2.06×10^-2和1.07×10^-1,比推荐限量标准低1~2个数量级,该区域合理饮茶的健康风险较小;当茶叶中铅含量达到82.36 mg·kg^-1或人体每日饮茶达到550.98 g时,通过饮茶摄入的铅才有可能导致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茶树 茶汤 铅富集系数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茶栽食用菌菌渣对茶叶产量及生化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朱留刚 孙君 +2 位作者 张文锦 余海燕 余孔朝 《茶叶学报》 2020年第2期74-78,共5页
采用茶枝叶栽培香菇后的食用菌菌渣,以等氮量的100%、80%、60%、40%、20%、0,替代化肥施用茶园。研究不同比例菌渣替代化肥对茶叶产量及其生化成分的影响。3年配施结果显示:与单纯施用化肥(处理6)相比,随茶菌渣配施比例增加,茶青产量持... 采用茶枝叶栽培香菇后的食用菌菌渣,以等氮量的100%、80%、60%、40%、20%、0,替代化肥施用茶园。研究不同比例菌渣替代化肥对茶叶产量及其生化成分的影响。3年配施结果显示:与单纯施用化肥(处理6)相比,随茶菌渣配施比例增加,茶青产量持续递减;完全施用菌渣(处理1)的产量为6196.80 kg·hm^-2减产10.41%(P<0.05),各处理减产幅度为0.48%~10.41%。儿茶素品质指数处理3最大为621.98,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儿茶素苦涩味指数随菌渣用量呈增加趋势,增幅为2.67%~12.63%,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酯型儿茶素质量分数随茶菌渣替代率增加而增大,以处理1最大为4.27%,较处理6提高10.62%,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水浸出物、茶多酚、可可碱、儿茶素、游离氨基酸等7项生化成分指标的变化规律并非完全一致,显示短期茶菌渣的增施尚未对茶树代谢产生一致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栽食用菌 菌渣 茶叶 产量 生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枝栽培平菇对其生长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朱留刚 孙君 张文锦 《茶叶学报》 2019年第4期144-150,共7页
为拓展平菇栽培基质来源,本研究采用茶树枝条为主要基质原料,研究不同茶枝配比:0(CK),20%(PF-5),40%(PF-4),60%(PF-3),80%(PF-2),100%(PF-1),对平菇菌丝体生长、子实体氨基酸组分等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体在试管培养条件下,不同配... 为拓展平菇栽培基质来源,本研究采用茶树枝条为主要基质原料,研究不同茶枝配比:0(CK),20%(PF-5),40%(PF-4),60%(PF-3),80%(PF-2),100%(PF-1),对平菇菌丝体生长、子实体氨基酸组分等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体在试管培养条件下,不同配方上生长速度差异显著,其中以PF-1上生长速度最大为6.76 mm·d^-1,高于CK的6.39 mm·d^-1(p<0.01)。而在实际生产栽培中,菌丝体在各配方上生长速度均大于8 mm·d^-1,但差异不显著;不同茶枝替代比例处理下,平菇产量及生物学效率差异明显,前两潮菇总产量以PF-4最高达每袋1059.06 g,生物学效率为89.06%。茶枝栽培平菇其子实体氨基酸总量及必需氨基酸变化规律均为:PF-5>PF-4>CK>PF-3>PF-2>PF-1;各配方氨基酸总量以PF-5最大为25.7%,高于CK组24.35%;必需氨基酸:PF-5(10.13%),PF-4(9.84%)与CK比较增幅5.3%和2.29%;氨基酸总量与蛋白质的比值以PF-4最大为81.51%,较CK组提高3.42%。各处理产投比以PF-1最高可达2.38,是CK组的1.56倍;其他配方产投比均高于CK组的1.53。综上,研究表明利用茶枝栽培平菇技术具有可行性,且既能提高茶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又可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枝条 平菇 养分含量 产投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