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农业废弃物的日光温室茄子栽培基质配方筛选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吴科生 车宗贤 +3 位作者 卢秉林 张久东 杨蕊菊 崔恒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646-649,共4页
通过对河西地区玉米秸秆、牛粪堆肥处理复配成基质,筛选适合当地日光温室茄子种植的最佳栽培基质配方,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长茄1号”为指示品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配方基质下栽培茄子的生长和产量效益。结果表... 通过对河西地区玉米秸秆、牛粪堆肥处理复配成基质,筛选适合当地日光温室茄子种植的最佳栽培基质配方,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长茄1号”为指示品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配方基质下栽培茄子的生长和产量效益。结果表明,腐熟玉米秸秆、河沙、蛭石、腐熟牛粪、凹凸棒石粉、珍珠岩按体积比6∶1∶1∶1∶0.5∶0.5复配成栽培基质配方,茄子产量最高,为1.29 kg/株,净收益表现良好,为1.39元/株,茄子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生物量、单株结果数等性状均为最优。该配方适宜在河西地区日光温室茄子基质栽培中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子 栽培基质 日光温室 农业废弃物 基质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武山县土壤养分特征及综合肥力评价 被引量:23
2
作者 吴科生 车宗贤 +3 位作者 包兴国 张久东 卢秉林 杨蕊菊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7-353,共7页
针对甘肃省武山县施肥管理粗放、土壤养分不均、土壤肥力下降、作物产量不稳等问题,研究评价其土壤养分和土壤肥力状况,为科学施肥及土壤养分诊断提供依据。通过采集和检验分析典型土壤样品,对武山县62个耕层(0~20 cm)土样进行取样监测... 针对甘肃省武山县施肥管理粗放、土壤养分不均、土壤肥力下降、作物产量不稳等问题,研究评价其土壤养分和土壤肥力状况,为科学施肥及土壤养分诊断提供依据。通过采集和检验分析典型土壤样品,对武山县62个耕层(0~20 cm)土样进行取样监测,用频数分布分析了土壤养分特征,从土壤养分盈缺入手,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了土壤综合肥力状况。结果表明:武山县土壤pH在7.81~8.67之间,平均值为8.35,属弱碱性。有机质含量在10.55~23.38 g·kg^(-1)之间,平均值为14.82 g·kg^(-1),处于缺乏范围。全氮含量在0.67~1.69 g·kg^(-1)之间,平均值为1.04 g·kg^(-1),处于中等范围。碱解氮在44.4~166.3 mg·kg^(-1)之间,平均值为85.41 mg·kg^(-1),处于缺乏范围。全磷含量在0.69~3.17 g·kg^(-1)之间,平均值为1.01 g·kg^(-1),处于丰富范围。有效磷含量在13.1~248.2 mg·kg^(-1)之间,平均值为45.07 mg·kg^(-1),处于丰富范围。全钾含量在23.0~28.0 g·kg^(-1)之间,平均值为25.04 g·kg^(-1),处于丰富范围。速效钾含量在111.0~510 mg·kg^(-1)之间,平均值为248.77 mg·kg^(-1),处于丰富范围。综合肥力评价的结果是大量元素综合肥力指数为2.28,肥力评价状况处于一般等级。可见,该地区土壤综合肥力处于中等偏上,具体表现为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缺乏、磷素和钾素丰富。建议采取增加有机肥投入,适当增氮降磷限钾的化肥施用原则,这一研究结果可为武山县农业生产中科学平衡施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山县 土壤养分特征 调查评价 养分盈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翻压绿肥减施化肥对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生长及生态效应的影响
3
作者 崔恒 张久东 +5 位作者 车宗贤 包兴国 卢秉林 杨蕊菊 樊志龙 曹卫东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101,共11页
为解决河西绿洲灌区化肥过量施用导致的减产及温室气体过量排放等问题,探究长期翻压绿肥后不同的化肥减施量对小麦产量及生态效应的影响。依托甘肃省武威绿洲农业综合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9年),设不施肥对照(CK),100%化肥(CF)以... 为解决河西绿洲灌区化肥过量施用导致的减产及温室气体过量排放等问题,探究长期翻压绿肥后不同的化肥减施量对小麦产量及生态效应的影响。依托甘肃省武威绿洲农业综合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9年),设不施肥对照(CK),100%化肥(CF)以及翻压绿肥后化肥减施0%、10%、20%、30%、40%、100%(分别用MFR_(0)、MFR_(10)、MFR_(20)、MFR_(30)、MFR_(40)、MFR_(100)表示)8个处理,于2023年对比不同处理小麦产量、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硝态氮淋失差异,并用生命周期法(LCA)定量评估不同处理碳足迹。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长期翻压绿肥后化肥减量40%以内均可促进小麦生长并显著提高小麦产量。