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珠江中下游鱼类多样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朱书礼 陈蔚涛 +4 位作者 武智 夏雨果 杨计平 李跃飞 李捷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通过环境DNA技术(Environmental DNA,eDNA)检测珠江中下游鱼类生物多样性,探索珠江中下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新途径。2023年2月在珠江中下游设置了桂平、藤县、封开、德庆、肇庆和九江共6个采样点,通过水样采集及过滤、eDNA提取、遗... 通过环境DNA技术(Environmental DNA,eDNA)检测珠江中下游鱼类生物多样性,探索珠江中下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新途径。2023年2月在珠江中下游设置了桂平、藤县、封开、德庆、肇庆和九江共6个采样点,通过水样采集及过滤、eDNA提取、遗传标记扩增及测序和数据库比对分析等流程检测鱼类多样性。结果表明,6个采样点共检测出30种鱼类,隶属于4目10科27属,其中土著鱼类26种,外来种4种。较已有传统调查数据新检出2种鱼类:美丽沙鳅(Botia pulchra)和齐氏罗非鱼(Oceochromis zillii)。鱼类优势种为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i)、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尼罗罗非鱼(O.nilotica)、齐氏罗非鱼、南方波鱼(Rasbora steineri)和鲤(Cyprinus carpio)。根据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示,eDNA检测九江和桂平站点的鱼类多样性最高,藤县的最低。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方法,eDNA技术可用于快速检测珠江中下游鱼类的多样性及分布,在实际应用中可将eDNA技术与传统的监测方法相结合,以提供更全面的鱼类生物多样性数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eDNA) 鱼类多样性 珠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中下游广东鲂种群结构及生长的空间差异 被引量:4
2
作者 朱书礼 李新辉 +4 位作者 李跃飞 刘亚秋 武智 夏雨果 李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81,共7页
鱼类种群结构和个体生长受水文、水环境和渔业捕捞等因素影响存在空间上差异,为了解珠江中下游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在不同水域(河口、坝上和坝下)种群结构和生长现状,2020年7-8月在珠江中下游共采集228尾广东鲂样本,测量体... 鱼类种群结构和个体生长受水文、水环境和渔业捕捞等因素影响存在空间上差异,为了解珠江中下游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在不同水域(河口、坝上和坝下)种群结构和生长现状,2020年7-8月在珠江中下游共采集228尾广东鲂样本,测量体长、体质量,利用鳞片测定年龄,应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Beverton-Holt模型和Pauly经验公式估算生长、死亡参数。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河口、坝下和坝上广东鲂优势体长分别为17.0~27.2、18.9~28.7和28.6~40.0 cm;优势体质量分别为93.0~447.9、148.8~480.0、39.5~1 420.8 g;年龄组成分别主要为3^(+)(32.14%)、2^(+)(24.11%),3^(+)(32.14%)、2^(+)(24.11%)和4^(+)(31.58%)、5^(+)(26.32%)。河口、坝下和坝上广东鲂年龄生长方程分别为L=47.2(1-e^(-0.177(t+0.387)))、L=42.9(1-e^(-0.199(t+0.377)))和L=53.7(1-e^(-0.155(t+0.401)))。河口、坝下和坝上开发率E分别为0.410、0.373和0.248;临界体长Lc分别为25.1、23.0和28.4 cm。以上结果表明,广东鲂体长、体质量和年龄频率分布以及生长方程均存在空间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鲂 生长特征 种群结构 空间差异 珠江 十年禁渔 种质资源保护 渔业资源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西江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多样性研究
3
作者 钟占友 邓洪 +7 位作者 寇春妮 陈蔚涛 武智 李跃飞 夏雨果 李慧峰 李捷 朱书礼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8,共12页
为更好地保护西江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利用基于COI和12S rRNA 2个基因标记的环境DNA技术(Environmental DNA,eDNA),对保护区江段的左岸、中间和右岸共计18个采样站位开展了鱼类种类组成及河段不同横向断面的鱼类多样性分... 为更好地保护西江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利用基于COI和12S rRNA 2个基因标记的环境DNA技术(Environmental DNA,eDNA),对保护区江段的左岸、中间和右岸共计18个采样站位开展了鱼类种类组成及河段不同横向断面的鱼类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COI和12S rRNA 2个基因共检测出53种鱼类,隶属于4目12科48属;12S rRNA基因检测出47种鱼类,COI基因检测出19种鱼类,2个基因同时检测出的鱼类有13种。基于序列丰度的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2个基因的结果一致支持保护区江段左岸的鱼类物种数和Chao1丰富度最高,说明左岸具有较高的鱼类多样性。基于12S rRNA基因的Beta多样性结果发现,保护区的左岸、中间和右岸的鱼类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保护区鱼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动态监测提供基础资料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鱼类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 西江珍稀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渔业声学调查的珠江东塔产卵场鱼类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武智 李跃飞 +3 位作者 朱书礼 杨计平 夏雨果 李捷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8,共8页
