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灰与有机物料联用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1
作者 袁浩亮 聂军 +4 位作者 黎鹏 鲁艳红 廖育林 曹卫东 张江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9,共11页
【目的】石灰、紫云英和稻草已被广泛应用于南方稻区,但三者协同改良土壤的效果和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探讨石灰、紫云英和稻草协同利用对稻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分布的长期影响,为其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南方稻区广泛... 【目的】石灰、紫云英和稻草已被广泛应用于南方稻区,但三者协同改良土壤的效果和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探讨石灰、紫云英和稻草协同利用对稻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分布的长期影响,为其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南方稻区广泛分布的河砂泥田和红泥田土壤,进行了6年微区定位试验。试验包括3个处理:常规施肥(F)、紫云英+稻草+常规施肥(GRF)、紫云英+稻草+石灰+常规施肥(GRFL)。晚稻收获后,采集0—20 cm土层样品,用湿筛法将土壤团聚体分为4级,测定各级团聚体的数量、占比,以及有机碳和氮含量,计算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以及粒径>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调查早稻、晚稻和周年水稻产量,并分析了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氮储量与水稻周年产量的相关性。【结果】就河砂泥田而言,与F处理相比,GRF和GRFL处理水稻周年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7.29%和20.88%;GRF处理显著提高了0.25~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13.53%,R0.25显著提高了6.66%。与GRF处理相比,GRFL处理的MWD和GMD分别提高了10.45%和12.00%,并显著提高了>2、0.053~0.25和<0.053 mm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有机碳总储量。水稻产量与>2和0.25~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就红泥田而言,与F处理相比,GRF和GRFL处理水稻周年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3.99%和14.98%;GRF处理0.25~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显著提高了41.41%,R0.25显著提高了5.25%,并显著提高了>2和0.25~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中碳、氮含量及总储量。但与GRF相比,GRFL处理的MWD和GMD分别降低了1.73%和8.66%,R0.25显著降低了3.17%;有机碳和氮储量分别降低了4.70%和4.74%。水稻产量与>2和0.25~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紫云英与稻草联合利用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促进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并改善土壤结构。在联合利用的基础上添加石灰能进一步提高河砂泥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但降低了红泥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碳氮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 有机物料 河砂泥田 红泥田 团聚体组分 有机碳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紫云英还田与化肥配施对土壤团聚体中黏粒矿物组成的影响
2
作者 谢坤 陈雨露 +4 位作者 耿明建 聂军 鲁艳红 廖育林 黄丽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4,共12页
