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团头鲂myomaker基因的鉴定及其在肌纤维发育中的功能
1
作者 邹雪 刘起 +3 位作者 周佳佳 吴天宇 刘露莎 高泽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1-210,共10页
为探究myomaker基因在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肌纤维发育中的调控作用,通过石蜡切片和HE染色方法分析不同日龄团头鲂肌纤维发育特征,采用RT-PCR及qRT-PCR技术鉴定myomaker基因的cDNA序列,并探讨该基因在团头鲂不同发育阶段及... 为探究myomaker基因在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肌纤维发育中的调控作用,通过石蜡切片和HE染色方法分析不同日龄团头鲂肌纤维发育特征,采用RT-PCR及qRT-PCR技术鉴定myomaker基因的cDNA序列,并探讨该基因在团头鲂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组织部位的时空表达模式。石蜡切片结果显示团头鲂肌纤维直径在20~60 d持续递增,其中在40、50和60 d均显著递增(P<0.05),且在40~50 d时其肌纤维直径递增最快。基因结构分析发现团头鲂myomaker基因全长4 693 bp,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开放阅读框为663 bp,共编码220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为7次跨膜蛋白。氨基酸相似度比对显示myomaker基因保守性较高;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团头鲂myomaker基因与鲤等鲤科鱼类的myomaker基因聚为一支,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荧光定量结果显示,myomaker在1月龄团头鲂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极其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00 1),同时myomaker在团头鲂出膜后15~30 d表达量逐渐上升,在30 d表达量最高(P<0.05)。基于形态学和基因表达特征,推测myomaker基因在团头鲂30 d后肌纤维的融合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从而促进肌纤维的肥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纤维直径 团头鲂 myomaker基因 基因表达 肌纤维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肌间骨发育分子调控机制及遗传选育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旭东 聂春红 高泽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80-691,共12页
鱼类的肌间骨(Intermuscular bones, IBs),又称肌间小骨,是分布于鱼体两侧肌隔中及连接在椎体上的小骨,仅存在于低等真骨鱼类中。随着鱼类的系统演化,肌间骨的数目和形态也发生着由无到多再到无、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变化。中国的大... 鱼类的肌间骨(Intermuscular bones, IBs),又称肌间小骨,是分布于鱼体两侧肌隔中及连接在椎体上的小骨,仅存在于低等真骨鱼类中。随着鱼类的系统演化,肌间骨的数目和形态也发生着由无到多再到无、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变化。中国的大宗淡水鱼类都存在一定数目的肌间骨,严重影响了其食用和加工价值。鉴于鱼类肌间骨重要的系统进化科学研究价值及产业意义,近年来国内外水产研究者围绕鱼类肌间骨分子调控机制和遗传育种开展了系列研究,文章对此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可为肌间骨发生发育分子机制及少/无肌间骨鱼类新品种的遗传选育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水产养殖 肌间骨 发育 分子调控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鳜plin2生物信息学分析、组织表达及其在肝脏脂肪蓄积中的作用
3
作者 高俊杰 梁旭方 +1 位作者 蔡文静 庄武元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3-281,共9页
为探究鱼类脂滴包被蛋白plin2(Perilipin 2)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成功地克隆并鉴定出鳜(Siniperca chuatsi)plin2的2个亚型,分别命名为plin2a和plin2b。氨基酸多重比对发现其编码序列与刺鱼(Gasterosteus aculeatus)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为探究鱼类脂滴包被蛋白plin2(Perilipin 2)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成功地克隆并鉴定出鳜(Siniperca chuatsi)plin2的2个亚型,分别命名为plin2a和plin2b。氨基酸多重比对发现其编码序列与刺鱼(Gasterosteus aculeatus)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结构域分析发现鳜plin2a和plin2b具有与哺乳动物相似的N末端PAT结构域和11-mer重复结构域。基因共线性分析发现plin2两个亚型在鳜和刺鱼中高度保守。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鳜plin2和刺鱼、攀鲈(Anabas testudineus)和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近源。RT-qPCR检测了plin2a与plin2b基因在鳜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鳜plin2a在肝脏中表达最高,其次是脂肪和脾脏组织;相反,plin2b基因在鳜的肝脏中几乎不表达,主要在肾脏、胃、脂肪和脑组织表达。