东塔产卵场是珠江最大的鱼类产卵场,同时也是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对维持珠江中下游鱼类早期资源的补充及其多样性至关重要。为评估东塔产卵场鱼类的栖息地适宜性,基于2016—2019年的声学数据,通过热点分析,筛选出鱼类适宜分... 东塔产卵场是珠江最大的鱼类产卵场,同时也是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对维持珠江中下游鱼类早期资源的补充及其多样性至关重要。为评估东塔产卵场鱼类的栖息地适宜性,基于2016—2019年的声学数据,通过热点分析,筛选出鱼类适宜分布的区域。以地形因子水深、坡度、坡向为栖息地指示因子,建立各因子适宜度指数范围,进而采用几何平均值法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计算研究江段的HSI值。结果显示,东塔产卵场鱼类密度分布介于0.009~0.057尾·m^(−3);在时间上,鱼类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在空间上,鱼类分布整体自相关性不强,部分区域局部自相关性强,如产卵场沙洲邻近区域三年结果均为“热点区域”,大藤峡水利枢纽下游及石咀段出现“冷点区域”。该江段鱼类的适宜水深范围为5~8 m,适宜坡度范围为1.0°~1.5°(微斜坡),适宜坡向范围为90°~180°(东南方向)。通过HSI模型计算,得出研究江段HSI值介于0.02~0.95,平均值为0.31±0.22,高值区域集中出现在东塔产卵场的沙洲两侧,河流两侧也有零星分布,可能为鱼类潜在的适宜栖息区域;主航道基本为HSI低值区。利用2017年声学调查数据对HSI模型进行了验证,鱼类资源密度与HSI值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预测东塔产卵场的鱼类栖息情况,可用于江河鱼类栖息地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塔产卵场 栖息地适宜性 水声学技术 热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声学的阳宗海鱼类行为特征及其资源评估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丽媛 杨剑虹 +6 位作者 熊清海 田敏 王慧 曲品 蒋荣明 寇春妮 武智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阳宗海是云南九大湖泊之一,为评估其鱼类分布特征及资源现状,分别于2022年3、5、8和10月采集渔获物,并于6月20—21日昼夜利用鱼探仪进行水声学探测。结果显示,阳宗海共采集鱼类24种,隶属于7目14科23属,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阳宗海是云南九大湖泊之一,为评估其鱼类分布特征及资源现状,分别于2022年3、5、8和10月采集渔获物,并于6月20—21日昼夜利用鱼探仪进行水声学探测。结果显示,阳宗海共采集鱼类24种,隶属于7目14科23属,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子陵吻鰕虎(Rhinogobius giurinus)、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间下鱵(Hyporhamphus intermedius)为阳宗海鱼类优势种。其中,太湖新银鱼、子陵吻鰕虎等小个体鱼类,数量占比超90%。整体来看,鱼类水平空间分布无明显昼夜差异,高密度区均分布在南北2个浅水区。鱼类垂直分布、行为特征存在显著昼夜差异,表现为夜间大量弱声信号聚集于5~10 m水层,白天则分散分布;夜间75%的鱼类向上游动而昼间则相反,中小型鱼类在夜间小幅上浮,而大型鱼类在夜间垂直迁移更为活跃。初步估算,阳宗海鱼类昼夜平均密度分别为0.033和0.038尾·m−3。结果表明,目前阳宗海已形成了以外来鱼类为优势种、土著鱼类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的新群落结构。建议加大对太湖新银鱼等小型鱼类的捕捞,继续开展鲢、鳙和中上层土著肉食性鱼类的增殖放流来调整鱼类群落结构,以达到调控水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资源评估 水声学 种类组成 空间分布 昼夜节律 阳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流域草鱼和鲢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时空分布特征及温度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夏雨果 李跃飞 +2 位作者 朱书礼 李捷 李新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6,共7页