在湖南南县长期紫云英-双季稻轮作试验的基础上,选择单施紫云英(MV)、单施化肥(F100)和紫云英配施全量化肥(MV+F100)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大团聚体(>250μm)、小团聚体(53~250μm)、粉黏粒(2~53μm)及<2μm团聚体的黏粒组... 在湖南南县长期紫云英-双季稻轮作试验的基础上,选择单施紫云英(MV)、单施化肥(F100)和紫云英配施全量化肥(MV+F100)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大团聚体(>250μm)、小团聚体(53~250μm)、粉黏粒(2~53μm)及<2μm团聚体的黏粒组分(100~2000、25~100 nm)中矿物的类型、含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各粒级团聚体黏粒组分中的矿物组成相似,主要以伊利石和高岭石为主,包含少量蛭石和1.4nm过渡矿物。MV和MV+F100处理中,相比于<2μm团聚体,大团聚体、小团聚体及粉黏粒中100~2000 nm组分高岭石含量有所降低,蛭石含量增加。与MV相比,MV+F100处理明显增加了<2μm团聚体颗粒中伊利石的相对含量,以及各粒级团聚体颗粒中蛭石的相对含量。随着各团聚体黏粒组分由100~2000nm减小至25~100nm,黏粒矿物的类型减少,伊利石的相对含量显著提高,高岭石含量降低且结晶度变差。与F100相比,MV+F100处理中各粒级团聚体100~2000 nm颗粒的硅铝率明显降低,出现脱硅富铝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还田 化肥 土壤团聚体 黏粒矿物 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与化肥减施对土壤颗粒中黏粒矿物组成与转化的影响
3
作者 黄雷 成莉娟 +5 位作者 陈雨露 耿明建 聂军 鲁艳红 廖育林 黄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7-575,共9页
为了探讨紫云英与不同比例化肥减施下,土壤纳米颗粒中黏粒矿物的组成与转化,以湖南省南县长期紫云英还田(MV)与100%、80%、60%和40%(F100、F80、F60和F40)4个比例化肥配施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将土壤分为4个粒级(>2000、2000~450、4... 为了探讨紫云英与不同比例化肥减施下,土壤纳米颗粒中黏粒矿物的组成与转化,以湖南省南县长期紫云英还田(MV)与100%、80%、60%和40%(F100、F80、F60和F40)4个比例化肥配施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将土壤分为4个粒级(>2000、2000~450、450~100、100~25 nm)的颗粒,研究黏粒矿物在不同粒级颗粒中的分布特征和转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土壤颗粒由>2000 nm减小至100~25 nm,2000~450和450~100 nm颗粒中伊利石的相对含量降低8%~11%,100~25 nm颗粒中1.4 nm过渡矿物和蛭石极少甚至消失,游离铁和非晶质氧化铁的含量增加,在100~25 nm颗粒中最高。②紫云英与化肥减施下,化肥配施量80%前后矿物的转化出现明显差异。化肥从100%降至80%,高岭石的相对含量增加,增幅为14.1%~51.2%,而伊利石的相对含量降低,降幅为3.6%~11.7%;继续降低化肥配施量,高岭石的相对含量却降低,降幅为13.7%~28.8%,而伊利石的相对含量增加,增幅为2.6%~18.5%。③紫云英还田下随着化肥配施量的降低,游离铁的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而非晶质铁的含量在所有粒径中均先显著提高后降低,在MV+F80处理100~25 nm颗粒中达到最高为9.45 g/kg。综上,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与土壤颗粒中高岭石、伊利石和非晶质铁转化有明显关系,以化肥减施20%处理影响效果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化肥减施 纳米颗粒 黏粒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Co-γ射线辐照对紫云英生长及利用的影响
4
作者 庾振宇 张江林 +9 位作者 高雅洁 廖育林 鲁艳红 方畅宇 刘芳禧 谢雪 肖健 袁浩亮 屠乃美 聂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54-2062,共9页
为探究^(60)Co-γ射线对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种子的诱变效应,明确适合紫云英翻压利用及生长的辐照剂量,本研究以紫云英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60)Co-γ射线辐照剂量[0(CK)、300、500、700 Gy]处理种子,观察比较紫云英的养分... 为探究^(60)Co-γ射线对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种子的诱变效应,明确适合紫云英翻压利用及生长的辐照剂量,本研究以紫云英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60)Co-γ射线辐照剂量[0(CK)、300、500、700 Gy]处理种子,观察比较紫云英的养分吸收特性、发芽率和田间生长状况。结果表明,辐射处理可提高紫云英盛花期的氮(N)含量,500 Gy处理盛花期N含量最高。在等N投入量下,与CK相比,500 Gy处理的翻压量可减少2063 kg·hm^(−2),便于机械翻压操作。与CK相比,辐照处理的出苗数、株高等多项指标均呈降低趋势,高辐照剂量700 Gy处理的鲜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均显著降低(P<0.05),500 Gy处理的各项指标与CK最为接近,且相差较小。综上,用500 Gy的^(60)Co-γ射线辐照紫云英种子,提高了单位质量的氮素含量,便于盛花期轻简翻压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Co-γ射线 紫云英 翻压量 产量 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紫云英还田与化肥配施下水稻土团聚体中铁氧化物的演变规律 被引量:4