此外,还探究了鳜肝脏和肝细胞在脂肪蓄积状态下plin2a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过量添加碳水化合物饲喂(8周)后,鳜肝脏中plin2a基因mRNA水平明显升高,鳜肝脏细胞在0.1 mmol/L棕榈酸钠刺激后显著增加了plin2a的mRNA水平。研究表明,鳜plin2两个亚型可能出现功能分化,并且plin2a作为肝脏脂代谢中的重要调节因子,可能在鳜肝脏脂肪蓄积中发挥更重要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in2 脂类代谢 生物信息学 组织表达 肝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粕替代鱼粉添加丁酸梭菌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矣林圆 桂聪 +4 位作者 刘婧文 杨慧君 莫爱杰 翟昱翔 袁勇超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4,共9页
为研发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优质配合饲料,以初始体质量(50.78±1.15)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鱼粉含量为3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豆粕分别替代25%、50%和75%鱼粉记为D25、D50和D75处理组,并在3种豆粕替... 为研发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优质配合饲料,以初始体质量(50.78±1.15)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鱼粉含量为3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豆粕分别替代25%、50%和75%鱼粉记为D25、D50和D75处理组,并在3种豆粕替代基础上添加0.05%丁酸梭菌设计D25+C、D50+C和D75+C3个处理组,共计7种试验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饲喂试验,研究豆粕替代鱼粉并添加益生菌后鱼体的生长和抗氧化能力差异。结果显示:豆粕替代25%鱼粉时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均未出现显著差异。但替代比例达到50%后大口黑鲈的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均显著降低,饲料系数显著升高,肝脏和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均发生显著变化。然而,在替代50%鱼粉的基础上添加丁酸梭菌组与对照相比,增重率、特定增长率、活性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均无显著差异。当替代水平达到75%时添加丁酸梭菌与未添加组相比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得到改善,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添加0.05%的丁酸梭菌可改善豆粕替代鱼粉比例达到50%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造成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配合饲料 饲料添加剂 丁酸梭菌 豆粕替代 生长性能 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不同养殖背景下鳜mc1r组织表达差异和启动子转录调控分析
5
作者 贾晓丹 梁旭方 何珊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6,共8页
为探究鳜(Siniperca chuatsi)黑素皮质素1受体基因mc1r在不同养殖背景下的组织表达差异及转录调控机制,研究以在黑白养殖背景下产生的深、浅色体表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mc1r基因的组织表达差异;其次以鳜基因组DNA为模板... 为探究鳜(Siniperca chuatsi)黑素皮质素1受体基因mc1r在不同养殖背景下的组织表达差异及转录调控机制,研究以在黑白养殖背景下产生的深、浅色体表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mc1r基因的组织表达差异;其次以鳜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mc1r基因5′侧翼区不同长度的缺失片段并克隆至pGL3-Basic载体,之后将重组质粒转染到HEK 293T细胞,检测双荧光素酶的相对活性并预测其存在潜在的转录因子。结果显示,黑色背景养殖所产生的深色体表鳜与野生型更为相似;RT-qPCR检测显示深色体表鳜mc1r在背部皮肤和腹部皮肤表达量最高,而浅色体表鳜脑中表达量最高;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发现,构建的5个缺失片段启动子活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159∽−+292启动子活性最高,推测其为mc1r核心启动子区域,并且通过在线软件预测出存在MITF、SP1等转录因子。研究克隆了鳜mc1r基因启动子区域并进行了转录活性分析,并且对潜在的转录因子进行了预测,为鱼类mc1r基因分子机制表达调控及表皮颜色可控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1R 组织表达 启动子活性 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Ⅰ型与Ⅱ型胶原蛋白基因系统进化及其在有/无肌间骨代表鱼中的表达比较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廖青 万世明 +1 位作者 王旭东 高泽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8-326,共9页