文章采用随机等距抽样,调查了2016—2018年珠江流域9个采样点共计90艘船每天的渔获物产量及销售额。采用kruskal检验、广义加性模型和时间序列分析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的单位捕捞努力量... 文章采用随机等距抽样,调查了2016—2018年珠江流域9个采样点共计90艘船每天的渔获物产量及销售额。采用kruskal检验、广义加性模型和时间序列分析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时空变动特征及温度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珠江流域草鱼和鲢产量在总渔获中占比分别为(6.6±8.1)%和(4.4±5.0)%,销售额占比分别为(6.0±8.2)%和(2.5±2.6)%;草鱼和鲢CPUE分别为(5.5±7.3)kg·(艘·月)−1和(5.6±10.3)kg·(艘·月)−1。草鱼和鲢CPUE在珠江中上游江段显著高于河口区域(P<0.05),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其时间变动主要受禁渔期影响;草鱼CPUE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而鲢呈下降趋势。与历史数据相比,草鱼和鲢在渔获物中的质量占比均有明显增加,这可能主要得益于增殖放流和禁渔期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时空格局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时间序列 气温 珠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长频率数据的西江封开段赤眼鳟可捕规格与资源保护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朱书礼 李跃飞 +4 位作者 武智 李捷 夏雨果 杨计平 李新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共7页
该研究于2014年在西江封开段进行了8个月的渔获物调查,采集了526尾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的体长、体质量等生物学信息,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赤眼鳟生长、死亡参数,并分析渔业资源利用状况。结果显示,赤眼鳟体长-体质量的幂... 该研究于2014年在西江封开段进行了8个月的渔获物调查,采集了526尾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的体长、体质量等生物学信息,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赤眼鳟生长、死亡参数,并分析渔业资源利用状况。结果显示,赤眼鳟体长-体质量的幂函数关系参数a=0.028 8,b=2.858 2。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渐近体长L_(inf)=74 cm,生长系数K=0.1,自然死亡系数M=0.19,总死亡系数Z=1.51,捕捞死亡系数F=1.32,开发率E=0.88。渔业资源量分析显示,2014年西江封开段赤眼鳟资源量为2 234 652尾、428.558 t。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ield per recruit, YPR)模型分析显示,当前赤眼鳟首次开捕体长为12.3 cm,F为1.32,YPR为1.89 g;当首次开捕体长调整为27.8 cm、F调整为0.45时,可获得YPR 7.76 g。当前赤眼鳟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建议将开捕体长设为27.8 cm,将捕捞强度降至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眼鳟 体长频率 可捕规格 资源保护 西江封开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基因解析长江与珠江鳤的遗传结构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蔚涛 段辛斌 +3 位作者 高雷 李新辉 杨计平 汪登强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25,共7页
为保护极濒危物种鳤(Ochetobius elongatus)的遗传多样性,通过野外调查在长江获得了7尾鳤样本,利用Sanger测序技术测定了其2个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b(Cytb)和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氧酶亚单位2(ND2)]和2个核基因[肌球蛋白重链6(myh6... 为保护极濒危物种鳤(Ochetobius elongatus)的遗传多样性,通过野外调查在长江获得了7尾鳤样本,利用Sanger测序技术测定了其2个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b(Cytb)和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氧酶亚单位2(ND2)]和2个核基因[肌球蛋白重链6(myh6)和重组激活基因2(RAG2)]的序列,结合已公开发表的52尾珠江鳤的4个基因序列,采用系统发育分析、单倍型网状图构建、分化时间估算等方法,对珠江和长江鳤的遗传结构和分化历史展开研究。系统发育分析和单倍型网状图表明,珠江和长江鳤群体分别形成了高度分化的遗传谱系,并且在核基因水平上形成了特有的等位基因型,表明这两个水系的鳤群体独立进化且不存在基因交流。分化时间估算表明珠江和长江鳤两谱系在0.38~0.76 Ma(百万年前)分化,中更新世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很可能是促进其分化的重要因素。鉴于珠江和长江的鳤群体在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层面上存在严格的地理分化,建议将这两个群体看作不同的演化显著单位(Evolutionary Significant Unit,ESU)进行区别管理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和长江 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 遗传结构 分化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内陆江河鱼类多样性 被引量:2
9
作者 夏雨果 陈蔚涛 +3 位作者 李新辉 朱书礼 李捷 李跃飞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45,共12页