5
作者 谢坤 耿明建 +3 位作者 聂军 鲁艳红 廖育林 黄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37-1649,共13页
铁氧化物是土壤团聚体重要的胶结物质,其主要存在于土壤黏粒中。为探索紫云英还田并配施化肥下土壤团聚体中铁氧化物的变化规律及其在不同粒级黏粒组分中的富集特点,以湖南省南县长期紫云英还田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选择单施紫云英(MV)... 铁氧化物是土壤团聚体重要的胶结物质,其主要存在于土壤黏粒中。为探索紫云英还田并配施化肥下土壤团聚体中铁氧化物的变化规律及其在不同粒级黏粒组分中的富集特点,以湖南省南县长期紫云英还田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选择单施紫云英(MV)、单施化肥(F100)、紫云英配施全量化肥(MV+F100)和紫云英配施80%化肥(MV+F80)4个处理,通过湿筛和离心分离土壤团聚体(>250、53~250和2~53μm)和黏粒(<2μm),测定不同处理土壤团聚体及其黏粒中铁氧化物的含量,并分析它们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MV和F100相比,紫云英与全量化肥配施增加了>250μm粒级团聚体的含量,降低了53~250μm粒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提高了8.2%~20.5%和4.1%~8.5%。(2)与MV相比,紫云英与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2~53μm团聚体黏粒和自由态黏粒非晶质铁的含量(12.7%~55.6%,52.4%~54.9%和45.9%~48.6%),降低了>250和53~250μm团聚体非晶质铁的富集率(32.8%~36.8%和17.2%~28.4%)。而与F100相比,2~53μm团聚体和团聚体黏粒非晶质铁的含量以及富集率均显著降低(3.5%~21.3%、29.2%~30.4%和10.9%~26.9%)。(3)>250μm团聚体含量与团聚体黏粒的非晶质铁含量、铁的活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团聚体黏粒的游离铁含量、非晶质铁的富集率呈显著正相关。团聚体的MWD和GMD与>250μm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2μm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250、2~53μm团聚体黏粒和自由态黏粒的游离铁是团聚体MWD和GMD最重要的影响因子。紫云英与化肥配施,能够提高团聚体黏粒铁氧化物的含量,促进>250μm团聚体的形成,从而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还田 团聚体 黏粒 铁氧化物 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赤泥联合修复对中轻度镉污染稻田土壤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范美蓉 彭辉辉 +4 位作者 刘妍妍 汤桂容 张春霞 聂军 廖育林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2-128,共7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CMV)-赤泥(RM)联合修复对中轻度镉污染稻田土壤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不同生育期,联合修复法CMV-RM1和CMV-RM2处理的土壤p H值增幅均低于RM1和RM2处理。在整个生育期...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CMV)-赤泥(RM)联合修复对中轻度镉污染稻田土壤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不同生育期,联合修复法CMV-RM1和CMV-RM2处理的土壤p H值增幅均低于RM1和RM2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内,CMV-RM1和CMV-RM2处理的pH值高于对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但CMV-RM1与CMV-R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时期CMV-RM1和CMV-RM2处理的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碱解氮含量均较其它处理高,但CMV-RM1与CMV-RM2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单纯添加赤泥处理(RM1、RM2)以及翻压紫云英处理CMV相比,CMV-RM2、CMV-RM1处理的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但CMV-RM2、CMV-RM1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因此,与单独添加赤泥或单纯翻压紫云英修复相比,CMV-RM联合修复是修复镉污染酸性水稻土的一种经济、高效、可重复的修复方法。从既达到修复效果,又尽可能减少化学修复剂使用量上考虑,建议采用CMV-RM1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赤泥 镉污染稻田 联合修复 土壤性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施钾肥对黄芽白和苞菜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孙玉桃 董春华 +3 位作者 聂军 鲁艳红 李海露 廖育林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79-1784,共6页