研究在分析鱼类Ⅰ型与Ⅱ型胶原蛋白基因系统进化基础上,以有肌间骨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无肌间骨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探究了Ⅰ型与Ⅱ型胶原蛋白基因在二者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部位肌肉组织... 研究在分析鱼类Ⅰ型与Ⅱ型胶原蛋白基因系统进化基础上,以有肌间骨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无肌间骨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探究了Ⅰ型与Ⅱ型胶原蛋白基因在二者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部位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基因col1a1、col1a2和col2a1在有刺鱼和无刺鱼中均各自聚为一支,团头鲂和罗非鱼3个基因的氨基酸同源性都在90%以下。不同部位肌肉组织(背部上方、尾部上方和尾部下方)的基因表达结果显示,团头鲂col1a1a和col1a1b基因与罗非鱼该同源基因col1a1在不同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在团头鲂中,Ⅰ型与Ⅱ型胶原蛋白基因在背上肌肉中的表达量高于尾部;而在罗非鱼中,其表达模式则相反。团头鲂和罗非鱼不同发育时期的基因定量结果显示:团头鲂col1a1a和col2a1b基因的表达在肌间骨出现以前(15 dph)和基本出现之后(50 dph)显著(P<0.01)增加,且Ⅰ型胶原蛋白基因和col2a1b的相对表达量在不同时期差异明显,其中col1a1a基因在50 dph的表达丰度极高;与团头鲂相比,罗非鱼中相应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较小,整体波动不大。研究揭示了Ⅰ型和Ⅱ型胶原蛋白在有刺鱼与无刺鱼肌肉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col1a1在团头鲂和尼罗罗非鱼两种鱼类中表达模式显著不同(P<0.01),推测其与肌间骨发育潜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间骨 团头鲂 罗非鱼 胶原蛋白基因 基因进化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头鲂肌腱发育相关基因tnmd/xirp2a的克隆和表达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宇龙 张丽红 +2 位作者 周佳佳 孟佑廉 高泽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共8页
为分析肌腱发育相关基因tnmd/xirp2a与团头鲂肌间骨发育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克隆获得团头鲂tnmd/xirp2a的cDNA序列,其中tnmd的cDNA全长为1 420bp,开放阅读框为906bp,共编码301个氨基酸;xirp2a的cDNA全长为11 715bp,包括开放阅读框9 522bp... 为分析肌腱发育相关基因tnmd/xirp2a与团头鲂肌间骨发育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克隆获得团头鲂tnmd/xirp2a的cDNA序列,其中tnmd的cDNA全长为1 420bp,开放阅读框为906bp,共编码301个氨基酸;xirp2a的cDNA全长为11 715bp,包括开放阅读框9 522bp,编码3 174个氨基酸。系统进化研究表明,tnmd/xirp2a基因在不同脊椎动物中保守性很低,且相比哺乳类和家禽类,鱼类tnmd基因存在一段氨基酸的缺失。采用荧光定量方法比较分析tnmd/xirp2a在团头鲂成鱼不同组织及肌间骨发生发育4个关键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tnmd/xirp2a在肌肉和肌间骨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且肌肉中tnmd基因表达高于肌间骨(P<0.05),而xirp2a在肌间骨中的表达高于肌肉组织(P<0.05)。在肌间骨发育4个关键时期(Ⅰ:尾部尚未出现肌间骨;Ⅱ:尾部出现少量肌间骨;Ⅲ:尾部肌间骨大量出现且长度增加;Ⅳ:肌间骨从尾部到背部全部出现且形态成熟)中,tnmd在第Ⅲ时期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另外3个时期;在第Ⅱ、Ⅲ、Ⅳ时期之间,xirp2a的表达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此结果表明,tnmd基因在肌间骨的发育过程中存在潜在作用,而xirp2a基因与肌间骨的发育之间的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肌间骨 tnmd xirp2a 克隆 定量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头鲂scxa基因SNP位点与肌间骨数目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旭东 唐雨甜 +4 位作者 熊雪梅 周佳佳 李相珊 曹树洪 高泽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9-156,共8页
为研究scxa基因序列的多态性与团头鲂肌间骨数量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以期进一步获得团头鲂肌间骨数目显著相关的SNP标记,通过克隆获得团头鲂scxa基因的cDNA序列,其开放阅读框为609 bp,共编码202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团头鲂scxa... 为研究scxa基因序列的多态性与团头鲂肌间骨数量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以期进一步获得团头鲂肌间骨数目显著相关的SNP标记,通过克隆获得团头鲂scxa基因的cDNA序列,其开放阅读框为609 bp,共编码202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团头鲂scxa基因与斑马鱼、鲤、鲫、金线鲃具有较高保守性。荧光定量结果显示,该基因在团头鲂肌肉和肌间骨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且肌肉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肌间骨(P<0.05)。通过比较肌间骨数量极端群体scxa基因外显子序列,共获得与肌间骨数目显著相关的2个SNP位点及1个插入/缺失位点。以上结果表明,scxa基因在肌间骨发育过程中发挥潜在作用,其序列多态性与肌间骨数目具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肌间骨 scxa 表达模式 基因多态性 高通量测序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受体基因调控团头鲂生长和性腺发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莉芳 罗丽飞 +1 位作者 陈宇龙 高泽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9-185,共7页