翻压绿肥显著降低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降低幅度在52.61%~67.52%,进而降低硝态氮向下淋失;显著提高前期土壤CO_(2)排放通量,较CK及CF处理分别提高220.2%及136.5%;降低土壤对CH_(4)的吸收作用;而N_(2)O累积排放随着化肥减施比例的提高呈现降低趋势,MFR_(40)处理较CF处理显著降低21.1%。翻压绿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固定显著提高,翻压绿肥后全球变暖潜力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随化肥减量的提高呈现降低趋势,化肥减量达到30%时为负值,表现为降低全球变暖的趋势。相较于CF处理,相同化肥施用量下翻压绿肥显著提高碳足迹,化肥特别是氮肥的生产和运输是碳足迹的主要贡献因子,相对贡献率在24.6%~33.8%(不施用化肥的CK及MFR_(100)除外),碳足迹随着化肥减量的提高不断下降,较CF处理,MFR_(20)、MFR_(30)及MFR_(40)处理分别显著降低5.2%、11.3%及17.7%。翻压绿肥30000 kg·hm^(-2)后化肥减量30%~40%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减少硝态氮淋失,是优化河西绿洲灌区小麦施肥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绿肥 温室气体 碳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残膜对耕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简述 被引量:9
4
作者 杨蕊菊 车宗贤 +6 位作者 贺春贵 唐继荣 周涛 张久东 卢秉林 吴科生 崔恒 《甘肃农业科技》 2021年第12期88-92,共5页
从农膜残留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作用、农作物生长发育及对土壤微塑料等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对农膜残留的治理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农膜 耕地质量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翻压绿肥对提高灌漠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贡献 被引量:18
5
作者 吴科生 车宗贤 +6 位作者 包兴国 张久东 曹卫东 卢秉林 杨新强 杨蕊菊 崔恒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34-1144,共11页
【目的】研究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施用绿肥培肥土壤和作物增产的机理。【方法】灌漠土培肥武威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8年,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间作,供试绿肥为箭筈豌豆。选择绿肥磷肥配施(GP)、绿肥氮磷配施[1/2 (G+N) P]、氮磷配施(NP... 【目的】研究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施用绿肥培肥土壤和作物增产的机理。【方法】灌漠土培肥武威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8年,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间作,供试绿肥为箭筈豌豆。选择绿肥磷肥配施(GP)、绿肥氮磷配施[1/2 (G+N) P]、氮磷配施(NP)、空白对照(CK) 4个处理,调查了作物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2018年取0—20 cm耕层土壤样品,测定pH、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结果】GP和1/2 (G+N) P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灌漠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与试验初始值相比,GP、1/2 (G+N) P处理土壤有机质31年后分别增加了68.8%、56.6%,全氮分别增加了75.8%、56.3%,全钾分别增加了16.1%、18.0%,而全磷分别降低了20.3%、27.8%;与NP处理相比,GP和1/2 (G+N) P处理土壤有机质分别增加了29.0%、19.6%,全氮分别增加了43.3%、27.4%,全磷分别增加了18.4%、7.2%,全钾分别增加了1.7%、3.3%。GP和1/2 (G+N) P处理的小麦产量与NP处理差异显著,分别较NP处理增加305 kg/hm^(2)、248 kg/hm^(2),增幅分别为8.0%、6.5%。NP和1/2 (G+N)P处理的玉米产量与GP处理差异显著,分别较GP处理增加1538 kg/hm^(2)、1503 kg/hm^(2),增幅分别为20.3%、19.8%。小麦/玉米间作体系下,GP、1/2 (G+N) P处理的31年肥料贡献率(FCR)平均分别为0.53、0.59,变异系数(CV)分别为0.23、0.20,可持续性指数(SYI)分别为0.54、0.62。【结论】绿肥与氮磷化肥配施均能持续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提高肥料贡献率及作物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小麦、玉米产量与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显著相关。因此,采用适宜绿肥用量和增加氮磷化肥用量的绿肥化肥配施方式,是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上小麦玉米生产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用绿肥 土壤肥力 肥料贡献率 产量稳定性 产量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减施量下玉米针叶豌豆间作体系的产量及效益 被引量:12
