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河网密刺苦草种群衰退的表观性状特征指示
1
作者 李毅 杨婉玲 +6 位作者 王超 赖子尼 李海燕 刘乾甫 高原 麦永湛 曾艳艺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5-164,共10页
探讨珠江河网密刺苦草现存种群衰退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可为珠江河网水草床种群复建,珠江河网水生态功能和渔业资源持续利用和发展提供基础依据。于2017-2019年对珠江河网水草床及其中外海(S3)、小塘(S5)和榄核(S8)的密刺苦草开展调查... 探讨珠江河网密刺苦草现存种群衰退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可为珠江河网水草床种群复建,珠江河网水生态功能和渔业资源持续利用和发展提供基础依据。于2017-2019年对珠江河网水草床及其中外海(S3)、小塘(S5)和榄核(S8)的密刺苦草开展调查,利用冗余分析(RDA)和主成分分析(PCA)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密刺苦草的株高、株重、叶片指标等参数与环境因子关系,并结合2019年该区域密刺苦草种群急剧衰退情况探讨其衰退前的表观性状特征指示意义。结果显示,珠江河网密刺苦草衰退前一年度种群表观性状时空分布特征差异明显,S3和S8站位密刺苦草株高、株重等在2月、8月至12月期间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而S5站位密刺苦草上述指标持续增加;12月,不同站位密刺苦草种群出现生长特征分化,S5站位密刺苦草进入花果期,而S3和S8站位密刺苦草则开始衰退。RDA结果显示,密刺苦草株高主要受水深、沉积物中粒径组分及沉积物总磷含量等影响,株重主要受沉积物总磷含量影响,不同站位群丛受到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制约。PCA结果显示,密刺苦草的9种表观性状可表征其克隆生长力、有性繁殖力和多年生长力,并决定其种群维持策略:一种以S5站位为代表,种群越冬期保持持续生长力,并进行有性繁殖资源分配,能适应环境变化,种群在次年得以维持和延续;另一种以S3和S8为代表,种群在越冬期生长力减弱,无有性繁殖资源分配,未能有效应对不利环境条件,最终导致两站位种群在次年急剧退化甚至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刺苦草 表观性状 有性繁殖 种群恢复 珠江河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水植物对华南地区池塘环境质量改善比较研究
2
作者 曾汝 胡铁焕 +4 位作者 胡采芹 曾艳艺 孙金辉 王超 崔培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4年第5期7-16,共10页
华南地区池塘养殖面积大、产量高、随着绿色健康养殖标准体系新要求和养殖尾水排放新标准的出台,池塘养殖环境质量要求趋于严格。本研究对华南地区养殖池塘开展试验,构建沉水植物修复池塘(MFP),并与邻近的养殖投饵池塘、蓄水池塘和景观... 华南地区池塘养殖面积大、产量高、随着绿色健康养殖标准体系新要求和养殖尾水排放新标准的出台,池塘养殖环境质量要求趋于严格。本研究对华南地区养殖池塘开展试验,构建沉水植物修复池塘(MFP),并与邻近的养殖投饵池塘、蓄水池塘和景观池塘进行比较,以探讨沉水植物修复对池塘环境质量改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以轮叶黑藻、密刺苦草和菹草组合的沉水植物构建群落及修复半年后,MFP水体透明度提高50%以上,并持续增加至全塘清澈见底。随着修复时间从半年到1年进一步延长,MFP水体NH_(4)^(+)-N、TN、Zn、Cr、Pb、Cu、TP含量均显著下降,下降率介于23%~92%;底泥TN、TP、TOM及重金属Cu、Zn含量亦显著下降,下降率分别为27%、42%、45%及70%和30%;MFP水质和底泥均达到清洁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池塘中沉水植物构建群落可协同降低池塘水质和底泥环境中氮、磷含量,缓解养殖池塘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抑制藻华暴发,稳定池塘生态环境,为构建绿色健康养殖模式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叶黑藻 密刺苦草 菹草 水质 底泥 池塘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碳源对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水质及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胡采芹 胡铁焕 +6 位作者 刘乾甫 杨婉玲 曾艳艺 高原 李海燕 麦永湛 王超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203,共15页
为探讨添加碳源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池塘水质和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在室外池塘分别构建特种碳源和缓释碳源添加实验组以及无碳源添加对照组,开展为期6周的培养实验。对实验期间水体样品进行16S rRNA基因高... 为探讨添加碳源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池塘水质和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在室外池塘分别构建特种碳源和缓释碳源添加实验组以及无碳源添加对照组,开展为期6周的培养实验。对实验期间水体样品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同时测定水质参数。结果显示,实验组水体中总氮(TN)、氨氮(NH_(4)^(+))、亚硝酸盐(NO_(2)^(-))和硝酸盐(NO_(3)^(-))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细菌总菌落数(BA)和生物絮团沉积量(BFV)分别约为对照组的5倍和2倍,说明向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水体中添加特种碳源和缓释碳源均可促进生物絮团的形成,显著降低水体含氮类营养盐浓度,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在细菌群落结构方面,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水体的优势门类群为放线菌(Actinobacteria)、变形菌(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Bacteroidetes),分别占比47.8%、31.6%和16.6%;而hgcI_clade、CL500-29_marine_group和MWH-UniP1_aquatic_group为优势属,分别占比43.8%、10.3%和6.6%。