通过基因克隆获得了团头鲂3种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基因的CDS(coding sequence)序列:ERα(1904 bp)、ERβ1(1842 bp)和ERβ2(2609 bp),比较不同物种间的ERs基因的同源性,结果显示团头鲂ERs与鲤、金鱼和斑马鱼具有较高的同... 通过基因克隆获得了团头鲂3种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基因的CDS(coding sequence)序列:ERα(1904 bp)、ERβ1(1842 bp)和ERβ2(2609 bp),比较不同物种间的ERs基因的同源性,结果显示团头鲂ERs与鲤、金鱼和斑马鱼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为分析ERs对团头鲂性腺与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分别以团头鲂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快慢群体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ERs在不同年龄阶段生长快慢个体肌肉和性腺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在1龄到3龄团头鲂肌肉中,ERα和ERβ1在生长快组(FG)中的表达量整体高于生长慢组(SG)(P<0.05),并且ERα在1龄FG和SG团头鲂中的表达量差异比2龄和3龄团头鲂更为明显(P<0.05)。ERβ2在FG和SG团头鲂中的表达量差异与ERα和ERβ1相反(P<0.05),且在3龄雄性团头鲂中,ERβ2在FG组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SG组。在1龄和2龄雌性团头鲂中,雌激素受体基因ERα、ERβ1和ERβ2在FG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SG组。在雄性团头鲂中,ERα在1龄FG组的性腺中的表达量高于SG组;1龄和2龄雄性团头鲂性腺中,ERβ2在FG组的表达量显著低于SG组,但在3龄雄性性腺中,ERβ2在FG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SG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ERs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鱼类生长和性腺发育,ERα、ERβ1和ERβ2可能组成一个复杂的调控体系,彼此相互影响,并共同调节机体生长和性腺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雌激素受体基因 生长 性腺发育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头鲂咽齿发育相关基因系统进化及其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德杰 吴亚明 +1 位作者 陈宇龙 高泽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2-200,共9页
为探明鱼类咽齿发生发育的分子机制,以我国特有的经济鱼类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为研究对象,通过团头鲂全基因组序列Blast获得团头鲂分泌型钙结合磷蛋白(secretory calciumbinding phosphoprotein,SCPP)家族基因的cDNA序列,... 为探明鱼类咽齿发生发育的分子机制,以我国特有的经济鱼类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为研究对象,通过团头鲂全基因组序列Blast获得团头鲂分泌型钙结合磷蛋白(secretory calciumbinding phosphoprotein,SCPP)家族基因的cDNA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的方法比较分析SCPP家族基因在团头鲂咽齿发生发育关键时期第四、第五鳃弓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1龄团头鲂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筛选调控咽齿发育的关键调控基因。研究结果显示,团头鲂enam、scpp1、ambn、scpp9、odam、spp1与斑马鱼具有较高同源性,进化树中距离较近;通过比对不同脊椎动物enam与odam这2个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现在鱼类中均存在2段氨基酸序列的缺失。1龄团头鲂不同组织的SCPP家族基因定量表达结果显示,enam、scpp1、ambn、scpp9和spp1在第五鳃弓(有咽齿)和肋骨里面有很高的表达量,与其他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大多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在第四鳃弓(无咽齿)中的表达量最低。团头鲂第四、第五鳃弓早期(9~54 d)咽齿发育阶段定量结果显示enam、ambn、scpp9、odam、spp1在第五鳃弓表达量显著高于第四鳃弓表达量,其中scpp9在第五鳃弓中的表达量极高。以上研究结果表明enam、scpp1、ambn、scpp9、odam、spp1均参与团头鲂咽齿发育的调控,其中scpp9在团头鲂咽齿发育过程中调控作用较为明显,推测其与咽齿发育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咽齿发育 SCPP家族基因 系统进化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sex-lethal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费佳敏 石林林 李艳和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0-128,共9页