6
作者 卢秉林 车宗贤 +5 位作者 包兴国 张久东 曹卫东 吴科生 杨蕊菊 崔恒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60-1570,共11页
【目的】通过探讨河西绿洲灌区氮肥减施对玉米针叶豌豆间作体系产量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为玉米针叶豌豆间作体系氮素资源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基于2011年设置在武威绿洲灌区的玉米间作针叶豌豆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不施肥... 【目的】通过探讨河西绿洲灌区氮肥减施对玉米针叶豌豆间作体系产量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为玉米针叶豌豆间作体系氮素资源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基于2011年设置在武威绿洲灌区的玉米间作针叶豌豆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不施肥和习惯施肥(N100)处理为单作玉米,施用习惯氮肥量95%、90%、85%、80%和0%处理为玉米间作针叶豌豆。调查了2014—2019年玉米针叶豌豆间作体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经济效益、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肥料贡献率。【结果】玉米针叶豌豆间作种植具有明显的增产优势,而且这种增产优势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增加趋势。在85%常规氮肥用量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与N100基本相当,差异不显著,虽然玉米株高和茎粗会受到明显抑制,穗位和穗位比下降明显,但是成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却无明显变化,同时因为增收了1419 kg/hm^(2)针叶豌豆干草和1637 kg/hm^(2)针叶豌豆籽粒,合计收益增加3813元/hm^(2),增幅明显,而且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提高,氮肥肥料贡献率除2019年显著降低外,其余年份无明显变化。在80%常规氮肥用量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显著降低,降幅达8.77%,但是同样因为可以增收1438 kg/hm^(2)针叶豌豆干草和1569 kg/hm^(2)针叶豌豆籽粒,合计收益增加2098元/hm^(2),增幅明显,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增幅达14.04%,氮肥农学利用率无明显变化,但是玉米的成穗数、穗粒数、百粒重、株高、茎粗、穗位、穗长、穗粗、氮肥肥料贡献率等降幅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在河西绿洲灌区,长期进行玉米间作针叶豌豆,在玉米季减少15%的化学氮肥施用量不会造成玉米减产,由于同时收获了针叶豌豆干草和籽粒,整个体系收益提高,氮肥效率显著增加。在玉米季减少20%的化学氮肥施用量虽然会造成玉米减产,氮肥肥料贡献率下降,但是同样因为增收了针叶豌豆干草和籽粒,整个体系收益提高,氮肥偏生产力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针叶豌豆 间作体系 产量 肥料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耦合对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吴科生 车宗贤 +3 位作者 卢秉林 张久东 杨蕊菊 崔恒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4-109,共6页
探明玉米秸秆和牛粪为主要原料的有机型基质栽培番茄最佳灌水量和施肥量,为番茄有机型基质栽培的灌溉和施肥制度提供科学依据。将腐熟玉米秸秆、腐熟牛粪与河沙、蛭石、珍珠岩、凹凸棒等物料按一定比例复配成栽培基质,研究不同水肥条件... 探明玉米秸秆和牛粪为主要原料的有机型基质栽培番茄最佳灌水量和施肥量,为番茄有机型基质栽培的灌溉和施肥制度提供科学依据。将腐熟玉米秸秆、腐熟牛粪与河沙、蛭石、珍珠岩、凹凸棒等物料按一定比例复配成栽培基质,研究不同水肥条件对日光温室基质栽培番茄生长、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水肥条件下番茄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研究表明:不同灌溉量和施肥量对有机型基质栽培的番茄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较大。在相同灌溉量下,作物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相同施肥量下,番茄产量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把最大灌溉量和中等施肥量耦合使用时,番茄产量最高,为3.73 kg/株,较其他处理增产10.9%~83.0%;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8.45 kg/m^(3),较其他处理提高10.8%~50.1%;生产收益最好,为10.43元/株,较其他处理增收10.9%~87.2%;纯收益最多,为6.00元/株,较其他处理增加17.7%~363.2%。以玉米秸秆和牛粪为主要原料生产的高有机型基质栽培番茄,当番茄全生育期灌溉量为162.00 L/株、施肥量为41.53g/株时,番茄株高、茎粗、叶片数、SPAD值等生长指标表现最优,从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经济效益等生产因素综合分析,该灌溉量和施肥量是玉米秸秆和牛粪为主要原料的高有机生态型基质栽培番茄的最佳灌溉量和施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基质 水肥耦合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对长期秸秆带状覆膜还田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4