RDA分析表明,溶解氧(DO)、NO_(3)^(-)、TN、总磷(TP)和水温(WT)等是驱动细菌群落结构演替的关键环境因子。此外,添加碳源可引起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导致栖湖菌属(Limnohabitans)、沉积物杆状菌属(Sediminibacterium)、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红杆菌属(Rhodobacter)和新鞘脂菌属(Novosphingobium)等参与水体氮循环与碳循环的关键细菌类群占比升高,以及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细胞活性和膜运输等相关的功能基因相对丰度升高,说明添加碳源可通过改变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增强其对碳、氮元素的代谢活性,有利于细菌对水体含氮类营养盐的转化、利用以及对有机碳的降解。本研究可为大口黑鲈的低碳健康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意义,并为生物絮团技术在室外池塘养殖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碳源 大口黑鲈 池塘养殖 水质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干流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二纯 赖子尼 +3 位作者 刘乾甫 王超 高原 麦永湛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2年第1期12-21,共10页
水体初级生产力是保证水生生物种群再生产速率的一种体现,可为河流生态系统的运转提供能量来源。为探究珠江干流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PP)状况及水环境影响因子,于2016年3月(平水期)、6月(丰水期)、9月(枯水前期)进行采样调... 水体初级生产力是保证水生生物种群再生产速率的一种体现,可为河流生态系统的运转提供能量来源。为探究珠江干流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PP)状况及水环境影响因子,于2016年3月(平水期)、6月(丰水期)、9月(枯水前期)进行采样调查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初级生产力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初级生产力介于6.0~866.5 mg/m^(2)/d,均值为111.1 mg/m^(2)/d。初级生产力水情期变化明显,表现为枯水前期>平水期>丰水期;各站位初级生产力除鲁布革站位异常高外,其他站位差异不明显。初级生产力与总氮、亚硝酸盐、硅酸盐、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a)、透明度等指标显著相关(P<0.05,n=42);该水域2016年呈现以中营养和贫营养为主,而在上游建坝库区存在局部“富营养”的水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面源污染和珠江干流修建水坝所导致的河流水文情势的改变是引起初级生产力时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营养状态指数 珠江干流 叶绿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沉水植物对日本沼虾生长存活及水环境影响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毅 曾艳艺 +5 位作者 刘乾甫 李海燕 高原 杨婉玲 孙金辉 王超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3年第6期1-10,共10页
为揭示沉水植物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生长过程影响效应,进行为期90 d的微宇宙控制实验,研究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单独及两两组合的种植系统对日本沼... 为揭示沉水植物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生长过程影响效应,进行为期90 d的微宇宙控制实验,研究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单独及两两组合的种植系统对日本沼虾生长存活及水环境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轮叶黑藻、苦草及其组合能较好地提高系统空间异质性,且水体pH、DO及水体透明度均保持在较稳定波动范围,但轮叶黑藻及轮叶黑藻+苦草组后期透明度明显升高、叶绿素a含量显著下降(P<0.05)。轮叶黑藻、苦草及其组合中日本沼虾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且虾存活率及生物量与轮叶黑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轮叶黑藻对日本沼虾生长存活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本研究可为草虾共作生态养殖模式的优化及日本沼虾养殖提质增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叶黑藻 苦草 菹草 日本沼虾 种群生长 生态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江三角洲河网浮游植物叶绿素a粒径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解常鑫 刘乾甫 +3 位作者 杨婉玲 魏敬欣 孙金辉 王超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8,共10页