【目的】探究配施钾肥对蔬菜黄芽白和苞菜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为钾肥在蔬菜种植上的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芽白和苞菜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随机区组排列,设配施钾肥(N、P2O5和K2O各135kg/ha)、常规施肥(N和P2O... 【目的】探究配施钾肥对蔬菜黄芽白和苞菜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为钾肥在蔬菜种植上的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芽白和苞菜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随机区组排列,设配施钾肥(N、P2O5和K2O各135kg/ha)、常规施肥(N和P2O5各135 kg/ha)和不施肥3个处理,测定蔬菜产量和硝酸盐、维生素C、全糖含量及氮、磷、钾、钙养分吸收总量。【结果】配施钾肥处理的黄芽白和苞菜商品产量分别比不施肥处理(对照)增产20.9%和50.2%,比常规施肥分别增产6.4%和20.5%,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较,配施钾肥可有效降低黄芽白和苞菜不同生育时期及不同部位的硝酸盐含量,其中,采收期黄芽白和苞菜心叶和外叶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黄芽白降幅分别为10.1%和21.2%,苞菜降幅分别为12.9%和22.6%);也能显著提高商品菜的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黄芽白心叶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分别提高26.2%和43.8%,苞菜分别提高15.5%和17.6%;同时,能明显提高氮、磷、钾和钙等养分的吸收量,黄芽白氮、磷、钾和钙养分总吸收量分别提高9.4%、14.4%、20.8%和10.8%,苞菜分别提高6.4%、4.9%、0.3%和41.9%。【结论】配施钾肥可提高黄芽白和苞菜的产量及品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施钾肥 黄芽白 苞菜 产量 品质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与水稻秸秆联合还田下双季稻田土壤氮磷平衡状况及化肥减施策略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帆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76-1387,共12页
【目的】稻草还田和冬种绿肥是维持稻田地力和化肥替代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紫云英–早稻–晚稻”模式各作物季和轮作周年农田土壤养分的平衡,为科学减施化肥提供依据。【方法】微区定位试验在湖南酸性红黄泥和碱性紫潮泥稻田进行了2... 【目的】稻草还田和冬种绿肥是维持稻田地力和化肥替代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紫云英–早稻–晚稻”模式各作物季和轮作周年农田土壤养分的平衡,为科学减施化肥提供依据。【方法】微区定位试验在湖南酸性红黄泥和碱性紫潮泥稻田进行了2年。两土壤试验处理一致,包括稻田冬闲(FRR)、冬种紫云英(MvRR)及紫云英与水稻秸秆联合还田(MvRR+St)3个处理。调查分析了土壤氮磷养分含量,紫云英和双季稻的生物量、氮磷含量及积累量,计算了稻田土壤的表观氮、磷平衡。【结果】两种典型稻田土壤上,紫云英生物量和氮、磷养分含量及积累量均表现为MvRR+St大于MvRR(P>0.05)。与MvRR相比,MvRR+St未显著影响早、晚稻产量及水稻植株氮、磷积累量,但显著提高了稻田土壤速效磷含量,红黄泥和紫潮泥土壤速效磷含量较MvRR处理分别提高了29.7%和20.9%(P<0.05)。在本研究氮、磷投入水平下,MvRR+St处理轮作周年和早稻季土壤氮、磷均盈余,晚稻季土壤氮亏缺、磷略有盈余且轮作周年和早稻季的紫潮泥盈余量均大于红黄泥。轮作周年氮、磷总盈余量在红黄泥田分别为43.32、31.57 kg/hm^(2),在紫潮泥田分别为70.28、33.96 kg/hm^(2);早稻季在红黄泥分别为88.06、21.26 kg/hm^(2),在紫潮泥分别为134.04、27.95 kg/hm^(2);晚稻季红黄泥和紫潮泥土壤氮亏缺量分别为29.70、30.02 kg/hm^(2)。【结论】在本研究氮、磷投入水平下,紫云英与水稻秸秆联合还田在两种典型水稻土上均没有进一步提升水稻产量,但轮作周年土壤总氮、磷量为盈余,土壤磷素处于积累状态。土壤氮、磷盈余主要发生在早稻季,而晚稻季土壤氮亏缺、磷基本平衡。因此,紫云英与双季稻秸秆联合还田条件下,应减少早稻季化肥氮、磷投入量,适当提高晚稻氮肥投入量,最终实现双季稻周年氮磷总投入量的适当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水稻秸秆 联合还田 红黄泥 紫潮泥 氮磷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量化肥配施紫云英对稻田土壤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28