为探究克氏原螯虾sex-lethal基因(Sxl)的功能与分子机制,采用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克隆获得4个克氏原螯虾Sxl cDNA序列,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在不同组织以及早期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c... 为探究克氏原螯虾sex-lethal基因(Sxl)的功能与分子机制,采用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克隆获得4个克氏原螯虾Sxl cDNA序列,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在不同组织以及早期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cSxlβ和PcSxlδ比PcSxlγ多了一段77 bp的碱基序列,而PcSxlβ和PcSxlδ预测所得的氨基酸序列较PcSxlγ短。克氏原螯虾的Sxl氨基酸序列与红螯螯虾的序列相似性较高(75.76%)。保守结构域分析显示,这4种转录异构体序列预测的氨基酸序列都具有2个相同的高度保守的RRM结构域。表达分析结果显示,PcSxl在成年雄性克氏原螯虾的触角腺和鳃中表达量较高,在成年雌性中则是中肠和前肠的表达量较高,雌性卵巢中的表达量要显著高于雄性精巢。早期发育时期中,无节幼体时期的表达量最高,在蚤状幼体期表达量出现下降,但在出膜后第1天表达量又有所升高,随后整体则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以上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PcSxl与其性别分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Sxl基因 性别决定 性别调控基因 转录异构体 基因表达 单性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PcDsx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石林林 陈家豪 +3 位作者 石瑞雪 费佳敏 张龙 李艳和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9-136,共8页
为阐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doublesex(PcDsx)的功能,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PcDsx cDNA序列,利用qRT-PCR检测该基因的表达情况。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cDNA全长1584 bp,包括243 bp 5′UTR、765 bp ORF(编码254 aa)和5... 为阐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doublesex(PcDsx)的功能,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PcDsx cDNA序列,利用qRT-PCR检测该基因的表达情况。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cDNA全长1584 bp,包括243 bp 5′UTR、765 bp ORF(编码254 aa)和576 bp 3′UTR;PcDsx蛋白包含1个保守的DM结构域,与东方刺龙虾(Sagmariasus verreauxi)SvDsx的DM结构域相似性较高。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PcDsx广泛表达于成年克氏原螯虾的各组织中,其中克氏原螯虾触角腺中该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性腺和肌肉中的相对表达量也较高,并且发现该基因在成年雌虾多种组织中的表达与相应雄虾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克氏原螯虾早期发育不同时期表达分析结果表明,PcDsx的表达水平在出膜后3 d达到一个高峰,而幼虾中PcDsx的最高表达分别出现在出膜后41 d和115 d,此外,该基因在出膜后期雌雄幼虾中的表达亦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Dsx 性别决定 分子克隆 基因表达 单性养殖 性别调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头鲂jphs家族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3
作者 涂佳鹏 黄春筱 +1 位作者 黄岩 王焕岭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6-135,共10页
以团头鲂为研究对象,扩增获得Junctophilin(Jph)家族4个成员,jph1a、jph1b、jph2和jph3的cDNA编码序列,分别为2031、2016、2358和2361 bp,分别编码676、671、785和786 aa。团头鲂jphs均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与大多数物种的JPHs... 以团头鲂为研究对象,扩增获得Junctophilin(Jph)家族4个成员,jph1a、jph1b、jph2和jph3的cDNA编码序列,分别为2031、2016、2358和2361 bp,分别编码676、671、785和786 aa。团头鲂jphs均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与大多数物种的JPHs基因结构相似;结构域预测显示出8个MORN和1个TM结构域,且蛋白多序列比对分析显示Jphs在进化上非常保守。基于qRT-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分析显示,这4个基因呈现出组织特异性表达,其中jph1a、jph1b和jph2主要在肌肉和心脏中表达,而jph3主要表达于心脏、血液和大脑。在早期发育过程中,jph1a、jph1b、jph2和jph3的mRNA表达模式类似,分别在原肠胚期、心跳期和25 dph(days post hatching)达到高峰。综上研究结果表明,鱼类jphs基因在心脏和肌肉等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其功能可能不同于哺乳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Junctophilin jph基因 基因表达 分子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