8
作者 卢秉林 车宗贤 +4 位作者 包兴国 张久东 吴科生 杨蕊菊 崔恒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7-1047,共11页
【目的】秸秆还田方式影响着其对作物的增产效果,为此,我们探讨了河西绿洲灌区不同秸秆带状覆膜还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田间定位试验于2011—2020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试验设7个秸秆还田方式处理,分别是:玉米秸秆不还田(CK)... 【目的】秸秆还田方式影响着其对作物的增产效果,为此,我们探讨了河西绿洲灌区不同秸秆带状覆膜还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田间定位试验于2011—2020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试验设7个秸秆还田方式处理,分别是:玉米秸秆不还田(CK)、半量整株带状翻压还田(1/2WB)、半量整株带状覆盖还田(1/2WM)、半量粉碎带状翻压还田(1/2CB)、全量粉碎带状翻压还田(CB)、半量粉碎带状覆盖还田(1/2CM)、全量粉碎带状覆盖还田(CM),所有秸秆还田处理均在玉米行间还田,其上覆盖薄膜。在玉米主要生育期测定倒二叶SPAD值,成熟期调查玉米植株生长指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并计算秸秆还田对产量的累积贡献率。【结果】两个秸秆全量还田处理(CB、CM)均显著提高了玉米穗粒数、百粒重、株高、茎粗、穗粗、穗长、有效穗长和收获指数,降低了玉米秃顶长度,增加了玉米籽粒产量(P<0.05),CB处理还显著增加了玉米穗数(P<0.05)。在试验第1年(2011年),6个秸秆还田处理的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的叶片SPAD值与CK均无显著差异;与CK相比,2020年CB和1/2CB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和吐丝期的叶片SPAD值(P<0.05)。秸秆带状覆膜还田对玉米产量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从2011到2020年,CB处理对玉米累积产量的增产贡献率最高(为9.33%~14.15%),1/2CB处理次之,为7.17%~12.25%,之后是CM处理,为9.19%~10.14%。【结论】玉米秸秆带状还田能够显著提高玉米整个生育期的光合效率,协调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最终显著提高籽粒产量。长期连续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且增产优势逐年增加。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的效果优于整株覆盖还田,全量秸秆粉碎翻压还田效果优于半量秸秆粉碎翻压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绿洲灌区 秸秆粉碎还田 秸秆覆盖还田 玉米 产量 SPAD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可溶性盐及其组分计算公式错误解析与纠正 被引量:4
9
作者 袁金华 乔万得夸 +1 位作者 俄胜哲 车宗贤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29-1746,共18页
公开出版的专业书籍中土壤可溶性盐及其组分计算公式存在诸多意料不到的错误,却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并提出修正措施,这些错误的存在可能会导致盐分含量计算结果的出错和对盐碱土分类分级的错误判定。选取出版日期介于2000—2020年包含土... 公开出版的专业书籍中土壤可溶性盐及其组分计算公式存在诸多意料不到的错误,却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并提出修正措施,这些错误的存在可能会导致盐分含量计算结果的出错和对盐碱土分类分级的错误判定。选取出版日期介于2000—2020年包含土壤可溶性盐总量和阴阳离子(CO_(3)^(2–)、HCO_(3)^(–)、SO_(4)^(2–)、Cl^(–)、K^(+)、Na^(+)、Ca^(2+)、Mg^(2+))含量9个指标计算公式的12本专业书籍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进行公式推导。结果表明,9个指标共出错68次,其中HCO_(3)^(–)出错次数最高,为11处,占比16.2%;其次为Ca^(2+),10处,占比14.7%;最低的是可溶性盐总量和Cl^(–),4处,占比5.88%。根据9个指标的出错特征,将其归纳为系数2、换算系数、公式、指代意义和公式不规范5种错误。5种错误中,换算系数出错次数最高,出现31处,占比45.6%;其次为公式,出现13处,占比19.1%;最低的是系数2,出现4处,占比5.88%。通过对土壤可溶性盐及其组分计算公式出错种类的特点和原因解析,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了纠正措施,以期为相关公式的修正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溶性盐 八离子 农业化学 土壤化学 土壤盐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半干旱区果园间作绿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蕊菊 张久东 +2 位作者 车宗贤 卢秉林 崔恒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1116-1120,共5页