9
作者 程会丹 鲁艳红 +5 位作者 聂军 朱启东 聂鑫 曹卫东 高雅洁 廖育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59-1270,共12页
以11 a(2008—2018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减施40%化肥下紫云英不同翻压量对双季稻产量及土壤活性有机碳、氮(DOC+MBC、DON+MBN)的影响,以探讨紫云英替代化肥的可行性和适宜翻压量。试验设置CK(不施紫云英和化肥)、GM22.5(单施紫... 以11 a(2008—2018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减施40%化肥下紫云英不同翻压量对双季稻产量及土壤活性有机碳、氮(DOC+MBC、DON+MBN)的影响,以探讨紫云英替代化肥的可行性和适宜翻压量。试验设置CK(不施紫云英和化肥)、GM22.5(单施紫云英22.5 t·hm^-2)、100%CF(常规施肥)和减施40%化肥(60%CF)条件下将紫云英翻压量设为15、22.5、30、37.5 t·hm^-24个水平,共7个处理。于2018年晚稻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和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减施40%化肥下各紫云英不同翻压量处理早稻及全年两季稻谷产量持平或略有增加,且均随紫云英翻压量增多而提高。紫云英翻压量为15~30 t·hm^-2时,晚稻稻谷产量随紫云英翻压量的增多而提高,当紫云英翻压量多于30 t·hm^-2时,则呈下降趋势。除翻压紫云英15 t·hm^-2外,其他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处理晚稻稻谷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无显著差异;与常规施肥相比,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MBC、MBN、DOC、DON含量。紫云英翻压量为15~22.5 t·hm^-2时,土壤MBC、MBN、DOC、DON均随紫云英翻压量增加而增加,当翻压量多于22.5 t·hm^-2时呈下降趋势;MBC/SOC和MBN/TN均随紫云英翻压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MBC/SOC在60%CF+GM22.5处理最高,MBN/TN以60%CF+GM30处理最高。DOC/SOC和DON/TN均在60%CF+GM15处理最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MBC、MBN、DOC、DON、DOC+MBC、DON+MBN与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各活性有机碳、氮与早、晚稻及全年两季稻谷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合考虑双季稻的产量效应及土壤培肥效果,在本试验条件下或与该试验区域气候特点和种植制度类似的南方水稻主产区,在减少40%化肥条件下,紫云英翻压22.5~30 t·hm^-2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双季稻 产量 活性有机碳 活性有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施化肥下紫云英翻压量对土壤团聚体及铁锰氧化物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徐永昊 聂军 +2 位作者 鲁艳红 耿明建 黄丽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18,共10页
以湖南省南县长期紫云英-双季稻轮作的土壤为对象,在化肥减量20%和40%,紫云英翻压量15、22.5、30、37.5 t·hm^(-2) 4个水平下,研究减量化肥与翻压不同量紫云英的土壤团聚体中铁锰氧化物的变化及与团聚体水稳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 以湖南省南县长期紫云英-双季稻轮作的土壤为对象,在化肥减量20%和40%,紫云英翻压量15、22.5、30、37.5 t·hm^(-2) 4个水平下,研究减量化肥与翻压不同量紫云英的土壤团聚体中铁锰氧化物的变化及与团聚体水稳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对照[紫云英翻压(MV)和施用100%化肥(F)处理]相比,减施20%和40%化肥配施紫云英增加了>0.25 mm团聚体的含量,降低了<0.25 mm团聚体的含量;减施化肥下紫云英翻压量在15和22.5 t·hm^(-2)时团聚体稳定性提高8.91%~45.45%。(2)与对照相比,减施化肥20%紫云英翻压量为15~30 t·hm^(-2)时,土壤团聚体的游离铁锰含量随着翻压量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但非晶质、络合铁锰含量分别显著提高7.70%~72.31%和10.75%~58.53%。(3)相关性与通径分析显示,化肥减施与紫云英翻压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主要取决于铁氧化物的含量;而在铁氧化物中,非晶质与络合态铁对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起直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减施 紫云英 团聚体 铁锰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活性氮动态变化及氮素可利用性对紫云英翻压量的响应 被引量:10