广东省地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我国鱼类资源丰富且社会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鱼类生物多样性受到较大威胁。在近十几年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广东省珠江水系、粤东水系和粤西水系14条河流(区域)的鱼类物种名录,并对其种类... 广东省地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我国鱼类资源丰富且社会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鱼类生物多样性受到较大威胁。在近十几年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广东省珠江水系、粤东水系和粤西水系14条河流(区域)的鱼类物种名录,并对其种类组成和分布进行了分析,利用聚类和排序方法探究了广东省内陆江河鱼类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广东省内陆江河共记录有鱼类351种,隶属于21目74科207属。其中,广东省特有鱼类13种,国家重点保护鱼类8种,河海洄游鱼类10种,淡水珍稀濒危鱼类28种,在珠江、粤东和粤西水系均有分布的广布种有52种。根据聚类和排序分析结果,可将14条河流(区域)分为5组:珠江水系和韩江鱼类种类较为相似分为一组;粤西水系和粤东的螺河、赤石河、黄江鱼类种类较为相似分为一组;粤东的黄冈河、榕江和练江各单独为一组。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组之间鱼类种类组成差异显著(r=0.937,p=0.001)。广东省江河鱼类中,2010年之后出现的种类有223种(含外来种群),约有39%的历史土著种类未出现,土著鱼类资源明显衰退。鱼类栖息地生境破坏、外来种群入侵等是鱼类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威胁因素。未来需要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防控外来种群的扩张,最重要的是从保护鱼类栖息地的角度进行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类 物种丰富度 生物多样性 相似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江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繁殖生物学及繁殖策略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亚秋 李新辉 +3 位作者 李跃飞 陈蔚涛 李捷 朱书礼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2-241,共10页
探究鱼类繁殖策略是了解鱼类种群动态的关键.通过对珠江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鱼类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生殖周期、产卵时间、成熟期长度、生殖力类型和生殖力等方面进行研究,阐明在人类活动日益加强下,西江广东鲂的繁殖策略适... 探究鱼类繁殖策略是了解鱼类种群动态的关键.通过对珠江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鱼类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生殖周期、产卵时间、成熟期长度、生殖力类型和生殖力等方面进行研究,阐明在人类活动日益加强下,西江广东鲂的繁殖策略适应性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广东鲂个体平均体长245 mm,优势体长集中在260~280 mm,平均体重347 g,优势体重集中在320~480 g.用L 50逻辑斯谛回归方法推算广东鲂雌鱼和雄鱼初次性成熟体长分别为244.5和232.2 mm.雌雄性比例为1.105∶1,且随着体长增加,雌雄性比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广东鲂繁殖群体在产卵季节为48月,产卵高峰为6月初持续到7月上旬,产卵季节内广东鲂鱼苗的密度与径流量显著相关.广东鲂绝对繁殖力平均为73069粒,相对繁殖力平均为118.7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和体重均呈正相关.广东鲂繁殖群体性腺成熟系数与性腺重、肥满度以及体重密切相关.广东鲂种群繁殖策略在人类活动加剧影响下呈现出适应性变化:初次性成熟体长变小,绝对繁殖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鲂 繁殖策略 初次性成熟体长 繁殖力 西江 珠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江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朱书礼 陈蔚涛 +2 位作者 李新辉 李捷 李跃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5-384,I0001-I0006,共16页
为了解柳江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18年7月和12月在柳江9个江段(榕江、从江、融安、柳城、象州、永福、鹿寨、河池和宜州)开展鱼类和环境调查。共采集鱼类36474尾,隶属于5目20科80属115种;其中,鲤科鱼类最多(68种)... 为了解柳江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18年7月和12月在柳江9个江段(榕江、从江、融安、柳城、象州、永福、鹿寨、河池和宜州)开展鱼类和环境调查。共采集鱼类36474尾,隶属于5目20科80属115种;其中,鲤科鱼类最多(68种),占59.1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13—3.12、0.81—0.93、0.58—0.80和4.65—7.18。鱼类优势种以银Squalidus argentatus、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胡Microphysogobio chenhsienensis、银鲴Xenocypris macrolepis和南方拟䱗Pseudohemiculter dispar等小型鱼类为主。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宜州、榕江、鹿寨、柳城、象州和融安江段鱼类群落受到中度或严重干扰,河池、从江和永福鱼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采用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方法对鱼类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将鱼类划分为3个类群:柳江上游的从江-榕江类群,洛清江支流的永福-鹿寨类群,柳江中下游及龙江支流的融安-柳城-象州-河池宜州类群。