传统清耕果园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严重威胁着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陇东半干旱区果园间作绿肥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及土壤微量元素的变化,为陇东半干旱区果园科学间作套种、提高果园土壤肥力提供指导。以静宁县苹果园为研究对象,选... 传统清耕果园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严重威胁着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陇东半干旱区果园间作绿肥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及土壤微量元素的变化,为陇东半干旱区果园科学间作套种、提高果园土壤肥力提供指导。以静宁县苹果园为研究对象,选取7种果园不同绿肥间作种植模式,研究了间作绿肥对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园间作绿肥时,土壤肥力总体表现为有机质、氮素水平偏低,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相对丰富。3年生果园间作绿肥后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6年生果园。不同果园间作绿肥模式下,土壤有效锌、有效锰、有效铁的差异均呈极显著水平,3年生果园间作绿肥模式的土壤有效锌含量均普遍高于6年生果园。不同果园间作绿肥模式下土壤有效锰和有效铁含量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随果园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果园间作绿肥模式下土壤有效铜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受果园年限的增长差异不大。综上所述,陇东半干旱区3年生果园以间作2年毛叶苕子+1年扁豆为最优模式,该模式既经济又环保,可在当地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园 绿肥 间作 种植模式 土壤肥力 陇东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Dm尿素氮减量对河西绿洲灌区春玉米产量效益及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崔云玲 张立勤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3-358,共6页
【目的】探明新型SODm尿素氮替代普通尿素氮减量对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不施氮(CK)和当地常规施氮(CFN)为对照,研究等氮量SODm氮(SODmN)、SODm氮减量10%(SODmN-10%)、 SODm氮减量15%(SODmN-15%)、 SOD... 【目的】探明新型SODm尿素氮替代普通尿素氮减量对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不施氮(CK)和当地常规施氮(CFN)为对照,研究等氮量SODm氮(SODmN)、SODm氮减量10%(SODmN-10%)、 SODm氮减量15%(SODmN-15%)、 SODm氮减量20%(SODmN-20%)和SODm氮减量25%(SODmN-25%)对春玉米产量效益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CFN处理相比,当SODmN施用量减少15%并继续降低时,玉米产量呈下降趋势,SODmN-15%处理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均相对较高,玉米产量随着氮减量程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呈二次多项式关系;经拟合,玉米最高产量对应的施氮量为313 kg/hm~2,最高纯收益所对应的施氮量为292 kg/hm~2。氮素的吸收总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氮收获指数、氮素平衡和氮利用效率(SODmN-25%除外)均随着氮减量程度的增加而增大。【结论】河西绿洲灌区玉米施肥量较高,用SODm尿素氮替代普通尿素氮后出现明显的氮过量,随着氮减量程度的加大,春玉米籽粒产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氮减量超过常规施氮量的20%时产量开始下降,但氮减量25%以内对玉米的产量并没有造成明显影响。在常规施肥基础上用SODm尿素氮替代普通尿素氮,可实现减少氮用量20%的目标,此时产量效益最大化,且氮的利用效率也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灌区 春玉米 减量施氮 产量效益 氮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条件下新型水溶肥对制种玉米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崔云玲 张立勤 +1 位作者 张志成 崔增团 《寒旱农业科学》 2022年第12期235-239,共5页
为了促进新型水溶肥的推广应用,以制种玉米LY263为指示作物,在河西绿洲灌区研究了新型水溶肥料、普通肥料和普通水溶肥对制种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肥用量较普通肥料减少26.2%的条件下,施用新型水溶肥系列产品玉米高... 为了促进新型水溶肥的推广应用,以制种玉米LY263为指示作物,在河西绿洲灌区研究了新型水溶肥料、普通肥料和普通水溶肥对制种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肥用量较普通肥料减少26.2%的条件下,施用新型水溶肥系列产品玉米高效专用水溶肥Ⅰ型168~240 kg/hm^(2)+Ⅱ型336~480 kg/hm^(2)+Ⅲ型105~150 kg/hm^(2)(70%~100%新型水溶肥),较常规施肥模式制种玉米增产0.5%~7.1%,纯收益增加1470.3~2647.2元/hm^(2);较普通水溶肥模式增产0.7%~8.8%,纯收益增加1979.6~3156.5元/hm^(2)。与普通水溶肥模式相比,施用80%新型水溶肥和100%新型水溶肥可实现制种玉米显著增产,70%新型水溶肥可确保制种玉米不减产,均可在河西灌区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水肥一体化 制种玉米 新型水溶肥 产量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翻压绿肥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的化肥减施潜力 被引量:9