为探索浮游植物叶绿素a粒径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了西北江三角洲河网水域2021年枯水期(2月份和12月份)和丰水期(5月份和8月份)的水环境和浮游植物叶绿素a粒径特征。结果显示,叶绿素a总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最高值出现在8... 为探索浮游植物叶绿素a粒径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了西北江三角洲河网水域2021年枯水期(2月份和12月份)和丰水期(5月份和8月份)的水环境和浮游植物叶绿素a粒径特征。结果显示,叶绿素a总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最低值出现在5月,分析原因主要与径流量的大小、水体pH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有关。叶绿素a总浓度的空间特征显示,广州周边站位的叶绿素a浓度明显偏高,主要与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水体的交换能力有关。粒径特征的结果显示,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是珠三角河网水体叶绿素a的主要贡献者,呈现交替优势。季节特征显示,2-5月份微型叶绿素a占主导地位,8月份和12月份小型叶绿素a占主导地位,分析原因主要与径流量的大小、水体pH和光照有关。空间特征显示,小型叶绿素a在8月份和12月份占比的最高值往往出现在河网中部的站位,微型叶绿素a占比的最高值往往出现在远离广州市的站位点,分析原因主要与溶解氧和硝酸盐含量有关。冗余分析结果表明pH、DO、水下光度、TP和硝酸盐含量是影响浮游植物粒径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物理因子包括径流量的大小和水体pH的变化影响叶绿素a粒径特征的季节变动,而化学因素如营养盐含量影响叶绿素a粒径特征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河网 浮游植物 叶绿素a粒径特征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江三角洲河网浮游植物粒径特征研究
7
作者 魏敬欣 解常鑫 +4 位作者 杨婉玲 刘乾甫 高原 曾艳艺 王超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2,共10页
于2021-2022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对东江三角洲河网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及粒径结构(小型Micro,微型Nano,微微型Pico)进行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夏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粒径组成结果显示,小型和微型浮游植... 于2021-2022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对东江三角洲河网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及粒径结构(小型Micro,微型Nano,微微型Pico)进行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夏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粒径组成结果显示,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占比较高,二者浓度占比之和的年平均值为97.25%。粒径结构的季节特征显示,Micro浓度占比季节差异显著,Nano和Pico浓度占比季节差异不显著。空间特征显示,靠近珠江口的站位一般呈现出Nano浓度占比大于Micro浓度占比的规律。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显示,Micro浓度占比与水温、pH和河宽呈正相关关系,Nano浓度占比与透明度呈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调查站位被明显分成了上游和下游两大类群,两大类群间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差异显著,其中两类群中Micro、Nano叶绿素a浓度占比差异显著,Pico叶绿素a浓度占比差异极显著。另外,研究发现,两类群间差异显著的物理因子主要为盐度,差异显著的化学因子主要为pH和TP。结合RDA分析结果,推测盐度和pH是影响东江三角洲浮游植物粒径组成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叶绿素a粒径结构 环境因子 东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河网鱼类微塑料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樊珂宇 高原 +8 位作者 赖子尼 曾艳艺 刘乾甫 李海燕 麦永湛 杨婉玲 魏敬欣 孙金辉 王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90-1598,共9页
近年来,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污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为了解珠三角河网水域常见野生鱼类中微塑料的污染特征,选取8种野生淡水鱼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鳃部和肠道中微塑料的丰度、粒径... 近年来,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污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为了解珠三角河网水域常见野生鱼类中微塑料的污染特征,选取8种野生淡水鱼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鳃部和肠道中微塑料的丰度、粒径、形态、颜色和组成成分。结果表明,在所有鱼体中共检测出60个微塑料,平均每条鱼摄入了1.6个微塑料,鳃部的平均丰度为(0.638±1.276)items·g^(−1),肠道的平均丰度为(0.256±0.326)items·g^(−1),鳃部的平均丰度大于肠道的平均丰度。通过对鱼类微塑料的丰度与鱼的体长、体质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鱼类微塑料的丰度与鱼的体长、体质量相关性较弱。本次实验检测出的微塑料粒径多大于100μm,主要为碎片状,颜色主要为黑色和灰色,检测的聚合物类型主要为聚乙烯和聚丙烯。中上层鱼类摄入的微塑料大多为颗粒状,分析其来源可能为个人护理及化妆品内添加的塑料微珠,通过生活污水排入到环境中,从而被摄食。底层鱼类摄入的多为碎片状,分析其来源可能是固体废物,经过风化和光解沉入水底,从而被底层鱼类所摄食。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平均微塑料摄入量最高,鳃和肠道中微塑料含量最高的鱼类均来自左滩采样点。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珠三角河网野生淡水鱼类群体的微塑料污染现状,可为水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河网 鱼类 微塑料 污染特征 肠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