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河宽、海拔和pH是柳江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与历史资料相比,柳江鱼类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经济鱼类占比减少,鱼类个体呈现小型化和低龄化。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柳江鱼类多样性保护: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偷捕、电捕等非法行为;对主要经济鱼类开展增殖放流;恢复河流的连通性;对流域珍稀特有鱼类进行监测、救护和繁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江 鱼类组成 物种多样性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鲂性腺发育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亚秋 李新辉 +2 位作者 李跃飞 杨计平 徐田振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3-118,共6页
利用组织学方法,对珠江下游野生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性腺进行了显微观察和研究,描述了其卵巢、精巢的结构特征以及各类型生殖细胞形态。结果显示,广东鲂属于一次性产卵类型,卵巢发育类型为部分同步型。其卵巢为细线或条状,... 利用组织学方法,对珠江下游野生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性腺进行了显微观察和研究,描述了其卵巢、精巢的结构特征以及各类型生殖细胞形态。结果显示,广东鲂属于一次性产卵类型,卵巢发育类型为部分同步型。其卵巢为细线或条状,卵巢发育经历卵原细胞期、单层滤泡细胞期、卵黄泡期、卵黄充满期、成熟期和退化期。卵细胞发生经历3个阶段: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卵巢初级卵母细胞中核仁外排现象出现在第2时相末期至第3时相早期;精巢呈线状或直棒状,精巢为叶状型结构。精细胞发生经历5个阶段: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及精子;繁殖季节精子充满于精小叶内,精小囊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鲂 组织学 发育 卵巢 精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鱼巢材料选择及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跃飞 陈蔚涛 +3 位作者 夏雨果 杨计平 朱书礼 李新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28,共8页
为找出最适合的人工鱼巢材料,形成产黏性卵鱼类产卵场修复技术,该研究于2019年3—5月在西江肇庆江段利用芦竹(Arundo donax)、芒草(Miscanthus sp.)、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仿真水草、尼龙网布共6种... 为找出最适合的人工鱼巢材料,形成产黏性卵鱼类产卵场修复技术,该研究于2019年3—5月在西江肇庆江段利用芦竹(Arundo donax)、芒草(Miscanthus sp.)、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仿真水草、尼龙网布共6种材料制作人工鱼巢,分析了材料及环境因素对鱼巢实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鲤(Cyprinus carpio)鱼卵对黏附介质具有较强的偏好性,芦竹制作的鱼巢有卵黏附的比例和单件鱼巢黏附鱼卵数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材料制作的鱼巢(P<0.05),可知芦竹是制作鱼巢的最佳材料。有卵黏附的比例和鱼卵数量均随着入水天数的延长而下降,主成分分析表明鱼巢入水天数是影响实施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径流量和水位的上涨可促使鲤到鱼巢产卵,而天气状况对鱼巢效果影响不大。此外,还讨论了鱼巢投放时间、地点对实施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巢 生态修复 黏性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与中国华南地区鲫(Carassius auratus)的遗传分化
14
作者 程磊 陈蔚涛 于晓丽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14,共7页
鲫(Carassius auratus)是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淡水鱼类之一,在越南也有自然分布。本文通过研究越南及中国广东阳春、潮州、广西博白和福建等地鲫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Cyt b)基因遗传变异,以探讨越南和华南... 鲫(Carassius auratus)是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淡水鱼类之一,在越南也有自然分布。本文通过研究越南及中国广东阳春、潮州、广西博白和福建等地鲫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Cyt b)基因遗传变异,以探讨越南和华南地区鲫的谱系地理格局。在146尾样本中,共检测出32种单倍型,分属于6个鲫线粒体谱系,总的单倍型多样性(0.900±0.016)和核苷酸多样性(0.017±0.008)均较高。分析结果显示:华南地区和越南共存在3个土著鲫的线粒体谱系(C1A、C1B和C1C),而不是之前认为的1个或2个。谱系C1A分布于福建,谱系C1B和C1C则分别分布于越南的北部和南部,两广地区可能是谱系C1A和C1B的重叠分布区。此外,这一区域还检测到了其他线粒体谱系,这种谱系混杂的格局可能与自然演化过程和人类活动有关。本研究加深了对鲫谱系地理格局的认识,有助于鲫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B基因 遗传分化 谱系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