11
作者 程会丹 鲁艳红 +5 位作者 聂军 朱启东 聂鑫 曹卫东 高雅洁 廖育林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8-456,共9页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减量化肥紫云英不同翻压量下土壤活性氮的含量、动态变化及氮素可利用性,探讨了紫云英鲜草的适宜翻压量和土壤氮素利用效率,为双季稻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在稻-稻-紫云英轮作体系典型时期紫云英翻压前、...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减量化肥紫云英不同翻压量下土壤活性氮的含量、动态变化及氮素可利用性,探讨了紫云英鲜草的适宜翻压量和土壤氮素利用效率,为双季稻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在稻-稻-紫云英轮作体系典型时期紫云英翻压前、早稻分蘖盛期、早稻成熟期、晚稻分蘖盛期、晚稻成熟期分别采集土壤样品,监测稻田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动态变化及氮素可利用性,并分析晚稻成熟期土壤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CK)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提高了土壤全氮(TN)、NH+4-N和NO-3-N含量,增幅分别为10.4%~21.2%、10.3%~44.1%和14.7%~52.9%。在翻压紫云英15.0~22.5 t·hm^(-2)时,土壤TN、NH+4-N和NO-3-N含量均随紫云英还田量增多而提高,之后则随还田量的增多而降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化肥减施下紫云英各翻压量处理均提高了土壤MBN、DON及活性氮含量,增幅分别为7.0%~28.7%、8.5%~22.5%和5.8%~26.6%,且随紫云英翻压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MBN和活性氮含量均在翻压量22.5 t·hm^(-2)时最高,DON含量在翻压量30.0 t·hm^(-2)时最高。MBN/TN在翻压量22.5 t·hm^(-2)时最高,DON/TN在翻压量30.0 t·hm^(-2)时最高。各处理不同时期土壤MBN、DON含量及MBN/TN、DON/TN有明显波动,总体来看,土壤MBN含量及MBN/TN在早稻分蘖盛期明显降低,早稻成熟期有所回升,至晚稻成熟期又逐渐降低;土壤DON含量及DON/TN在早稻成熟期降至最低,至晚稻成熟期再次上升。研究表明,减施40%化肥条件下长期翻压紫云英不仅能增加土壤活性氮含量,同时有利于提高土壤氮素可利用性,紫云英翻压量22.5~30.0 t·hm^(-2)时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无机氮 微生物量氮 可溶性有机氮 氮素利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和秸秆替代部分化肥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含量及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袁浩亮 张江林 +5 位作者 鲁艳红 廖育林 高雅洁 孙玉桃 曹卫东 聂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16-1222,共7页
基于连续4年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了紫云英和秸秆替代部分化肥对双季稻产量、土壤综合肥力和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等养分投入处理:①冬闲+氮、磷、钾化肥(CF);②冬闲+秸秆低量还田+氮、磷、钾化肥(RSL);③冬闲+秸秆高量还田+氮... 基于连续4年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了紫云英和秸秆替代部分化肥对双季稻产量、土壤综合肥力和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等养分投入处理:①冬闲+氮、磷、钾化肥(CF);②冬闲+秸秆低量还田+氮、磷、钾化肥(RSL);③冬闲+秸秆高量还田+氮、磷、钾化肥(RSH);④紫云英+氮、磷、钾化肥(MV);⑤紫云英+秸秆低量还田+氮、磷、钾化肥(MV+RSL);⑥紫云英+秸秆高量还田+氮、磷、钾化肥(MV+RSH)。结果表明:早稻季,将有机物料替代比例控制在20%以内,水稻产量保持稳定;当替代比例达到39%及以上时,水稻产量显著降低。