13
作者 崔恒 车宗贤 +6 位作者 张久东 包兴国 卢秉林 吴科生 杨蕊菊 樊志龙 曹卫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3-413,共11页
【目的】研究长期翻压绿肥条件下减施化肥对小麦产量稳定性以及地力贡献的影响,为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高效施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2020年在河西绿洲灌区开展了12年的定位试验,供试作物为春小麦。试验处理包括不施... 【目的】研究长期翻压绿肥条件下减施化肥对小麦产量稳定性以及地力贡献的影响,为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高效施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2020年在河西绿洲灌区开展了12年的定位试验,供试作物为春小麦。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对照(CK)、100%化肥(CF)以及翻压绿肥后化肥分别减量0%、10%、20%、30%、40%、100%。根据历年小麦产量,计算累积增产率、产量可持续性指数和变异系数;构建一元灰色线性模型,计算不同施肥长期趋势产量;计算累积土壤地力贡献率以及不同处理累积肥料贡献率。【结果】随着试验年限延长,除减施100%化肥处理外,各翻压绿肥处理肥料对小麦产量的累积贡献率均呈现增加的趋势,且处理间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无显著差异,2020年均达到60%左右。不施肥处理(CK)土壤地力对小麦产量的累积贡献率不断下降,从2009年的57.41%下降至2020年的34.24%。翻压绿肥基础上化肥减量40%以内,小麦12年平均产量高于100%化肥处理(CF)。一元灰色线性模型显示化肥减量40%以内,小麦产量变异系数随着化肥减施量的升高而不断升高,产量可持续指数则不断下降。化肥减量40%处理的小麦产量于第9年开始低于CF处理。化肥减施量(x)与小麦产量(y)的回归方程为:y=−0.292x^(2)+11.917x+6667.34,达到理论最高产量的化肥减施比例为20.41%。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施肥处理通过影响株高、穗长、小穗数以及穗粒数影响产量。【结论】在翻压绿肥30000 kg/hm^(2)基础上,将农民习惯化肥施用量减少20%~30%,不仅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维持长期高产趋势,还可以提升土壤地力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因而是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用绿肥 化肥减施 产量 可持续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土不同用量有机酸土壤调理剂应用效果综合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崔恒 包兴国 +5 位作者 车宗贤 邵立明 曹卫东 宝林 韩杰荣 张久东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9-46,共8页
针对西北风沙土保水保肥能力差的问题,通过盆栽试验研究4个不同的有机酸土壤调理剂用量(0、20、40、60 g/kg)对西北障碍性土壤风沙土的水肥状况以及种植箭筈豌豆和玉米出苗率的影响,应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为合理利用有... 针对西北风沙土保水保肥能力差的问题,通过盆栽试验研究4个不同的有机酸土壤调理剂用量(0、20、40、60 g/kg)对西北障碍性土壤风沙土的水肥状况以及种植箭筈豌豆和玉米出苗率的影响,应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为合理利用有机酸土壤调理剂改良风沙土理化性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施用有机酸土壤调理剂可以显著提高风沙土中有效态及全量氮、磷、钾养分含量以及有效养分占比。60 g/kg有机酸调理剂用量下种植箭筈豌豆和玉米,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较未施用处理分别提高167.01%、300.25%、74.32%和70.00%、212.84%、108.28%。作物生长期内水分蒸发散失量随着土壤调理剂用量的提升不断降低。调理剂用量60 g/kg时,种植箭筈豌豆和玉米的水分蒸发散失量较未施用调理剂处理分别显著下降22.43%和32.42%。但两种作物出苗率均随调理剂用量的提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调理剂用量为20 g/kg时达到峰值。土壤盐分测定结果也显示除钾、钙、镁离子等有益元素外,钠离子和氯离子也随着调理剂用量的提升显著提高,但全盐含量差异不显著。利用主成分分析对15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有机酸土壤调理剂用量的提升,综合评分不断提高。因此,风沙土上调理剂的最佳用量为60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土 有机酸土壤调理剂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