晚稻季,与CF处理相比,其余各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其中,以RSH处理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分别提高了11.15%和7.64%。与RSH处理相比,MV+RSH处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提高了8.5%。与CF处理相比,MV和RSH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籽粒磷、钾含量。综上可知,等养分投入条件下,利用2500kg/hm^(2)秸秆替代20%化肥在保证水稻稳产的同时可提高土壤肥力;紫云英与秸秆联合利用能显著改善土壤肥力状况,但该模式下替代化肥的比例过高在短期内可能有减产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秸秆 双季稻 土壤肥力 植株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压紫云英对双季稻产量、镉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朱启东 鲁艳红 +5 位作者 廖育林 高雅洁 谢雪 孙玉桃 曹卫东 聂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49-1958,共10页
【目的】探讨紫云英在水稻生产中的增产降镉(Cd)效应以及降Cd的生理机制。【方法】5年田间微区定位试验设4个处理:不施任何肥料(CK)、翻压紫云英(GM)、单施化肥(F)和紫云英翻压配施化肥(F+GM),翻压紫云英的处理冬闲田种植紫云英,作为绿... 【目的】探讨紫云英在水稻生产中的增产降镉(Cd)效应以及降Cd的生理机制。【方法】5年田间微区定位试验设4个处理:不施任何肥料(CK)、翻压紫云英(GM)、单施化肥(F)和紫云英翻压配施化肥(F+GM),翻压紫云英的处理冬闲田种植紫云英,作为绿肥在早稻插秧前翻压还田。在双季稻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水稻植株样品,分为根、茎叶、籽粒3个部分,测定其Cd含量。【结果】1)与CK相比,F+GM与F处理5年水稻产量显著增加,GM处理从2017年起增产显著;与F处理相比,F+GM处理5年水稻均增产,其中2016与2020年显著增产。2)翻压紫云英对水稻同一部位在不同时期的降Cd效应不同。早稻GM处理根Cd含量在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均显著低于CK,晚稻则无显著差异;早稻的GM处理茎叶Cd含量在灌浆期显著低于CK,晚稻的无显著差异;早稻的GM处理籽粒Cd含量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均显著低于CK(分别降低85.7%和57.6%),晚稻的无显著差异。早稻的F+GM处理根Cd含量在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均显著低于F处理,晚稻的则无显著差异;早稻的F+GM处理茎叶Cd含量在分蘖期显著低于F处理,晚稻的无显著差异。3)翻压紫云英下水稻不同时期Cd转运有差异。早稻分蘖期F+GM处理的根–茎叶Cd转运系数显著高于CK与F处理,成熟期GM处理的茎叶–籽粒Cd转运系数显著低于CK,降幅为52.2%;晚稻则无显著差异。4)F+GM和GM处理根与籽粒Cd累积量均较低,其根部累积量显著低于F处理;GM处理早稻籽粒Cd累积量显著低于F处理;而F+GM晚稻茎叶Cd累积量则显著高于CK。F+GM与GM处理籽粒Cd分配比例低于CK与F处理,F+GM处理的茎叶Cd分配比例高于F处理,GM处理的茎叶Cd分配比例高于CK。5)早稻各处理的土壤总Cd含量差异不显著,晚稻则表现为GM处理显著低于CK。早稻的GM与F+GM处理土壤有效Cd含量显著低于CK,晚稻的则无显著差异。【结论】翻压紫云英可增加水稻产量,同时具有较好的降Cd效应。翻压紫云英的降Cd生理机制为:一是可降低土壤有效Cd含量,从而降低水稻Cd含量;二是可降低茎叶–籽粒间的Cd转运系数,减弱向籽粒的转运能力,降低水稻籽粒中Cd的累积,进而生产出Cd含量低于国家安全限量的稻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双季稻 产量 降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压紫云英对早稻产量、干物质积累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朱启东 聂军 +4 位作者 廖育林 鲁艳红 李东晖 高雅洁 谢雪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8-166,共9页
为研究翻压紫云英对2种不同类型土壤早稻产量、干物质积累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采用连续5年田间微区模拟池试验,各处理为不施肥(CK)、单施紫云英(GM)、纯化肥(F)及紫云英配施化肥(F+GM),2种类型土壤分别为红黄泥与河沙泥。结果表明:翻压紫... 为研究翻压紫云英对2种不同类型土壤早稻产量、干物质积累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采用连续5年田间微区模拟池试验,各处理为不施肥(CK)、单施紫云英(GM)、纯化肥(F)及紫云英配施化肥(F+GM),2种类型土壤分别为红黄泥与河沙泥。结果表明:翻压紫云英可使早稻增产,尤其在红黄泥中F+GM的增产效果更好,比F增产10%;2种土壤中,F+GM与F相比稻草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与CK相比,2种土壤的F+GM与GM可促进早稻生长前期各营养器官(根、茎叶)干物质的增加,后期F+GM与GM营养器官的干物质不再增加而有所降低;F+GM和GM的水稻籽粒干物质比CK高,而且持续增加。翻压紫云英可改善早稻的光合特性,2种土壤F+GM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最高,胞间CO_(2)浓度除了河沙泥灌浆期高于GM外,其余均为最低。在2种土壤中表现出类似趋势,紫云英配施化肥可以增强早稻光合能力,增加干物质量,进而实现早稻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紫云英 产量 光合特性 干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配施氮肥对双季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庾振宇 方畅宇 +6 位作者 刘芳禧 张江林 高雅洁 鲁艳红 廖育林 屠乃美 聂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20-327,共8页
基于201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冬闲(F)和冬种绿肥(G)2种模式下,探究不同施氮量(N0:不施氮;N50:减氮50%;N100:常规氮;N150:增施氮50%)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特征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南方稻区绿肥利用和氮肥施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基于201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冬闲(F)和冬种绿肥(G)2种模式下,探究不同施氮量(N0:不施氮;N50:减氮50%;N100:常规氮;N150:增施氮50%)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特征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南方稻区绿肥利用和氮肥施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冬闲模式相比,冬种绿肥模式提高4种不同氮水平下的早晚稻产量,其中早、晚稻稻谷产量平均增产8.0%,5.7%。2种模式下的早稻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晚稻则呈现上升的趋势。冬种绿肥模式同样提高植株地上部氮(N)、磷(P)和钾(K)素积累量和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的增加,这2种模式的早晚稻养分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率大多呈下降趋势,高量氮肥处理(N150)降低早稻地上部K素的积累量。早晚稻稻谷产量与水稻N、P和K素积累量存在显著正相关,2种模式下的高氮处理(N150)K素吸收的降低与其早稻产量下降相关联。结合稻谷产量与施氮量拟合分析、养分吸收利用等多方面效应,综合考量,冬闲模式下,早稻季氮肥适宜施用范围为150.0~170.3 kg/hm^(2),冬种绿肥模式下,早稻季氮肥适宜施用范围为75.0~122.8 kg/hm^(2)。因此,在我国南方双季稻区,冬种植绿肥还田,可提高水稻对N、P和K素的吸收量,早稻季可以实现氮肥减施,且不降低双季稻产量,对于实现水稻高效生产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施氮量 双季稻 养分吸收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绿肥种植开沟装置的研发和应用
16
作者 黄建余 廖育林 +3 位作者 孙玉桃 张江林 高雅洁 鲁艳红 《湖南农业科学》 2022年第9期62-64,70,共4页
绿肥紫云英是喜湿怕渍型作物,开沟是稻田紫云英栽培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保证紫云英出苗率、提高紫云英产量和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传统绿肥种植技术中稻田人工开沟存在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而目前市面上常用的... 绿肥紫云英是喜湿怕渍型作物,开沟是稻田紫云英栽培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保证紫云英出苗率、提高紫云英产量和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传统绿肥种植技术中稻田人工开沟存在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而目前市面上常用的开沟机存在沟形不稳、撒土不匀、开沟质量不佳的缺点。针对现有装置的不足,该研究改进了与旋耕机、拖拉机等配套的碎土抛撒开沟机装置,并对其效果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装置具有排水沟成型好、土块细碎、撒土均匀、土壤覆盖厚度以及抛土幅宽适宜的优点,有效地解决了稻田绿肥种植开沟降渍的问题;另外,改进后的开沟装置可通过变换传动轴的型号与旋耕机、拖拉机、收割机等进行连接,匹配机型更广,实现了一机多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稻田 碎土抛撒 开沟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